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床地貌及河床相堆积物

作者&投稿:延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第四纪地貌单元及主要沉积类型~

地貌是地球表面内动力和外动力剥蚀作用和沉积作用的结果。剥蚀作用在形成剥蚀地貌的同时也在一定范围内由沉积作用形成堆积地貌。内动力包括构造运动和火山作用,而外动力比较复杂,地球表层的运动介质都可成为地貌形成的外动力,按照地质营力的特点可分为河流、地下水、冰川、湖泊、海洋、风等动力,形成各种外力地貌。不同地貌单元形成的主要成因类型及其特征如表6-1。现就最常见的河流、湖泊、地下水、风力等形成的地貌及沉积物简介如下:

表6-1 第四纪沉积物主要成因类型及标志


续表6-1

(据田明中等,2009)
野外地质调查与填图中,通常最易出现对洪积物、冲积物、坡积物的认识与划分方面的混淆,三者主要区别如表6-2。

表6-2 洪积物、冲积物、坡积物的区别


续表6-2

1.河流地貌及沉积物
河流主要有暂时性和常年性河流两种。
(1)暂时性河流
在暂时性河流中,又可进一步分为片流和洪流。片流、洪流与常年性河流不仅在水流特性上存在差异,而且在形成地貌和沉积物特征上也有不同。
片流坡积物的成分比较简单,主要取决于坡地上的母岩成分。一般以细砂、粉砂和亚黏土为主,含短距离搬运的棱角状细角砾。在坡积物的沉积和向坡下移动过程中,受沉积作用和重力作用的影响,使轻、重矿物发生分异,密度小的颗粒在上层,运动较快,搬运的距离较远,而密度大颗粒下沉且运动较慢,搬运的距离较近,结果形成轻、重矿物在水平方向和垂向上的分异,使重矿物在底层基岩凹地中聚集成坡积砂矿。
洪流不同于片流和河流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含有较多的碎屑物质,根据碎屑物质含量的高低可将洪流分为暂时性洪流、稀性泥石流和黏性泥石流3种类型(表6-3),其中黏性泥石流具有很强的破坏性,是山区常发生的重要地质灾害。

表6-3 洪流的分类及其特征

洪流堆积地貌主要有冲出锥、洪积扇、洪积平原。
(2)河流地貌及沉积物
从平面形态上来看,河流最常见有顺直和弯曲两种。河床中的主要沉积物发育于边滩、心滩、江心洲地貌区。河床沉积物又称河道滞留沉积物,是在河床的流水环境下沉积形成的堆积物,主要由砾石和砂组成。
洪水溢出河床流速锐减,在河床边堆积形成的平行河床延伸的堤状堆积天然堤的地貌(图6-1)。天然堤堆积物以粉砂为主,夹薄层黏土,从近河床处向外粒度越来越细,在垂向上为粗粉砂与细粉砂互层,显示了洪水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旋回性。在下部粗粉砂层中发育小型波状层理和斜层理,而在上部的细粉砂或淤泥层中发育水平层理。由于天然堤一般不被水淹没,堤面大多生长植物,因此在天然堤堆积物中常见植物残体、根系等化石。在洪水高水位时,洪水冲破河堤流向泛滥平原低处呈扇状漫流,其携带的碎屑物质堆积形成的决口扇扇状地貌。决口扇堆积物以细砂和粉砂为主,较天然堤堆积物粗,常见各种小型交错层理、冲刷构造以及植物或其他生物化石。沉积物的分选性和磨圆度差。

图6-1 天然堤、决口扇地貌组合及沉积类型示意图

(据田明中等,2009)
河流阶地是河谷中常见的地貌类型。阶地就是指分布在谷坡上,内河流地质作用形成的阶梯状地形。在一段河谷中,可以出现多种类型的阶地,如侵蚀阶地、基座阶地、嵌入阶地等。野外地质填图中,主要通过剖面测制查清河谷阶地的级数、切割关系以及其他成因类型的第四纪沉积物和地貌关系(图6-2)。

