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记载的孔子是怎么样一个人?

作者&投稿:局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子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孔子,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野航

当后世的儒生几乎把孔子神化成另一个耶稣、说他是上帝的儿子(黑帝之子)并以素王的身份编了一本类似《圣经》的书(《春秋》)以为万世“立法”之际,主张实事求是的司马迁先生却为我们勾勒了另外一幅孔子的“肖像”。通过这幅“肖像”,我们看到的是另一个孔子——— 一个平凡的有着很多缺陷的人;终生饱受着一种来自童年记忆折磨的人;一个因为自卑情结的作怪而极其在乎自己外表的华贵的人;一个把有时理想看得高于一切有时有恰恰相反的充满了矛盾的人;一个终生和内在自我做斗争最终找回了内在自我的人。总之,他与其说是个圣人,不如说是一个在不断地与自我的斗争中逐渐完善自己的人。

我这样说绝无“侮圣人之言”的意思,而是将一个有血有肉的孔子呈现出来,从他的人格的弱点以及终生同这弱点的斗争中,看到他那无可比拟的人格魅力和作为一个凡人的伟大之处。兹将从不同的侧面看看司马迁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怎样的孔子。

1自卑的孔子。
从司马迁写的《孔子世家》中我们知道,孔子的出生并不光彩,他是他父母“野合”的产物。尽管《孔子世家索引》将“野合”解释为老夫娶少妻,不合礼制而已,并非野外性交,但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到死都不肯说出孔子父亲的葬处,仿佛有所避讳,则至少说明孔子的出生是不可以在人前炫耀的。仅就这一点,也势必对孔子幼年的心灵,造成极大的影响。
另一件被记录下来的伤害到少年孔子的自尊心的事是鲁国贵族季氏的“飨士”,孔子当时腰里挂起经书,便去讨吃喝,本以为身为殷商贵族之后,自然应当得到“士”的待遇。结果却让家臣阳虎给轰了出来,说:“季氏飨士,非敢飨子”。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孔子当时的感受会是什么样子,来自阳虎的伤害对他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以至于多年后当阳虎去拜见他,得到的是避而不见的待遇。因为阳虎对他而言,已经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成了某种无意识情结的象征,这个情结将注定折磨他一辈子,甚至会差点要了他的命。
一个有着早年受辱的经历而具有自卑感的人通常会在其得势的时候表现出异常的专断和盛气凌人。孔子也不例外。孔子一爬上高位,就忍不住采用杀人的手段来树立其政治威望,其结果可想而知,在孔子的后半生中,想干掉孔子的人也屡屡有之。

2好揭人短处的孔子
对于孔子早年的性格,我们可以从他去拜见老子时得到的几句规劝中获得些许信息。临别时,老子语重心长地送他一句话:“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勿以有己,为人臣者勿以有己”。意思是说:好议论人,好揭人的短,是危险的。作为侍奉他人的人,不可以太过于自我。试想,如果孔子身上没有这些毛病,而老子又何必多话呢?我们知道,一个人的性格倾向一定有其成长经历的来源,在幼年饱受歧视的人通常会有意无意地表现出对权威人物的攻击性。所以,孔子身上具有这些毛病从逻辑上推是一点也不奇怪的。当然,孔子是个非常善于自我反省的人,对于他的这些弱点,他是有所察觉的。他一生强调“慎言”,甚至于他的学生南容仅仅爱读教导人慎言的诗句,就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这从另一个角度表明孔子可能在他达到一生中,吃够了好揭人短处的苦头,但这也促使他尽量地去克服这个毛病。

3虚荣的孔子
自卑的人的另一个性格特点就是特别在乎别人的议论。象孔子这样在当时就颇有争议的人物不被人议论是不可能的。一次,一位官做到了太宰级别的人在孔子弟子面前吹捧了一句“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这个马屁拍得可谓恰到好处。而他的弟子又肯定了这一吹捧:“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当然,孔子听了,得意之情,自然是溢于言表:“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另一次,卫灵公的老婆南子要见一见孔子,孔子先是推辞,后来答应一见。对这次与美女会晤的细节,《世家》着墨不多,给我们留下来的印象是,弟子子路的不以为然的。而孔子极力地在为这次会面辩解,好象显得不自信。孔子心虚什么?为什么对于来自弟子的“不悦”如此地敏感?心理学对人性的观察告诉我们,当一个人极力地否认什么时,那就意味着被否认的东西对主体有着极大的诱惑力。那么,对孔子产生诱惑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当然不是女色,而是一种在被人看重时获得的成就感。这让他几乎忘记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道理。当然,他很快发现自己被美女给忽悠了。他卫灵公两口子那里所扮演的角色不过是个花瓶而已。于是他发出了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的慨叹,离开了卫国。
孔子的虚荣也反映在他是生活方式上,齐国的晏婴是这样批评他的;“···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祥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非所以先细民也”。也就是说,孔子那种贵族化的生活作风,不是“以民为本”做法,不值得在人民中推广。

