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评价朱元璋的话

作者&投稿:辉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第一次见面,刘伯温用什么句子来评价朱元璋,结果十几年后不幸应验?~

“此人之相,兼具大贤之厚朴与大奸之残暴。这是刘伯温第一次见到朱元璋对他的直观评价。”不得不说,刘伯温这句话一语成谶,在刘伯温在朱元璋手下做他的谋士的十个春秋之后,这句话果然得到了应验。

当年在金华地区,杰出的人才一共有四个,而刘伯温就排在首位。四个著名的人才分别是刘伯温、章溢、叶琛还有宋濂。朱元璋想要谋大事,自己的手底下没有得力的谋士门客是不行的,所以当时他的任务就是广纳贤士。刘伯温的声名自然也就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请四个人一见后,刘伯温更是深得朱元璋的敬佩和喜欢。而刘伯温也看出来朱元璋是个能做大事的人,就同意扶持他。

刘伯温帮助朱元璋成就了一番帝业,在追随朱元璋的十年时间里,刘伯温立下了大大小小的功劳,也很能得到朱元璋的信任。但是随着皇帝之位的稳固,朱元璋的猜忌之心也越来越重。刘伯温知道自己不能一直做皇帝面前的红人,就告老还乡了。但是回乡的刘伯温写了一首诗,这首诗也被小人利用,冠上了不忠不义的罪名。特别是胡惟庸一直在朱元璋身边说坏话,就导致了刘伯温惨死的悲剧。一个这样有才能的人就这样在追随了十年的帝王手下死去,不得不说是晚景凄凉。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在刘伯温死后,一大批的开国功臣也都被朱元璋绞杀了。站在皇帝的角度这个做法或许有他的道理,但是牵连了这么多忠臣,也真是应了刘伯温的那句话。朱元璋有大奸残暴的面相。

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朱元璋曾经当过和尚,而且家境也不是很好,但是为何他还能当时皇帝,而且一当上皇帝后,马上就想把国都迁到他的老家凤阳?
作为农民出身的平民皇帝和普通人一样肯定希望自己能够光宗耀祖,为自己的家乡带来经济福利,于是定都安徽凤阳是他最佳的首选地。但是当大臣们知道他的想法后,非无人反对迁都凤阳,但是最后刘伯温说了句话,使朱元璋对迁都这件事的态度发生大幅度转变?

明朝刚建立的时候,当时的北方还没有平定,而南方是属于富庶的地方,所以适合建都的地方不是很多。但是当他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很多大臣都不敢反对,因为他们都知道朱元璋的脾气。要是不同意的话自身安全会遭殃。于是就开始修建了凤阳宫,凤阳宫虽修好,但是其他宫殿还在继续的征调了百万民夫,从全国运送了大批的材料,用来修建国都。修建了八年还是未能修建成功,此时已经耗费了很多的财力物力,劳民伤财的还是没建好。

最后朱元璋把刘伯温叫到殿堂,让能掐会算的刘伯温,发表一下看法。刘伯温就说了九个字而已,朱元璋马上就改变了主意。

刘伯温深思熟虑后回道:“凤阳虽帝乡,非建都地。”这句话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说凤阳不适合作为都城。凤阳其主要的原因是这里易攻难守。刘伯温还从凤阳的风水角度跟朱元璋做出了详细的解释,这才让朱元璋把迁都凤阳的想法给放弃,并于洪武八年停止修建。

  1. 朱元璋出身布衣,从小受苦,做过乞丐,当过和尚,是处在社会的最底层的人。但在元末农民大起义中,他能够乘时趁势而起,并后来居上,逐步剪灭群雄,通过十五载而成帝业,成为继刘邦之后又一个出身微细、起自草莽的平民皇帝,着实不易。

  2. 朱元璋与刘邦、成吉思汗一样,都属于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大老粗”,但却创造了许多知识分子望尘莫及的巨大功业,而历史上许多饱读诗书、才情婉转的人物如陈后主、隋炀帝、李后主、宋徽宗等即便子继父业而登上皇位,也都在身名俱辱中凄凉收场,显得极不称职的情况后,得出了不要小看“大老粗”,“老粗出人物”的结论。

