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逝世后的资料

作者&投稿:贲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鲁迅逝世前后的情况~

鲁迅逝世前后情况的介绍:
1936年10月15日发表《半夏小集》,无情地揭露了叛徒、汉奸之类的丑恶嘴脸。 16日下午作曹靖华译《〈苏联作家七人集〉序》。 17日上午续作《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系最后一篇文章,未完稿。午后复曹靖华信,表示要养好病继续战斗。
下午,访鹿地君,往内山书店。晚,周建人来,谈至十一时。至一时上床就寝。 18日二时即睡不好觉,三时半坐起来,气喘又发,后来继以咳呛,咳嗽困难,气喘更加厉害。
六时半左右,支撑起来执笔,断续写成一信,通知内山完造:“出乎意料之外,从半夜起,哮喘又发作起来了。因此,已不能践十点钟的约,很对不起。”并托内山请医生。此信为鲁迅之绝笔。
19日早晨5时25分,一贯言辞激烈、最富战斗性的作家鲁迅,因肺病医治无效,病逝于上海北四川路底施高塔路(现山阴路)大陆新村9号寓所。10时,遗体送到万国殡仪馆。殡仪馆的吊唁大厅、走廊,都挂满了挽联,直到大厅外的空地上,都拉起绳子挂满了雪白的挽幛。
20日上午九时开始瞻仰遗容。灵堂上布满了各界群众所敬献的挽联和花圈。上海工人互助会的挽词是:“鲁迅先生这种不屈的精神才是我们工人的模范”;上海工人救国会的挽词是:“民族之光”;上海丝厂工人的挽词是:“我们的朋友”;上海烟厂工人的挽词是:“精神不死”。
全国学生救国联合会代表平、津、济、青、杭、京、沪、汉、晋、桂等二十七学联全体学生的挽词是:“鲁迅先生不死,中华民族永生”;郭沫若的挽词是:“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钦诵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
许广平的献词是:“你曾对我说:‘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你不晓得,什么是休息,什么是娱乐。工作,工作!死的前一日还在执笔。如今希望我们大众锲而不舍,跟着你的足迹!”瞻仰遗容者络绎不绝,前来吊唁的有工人、学生、小贩、报童、人力车夫、学者。
(四天间,签名的个人有九千四百七十人,团体一百五十六个。未签名者不计其数。) 21日下午3时,在万国殡仪馆举行大殓。 22日下午开始出殡。出殡前,从万国殡仪馆门前,胶州路、极司斐尔路、兆丰路,早已站着长长的队伍。
出殡时,治丧委员宋庆龄、蔡元培、沈钧儒和作家巴金、萧军扶柩上了灵车。青年艺术家抬着司徒乔画的鲁迅先生的巨幅遗像,作为送葬队伍的前导。队伍跨着沉重的步伐前进,沿途又有许多群众加入了行列,送葬的队伍越来越长。
蔡元培主持了在万国公墓举行的葬仪,宋庆龄、邹韬奋、章乃器、田军、内山完造等讲了话,胡愈之致哀词。在哀乐声中,由宋庆龄、沈钧儒将一面绣着“民族魂”的白绸旗子,覆盖在灵柩上。
人群在暮色中默哀,向这位倔强的骑手和战士告别,灵柩徐徐下降,安放在墓穴中。人群又唱起了吕骥、冼星海临时谱写的《安息歌》:愿你安息,安息!愿你安息,安息,安息在土地里!

扩展资料

人物影响

文艺影响
鲁迅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他在小说、散文、杂文、木刻、现代诗、旧体诗、名著翻译、古籍校勘和现代学术等多个领域都有巨大贡献。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鲁迅创作的为数不多的小说建立了中国小说的新形式;他所创作散文更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
他的所开创的杂文文体富有现代性、自由性、批判性和战斗性,是后世作家最常使用的“批判武器”,他所创作的杂文更是中国社会、政治、历史、法律、宗教、道德、哲学、文学、艺术乃至文化心理、民性、民情、民俗……的百科全书。
几乎所有的中国作家都在鲁迅开创的基础上,发展了不同的方面的文学风格体式。作为翻译家他大量的翻译了外国的文学作品、科学自然作品为开启民智,引入先进的科学文化思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作为美术爱好者鲁迅大量引进了西方木刻、版画作品,并在精神、理论和精神等多方面支持青年人学习木刻、版画艺术,极大的推进了现代木刻、版画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为现代中国的美术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鲁迅

