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都是因为什么而归附曹操的,归附后对曹有什么奉献??

作者&投稿:戊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建安七子是什么~

孔融(153 - 208),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文举,鲁(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孙。“七子”中,他年辈最高,政治态度与其他6人不同。献帝时任北海(山东寿光)相,世称孔北海,又任少夫、大中大夫等职。为人不拘小节,恃才负气,刚正不阿。因非议曹操,被杀。其散文辞藻华丽,多用骈句,但能以气运词,有新变化。曹丕《典论·论文》称他:“体气高妙,有过人着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词。”代表作《论盛孝章书》和《荐祢衡表》,都显示这种特色。诗仅存7首,其中《杂诗·岩岩钟山首》写远大怀抱,情辞慷慨;《远送新行客》写丧子的悲痛,情致哀婉,都富有抒情色彩。

应玚(? -- 二一七年)字德琏,汝南(今河南汝南县东南)人。擅长作赋,有文赋数十篇,代表性诗作《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音调悲切。建安七子之一。

徐干(一七一年 -- 二一七年)字伟长,北海(今山东潍坊市)人。主要著作是《中论》,曹丕称赞此书『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与吴质书》)其情诗《室思》也写的一往情深。建安七子之一。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建安七子之一。初依刘表,后归曹操,官至魏国侍中。他以诗赋见长,多悲凉情调。有《王侍中集》。

陈琳(?-217)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江都)人。曾经为袁绍掌管过书记,后归附曹操。“建安七子”之一,今存诗四首。有《陈记室集》。

刘桢(?-217)字公干,东汉东平(今属山东)人。为曹操丞相掾属。其诗风格劲挺,不重雕饰, 曹丕曾称赞他的五言诗“妙绝时人”。今存诗十五首。有《刘公干集》。建安七子之一。

阮瑀(? -- 二一二年)字符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名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诗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比较生动形象。

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 建安七子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1],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故尔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今河北临漳县)中,又号“邺中七子”。“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与"三曹"一起,构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军。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七子”的创作各有个性,各有独特的风貌。孔融长于奏议散文,作品体气高妙。王粲诗、赋、散文,号称"兼善",其作品抒情性强。刘桢擅长诗歌,所作气势高峻,格调苍凉。陈琳、阮瑀,以章表书记闻名当时,在诗歌方面也都有一定成就,其风格的差异在于陈琳比较刚劲有力,阮瑀比较自然畅达。徐干诗、赋皆能,文笔细腻、体气舒缓。应玚亦能诗、赋,其作品和谐而多文采。“七子”的创作风格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也就是建安文学的时代风格。这种时代风格的具体内容及其形成原因,便是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所说的:“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2]七子”的生活,基本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他们在汉末的社会大战乱中,尽管社会地位和生活经历都有所不同,但一般都不能逃脱颠沛困顿的命运。后期他们都先后依附于曹操,孔融任过少府、王粲任过侍中这样的高级官职,其余也都是曹氏父子的近臣。不过,孔融后来与曹操发生冲突,被杀。由于七人归附曹操时间先后不同,所以各人的前后期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界限。孔融在建安元年(196),徐干、阮籍在建安初,陈琳在建安五年,王粲在建安十三年,刘桢、应炀在建安十三年后。与他们的生活道路相对应,"七子"的创作大体上也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作品多反映社会动乱的现实,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主要作品有王粲《七哀诗》、《登楼赋》,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瑀《驾出北郭门行》、刘桢《赠从弟》等,都具有现实意义和一定的思想深度;但有些作品情调过于低沉感伤,如王粲《七哀诗》、刘桢《失题》"天地无期竟"等。后期作品则大多反映他们对曹氏政权的拥护和自己建立功业的抱负,内容多为游宴、赠答等;但有些对曹氏父子的颂扬,带有清客陪臣口吻,显露出庸俗的态度。然而,无论前、后期,“七子”的创作都是积极、健康的内容占着主导地位。

  “建安七子”之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 、应玚 、刘桢,已经全部在《经典洛阳》中出场了。故事讲完了,该为他们作一个总结了。

