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仓储问题:封建社会的“常平仓”到底是民办仓还是官办仓?

作者&投稿:钮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粮食仓储问题:封建社会的“常平仓”到底是民办仓还是官办仓?~

中国古代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常平源于战国时李悝在魏所行的平籴,即政府于丰年购进粮食储存,以免谷贱伤农,歉年卖出所储粮食以稳定粮价。范蠡和《管子》也有类似的思想。汉武帝时,桑弘羊发展了上述思想,创立平准法,依仗政府掌握的大量钱帛物资,在京师贱收贵卖以平抑物价。宣帝元康年间连年丰收,谷价有贱到一石五钱的,“农人少利”。大约就在这以后,大司农中丞耿寿昌把平准法着重施之于粮食的收贮,在一些地区设立了粮仓,收购价格过低的粮食入官,以“利百姓”。这种粮仓已有常平仓之名。当时边疆金城(今甘肃永靖西北)、湟水(今青海湟水两岸)一带,谷每石八钱,耿寿昌曾在这带地区收购谷物四十万斛。五凤元年到二年(前57~前56),耿寿昌鉴于过去每年从关东向京师漕谷四百万斛,用漕卒六万人,费用过大,建议从近处的三辅(今陕西中部地区)、弘农(今河南西部和陕西东南部地区)、河东(今山西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地区)、上党(今山西和顺、榆社以南、沁水流域以东地区)、太原等地籴谷以供京师,可省关东漕卒过半。这一措施收到成效后,耿寿昌又于五凤四年奏请在边郡普遍设置粮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常平遂作为一项正式的制度推行于较大范围之内。元帝初元五年(前■44),在位儒臣借口关东连年灾荒,常平仓与民争利,遂与盐铁官、北假(今内蒙古河套以北、阴山以南地区)田官等一同废罢。事实上,常平仓虽为利民而设,但施行既久,也确有“外有利民之名,而内实侵刻百姓,豪右因缘为奸,小民不能得其平”的弊病。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又拟设置常平仓,刘般即以上述理由反对,因而作罢(一说于永平五年在全国各地推行,见《文献通考·市籴考二》)。 汉以后,常平仓置废不常。晋武帝泰始四年(268),立常平仓,丰年则籴,岁俭则粜。齐武帝时,米谷布帛价贱,议立常平仓市买积储,永明六年(488),诏出上库钱于京师市买,令诸州各出钱于所在地市买储之。据《通典》,后魏孝文帝太和十二年(488),秘书监李彪奏请折诸州郡常调九分之二及京都度支岁用之余,各立官司,年丰籴积于仓,岁俭减私十分之二(《魏书·食货志》作“加私十分之一”,为误。)粜之,遂颁诏施行。北齐武成帝河清三年(564),令诸州郡置富人仓,亦用常平之法。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置常平监于京都,常平仓于陕州。同年,度支尚书长孙平奏令民间每秋成时,按贫富为差户出粟一石以下,储之闾里以备凶年赈给,名为义仓;五年,遂依其议诏立义仓。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命州县并置义仓,凡置地亩纳二升(高宗时改为按户等出粟)储之,凶年赈给或贷民为种秋熟纳还。十三年,令洛、相、幽、徐、齐、并、秦、蒲诸州置常平仓。高宗时,置京都东西市常平仓,并设常平署官。玄宗开元七年(719),扩大设置常平仓的地区,并定常平仓本上州三千贯,中州两千贯,下州一千贯;大抵谷贱时加时价三钱为籴,不得抑配,贵时减价出粜。天宝四载(745)丰收,命义仓亦准常平法收籴,义仓遂兼有常平职能。