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郭嘉、程昱、荀攸谁才是曹操的首席谋士?

作者&投稿:闾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荀彧、郭嘉、程昱、荀攸谁才是曹操的首席谋士?~

  是荀彧,首席谋士,并不是处理具体问题非常出色的,而是要定大的方针政策和战略性问题。

  提到五大谋士,咱们一般是说“郭嘉、荀彧、荀攸、程昱、贾诩”,这个顺序显然是以曹操的心理亲善度来排列的,没什么逻辑上的意义。

  在《三国志》中,陈寿将荀彧、荀攸、贾诩归为一传,而将程昱、郭嘉与董昭、刘晔、蒋济、刘放孙资这些第二梯队的谋士放在一起。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呢为什么呢为什么呢?

  陈寿在郭嘉那搓人的结语中给出了答案:

  “评曰: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于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程昱郭嘉神马的,他们都是当世奇才,尽管他们品德举止的风评不太好,与荀攸相比差得很多,但是在军事谋划这方面,跟荀攸还是一个水平的。

  熟读三国的人应该知道,荀彧和贾诩,不仅智略过人,而且他们在为人处事上都有各自的独到之处。而荀攸比之更是有过之无不及,他在品行和智略方面都得到过曹操最高的评价,因此在这段结语中,陈寿将荀攸作为标杆,让程昱郭嘉等人与之比较,得出结论。综上所述,荀彧、荀攸、贾诩,是属于“德才兼备”,而程昱郭嘉,在品行方面,至少是在风评方面就不及那三人了。

  品行的评价,是前三者与后两者的第一道分水岭,下面来看看他们各自的特点。

  荀彧,关键词:体大思精,总统后盾

  荀彧被冠以“王佐之才”的称号。所谓王佐之才,就是“辅佐君主成就王业的人”。这里的“王”,恐怕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君主”、“君王”,它的内涵更偏指“王道”,即依靠“圣王仁义教化”治理国家的方式。当然,我个人认为纯粹的“王道”是不可取的,乱世治世都不可以,尤其是在乱世。实际上荀彧也不是那种固守“王道”的儒家卫道士,但至少忠君、仁义、德政的思想在荀彧的政治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基于这样的思想结构,结合乱世务实的现实需要,荀彧必然会成为一个全能型,而且处事细致的智囊。

  笔者在看过《三国志》荀彧的传记后,发现荀彧看问题往往非常深刻,是五人中最体大思精的一位。

  他年轻时曾经预言,家乡颍川由于处在版图的中心地带,早晚会遭到掳掠,应该尽早迁到外地。这样的论断,综合了他对地理、人情、时事的了解和推断。张邈与陈宫在兖州叛乱的时候,豫州刺史郭贡领兵来到荀彧镇守的城下,说要求见荀彧。夏侯惇劝阻荀彧,认为非常危险。荀彧却认为,郭贡和张邈关系一般,他仓促来到城下,显然没有成熟的打算。这个时候前往说服他,即便不能为我所用,也可以让他保持中立。如果这个时候怠慢他,郭贡一定会怒而攻城。结果荀彧轻身入敌营,郭贡见荀彧没有惧意,认为城池一定难以攻打,于是引兵退走。显然,基于对人情、时事的精准掌握,荀彧再一次建功。

  在之后辅佐曹操攻略吕布、袁绍、刘表,迎奉天子的过程中,荀彧每每进谏,往往会从大势角度,撷取影响战争胜败的诸多因素中最关键的那些部分,对曹操进行劝谏。比如建议曹操先攻吕布,后取徐州的时候,荀彧就从人心、粮饷、战略、战术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再比如建议攻打袁绍时,荀彧引用楚汉相争的故事,从用人气度、决策、治军、德行四个方面论述了战胜的可能性。对时局一贯全面客观精准的论述,在其他谋士那里是找不到的。

  正是由于荀彧智能的全面和细致,所以我们看到他不仅能提出正确的战略战术、给予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正确政治方针,还能分拨粮草、举荐贤能,可谓样样皆通,样样皆精。因此善于用人的曹操往往让他做后方的总调度官,成为自己在外出征强大的后盾。

  荀攸,关键词:传奇完人,战术大师

  这货就是个传奇。

  荀攸这个人非常聪明,他十三岁的时候就能察言观色,竟发现了一个深藏不露的杀人在逃犯!