4丧失原则的孔子
鲁国的陪臣公山不狃与季氏闹翻了,意欲拉孔子支持自己,而此时的孔子因鲁国的政局“陪臣执国政,僭离于正道”而“不仕”。但日子久了,也甘不住寂寞,在建功立业的诱惑面前,不免跃跃欲试。他的弟子都认为这是不正确的,他却说:“夫召我者,岂徒然哉?如用我,其为东周乎”?想想,这话按儒家的标准,是多么地悖逆,居然要把一个小小的陪臣公山不狃拥戴成“东周”!幸好这事不成,否则孔子圣贤的名声就彻底玩儿完了。
另外一次孔子放弃理想而背叛自我的例子是中牟宰因受到赵简子的攻击而叛变,也想要拉孔子入伙,孔子又经不起诱惑,想去试试。弟子子路反对,说:“其身亲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孔子却狡辩道:“不曰坚乎,磨而不棱,不曰白乎?涅而不淄。我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当然,孔子也并没有能靠这个机会施展抱负。

5被人瞧不起的孔子
在孔子的时代,有许多人是很瞧不起孔子的,甚至当孔子一行人问路到了他们的面前,他们都懒得答理。他们的身份很低,有是些种地的“避世之士”,有些是守门的,有些是荷篑的。他们不理解孔子在这个烂得一塌糊涂的世界上,居然还想干点名堂出来,要不是傻瓜,就是动机可疑。一个楚国的疯子就唱歌挖苦孔子,大意是说,过去政治清明,凤凰才出来捧场。而现在的政客,却在势力场上疲于奔命。这是什么世道!孔子听了,想跟那疯子说话,那疯子理都不理地走开了。针对孔子最恶毒的挖苦是在郑国和徒弟走散了的那回。一个郑国人向孔子的徒弟们形容他们要找的那个人“累累若丧家狗”。孔子听说后,欣然地同意了这种说法。孔子为什么会同意这种说法呢?因为这话道出了一个真相———你孔子就是条丧家狗。你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思想家,做学问才是你的“家”。为什么要去淌政治的混水!你难道不明白这世界上有两件东西最肮脏,一为女阴,一为政治吗?

6被肮脏的政治所害的孔子
孔子一辈子大多不得志,但也有得意的时候。只是人一得意,就容易忘形,容易忘记得意背后所潜藏的危机。鲁定公十年孔子“摄相事”,策划了一次鲁定公与齐景公的会盟。当一场由侏儒们表演的节目上演时,孔子以“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的罪名,将那些侏儒演员们的手脚给砍了。我不知道这时候的孔子是否还记得起“仁”恕“这两个字,只知道孔子用他那厉害的政治手腕为鲁国从齐国手里拿回了几座城池。
十三年,孔子已大权在握,于是搞起了“削藩”,这一举动造成了费城的叛乱。十四年,孔子官拜大司寇,喜行于色。这时,门人对他有了异议,说:“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这时候的孔子在门人的心目中,已经不太象个君子了。这年,孔子诛杀了被认为乱政的少正卯。也就是在这时,孔子的命运开始逆转了。孔子开始失去了国君的信任。表面上的原因是齐国用“女乐”来贿赂季桓子以“沮”孔子的政治前途,孔子于是引退。其实,更深层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孔子在政治上的强硬作风已为他积怨、树敌过多,他在国内的政敌可能在国君面前做了什么手脚。无论是什么原因让他从高位上滑落下来,他一倒台,就险遭一场被误认为是阳虎的杀身之祸。