天宝八载,关内、河北、河东、河西、陇右、剑南、河南、淮南、山南、江南十道常平仓粮共四百六十余万石。安史之乱,常平仓废。德宗即位(780),始复京城东西市常平仓,后户部侍郎赵赞奏准于津要都会各置常平本钱,置吏征商人税并竹木茶漆等税充之,然因军费浩大,所税随得随尽,不能用于常平。宪宗元和元年(806),规定诸州府于每年地亩税内十分取二以充常平仓及义仓,依例籴、粜或赈、贷。自此常平仓与义仓职能合一,并称常平义仓。文宗开成元年(836),又命官民田土常赋外每亩另纳粟一升,于诸州所置常平仓逐年添储,会昌中停罢。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宋始置常平仓于京畿。景德三年(1006)后,除沿边州郡外,全国先后普遍设置。各州按人口多少,量留上供钱一二万贯至二三千贯为籴本,每岁夏秋谷贱,增市价三五文收籴,遇谷贵则减价出粜所减不得低于本钱。若三年以上未经出粜,即回充粮廪,易以新粮。景■以后,由于常平积有余而三司兵食不足,常平钱谷经常被挪移助充军费。熙宁二年(1069),推行青苗法,常平仓法遂为青苗法取代,其所积钱谷一千五百万贯石(包括广惠仓所积)亦充作青苗钱本,每岁夏秋未熟前贷放,收成后随两税偿还,出息各二分。七年,改为一半散钱取息,而一年只■散青苗钱本一次,一半减价出粜。九年,各地常平钱物“见在”数增至三千七百三十九万余贯石匹两等。绍兴九年(1139)重建常平仓后,恢复籴粜散敛旧法。乾道三年(1167),诸路常平、义仓所积,计有米三百五十七万九千石,钱二百八十七万一千贯,其中绝大部分尽是虚数。如信州,帐籍所载为九万三千石,上报之数为六万八千石,复经盘量只有一万二千九百石。常平仓已经名存实亡。 金世宗大定十四年(1174),曾定常平仓之制,丰年增市价十分之二以籴,俭年减市价十分之一以粜,命全国推行,但不久即废。章宗明昌元年(1190),复立,按郡县户口数储足三月之粮即可,令提刑司、诸路计司兼领。三年,以其往往有名无实,颁地方官奉行勤惰奖罚之法,并定制:县距州六十里之内者就州仓,六十里之外者别置。原定储三月粮,改为按户口多寡定储粮数,自两万户以上备三万石至五千户以下备五千石。五年,全国置仓计五百一十九处,积粮三千七百八十六万余石。 元代,宪宗七年(1257)初立常平仓,不久停废。世祖至元八年(1271)复命各路立仓,由本处正官兼管,按户数收贮米粟,增时价十分之二经常收籴,不得摊派百姓。当时收贮至八十余万石,后仓粮起运尽空,不行收籴,名存实亡。十九年,命依旧设立,其仓官人等于近上户内选差,免其杂役;地方官仍按月将发到籴本价钞及收籴支纳情况上报户部。但因官吏多不尽责,实际上或存或亡。至大二年(1309),命路府州县皆置,并定设仓官三员,于流官中选任,然而同年御史台即以年岁不登奏请罢去。文宗天历二年(1329)复命各地官司设立。元末,常平仓的弊端更甚,行省所发籴本被各级官吏层层克扣,发到乡都已所剩几无;于是摊派民间领钞纳谷,胥吏与里正主首又从中作弊;或籴本被贪污挪用,官吏为应付上司检查,临时收籴劣谷充数,未久即腐变;或减价发粜时,被贪吏、奸商、权豪势要者抢购一空,贫民反不能受益。 明太祖洪武三年,命州县皆于四乡各置预备仓(永乐中移置城内),出官钞籴粮贮之以备赈济,荒年借贷于民,秋成偿还,遂为一代定制,取代了常平仓。明末又在辽东、延绥一些边镇设立常平仓。清顺治中,各府、州、县俱置常平及义、社仓,责成道员专管,每年造册报户部;十七年,定仓谷籴粜之法,春夏出粜,秋冬籴还,平价出息,如遇灾荒,即以赈济。康熙年间,又定春借秋还,每石取息一斗;各地常平、义仓储粮永留本境备赈。并规定了大、中、小州县应储粮数。后以籴本不足,命州县官“劝输”常平等仓粮。“永留本境”的规定也往往不能执行。中叶以后,弊端日甚,各地常平仓多数钱、谷两虚,徒有其名,起不到平抑粮价和备荒的作用。