  年轻的时候,这小子更加有胆识。董卓烧毁洛阳迁都长安之后,他曾经主谋刺董,并计划辅佐皇帝、号令天下,成就齐桓晋文的霸主之业!这个家伙的想法是在是尼玛太超前,太劲爆了!!!显然在那个时候,荀攸就已经看出天下分崩、王权旁落乃大势所趋,而且还敢身体力行的要当齐桓晋文!应该说荀攸才是三国时期“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思潮的奠基人。然而毕竟是年少轻狂,这孩子后来让董卓抓起来了。此时荀攸又表现出常人难及的明智与豁达,反正要死了,不如每天开开心心,该吃就吃,该喝就喝。也真是他命大,恰好不久董卓被刺杀而死,他自己也就因此免罪。在此之后,《三国志》上有一句话,我看的触目惊心。

  “攸以蜀汉险固,人民殷盛,乃求为蜀郡太守”

  大家都明白,这孩子见失去了当齐桓晋文的机会,便要跑到一个绝对保险的地方,随时准备割据自立。然而他最终成为别人的谋主,而不是自立门户,也是由于这种激进的性格。即便不是因为道路阻隔无法到达蜀郡,荀攸也终将被真正的领袖收服。不过,或许正是年轻时的这些变故,将中年的荀攸打磨成一个德才并重、近乎完人的优秀人才。在成为曹操的谋主之后,曹操对荀攸的评价,是对所有谋士评价中最完美的:

  ①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

  ②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

  ③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

  ④孤与荀公达周游二十余年,无毫毛可非者。

  ⑤荀公达真贤人也,所谓“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孔子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公达即其人也。

  ⑥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休,荀军师之去恶,不去不止。

  唯有眼界广阔,乐观阳光,经权达变,算无遗策的荀攸,才能获得这样的评价。

  与郭嘉相比,荀攸与曹操其实更有默契,白马之战的时候,他们一个眼神就明白了对方的意思,然后付诸实行,将辎重丢弃给追兵,任其捡拾,待其阵型大乱,一鼓反击,竟斩杀了大将文丑。须知曹操号称“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能与他达成默契的荀攸,也一定是位传奇英才。在荀攸的战术建议之下,曹操在吕布、刘表、袁绍等人的战斗中屡屡获胜。《三国志》称,荀攸前后策划了奇策十二条,只有好朋友钟繇都知道,后来钟繇在编纂这些奇策的时候去世了,于是世间也就难以流传荀攸的奇策。然而也许正是如此,更令这位战术大师多了一些神秘的色彩。

  贾诩,关键词:经权达变,长于应对。

  贾诩的关键词与荀攸的特点雷同,事实上他的综合评价确实不如荀攸。毕竟这个家伙几度易主,而且一句话就能搅得天下天翻地覆的。然而在几度易主的过程中,贾诩所展现出的“经权达变”的修为,又是荀攸所不及的。正如《三国志》里所说:“权以济事”,也就是应对事故、应对人事。

  李傕、郭汜、段煨、张绣,这些位土匪大爷哪个是省油的灯?然而只要贾诩一说话,他们保证都听话。贾诩善于细致入微的体察说话对象的身份、处境、性格,采取适当说服或者应对方式,让对方乖乖的顺着自己的话做。他不仅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而且是“说什么人听什么”,这不能不说是贾诩能够深刻抓住矛盾的本质,用最实际管用的说辞说服对方,而绝不会拘于自己的城规。也正是这种明察秋毫、务实应变的思维方式,贾诩在战术上还曾经让曹操小小的尝到败果、让马超和韩遂这两个稀里糊涂的家伙一败涂地。

  贾诩长于应对,能够根据既有的情况找到最佳的应对方案,所以贾诩处事永远是被动的、低调但聪明的。这也是为什么他后期在魏国越混越好的原因,这种低调隐忍,为他的风评加了不少分,因而得以和二荀同列。

  需要看到,由于贾诩的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他很难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贾诩看问题往往有根有据,然而事务的发展往往是不可控的,是需要亲力亲为来引导,而不是因势利导而应对,所以虽然贾诩在战略展望方面的言论往往没有说服力,他一般只是说应该怎么准备打,而说不出来到底如何打。尽管赤壁大战、曹丕南征两次失败,都从侧面说明曹氏父子没有听他贾文和是错误的,但也并不能说明贾诩在战略策划上有多高明。其实说到底,在这点上与荀氏兄弟的差距,症结就在是否“知己知彼”。中原那些人物,荀氏家族作为世家大族,那是很掌握了一些资料的,荀氏兄弟自然也有机会了解曹操的敌人。但是对江东就不一样了,贾诩并不了解江东的情况,所以人家也没办法提出具体的战略。说白了,对江东的攻略,换做二荀,不一定照样不行,但难度也会空前加大。如此看来,贾诩就足以与二荀比肩了。

