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分区与地质构造单元的划分

作者&投稿:秋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地质构造单元划分及地质特征~

一、概述
不同学派对本区构造单元认识不同,概括起来,主要有:
李四光(1925~1955)根据当时所获的有限的地质资料,从地质力学观点出发,将祁连山划作为祁吕贺山字形构造体系的西翼部分,其中兰州、白银及武威一带为该山字形马蹄形盾地——阿宁盾地的一部分,阿拉善地区为阿宁盾地南侧的弧形构造带。甘肃地质矿产局(1989)将上述思想进一步具体化,指出祁连山可进一步划分为:前弧西翼褶皱带、西翼反射弧,认为祁连山及龙首山存在多种构造体系,主要有古河西系,祁吕贺山字形西翼,青藏歹字形(主要分布于祁连山及其南侧),陇西系及阿拉善弧形构造,此外还存在纬向、经向构造,这种不同形式的构造存在联合、复合关系。
在“槽-台”学说指导下,早在1945年黄汲清在《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一书中,扼要地论述了阿拉善(龙首山)及祁连山的范围和地质构造特征,认为前者属中朝地台的一部分,是联系塔里木地台和华北地台的纽带,后者为典型的优地槽。时隔10年之后,他又将祁连山自南而北划分为:南山(指祁连山,下同)地槽沉积带、南山地槽边缘沉积带、山前凹地沉积带,并指出祁连山系中的中新生代盆地有寻找石油的希望;又过10年,他再一次将本区划分为:阿拉善台隆走廊过渡带、北祁连山褶皱带、祁连中间隆起带、南祁连褶皱带、祁连南缘过渡带。认为北祁连的主褶期是加里东而不是华力西期,同年又指出北祁连山为优地槽褶皱带,南祁连为冒地槽褶皱带,并认为它们均具有多旋回构造发展特征。20世纪70年代末,黄汲清等融合板块构造的新观点,将本区重新划分为:阿拉善台隆(属中朝准地台的一部分)、走廊过渡带、祁连山山前坳陷、北祁连优地槽褶皱带、祁连中间隆起带、南祁连褶皱带,这是基于多旋回槽台构造学说对祁连山构造格局和构造演化全面而系统的论述。由于汲取了板块构造学说,他们的上述划分及论述当时起到了立典和示范作用,至今仍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利用槽台学说,用历史发展演化的观点,根据本区的建造特点,涂光炽1960年也将本区划分为:阿拉善隆起带、走廊坳陷带、北祁连加里东褶皱带、中祁连山前寒武纪褶皱带、南祁连山早古生代—中生代(或早古生代—三叠纪)坳陷带、南祁连山加里东褶皱带、南祁连印支褶皱带(或海西褶皱带)、柴达木北缘隆起带(或柴达木北缘前寒武纪褶皱带)。
持断块学说的学者如赵生贵(1996)将本区划分为:阿拉善地块、龙首山断隆、河西走廊盆地、永昌中宁陆缘断陷带、北祁连裂谷、中祁连断隆、南祁连断陷、柴达木北缘断隆。他的祁连区以内硅铝造山(A型俯冲)作用为主的观点,北祁连早古生代火山作用早期以中基性为主、晚期以中酸性为主的观点,火山岩大多属钙碱系列,仅局部发育细碧角斑岩系的认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世纪70年代初,尹赞勋、李春昱、傅承义率先将板块构造学说引入中国,也是李春昱率先用板块构造学说对本区大地构造和地质发展史进行了研究,将本区划分为:阿拉善隆起带、北祁连褶皱带(含走廊带)、中祁连隆起带、南祁连褶皱带,认为北祁连是一个早古生代洋盆,保留有完好的蛇绿岩、蓝片岩及混杂堆积等洋壳残片及洋壳俯冲活动的地质记录。1982年他又从亚洲全局构造出发,认为祁连山实际上是中朝板块和扬子板块间的缝合带。在他的启发指导下,许多学者开始涉足本区。王荃(1976)撰文认为本区存在古海洋;肖序常(1978)对本区做了实质性的野外研究工作,提出本区存在多期蛇绿岩;吴汉泉(1980)对北祁连山的高压变质带进行了研究;张之孟(1980)首次提出祁连山存在沟弧盆体系,并提出走廊相当于弧后盆地;夏林圻等(1991)对本区火山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进一步论证了本区存在沟弧盆体系,且是向北俯冲;左国朝(1986、1987)认为北祁连属“有限洋盆”;许志琴(1994)提出本区存在海沟向洋退却岛弧增生的动力学模型;张旗等(1997)对北祁连的蛇绿岩做了系统的研究,指出本区蛇绿岩存在多样性;冯益民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也先后对祁连山做了研究,认为中祁连和柴达木同属一个板块,早古生代华北古陆西南缘存在裂谷-板块构造两种体制。造山带分为俯冲造山、碰撞造山及陆内造山机制,为复合造山带。汤中立、李文渊、黄承熊等(1995)对本区金昌—门源地学断面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龙首山断裂早期属低角度正断层,将超大型、大型矿床的形成及成矿模式与构造背景联系起来。
上述研究工作,是我们本次工作的基础。
二、华北板块西南缘的构造格架
我们从历史演化的观点出发,运用现实主义原则,以“活动论”、“系统论”为指导,以本区沉积建造、岩浆作用、构造作用、成矿作用等最基本的地质事实为基础,系统、全面、多层次、多侧面地探讨区内各构造单元的范围、性质、演化及与成矿系统的耦合关系,立足于前人众多的研究成果,勾勒出本区加里东期构造图案(图1-1),从北而南各构造单元为:龙首山陆缘带、河西走廊边缘海盆、北祁连缝合带、中祁连离散型岛弧地体、南祁连弧后盆地、柴达木陆块。现将它们的主要特征概述如下:

