张居正作为一代贤相,为何却在死后身败名裂?

作者&投稿:欧阳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张居正如此伟大,但又为何死后身败名裂?~

提到张居正,这位明朝中后期中流砥柱般的人物,很多人都会为他感到扼腕叹息。因为作为大明的中流砥柱,张居正面对经历了宦官弄权、奸臣当道、主上昏庸、边患迭起的大明,毫不畏惧,勇往直前,历十余年而遏制了宦官,清明了吏治,安定了边防,主上(隆庆皇帝和万历皇帝)在他的教导、督促和约束下也展现出了励精图治的态度与风范。对于几乎亡于嘉靖和严嵩之手的大明可以说是居功至伟!但于此同时,张居正又是一个悲剧英雄,死后的张居正遭到了全面清算,其努力改革的成果也在如洪水般的声讨中付之东流。大明朝从此走上了万劫不复的不归路,再也未能展现出任何好转的气象。
为何曾任首辅十年的张居正会有次经历和遭遇?其死后身败名裂又是否可避免呢?很遗憾,这一切就好像是张居正的宿命,无法避免。原因有二:
一、5岁识字,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秀才,13岁参加乡试,16岁中举人,23岁考中进士??年少时即在科举上取得如此辉煌成绩的张居正在入仕后可谓是胸怀大志,又加上此时朝中重臣,日后升为首辅的徐阶的赏识和提拔,张居正的仕途可谓是平步青云,数年后即成为首辅,总揽军政大权。这样的地位,对于将儒家行为标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准则的儒生而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为“修身齐家”平常也可以做,但是“治国平天下”则必须登堂入室,部分或全部掌握国家机器的操纵权。而对于自幼被冠以神童称呼的张居正而言,他很幸运也很自然的得到了这样的机会。于是,面对经历了宦官弄权、奸臣当道、主上昏庸、边患迭起,此时已风雨飘摇的大明,张居正开始施展“治国平天下”的抱负――隆万改革。
毫无疑问,改革在权倾一时的张居正的主导下顺利展开了,大明朝又重新焕发了生机,朝野清明,吏治廉洁,边境安定,主上英明。但此时的张居正却犯下了一个很重要的错误,成为了他日后遭到清算时最主要的把病,这就是张居正虽然有着和清廉到变态的清官海瑞同样的理想,但却没有海瑞极致到变态的清廉。要求治下官员清廉的他自己却极为铺张浪费,其出行排场和日居消费甚至超越了万历皇帝。这种明目张胆的僭越行为,在被改革触动了利益的官员看来,无疑是既好气又好笑。好气是因为自己利益受损,而对手却嚣张跋扈。好笑的是,张居正的如此所作所为无异于自掘坟墓,到时候只要落井下石就可以出了胸中这口恶气。果然,在张居正死后,事情就向着这“又好气又好笑”的方向开始发展,并一发不可收,形成了不仅针对张居正,同时也逐渐扩大到所有官员的仇报仇来冤报冤的恶性抱负打击与斗争排挤。使得刚刚清明些的大明朝野立刻变得乌烟瘴气,并从此一蹶不振。
对于公务繁重需日理万机的张居正而言,适当的犒劳与享受本无可厚非。可明知如此放纵自己奢华享受后患无穷,但还不加遏制,这便不是儒家教育所能解释和解决的了。因为不同于仁义道德,此时的张居正面对的是自己的人性。而人性生而如此,除了海瑞,张居正实在找不到第二个让自己如苦行僧一般断绝物质享受,清苦度日的理由。而这个理由在张居正意识到后,便很快将之调出了官场,离开了自己的视线,眼不见心不烦。
二、明朝以儒家思想所认可的行为规范要求官员的言行,从而形成了专门攻讦官员行为不符合儒家规范,或者以此为借口进行政治攻击的文官集团。时值隆万改革年间,文官集团的斗争与发难已是无所不用其极般的严密,任何不符合儒家行为规范的行为都会受到严格的打击与惩罚。正是在这种打击与惩罚的保证下下,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必须符合儒家规范,符合一千年前孔孟所推崇的方式,所以这种事事朝前代看的思维方式便如一个金箍一样,箍住了发展的思想,箍住了改革的勇气,箍住了为天下百姓寻找更加美好生活的机会与可能,而使得天下百姓始终处于温饱生死的边缘,拼命挣扎。
所以,虽然张居正的改革为民为国,但时代并没有给予张居正胜利的可能性。因为改革不符孔孟之道,只有“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的孔孟之道才是孔孟所希望看到的,因为这样的孔孟之道保证了富人的财富不受侵占,而贫者则必须乐于接受自己的贫穷。这是身处统治阶层的文官们一致的认识,包括皇帝在内。所以假皇权名义施行改革的张居正无疑实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就像一个人企图薅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拎起来一样,张居正做不到,也没有人做得到。因为改革是为了巩固国基,而不是动摇国基,但此时此刻,动摇国基的因素正是国基本身。所以说,这样的改革便是在向宿命挑战,毫无胜算。