  程昱,关键词:勇略过人,刚戾傲慢

  我仔细研究了一下程昱的语录,发现他建议的口气都相当激烈、相当傲慢、相当自大,即便是对曹操也是这样。在此不得不佩服曹操的气度。你即便是岁数大,对于上司也多少收敛点吧?不过程昱就是这样,一片赤胆忠心,别的不管,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种人也是艺高人胆大,没什么干不出来的。

  早年在家乡城池,一次遇到县丞呼应黄巾作乱,一城百姓都向东跑到了山上。县丞领着贼人们不久出城,在城西五六里停了下来。程昱侦查到这种情况,就建议城中的大姓率领百姓杀回去,因为贼人显然没有攻城的能力,只不过是劫掠财务罢了。百姓们没见识,不想去,程昱一不做二不休,派人在东边冒充黄巾贼来了,愣是把百姓们吓回了城中。县丞发现没了退路,便领着贼兵来攻城,程昱求县令组织守城,果然贼人攻城不克,于是要走。此时程昱率领吏民开城追击,竟将贼人们打得一败涂地。其人胆勇可见一斑。

  后来,袁曹对峙,袁绍带领十万人马即将南渡,而当时程昱镇守南方的城池,士兵只有700。曹操想给程昱增兵2000,程昱却说袁绍必然以自己兵少,不会来攻,如果增兵,袁绍就不得不攻城,那时我肯定受不住。因此不如不增兵。后来袁绍果然没有派兵攻打程昱。曹操对贾诩说:“这货太猛,猛于贲、育。”孟贲、夏育,貌似是战国时期两名勇士,曹仁曾被称赞“曹大司马之勇,贲育弗加。”而程昱的胆气,也足以与这两名猛士相比了。

  程昱由于性子太直,虽然曹操能容忍他,但他私下的人缘很差,甚至有人曾诬告他谋反,但曹操反而待他愈厚。当初这个倔强的家伙不息背负前后矛盾的名声投奔曹操,看来也算没看错人。

  郭嘉,关键词:鬼才

  郭奉孝是五大谋士中人气最高的家伙。我想大概是因为《三国演义》的一个标题:“郭嘉遗计定辽东”,以及“士为知己者死”的抱负,还有英年早逝的悲凉命运。很多人是因为怜爱才喜欢的郭嘉,正如喜欢断臂的维纳斯一样。实际上郭嘉的确带兵参加了最后一次出征,但并没有遗计定辽东的桥段,而在演义中他是唯一一个跟诸葛亮一样,可以预见死后事情发展的人。

  郭嘉在战略战术方面的见识,与荀攸不相上下,而最奇特的是他可以在千里之外预料孙策的命运。这一点曾招惹很多人胡思乱想。其实这个东西并没那么复杂,郭嘉的那段话相当严谨,每一句话都是有用的,要达成结果必须符合之前的所有条件。而如前所说,如果能像荀彧那样对很多方面的情况都能体察到,就不难做出这样的预言。这个我跟孙策在群里讨论过,这里不想再费口舌了。实际上孙策尚未进入中原,就被刺客刺杀,郭嘉的预言还是太谨慎了呢。不过,郭嘉敢于做出如此大胆的预言,这与性格中不拘小节的艺术细胞是有关系的。

  郭嘉的言论大都与荀彧相仿,论述非常完备,然而他和荀彧的区别是,荀彧说话喜用长句,往往做一大套灰常严密谨慎的分析,将局势一点一点的给曹操分析出来,最终让曹操自己决断。即便是表达自己的态度,也往往是反问句,所说能加强语气吧,但总不那么痛快。但郭嘉说话并非如此,他常用短句,说话的节奏明快,形式上多排比对仗,富有音韵美感。他的分析相比荀彧,更加清晰流畅,环环相扣,逻辑性更强,结论语气往往非常肯定,让人非常痛快。总而言之,郭嘉进谏,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进行论述,逻辑顺畅,结论明白,语言艺术也更为高超。他比荀彧多了一份果断,比贾诩多了一份积极,比程昱多了一份美感,而郭嘉最完美的地方,就是他不像荀攸那么完美。

  我们知道,曹操是一个军事家、政治家,同时也是个诗人。这样的君主碰上锐意勃发、华实兼备的郭嘉,怎能不擦出火花?而能将理性陈述与演讲艺术相结合的郭嘉,也的确称得上鬼才。即便因为这种个性,而被陈群诟病举止行为,然而正是因为缺憾,郭嘉才更契合“鬼才”二字。

曹操麾下的谋臣,荀彧和郭嘉,谁更厉害?