1936年10月15日发表《半夏小集》,无情地揭露了叛徒、汉奸之类的丑恶嘴脸。

16日下午作曹靖华译《〈苏联作家七人集〉序》。

17日上午续作《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系最后一篇文章,未完稿。午后复曹靖华信,表示要养好病继续战斗。下午,访鹿地君,往内山书店。晚,周建人来,谈至十一时。至一时上床就寝。

18日二时即睡不好觉,三时半坐起来,气喘又发,后来继以咳呛,咳嗽困难,气喘更加厉害。六时半左右,支撑起来执笔,断续写成一信,通知内山完造:“出乎意料之外,从半夜起,哮喘又发作起来了。因此,已不能践十点钟的约,很对不起。”并托内山请医生。此信为鲁迅之绝笔。

19日早晨5时25分,一贯言辞激烈、最富战斗性的作家鲁迅,因肺病医治无效,病逝于上海北四川路底施高塔路(现山阴路)大陆新村9号寓所。10时,遗体送到万国殡仪馆。殡仪馆的吊唁大厅、走廊,都挂满了挽联,直到大厅外的空地上,都拉起绳子挂满了雪白的挽幛。

20日上午九时开始瞻仰遗容。灵堂上布满了各界群众所敬献的挽联和花圈。上海工人互助会的挽词是:“鲁迅先生这种不屈的精神才是我们工人的模范”;上海工人救国会的挽词是:“民族之光”;上海丝厂工人的挽词是:“我们的朋友”;上海烟厂工人的挽词是:“精神不死”;全国学生救国联合会代表平、津、济、青、杭、京、沪、汉、晋、桂等二十七学联全体学生的挽词是:“鲁迅先生不死,中华民族永生”;郭沫若的挽词是:“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钦诵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许广平的献词是:“……你曾对我说:‘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你不晓得,什么是休息,什么是娱乐。工作,工作!死的前一日还在执笔。如今……希望我们大众锲而不舍,跟着你的足迹!”……瞻仰遗容者络绎不绝,前来吊唁的有工人、学生、小贩、报童、人力车夫、学者。(四天间,签名的个人有九千四百七十人,团体一百五十六个。未签名者不计其数。)

  1936年11月18日,鲁迅去世一个月,“新月派”女作家苏雪林写给胡适一封长信,称鲁迅为“刻毒残酷的刀笔吏,阴险无比、人格卑污又无比的小人”。(《胡适来往书信选》中,中华书局1979年版,329页)同时将她写给蔡元培的信稿抄送胡适,更是大肆攻击鲁迅。12月14日,曾被鲁迅骂为“焦大”的胡适回信责备了苏雪林:

  “我很同情于你的愤慨,但我以为不必不必攻击其私人行为。鲁迅狺狺攻击我们,其实何损于我们一丝一毫?他已死了,我们尽可以撇开一切小节不谈,专讨论他的思想究竟有些什么,究竟经过几度变迁,究竟他信仰的是什么,否定的是些什么,有些什么是有价值的,有些什么是无价值的。如此批评,一定可以发生效果。余如你上蔡公书中所举“腰缠久已累累”,“病则谒日医,疗养则欲赴镰仓”……皆不值得我辈提及。至于书中所云“诚玷辱士林之衣冠败类,廿五史儒林传所无之奸恶小人”一类字句,未免太动火气(下半句尤不成话),此是旧文字的恶腔调,我们应该深戒。

  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的早年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同上,339页)

  之后(1937年),胡适为《鲁迅全集》的出版尽了力也是不争的事实。许广平等曾就《鲁迅全集》出版事宜写信给胡适,请他“鼎力设法”介绍给商务印书馆。胡适“慨予俯允”,并在细心询问了有无版权问题后,将他写给王云五的亲笔信交给许广平、马裕藻。正是有了胡适的引荐,王云五才爽快地“表示极愿尽力”。许广平致信胡适,感谢他的“鼎力促成”、“功德无量”。(散木《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与文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版,474—475页)