图6-2 怒江道街坝河谷阶地剖面图

(据田明中等,2009)
1—砾石层;2—砂砾石层;4—含砾砂层;4—砂层;5—砂质黏土层;6—发育交错层理的砂砾层;7—泥质角砾石层;8—透镜体;9—黏土层;10—前第四纪灰岩;11—断层
冲积平原中的沉积类型比较复杂,除河流相沉积,还有洪流沉积、湖泽沉积等。在河流相沉积中,以河床、河漫滩、河间洼地、牛轭湖为主,夹天然堤、决口扇沉积。河床相沉积主要为砂或含砾砂,粒度较山区河床相细;河漫滩相沉积为黏土和亚黏土,厚度大,分布广,夹湖泊沉积物;河间洼地沉积黏土、亚砂土,夹湖沼沉积物。洪流沉积物分布在靠近山麓的平原边部,以砾石、砂和黏土为主。
三角洲沉积体系(图6-3)在平面上由陆地向盆地(海或湖)方向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的陆上部分)→三角洲前缘(三角洲的水下部分)→前三角洲环境(厚层泥质沉积)。这三种环境平面上大致呈环带状分布。由于沉积环境的变化,其沉积物和生物特征也发生规律性的变化:从三角洲平原到前三角洲其粒度由粗变细;植物碎屑和陆上生物化石减少,而海相生物化石增多;由多种类型的交错层理变为较单一的水平层型。

图6-3 三角洲环境结构及地貌图

(据田明中等,2009)
河流沉积物从上游到下游,从河床到河漫滩,由于其所处地貌不同,沉积环境差别大,形成的沉积物特征也不同,各种沉积环境的主要沉积类型如表6-4。

表6-4 河流沉积物的主要类型和特征


续表6-4

2.湖泊与沼泽地貌及沉积物
湖泊地貌可分为湖泊侵蚀地貌和湖泊堆积地貌。
湖泊的沉积作用受湖泊的规模、地质背景和气候背景的影响,尤其是气候对湖泊水体性质的影响比较明显。在湿润气候区发育淡水湖泊,而在干旱气候区易形成咸水湖泊,甚至盐湖。虽然湖泊既有碎屑沉积,也有化学沉积及生物沉积,但在淡水湖与咸水湖中沉积作用差别较大。
淡水湖沉积以碎屑沉积为主,化学和有机沉积次之。在大型湖泊中,水深、动力作用强,沉积物分带明显,在平面上碎屑沉积物呈宽度不等的同心环带状分布,而小型湖泊沉积分带性较差。湖泊沉积物在剖面上呈湖进或湖退旋回变化。淡水湖泊的水体盐类含量低,难形成卤化物沉积,但在寒冷气候区能形成含碳酸盐的湖成灰泥(泥灰岩)沉积,而在潮湿气候区常形成铁、锰的胶体沉积。
干旱气候区的湖泊蒸发量大于补给量,湖泊逐渐萎缩,水体盐度不断增大,发展成咸水湖,甚至盐湖。在湖水逐渐咸化过程中,先是溶解度小的碳酸盐沉淀,然后是溶解度稍大的硫酸盐→卤化物,最后干涸而消失。
沼泽堆积物以富含有机质为特征,由泥炭、有机质淤泥和泥砂组成,其中以泥炭为主。它们是在缺氧,细菌分解微弱,CH4、CO2和H2S等气体逸出,有机酸含量增加的环境中堆积的。沼泽的发展演化过程实质上就是泥炭的聚积和形成过程。
3.岩溶地貌及堆积物
岩溶地貌分为溶蚀地貌和堆积地貌两部分。溶蚀地貌又分为地表溶蚀地貌和地下溶蚀地貌。
地表溶蚀地貌中,石芽和溶沟是岩溶地貌发育的初期阶段产物,进一步发展可形成石林和岩溶漏斗。峰丛分布于岩溶地貌区的山体部位,峰林常分布在山区到岩溶平原的过渡带。另有溶蚀洼地、岩溶平原等。地下溶蚀地貌是常见的是溶洞、暗河、伏流、暗湖等。
堆积地貌分为洞内堆积和洞外堆积两种。洞内堆积地貌有滴石、流石等。常见的洞外堆积地貌有泉华堆积形成的泉华台阶、泉华坛、泉华裙、泉华扇、泉华锥等。还可形成的台阶状、扇状、锥状等地形。
岩溶堆积物比较复杂,既有地表堆积物,也有地下堆积物;既有化学堆积物,也有机械堆积物;既有无机堆积物,也有有机堆积物。
分布在地表的岩溶堆积物主要有蚀余红土和泉华堆积。地下岩溶堆积物主要有从地下水中沉淀出来的碳酸钙物质,由重力崩塌作用在洞穴或裂隙中形成的碎屑堆积物,
暗河沉积物除含有大量再搬运的洞内崩积岩块和溶蚀残余黏土外,还含有洞外的砾石和砂土,还有生物化石及人类文化遗存堆积。
4.风力地貌及堆积物
风力主要有剥蚀作用(风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风力地貌主要有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两类。主要堆积物有风成砂、黄土。
风蚀地貌有风蚀洼地、风蚀湖、风蚀穴、风蚀壁龛、风蚀蜂窝石、风蚀蘑菇石、风蚀柱、风蚀谷、风蚀城和风蚀垄槽(雅丹)等。
风积地貌主要有沙丘地形(如沙堆、新月形沙丘、抛物线沙丘、纵向沙垄)、沙堆、横向沙垄、梁窝状沙地等。
(1)风成砂
风成砂是由风力搬运并沉积的砂级堆积物,是沙漠最主要的堆积物。
荒漠产于干旱区,是风的主要产物。可分为岩漠、砾漠、沙漠、泥漠和盐漠。
风成黄土是风力搬运堆积未经次生扰动的、无层理,主要由粉砂和黏土组成的富含碳酸盐并具大孔隙的土状堆积物。风力搬运堆积之外的其他成因的黄色的,又常常具有层理和砂、砾石的土状沉积物称为黄土状岩石,也称次生黄土。一般说来,次生黄土与黄土有一定的联系,前者多数为黄土经水流等营力侵蚀搬运,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内再沉积而成,因而在岩性及其他特征上与黄土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它们之间又存在明显的不同。
(2)黄土
黄土堆积地貌主要有黄土塬、黄土梁和黄土茆。黄土侵蚀地貌主要有冲沟、大型河谷、黄土碟、黄土陷穴、黄土漏斗、黄土井、黄土桥和黄土柱。
中国的黄土主要分布于华北地区,尤其以陕西、宁夏、甘肃、内蒙古南部、山西西部等地产出最多,其最大特色是黄土地层非常发育,故称黄土高原区。通过对黄土的岩石地层学、年代地层学、生物地层学等的研究,已建立了一套黄土地区的黄土—古土壤地层系统。华北地区的第四纪地层对比如表6-5。