图1-1 华北古大陆西南缘构造格架及成矿系统

(一)龙首山陆缘带
北邻潮水盆地,南以龙首山深大断裂为界与河西走廊相接,西部止于金塔—鼎新断裂与塔里木板块毗连,向东尖灭于银川以西,略呈近东西向弧形分布。该带所见主要岩石单元为前长城纪龙首山岩群(AnChL)。由于该岩群时代较老,后期遭受多期次、多旋回的变质变形等作用,变得支离破碎,层序不清,当属非史密斯地层。下部为白家嘴子组,西部出现磁铁石英岩和磁铁角闪岩,称之为东大山组。经原岩恢复(汤中立、李文渊,1995;王崇礼,1994),原岩建造相当于火山-沉积建造,白家嘴子组为碳酸盐岩建造及基性火山岩建造,东大山组为碎屑岩含磁铁石英岩及基性火山岩建造。考虑其中的基性火山岩(斜长角闪岩)呈层状分布,代表本区最早的岩浆活动记录,测得年龄为3056Ma(Sm-Nd法,平均,王崇礼,1994)应属中太古代喷发,这一数据表明龙首山岩群具古陆核性质。另外,切穿该岩段混合岩又发生弯曲变形的变辉绿岩脉年龄为(2486±16)Ma~(2796±56)Ma,平均2600Ma(王崇礼,1994),这对上述太古宙年龄是一个佐证。龙首山岩群下部岩石的稀土配分型式也表明它属太古宙产物,因新太古代岩石稀土配分曲线要右倾得多(见后文讨论)。龙首山岩群上部主要为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建造,其年龄为(2147±74)Ma(Rb-Sr等时线法,西北地质勘查局,1993),相当于古元古代。该带缺失长城纪沉积,蓟县纪为复陆屑次稳定型沉积(墩子沟群),缺失青白口纪沉积,震旦纪为冰水沉积及碳酸盐-碎屑沉积(韩母山群),碳酸盐-碎屑岩底部含磷。早古生代为隆起剥蚀区,晚古生代为碎屑岩-碳酸盐岩(含煤)建造、磨拉石建造,中新生代为河湖相及山麓相碎屑岩(磨拉石)建造。本区还发育加里东期及华力西期花岗岩,这分别应是祁连洋及其次生洋向北俯冲及陆内A型俯冲造山的产物(此处所称的方位,只是现代方位,并不代表地质历史时期的方位,下同)。
在中—新太古代古陆边缘活动带中,形成了东大山铁矿。中元古代早期本区在裂解条件下,形成金川含镍铜超基性杂岩,汤中立(1995)所取得的(1508±31)Ma(Sm-Nd内部等时线法)年龄应是上述岩浆脱离地幔的时间。
(二)河西走廊边缘海盆
河西走廊边缘海盆现今十分狭窄,呈近东西条带状分布,若能考虑它形成和演化的历史,就不难推知当时(加里东期)它曾是一个广阔的陆缘海盆。该陆缘海盆的基底是华北古陆的南延部分。寒武纪靠陆一侧(北)为浅海陆棚碎屑岩单元(大黄山组 d),具复理石特征,内见波状冲刷面、印模及交错层,远离陆缘(南),出现碳酸盐岩及火山岩建造(黑刺沟组 h),反映由北而南,海水变深,且地质活动性增强的特点。奥陶纪总的趋势是继承寒武纪火山-沉积建造特点,不同之处在于海盆内火山活动更加剧烈和成熟,局部(老虎山、榆树沟山)出现扩张型洋壳——蛇绿岩。志留纪盆地萎缩,形成笔石碎屑岩相(肮脏沟组Sa),晚期出现砂页岩建造(旱峡组Sh),泥盆纪为磨拉石建造(老君山砾岩),标志海盆消失并开始造山。
(三)北祁连缝合带
北祁连造山带作为柴达木—中祁连板块与华北板块的缝合带,当初一经李春昱提出,便得到了大家的赞同。但问题是,该缝合带究竟是华北板块与柴达木板块开合的产物(特提斯型造山带),还是柴达木—中祁连板块抑或是前者从别处漂来,在加里东期二者邂逅碰撞的结果(科迪勒拉型造山带)?北祁连小洋盆外侧是否还有原生洋(祁连洋)?问题还不止此,作为缝合带,北祁连造山带本身也复杂多样,东部西部有差别,南边北边不相同,西部还分布着许多微陆块,那么这些微陆块又来自何方?其形成机制如何?各家意见也不一致。利用模式对比原则,我们初步认为:上述微陆块连同中祁连微陆块,均是因祁连洋向南俯冲致使其相继从柴达木陆块边缘裂解出来的结果。其构造格局犹如太平洋西南部的多岛构造景象。
简捷地说,北祁连缝合带内部构造单元虽然复杂多样,但概括起来说,主要由以下单元组成:微陆块、混杂岩带、蛇绿岩、洋脊-洋岛火山岩、岛弧(包括陆缘弧和洋壳型岛弧)火山岩及岛弧型沉积(图1-2)。微陆块主要由前寒武纪地层组成,其上有加里东期岛弧型花岗岩。前者具体岩性为灰色片麻岩、云英片岩、大理岩(北大河岩群AnChB,野马南山岩群AnChY)以及巨厚的蛇绿混杂堆积(熬油沟组Cha)、千枚岩、碎屑岩,局部夹碳酸盐岩、变石英砂岩、铁矿层(桦树沟组Chh)。此外,还见到中元古代托来南山群(Ch-JxT)杂色碎屑岩及碳酸盐岩建造,青白口纪龚岔群(QnG)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蛇绿混杂岩带共有南北两条,北带主要沿肃南九个泉、白泉门呈NW-SE向分布,向西延至玉门昌马寒山地区,南带规模较大,主要分布于青海边马沟—清水沟—香子沟—郭米寺—祁连县—景阳岭南,南北宽约20~25km,断续延长近500km,呈NW-SE向展布。清水沟见有榴辉岩,与之共生的蓝片岩年龄为440~460Ma(蓝闪石、多硅白云母、39Ar/40Ar法),北带九个泉蓝片岩蓝闪石39Ar/40Ar年龄为447Ma(吴汉泉,未刊资料)。北带称之低级蓝片岩带,南带称之为高级蓝片岩带。蛇绿混杂岩带主要由陆缘弧(南带)、洋壳型岛弧(北带)、复理石增生楔、高级(南带)及低级(北带)蓝片岩、蛇绿岩块等组成。缝合带中的蛇绿岩块共有3条,自南而北依次为:玉石沟—川剌沟—小八宝蛇绿岩带;大岔大坂蛇绿岩(带);九个泉—白泉门蛇绿岩带;以上3条蛇绿岩带时代为加里东期,而分布于微陆块中的蛇绿岩时代为中元古代。加里东期蛇绿岩大多具洋脊或洋岛型玄武岩特征,有的还和玻安岩共生,如大岔大坂蛇绿岩(张旗,1997),推测蛇绿岩形成于洋岛及弧间盆地。考虑到北祁连造山带中深海沉积物如硅质岩比较丰富,火山作用比较强烈,蛇绿岩和蓝片岩构造超覆于增生的深海沉积物和火山弧之上这些客观事实,其蛇绿岩应属科迪勒拉型。陆缘弧火山岩及沉积早期(新元古代—中寒武世)相当于黑剌沟组,陆缘弧型(岛弧裂谷型)火山岩,主要分布于白银、清水沟、白柳沟、黑石沟、小黑剌沟、面碱沟等地,由于它是在华北古大陆基底之上的软弱带上发展起来的,开始形成大陆碱性玄武岩系,随着陆缘弧基底分割程度的加深,进一步形成熔融程度高的饱和性拉斑玄武岩浆,喷溢形成本区海相基性火山岩的主体,而在白银等地因地壳较厚,基性岩浆上升速度较慢,引起下地壳发生深熔作用,产生富硅质岩浆,这种富硅质岩浆首先上升形成酸性火山岩系,尔后是偏下部的基性岩浆上升形成层位偏上的基性岩浆,二者构成双峰式组合。这些酸性火山岩是白银厂铜及多金属块状硫化物矿床的直接围岩。