  不是胡适忘记了鲁迅生前对他的“狺狺攻击”,但他有他的原则、风度。

  更让后人难以理解的是另一位“新月派”才子叶公超,居然在鲁迅逝世后花几个星期时间,把手边能找到的所有鲁迅作品重读了一遍。11月1日,他在天津《益世报》增刊发表《关于非战士的鲁迅》一文,充分肯定鲁迅在小说史研究、小说创作及文字能力三方面的成就,对鲁迅作为“非战士”的另一面作了充分的肯定。他说:“我有时读他的杂感文字,一方面感到他的文字好,同时又感到他所‘瞄准'(鲁迅最爱用各种军事名词的)的对象实在不值得一粒子弹。骂他的人和被他骂的人实在没有一个在任何方面是与他同等的。”(《叶公超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96页)

  12月8日,叶公超又写下了一篇《鲁迅》专论,对鲁迅作了全面的公正评价,发表在1937年1月25日的《北平晨报》“文艺”副刊。叶认为“五四之后,国内最受欢迎的作者无疑的是鲁迅。”(97页)并指出:“在政治上,他的确是个很可贵的酝酿者(agitator),因为他有历史上成功的酝酿者所需要的条件:锋锐的讽刺,浓烈的大量的情感,动人的真挚与亲切。但是,他绝对不是能做政治领袖的人,如史达林、希特勒、莫索里尼等都是同样地要压迫人的,要扑灭个人主义的,要取缔言论自由的。鲁迅在压迫之下‘反抗一切的压迫’,究竟是反抗压迫本身呢?抑或因压迫者可恨而反抗压迫呢?我们不敢妄论,也许二者兼而有之;不过我相信,假使请他来压迫人,统治人,他还是如他自己所说:‘不够刻毒’吧。”(99页)

  他热烈地称赞“鲁迅最成功的还是他的杂感文”——

  “他的情感的真挚,性情的倔强,智识的广博都在他的杂感中表现的最明显。……在这些杂感里,我们一面能看出他的心境的苦闷与空虚,一面却不能不感觉他的正面的热情。他的思想里时而闪铄着伟大的希望,时而凝固着韧性的反抗狂,在梦与怒之间是他文字最美满的境界。”(103页)

  胡适虽然批评了苏雪林对待鲁迅的态度,但读了叶公超的文章,他还是“很不高兴”,不无责怪地对叶公超说:“鲁迅生前吐痰都不会吐在你头上,你为什么写那样长的文章捧他?”叶却有另外一种想法:“人归人,文章归文章,不能因人而否定其文学的成就。”(《叶公超其人其文其事》,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59页)

  遥想当年,鲁迅与“新月”派,左翼与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之间,仿佛水火不容,作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曾与鲁迅激烈论战的梁实秋的挚友,叶公超在鲁迅身后却能作出如此客观公允的论断,说出这样的公道话,更加难能可贵。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他是客观、中立的,无论是对朋友,还是对论敌。在知人论世时,常常不以小圈子为重,能超越派别的局限,不存门户之见。他强调的是鲁迅“非战士”的一面。你可以不同意叶公超的论断,但对一个向来只知党同伐异的民族来说这无异是崭新的启示。即使在鲁迅生前,作为其“论敌”,叶公超就对鲁迅散文有过持平之论,他坦然地指出:“我觉得鲁迅的散文比徐志摩的好。”他在鲁迅身后持论公正,就一点也不值得奇怪了。

  即使是被鲁迅骂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的梁实秋,他不仅早在1927年就对鲁迅杂文、小说有过客观的评价,即使在发生过“人性论”和“阶级论”的激烈论战之后,1934年,他在《现代文学论》中论及“散文的艺术”时也没有回避、贬低鲁迅。他说:“新文学运动以来,比较能写优美的散文的,我以为首先应推胡适、徐志摩、周作人、鲁迅、郭沫若五人。这五人各有各的好处。……鲁迅的散文是恶辣,著名的‘刀笔’,用于讽刺是很深刻有味的,他的六七本杂感是他的最大的收获。”“没有鲁迅的老辣锋利的性格,而要写鲁迅的讽刺深刻的文章,想想看,那又是多么令人作呕!”(《梁实秋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172页)在论及“现代的小说”时,他说:“鲁迅先生的二十几篇短篇小说,较成功的是那一篇著名的阿Q正传,亦即因为在那一篇里较为有写实的手腕的表现罢了。”(同上,177页)