作者简妮看世界
读史使人明智。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是一本豆瓣评分非常高的历史书,黄先生是美籍华人,1936年考入南开大学电工程系,1年后参加抗日战争,1940年从中央军校毕业,1943年加入驻印远征军,后赴美求学,获得密歇根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与《剑桥中国史》的费正清先生共事,是明史的专家。
《万历十五年》是一本基于史实,采用平民叙事,以纪传体裁写作而成的历史书。纪传体裁是一大亮点,众所周知,《史记》就是一部纪传体的史书。黄先生在序中就交代了写作初衷:本书力图使历史专题的研究大众化,因而采取了纪传体的铺叙方式。
张居正堪称是《万历十五年》的核心人物。这本书虽然是写万历一朝的事情,但是张居正因为他的巨大影响力,对时局有巨大的作用,甚至对后来的政治局面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3

张居正是谁?历史学家称他是继王安石、商鞅之后的伟大的改革家;也有人称他是“治世之能臣”,认为他死后,“世间再无张居正”;还有人称他是神童。但是他死后被抄家,甚至被鞭尸,如此悲惨的结局,又让人感叹他“工于治国,拙于谋身”。在位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死后家破人亡,身败名裂。如此传奇的一生,背后又深藏着什么秘密呢?
张居正,幼名张白圭,两岁无师自通能识字,九岁考中秀才,是名噪一时的江南神童。长得非常英俊,一双丹凤眼、卧蝉眉,面相不凡。他的心智也完全和仪表相一致。他不开口则已,一开口就能揭出事情的要害,言辞简短准确,使人无可置疑,颇合于中国古语所谓“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1?3

可见,张居正个人能力非常之强,凭借学识,身为帝师,是小万历最尊敬的老师,也让万历的母亲——李太后——对自己言听计从,还与万历的陪读——司礼太监冯保——是政治盟友。1573年,年仅10岁的万历就登基大宝,作为皇帝,他需要怕的只有两个人:李太后和张居正。张居正对万历的教育非常用心,也非常严格。有一次,10岁的万历在读《论语》时,把“色如勃也”读成了“色如悖也”,张居正扯着嗓子大喊“读错了”,竟然把万历吓得一惊而起,浑身哆嗦。张居正在万历心中的权威从那时起,就牢牢的树立起来。而聪明的张居正也没有料到,这居然会是引火烧身的导火索。
明朝废除了丞相,设立了内阁。国家大事首先由内阁成员用黑笔拟出意见,再交由皇帝过目,皇帝则在内阁大臣的票拟上用红笔批示,被称为“朱批”。对于还未成年的万历而言,他只是按照大伴冯保的指导,把张先生或其他大学士的“票拟”改用朱笔批写就算完成了职责。其中有些本章的批示极为简易,例如“如拟”、“知道了”,简直和练习书法一样。即便万历成年之后,名义上,万历有权完全推翻内阁的意见,但是在实际上,万历也不会这么做,因为这就表示皇帝不同意内阁的做法,内阁就会引咎辞职,这对于追求稳定的政治而言,自然是不利的。皇帝大权旁落,内阁成为实质上的“丞相”。
张居正不仅有“票拟”权,还极受皇帝尊重,在实际上,就成为了万历一朝真正的掌权者。而他不是凡夫俗子,深处政治漩涡中心的他,看到了明王朝的多重问题,决心要进行一次大刀阔斧的改革。所以从1573年成为万历的内阁首辅开始,张居正就没有停止过筹备、谋划改革。张居正一辈子对两件事情呕心沥血:一是皇帝的教育;二是改革。从某种程度上说,他对万历的严格教育,也是希望把他培养成改革的继承者,继续发扬自己的改革。
明朝自1386年明太祖朱元璋开朝以来,已经历经了约200年的风雨,在中国的朝代更迭历史中,已经算一个非常长命的王朝。在万历一朝,200年来的积弊已经堆积成山,不加治理,就会导致王朝倾覆,民不聊生。对内,政治僵化,腐败严重,到万历初年,宦官的总数已逾二万,而且还在不断膨胀。最高级的宦官,地位可与最高级的文武官员相埒。宦官乱政一直以来都是明朝的突出问题。除此之外,庞大的文官集团,也都各怀鬼胎,贪污腐化,结党营私;对外,少数民族的入侵不断,北部边防经久失修,一支几千人的蒙古骑兵,就曾经长驱直入,从东到西,从北到南,在大半个中国长驱直入,让圣上惶恐。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拥有敏锐的政治眼光的张居正开始了改革,史称“万历新政”。