表6-5 华北地区的第四纪地层对比表

早更新世午城黄土(Qp1)命名剖面位于山西隧县午城柳树沟,为—套红黄色、较致密的黄土—古土壤堆积,含钙质结核,厚约50m,产长鼻三趾马—真马动物群,如中国长鼻三趾马、三门马、短脚次兔、复齿拟鼠兔等。在午城黄土中,黄土与古土壤的间距较小,它们之间的颜色差异不大。
早更新世—中更新世离石黄土(Qp2)命名剖面位于山西离石县的陈家崖,岩性为一套棕黄色的土状堆积,厚约75m。其中的下离石黄土大部分为早更新世晚期的沉积,而上离石黄土才是中更新世的沉积。下离石黄土与上离石黄土的特点有所不同,上离石黄土的古土壤与黄土的间距比下离石黄土大,而且较厚的黄土层夹较厚的古土壤层,古土壤与黄土层的颜色差别较大。在上离石黄土中产周口店动物群的成员。
晚更新世马兰黄土(Qp3)命名地点为北京斋堂马兰峪,在黄土高原形成于晚更新世晚期的黄土统称马兰黄土。马兰黄土为灰黄色的土状堆积,粒度较粗,质地疏松,分布最广,厚约10m,是末次冰期的产物,含方氏鼢鼠、北京斑鹿等化石。
全新世黄土(Qh)也称新黄土,覆盖在表层,其间含有一层弱成壤的土壤层(全新世大暖期形成)。