图1-2 华北板块与柴达木—中祁连板块缝合带内部结构示意图(据张旗,1997,修改)

1—前寒武系;2—蓝片岩带;3—蛇绿岩;4—阿拉斯加型岩体;5—橄榄岩-闪长岩岩体;6—熬油沟蛇绿岩;7—陆缘弧;8—洋壳型岛弧。数字,①~⑨为蛇绿岩:①—九个泉;②—大岔大板;③—边马沟;④—玉石沟;⑤—冰沟;⑥—小八宝;⑦—百经寺;⑧—老虎山;⑨—榆树沟山。A~G为阿拉斯加型岩体:A—撒拉河岩体;B—油葫芦大山;C—扎麻什沟;D—冰沟南;E—水洞峡;F—柏木峡;G—大滩;H—老虎山橄榄岩-闪长岩型岩体
早期陆缘弧型沉积表现为火山碎屑物占优势,另外可见岛弧斜坡相重力流及滑塌沉积、岛弧型复理石,未见裂谷早期所具有的河湖相沉积。中晚期洋壳型岛弧火山岩及岛弧型沉积相当于部分阴沟群(OY)、中堡群(OZ),东起白银北,向西经永登县石灰沟及民乐县西道流,止于阿尔金断裂,西部大致沿走廊南山分布。岛弧型火山岩主要为拉斑玄武岩,钙碱性玄武岩、安山岩(阴沟群分子)以及岛弧碱性橄榄玄粗岩、粗面玄武岩、白榴方沸岩和白榴粗面斑岩(中堡群分子)。表明中奥陶世岛弧已臻于成熟。岛弧型沉积主要为火山碎屑岩、沉积岩及藻灰岩建造。
(四)中祁连离散型岛弧地体
中祁连离散型岛弧地体呈北西-南东向条带状展布于研究区中部,东起兰州东部,向西经青海民和、乐都、西宁、湟源、疏勒山,也止于阿尔金断裂,北以中祁连北缘断裂为界,南以中祁连南缘断裂与南祁连弧后盆地相邻。宽70~80km,长约1000km。主要以古老基底之上广泛发育有晋宁及加里东期中酸性岩浆岩为特点,后者与铜、钨、钼、铅、锌矿产有关。
(五)南祁连弧后盆地
中祁连岛弧与柴达木板块在加里东中、晚期正式分离之后,形成南祁连弧后盆地,其上主要为志留纪火山-正常沉积,西部有大量的中基性火山喷发,东部见寒武(奥陶)纪蛇绿岩。
(六)柴达木陆块
仅见达肯大坂岩群零星分布。