  1941年11月,鲁迅去世5年后,他在重庆《中央周刊》发表《鲁迅与我》一文:“平心而论,鲁迅先生的杂感是写得极好,当代没有人能及得他,老练泼辣,在这一类型中当然是应推独步。但是做为真理的辩论看,我并不心服。”(转引自陈子善《文人事》,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184—185页)

  事过境迁之后,再读梁实秋的评论,我们不得不承认他的评价基本是中肯的。

  鲁迅晚年,梁实秋在青岛大学任教并兼任了图书馆主任的职务,于是在鲁迅笔下便出现了“梁实秋教授充当什么图书馆主任时,听说也曾将我的许多译作驱逐出境。”“梁实秋教授掌青岛大学图书馆时,将我的译作驱除。”这些捕风捉影的信息来自何处,今天已不可考,从“听说”到坐实,在鲁迅心中也不知是怎么完成的。其时在青岛大学求学的臧克家后来回忆,“我想不会的,也是不可能的。”(转引自《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与文网》,279页)

  1964年,梁实秋在台湾写的《关于鲁迅》一文提及这段旧事,他回忆说他在青岛大学图书馆曾注销过数十册“从前遗留下来的低级的黄色书刊”,“鲁迅的若干册作品并不在内;但是这件事立刻有人传报到上海,以讹传讹,硬说是我把鲁迅及其他左倾作品一律焚毁了,鲁迅自己也很高兴地利用这一虚假情报,派做为我的罪状之一。其实完全没有这样的一回事。”他坦然地说:“我首先声明,我个人并不赞成把他的作品列为禁书。我生平最服膺伏尔泰的一句话:‘我不赞成你说的话,但我拼死命拥护你说你的话的自由。’我对鲁迅亦复如是。”对于台湾国民党当局长期封禁鲁迅的著作,梁实秋也是持反对态度的。(同上,280页)

  鲁迅去世之后,作为他的“死敌”、对头,从胡适、叶公超到梁实秋,这些沐浴过欧风美雨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想到的决不是幸灾乐祸,不是弹冠相庆,胡适之所以批评苏雪林、帮助出版《鲁迅全集》,叶公超之所以连写两文,对鲁迅“盖棺定论”,以及梁实秋的公允之论,无非都印证了他们生平所服膺的伏尔泰格言:“我不赞成你说的话,但我拼死命拥护你说你的话的自由。”对他们而言,对不同意见的宽容,对异己的宽容,都是正常的,也正是他们所追求和捍卫的。这些植根于他们灵魂深处的理想是与他们的西方教育背景分不开的,是西方人文思想长期熏陶的结果。叶公超晚年回忆,他当年在美国爱默思等学校所接受的教育,“完全是人文教育”。他们曾为一个古老民族带入一些异质的因子,重读他们当年的文字,重温旧事,弥足珍贵。无论他们也有多少缺点、不足,他们的那种气质、风度、心态,他们的追求本身都值得后人深思。

鲁迅去世之后,作为他的“死敌”、对头,从胡适、叶公超到梁实秋,这些沐浴过欧风美雨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想到的决不是幸灾乐祸,不是弹冠相庆,胡适之所以批评苏雪林、帮助出版《鲁迅全集》,叶公超之所以连写两文,对鲁迅“盖棺定论”,以及梁实秋的公允之论,无非都印证了他们生平所服膺的伏尔泰格言:“我不赞成你说的话,但我拼死命拥护你说你的话的自由。”对他们而言,对不同意见的宽容,对异己的宽容,都是正常的,也正是他们所追求和捍卫的。这些植根于他们灵魂深处的理想是与他们的西方教育背景分不开的,是西方人文思想长期熏陶的结果。叶公超晚年回忆,他当年在美国爱默思等学校所接受的教育,“完全是人文教育”。他们曾为一个古老民族带入一些异质的因子,重读他们当年的文字,重温旧事,弥足珍贵。无论他们也有多少缺点、不足,他们的那种气质、风度、心态,他们的追求本身都值得后人深思。