1.实习内容
(1)观察石淙河断层,认识判别断层的依据;
(2)测量断层两盘岩层的产状和断层面产状,判断断层类型;采集白云岩、页岩标本;
(3)观察河流沉积物特征;
(4)观察喀斯特地貌、流水地貌和断层谷地貌;
(5)参观周公测景台、郭守敬观星台、告成文物馆等。
2.观察点和观察内容
No.1石淙会饮
主要内容:观察石淙河断层;观察断层谷地貌、喀斯特地貌、流水地貌;观察河流沉积物特征
(1)石淙河断层:位于石淙河南北两岸,大致呈东西向展布。断层存在的证据有:①地层缺失:断层上盘为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断层下盘为上寒武统崮山组,缺失了长山组、凤山组、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等地层。上盘产状为NE7°∠19°,下盘产状为SW235°∠12°。②断层破碎带发育:可见崮山组白云质灰岩与太原组燧石结核灰岩形成的断层角砾岩,砾石呈棱角和次棱角状,大小不一,多数为5~10mm,胶结物由方解石和白云石组成,此层厚3m左右。③断层面清晰可见:断层面上保留有擦痕、擦槽、阶步,局部见磨光面。断层面产状为NW350°∠52°。
根据断层受力情况,应属张性断裂。地层缺失,且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一致;断层面向北倾。南盘(下盘)为老地层,相对上升,北盘(上盘)为新地层,相对下降,判断该断层属于正断层。
(2)石淙河断层谷地貌:石淙河发源于嵩山南麓九龙潭,流经卢店南朝阳水库、尧坡山西麓,受石淙河断裂构造影响,从此处折向南流入颍河。断层谷两侧由于岩性不同,石灰岩、白云质灰岩、页岩和砂岩抗风化能力差异较大,故在北侧抗风化能力较弱的页岩分布区形成了开阔平缓的谷坡,南侧石灰岩、白云质灰岩抗风化能力较强,形成了谷坡陡直的峭壁,构成特有的断层谷地貌。
(3)石淙河喀斯特地貌:此处可见喀斯特现象有溶沟、石芽和溶洞等。
溶沟和石芽地表水在可溶性岩石的表面沿层面或裂隙面流动时,对岩石进行溶蚀和侵蚀,在岩石表面形成的若干沟槽,称为溶沟。溶沟之间突出的石脊或石柱,则称为石芽。此处发育的石芽一般高1~2m(附图11),大型石芽高可达到5~6m,最高可达10m,排列如林,称为石林。
溶洞地下水在季节变化的暂时饱和带与永久饱和带附近,由地下水在水平运动中所引起的溶蚀和机械侵蚀产生的喀斯特现象。此处溶洞的成因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石的层理、节理、断层面溶蚀形成的,而且呈层状分布,说明该区新构造运动经历了多次相对稳定—上升的发展过程。
分布在南岸的溶洞,古称“观鱼洞”,北边的两个溶洞,其中一个称“娘娘洞”(相传是唐朝皇帝武则天游石淙时曾在此洞内石板上小憩),它们都是地下水沿节理溶蚀而形成的。溶洞内可见有不同的沉积物,“观鱼洞”中见有少量砾石,是洪水期由河流机械搬运沉积的结果;“娘娘洞”中发育有钟乳石,是地下水化学沉积的结果。