作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集中体现了中国西部大陆岩石圈结构的地质特色,那就是结合带与沉积盆地相间并存、条块镶嵌的构造局面。结合带是大陆岩石圈中结构最复杂的基本构造单元,是地壳受挤压、伸展、剪切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强烈收缩地带,变形变质十分剧烈,构造运动活跃,构成了不同构造单元和不同构造-地层分区的天然界线,其边界为具有分划意义的区域性大断裂。沉积盆地是地质历史时期某些阶段相对稳定的构造单元,盆地内的沉积充填序列不仅详细记载了盆地形成与演化历史,同时也系统地记录了与其相关的造山带构造演化信息。这些丰富而敏感的信息对于甄别盆地的大地构造属性和演化历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羌塘盆地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盆地的发展既受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制约,又受围限它们的南北两侧板块结合带和盆地内部断裂带等边界条件约束。因此,盆地在某一时期,或某几个阶段的沉积记录既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而不同历史时期沉积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这就使得以构造为背景的地层区划和地层对比成为可能。本书从构造和地层的综合分析角度出发,以正确反映各构造单元地层发育面貌、客观再现羌塘东部盆山耦合关系和造山带构造演化的本来面目为目的,遵守“地层发育总体特征的一致性”原则,以板块结合带作为构造-地层区(以下简称地层区)的界线,以对盆地地层分布和发育特征、地层层序及古生物群面貌、构造变形、构造古地理状态有重要控制作用的构造带作为构造-地层分区的界线,分区内又根据沉积建造的差异划分出小区。
基于以上思路和原则,羌塘盆地地层属羌塘-昌都地层区,以龙木错-双湖-查吾拉-昌宁-孟连断裂带为界分羌北-昌都-兰坪分区和羌南-保山分区(图2-6,表2-5)。

4.2.1.1 区域地层的分区

中南蒙古-大兴安岭地区地层发育,从太古宇至新生界皆有分布。本书以该区古生代地层区划为基础的划分原则,将中南蒙古-大兴安岭地区地层划分为二个地层大区及三个地层区(图4.4),自北而南向分别为:西伯利亚地层大区(Ⅱ)的阿尔丹地层区(Ⅱ1)、滨太平洋地层大区(Ⅲ)的蒙古-鄂霍次克地层区(Ⅲ2)、西伯利亚地层大区(Ⅱ)的兴安地层区(Ⅱ2)。

图4.4 东北亚南部地区地层区划图

阿尔丹地层区(Ⅱ1)位于图幅北部,范围包括俄罗斯的赤塔州北部、阿穆尔州北部地区,属于西伯利亚古陆及部分增生构造区域。

兴安地层区(Ⅱ2)的范围包括中国的大兴安岭、俄罗斯赤塔州的东部及蒙古东方省等地区,属于泛西伯利亚板块增生构造区域。

蒙古-鄂霍次克地层区(Ⅲ2)由两部组成。西部区位于蒙古肯特山-俄罗赤塔州石勒喀河流域;东部区位于上黑龙江-鄂霍次克海口,属于滨太平洋(鄂霍次克洋)构造域增生构造区域。

4.2.1.2 地质构造单元的划分与区域大地构造格架基本特征

中南蒙古-大兴安岭地区前中生代由华北、西伯利亚板块组成。各板块有稳定区和构造增生(褶皱)带两部分组成(图4.5),主要构造单元可划分为:

Ⅰ—华北板块:

Ⅰb—构造增生带:

Ⅰb1—贺根山混杂岩带(D);Ⅰb2—索伦山-贺根山缝合对接带(D);Ⅰb3—吉中上叠构造盆地(C—P);Ⅰb4—林西上叠构造盆地(CP)。

Ⅱ—西伯利亚板块:

Ⅱa—古陆(地块):Ⅱa1—卡拉尔地块花岗-绿岩区(Ar);Ⅱa2—雅布洛夫地块(rA);Ⅱa3—斯塔诺夫花岗-绿岩区(Ar3);Ⅱa4—岗仁地块(Ar3Pt1);Ⅱa5—额尔古纳地块(Ar3Pt1);Ⅱa6—加格达奇地块(Ar3Pt1)

Ⅱb—构造增生带:Ⅱb1—西林混杂岩带(Pt3);Ⅱb2—塔源-海拉尔缝合对接带(Pt3);Ⅱb3—多宝山岛弧带(O);Ⅱb4—乌奴耳裂陷槽(D);Ⅱb5—蒙古-鄂霍次克造山带(DT);Ⅱb6—阿金缝合对接带(DT);Ⅱb7—沐河上叠构造盆地(CP)。

Ⅲ—滨太平洋构造域

Ⅲa—滨太平洋构造外带:Ⅲa1—上黑龙江坳陷(J);Ⅲa2—布列亚坳陷(K);Ⅲa3—松嫩坳陷(K);Ⅲa4—海拉尔盆地(K);Ⅲa5—北大兴安岭火山岩带(JK)。

中南蒙古-大兴安岭地区大致经历了前中生代和中生代以来多次地质构造变动的地质演化历史。古生代地质构造属古亚洲洋构造域,以华北古陆和阿尔丹古陆之间的诸多微地块与古生代褶皱带的交织分布为特征,总体特征显示出南北分异、东西走向的“块带镶嵌”的地质构造格局;中生代地质构造属于滨西太平洋构造域,受古亚洲板块(大陆板块)与泛太平洋板块(大洋板块)两大构造体系相互作用的影响,形成了与俯冲带大致平行的北东-北北东向叠加构造带,表现为北东向带状相间排列的“盆岭构造”的特征。

通过对该区域地质构造特征等的研究,对该区构造层、构造旋回、构造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表4.1)。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南蒙古-大兴安岭地区地壳的演化起始于早前寒武纪,华北古陆、西伯利亚古陆(块)形成阶段 。克鲁伦-额尔古纳、加格达奇、岗仁诸地块亦形成于古陆(块)形成阶段 。古亚洲洋构造域阶段 的演化形成了两大古陆间的早古生代构造增生(褶皱)带,构成了该区地壳演化独特的“块带镶嵌结构”。早古生代末期(S4-D1),华北、西伯利亚两大板块对接。晚古生代(D2-T1)为在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间超碰撞作用下,地壳演化以垂向增生为主要特征,古亚洲大陆基本形成。滨太平洋构造域阶段(T2-Q)则为蒙古-鄂霍次克造山作用阶段,并对前期构造进行了叠覆、改造。进入新生代,该区基本为陆内拉分-裂陷沉积和玄武岩浆喷发活动,以及酸性-碱性岩浆活动。