  3. 虽然朱元璋大字不识几个,却善于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见事快,得计早,多谋而又善断,比起汉末袁绍等多端寡要的人物不知要高出多少倍。毛泽东对朱元璋卓越的军事才能给予过很高的评价,曾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刘伯温曾评价朱元璋说:“朱生庶出,艰难跌宕;得道仙踪,奋发飞扬。雄略参天,英明盖世。开基兴业,创业有成。南北诸侯,翘首于马首;海外异族,胆寒于鸡鸣。天地为之谔谔,日月为之煜煜。万古长存,不亦快哉!”此评价赞赏了朱元璋的英明远见、雄才大略、统治天下的能力,对于他在开国和治理上的成就充满赞美。

注意:以下回答仅是根据历史文献、影视作品中的描述给出的回答,不能代表个人观点或态度。据史料和影视作品中的描述,刘伯温和朱元璋之间有过多次交往和合作。一些文献、小说和影视作品中,刘伯温曾经对朱元璋做出以下评价:1. 《明史》记载:“于是天下大乱,自贬吴越......刘伯温等每夜唤人,自谓奉天子命,围城数月......”2. 秦淮岸上有一首《英雄泪》,其中就有这样一句:“交亲杀尽龙虎豹,只剩江山笑傲傲。”据说这里的“江山”指的是朱元璋。3. 在电视剧《大明皇妃孙若微传》中,刘伯温曾经对朱元璋说:“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以上仅是从文献和影视作品中抽取的部分描述,不能代表刘伯温对朱元璋的全貌和全部评价。

作为一代军师和智者,刘伯温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时疾恶如仇,得罪了许多同僚和权贵,同时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毅然选择激流勇退,于洪武四年(1371年)主动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回青田隐居起来。
刘伯温在青田过了2年的隐居生活,本来希望远离世间是非争夺。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实在太高,他的名声实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间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这就无法避免政敌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洪武六年(1373年),刘伯温的政敌胡惟庸当了左丞相,指使别人诬告刘伯温,说他想霸占一块名叫“茗洋”的“有王气”的土地做自己的坟墓,图谋不轨。早就对刘伯温放心不下的明太祖,听到诬告后果然剥夺了刘伯温的封禄。刘伯温非常惶恐,于是亲自上南京向明太祖谢罪,并留在南京不敢回来。后来,胡惟庸升任右丞相。胡惟庸乃是天下第一大奸臣,可与秦桧相提并论。刘伯温更加忧虑,终于一病不起。
洪武八年(1375年),刘基虽然不良於行,仍然和所有在京官员一样,参加元旦的早朝,随後在奉天殿做了一首《乙卯岁早朝》,这虽属於歌功颁德的应酬文字,但诗中仍可以看见刘基的心情。正月中旬,宋濂的门人刘刚来到刘基的住处,商请刘伯温将宋濂一百多卷的作品,择取精华部分编辑成书,以便诵读,也请刘基为新书写一篇序文。他毫不犹豫的答应了。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後,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
二月中,刘基抱病觐见朱元璋,婉转的向他禀告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病,以及服食御医所开的药之後更加不适的情形。朱元璋听了之後,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这使刘基相当的心寒。三月下旬,已经无法自由活动的刘伯温,由刘琏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自京师动身返乡。回家後,拒绝亲人和乡里为他找来的一切药石,只是尽可能的维持正常的饮食。
几天之後,刘基自知来日无多,找来两个儿子交代後事。交代完後事时,又让刘琏从书房拿来一本天文书,对他说:「我死後你要立刻将这本书呈给皇上,一点都不耽误;从此以後不要让我们刘家的子孙学习这门学问。」又对次子刘璟说:「为政的要领在宽柔与刚猛循环相济。如今朝廷最必须做的,是在位者尽量修养道德,法律则应该尽量简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则,以道德感化群众,效果一定比刑罚要好,影响也比较深远,一旦部属或百姓犯错,也较能以仁厚的胸怀为对方设身处地的着想,所裁定的刑罚也必定能够达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过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尽量简要,让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动辄得咎无所适从,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优良形象,如此一来,上天便会更加佑我朝永命万年。」又继续说道:「本来我想写一篇详细的遗表,向皇上贡献我最後的心意与所学,但胡惟庸还在,写了也是枉然。不过,等胡惟庸败了,皇上必定会想起我,会向你们询问我临终的遗言,那时你们再将我这番话向皇上密奏吧!」最後於四月十六卒於故里,享年六十五岁。六月,葬於青田武阳夏山。
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朝廷赠他为太师,諡号文成,因而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县是1948年析置的新县,县名就是为了纪念刘基。。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因刑部郎中李瑜的建言,朝廷再度讨论刘基的功绩,并决议刘伯温应该和徐达等开国功臣一样,配享太庙。
据说,刘伯温死前曾预言胡惟庸必败,到时明太祖会为自己平反昭雪,他还特留下一封密奏给儿子,要他在日后明太祖想起自己的时候再上奏。5年后,胡惟庸果然垮台。又10年后,刘伯温果然被平反。明太祖还赐给刘氏家族金书铁券,特批刘氏成员可凭此免一次死罪。