1936年11月18日,鲁迅去世一个月,“新月派”女作家苏雪林写给胡适一封长信,称鲁迅为“刻毒残酷的刀笔吏,阴险无比、人格卑污又无比的小人”。(《胡适来往书信选》中,中华书局1979年版,329页)同时将她写给蔡元培的信稿抄送胡适,更是大肆攻击鲁迅。12月14日,曾被鲁迅骂为“焦大”的胡适回信责备了苏雪林:

“我很同情于你的愤慨,但我以为不必不必攻击其私人行为。鲁迅狺狺攻击我们,其实何损于我们一丝一毫?他已死了,我们尽可以撇开一切小节不谈,专讨论他的思想究竟有些什么,究竟经过几度变迁,究竟他信仰的是什么,否定的是些什么,有些什么是有价值的,有些什么是无价值的。如此批评,一定可以发生效果。余如你上蔡公书中所举“腰缠久已累累”,“病则谒日医,疗养则欲赴镰仓”……皆不值得我辈提及。至于书中所云“诚玷辱士林之衣冠败类,廿五史儒林传所无之奸恶小人”一类字句,未免太动火气(下半句尤不成话),此是旧文字的恶腔调,我们应该深戒。

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如他的早年文学作品,如他的小说史研究,皆是上等工作。……”(同上,339页)

之后(1937年),胡适为《鲁迅全集》的出版尽了力也是不争的事实。许广平等曾就《鲁迅全集》出版事宜写信给胡适,请他“鼎力设法”介绍给商务印书馆。胡适“慨予俯允”,并在细心询问了有无版权问题后,将他写给王云五的亲笔信交给许广平、马裕藻。正是有了胡适的引荐,王云五才爽快地“表示极愿尽力”。许广平致信胡适,感谢他的“鼎力促成”、“功德无量”。(散木《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与文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12月版,474—475页)

不是胡适忘记了鲁迅生前对他的“狺狺攻击”,但他有他的原则、风度。

更让后人难以理解的是另一位“新月派”才子叶公超,居然在鲁迅逝世后花几个星期时间,把手边能找到的所有鲁迅作品重读了一遍。11月1日,他在天津《益世报》增刊发表《关于非战士的鲁迅》一文,充分肯定鲁迅在小说史研究、小说创作及文字能力三方面的成就,对鲁迅作为“非战士”的另一面作了充分的肯定。他说:“我有时读他的杂感文字,一方面感到他的文字好,同时又感到他所‘瞄准'(鲁迅最爱用各种军事名词的)的对象实在不值得一粒子弹。骂他的人和被他骂的人实在没有一个在任何方面是与他同等的。”(《叶公超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96页)

12月8日,叶公超又写下了一篇《鲁迅》专论,对鲁迅作了全面的公正评价,发表在1937年1月25日的《北平晨报》“文艺”副刊。叶认为“五四之后,国内最受欢迎的作者无疑的是鲁迅。”(97页)并指出:“在政治上,他的确是个很可贵的酝酿者(agitator),因为他有历史上成功的酝酿者所需要的条件:锋锐的讽刺,浓烈的大量的情感,动人的真挚与亲切。但是,他绝对不是能做政治领袖的人,如史达林、希特勒、莫索里尼等都是同样地要压迫人的,要扑灭个人主义的,要取缔言论自由的。鲁迅在压迫之下‘反抗一切的压迫’,究竟是反抗压迫本身呢?抑或因压迫者可恨而反抗压迫呢?我们不敢妄论,也许二者兼而有之;不过我相信,假使请他来压迫人,统治人,他还是如他自己所说:‘不够刻毒’吧。”(99页)