  “建安七子”虽是同时代人,但各自有着不同的经历和不同的人生观,尤其是像孔融这样的名士,为什么会遭到曹操杀害呢?历来说法不一。“七子”才情各异,光彩纷呈,将他们放在一起说一说,那就更有看头了。

  记者在为“洛阳八大景”系列报道作综述时,题目是《从对仗中走出来的洛阳八大景》,以论证的形式向深处开掘,观点新颖;今天,记者为“建安七子”作综述,题目是《七问“建安七子”》,采用了“答记者问”的形式,行文活泼,形式新颖。

  就让我们随着记者的提问,来听听“七子”如何“回答”吧。

  ——编者

  正值春暖花开,古人逝去复来。

  话说“建安七子”在《经典洛阳》一一露面后,王粲、陈琳等满心欢喜,收拾行囊准备回老家去。王粲、孔融是同乡,若按今天的行政区划,同属山东省人。两人作伴还乡,正好搭档。

  可是孔融心中不快,对着王粲发牢骚:“《经典洛阳》讲你的故事时,把你说得那么好,似乎比我强多了。但你心里清楚,当时我的名气可比你大得多!你不过在诗歌方面有些成就罢了。而我在政治上、文学创作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很大!你说是不是?!”

  王粲心想:孔融已经死了1798年了,竟还没改掉这臭脾气!干脆,“建安七子”都暂不回家了,开个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 再说说各自的感受。于是记者与“七子”之间便有了以下对话——

  一问孔融:孔先生您好。您的人品和才情,都很令人钦佩!但您为啥说父亲于儿子没什么恩情,不过是当初为了发泄情欲,在子宫里种了一颗种子而已;又说儿子与母亲的关系,不过是寄物瓶中,倒出瓶中之物,母子关系也就完了——这话多难听啊!即使在思想解放的今天,怕也是奇谈怪论吧?

  孔融作答:记者先生你有所不知!当时我说这话,事出有因。你知道,“建安七子”生活在东汉至魏初,你们后世之人写文学史时,犯了一个大错误——仅仅把建安文学圈定在25年间。实际上建安文学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算起来有50多年历史!

  那是个什么样的时代?那是继先秦百家争鸣之后,又一个思想大解放和文学大发展的全盛期!战乱频仍,可挡不住文化的辉煌灿烂,你说怪不怪?建安九年,也就是公元204年,曹操占据邺城,在中国北部开创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许多文士归附曹氏集团,形成了以“三曹”为领袖、以“七子”为代表的文人集团。文人随军占许都,进洛阳,南征北战;忧世事,写离乱,形成了“建安风骨”。

  我孔融,就是这“建安风骨”中的第一块硬骨头!你们现在不是有一个词叫“颠覆”吗?我当时做的事情,就是颠覆。颠覆什么呢?颠覆我的老祖宗孔子关于人伦方面的理论!

  他说君臣父子等级森严,我偏说人人平等。那时候,兵连祸结,饿殍遍野,人们饿极了,成年人就吃小孩子,可直接吃自己的孩子又不忍心,就“易子而食”。你把我的小孩当午餐,我把你的小孩当晚饭,残忍至极,人性尽失。可是,虚伪的曹操,还要以“孝”治天下。可悲!可笑!可叹!做父亲的连自己的孩子都吃掉了,还有什么资格要求孩子讲孝道?呸!什么讲孝道,什么“举孝廉”,不过是皇室和朝廷用来维护人伦秩序的一种手段罢了。所以,我就说了上面那些话,不过是激愤之言,有什么错?

  可曹操那厮,抓住我的小辫子不放,非要判我死刑。罪状还是那一条:不孝!最可笑的是,法庭当场出示的证据,居然是我说的一句话——一次,有个人向我请教:“假使天下饥荒,仅有一点点食物,做儿子的给不给父亲吃?”我回答:“倘若父亲不好,宁可给别人。”我说的是实话呀!如果父亲是个杀人犯,还要让他吃饱了再去杀人吗?但曹操想杀我,便把这句话作为我不忠不孝的证据,把我杀了。

  唉,我是“建安七子”中死得最早的一个�我的妻子、儿子与我同时被杀。当时我56岁,我的两个儿子,一个7岁,一个9岁,连小学都没有毕业呀!你说曹操残忍不残忍?