7被徒弟怀疑的孔子
孔子的粉丝徒弟们就象桑丘跟着唐吉柯德般满世界转悠,本希望混个一官半职,到头来,得到的下场却是在陈蔡间差点送了命。不满的情绪自然与日俱增。首先发难的是子路。他愤怒地质问孔子:“君子亦有穷乎”?第二个“色作”的是子贡。弟子们的愤怒逼着孔子反思自己的人生道路是不是走错了。
对于为什么君子也会走到穷途末路的问题,孔子的回答是:要是君子一定成功,就没有伯夷、比干那样的人了(这种回答并不比约伯的安慰者们的回答更高明)。对于子贡提出的是否向世俗稍微作一点妥协的建议孔子的回答是:只管耕耘,不管收获。君子“修道”而已,管不了别人喜不喜欢(这个回答暴露出孔子正是老子所指出的那种太自我中心的人,这正是他失败的原因)。
在孔子的粉丝中始终不怀疑的只有颜渊,他说:“不被人容忍那才叫君子呢”(这个态度简直就是“反社会型人格”的表现)。颜渊的说法让孔子觉得很中听,说,要是颜渊发了财,自己宁愿替他管帐。
我不知道当代的精神分析学家听了孔子和他学生的这些对话,会对孔子下个怎样的诊断,不过我可以百分百地肯定,建议孔子接受心理治疗是免不了的。

《艺文志》关于《论语》之名义的解释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界定了《论语》所记之“语”的范围。其中既有孔子应答弟子、时人之语,又包括了时人、弟子之间的言语,但这些言语又必须为孔子所“接闻”即间接为孔子所知。不过,以此而言,《论语》中有些言论发生于孔子没后,但大多与对孔子的评价相关,故“接闻”之语似可作更加宽泛的理解,即为孔子间接所知、或与孔子相关之语。二是指出了《论语》作为一个文本所产生的过程。由于孔子的学生众多,且他们与孔子的交流并不是在同一时空场所进行的,因而发生“弟子各有所记”的情况是很自然的,以至于有学者认为孔子的有七十二伴随登堂入室的弟子,便会有七十二种不同的《论语》。这样,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确认和证明“各有所记”之文本的真实性?如果不能确认这一点,则《论语》作为一种文本的权威性就无法得以保障,从而也就无法产生“圣人之言”的“可畏”性影响。所以,孔子没后,其门人之间的相互“辑而论纂”不仅是事实,而且这一过程并不会一帆风顺,这一点可以从“孔子死后,儒为分八”的历史事实中得到佐证,而儒学这种分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与孔子门人之间在文本上的各有所本是密切相关的。到西汉时,就有《鲁论语》、《齐论语》和《古论语》三种本子流行。正因为这样,我认为,今所本之《论语》应该视为战国至东汉期间儒家后学所达成的一种有关夫子言行记载的文本共识。而且,还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没有汉代大一统的政治格局,没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专制,欲达成《论语》这样的文本共识是难以想象的。事实上,今所本之《论语》是东汉学者郑玄将《古论语》与《张侯论》合二为一的产物,而《张侯论》则恰恰是西汉末年的安昌侯张禹合《鲁论》与《齐论》的结果。

《汉书·艺文志》关于《论语》的上述说明为我们理解《论语》之名义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线索。首先,从《论语》作为文本共识的产生过程来看,《论语》之“论”是指“辑而论纂”而言,这种“辑而论纂”也相当于佛教文献史上的佛经集结。换言之,“论”之为词具有反映《论语》作为文本的产生方式的意义在内,有讨论、论断(如政治家张禹的《张侯论》,学者郑玄的《论语》)的意思。“论语”之义,也就是指一种经过讨论而为不断扩大的孔子后学所认可的有关孔子言语的文本。

其次,正因为《论语》是经过讨论而达成的一种文本共识,那么也就意味着“论语”之“语”作为一种言语本身就具有了一种学术认同的基础,从而也就具有一种与一般的日常话语不同的意蕴。所谓学术认同,在这里是指对于《论语》之为孔子的言语集的真实性表示赞同与认可。孔子的弟子虽“各有所记”,“所记”之中必有出入与差异,甚至出现你有我无、我有你无的情况,但是经过讨论,大家对于《论语》文本中的内容持有一种基本的确信,即“这些话确是孔子说过的”,是可以得到证明的,作为《论语》文本的读者是无论如何不能怀疑孔子所言的真理性。