张居正的改革内容有三:一、政治上,纠正“纲纪不肃,法度不行”的不良风气,改革弊政,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张居正在人事制度上,除冗滥、任人唯贤,以实际功绩为准,不拘资格,不论亲疏;推行保甲法,让民人互保;二、经济上,重新丈量土地,推行一条鞭法,防止官僚贵族、豪强地主侵占土地;三、军事上,整饬武备,训练士卒,安抚边区少数民族,重用戚继光,修筑明长城。他的改革成果无疑是显著的:让中央财政扭亏为盈,中央库存白银1250万两,远胜欧洲各国;增加纳税田亩300万顷;国家稳定,真正实现了“国富民强”。历史学家甚至认为,如果没有万历新政,明王朝的灭亡会提前几百年。
但是,张居正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万历十年1582自己去世后,万历皇帝将创造力变成了毁灭力,对一切改革成果,进行摧枯拉朽的毁灭,对张居正反攻倒算,搞得张家家破人亡,彻底毁灭一切成果。
这不由得引人深思,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张居正的改革大业毁于一旦呢?从个人角度来说,张居正位极人臣,自然免不了飞扬跋扈,生前能够用威严压住杂音,死后必然遭到反弹性的报复。特别是万历成年以后,想起张居正之前对自己的严格管束,出于树立自己的权威需要,就必须打破张居正的权威。正是因为张居正做人太过高调,贪图名利,不谙人性,最终导致了自己不得善终。
可是从政治角度来说,为什么张居正一人之荣辱,竟然会牵扯到改革的成败呢?张居正的一帆风顺,让改革顺利进行;张居正跌落谷底,竟也让改革滑入深渊。运用现代组织学的观念,一个真正有效的组织,领导的作用应该非常小,领导在与不在,优秀与否,都应该对组织产生不了多大影响,这样的组织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明王朝的组织弊病,才是最根本的问题所在。
明朝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政府,皇权与相权就像投影,在历史的大幕上轮番上演。帝国统治的秘诀在于运用伦理道德的力量使卑下者服从尊上,女人听男人的吩咐,而未受教育的愚民则以读书识字的人作为楷模。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提到:笔者以为,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缺乏刚性的法制,道德成为首要判断标准。道德成为一种工具,批判别人时,被高高捧起;约束自己时,被束之高阁。这就必然导致阴阳失调,久而久之,人人都会说一套、做一套,各怀鬼胎,一旦高压褪去,就会恢复如初。张居正的权威不复,改革的成绩也成为幻影。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张居正。张居正的改革成果只剩下明长城,接受了风雨的洗礼,淌过历史长河,向我们讲述一代名相的故事。张居正是天才,但是终究跳不出他的时代,对此我们也不能多家苛责。但是站在当今时代的视角来看,他的悲剧不仅是个人悲剧,也是时代悲剧,需要我们深切的反思。

在笔者看来主要原因就是张居正改革得罪权贵阶级太多,而张居正改革持续时间太短,未能深入人心。接下来笔者就为大家简要分析一下。

张居正之所以可以实行变法,是靠皇帝年幼,他大权独揽,而新法施行时间太短,还没有深入人心,张居正就死了。万历六年,张居正以福建为试点,清丈田地,结果“闽人以为便”。于是在万历八年,张居正上疏并获准在全国陆续展开清丈土地,并在此基础上重绘鱼鳞图册。万历九年,张居正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一条鞭法。万历十年6月20日,张居正病逝。