  其实曹操杀我,是因为我在政治上和他观点不一致,并不是我不孝——“孔融让梨”的故事谁人不晓?对哥哥我尚且这么讲礼貌,对长辈会不孝顺吗?记者先生,你可以问问曹操:他延揽人才,不是说“不忠不孝也不要紧,只要有才就行”吗?为什么又以不孝的罪名,把我孔融给杀掉了呢?

  这就是我的冤屈和愤懑!你问问陈琳他们,看我说的对不对?

  二问陈琳:陈琳先生,记者在写您的时候,遣词造句都是小心翼翼的,因为知道您的笔锋比刀剑还锋利,生怕写得不到位,让您反戈一击。请问您对孔融刚才的发言有什么看法?

  陈琳作答:首先我要说的,是后人对我有误解:说我的笔锋锋利,似乎我是一个刀笔吏。其实我最不愿意落下这个名声。因为“刀笔”一词,看似褒,实则贬,是在骂我哩!

  当时,我替袁绍写檄文讨伐曹操,虽然出言不逊,却是万分正确!因为檄文的特点就是火辣辣,如果把檄文写得客客气气的,那还叫檄文吗?可是你们后人,也和曹操一样,总认为我做人不厚道,骂了他的祖宗。其实我不过是说曹操是阉宦之后,这并没有说错。曹操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宦官之家,他的祖父曹腾,是东汉末年的宦官;他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难道他不是阉宦之后吗?

  我骂他的祖宗,那也是应该的。当时百姓痛恨宦官专权,恨得牙根儿痒痒,越是显赫的宦官家族,越让人痛恨。所以曹操最怕人家揭他的老底,最怕谈出身。我当时写檄文,找准了他的软肋,切入点很正确,并且把他的头风病都骂好了,这是水平高,怎能怪我不厚道呢?

  不过,我很佩服曹操的博大胸襟,他是真爱才,不是在作秀。后来袁绍战败,我被俘了,曹操不记仇,不给我“穿小鞋”,一直重用我,我很感激。他的儿子曹丕,也很高看我。在诗歌方面我没有王粲的名气大,但曹丕在提到“建安七子”的时候,把孔融排在第一,把我陈琳排在第二,把王粲排在我后面,看来曹家对我还是不错的。

  至于孔融对曹操的评价,我觉得有点儿偏激。可是,毕竟他死得那么惨,所以这个问题我回避,你去问问王粲吧。

  三问王粲:王粲先生,今天向您提的问题比较尖锐,为啥曹操出行时,总把你带在身边?为啥铜雀台刚建成,您就带头写诗文赞美曹操?是不是有意阿谀奉承曹老板?

  王粲作答:记者先生,我想反问你一句:难道曹操不值得赞美吗?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和云水襟怀的英雄,可不是像孔融说的是嫉贤妒能的小人。你们现代的文学家鲁迅,在评价曹操的时候,说的是公道话。鲁迅说:现在我们一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想起戏台上那个白脸的奸臣,但这不是认识曹操的正确方法。现在我们再看历史,历史上的记载和论断,有时也是极靠不住的,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因为通常我们晓得,某朝存在的年代久一点儿,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存在的年代短一点儿,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为什么呢?因为年代久了,做史的是本朝人,当然要恭维本朝的人物;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其他朝代的人,便可以很自由地贬斥前朝的人物。比如秦朝,史上记载的几乎半个好人也没有。曹操在史上的年代也是颇短的,自然也逃不了被后朝人说坏话的命运。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还说:董卓之后,曹操专权。他的立法是很严的,因为大乱之后,大家都想做皇帝,大家都想叛乱,故曹操不能不如此。曹操曾说过:“倘无我,不知有多少人称王称帝!”这句话他倒没有说谎。

  看!曹操起码是真实的,他坦率、强悍、智慧、大度、凶狠,符合做政治家的条件。所以我要说,我们那个时代,正需要曹操这样的人物出现。当时的文人,差不多都佩服曹公,不信你问问阮瑀 、徐干、应玚、刘桢他们几位吧。

  四问阮瑀:今天只问阮先生一个问题,您是“建安七子”之一,排名第五,可为啥后来曹植把您的名字删掉,换上杨修了呢?是您得罪他了吗?