第三,对一种文本的认同除了学术认同以外,还内在包含了文化认同的因素。所谓文化认同在这里是指根据什么标准去确认某一话语为孔子所说,而其它则不是孔子所言。因为,尽管《论语》作为一种“语”由于是经过“论”而产生的,它之为孔子之言的真实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就孔子一生说过的话而论,肯定不止我们所看到的《论语》那样少,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只有《论语》中的内容才是可以证实的孔子言论呢?肯定不是。有些话虽为孔子所言,且可以得到证实,但不一定载入了文本之中。这是为什么呢?这主要是因为在儒家后学编纂《论语》文本的过程中,除了对于材料的真实性予以确证之外,还把自己对孔子思想的理解融入其中,甚至还抱有一种建构“圣言之言”文本的理想。这就是说,凡是不符合他们所理解的孔子思想的言论,不管它是否为孔子所言,概不收入;或者凡有损于“圣人之言”形象的,尽管确为孔子所言,也不予以收录。这种文化思想的认同标准应该是《论语》文本在数量上很少的根本原因所在。我认为,正是《论语》文本形式上的这一特征表明:“论语”之“论”不仅意味着一种文本内容的真实性,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论语》作为一种“话语”的权威性,易言之,《论语》所记之夫子之言具有真理之言、“圣人之言”的肯定性价值,因而刘向在《别录》中所谓“《鲁论语》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记诸善言也”,是有一定根据的。

第四,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在古汉语,“论”与“语”作为两个独立的词,虽有联系,但也有区别。“论”,《说文》:“论,议也。从言仑。”仑,条理、伦次之意。故“论”之为“言”确具有条理之言的意义,而“语”则不一定有条理之言,不一定经得分析和推敲。而“语”之为“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逻辑性,二是具有事实性。就前者而言,《论语》文本中的“语”多指“问答”之语而言,而“问答”之语在语言形式上具有口语化特征,且由于“问答”作为一种对话形式总与具体的场景和议题相联系,故而言语的“所指”功能十分突出,譬如孔子谈仁,对颜回、子贡、樊须、子路等弟子便有不同的回答,甚至同一个弟子如樊须,因 “问仁” 的时空境遇不同,孔子的回答也不同。换言之,“问答”者主体的个性特征、问答时所处的场景等因素,皆是《论语》的文本构成条件之一。这一点虽赋予了文本解读的开放性,但同时也不利于思想的系统性达成。孔子之所以反复强调“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恐怕就是有见于此。既然孔子所“语”皆是围绕着“一”这个中心而展开,故其“语”——尽管是一种“问答”之语——心定是符合语言逻辑性要求的话语,是一种“思”之“语”,而非无伦次之语。

语言符合形式逻辑的要求对于思想系统性的构建是必要而不可或缺的,但哲理的强制性则主要源自于它的实践性。孔子以“述而不作”为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自觉地拒绝通过写作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做固然与孔子对传统礼乐文化的尊重有关,但也与他对于“文胜于质”的思想学术风气的不满有联系。孔子十分重视言行之间的统一,所以他的“立言”总是与实践的可操作性紧密相连,所谓“因材施教”,其本质就在于使“知之”而后能“行之”。程子说:“孔子言语句句是自然”(《四书集注·论语》)“自然”,就是指孔子的话贴近于每个读者的经验,他所回答的问答正是自己生活中的疑问,令闻者释然。因此,从这一点来说,孔子所“语”,是就人、就事之“语”,简言之,就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之“语”。也只有这种“语”,才真正称得上“论”。

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评价司马相如词赋时说:“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风谏何异!扬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风一,犹驰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亏乎?余采其语可论者著于篇。”(着重号为引者所加——引者注)“语可论者”之说表明:在太史公看来,相如之“语”既有“可论者”,也有“不可论者”。“不可论者”,即“虚辞滥说”也,也就是一些华而不实的溢美之辞。而“可论者”,无疑是指与实际相联系的话语。在《孔子世家》中,太史公曰:“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书”如其“人”,意味着“书”是人的另一种人格化存在形式,是言与行高度一致化的结果。所以,《论语》之“语”是一种“可论”之“语”,是一种既符合思想的逻辑性,又经得起实践检验的“语”。从语法的角度说,“论语”是一种“论之语”,“论”作为定词,具有对主词“语”的肯定意蕴在内。