  是荀彧,首席谋士,并不是处理具体问题非常出色的,而是要定大的方针政策和战略性问题。

  提到五大谋士,咱们一般是说“郭嘉、荀彧、荀攸、程昱、贾诩”,这个顺序显然是以曹操的心理亲善度来排列的,没什么逻辑上的意义。

  在《三国志》中,陈寿将荀彧、荀攸、贾诩归为一传,而将程昱、郭嘉与董昭、刘晔、蒋济、刘放孙资这些第二梯队的谋士放在一起。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呢为什么呢为什么呢?

  陈寿在郭嘉那搓人的结语中给出了答案:

  “评曰: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于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程昱郭嘉神马的,他们都是当世奇才,尽管他们品德举止的风评不太好,与荀攸相比差得很多,但是在军事谋划这方面,跟荀攸还是一个水平的。

  熟读三国的人应该知道,荀彧和贾诩,不仅智略过人,而且他们在为人处事上都有各自的独到之处。而荀攸比之更是有过之无不及,他在品行和智略方面都得到过曹操最高的评价,因此在这段结语中,陈寿将荀攸作为标杆,让程昱郭嘉等人与之比较,得出结论。综上所述,荀彧、荀攸、贾诩,是属于“德才兼备”,而程昱郭嘉,在品行方面,至少是在风评方面就不及那三人了。

  品行的评价,是前三者与后两者的第一道分水岭,下面来看看他们各自的特点。

  荀彧,关键词:体大思精,总统后盾

  荀彧被冠以“王佐之才”的称号。所谓王佐之才,就是“辅佐君主成就王业的人”。这里的“王”,恐怕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君主”、“君王”,它的内涵更偏指“王道”,即依靠“圣王仁义教化”治理国家的方式。当然,我个人认为纯粹的“王道”是不可取的,乱世治世都不可以,尤其是在乱世。实际上荀彧也不是那种固守“王道”的儒家卫道士,但至少忠君、仁义、德政的思想在荀彧的政治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基于这样的思想结构,结合乱世务实的现实需要,荀彧必然会成为一个全能型,而且处事细致的智囊。

  笔者在看过《三国志》荀彧的传记后,发现荀彧看问题往往非常深刻,是五人中最体大思精的一位。

  他年轻时曾经预言,家乡颍川由于处在版图的中心地带,早晚会遭到掳掠,应该尽早迁到外地。这样的论断,综合了他对地理、人情、时事的了解和推断。张邈与陈宫在兖州叛乱的时候,豫州刺史郭贡领兵来到荀彧镇守的城下,说要求见荀彧。夏侯惇劝阻荀彧,认为非常危险。荀彧却认为,郭贡和张邈关系一般,他仓促来到城下,显然没有成熟的打算。这个时候前往说服他,即便不能为我所用,也可以让他保持中立。如果这个时候怠慢他,郭贡一定会怒而攻城。结果荀彧轻身入敌营,郭贡见荀彧没有惧意,认为城池一定难以攻打,于是引兵退走。显然,基于对人情、时事的精准掌握,荀彧再一次建功。

  在之后辅佐曹操攻略吕布、袁绍、刘表,迎奉天子的过程中,荀彧每每进谏,往往会从大势角度,撷取影响战争胜败的诸多因素中最关键的那些部分,对曹操进行劝谏。比如建议曹操先攻吕布,后取徐州的时候,荀彧就从人心、粮饷、战略、战术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再比如建议攻打袁绍时,荀彧引用楚汉相争的故事,从用人气度、决策、治军、德行四个方面论述了战胜的可能性。对时局一贯全面客观精准的论述,在其他谋士那里是找不到的。

  正是由于荀彧智能的全面和细致,所以我们看到他不仅能提出正确的战略战术、给予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正确政治方针,还能分拨粮草、举荐贤能,可谓样样皆通,样样皆精。因此善于用人的曹操往往让他做后方的总调度官,成为自己在外出征强大的后盾。

  荀攸,关键词:传奇完人,战术大师

  这货就是个传奇。

  荀攸这个人非常聪明,他十三岁的时候就能察言观色,竟发现了一个深藏不露的杀人在逃犯!

  年轻的时候,这小子更加有胆识。董卓烧毁洛阳迁都长安之后,他曾经主谋刺董,并计划辅佐皇帝、号令天下,成就齐桓晋文的霸主之业!这个家伙的想法是在是尼玛太超前,太劲爆了!!!显然在那个时候,荀攸就已经看出天下分崩、王权旁落乃大势所趋,而且还敢身体力行的要当齐桓晋文!应该说荀攸才是三国时期“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思潮的奠基人。然而毕竟是年少轻狂,这孩子后来让董卓抓起来了。此时荀攸又表现出常人难及的明智与豁达,反正要死了,不如每天开开心心,该吃就吃,该喝就喝。也真是他命大,恰好不久董卓被刺杀而死,他自己也就因此免罪。在此之后,《三国志》上有一句话,我看的触目惊心。

