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在古汉语中是何意思

作者&投稿:达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何为”在古汉语中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何故。
《国语·鲁语下》:“今王死,其名未改,其众未败,何为还?”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江河百谷,从何处生?东流到海,何为不溢?” 唐 韩愈 《琴操·履霜操》:“儿罪当笞,逐儿何为?” 清 侯方域 《壮悔堂记》:“余向为堂,读书其中,名之曰‘杂庸’。或曰:‘昔 司马相如 卖酒 成都 市,身自涤器,与庸保杂作。子何为其然?’”
干什么,做什么。用于询问。
《后汉书·齐武王縯传》:“﹝ 刘稷 ﹞闻 更始 立,怒曰:‘本起兵图大事者, 伯升 兄弟也,今 更始 何为者邪?’” 唐 韩愈 《汴泗交流赠张仆射》诗:“新秋朝凉未见日,公早结束来何为?” 明 冯梦龙 《智囊补·上智·子产》:“ 子产 立 公孙洩 及 辰止 …… 太叔 曰:‘ 公孙 何为?’ 子产 曰:‘说也。’”
是什么。
《后汉书·何进传》:“大将军称疾不临丧,不送葬,今欻入省,此意何为?” 唐 徐夤 《人事》诗:“平生生计何为者?三迳苍苔十亩田。”

哇,居然有人问这个问题?
“是”在古汉语中的意思是:正确的行为(包括身、口、意)。
找一本带篆字的《康熙字典》或《说文解字》来看看,“是”字的意思是站在日下,或脸正对着日光的意思。你看“是”字为上下结构,上面为“日”,代表太阳、光明、引伸意为正确的路(光明大路);下面那个字为篆体的“正”字。就是说,你正正地站在太阳(光明)底下,或向着光明走。
所以这个“是”字的意思:在接人待物中处理的恰到好处。
与“是”字相反的是“非”字,在篆字中两只翅膀一边一个,意思是”相背而行“。代表着在接人待物中处理得乱七八糟。
另外还有现在常用的”对“和”错“,对是顶着的意思,如对着干、针尖对麦芒等,在建筑中也有许多用“顶”的地方,错与对是相反的,是交叉的意思,如犬牙交错、建筑的中榫卯结构等。“对”与“错”在建筑中都是有效地加固方式。
看古书,如果能够了解一些古汉字的内涵,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语
  语 yǔ
  〈动〉
  (1) (形声。从言,吾声。本义:谈论;议论;辩论)
  (2) 同本义 [discuss;talk about;comment;argue;debate]
  语,论也。——《说文》
  于时语语。——《诗·大雅·公刘》。传:“论难曰语。”
  旦日,卒中往往语。——《史记》
  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庄子·秋水》
  (3) 又如:语怪(谈论怪物);语冰(谈论冰);语议(言谈议论)
  (4) 交谈,说话 [speak;say;talk]
  语,言也。——《广雅》
  语使能也。——《礼记·文王世子》。注:“语,言也。”
  (5) 又
  既歌而语。
  可与晤语。——《诗·陈风·东门之池》
  笑语卒获。——《诗·小雅·楚茨》
  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庄子·秋水》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史记·陈涉世家》
  食不语,寝不言。——《论语·乡党》
  乃向西北奋头,喃喃细语。——《北史》
  (6) 又如:语涩(说话艰难,不流利);语薄言轻(语言轻薄;说话轻佻,不稳重);语吐珠玑(说话、语言像珠玑般优美);语不间歇;语冰(比喻人的识量受到时、地所拘束,见识不广);语语(语其所当语。即说所该说的话)
  (7) 鸟兽虫类鸣叫 [cry;chirp;roar]
  君裙香暖金泥凤,画梁语燕惊残梦。——前蜀· 牛峤《菩萨蛮》
  (8) 又如:语风(在风中鸣叫);语燕(会说话的燕子);语鸟(会说话的鸟);语关关(形容鸟儿鸣叫之声)
  词性变化
  ◎ 语
  语 yǔ
  〈名〉
  (1) 说的话 [spoken language;word]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汉书·李广苏建传》
  语曰:“唇亡则齿寒。”——《谷梁传·僖公二年》
  齐君之语偷。——《左传·文公十七年》
  (2) 又如:语体诗(用口语写的诗);语话(话语;言语);土语(土话);评语(评论的话)
  (3) 特指谚语、古语或成语 [idiom;set phrase;proverb;saying]。如:语例(用语的惯例);口头语;熟语;韵语;妙语;俚语;豪语
  (4) 词语 [word]
  为人性僻躭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5) 又如:语惊四座;语泄(密语外泄);语义(也称词义。指词语的意义);语妙天下(言语精妙,无人可及)
  (6) 语言 [language]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 齐语也。——《孟子·滕文公下》
  (7) 又如:语支(语言学。依谱系分类法分出的比语族小的语言系统);语言文字(语言学与文字学的合称);语简意赅(语言简练,意思完备);语学(研究言语、文字的性质及用法的学问)
  (8) 用以示意的动作或信号 [signal]。如:目语;手语;灯语
  (9) 语法学科用来表示句子成人的术语 [term used in analysis of sentences]。如:主语;谓语;宾语、表语、状语
  