  阮瑀作答:我没有得罪曹植。我也不明白他为啥把我的名字从“建安七子”当中删掉了,可能他嫌我的性格太软弱了吧。其实现在我才发现:曹丕和曹植都戏弄了我。听说,我死后,曹丕写《寡妇诗》悼念我,完全把我当成一个独守空房的寡妇来同情。现在想想,当时我真不该写讨好曹操、曹丕的诗歌。至于杨修,他和曹植的关系很铁,曹植把他添加到“建安七子”当中,是可以理解的。但曹植的这个改动,历史并不承认。我阮瑀,还是“建安七子”之一!

  五问徐干:徐干先生,总觉得您的名字很现代化,也很别致,当时您是不是风头很健?

  徐干作答:哈哈,恰恰相反,我当时生活得很低调,你们《经典洛阳》对我的评价是“一池温泉”,我很喜欢这样的定位。温泉,静默中不乏热情,挺好。若有来生,我还做“温泉”。

  六问应玚:应先生,您是“建安七子”之一,可为啥各种版本的中国文学史,提到您的时候都一笔带过?

  应玚作答:呵呵,这不能怪罪中国文学史,只能怪我当时太贪玩,整天下围棋、斗鸡。实际上,任何一个文人集团,其中必有首席和末位,我和刘桢、徐干三人,当时就没有孔融、陈琳、王粲、阮瑀的名气大,下辈子应该继续努力!继续努力!

  七问刘桢:刘桢先生,怠慢您了,最后才问到您。您能用几句话概括一下“建安七子”吗?如果您知道当时还有和“建安七子”齐名的文人,请告诉我,下篇会考虑让他出场。

  刘桢作答:谢谢记者先生这么信任我,让我来作总结。其实让我看,我们“七子”的文学成就并不高,比比后来的唐诗宋词,比比李白、杜甫,我们写的那点儿东西不太出彩。不过,我们开创了“缘情而发、直抒胸臆、慷慨悲歌,再现现实”的个性文学,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这倒是事实。

  至于说到当时与“七子”齐名的文人,那当然是蔡琰,也就是蔡文姬。她的父亲,即著名的学者、书法家蔡邕,其书法碑刻,被你们洛阳郊区的农民在犁田时发现——这父女俩故事多多,接下来该让他们出场了!

“建安七子”指汉末建安年间颇有代表性的七位文人: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瑒和刘桢。因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曾七人并举,故以此名称之 .

孔 融 (153--208),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子的二十世孙。好学有异才。汉献帝时任北海(山东境内)相,世称孔北海。曹操时又任少府、大中大夫等职。性格刚正,为人恃才负气,后因屡次触怒曹操,在政治上与曹对抗被杀。所作散文词藻华美,议论尖锐,笔调犀利简洁,以气盛见长。如《荐祢衡表》、《与曹公论盛孝章书》。其诗流传不多,代表作有《临终诗》,抒写忠悃孤愤之情。

陈 琳 (?--217),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江都县)人。曾为何进主簿,后依袁绍掌书记。绍败之后,又归附曹操,任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草拟书檄公文,后为门下督。擅长撰写章表书檄,所作甚多,与阮禹齐名。代表作如诗伐曹操的《为袁绍檄豫州》,运用骈偶句式,铺张扬厉。亦长于写诗,其诗仅存四首。其代表作为《饮马长城窟行》,以乐府旧题写人民劳役之痛苦,诗风朴实、生动,富有民歌特色,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为后世诗评家所称道。

王 粲 (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出身大家,童年时得到蔡邕的赏识,被称为"有异才"。17岁时因战乱避难荆州,依附刘表,不得重用。后归附曹操,任承相掾,后转迁军谋祭酒,位至魏国侍中。在"七子"中,其文学成就最高,被刘勰称为"七子之冠冕"(《文心雕龙·才略》)。其诗赋感时伤乱,激昂慷慨,情调悲凉。诗作如《七哀诗》,描写了军阀混战所造成的悲惨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登楼赋》抒写怀乡之情与怀才不遇的沉痛,感情真挚感人,是古代抒情小赋的名篇。