图6-5 石淙河断层剖面示意图

“水中石船”顶面平坦,位于河床中间,为崮山组白云质灰岩沿三组节理溶蚀而成。“小石淙”位于大石淙的东侧,相距约500m,小石淙处所见的喀斯特地貌与大石淙相似,溶蚀较发育,可见2~3层溶洞。
该地古时被誉为“天中胜境”,当年是唐代武则天的避暑胜地。据史书记载,公元701年夏天,武则天率群臣到此游览,并在一块石芽上设宴,众臣吟诗作对,周围鼓乐相助,侍女起舞,于是后人称此为“石淙会饮”。遗留的摩岸题记石刻目前仍清晰可见,是中岳八大景之一。明朝旅行家徐霞客游中岳时,首先在此处考察,影片《少林寺》小牧羊女放牧和《三国演义》中的“火烧博望”等外景,就是在此地拍摄的。
(4)石淙河流水地貌:石淙河源于嵩山东麓九龙潭,汇入颍河,在该点近东西展布,是地表水流经节理发育的断层下盘的巨厚层白云质灰岩而塑造的河谷。观察主要内容有河床侵蚀地貌和河床堆积地貌。
在该地河床侵蚀地貌主要表现为壶穴和冲槽。河底漩涡流携带着砂砾旋转磨蚀河床基岩(白云质灰岩),形成直径1~3m的近圆形洞窟,即壶穴地貌;沿近东西向平行节理(垂直于层面)冲刷形成的平直隘谷为冲槽。
河床堆积地貌发育的有边滩、河漫滩、河流阶地等。边滩发育于河流的凸岸,在曲流侧移过程中,横向环流的底流侵蚀凹岸的同时,将砂砾横向搬运到凸岸堆积而成。河漫滩发育于河流两岸,洪水期被水淹没,平水期露出水面,是河流洪水期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位于河床和河谷谷坡之间,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沉积物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下部由较粗大的河床冲积物(主要为粗砂和砾石)组成,上部由洪水泛滥时沉积的较细的河漫滩堆积物(主要是细砂和黏土)组成。该地河漫滩的宽度较小,约十几米。本点河流阶地发育较好,发育有3级阶地,右岸发育有Ⅱ和Ⅲ级阶地,左岸发育Ⅰ级阶地。本点的Ⅲ级阶地属于侵蚀阶地。阶地面高程与颍河北岸基本一致(300~330m),是嵩山地区最新的夷平面。
河流沉积物称为冲积物,冲积物的特点主要是分选性好和成层性好。冲积物的分选性好而且颗粒的磨圆度较好,沉积物颗粒的大小与流速关系密切,在沉积物颗粒的搬运过程中,颗粒互相撞击,并与河底岩石相互摩擦,使被搬运的颗粒变小而且还失去棱角,使磨圆度变好,明显好于坡积物、洪积物和残积物。观察河床中的沉积物与河漫滩沉积物的特点,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冲积物成层性好,韵律性明显。由于河流流速在时间上的变化以及气候等在时间上的变化,使某一地区河流中沉积物在垂直剖面上颗粒大小、颜色深浅呈有规律变化而显示出来成层的现象,在河流沉积物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沉积物(颗粒大小、颜色等)在垂直剖面中有规律地交替出现,韵律明显。河流沉积物的成分决定于河流所经地区的岩石、矿物种类,主要是一些物理、化学性质较稳定的矿物和岩石颗粒。根据沉积场所不同,分为河床相沉积物,河漫滩相沉积物及河口沉积物。在该实习点可以观察河床相沉积物和河漫滩相沉积物,分析对比两者的特点和成因。
No.2点1沿石淙河向西几十米南岸
主要内容:观察石淙河南岸山坡上的铝土矿
位于点1沿石淙河向西几十米南岸,铝土矿产于中石炭统底部,矿体呈层状,矿石主要为致密块状和豆状,质地坚硬。铝土矿矿石质量较好,Al2O3与SiO2的比值较高,属于优质铝土矿,现在为当地小型开采。
No.3告成镇北观星台
主要内容:参观观星台
观星台建于元代,至今已有730多年历史,由元代科学家郭守敬修建,是他为改革历法而建造的天文观测仪器。郭守敬经过几年的努力,编制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这本历法与现在的阳历完全一致,但现在使用的历法“阳历”较“授时历”晚300年。告成观星台是我国最大、最早的天文台之一,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天文科学建筑物,它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家在天文科学方面的卓越成就。1963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测景台建于唐代(公元423年),学名“八尺表”,俗名“无影台”,是我国古代测星、验证时令季节、计年的仪器。据《周礼》记载,周公旦曾在阳城(告成镇)有过测影活动,因此称“周公测景台”。
3.思考题
(1)断层的要素和类型及石淙河断层的形成时代分别是什么?
(2)喀斯特地貌有哪些类型?其形成条件是什么?
(3)断层谷地貌的特点和流水地貌的类型分别是什么?