  《说文解字》:“与,赐予也。一勺为与。”会意字,以一、勺示意,勺即酌,以物与人不问所欲,当斟酌而与之。与的本义为“赐予”,为实词。虚词“与”是假借字,可作介词、连词和副词。作连词的“与”,从先秦至现在没有大的变化。介词“与”,唐宋以后又产生了新义,如“使”“将”等义,但这些新义在现代汉语中有消失了。副词“与”是“举”的通假字。
  一、连词
  1.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表示并列。可译为“和”,或仍作“与”。
  例: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
  2.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从对举中表示选择。可译为“或者”“还是”等。
  例: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孙子兵法·谋攻》)
  二、介词
  “与”和它的宾语一起用在动词前作状语。
  1.表示施动者在发出动作行为是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和”“跟”“同”等。
  例: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按:现代汉语中“与”的宾语一般不能省略;但在古代汉语中,常可省略,例: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可以理解为“(邹忌)与(客)坐谈”。
  2.表示比较的对象。可译为“跟……(相比)”“同……(相比)”等。
  例: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报任安书》)
  3.表示施动者发出动作以后所受益的对象。可译为“为”“替”等。有时受益的对象可承上文而省略。
  例: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史记·陈涉世家》)
  ②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李白《将进酒》)
  ③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杜甫《兵车行》)
  4.表示施动者在发出动作行为时所伴随的条件。可译为“随”,或仍作“与”。
  例: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报任安书》)
  5.表示对宾语所表示人、事、物的处置或使令。可译为“将”“把”“使”等。这种用法唐宋期间较多见,在现代汉语中已不见此种用法。
  例: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白居易集·新制绫袄成》)
  按: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君即指大裘,言将大裘覆盖之也。”
  〔辨析〕如何分辨介词“与”和连词“与”,这里提供两点供参考:
  第一,“与”字前有修饰成分的,是介词,如“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廉颇蔺相如列传》》”,在介词“与”前有修饰成分“不”“欲”;连词“与”前一般没有修饰成分。
  第二,“与”字前后的成分属于不同词类的,是介词,如“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短文两篇》)”,“与”字前后成分分别属于代词和动词;连词“与”连接的双方属于同一词类,如“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与”字前后成分都属于名词。
  三、副词
  通“举”,用在谓语前,表示在某一范围内没有例外。可译为“全”“都”等。
  例: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史记·陈涉世家》)
  四、语气词
  1.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有舒缓语气以引起下文的作用,常常几个“与”字排比运用。可译为“吗”“么”等。
  例: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2.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感叹或反问。可译为“吗”“吧”“呢”等。
  例:①对曰: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
  ②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齐桓晋文之事》)
  五、〈动〉
  (1) 参与 [take part in]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运·大同》
  怀嬴与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蹇叔之子与师。(与师,参军作战。)——《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2) 另见 yú;yǔ
  常用词组
  ◎ 与会 yùhuì
  [participate in a conference] 到会
  ◎ 与闻 yùwén
  [have a participant's knowledge of] 参与并知道[内情]
  与


语助文言文
以往,古汉语虚词的研究散见 于训诂学、文字学等著作中,到明清时,虚词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出现了一些专著,《语助》是 其中最早的一部。 虚词是汉语的重要语法手段,古代对虚词的研究虽以注释经书为目的,但毕竟 对后来的语法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语助》在这方面的价值是明显的。 2. 文言文助读原文 146原文:...

倒装句文言文标志词
(《愚公移山》) 二、宾语前置 1.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如: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②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屈原《离骚》)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他还有“谁...

古汉语在陕西方言中的保留有哪些体现?
陕西人说的是古汉语 过去不曾知道,我们村上人说的关中方言,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还以为农民说的话,比较土气,生冷硬噌,难登大雅之堂。而实际上,在古代它是中国的官话,被称为雅言,《诗经》《唐诗》要用古代的官话,也就是现在的关中方言来读,才算是标准读音。 一千多年过去了,虽然许多古代建筑已灰飞烟灭,人民...

兼语的古代汉语中的兼语式
古汉语中的兼语式结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一、使令类 使令兼语结构,在兼语前一般得有“使”、“令”之意的动词充当谓语,兼语后的谓语及其宾语,常表示主语对兼语的要求等。例如:1. 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皇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国史官走上前写道:“某年...

何谓词类活用?它在古汉语中有何表现形式?
“词类活用”有哪些例子:名词作动词 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①规律:名词连用,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例:晋军函陵。——《烛之武退秦师》军为名词,在这里就解释为...