晚年生活  作为一代军师和智者,刘伯温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时疾恶如仇,得罪了许多同僚和权贵,同时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毅然选择激流勇退,于洪武四年(1371年)主动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回青田隐居起来。
  刘伯温在青田过了2年的隐居生活,本来希望远离世间是非争夺。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实在太高,他的名声实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间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这就无法避免政敌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洪武六年(1373年),刘伯温的政敌胡惟庸当了左丞相,指使别人诬告刘伯温,说他想霸占一块名叫“茗洋”的“有王气”的土地做自己的坟墓,图谋不轨。早就对刘伯温放心不下的明太祖,听到诬告后果然剥夺了刘伯温的封禄。刘伯温非常惶恐,于是亲自上南京向明太祖谢罪,并留在南京不敢回来。后来,胡惟庸升任右丞相。胡惟庸乃是天下第一大奸臣,可与秦桧相提并论。刘伯温更加忧虑,终于一病不起。
  洪武八年(1375年),刘基虽然不良於行,仍然和所有在京官员一样,参加元旦的早朝,随後在奉天殿做了一首《乙卯岁早朝》,这虽属於歌功颁德的应酬文字,但诗中仍可以看见刘基的心情。正月中旬,宋濂的门人刘刚来到刘基的住处,商请刘伯温将宋濂一百多卷的作品,择取精华部分编辑成书,以便诵读,也请刘基为新书写一篇序文。他毫不犹豫的答应了。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後,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
  二月中,刘基抱病觐见朱元璋,婉转的向他禀告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病,以及服食御医所开的药之後更加不适的情形。朱元璋听了之後,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这使刘基相当的心寒。三月下旬,已经无法自由活动的刘伯温,由刘琏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自京师动身返乡。回家後,拒绝亲人和乡里为他找来的一切药石,只是尽可能的维持正常的饮食。
  几天之後,刘基自知来日无多,找来两个儿子交代後事。交代完後事时,又让刘琏从书房拿来一本天文书,对他说:「我死後你要立刻将这本书呈给皇上,一点都不耽误;从此以後不要让我们刘家的子孙学习这门学问。」又对次子刘璟说:「为政的要领在宽柔与刚猛循环相济。如今朝廷最必须做的,是在位者尽量修养道德,法律则应该尽量简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则,以道德感化群众,效果一定比刑罚要好,影响也比较深远,一旦部属或百姓犯错,也较能以仁厚的胸怀为对方设身处地的着想,所裁定的刑罚也必定能够达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过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尽量简要,让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动辄得咎无所适从,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优良形象,如此一来,上天便会更加佑我朝永命万年。」又继续说道:「本来我想写一篇详细的遗表,向皇上贡献我最後的心意与所学,但胡惟庸还在,写了也是枉然。不过,等胡惟庸败了,皇上必定会想起我,会向你们询问我临终的遗言,那时你们再将我这番话向皇上密奏吧!」最後於四月十六卒於故里,享年六十五岁。六月,葬於青田武阳夏山。
  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朝廷赠他为太师,諡号文成,因而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县是1948年析置的新县,县名就是为了纪念刘基。。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因刑部郎中李瑜的建言,朝廷再度讨论刘基的功绩,并决议刘伯温应该和徐达等开国功臣一样,配享太庙。
  据说,刘伯温死前曾预言胡惟庸必败,到时明太祖会为自己平反昭雪,他还特留下一封密奏给儿子,要他在日后明太祖想起自己的时候再上奏。5年后,胡惟庸果然垮台。又10年后,刘伯温果然被平反。明太祖还赐给刘氏家族金书铁券,特批刘氏成员可凭此免一次死罪。