河床是河谷底部的凹槽,平水期被河水淹没的部分。从横剖面看,总是呈一低凹的槽状。

(一)河床类型

河床按形态和弯曲度(即两点间河道弯曲度=河道长度-河谷长度),将河床分为:顺直河床、弯曲河床、汊河型河床和游荡型河床4种类型。各自的特征如下:

1.顺直河床

河床沿岸狭窄而平直,平面形状复杂。两岸多见山嘴突出,河岸线犬牙交错,很不规则。河床纵剖面一般较陡,呈阶梯状。浅滩与深槽交替出现,多跌水成急流或瀑布。这类河床一般发育于山区河流。

2.弯曲河床

河道较宽,河床弯段与过渡段相间,弯曲度大于1.5,纵剖面平缓。如荆江河道弯曲度达2~3.5(图4-18)。

图4-18 下荆江河道的变迁

3.汊河型河床

河道宽窄变化大,窄处为单一河槽;宽段河槽中发育沙洲、心滩、水流被沙洲、心滩分成两支或多支,汊河、沙洲发展与消亡不断更替,沙岸时合时分(图4-19)。

图4-19 汊河型河床及洲、滩发展与汊河对河岸的侵蚀示意图

(引自北京大学等,1978,略修改)

a—洲、滩向两侧扩大;b—洲、滩向一边扩大,主流顶冲处易岸崩,呈锯齿状岸

4.游荡型河床

河宽水浅,河道极不稳定,在河谷中反复摆动;有时河床会不断淤高而成悬河。平水期沙滩众多,水流分散;洪水期波涛汹涌,微地貌变化大,易导致洪水灾害。这类河床在半干旱区较常见。

(二)河床侵蚀地貌

河床侵蚀地貌 主要包括深槽、壶穴和岩槛。

1.深槽

多发育于河床凹岸,一般深几米到几十米。如长江上黄石与武穴之间、江西马当及安徽马鞍山等处江底深槽十分发育,深度有的在海平面以下40~50m(图4-20)。

图4-20 浅滩与深槽的分布

(据马卡维雅夫,1959)

2.壶穴

壶穴是基岩河床中被涡流冲磨而成的深穴,其深度有时可达6~7m。它是因水流湍急,并挟带砾石等碎屑沿河底岩性松软、裂隙发育及构造破碎处冲击、钻磨而成的(图4-21)。

图4-21 垂直涡流形成的壶穴

(据龙卫尔C R)

图4-22 贵州黄果树瀑布

3.岩槛

岩槛是长条状横贯河中的坚硬凸起岩石。岩槛高度大于水深时形成瀑布,其下冲蚀坑为潭;岩槛被破坏后残余基岩略高于床底则成暗礁险滩,常常妨碍船只航行。

此外,在河床的纵剖面由于岩性软硬差异,下蚀不均一而使河床高低不平,水流经过时产生落差。落差小时形成急流,落差大时则形成瀑布。著名的贵州黄果树瀑布落差就达74m(图4-22)。

(三)河床堆积地貌

河床堆积地貌主要有浅滩、沙洲和沙嘴(图4-20)

浅滩是河床底部常见的堆积体。分布在河岸边的称为边滩,分布在河床中的称为心滩。边滩发育于河床凸岸,系水流的环流作用将凹岸物质通过底流横向带到凸岸逐渐堆积的结果。枯水期边滩岸线与河床分开,而洪水期被淹没并形成沙堤。心滩是河床中水流受阻而形成的水下不稳定沙质堆积体,即使是平水期也不露出水面,其形成过程如图4-20所示。沙洲是心滩稳定之后,进一步堆积露出水面的堆积地貌。

(四)河床相堆积物

河床堆积物形成于常流水、流速快、流动强度变化大和紊流性强的河床条件下,堆积物具有较强的河床相特征。根据横向沉积环境的不同,可将河床堆积物(相)分为蚀余堆积物(亚相)、近主流线堆积物(亚相)和滨河床浅滩堆积物(亚相)3个亚相(图4-23)。

图4-23 河床相冲积物分布示意图

1—蚀余亚相;2—近主流线亚相;

3—滨河床浅滩亚相

1.蚀余亚相

形成在主流线附近河底深水区,主要是上游搬运来或河岸、河底冲蚀而残留的较粗大的砾石物质,重矿物较多,称为蚀余堆积物,构成蚀余堆积亚相。在堆积过程中,细粒物质常被水流冲走,一些相对密度且较大的矿物,可在此段富集而形成有工业价值的冲积砂矿。