他热烈地称赞“鲁迅最成功的还是他的杂感文”——

“他的情感的真挚,性情的倔强,智识的广博都在他的杂感中表现的最明显。……在这些杂感里,我们一面能看出他的心境的苦闷与空虚,一面却不能不感觉他的正面的热情。他的思想里时而闪铄着伟大的希望,时而凝固着韧性的反抗狂,在梦与怒之间是他文字最美满的境界。”(103页)

胡适虽然批评了苏雪林对待鲁迅的态度,但读了叶公超的文章,他还是“很不高兴”,不无责怪地对叶公超说:“鲁迅生前吐痰都不会吐在你头上,你为什么写那样长的文章捧他?”叶却有另外一种想法:“人归人,文章归文章,不能因人而否定其文学的成就。”(《叶公超其人其文其事》,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59页)

作者: 醉眼中的朦胧 2006-6-3 13:58 回复此发言

--------------------------------------------------------------------------------

2 zt鲁迅去世后

遥想当年,鲁迅与“新月”派,左翼与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之间,仿佛水火不容,作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曾与鲁迅激烈论战的梁实秋的挚友,叶公超在鲁迅身后却能作出如此客观公允的论断,说出这样的公道话,更加难能可贵。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他是客观、中立的,无论是对朋友,还是对论敌。在知人论世时,常常不以小圈子为重,能超越派别的局限,不存门户之见。他强调的是鲁迅“非战士”的一面。你可以不同意叶公超的论断,但对一个向来只知党同伐异的民族来说这无异是崭新的启示。即使在鲁迅生前,作为其“论敌”,叶公超就对鲁迅散文有过持平之论,他坦然地指出:“我觉得鲁迅的散文比徐志摩的好。”他在鲁迅身后持论公正,就一点也不值得奇怪了。

即使是被鲁迅骂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的梁实秋,他不仅早在1927年就对鲁迅杂文、小说有过客观的评价,即使在发生过“人性论”和“阶级论”的激烈论战之后,1934年,他在《现代文学论》中论及“散文的艺术”时也没有回避、贬低鲁迅。他说:“新文学运动以来,比较能写优美的散文的,我以为首先应推胡适、徐志摩、周作人、鲁迅、郭沫若五人。这五人各有各的好处。……鲁迅的散文是恶辣,著名的‘刀笔’,用于讽刺是很深刻有味的,他的六七本杂感是他的最大的收获。”“没有鲁迅的老辣锋利的性格,而要写鲁迅的讽刺深刻的文章,想想看,那又是多么令人作呕!”(《梁实秋批评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172页)在论及“现代的小说”时,他说:“鲁迅先生的二十几篇短篇小说,较成功的是那一篇著名的阿Q正传,亦即因为在那一篇里较为有写实的手腕的表现罢了。”(同上,177页)

1941年11月,鲁迅去世5年后,他在重庆《中央周刊》发表《鲁迅与我》一文:“平心而论,鲁迅先生的杂感是写得极好,当代没有人能及得他,老练泼辣,在这一类型中当然是应推独步。但是做为真理的辩论看,我并不心服。”(转引自陈子善《文人事》,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184—185页)

事过境迁之后,再读梁实秋的评论,我们不得不承认他的评价基本是中肯的。

鲁迅晚年,梁实秋在青岛大学任教并兼任了图书馆主任的职务,于是在鲁迅笔下便出现了“梁实秋教授充当什么图书馆主任时,听说也曾将我的许多译作驱逐出境。”“梁实秋教授掌青岛大学图书馆时,将我的译作驱除。”这些捕风捉影的信息来自何处,今天已不可考,从“听说”到坐实,在鲁迅心中也不知是怎么完成的。其时在青岛大学求学的臧克家后来回忆,“我想不会的,也是不可能的。”(转引自《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与文网》,279页)

1964年,梁实秋在台湾写的《关于鲁迅》一文提及这段旧事,他回忆说他在青岛大学图书馆曾注销过数十册“从前遗留下来的低级的黄色书刊”,“鲁迅的若干册作品并不在内;但是这件事立刻有人传报到上海,以讹传讹,硬说是我把鲁迅及其他左倾作品一律焚毁了,鲁迅自己也很高兴地利用这一虚假情报,派做为我的罪状之一。其实完全没有这样的一回事。”他坦然地说:“我首先声明,我个人并不赞成把他的作品列为禁书。我生平最服膺伏尔泰的一句话:‘我不赞成你说的话,但我拼死命拥护你说你的话的自由。’我对鲁迅亦复如是。”对于台湾国民党当局长期封禁鲁迅的著作,梁实秋也是持反对态度的。(同上,280页)