全国意义上的改革从万历八年开始,结果万历十年张居正就死了。在清丈田亩、考成法这些很多是得罪权贵阶级的事情,张居正或者大权独揽,他们不敢说什么。他一死,被打压下去的反对派就污蔑他、诋毁新法。


当初万历皇帝犯错,张居正是直接呵斥的,就算他的新法没有得罪皇帝,但他当皇帝老师却太严格,把皇帝得罪了。张居正为内阁首辅以后,朱翊钧将内廷的事务托给冯保,“而大柄悉以委居正”。 对张居正,言必称“元辅张先生”,或“张先生”,从不直呼其名。皇帝小时候估计是被压迫狠了,所以后来张居正死了还没几天,有人在皇帝面前说坏话,皇帝就直接下令抄家,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而且张居正也险遭开棺鞭尸。家属或饿死或流放。



因为张居正在位期间,独揽大权,得罪了很多权贵,所以,他死后,他的集团被瓦解,他的名声就坏了。

张居正生前对于万历的压制很苛刻,导致万历十分忌惮,所以在他死后对他的报复也很强烈。

因为在他退位之后,他以前的那些政敌就开始想办法来诋毁他的功绩,使他遗臭万年。

得罪了宦官,然后死后被全面清算了,之前付出的一切改革政绩也付之东流了。


张居正的评价
正面:推行一条鞭法 大力推行改革 时衰弱的大明王朝重现光辉 反面:当年为进内阁巴结严嵩 所以后世对他的人品都不看好 为争首辅大臣勾结司礼监大太监冯保把高珙逼走 上台后将权力集于一身为皇帝所嫉 功高震主而不知收敛 而且每次出巡排场大如皇帝 这是最作死的。虽封上柱国太师 但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对张居正的评价
1、梁启超: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2、蒋介石:王安石以后最大的政治家,就是明朝的张居正。3、黄仁宇:世间已无张居正。4、熊十力:汉以后二千余年人物,真有公诚之心,刚大之气,而其前识识远见,灼然於国覆种奴之祸,已深伏於举世昏偷,苟安无事之日。毅然以一身担当天下安危,任劳任怨,不疑...

王居正的宋史传记
《宋史》卷381,王居正传:王居正,字刚中,扬州人。少嗜学,工文辞。入太学,时习《新经》、《字说》者,主司辄置高选,居正语人曰:“穷达自有时,心之是非,可改邪?”流落十余年,司业黄齐得其文,曰:“王佐才也。”及同知贡举,欲擢为首,以风多士,他考官持之,置次选。调饶州...

李东阳和张居正谁更厉害
(3)李东阳考中进士之后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讲、太常寺少卿、礼部右侍郎。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年),李东阳任文渊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机要,称他为贤相。李东阳不仅以书法闻名,更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晚年时因见宦官刘谨把持朝政,明武宗正德皇帝荒淫无度,自己多次上疏进谏又...

中国历史上最出色的宰相都是谁?
这一点需要说明,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就是,君主越昏庸,表明人臣越贤达,所以很多贤相出在昏君朝,这是不对的。 3是:要对身后的政治产生深远影响,作为宰相,上承社稷,下理万机是够了,但是说到出色二字,就一定要有长远的规划,而不是只顾自说自话,当宰相的时候天下太平,一卸任,乱七八糟的都出来了,这样的宰相算是...

张居正为何死后被清算
嘉靖二十六年,张居正成为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从此步入了政治生涯。 明朝的专制制度是以往任何一个...你都察院还将居正罪状榜示各省直地方知道。” 在神宗眼里,原先缔造新政的功臣,一下子变成“专权乱政...崇祯年间的苏汝良说:“几人相业似江陵?”清初蔡瞻岷干脆说:“明只一相,张居正是也。”在他身后迄...

张居正为大明呕心沥血,为什么身后落的满门抄斩
胡扯,他留下两个人张四维是他的敌人只是他不知道,申时行很聪明张居正得罪了很多人,所以刚开始他没有说话,后来张居正长子自尽他出面周旋张居正才没被从坟里挖出来,张居正次子充军,但其后人并没有怪罪国家,天启为其平反,崇祯时曾经被他打断腿的学生上书为其平反,...