徐 干 (177--217),字伟长,北海(今山东昌乐)人。曾任曹操司空军谋祭酒掾属,后官至五官中郎将文学。蔑视官禄,著书自娱,所作《中论》,为时人所推重。又善辞赋,能诗。诗代表作《室思》六章,抒写女子对丈夫的哀婉情思,真挚动人,对后世闺怨诗颇有影响。原诗文集已佚。

阮 禹 (约165--212),字元瑜,陈留尉氏(今属河南尉氏县)人。少时曾从蔡邕学习,后为曹操司空军谋祭酒,与陈琳共同掌管记室,草拟军国檄书,又转为仓曹掾属。能诗善文。散文《为曹公作书与孙权》。诗歌以《驾出北郭门行》为代表,写后母虐待孤儿,有一定进步意义,其风格很接近汉乐府古辞。在建安七子中,他的诗比较凄凉低沉。

应 瑒 (?--217),字德琏,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人。应劭之侄,曾为曹操丞相掾属,转任平原侯庶子,后为五官中郎将文学。与弟应璩、侄应贞皆以文章称世。曹丕曾称其"常斐然有述作意,其才学足以著书"(《与吴质书》)。惜传世之作不多。
刘 桢 (?--217),。字公干,东平(今山东东平)人。曾为曹操丞相掾属。其诗刚劲挺拔,注重气势,不尚雕琢。后人以他与曹植并称,谓"曹刘",声誉甚高。但其诗作流传甚少,多为酬赠亲友之作。代表作《赠从弟》三首,以比兴手法抒写情怀,其中"亭亭山上松"一首尤为著名,为后人所赞赏。诗中歌颂了松柏不罹凝寒的本性,表现出诗人"真骨凌霜,高风跨俗"(钟嵘《诗品》)的高尚品质。
“七子”的生活,基本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他们在汉末的社会大战乱中,
尽管社会地位和生活经历都有所不同,但一般都不能逃脱颠沛困顿的命运。后期他们都
先后依附于曹操,孔融任过少府、王粲任过侍中这样的高级官职,其余也都是曹氏父子的近臣。
不过,孔融后来与曹操发生冲突,被杀。由于七人归附曹操时间先后不同,所
以各人的前后期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界限。孔融在建安元年(196),徐干、阮瑀在建安初,
陈琳在建安五年,王粲在建安十三年,刘桢、应瑒在建安十三年后。

“建安七子”指汉末建安年间颇有代表性的七位文人: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瑒和刘桢。因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曾七人并举,故以此名称之 .

孔 融 (153--208),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子的二十世孙。好学有异才。汉献帝时任北海(山东境内)相,世称孔北海。曹操时又任少府、大中大夫等职。性格刚正,为人恃才负气,后因屡次触怒曹操,在政治上与曹对抗被杀。所作散文词藻华美,议论尖锐,笔调犀利简洁,以气盛见长。如《荐祢衡表》、《与曹公论盛孝章书》。其诗流传不多,代表作有《临终诗》,抒写忠悃孤愤之情。

陈 琳 (?--217),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江都县)人。曾为何进主簿,后依袁绍掌书记。绍败之后,又归附曹操,任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草拟书檄公文,后为门下督。擅长撰写章表书檄,所作甚多,与阮禹齐名。代表作如诗伐曹操的《为袁绍檄豫州》,运用骈偶句式,铺张扬厉。亦长于写诗,其诗仅存四首。其代表作为《饮马长城窟行》,以乐府旧题写人民劳役之痛苦,诗风朴实、生动,富有民歌特色,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为后世诗评家所称道。

王 粲 (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出身大家,童年时得到蔡邕的赏识,被称为"有异才"。17岁时因战乱避难荆州,依附刘表,不得重用。后归附曹操,任承相掾,后转迁军谋祭酒,位至魏国侍中。在"七子"中,其文学成就最高,被刘勰称为"七子之冠冕"(《文心雕龙·才略》)。其诗赋感时伤乱,激昂慷慨,情调悲凉。诗作如《七哀诗》,描写了军阀混战所造成的悲惨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登楼赋》抒写怀乡之情与怀才不遇的沉痛,感情真挚感人,是古代抒情小赋的名篇。