从“语可论者”的角度来分析《论语》之名义,可以看出:一方面,《论语》之“语”作为孔子所说过的话语这一客观存在事实本身就具有“论”的性质;另一方面,孔子所有之“语”中也只有经过了孔子后学的“议论”后,认为那些具有“论”的性质的言语才谓之为“论语”。这就是说,《论语》之“论”既是孔子之“语”本身所具有的客观性质,又是孔子后学其中特别是《论语》文本编纂者的一种“论”。因为,如前所述,孔子一生所言决非《论语》之数,而之所以只有这么多,是因为孔子并不是每一句话都是“可论”之语。对此,孔子本人也有自觉,如《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又如《述而》载:因为说了鲁昭公“知礼”的错误言论而为陈司败所指出,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孔子承认自己所说的话中有“戏言”,有时甚至还说了错误之言,这些可能只是《论语》中提及的孔子之言中“不可论者”的少数例子。之所以为编纂者所保留,原因一方面固然是它们无损于孔子作为“圣人”的形象,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编纂者想借此透露出编辑孔子言论的标准,即“语可论者”方能选入文本之中。

综上所述,从“语可论者”的角度来界定《论语》之名义,可以兼容《艺文志》、《别录》及《释名》等文献关于该问题的阐释。因为,“可论”之“语”是经过孔子后学的“议论”编纂认可之“语”(《艺文志》),是经得起逻辑推敲和实践检验之“语”,故而非无伦次之“语”(《释名》),当然是有益于社会之“语”即“善言”(《别录》)。

欢迎关注《写乎》,您的足迹就是《写乎》!

文/张俊海

【作者简介】张俊海,安徽省阜南县会龙镇人,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教师。文学爱好者,作品散见多家网络平台。长期从事高中历史教学与研究,在《中学历史教学》《新高考》《中学政史地》等杂志报刊发表教育教学文章数十篇。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孔子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圣人。而他鲜为人知的那些事,一旦说出来,很可能会把你震翻在地。

(一)孔子的身世:野合婚姻的结晶

孔子不仅是宋人之后,而且还与商纣王多少扯上点血缘关系,骨子里流淌着贵族的血脉。圣人出身果然不凡。

据《孔子家语本姓解》记载:微子启,是商纣王的同父异母哥哥。武王征服了殷国,封纣的儿子武庚于朝歌,让他奉行商汤的祭祀。后来武庚叛乱被平定,周公就命令微子启代替武庚为殷的后裔。封微子于宋国。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

孔子的出生也是一件有料的事情。《史记孔子世家》说:“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於尼丘得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是字,纥是名)当时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娶个十六岁的颜姓少女生了孔子,他们到尼丘山向神明祷告后而得孔子的。出生时头顶是凹下去的,所以就给他取名叫丘。(这里播报一个小插曲,在一次《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主考官郎永淳将“圩顶”读作 x dng,随后专家纠正为 y dng)

这在当时看起来不合于礼的“一树梨花压海棠”的野合婚姻,导致的结果就是圣人横空出世。

(二)孔子身高与长相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今其人身长十尺”。这条信息在《史记孔子世家》里得到了印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有人按西周尺码计算孔子身高约为1.89米或1.91米)老子身长儿高大,遗传基因功不可没啊。

至于孔子的相貌,实在不敢恭维。太史公《史记》里有一段精彩的描写:

郑国人有看见了就对子贡说:“东门有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郑子产,可是从腰部以下比禹短三寸,一副狼狈不堪、没精打采的样子,真像一条丧家狗。”子贡见面把原话如实地告诉了孔子。孔子高兴地说道:“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对,但说我像条丧家狗,对极了!对极了。”

(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如前所述,脑袋顶上凹陷而前额凸起,而今又加上身材上下不成比例,相貌被如此丑化,孔子是不愿意承认的,但听到把自己周游列国的困顿窘境描述成累累若丧家之狗时,夫子却欣然笑纳了。

(三)孔子武功高强

读书人通常给人的大都是一副文质彬彬,手无缚鸡之力的印象。如果你认为孔子也是这个样子,那将大错特错,相反,夫子却是个武功了得的赳赳武夫!

叔梁纥“今其人身长十尺,武力绝伦”,他与鲁国名将狄_弥、孟氏家臣秦堇父合称“鲁国三虎将”。有“有力如虎者”(《左传襄公十年》),“以勇力闻于诸侯”等美誉(《孔子编年》)。如果把孔子和他的父亲,在武功方面作一比较的话,用一句“雏凤清于老凤声”则更为恰当。

《列子》记载:“孔子劲,能招(扛举)国门之关。”孔子力大无比,一人能把闩城门的木杠举起来。

据《礼记射义》载:孔子“射于瞿相之圃,观之如堵墙。”如果不是射箭技术如此高超,那能圈粉那么多!