张居正中进士谁给他改名的
居正自如,嵩亦器居正。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黔国公沐朝弼数犯法,当逮,朝议难之。居正擢用其子,驰使缚之,不敢动。既至,请贷其死,锢之南京。居正以御史在外,往往凌抚臣,痛欲折之。一事小不合,诟责随下,又敕其长加考察。御史刘...

历史上的贤臣名相
他为商朝理政安民60余载,治国有方,权倾一时,世称贤相,3代元老。伊尹于公元前1713年卒于亳(今山东省-曹县南),享年百岁(另说伊尹放逐太甲后,篡位自立,太甲潜回,将其杀死)。据莘县旧志记载:“莘之北门外曰伊尹田,伊尹田北八里,古有莘亭。世传伊尹躬耕处也。”又载: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东昌府知府程光珠...

张居正有没有和李皇后发生过什么关系?历史上张居正怎么死的
张居正头脑一炸,一个巴掌就打将过去。这脆生生地一个耳光,把玉娘吓坏了,他自己也愣在那里。因为她的这句话,陈年的情感又重现他心头。更因了她也对他有意这个想法,那些本只是温热的情感从此燃开去,不可遏止。可于他,首辅张居正,最大的梦想还是做个入伊尹一般的贤相,一切事物都要屈于他...

夏河县19430561596: 张居正为何死后被抄家
温畏力勉: 大明万历十年,一代名相张居正病逝,享年58岁.同年,他的铁杆政治伙伴冯保倒台,被抄家.随后,张居正的政治对手群起而攻击,弹劾的奏章如山般堆积在皇帝面前,万历十二年,明神宗下诏查抄张居正的家.这次查抄不仅残酷之极,而且也让张居正身败名裂.查抄期间,官兵封锁了张家,不准任何人进出,以至于张府十几人被活活饿死,张居正的长子不堪受辱而自杀,其妻自杀未成遂自毁容貌.

夏河县19430561596: 为什么张居正死后那么惨?
温畏力勉: 墙倒众人推,改革触动了当时太多官僚地主的利益,不被往死里整才怪

夏河县19430561596: 为什么张居正死后蒙冤?
温畏力勉: 由于张居正的勤勉努力,朝纲振肃,民风淳朴.张居正的改革触及了众官僚和豪强地主的利益,他们岱责张居正不行仁政,只顾富国强兵,一会儿节约钱财,一会儿派员巡...

夏河县19430561596: 明朝的张居正死后为什么被抄家? -
温畏力勉: 1、因为张居正死后是张四维当首辅,他与太后的父亲交好,而与冯保有嫌隙,张居正与冯保关系密切,张四维虽然是冯保提携过的,但他利用反张派的情绪来巩固自己的地位.2、张居正死前实施全国丈量土地来整理全国的赋税,但是很多地...

夏河县19430561596: 万历皇帝为什么要处死张居正 -
温畏力勉: 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二十日,内阁首辅、太师、太傅、中极殿大学士张居正卒,年五十八,他并不是被处死的,只是死后被抄家.万历喝酒喜欢闹事.万历八年喝醉后找到一个太监要他给自己唱歌,但那个太监不会唱歌.他闹的事马上就传到了太后那里,太后给他看了一本书叫 霍光传,霍光曾经干过一件大事,就是废过皇帝,意思就是,如果万历再不听话,就把他废掉,万历清楚,现在有能力废掉他的,就是张居正,所以由此恨上了张居正. 居正当国十年,所揽之权,是万历的大权,这是居正效国的需要,但他的当权便是万历的失位.在权力上,居正和神宗成为对立面.所以才会被抄家.

夏河县19430561596: 张居正的真正死因是什么?
温畏力勉: 病死!死于万历10年

夏河县19430561596: 张居正死后,一向勤政万历为何亲政仅四年便很少上朝? -
温畏力勉: 先说一下,万历皇帝为何近30年不上朝. 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说就是三个“有病”. 一是身体有病.后世考古查明,万历皇帝患有腿疾.1958年,考古学家打开万历皇帝下葬的陵墓定陵,发现“无论是棺内万历右腿蜷曲的痛苦形状,还是...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