明太祖朱元璋的人物事件
韩林儿派人告急于朱元璋,刘基(伯温)谏朱元璋不可往援。太祖曰:「小明王被围甚急,我向奉他龙凤年号,不忍袖手旁观,因此不得不往救。」遂率徐达、常遇春往援,击走吕珍,迎林儿归滁州。此时小明王已成为太祖的傀儡,但朱元璋仍奉他龙凤年号,以借题发挥。二十三年他与陈友谅决战于鄱阳湖,友谅败死。 至正二十四年(...

突然之间对朱元璋感兴趣 ,各位帮忙提供点素材。
朱元璋慨然曰:「大丈夫宁能受制於人耶!」遂不受。但念林儿势盛力强,可利用以成帝业,乃用其年号以令军中。九月,郭天叙、张天佑二人皆战死,於是郭子兴部将尽归太祖。 至正二十三年(一三六三年)二月,张士诚遣将吕珍围安丰,杀刘福通。韩林儿派人告急於朱元璋,刘基(伯温)谏朱元璋不可往...

朱元璋为何要杀刘伯温?
朱元璋要杀刘伯温的原因有:1、刘伯温最终不能为朱元璋所容的原因是因为朝廷内部的矛盾,也就是历朝历代都存在的党争问题。在明朝建立之后,朝廷中的大臣其实又形成了两个派别,这两个派别以地域划分,进而又开始了一系列明争暗斗,这两个派别正是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2、淮西派别就是以朱元璋的老乡会...

没想到历史中的朱伯温是这样!
据《明史》记载,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刘伯温塞给朱元璋一份《时务十八策》,这十八策吓得朱元璋出了一身的冷汗。从此以后,朱元璋的征伐、治国、纳贤、驭臣之道再也没有超出过此书的范围。一遇到大小战事,朱元璋便召刘伯温进入小密室悄悄商议大战鄱阳湖、兵围苏州城,刘伯温统领全局,指引朱元璋以绝对的...

刘伯温对诸葛亮不服气,为何见到墓里的五个字却直接下跪?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了明朝,并且功勋绝著。朱元璋的成功是离不开刘伯温的,没有刘伯温就没有朱元璋,可以这么说。刘伯温从小学习命理,对于算命预测这方面极有天赋,在辅佐了朱元璋以后刘伯温逐渐越来越出名了,民间对刘伯温的评价逐渐的也越来越高,将他与诸葛亮在一起称颂,讲他俩放在一个高度。逐渐的...

刘伯温那么神 为什么朱元璋非杀不可?
刘基,号伯温,足智多谋,思维缜密,料事如神,是朱元璋夺得天下、建立明王朝的第一谋士。有人觉得奇怪,刘伯温为朱元璋坐上皇帝宝座立下汗马功劳,为什么事后朱元璋一定要除掉刘伯温。朱元璋在解决了北元后,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恢复生产和生活的政策,得到了好的效果,但此时,朝廷内部的矛盾又激烈起来,大...

历史上真实的刘伯温 刘伯温是怎么死的
神机妙算刘伯温是到底怎么死的?老梁揭秘真相,句句都是真言!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是如何封赏刘伯温的?
那你说,这刘伯温不是挺厉害的吗,说明他真的是足智多谋呀,这事儿的味道你要细细品才能明白朱元璋的心情。当时韩林儿名义上可是朱元璋的皇帝,然后刘伯温对待皇帝的态度居然是这样的,刘伯温说这话的时候,当然是为了朱元璋着想。等到朱元璋当了皇帝,那想法可就变了,朱元璋想的可是子孙万代的事,而且...