《论语》说“孔子弋不射宿。”孔子不射静止不动的宿鸟,其箭术超绝可见一斑。

《淮南子》称:孔子“足蹑郊(狡)兔”。飞跑追逐野兔,简直是“马踏飞燕”的速度!

《论语》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孔子驾车比射箭还擅长。

孔子创立私学,教授学生“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门课程。其中射、御这两项就是学习作战本领,属于军事体育内容。

以孔子诸多方面的武功技艺,若是参加今天的奥运会比赛,能否摘金夺银呢?其必曰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儿。

(四)孔子也“绯闻”

孔子周游列国期间来到卫国。当时卫国实际的掌权者是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南子“美而淫”,名声不好,出于对孔子能力和品德的仰慕,便很恭敬地请孔子去与她会见。于是两人就联袂上演了“子见南子”这一传世精彩“绯闻”。

“绯闻”最早记录在《论语雍也》篇: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老师去会见人家国君夫人,却惹怒了性格爽直率真的学生子路不高兴,搞得老师尴尬不说,甚至到了急于表白发毒誓澄清的份上。“我假若不对的话,上天一定厌弃我!上天一定厌弃我!”这一发誓,的确起到了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奇效!读者探秘的浓厚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

在《史记孔子世家》里,这段“绯闻”的戏份又增加了。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原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_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_玉声_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

这段文字,只是简单叙述孔子一再谢绝最后又不得已会见南子的无奈心情,而南子也是以礼相待,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言行。但问题是太史公添加的这些情节,用意在哪里呢?

千百年来,对于这段“绯闻”的争论,历代学者大致从道德与政治两个方面费尽了口水,这一看似没有结束的笔墨官司,无疑给圣人的人生又涂抹了一层传奇色彩。



孔子是教育家,他有许多学生。

孔子很崇古,他认为上古文化是盛世。

孔子不畏新,看他的语录‘后生可畏’这段就明白,古文化是好,年轻一代开创的文化也不一定差。

孔子是好人,他知仁明礼。

孔子也做坏事,有一次掌权,直接找理由杀了少正卯。原因是认为其妖言惑众。

孔子是个平常人,他自己说的,上朝服侍国君,回家要孝敬父母,要吃饭,要睡觉,会生病。



读书人通常给人的大都是一副文质彬彬,手无缚鸡之力的印象。如果你认为孔子也是这个样子,那将大错特错,相反,夫子却是个武功了得的赳赳武夫!

孔子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圣人。而他鲜为人知的那些事,一旦说出来,很可能会把你震翻在地。

(一)孔子的身世:野合婚姻的结晶

孔子不仅是宋人之后,而且还与商纣王多少扯上点血缘关系,骨子里流淌着贵族的血脉。圣人出身果然不凡。

据《孔子家语•本姓解》记载:微子启,是商纣王的同父异母哥哥。武王征服了殷国,封纣的儿子武庚于朝歌,让他奉行商汤的祭祀。后来武庚叛乱被平定,周公就命令微子启代替武庚为殷的后裔。封微子于宋国。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先祖。

孔子的出生也是一件有料的事情。《史记•孔子世家》说:“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於尼丘得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是字,纥是名)当时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娶个十六岁的颜姓少女生了孔子,他们到尼丘山向神明祷告后而得孔子的。出生时头顶是凹下去的,所以就给他取名叫丘。(这里播报一个小插曲, 在一次《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主考官郎永淳将“圩顶”读作 xū dǐng,随后专家纠正为 yú dǐng)

这在当时看起来不合于礼的“一树梨花压海棠”的野合婚姻,导致的结果就是圣人横空出世。

(二)孔子身高与长相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今其人身长十尺”。这条信息在《史记•孔子世家》里得到了印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有人按西周尺码计算孔子身高约为1.89米或1.91米)老子身长儿高大,遗传基因功不可没啊。

至于孔子的相貌,实在不敢恭维。太史公《史记》里有一段精彩的描写:

郑国人有看见了就对子贡说:“东门有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郑子产,可是从腰部以下比禹短三寸,一副狼狈不堪、没精打采的样子,真像一条丧家狗。”子贡见面把原话如实地告诉了孔子。孔子高兴地说道:“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对,但说我像条丧家狗,对极了!对极了。”

(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如前所述,脑袋顶上凹陷而前额凸起,而今又加上身材上下不成比例,相貌被如此丑化,孔子是不愿意承认的,但听到把自己周游列国的困顿窘境描述成累累若丧家之狗时,夫子却欣然笑纳了。

(三)孔子武功高强

读书人通常给人的大都是一副文质彬彬,手无缚鸡之力的印象。如果你认为孔子也是这个样子,那将大错特错,相反,夫子却是个武功了得的赳赳武夫!