平仓是指单层仓库,且仓库空间高度不高,一般为7米以下,仓库内可能没有货架或货贺高度低于7米;
立仓虽然也是单层仓库,其仓库空间高度要高得多,一般要高于10米以上,且仓库内以高层货贺为主,一般还配有自动化程度很高的自动堆垛与分拣设备;
楼仓是指含有二层以上的多层楼房仓库。

中国古代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常平源于战国时李悝在魏所行的平籴,即政府于丰年购进粮食储存,以免谷贱伤农,歉年卖出所储粮食以稳定粮价。范蠡和《管子》也有类似的思想。汉武帝时,桑弘羊发展了上述思想,创立平准法,依仗政府掌握的大量钱帛物资,在京师贱收贵卖以平抑物价。宣帝元康年间连年丰收,谷价有贱到一石五钱的,“农人少利”。大约就在这以后,大司农中丞耿寿昌把平准法着重施之于粮食的收贮,在一些地区设立了粮仓,收购价格过低的粮食入官,以“利百姓”。这种粮仓已有常平仓之名。当时边疆金城(今甘肃永靖西北)、湟水(今青海湟水两岸)一带,谷每石八钱,耿寿昌曾在这带地区收购谷物四十万斛。五凤元年到二年(前57~前56),耿寿昌鉴于过去每年从关东向京师漕谷四百万斛,用漕卒六万人,费用过大,建议从近处的三辅(今陕西中部地区)、弘农(今河南西部和陕西东南部地区)、河东(今山西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地区)、上党(今山西和顺、榆社以南、沁水流域以东地区)、太原等地籴谷以供京师,可省关东漕卒过半。这一措施收到成效后,耿寿昌又于五凤四年奏请在边郡普遍设置粮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常平遂作为一项正式的制度推行于较大范围之内。元帝初元五年(前■44),在位儒臣借口关东连年灾荒,常平仓与民争利,遂与盐铁官、北假(今内蒙古河套以北、阴山以南地区)田官等一同废罢。事实上,常平仓虽为利民而设,但施行既久,也确有“外有利民之名,而内实侵刻百姓,豪右因缘为奸,小民不能得其平”的弊病。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又拟设置常平仓,刘般即以上述理由反对,因而作罢(一说于永平五年在全国各地推行,见《文献通考·市籴考二》)。 汉以后,常平仓置废不常。晋武帝泰始四年(268),立常平仓,丰年则籴,岁俭则粜。齐武帝时,米谷布帛价贱,议立常平仓市买积储,永明六年(488),诏出上库钱于京师市买,令诸州各出钱于所在地市买储之。据《通典》,后魏孝文帝太和十二年(488),秘书监李彪奏请折诸州郡常调九分之二及京都度支岁用之余,各立官司,年丰籴积于仓,岁俭减私十分之二(《魏书·食货志》作“加私十分之一”,为误。)粜之,遂颁诏施行。北齐武成帝河清三年(564),令诸州郡置富人仓,亦用常平之法。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置常平监于京都,常平仓于陕州。同年,度支尚书长孙平奏令民间每秋成时,按贫富为差户出粟一石以下,储之闾里以备凶年赈给,名为义仓;五年,遂依其议诏立义仓。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命州县并置义仓,凡置地亩纳二升(高宗时改为按户等出粟)储之,凶年赈给或贷民为种秋熟纳还。十三年,令洛、相、幽、徐、齐、并、秦、蒲诸州置常平仓。高宗时,置京都东西市常平仓,并设常平署官。玄宗开元七年(719),扩大设置常平仓的地区,并定常平仓本上州三千贯,中州两千贯,下州一千贯;大抵谷贱时加时价三钱为籴,不得抑配,贵时减价出粜。天宝四载(745)丰收,命义仓亦准常平法收籴,义仓遂兼有常平职能。