表4.1 东北地区构造层、构造旋回划分表

4.2.1.3 主要区域断裂构造特征

区内主要断裂构造以北东向、北北东向为主(图4.5)。下面就区内具有重要地质构造意义的区域性断裂加以叙述。

图4.5 中南蒙古-大兴安岭地区大地构造略图

(1)贺根山(缝合对接)断裂

位于内蒙古贺根山至突泉一带,是著名的克拉麦里-二连断裂系的东延部分。走向为东西向,东端在突泉被松嫩坳陷掩盖。该断裂带为华北与西伯利亚两大古板块对接缝合断裂,沿断裂带发育蛇绿岩块、混杂堆积及高压变质带等。

(2)塔源-海拉尔断裂

位于研究区的塔源-海拉尔一带,为中央蒙古断裂的东延部分,属超岩石圈断裂。断裂走向北东,倾向北西。沿断裂分布有新元古代蛇绿岩块、混杂堆积,并有高压变质带发育。该断裂带形成于新元古代末期,是额尔古纳地块与加格达奇地块的分界断裂,具有对接缝合断裂特征。断裂向北东延伸至上黑龙江地区,被得尔布干断裂截断。

(3)得尔布干断裂

断裂南起呼伦湖东岸经黑山头-得尔布干-塔河至黑龙江岸,呈北东向延伸,倾向北西,具逆断层并有左旋平移特征。该断裂带形成于新元古代末期,古生代时期控制了海相沉积,并有基性-超基性岩和花岗岩体的形成。断裂带于晚古生代活动减弱,中生代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又强烈活动,作为大兴安岭火山岩带西缘断裂控制了区域火山岩浆活动,属于超岩石圈断裂。

(4)大兴安岭-太行山断裂

位于大兴安岭主脊,故又称其为大兴安岭主脊断裂。断裂带走向北北东-近南北向,倾向东,倾角60°~80°,具左旋走滑平移正断层特征。断裂带向南延伸至太行山-武陵山,属岩石圈断裂。断裂带形成于中生代,控制了大兴安岭主脊垒、堑构造及火山-沉积带的展布。

(5)嫩江断裂

位于大兴安岭东缘,走向北北东,倾向东。南段(赤峰-八里罕)形成于晚古生代,控制了东西两侧石炭纪-二叠纪沉积作用。该断裂中生代活动强烈,在早白垩世尤为明显,控制了早白垩世含煤盆地的形成与演化。沿断裂局部有新生代玄武岩浆喷溢活动,至今仍有地震发生。中段(纳河-白城-翁牛特旗)为晚白垩世至新生代长期活动的左旋正断层,控制着松嫩坳陷的形成与演化,为松嫩坳陷西缘断裂。北段(嫩江上游河谷)由两条平行的断裂构成,也称为嫩江岩石圈断裂,断裂东倾,倾角60°~80°,具走滑特征,是加格达奇地块与多宝山岛弧带的分界断裂。

(6)鄂嫩断裂

沿鄂嫩河-石勒喀河,呈向东南凸出的弧形展布。断裂倾向自西而北东相应的为北-北西-北西西向变化,具逆构造特征。据称断裂近处见有蛇绿岩块,为蒙古-鄂霍次克造山带与额尔古纳地块间的构造单元界线断裂。

(7)南蒙古-鄂霍次克断裂

断裂位于蒙古-鄂霍次克造山带东支的南缘,是蒙古-鄂霍次克造山带与额尔古纳地块、上黑龙江坳陷、岗仁地块间的构造单元界线断裂。断裂南东倾,具有逆断层构造特征,属超岩石圈断裂。

(8)北蒙古-鄂霍次克断裂

断裂位于蒙古-鄂霍次克造山带东支的北缘,是蒙古-鄂霍次克造山带与亚布洛夫地块间的构造单元界线断裂。断裂北西倾,具有逆断层构造特征,属超岩石圈断裂。

(9)斯塔诺夫断裂

断裂沿西斯塔诺夫山西南山麓,呈北西-南东向展布,断裂北东倾,具左旋逆断层构造特征。它是斯塔诺夫花岗-绿岩区与亚布洛夫地块、卡拉尔花岗-绿岩区间的构造单元界线断裂。断裂向东延伸成为西伯利亚古陆的南缘断裂,属超岩石圈断裂。

(10)卡拉尔断裂

断裂沿乌多坎山脉展布,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平缓。断裂两侧地球物理场特征截然不同,是卡拉尔花岗-绿岩区与亚布洛夫地块间的构造单元界线断裂,属超岩石圈断裂。

4.2.1.4 侵入岩及区域分布特征

中南蒙古-大兴安岭地区的侵入岩极其发育,太古宙至新生代均有侵入岩浆活动,且岩石类型繁多、成因类型多样。

4.2.1.4.1 太古宙侵入岩

20世纪90年代经对太古宇岩层深入研究结果,认定原来所划分的混合岩原岩为侵入岩,将其从太古宇岩层中划出,称为变质深成侵入体,从而太古宇岩层进行了解体。变质深成侵入体和绿岩伴生,构成“花岗-绿岩区”。太古宙变质深成侵入体、侵入岩分布于早前寒武纪古陆(地块)之上。