叔梁纥“今其人身长十尺,武力绝伦”,他与鲁国名将狄虒弥、孟氏家臣秦堇父合称“鲁国三虎将”。有“有力如虎者”(《左传•襄公十年》),“以勇力闻于诸侯”等美誉(《孔子编年》)。如果把孔子和他的父亲,在武功方面作一比较的话,用一句“雏凤清于老凤声”则更为恰当。

《列子》记载:“孔子劲,能招(扛举)国门之关。”孔子力大无比,一人能把闩城门的木杠举起来。

据《礼记•射义》载:孔子“射于瞿相之圃,观之如堵墙。”如果不是射箭技术如此高超,那能圈粉那么多!

《论语》说“孔子弋不射宿。”孔子不射静止不动的宿鸟,其箭术超绝可见一斑。

《淮南子》称:孔子“足蹑郊(狡)兔”。飞跑追逐野兔,简直是“马踏飞燕”的速度!

《论语》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孔子驾车比射箭还擅长。

(孔子的学生子路)

孔子创立私学,教授学生“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门课程。其中射、御这两项就是学习作战本领,属于军事体育内容。

以孔子诸多方面的武功技艺,若是参加今天的奥运会比赛,能否摘金夺银呢?其必曰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儿。

(孔子与南子)

(四)孔子也“绯闻”

孔子周游列国期间来到卫国。当时卫国实际的掌权者是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南子“美而淫”,名声不好,出于对孔子能力和品德的仰慕,便很恭敬地请孔子去与她会见。于是两人就联袂上演了“子见南子”这一传世精彩“绯闻”。

“绯闻”最早记录在《论语•雍也》篇: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老师去会见人家国君夫人,却惹怒了性格爽直率真的学生子路不高兴,搞得老师尴尬不说,甚至到了急于表白发毒誓澄清的份上。“我假若不对的话,上天一定厌弃我!上天一定厌弃我!”这一发誓,的确起到了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奇效!读者探秘的浓厚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

在《史记•孔子世家》里,这段“绯闻”的戏份又增加了。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原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

这段文字,只是简单叙述孔子一再谢绝最后又不得已会见南子的无奈心情,而南子也是以礼相待,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言行。但问题是太史公添加的这些情节,用意在哪里呢?

千百年来,对于这段“绯闻”的争论,历代学者大致从道德与政治两个方面费尽了口水,这一看似没有结束的笔墨官司,无疑给圣人的人生又涂抹了一层传奇色彩。

【作者简介】张俊海,安徽省阜南县会龙镇人,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教师。文学爱好者,作品散见多家网络平台。长期从事高中历史教学与研究,在《中学历史教学》《新高考》《中学政史地》等杂志报刊发表教育教学文章数十篇。



伪君子,对这个人实在是没什么好印象,反对他的就被说成是不尊周礼,在鲁国任司寇光天化日之下杀了少卯正,还说人家是心怀不轨,就因为人家学生比他的多,这算什么?滥用职权仰或草菅人命?这就好比两个学校的校长,学生少的杀了学生多的,还说人家教的不好,真是扯淡。几十岁时为了当官为了一己之私好像还准备投靠叛军,要不是有人拦着就成了(辛亏没投成,不然后世史官真是为难了,咋写啊),他不是一直讲究忠孝礼仪廉耻的吗?忠在哪?廉耻又被他置于何地?这就是万世师表?他立的规矩就是用来束缚别人的?他自己为什么不去遵行,难怪等时诸侯都不用他,谁敢用,如果用了他,他整天自己个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狂喷你,自己却活的潇洒,谁用?

《尚书•纬》《孔子世家》《郑板桥家书》都记载了孔子“烧书断史”,曲笔讳史作《春秋》,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孔子“七陋”,《庄子》记载他上身长下身短,驼背,耳外翻。


孔子的详细资料
这样说,是否意味着孔子在教学内容上对弟子们分别对待,或有高低不同的差别呢?其实,根据比较可信的记载,孔子整理的那些经典主要是用来教授弟子的,弟子们所凭借的"课本"恐怕都是经孔子删定的那些文献,《孔子世家》说?quot;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绝四:毋意,...