鲁迅去世之后,作为他的“死敌”、对头,从胡适、叶公超到梁实秋,这些沐浴过欧风美雨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想到的决不是幸灾乐祸,不是弹冠相庆,胡适之所以批评苏雪林、帮助出版《鲁迅全集》,叶公超之所以连写两文,对鲁迅“盖棺定论”,以及梁实秋的公允之论,无非都印证了他们生平所服膺的伏尔泰格言:“我不赞成你说的话,但我拼死命拥护你说你的话的自由。”对他们而言,对不同意见的宽容,对异己的宽容,都是正常的,也正是他们所追求和捍卫的。这些植根于他们灵魂深处的理想是与他们的西方教育背景分不开的,是西方人文思想长期熏陶的结果。叶公超晚年回忆,他当年在美国爱默思等学校所接受的教育,“完全是人文教育”。他们曾为一个古老民族带入一些异质的因子,重读他们当年的文字,重温旧事,弥足珍贵。无论他们也有多少缺点、不足,他们的那种气质、风度、心态,他们的追求本身都值得后人深思。

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于上海。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动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
生前,他立下遗言:“一、不能因为丧事收任何一文钱,但朋友的,不在此例。二、赶快收敛、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张中行逝世
2006年2月24日凌晨2点40分左右,国学大师张中行在北京解放军305医院安静地离开了人世,享年98岁。他与季羡林、金克木并称为“未名湖畔三雅士”。据扬子晚报记者的迅速报道,张中行的大女儿张静在接受采访时透露,由于心脏和肺部问题,他自去年9月起便在该医院接受治疗。遗憾的是,老人在昨日凌晨因肺部感染...

写一则亲人逝世通知
写一则亲人逝世通知... 写一则亲人逝世通知 展开  我来答 你的回答被采纳后将获得: 系统奖励15(财富值+成长值)+难题奖励20(财富值+成长值)1个回答 #热议# 职场上受委屈要不要为自己解释?123asdfa7 2015-09-26 · TA获得超过29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456 我也去...

虎门销烟的资料
林则徐逝世后,全国哀悼,福州建祠奉祀。黄爵滋 2、黄爵滋(1793-1853) 黄爵滋(1793-1853),男,字德成,号树斋,江西宜黄人。道光三年(1823年)进士,由翰林院编修历任监察御史,兵科、工科给事中,鸿胪寺卿。道光十九年(1839年) 虎门销烟后任大理寺少卿、通政使司通政使、礼部右侍郎、刑部右侍郎、左侍郎等职。 他...

玛丽·德·吉斯去世
1560年,这段充满挑战的执政生涯以悲剧收场,玛丽·德·吉斯在爱丁堡城堡去世。她的去世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她的死讯迅速传开,人们对她的统治和命运充满了感慨。尽管她离开了人世,但她的遗产并未消失。玛丽·德·吉斯逝世后,她的遗体被安葬在兰斯,这个决定无疑是对她生前统治的一种象征,也是...

我国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去世,他是谁?
我国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去世这件事情在网上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我们都知道我们的祖国现在非常的强盛,这也是得益于身后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这一次的总设计师也是澎湃之子,彭士禄。他也是长期从事着核动力研究的工作,我们都知道我国的发展能够如此的迅速,也是离不开这些科学家们的不断努力的,我国能够...

詹天佑的资料.
京张路完式之后,詹天佑应广东商办粤汉铁路总公司的聘请,于1910年任该公司总理,又于1912年5月兼任汉粤川铁路会办。由于中国政府的腐败无能,帝国主义的在华角逐,竟使这位爱国的、天才的杰出工程师不能施展才能,焦虑至极。终因劳瘁成疾,于1919年4月24日下午三时半逝世于汉口,享年五十九岁。 詹天佑的资料 - 科学...