(1)太古宙变质深成侵入体

变质深成侵入体岩石类型为英云闪长片麻岩、奥长花岗片麻岩、花岗闪长片麻岩等TTG岩系及紫苏花岗岩组成。它与同期富钾花岗岩侵入体和绿岩伴生,构成“花岗-绿岩区”。

(2)太古宙侵入岩

除上述富钾花岗岩侵入体外,还见有二长花岗片麻岩、钾长花岗片麻岩、花岗岩、碱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

中性岩类岩石类型为二长岩、闪长岩、辉长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多见于中、新太古代)。基性岩类岩石类型为二长岩、辉长岩、角闪辉长岩、苏长岩、辉长斜长岩。超基性岩类多数为未分超基性岩,个别岩体可分出纯橄榄岩、二辉橄榄岩、辉石岩等。

4.2.1.4.2 元古宙侵入岩

(1)古元古代侵入岩

分布于早前寒武纪古陆(地块)之上。

古元古代变质深成侵入体,发育于中国境内古老地块之上的大兴安岭北部、小兴安岭西北部地区。在大兴安岭北部、小兴安岭西北部岩性为TTG岩系、花岗质片麻岩;此外,可见同期富钾花岗岩侵入体(碱长花岗岩、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及伟晶岩,侵入变质深成侵入体之中。

古元古代侵入岩,除上述富钾花岗岩侵入体外,古元古代花岗岩类岩石类型一般以二长花岗岩为主体,次为花岗岩、碱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以及碱性花岗岩、花岗斑岩。中性岩类岩石类型为石英闪长岩、闪长岩。基性-超基性岩类岩石类型主要有辉长岩、橄榄辉长岩、辉长辉绿岩、角闪辉长岩、蛇纹岩、橄榄岩、辉石岩、角闪石岩等。发育有少量碱性岩类,岩石类型为正长岩类和石英正长岩。

(2)中元古代侵入岩

分布于早前寒武纪古陆(地块)之上及其外侧增生构造带。

该期花岗岩类岩石类型主要为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次为正长花岗岩、英云闪长岩、碱性花岗岩、环斑花岗岩、石英二长岩。

中性岩类岩石类型为二长岩、闪长岩。基性-超基性岩类岩石类型为辉长岩、角闪辉长岩、辉长辉绿岩、角闪岩、二辉岩等。少量的碱性岩类,岩石类型为正长岩类和石英正长岩。

(3)新元古代侵入岩

该期花岗岩类较发育,多发育在古陆或地块边缘,为陆缘增生带的组成部分。

花岗岩类以花岗岩、二长花岗岩为主,其次为花岗闪长岩、碱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英云闪长岩、碱性花岗岩。

中性岩类岩石类型为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基性-超基性岩类主要岩石类型有辉长岩、角闪辉长岩、橄榄辉长岩、辉绿岩、辉长岩、角闪石岩、辉橄岩、橄榄辉石岩等。

(4)里菲期侵入岩

该期侵入岩极不发育,在俄罗斯赤塔州的柯里其卡地区和额尔古纳河下游左岸分别见有几个早、中里菲期花岗岩类侵入体分布。岩石类型亦单一,均为花岗岩。于哈巴罗夫边区的汉德艾柯地区见有几个不大的碱性岩体和一个超基性岩体分布。碱性岩体岩石类型为霞石正长岩、磷霞岩、霓霞磷霞岩、钛铁霞辉岩、磷酸盐岩。超基性岩类岩石类型为碱性苦橄岩。

4.2.1.4.3 早古生代侵入岩

分布于古陆、中间地块之上及其边缘。后者为构造增生带的组成部分。

(1)未分早古生代侵入岩

这是一组未研究清楚的侵入岩,数量不多,岩石类型简单,仅见有花岗岩类及基性岩类。花岗岩类岩石类型以花岗岩为主,次为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基性岩类岩石类型为辉长岩等。

(2)寒武纪侵入岩

该期侵入岩不发育,数量不多。花岗岩类仅见有两种岩石类型,它们是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中性岩类岩石类型为闪长岩。基性-超基性岩类岩石类型为辉长岩、辉绿岩、角闪辉石岩。

(3)奥陶纪侵入岩

该期侵入岩主要发育于多宝山地区。花岗岩类岩石类型为花岗岩、碱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中性岩类岩石类型为闪长岩、辉长闪长岩。基性-超基性岩类岩石类型为辉长岩、辉绿岩、蛇纹岩、辉石橄榄岩、滑石-阳起石岩。

(4)志留纪侵入岩

志留纪侵入岩不发育,出露分散零星。花岗岩类岩石类型见有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其中以花岗岩为主。中性岩类为闪长岩。基性-超基性岩类岩石类型为辉长岩、辉绿岩、蛇纹岩、辉石橄榄岩。

4.2.1.4.4 晚古生代侵入岩

该期侵入岩发育,几乎遍布全区分布。其中分布于前中生代构造增生带中的为多。

(1)未分早古生代侵入岩

这亦是一组未研究清楚的侵入岩。其花岗岩类岩石类型为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中性岩类岩石类型为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基性岩类岩石类型为辉长岩、辉绿岩。

(2)泥盆纪侵入岩

该期侵入岩除晚泥盆世侵入岩较发育外,其他时期的侵入岩均不发育。其花岗岩类岩石类型为花岗岩、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

中性岩类岩石类型为闪长岩。基性-超基性岩类岩石类型为辉长岩、辉绿岩、辉石岩、橄榄岩、二辉橄榄岩、斜辉辉橄岩、角闪岩。碱性岩类岩石类型为正长岩。

(3)石炭纪侵入岩

该期侵入岩花岗岩类岩石类型为花岗岩、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斑岩。中性岩岩石类型为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辉长闪长岩。基性-超基性岩类岩石类型为辉长岩、辉绿岩、斜长岩、纯橄榄岩、单斜辉石岩、斜方辉石橄榄岩。碱性岩类岩石类型为正长岩。