2.近主流线亚相

在位置和特征方面具有介于蚀余堆积亚相与滨河床浅滩亚相的过渡性特征。从主流线向凸岸方向,其堆积物逐渐变细,但近主流线带堆积条件很不稳定且变动较大。平水期流速小,堆积物细;洪水期流速大,堆积物则粗。甚至因流速迅速增加,侵蚀作用代替了堆积作用。所以这里堆积物的粒度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变化较大,主要组成物质为推移和跃移的砂砾物质,且砂砾与砂相互交替,形成大型不规则交错层理或斜层理。这也是河床冲积物中分选最差的部分。

3.滨河床浅滩亚相

在靠近凸岸的河底,流速小,堆积条件稳定。其堆积物以松散的砂质为主,分选性好,发育有规则的斜层理。




河流地貌主要有哪五种?
3. 洪积(冲积扇):这是由山区河流携带物质在出山口处堆积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携带的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形成了冲积扇。冲积扇在平面上呈扇形,顶端指向谷口;在立体上则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4. 河漫滩:这是由河流的横向迁徙和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因此,在平原河流中河...

河流堆积作用在哪些条件和场所产生
被搬运的泥沙和砾石等物质,因外力(流水、冰川、风、波浪、海流等)减弱而失去搬运能力而积聚的现象,以及岩屑在重力作用下的堆积、火山喷发物的堆积等 。沉积下来的碎屑物则称为冲积物,形成的堆积地貌最为主要的是冲积平原。向左转|向右转 二、河流的侵蚀作用:水流向下的侵蚀作用,使河床成沟床加深...

常见的地貌有哪些?
根据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征,可分为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两大类。侵蚀地貌是岩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断侵蚀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主要有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等。这类地貌又因海岸物质的组成不同,被侵蚀的速度及地貌发育的程度也有差异。堆积地貌是近岸物质在波浪、潮流和风的搬运下,沉积形成的各种地貌...

五种河流地貌及形成原因
三、溯源侵蚀:上游多为山区,落差较大,河流速度快。四、洪积-冲积: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较快,携带大量泥沙和砾石。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称为洪(冲)积扇地貌。洪(冲)积扇不断扩大而...

冲积物的沉积特征
砂体形态沿河床两侧呈弯曲的砂垄。随着河床迁移,凸岸天然堤随边滩不断扩大、增长,形成覆盖边滩之上的盖层,因此古天然堤砂体呈面状分布。(2)决口扇沉积在平原区的弯曲河流中,河床因天然堤的围限和本身的沉积作用而逐渐抬高,往往高出河岸两侧漫滩区。河水冲破天然堤后,在决口处堆积成扇形沉积体,...

河漫滩及河漫滩堆积物
(3)内河漫滩带 无边际分布在沿岸的河漫滩内侧,靠近谷坡以粘土堆积为主,具微细水平层理,其堆积过程缓慢,地形低凹,有时形成沼泽或有泥炭和腐泥堆积,成土作用明显。上述各个堆积相带之间的界线是逐渐过渡的。图4-25 河漫滩相及河床相的水平分带 Ⅰ—河床相:Ⅰ1—蚀余亚相;Ⅰ2—近主流线...

路线九 告成—石淙会饮
河床堆积地貌发育的有边滩、河漫滩、河流阶地等。边滩发育于河流的凸岸,在曲流侧移过程中,横向环流的底流侵蚀凹岸的同时,将砂砾横向搬运到凸岸堆积而成。河漫滩发育于河流两岸,洪水期被水淹没,平水期露出水面,是河流洪水期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位于河床和河谷谷坡之间,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沉...

冲积物的沉积特征
在横向上,受近岸水流条件的影响,含水层的富水性向远岸方向明显减弱。含水层呈条带状沿河谷分布,富水性在纵向差别较小,横向变化较大。6.2.1.2 河漫滩沉积 汛期河水位上涨。河水溢出河床后,水流突然放缓,流速降低,河水携带的悬移泥沙沿河床两岸堆积,形成河漫滩沉积。河漫滩沉积以粘土、粘性土和...

沙坡沙坡
沙坡,是河流床中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其特点是沙砾堆积而成的平缓坡面。这些沙坡呈现出规则的排列,有时像鳞片般分布,展现出自然的韵律。沙坡的两侧并非对称,其中陡峭的一面通常朝向河流的下游,倾斜角度大约在30度左右。水流的作用在这里起着关键作用,它将沙粒从沙坡的迎水面一侧不断搬运,而在背...