  “攸以蜀汉险固,人民殷盛,乃求为蜀郡太守”

  大家都明白,这孩子见失去了当齐桓晋文的机会,便要跑到一个绝对保险的地方,随时准备割据自立。然而他最终成为别人的谋主,而不是自立门户,也是由于这种激进的性格。即便不是因为道路阻隔无法到达蜀郡,荀攸也终将被真正的领袖收服。不过,或许正是年轻时的这些变故,将中年的荀攸打磨成一个德才并重、近乎完人的优秀人才。在成为曹操的谋主之后,曹操对荀攸的评价,是对所有谋士评价中最完美的:

  ①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

  ②公达,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

  ③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

  ④孤与荀公达周游二十余年,无毫毛可非者。

  ⑤荀公达真贤人也,所谓“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孔子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公达即其人也。

  ⑥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休,荀军师之去恶,不去不止。

  唯有眼界广阔,乐观阳光,经权达变,算无遗策的荀攸,才能获得这样的评价。

  与郭嘉相比,荀攸与曹操其实更有默契,白马之战的时候,他们一个眼神就明白了对方的意思,然后付诸实行,将辎重丢弃给追兵,任其捡拾,待其阵型大乱,一鼓反击,竟斩杀了大将文丑。须知曹操号称“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能与他达成默契的荀攸,也一定是位传奇英才。在荀攸的战术建议之下,曹操在吕布、刘表、袁绍等人的战斗中屡屡获胜。《三国志》称,荀攸前后策划了奇策十二条,只有好朋友钟繇都知道,后来钟繇在编纂这些奇策的时候去世了,于是世间也就难以流传荀攸的奇策。然而也许正是如此,更令这位战术大师多了一些神秘的色彩。

  贾诩,关键词:经权达变,长于应对。

  贾诩的关键词与荀攸的特点雷同,事实上他的综合评价确实不如荀攸。毕竟这个家伙几度易主,而且一句话就能搅得天下天翻地覆的。然而在几度易主的过程中,贾诩所展现出的“经权达变”的修为,又是荀攸所不及的。正如《三国志》里所说:“权以济事”,也就是应对事故、应对人事。

  李傕、郭汜、段煨、张绣,这些位土匪大爷哪个是省油的灯?然而只要贾诩一说话,他们保证都听话。贾诩善于细致入微的体察说话对象的身份、处境、性格,采取适当说服或者应对方式,让对方乖乖的顺着自己的话做。他不仅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而且是“说什么人听什么”,这不能不说是贾诩能够深刻抓住矛盾的本质,用最实际管用的说辞说服对方,而绝不会拘于自己的城规。也正是这种明察秋毫、务实应变的思维方式,贾诩在战术上还曾经让曹操小小的尝到败果、让马超和韩遂这两个稀里糊涂的家伙一败涂地。

  贾诩长于应对,能够根据既有的情况找到最佳的应对方案,所以贾诩处事永远是被动的、低调但聪明的。这也是为什么他后期在魏国越混越好的原因,这种低调隐忍,为他的风评加了不少分,因而得以和二荀同列。

  需要看到,由于贾诩的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他很难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贾诩看问题往往有根有据,然而事务的发展往往是不可控的,是需要亲力亲为来引导,而不是因势利导而应对,所以虽然贾诩在战略展望方面的言论往往没有说服力,他一般只是说应该怎么准备打,而说不出来到底如何打。尽管赤壁大战、曹丕南征两次失败,都从侧面说明曹氏父子没有听他贾文和是错误的,但也并不能说明贾诩在战略策划上有多高明。其实说到底,在这点上与荀氏兄弟的差距,症结就在是否“知己知彼”。中原那些人物,荀氏家族作为世家大族,那是很掌握了一些资料的,荀氏兄弟自然也有机会了解曹操的敌人。但是对江东就不一样了,贾诩并不了解江东的情况,所以人家也没办法提出具体的战略。说白了,对江东的攻略,换做二荀,不一定照样不行,但难度也会空前加大。如此看来,贾诩就足以与二荀比肩了。

  程昱,关键词:勇略过人,刚戾傲慢

  我仔细研究了一下程昱的语录,发现他建议的口气都相当激烈、相当傲慢、相当自大,即便是对曹操也是这样。在此不得不佩服曹操的气度。你即便是岁数大,对于上司也多少收敛点吧?不过程昱就是这样,一片赤胆忠心,别的不管,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种人也是艺高人胆大,没什么干不出来的。