天宝八载,关内、河北、河东、河西、陇右、剑南、河南、淮南、山南、江南十道常平仓粮共四百六十余万石。安史之乱,常平仓废。德宗即位(780),始复京城东西市常平仓,后户部侍郎赵赞奏准于津要都会各置常平本钱,置吏征商人税并竹木茶漆等税充之,然因军费浩大,所税随得随尽,不能用于常平。宪宗元和元年(806),规定诸州府于每年地亩税内十分取二以充常平仓及义仓,依例籴、粜或赈、贷。自此常平仓与义仓职能合一,并称常平义仓。文宗开成元年(836),又命官民田土常赋外每亩另纳粟一升,于诸州所置常平仓逐年添储,会昌中停罢。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宋始置常平仓于京畿。景德三年(1006)后,除沿边州郡外,全国先后普遍设置。各州按人口多少,量留上供钱一二万贯至二三千贯为籴本,每岁夏秋谷贱,增市价三五文收籴,遇谷贵则减价出粜所减不得低于本钱。若三年以上未经出粜,即回充粮廪,易以新粮。景■以后,由于常平积有余而三司兵食不足,常平钱谷经常被挪移助充军费。熙宁二年(1069),推行青苗法,常平仓法遂为青苗法取代,其所积钱谷一千五百万贯石(包括广惠仓所积)亦充作青苗钱本,每岁夏秋未熟前贷放,收成后随两税偿还,出息各二分。七年,改为一半散钱取息,而一年只■散青苗钱本一次,一半减价出粜。九年,各地常平钱物“见在”数增至三千七百三十九万余贯石匹两等。绍兴九年(1139)重建常平仓后,恢复籴粜散敛旧法。乾道三年(1167),诸路常平、义仓所积,计有米三百五十七万九千石,钱二百八十七万一千贯,其中绝大部分尽是虚数。如信州,帐籍所载为九万三千石,上报之数为六万八千石,复经盘量只有一万二千九百石。常平仓已经名存实亡。 金世宗大定十四年(1174),曾定常平仓之制,丰年增市价十分之二以籴,俭年减市价十分之一以粜,命全国推行,但不久即废。章宗明昌元年(1190),复立,按郡县户口数储足三月之粮即可,令提刑司、诸路计司兼领。三年,以其往往有名无实,颁地方官奉行勤惰奖罚之法,并定制:县距州六十里之内者就州仓,六十里之外者别置。原定储三月粮,改为按户口多寡定储粮数,自两万户以上备三万石至五千户以下备五千石。五年,全国置仓计五百一十九处,积粮三千七百八十六万余石。 元代,宪宗七年(1257)初立常平仓,不久停废。世祖至元八年(1271)复命各路立仓,由本处正官兼管,按户数收贮米粟,增时价十分之二经常收籴,不得摊派百姓。当时收贮至八十余万石,后仓粮起运尽空,不行收籴,名存实亡。十九年,命依旧设立,其仓官人等于近上户内选差,免其杂役;地方官仍按月将发到籴本价钞及收籴支纳情况上报户部。但因官吏多不尽责,实际上或存或亡。至大二年(1309),命路府州县皆置,并定设仓官三员,于流官中选任,然而同年御史台即以年岁不登奏请罢去。文宗天历二年(1329)复命各地官司设立。元末,常平仓的弊端更甚,行省所发籴本被各级官吏层层克扣,发到乡都已所剩几无;于是摊派民间领钞纳谷,胥吏与里正主首又从中作弊;或籴本被贪污挪用,官吏为应付上司检查,临时收籴劣谷充数,未久即腐变;或减价发粜时,被贪吏、奸商、权豪势要者抢购一空,贫民反不能受益。 明太祖洪武三年,命州县皆于四乡各置预备仓(永乐中移置城内),出官钞籴粮贮之以备赈济,荒年借贷于民,秋成偿还,遂为一代定制,取代了常平仓。明末又在辽东、延绥一些边镇设立常平仓。清顺治中,各府、州、县俱置常平及义、社仓,责成道员专管,每年造册报户部;十七年,定仓谷籴粜之法,春夏出粜,秋冬籴还,平价出息,如遇灾荒,即以赈济。康熙年间,又定春借秋还,每石取息一斗;各地常平、义仓储粮永留本境备赈。并规定了大、中、小州县应储粮数。后以籴本不足,命州县官“劝输”常平等仓粮。“永留本境”的规定也往往不能执行。中叶以后,弊端日甚,各地常平仓多数钱、谷两虚,徒有其名,起不到平抑粮价和备荒的作用。