古代汉语与古白话文的区别是什么
古代汉语:古代的汉语的书面形式从有文字记载到五四运动,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一般可以把古汉语分为远古、上古、中古、近古四个时期。远古指从殷商时期,上古指的是周秦两汉时期,中古指的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时期,近古指的是元明清时期。古白话文: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

文言文语言现象
1. 文言文中什么是语言现象 :《文言文语言现象入门》免费教学案下左右中东西南北前后)例如:黑板上4、“的”字短语例如:吃的、喝的、我们班的5、复指短语例如:司机老王B动词短语:能充当任何成分。 1、并列式例如:调查研究2、偏正式(状语+动词)例如:立即动身3、动宾式:例如:挖地道4、动补式例如:变得更美丽...

古文中状语和补语怎么区分
如果按照杨伯威编著的《古汉语应试指南》一书的逻辑,没错,这些介词短语是补语,因为补语和状语的唯一根本区别就是补语位于述语(谓语或动宾短语)之后,状语位于述语之前,主语之后,二者位置不同,仅此而已。如骏马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上。—→ 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上”分别作补语和...

文言文中“夫”和“是”有哪几种解释?
3.这、那(读fú) ,例如“予观夫巴陵胜状” (《岳阳楼记》)4.句首发语词,一般表示将发议论 (读fú) ,例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5、语气助词,一般用在句尾,没有实在意义,例如“悲夫”(《烛之武退秦师》)是 在文言文教学中,文言词语“是”的出现很常见,其用法...

《语气和语气助词》古汉语基础
文言文和现代语一样,每句话都有一定的语气。如陈述语气、疑问语气、感叹语气、祈使语气等。表达语气,现代汉语还可借助于标点符号,如“!”、“?”等,文言文原来没有标点,所以需要较多地借助语气助词。 文言文常用的语气助词有“也”、“矣(已)”、“焉”、“耳(尔)”“乎”、“哉”、“...

柘城县13326421628: 《语》在古汉语中是何意思 -
斗筠了哥: 说过的话,语录 等意思.

柘城县13326421628: 语众人言: 入海方法,我悉(悉:全部)知之.中 的"语"的含义 -
斗筠了哥: 在古汉语中,“语”既可以作动词,也可以作名词.在本句中,“语”是动词,是“告诉”、“对......说”的意思.

柘城县13326421628: 古时“语”、“言”、“文”字,各有所指,你是怎么理解的 -
斗筠了哥: 我的理解:作名词用,“语”是指说的话,“言”有“字”的意思,“文”是文章.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你可以去查查古汉语字典,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里面可能有辨析.

柘城县13326421628: 关于《桃花源记》中“语”字的读音 -
斗筠了哥: yù语 这是古音异读.就是通过改变这个字的读音来改变这个词的词性.“语”本来读三声,名词,“话语”的意思;但在这里读四声,是动词,“告诉”的意思.

柘城县13326421628: 是在古汉语中的意思,以及例句 -
斗筠了哥: ◎ 是 shì 〈形〉 (1) (会意.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2) 同本义 [right] 是,直也.——《说文》.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 而疑是精粗之体.——《礼记·玉藻》.疏:“谓正也.” 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

柘城县13326421628: “其”在古汉语中的所有意思 -
斗筠了哥: 〈名〉 1. 通“期”.期限 [predetermined time;scheduled time] 既辱且危,死其将至.——《易·系辞下》 1. (形声.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本字.金文又加声符“丌”( jī),变成“其”.( jī)本义:簸箕.今字作“箕”.“其”假借为...

柘城县13326421628: 是在古汉语中的意思是什么 -
斗筠了哥: 哇,居然有人问这个问题? “是”在古汉语中的意思是:正确的行为(包括身、口、意). 找一本带篆字的《康熙字典》或《说文解字》来看看,“是”字的意思是站在日下,或脸正对着日光...

柘城县13326421628: 古代汉语常见虚词讲解总结 -
斗筠了哥: 古代汉语的虚词 也包括副词、连词、助词、介词、叹词五大类.有的语法书将文言虚词分为语气词和关系词两大类.不管怎样分类,各类虚词的基本用法,古今大体相同.但除虚词外的其它文言虚词的用法,同现代汉语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中...

柘城县13326421628: 急求“比”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的意思既用法~~~ -
斗筠了哥: 〈动〉1. (会意.从二匕,匕亦声.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它与“从”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本义:并列;并排) 2. 同本义 [be nextor near to] 比物四骊.——《诗·小雅·六月》 ...

柘城县13326421628: 语文文言文语法 -
斗筠了哥: 文言文语法简析 句式倒装 古今汉语句法成份的位置基本相同.在正常情况下,汉语句子成份是有一定顺序的.如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谓语在前,宾语在后;修饰限制或在中心词前,补充成份在谓语后. 但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在充当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