  早年在家乡城池,一次遇到县丞呼应黄巾作乱,一城百姓都向东跑到了山上。县丞领着贼人们不久出城,在城西五六里停了下来。程昱侦查到这种情况,就建议城中的大姓率领百姓杀回去,因为贼人显然没有攻城的能力,只不过是劫掠财务罢了。百姓们没见识,不想去,程昱一不做二不休,派人在东边冒充黄巾贼来了,愣是把百姓们吓回了城中。县丞发现没了退路,便领着贼兵来攻城,程昱求县令组织守城,果然贼人攻城不克,于是要走。此时程昱率领吏民开城追击,竟将贼人们打得一败涂地。其人胆勇可见一斑。

  后来,袁曹对峙,袁绍带领十万人马即将南渡,而当时程昱镇守南方的城池,士兵只有700。曹操想给程昱增兵2000,程昱却说袁绍必然以自己兵少,不会来攻,如果增兵,袁绍就不得不攻城,那时我肯定受不住。因此不如不增兵。后来袁绍果然没有派兵攻打程昱。曹操对贾诩说:“这货太猛,猛于贲、育。”孟贲、夏育,貌似是战国时期两名勇士,曹仁曾被称赞“曹大司马之勇,贲育弗加。”而程昱的胆气,也足以与这两名猛士相比了。

  程昱由于性子太直,虽然曹操能容忍他,但他私下的人缘很差,甚至有人曾诬告他谋反,但曹操反而待他愈厚。当初这个倔强的家伙不息背负前后矛盾的名声投奔曹操,看来也算没看错人。

  郭嘉,关键词:鬼才

  郭奉孝是五大谋士中人气最高的家伙。我想大概是因为《三国演义》的一个标题:“郭嘉遗计定辽东”,以及“士为知己者死”的抱负,还有英年早逝的悲凉命运。很多人是因为怜爱才喜欢的郭嘉,正如喜欢断臂的维纳斯一样。实际上郭嘉的确带兵参加了最后一次出征,但并没有遗计定辽东的桥段,而在演义中他是唯一一个跟诸葛亮一样,可以预见死后事情发展的人。

  郭嘉在战略战术方面的见识,与荀攸不相上下,而最奇特的是他可以在千里之外预料孙策的命运。这一点曾招惹很多人胡思乱想。其实这个东西并没那么复杂,郭嘉的那段话相当严谨,每一句话都是有用的,要达成结果必须符合之前的所有条件。而如前所说,如果能像荀彧那样对很多方面的情况都能体察到,就不难做出这样的预言。这个我跟孙策在群里讨论过,这里不想再费口舌了。实际上孙策尚未进入中原,就被刺客刺杀,郭嘉的预言还是太谨慎了呢。不过,郭嘉敢于做出如此大胆的预言,这与性格中不拘小节的艺术细胞是有关系的。

  郭嘉的言论大都与荀彧相仿,论述非常完备,然而他和荀彧的区别是,荀彧说话喜用长句,往往做一大套灰常严密谨慎的分析,将局势一点一点的给曹操分析出来,最终让曹操自己决断。即便是表达自己的态度,也往往是反问句,所说能加强语气吧,但总不那么痛快。但郭嘉说话并非如此,他常用短句,说话的节奏明快,形式上多排比对仗,富有音韵美感。他的分析相比荀彧,更加清晰流畅,环环相扣,逻辑性更强,结论语气往往非常肯定,让人非常痛快。总而言之,郭嘉进谏,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进行论述,逻辑顺畅,结论明白,语言艺术也更为高超。他比荀彧多了一份果断,比贾诩多了一份积极,比程昱多了一份美感,而郭嘉最完美的地方,就是他不像荀攸那么完美。

  我们知道,曹操是一个军事家、政治家,同时也是个诗人。这样的君主碰上锐意勃发、华实兼备的郭嘉,怎能不擦出火花?而能将理性陈述与演讲艺术相结合的郭嘉,也的确称得上鬼才。即便因为这种个性,而被陈群诟病举止行为,然而正是因为缺憾,郭嘉才更契合“鬼才”二字。

是荀彧,首席谋士,并不是处理具体问题非常出色的,而是要定大的方针政策和战略性问题。
郭嘉、程昱、荀攸虽然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能够预测事情的进展,非常闪光,但是曹操集团整个大的方向----“挟天子以令诸侯”却是荀彧提出来的,堪比诸葛亮的“东联孙权,北据曹操”和“荆州政策”。

  排名:
  一.荀彧
  二.郭嘉
  三.程昱
  四.荀攸

  荀彧(yù)(163-212)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首席谋臣,杰出的战略家。官至侍中,守尚书令,谥曰敬侯。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郭嘉(170-207),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谋士,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后于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谥曰贞侯。