该期侵入岩于早石炭世末期较为发育,岩石类型齐全,出露较多。

(4)二叠纪侵入岩

该期侵入岩较为发育,岩石类型齐全,分布广泛。其花岗岩类岩石类型为花岗岩、碱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碱性花岗岩、花岗斑岩。中性岩类岩石类型为闪长岩、闪长玢岩、辉长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基性-超基性岩类岩石类型为辉长岩、橄榄岩、纯橄榄岩。碱性岩类岩石类型为正长岩、正长斑岩、钾霞正长岩。

4.2.1.4.5 中生代侵入岩

该期侵入岩分布较广,其中分布于北部斯塔诺夫山南坡和东海岸者为多。

(1)三叠纪侵入岩

该期侵入岩较为发育,岩石类型齐全。其花岗岩类岩石类型为花岗岩、碱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碱性花岗岩、花岗斑岩。中性岩类岩石类型为闪长岩、辉长闪长岩、二长岩、石英闪长岩。基性-超基性岩类岩石类型为辉长岩、角闪辉长岩、钠长岩、辉绿岩、角闪岩、纯橄榄岩、橄榄岩、辉橄岩、蛇纹岩、辉石岩。碱性岩类岩石类型为霓霞正长岩、云霞正长岩、白霞正长岩、霓辉正长岩、正长岩、石英正长岩。

(2)侏罗纪侵入岩

该期侵入岩较为发育,岩石类型齐全,出现了晶洞花岗岩。其花岗岩类岩石类型为花岗岩、碱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英云闪长岩、碱性花岗岩、晶洞花岗岩、花岗斑岩。中性岩类岩石类型为闪长岩、闪长玢岩、二长岩、辉长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岩。基性-超基性岩类岩石类型为辉长岩、碱性辉长岩、蛇纹石化橄榄岩、辉石岩、纯橄榄岩、角闪岩。碱性岩类岩石类型为正长岩、含霞石正长岩、正长斑岩。

在俄罗斯赤塔州北部斯塔诺夫山南坡,中晚侏罗世花岗岩类集中构成一构造花岗岩带。该带长达600km,宽80~100km。其主要岩石类型为花岗闪长岩,次为二长花岗岩、英云闪长岩。

(3)白垩纪侵入岩

该期侵入岩于东海岸分布较为集中。岩石类型齐全,亦出现了晶洞花岗岩。其花岗岩类岩石类型为花岗岩、碱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碱性花岗岩、晶洞花岗岩、花岗斑岩。中性岩类岩石类型为闪长岩、闪长玢岩、石英二长岩、辉长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基性-超基性岩类岩石类型为辉长岩、角闪辉长岩、角闪岩、橄榄岩、纯橄榄岩、辉石岩、苦橄岩、蛇纹岩。碱性岩类岩石类型为正长岩、石英正长岩、正长班岩,伴随有正长伟晶岩。




碳酸盐岩地层与大地构造
在泰安大汶口盆地夏张一带钻孔揭露灰质砾岩300~400m,日出水量可达到1000m3以上,上泉庄泉的形成与该含水层有密切关系。 此外,在北京洼里—中国地质大学...隆起的背斜峰端向该推覆体坳陷的尾端在地貌上表现为为平缓的斜坡,构造上为缓倾三维向斜或单斜,二者间无明显的界线(图1-6)。 该构造带在南北方向上...

大地构造分区级构造环境
大地构造分区又叫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是大地构造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之一。一个大区域尺度的地壳物质结构组成、岩石构造组合,以及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场明显不同于相邻地域,这样的一个地域就是一个大地构造单元。构造单元既反映了地壳物质组构上大地构造环境的时空属性,又具有不同构造阶段的时空层次属性。大地构造分区图是大地...

地层区划简介
其次,是地层分区,可以是一个单一的古大陆区,也可能涵盖大陆边缘,其生物区系和地层类型序列具有相似性。这些分区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区域的地层类型空间分布和时间序列一致性。最后,是地层亚区,它进一步细化了地层类型,确保了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连贯性。地层区划对于区域地质和矿产调查,以及进行区域地层...

大地构造位置及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原则
上叠构造单元Ⅱ级分区分别按照古生代地质构造背景划分为华北板块陆表海盆地、鲁东被动大陆边缘和苏鲁裂谷,按照中生代地质构造背景划分为滨太平洋前陆坳陷带和滨太平洋构造岩浆活动带,鲁西北地区分别位于华北板块陆表海盆地和滨太平洋前陆坳陷带;上叠构造单元Ⅲ级分区划分为渤海湾盆地、鲁西隆起、沂沭裂谷、...

地层区划及特征
地层的形成是地球内、外地质作用的综合产物,决定区域地层特征和变化的基本因素是:地壳活动性(大地构造)、古地理特点、古气候条件、占生物变化,其中地壳活动性特点是主导因素。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根据上述原则进行全国地层总结和区划工作,并将区划等级体制确定为地层大区、地层区、地层分区、地层小区4个等级。其中...

构造分区及其主要特征
此带内常伴生有断阶带、滚动背斜等次级构造。研究区内陡坡构造带主要有义南-邵家 (陡坡)断裂构造带,义东-埕东 (陡坡)断裂构造带,五号桩-长堤 (陡坡)断裂构造带、孤南-垦西断裂构造带和垦东 (陡坡)断裂带等。图 1-6 沾化凹陷次级构造单元分布简图 图 1-7 沾化凹陷地质结构剖面图 (2)洼陷...