孔子的简介是什么?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的儒家思想:1、政治思想:其核心...

关于孔子的资料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

孔子的简介
一.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

孔子的资料
《论语》中记载他对想学农的弟子樊迟十分不满,骂他是"小人"。这是因为孔子认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担的是更大的责任。他要让他的学生成为价值的承担者而不是一个农民。 由于孔子保守的政治态度,因此对待经济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从法律上承认...

孔子的介绍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

孔子的简介
当他们到齐国后孔子发现了齐人的阴谋并当场揭穿,使齐国劫持鲁定公威胁鲁国的计谋失败,还退还了以前齐国侵占鲁国的三座城池,创造了鲁国外交史上多年未有的成就,孔子的声望也因此得到了提高。公元前498年,鲁定公接受孔子的建议,拆毁了费城和邱城,消除了季孙、叔孙两家隐患。公元前496年,孔子56时,又由大司寇行摄相...

孔子是哪个朝代的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物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

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孔子不但是儒家的开山祖,同时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位公开教学的教育家,最先把古代氏族贵族所专有的诗、书、礼、乐、...

孔子的历史故事
《 史记》记载一日孔子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一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孔 孔子画像 子就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那孩子回答:“人们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

永州市15177735073: 孔子是怎样一个人 -
项融唑来: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永州市15177735073: 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比如伟大,平凡】 -
项融唑来: 子在旅行,经过一个村庄,他看到一个老人,一个很老的老人,他从井里面打水来浇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阳又那么大.孔子以为这个人可能没有听说过现在有机械装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马代替人打水,这样比较容易——所以...

永州市15177735073: 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项融唑来: 孔丘 (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 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永州市15177735073: 孔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
项融唑来: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

永州市15177735073: 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
项融唑来: 论水,可以看出孔子充满智慧,善于观察也勤于思考,能从水中领悟许多的道理.正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志,又可以看出孔子的胸襟和气度,品德高尚,关爱世人,上面的课文说掉了孔子的志向了,记不清楚了,大约有三点:每个人都能安享晚年,朋友之间能互相信任,学生都有大志向. 两个内容合起来,咱们还可以看出孔子善于施教,能寓教于乐,能因材施教,并与学生之间相处融洽.有是有不过不想打~~~~~ ~

永州市15177735073: 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
项融唑来: 学者在讲诉孔子的生平时,也会较多的从他的政治抱负:礼乐天下;从思想理念:有教无类,应材施教等这几个方面去概括.当然这些都是最正确的,我这边就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说说孔子这个人.我觉得夫子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他与普...

永州市15177735073: 仪封人认为孔子是怎样的人? -
项融唑来: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被后世称为圣人的万世师表,是一个思想伟大、道德高尚,倡导仁义礼智信的人.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

永州市15177735073: 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呢?
项融唑来: 孔子字仲尼,名孔丘是春秋时期鲁国人,教育家、思想家万仞之师,孔子3岁丧父由母亲教育成人,他一生坎坷勤学,三十而立,他开私塾于莕坛,有弟子3000千,72闲人在世界教育史上有很高声誉,《论语》是弟子根据孔子的言行整理出来的.他的思想经过两千多年一直被后人所崇敬,被称为万仞之师.

永州市15177735073: 孔子是怎么样的 -
项融唑来: 刘桂光《论语小典》其二:《孔子的相貌》—— 根据(孔子家语)的记载:孔子到郑国时,与弟子们失散而独自站立在东边的城门外.这时弟子们急忙地要寻找老师,附近的人们瞧见这些年轻人似乎正在找人,便上前对其中的子贡说:“我刚...

永州市15177735073: 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项融唑来: 孔子是儒家学术的鼻祖.西汉时期,思想家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因为儒家学术提倡中庸之道,奠定了封建礼教的基础,僵化了人们的思想,是封建统治者对人民进行精神统治的最好工作.因此,当时的统治者采取了董仲舒的意见,将儒家学术冠为百家之首,从此以后奠定了儒家学术无与伦比的地位,孔子也就相对被统治者尊为圣人.此后历朝历代,不管是哪个朝代建立统治政权,都必尊孔子,必尊儒术.因为儒家学术已经成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