  程昱(yù)(141年-220年),字仲德,兖州东郡东阿(今山东东阿)人,东汉后期至三国时期曹魏谋士、名臣。本名程立,因梦中在泰山捧日,更名程昱。曾于东阿率领民众抗击黄巾。初平三年,被曹操征辟为寿张令,从此为其出谋献策、征战四方。

  荀攸(157年-214年),表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荀彧之侄,杰出战术家,被称为曹操的"谋主",擅长灵活多变的克敌战术和军事策略。荀攸在何进掌权时期任黄门侍郎,在董卓进京时曾因密谋刺杀董卓而入狱,后弃官回家。

荀彧是曹操集团最重要的谋士,这个史学界是早就有公论的,没有异议的。
  但是由于《三国演义》等原因,郭嘉也被炒作成“曹操的首席谋士”,这个问题,其实就是荀彧和郭嘉两个备选答案。

  总的来说,荀彧、郭嘉能力上不分伯仲,地位上荀彧较高。

历史记载(三国志)应该是程昱和荀彧;
但是三国演义上把郭嘉给神化了;
新三国明显是把荀彧放在首位。
个人以为,是荀彧


三国演义魏国军师是
在《三国演义》中,程昱登场于第十回〈勤王室马腾举义 报父仇曹操兴师〉。当时荀彧初投曹操,向曹操荐贤,他评价程昱为“兖州贤士”,曹操于是礼聘当时在山中读书的程昱出仕。程昱面见曹操时,又向曹操推荐郭嘉。小说中,程昱是曹操手下其中一名重要的谋臣。如正史一般,程昱跟从曹操以来,参与了攻打吕...

曹操有荀彧、郭嘉、程昱、贾诩、荀攸五大谋士,谋主是其中的哪个?_百度...
说起曹操手下的谋士,很多人自然就会想到荀彧、郭嘉、程昱、贾诩、荀攸五大谋士,而说起曹操手下的谋主,很多人自然就会想到荀彧,毕竟荀彧在曹操那边的地位最高。当然了,除了荀彧,不少人也认为曹操的谋主乃是郭嘉,毕竟“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嘛。然而事实上,曹操的谋主既不是郭嘉,也不是荀彧,而...

曹操身边早期的五大谋士,荀彧,郭嘉,荀攸,贾诩,程昱
曹魏五谋臣,指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五人。因为这五个人对曹魏势力的成立与巩固有巨大贡献,所以,把他们叫做曹魏五谋臣。唐朝宰相朱敬则在《隋高祖论》里称及:“荀彧、贾诩、荀攸、程昱、郭嘉,可谓天下之菁英。帷幄之至妙,中权合变,因败为功,爰自秦汉,讫於周隋。“荀彧[yù](163-2...

曹操前期五大谋士和后期五大谋士分别是谁?
曹操前期五谋士指:荀_、荀攸、贾诩、程昱、郭嘉五人。1:荀_(163-212年),字文若,汉末至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战略家,自小被世人称作“王佐之才”外号“谋主”。是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_在战略上为曹操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得到曹操的赞赏。2:荀攸(15...

荀和荀攸与贾诩:三国中曹操麾下的主要谋士
程昱由于性子太直,虽然曹操能容忍他,但他私下的人缘很差,甚至有人曾诬告他谋反,但曹操反而待他愈厚。郭嘉——鬼才 郭嘉在战略战术方面的见识,与荀攸不相上下,而最奇特的是他可以在千里之外预料孙策的命运。郭嘉的言论大都与荀相仿,论述非常完备,但郭嘉说话常用短句,说话的节奏明快,形式上多...

请问曹操手下五大谋士除了二荀一郭一程还有个谁啊?
曹操虽生性多疑,但是其于发现人才、爱贤才、惜才是别人不可比的。他提倡“唯才是举”,不论出身,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可以在曹操那里谋得一官半职。郭嘉、程昱、荀攸等就是这样成为曹操手下谋士的。1、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颍川阳翟人,曹操早期军事智囊团的核心人物之一,具有超卓不凡的...

荀彧、荀攸、郭嘉、贾诩、程昱其人其事?
曹操攻打陶谦时吕布袭取了兖州,荀彧临危不惧单身前往说退豫州刺史郭贡的数万人马,并与程昱保住了三座城池。不久吕布败走,荀彧又劝说曹操迎接汉献帝,因此被升为侍中、尚书令。因为荀彧多次推荐优秀人才给曹操如戏志才、郭嘉等,所以曹操更加敬重荀彧,每有大事都先与他商议。袁绍势力强大,曹操对是否...