区域地层及其水文地质特性
该组各段水文地质特性各异,灰岩段含水性良好,平均渗透系数0.0005m\/h,属含水层,而砂岩段导水性能较差,属弱透水层,其中长龙界段页岩在锡矿山锑矿形成过程中起着隔水作用,使得成矿流体的向上运移受阻,于该岩性段下部地质构造有利部位汇聚成矿。 5.石炭系 石炭系广泛分布于盆地内部,地层发育完好,主要为碳酸盐岩、...

柴达木地层区
因此,单凭火山岩的存在划分两个地层分区,依据尚不充分。本书将其归入柴达木盆地南缘分区。5.阿尼玛卿山北坡地层分区 该分区原归入巴颜喀拉地层区阿尼玛卿山分区(青海省地质矿产局,1991),和阿尼玛卿山小区(青海省地质矿产局,1997),本书根据岩性和生物群面貌将其归入柴达木地层区,从最新的构造...

新生代地层区划有哪些?
根据第四系年代新而时间短的特点,首先以地质构造及地貌两个主要因素为基础,将全国划分为4个地层区,由于生物地层分区的资料有限,尚不能作为区划的主要依据。 中国地层典第三系(本书称古近系—新近系)及第四系的地层区划资料见表3-3。 本文对上述2个区划图略作修改,合并为一个新生代区划图,为使文图相符,其序号...

区域地层分区及沉积建造
以栾川-确山-固始深大断裂为界,分为华北和秦岭两个地层区。综合层序特征、沉积类型和沉积建造,同时考虑到地层间构造界面的分布特征以及与构造运动有关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河南省综合地层区划在两个地层区的基础上,可以分为7个地层分区和10个地层小区(图2.1)(河南省地质矿产局,1990;林德超等,1998)...

化德县13895893057: 地质单元怎样划分? -
斗杨扶正: 在同一个地层、构造单元内.有时是以地层为主来划分,如在同一个地层时代的地层中;有时是指在某一个构造内,如某个单斜构造层中、或在某个向斜构造中,或者说在某个断层构造带中.从你提的问题应该是控制瓦斯是以地层为主还是以构造为主,以地层控制为主则这个地质单元按地层来划分,如某个时代的第几层煤层;以构造控制为,如某个背斜体就是一个地质单元.

化德县13895893057: 地层划分的介绍 -
斗杨扶正: 地层划分(stratigraphic subdivision)是指对一个地区的地层剖面中的岩层进行划分,建立地层层序的工作.一般对一个地区的地层剖面,首先根据岩性、岩相特征进行岩石地层划分,然后根据系统采集的化石进行生物地层划分,进而建立年代地层顺序.在划分一个地区的地层时,必须充分参考邻区已经建立的地层划分方案,便于地层对比.

化德县13895893057: 地质地层划分原则? -
斗杨扶正: 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层状岩石称为地层,它主要包括沉积岩、火山沉积岩以及由它们经受一定变质的浅变质岩.从岩性上讲,地层包括各种沉积岩、火山岩和变质岩;从时代上讲,地层有老有新,具有时间的概念.)地层是地壳中具一定...

化德县13895893057: 煤矿地质单元怎样划分 -
斗杨扶正: 范围比较大,不局限于单个地层,应该是一套地层内,像是山东西南部的煤田,基本属于同一套地层,在地层厚度、水文、构造等方面差别不是很大 我感觉哈~错了别怪我

化德县13895893057: 地质调查法是指 -
斗杨扶正: 选C.但C选项说的较简单.地质调查法通过对一个地区的考察,找出这个地区分布最广、最多的岩石,带回实验室去分析,确定这个岩石的相对年龄,从而了解这个地区的有关情况.有时还得去周围地貌、形态与这个地区相似的其他地区,对比两个地区的不同之处,从而使你的发现更加令人信服.

化德县13895893057: 地质地层划分原则? -
斗杨扶正:[答案] 1.生物地层学原则 2.气候地层学原则 3.地貌学方法 4.比较岩石学方法 5.年代学方法 6.古人类、古文化及历史考古法 1、生物地层学 基本原理:利用生物演化的不可逆性和间断性(阶段性)对地层进行划分和对比. 方法:1.利用哺乳动物化石...

化德县13895893057: 请教专业大神:地质统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斗杨扶正: <p> 地质统层是按地质年代的界、系、统的地质时代的地层划分单元给出的具有时间约束的地质单元,具体就按地质年代表来划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47亿年来的大地构造运动和多起旋回,各区域的地质统层的异性表现在无论是在同一时间跨...

化德县13895893057: 地形 地势 地貌 地表形态 地质构造的区别 -
斗杨扶正: 一、地形:陆地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总称地形.分类:按其形态可分为山地、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地形类型.除此之外还有山谷、山脊、鞍部、山顶、洼地、陡崖、三角洲、冲积扇等. 二、地势:就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化德县13895893057: 地层的组是怎么划分的?为什么有些横向相邻很近的地层却不是同一个组 -
斗杨扶正: 它是划分适度的地区性或区域性岩石地层单位,在总体岩性上一致.其岩石组合可由一种岩石构成,或者以一种主要的岩石为主,夹有重复出现的夹层,或者由两三种岩石交替出现所构成,还能以很复杂的岩石组分为一个组的特征,而与其他比较单纯的组相区别(全国地层委员会、1981).组的界线为清楚、稳定的特殊岩性变化面或特殊结构构造标志层.组内不会存在长期地层间断.

化德县13895893057: 地层划分与对比 -
斗杨扶正: 首先根据岩性、岩相特征进行岩石地层划分,然后根据系统采集的化石进行生物地层划分,进而建立年代地层顺序,但在划分一个地区的地层时,必须充分参考邻区已经建立的地层划分方案,便于地层对比. 地层分类(stratigraphic ...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