河床是什么意思
在河流的上游,由于水流较急,河床往往比较陡峭,而在下游平原地区,河床则较为平缓宽广。床底部的泥沙随着水流不断运动和沉积,形成了河床不断变化的形态。床沙的粒度和松散程度是影响河床稳定性和水流状况的重要因素。不同河流的河床形态也不尽相同,具有不同的地貌特征和地质构造。此外,河床的形成和...

犍为县19284696416: 河床形态有什么 高中地理 -
皇泪节宗: 1、河床是指谷底部分河水经常流动的地方称为河床.2、河床按形态可分为顺直河床、弯曲河床、汊河型河床、游荡型河床.其中汊河型河床河身有宽窄变化,窄处为单一河槽,宽段河槽中发育沙洲、心滩,水流被洲、滩分成两支或多支.汊河...

犍为县19284696416: 什么是河床景观地貌 -
皇泪节宗: 什么是河床景观地貌 河床地貌 漫滩近岸区或江心洲沿岸区,洪水漫溢后,水深突然减小,加之河岸和洲岸的阻力,流速减小,泥沙沉积下来,形成与岸平行出露水面的堤状堆积体,称为河岸沙堤.由于凹岸的后退通常不是连续进行的,河道在...

犍为县19284696416: 河床是怎么解释? -
皇泪节宗: 河床是河谷中平水期水流所占据的谷底部分.又称河槽.河床横剖面呈一低洼的槽形.纵剖面,在山区较陡,深槽与浅滩交替,多跌水、瀑布;平原区坡度较缓,微有起伏.平面形态:山区河床多狭窄顺直,岸线因山嘴突出而呈犬牙交错;平原...

犍为县19284696416: 河流侵蚀作用形成的主要地形有哪些? -
皇泪节宗:[答案] 河流作用分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两类.河流侵蚀地貌主要包括河床侵蚀地貌、侵蚀阶地、谷坡等,河流堆积地貌主要包括河床堆积地貌、河漫滩、堆积阶地、冲积平原、三角洲,以及大多数河口地貌.

犍为县19284696416: 下游河床一般会堆积什么? -
皇泪节宗: 下游河床,变宽,流速变缓,从上中游携带的大量泥沙会在这里沉积,形成地上河,或者在河流的入海口形成冲积平原.

犍为县19284696416: 河床的形成的过程? -
皇泪节宗: 河床地貌 河床在流水作用下,形成各种形态的总称.包括河型、河床侵蚀地貌和河床堆积地貌.河床又称河槽,为平水期河水所淹没的河谷底部. 河型 即河床的类型.河床是在不断演变的,纵向输沙平衡的破坏,会引起河床的纵向变形,河床...

犍为县19284696416: 河漫滩的主要类型 -
皇泪节宗: ①河曲型河漫滩 发育于弯曲型河段,经常在凸岸堆积为滨河床沙坝、迂回扇等; 发育初期,河谷深窄,但弯曲率较小,水力很强,那时只有在凸岸处因流速较慢才有粗大的砾石堆积,组成面积狭小的边滩.发育中期,河流弯曲率增大,谷底逐...

犍为县19284696416: 河谷地貌的介绍 -
皇泪节宗: 谷地貌区沿蚂蜒河、亮珠河、大罗勒密河及松花江河谷分布,地势缓坦,起伏不大,宽者达10~15公里,谷底坦平,谷中分布着三级、二级、一级阶地(亦称台地)、高漫滩、低漫滩.以高漫滩为主要地貌形态. 三级阶地.沿蚂蜒河、亮珠河下...

犍为县19284696416: 冲积扇 河漫滩 三角洲的成因 -
皇泪节宗:[答案] 一、冲积扇(alluvial fan)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冲积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以山麓谷口为顶点,向开阔低地展布的河流堆积扇状地貌....

犍为县19284696416: 地理:什么是河床? -
皇泪节宗: 河床 (he chuang) river bed 谷底部分河水经常流动的地方称为河床.河床由于受侧向侵蚀作用而弯曲,经常改变河道位置,所以河床底部冲积物复杂多变,一般来说山区河流河床底部大多为坚硬岩石或大颗粒岩石、卵石以及由于侧面侵蚀带来的大量的细小颗粒.平原区河流的河床一般是由河流自身堆积的细颗粒物质组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