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对我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积极和消极的影...
国家和政府是否有必要对经济进行干预,以及如何干预,在经济学发展史上始终存在分歧,直到现在仍是一个没有达成统一认识的问题。经济实践表明单独实行某一方面政策也是各有利弊。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阶段中,国家干预是主基调,封建社会管理者是在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之后才推行这一国策。在理论层面,...

历史细节问题!什么是封建制度?什么是地主阶级(只是拥有土地的有钱人...
封建制度:在奴隶社会,是封邦建国,即分封制。在封建社会是指以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或农奴)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其基本剥削形式是封建地租,农民(或农奴)耕种封建地主的土地绝大部分产品作为地租被封建地主剥夺。上层建筑主要是以等级制为特点的封建制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以维护...

钱穆先生:以封建社会来概括中国政治是有问题的,封建有那些含义?_百度...
封建社会就是分封世袭制,皇权高度集中,一切以皇帝的意志为核心,君权至上,所有的人只能听从皇命,无民主。

在封建社会中,个体农民面临哪些有利和不利的
有利:封建王朝初期的政策扶持;一些王朝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不利:封建国家的沉重赋税徭役负担;自然灾害;封建地主的土地兼并。望采纳,谢谢了。

认识中国近代一切社会问题和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依据
1. 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就是了解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这是理解中国近代所有社会问题和革命问题的根本出发点。2.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和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它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将活人粉碎作军粮的唐末人食人事件有多可怕?
在原始的蒙昧时代,或者封建社会的早期,以及目前还处于野蛮状态的未开化部落中,用活人作为祭品,然后分而食之;或将俘获的敌人杀掉食用,这样的习俗是常见的。这种食人的恶习,至今仍流行于西非和中非,以及南太平洋群岛。据说,苏门答腊的巴塔克人在荷兰人完全控制之前,曾在市场上出售人肉。而毛利人在...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衣.食.住行发生变化的表现,并分析其变化的因素?_百度...
跪拜本是互相致意的姿势,但在封建时代成为敬重、臣服的一种礼节,以体现封建社会的等级尊卑,跪拜主要对...“华人间亦往食焉”(注:葛元煦等:《沪游杂记·淞南梦影录·沪游梦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5.居住习俗的变化:中西居住习俗差异较大,这里既有都市化程度问题,也有不同的风俗问题.皇家建筑是中国...

"五朵金花"什么意思?
“五朵金花”是指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汉民族形成问题(参见《建国以来史学理论问题讨论举要》,齐鲁书社1983年版)。

中国封建社会真个如此不堪、一无是处?其优、缺点是?
前来打水的妇女络绎不绝.有文士戏撰一告示贴于官衙;'示仰邻居担水妇人,不许擅登公堂上缠足,如违,本官亲咬三口.'士绅阶层属于社会的中产阶层,都是些大小地主,读书人与官吏大多出身于士绅阶层.在朝则食君俸,在野则食田租,封建社会是土地私有的.衣食无忧的中产阶层有条件进行学习与思考,他们也就成为...

封建社会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决定性因素是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正因为经济是自给自足的,各地与各地之间的依赖和联系非常之少,也就是没你,我也能活,所以极易形成地方割据,为加强统治必须用一个非常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把各地的政权把握在统治者手里,这样才好统治,国家才有凝聚力。由此可见,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决定性因素。

正阳县13259874872: 古代政府设立“义仓”是做什么用的? -
殷勤思奇迈: 储粮备荒思想和仓储赈灾措施 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战胜灾害和克服意外事故的能力很差,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和社会秩序,人们需要在丰年和歉年之间进行调剂余缺,储粮备荒、以丰补歉的思想和主张便应运而生. 早在西周时期...

正阳县13259874872: 在中国的传统学术思想中,“经济”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
殷勤思奇迈: 经世济民.经为本,是为活水,可以济民.道济天下而光明.

正阳县13259874872: 初一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
殷勤思奇迈: 1、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2、589年,隋朝灭掉陈朝统一南北.3、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4、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

正阳县13259874872: 初一历史期末考试复习计划 -
殷勤思奇迈: 1 你可以先把教材从头到尾读一遍,只读黑体的.2 然后这种看一下重要的插图,3. 参照复习资料复习4 再回顾一次教材,没时间翻一下就可以了.下面是附的复习资料:第一章 中华文明的...

正阳县13259874872: 初一上学期历史(人教版)期中复习提纲 -
殷勤思奇迈: 第一章 中华文明的起源(1-12)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170万年P2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P2 3、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和地点 P1.3.4 4...

正阳县13259874872: 粮食仓储管理中的问题 -
殷勤思奇迈: 1、合理库存量的问题,根据国家政策和计划,结合企业自身条件和市场供需情况而定,2、质量,主要是防霉变、害虫、老鼠等,对库内温度、湿度的要求,保存期,3、进出库的管理,有序堆放、便于进出,防止火灾,3、加强台帐记录管理,4、加强日常检查,5、对陈化粮的管理.6、对成品半成品的卫生管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