朱元璋为何不能像刘邦能放走张良那样,放走刘伯温?
刘基,子伯温,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明太祖朱元璋的重要谋臣,为人耿直不苟且,朱元璋能取得天下,多得益于刘基的筹谋定策,被朱元璋称为“吾之子房”。朱元璋建国后,封刘伯温为诚意伯。后刘伯温辞官归乡,隐行韬迹,口不言功,但因以往曾得罪李善长和胡惟庸,胡惟庸做丞相后,诬陷刘基,受朱元璋猜忌,被夺禄。刘基入京谢...

刘伯温的功勋那么大,为什么朱元璋没有给他好的待遇?
公元1360年,朱元璋和李善长一起讨论天下的英杰,很快他们就谈论到了“汉初三杰”的问题。朱元璋说:“现在你就是我的萧何,徐达就是我的韩信,那么张良又在什么地方呢?”于是李善长推荐宋濂,可是朱元璋却说:“我看刘伯温就是我的张良,应该想办法请他出山。”后来的结论也证明,朱元璋的选择没有错,...

云县19282015377: 如何评价刘伯温?(如何评价刘伯温)
扈沈缬沙: 众所周知,朱元璋是一位平民皇帝,他世代贫农,家里的兄弟姐众多,为了生计,他很小的时候就去地主家放牛,以此换得一口饭吃.后来,因为天灾人祸,朱元璋的父母...

云县19282015377: 刘伯温的名言有什么? -
扈沈缬沙:[答案] 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 这是刘伯温给朱元璋出的三点最重要的建议,正是这三点给了朱元璋成长的时间,没有在元末初期就被别的势力盯上,从而最终一飞冲天,得到天下.

云县19282015377: 英雄杀刘伯温语录 -
扈沈缬沙: “斗转星移,万物乾坤” “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亦缺” “残念/知天命,尽人事” “谁言天命不可知” “这就是天命” “且慢,容我一算” “惹不起,躲的起” “最危险的就是最安全” “躺着也会中枪” “这些我都知道” “两袖清...

云县19282015377: 不求尽如人意,但求问心无愧出处与全文 -
扈沈缬沙: 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这样自勉:“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人生在世,就要抓住每一天的精彩,在离开的那一天才不会空留余恨.生是一团火,死是一把灰.人生最大的困扰就是甘于平庸,要让生命之火照亮世界,照亮人生.当然,我...

云县19282015377: 刘伯温在死时希望在朱元璋死后才公布的话是什么 -
扈沈缬沙: 呵呵,他老人家已经对朱元璋无话可说了

云县19282015377: 朱元璋为什么不重要刘伯温 -
扈沈缬沙: 以《明史》来论之,1建国后,后来刘伯温老婆病重刘伯温告老还乡,后来太祖皇帝多次给他封爵他都没有接受.2李善长辞去宰相职位后,朱元璋曾先后问他杨宪、汪广、故惟慵是否可以做宰相,而刘伯温全都否认了,后来太祖让他做宰相他推辞了,说自己疾恶如仇又不耐烦处理繁杂事务,后来推辞了.3刘伯温有先见之明,明白能与朱元璋同苦不能共甘,所以屡屡隐藏自己的能力、或推辞,后来的历史也证实了朱元璋确实不能共甘.

云县19282015377: 刘伯温的烧饼歌全文及详解
扈沈缬沙: 原文:明太祖一日身居内殿,食烧饼,方啖一口,内监忽报刘基进见,太祖以碗覆之... 说护国军师刘伯温晋见.这时明太祖朱元璋突然想起:“自元朝顺帝十九年,刘伯温...

云县19282015377: 世事如棋,一着争来千秋业 柔情似水,几时流尽六朝春. -
扈沈缬沙:[答案]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与徐达在南京莫愁湖畔下棋.两人棋艺相当,各有输赢.恰逢朱元璋棋兴勃发,遂以莫愁湖作赌注,若是徐达赢了,便把莫愁湖赐给他.结果经过一番苦战,朱元璋还是棋差一着,让徐达胜了去.朱元璋“君无戏言”,果然将莫愁湖赐给...

云县19282015377: 刘伯温被传为神一样的人物,他到底有什么非凡的政绩功劳?
扈沈缬沙: 刘基,字伯温,是辅佐朱元璋完成统一大业、建立大明王朝的第一谋士,被后人称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伟人.民间对刘伯温非常敬仰,遂留下一大批纪念刘伯...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