斯大林逝世后留下了多少财产?
1953年3月5日,74岁的斯大林因脑溢血病逝于莫斯科后,社会上便立刻出现了众多关于斯大林不良的言论,甚至有传言斯大林在任期间贪污受贿,金额达到了数千万卢布。另一面由赫鲁晓夫领导的苏联,则是完全否定了斯大林,抹去了斯大林的成就,甚至呼吁全体人民开展批判运动,舆论的浪潮席卷而来。有人还提出了应该清查...

年轻同事去世悼词
为了对死者表示哀悼,往往需要准备一份悼词,按照悼词用途的不同,悼词可以分为专用于追悼大会的宣读体悼词和发表在报纸杂志上的散文类悼词等类型。你知道什么样的悼词才是合乎规范的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年轻同事去世悼词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年轻同事去世悼词1 各位领导、...

焦裕禄为人民服务的实例
1963年的一个三伏天,焦裕禄带着时任兰考县委办副主任张明堂到城关乡王爷庙调研,张明堂口渴难当嗓子冒烟,吃了路边地里几个瓜。焦裕禄让他给瓜主送二两粮票和二角钱。瓜主说,不值钱不用给。看到钱没付,焦裕禄把他带到黄河大堤边,说:“他不收,我们不可以不给。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恶习是从...

1840年至1949年山东政治文化名人
1925年8月19日逝世,终年27岁。 王尽美同志逝世后,青岛党组织及在青工作的战友为他举行了追悼会,党组织负责人宣读了他的临终遗嘱。嗣后,派人把他的灵柩送回大北杏村安葬在村东南的枣行墓地。1959年,中共山东省委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将王尽美遗骨迁到济南英雄山(四里山)烈士陵园。1971年中共诸城县委在大北杏村前的乔...

乾安县19714959140: 鲁迅逝世后的资料 -
只费恩通: 1936年一月肩及胁均大痛.同月二十日与友协办之《海燕》半月刊出版.又校《故事新编》毕,即出书.二月开始续译《死魂灵》第二部.三月二日下午骤然气喘.四月七日往良友公司,为之选定《苏联版画》...

乾安县19714959140: 关于鲁迅逝世前后发生的事,以及逝世时的时代背景,和别的作家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自己写自己的文章 -
只费恩通: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故入狱,此后...

乾安县19714959140: 鲁迅先生的简介
只费恩通: 1936年10月19日清晨,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鲁迅先生,于上海去世,该消息一出,举国同悲,当即除了许多名人大家们前来送上了挽联悼念,更有无数普...

乾安县19714959140: 巴金悼鲁迅先生十月十九日上午,一个不幸的消息从上海的一角传出来,在极短的时间里就传遍了全中国,全世界:鲁迅先生逝世了!花圈、唁电、挽辞、... -
只费恩通:[答案] 1.表示鲁迅先生逝世的消息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个悲惨的消息.加重了作者对鲁迅先生那种深深的敬意. 2.他为中华民族所做的贡献是我们永不可能完成的,他的逝世,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远无法弥补的. 完全手打,求采纳!

乾安县19714959140: 鲁迅是得什么病而死的? -
只费恩通: 一本文学杂志《收获》上,近期曾刊登一篇文章,谈到鲁迅的死因疑点重重.文章作者是鲁迅惟一的儿子海婴,所以特别引人注意. 据文章说,鲁迅一直是找一名日本医生须藤看病的,一直被诊断为肺病,美国女作家史沫特莱介绍的美国医生却...

乾安县19714959140: 悼鲁迅先生 巴金十月十九日上午,一个不幸的消息从上海的一角传出来,在极短的时间里就传遍了全中国,全世界:鲁迅先生逝世了!花圈、唁电、挽辞、眼... -
只费恩通:[答案] 1 伟大的导师 知己朋友 代话者 英勇的战士

乾安县19714959140: 鲁迅到底是怎么去世的?有人说是病死,还听说是被谋杀?
只费恩通: 重提鲁迅“死因之迷” 在“爱国”青年表演各种反日闹剧的时候,有人重提三年前炒得沸沸扬扬的日本医生须藤谋害鲁迅的“逸事”,以证明日本人的阴毒,可见鲁迅“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