曹操的五大谋士都是谁?这其中谁最厉害?
曹操麾下的五大谋士是荀彧、荀攸、郭嘉、程昱和贾诩。他们五人为曹操建立了许多的功劳,没有这五个人,曹操也不会建立统一中原的丰功伟业。在这无人当中,我觉得郭嘉最厉害,因为在曹操落魄时,而且要向袁绍投降,郭嘉提出了“十胜十负”重新点燃了曹操的雄心,所以我觉得郭嘉最厉害,之后他...

贾诩,郭嘉,荀彧,荀攸,程昱五人的特点。
郭嘉要是还活着,也许不会输成这样。荀彧:王佐之才,为曹操制定并规划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后由于反对曹操称王而被赐死。荀攸:曹操的首席军师,杰出战术家,被称为曹操的“谋主”,擅长灵活多变的克敌战术和军事策略。程昱: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於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

三国演义曹操身边的谋士郭嘉、贾诩、荀彧、荀攸、程昱谁最厉害?_百 ...
曹操身边的谋士有不少,但是最重要的就是荀彧、荀攸、贾诩、郭嘉和程昱,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曹操五大谋士”。令人奇怪的是,郭嘉有人讨论,贾诩也有人讨论,作为首席谋主的荀攸却默默无闻,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只怪这三个人。NO1.罗贯中 《三国志》是这样描述荀攸的,“军师荀攸,自初佐臣,...

邢台县13023636342: 荀彧、郭嘉、程昱、荀攸谁才是曹操的首席谋士? -
双山雷卡: 是荀彧,首席谋士,并不是处理具体问题非常出色的,而是要定大的方针政策和战略性问题. 郭嘉、程昱、荀攸虽然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能够预测事情的进展,非常闪光,但是曹操集团整个大的方向----“挟天子以令诸侯”却是荀彧提出来的,堪比诸葛亮的“东联孙权,北据曹操”和“荆州政策”.

邢台县13023636342: 郭嘉和荀彧哪个才是曹操的首席谋士 -
双山雷卡: 是荀彧荀彧(yù)(163-212)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首席谋臣,杰出的战略家.官至侍中,守尚书令,谥曰敬侯.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郭嘉(170-207),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谋士,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后于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谥曰贞侯.

邢台县13023636342: 曹操的六大谋士都是谁? -
双山雷卡: 曹操的智囊中包含骨干谋士和重要谋士共计45人.骨干谋士九人: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程昱、戏志才、刘晔、蒋济、司马懿(晚期)重要谋士三十六人:陈群、华歆、钟鹞、满宠、董昭、王朗、崔琰、毛玠、贾逵、杜几、田畴、王修、杨修、辛毗、杨阜、田豫、王桀、蒯越、张既、杜袭、枣祗、任峻、陈矫、郗虑、桓玠、丁仪、丁廙、司马朗、韩暨、韦康、邴原、赵俨、娄圭、许攸、郭淮.如果说六大大谋士的话,非“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程昱、司马懿”莫属.

邢台县13023636342: 曹操早期五大谋士的顺序是什么? -
双山雷卡: 荀彧(yù)(163—212)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首席谋臣,杰出的战略家,为曹操制定并规划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并在战术方面也有诸多建树.政治方...

邢台县13023636342: 赤壁之战曹操都带了哪些谋士 -
双山雷卡: 曹操的智囊团中,荀彧、郭嘉、程昱、贾诩、荀攸五大谋士都可以称之为“算无遗策”,郭嘉由于已经在赤壁战前去世,我们就来看看剩余四人在赤壁之战中的表现. 先说荀彧.荀彧字文若,史书上说他有王佐之才,这点丝毫不假,曹操曾形容...

邢台县13023636342: 说出曹操的谋士 -
双山雷卡: 曹操手下的骨干谋士有九人: 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程昱、戏志才、刘晔、蒋济、司马懿,程昱、郭嘉、荀彧和荀攸四人无疑是最有名.此四人早期就追随曹操,都为曹操立下了汗马功劳,个个都是劳苦功高.其中以程昱和郭嘉二人为最

邢台县13023636342: 曹操的军师是谁! -
双山雷卡: 荀彧、荀攸、郭嘉、贾诩、刘晔、蒋济、毛玠、程昱 荀彧(163—212),字文若,颖川颖阳(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未年曹操手下谋士,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 荀攸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 郭嘉(170—207),字奉孝,颍川...

邢台县13023636342: 历史上曹操的第一某臣是谁
双山雷卡: 在曹操心里,荀彧——“吾之子房也.”荀攸——“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郭嘉——“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这三人尤其重要.对他们的功绩...

邢台县13023636342: 郭嘉死了以后,谁才是曹操手下第一谋臣呢? -
双山雷卡: 荀彧对曹操的作用,其实已经超越了“谋臣”的范畴.除了替曹操“排忧解难,出谋划策”外,荀彧还担当着两个方面的重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