徐 干 (177--217),字伟长,北海(今山东昌乐)人。曾任曹操司空军谋祭酒掾属,后官至五官中郎将文学。蔑视官禄,著书自娱,所作《中论》,为时人所推重。又善辞赋,能诗。诗代表作《室思》六章,抒写女子对丈夫的哀婉情思,真挚动人,对后世闺怨诗颇有影响。原诗文集已佚。

阮 禹 (约165--212),字元瑜,陈留尉氏(今属河南尉氏县)人。少时曾从蔡邕学习,后为曹操司空军谋祭酒,与陈琳共同掌管记室,草拟军国檄书,又转为仓曹掾属。能诗善文。散文《为曹公作书与孙权》。诗歌以《驾出北郭门行》为代表,写后母虐待孤儿,有一定进步意义,其风格很接近汉乐府古辞。在建安七子中,他的诗比较凄凉低沉。

应 瑒 (?--217),字德琏,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人。应劭之侄,曾为曹操丞相掾属,转任平原侯庶子,后为五官中郎将文学。与弟应璩、侄应贞皆以文章称世。曹丕曾称其"常斐然有述作意,其才学足以著书"(《与吴质书》)。惜传世之作不多。
刘 桢 (?--217),。字公干,东平(今山东东平)人。曾为曹操丞相掾属。其诗刚劲挺拔,注重气势,不尚雕琢。后人以他与曹植并称,谓"曹刘",声誉甚高。但其诗作流传甚少,多为酬赠亲友之作。代表作《赠从弟》三首,以比兴手法抒写情怀,其中"亭亭山上松"一首尤为著名,为后人所赞赏。诗中歌颂了松柏不罹凝寒的本性,表现出诗人"真骨凌霜,高风跨俗"(钟嵘《诗品》)的高尚品质。
“七子”的生活,基本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他们在汉末的社会大战乱中,
尽管社会地位和生活经历都有所不同,但一般都不能逃脱颠沛困顿的命运。后期他们都
先后依附于曹操,孔融任过少府、王粲任过侍中这样的高级官职,其余也都是曹氏父子的近臣。
不过,孔融后来与曹操发生冲突,被杀。由于七人归附曹操时间先后不同,所
以各人的前后期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界限。孔融在建安元年(196),徐干、阮瑀在建安初,
陈琳在建安五年,王粲在建安十三年,刘桢、应瑒在建安十三年后。

不是被杀,就是早死


建安七子都是谁
建安七子都是谁建安七子是在汉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统一名称,这七位文学家分别是陈琳、孔融、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而他们之所以被称之为七子,也是因为曹丕在评论当时文人的时候,特别将他们七位标举了出来。既然在当时都是比较重要的文学家,而孔儒的情况是其中最为特别的,因为其中的六人...

东汉末年的建安七子指的是哪些人?他们结局如何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再加上其实力的不断壮大,所以,这导致建安七子最终都投靠到曹操麾下了。比如陈琳原先隶属于袁绍,但是,在袁绍败亡时,陈琳最终被曹操招纳。当然,在建安七子中,还有孔融这样忠于汉室的人物。因为和曹操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孔融最终被曹操处死。以下,就让我们一...

东汉末年的“建安七子”指的是哪些人?他们的结局如何?
东汉末年的时候,有7个人是非常有才华的,于是被世人称作建安七子,建安七子中的恐龙大家都比较熟知,小时候常听的孔融让梨,就是关于孔融小时候的故事。并且恐龙还是孔子的后人,在历史上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人物。不过孔融并没有投靠曹操,更是对曹操你曹丕的有些做法表示非常的讥讽,所以在后期孔融也...

建安七子之首是谁,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能当
有人说它之所以能够成为建安七子之首是因为曹操对其宠爱有加,如若不然他就不是第一了。其实不然,曹操虽然有权,但他同时也是爱才的,如果王粲没有说得过去的才华,他一定不会让其在朝中为官,而且还常伴左右,恐怕早就被赶走了。但是王粲有一个缺点,那就是讳疾忌医,跟当时齐国的国君一样,不...

"建安七子""竹林七贤"分别都是谁?老师布置的作业,帮个忙,谢谢各位...
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人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已,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故尔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中,又号“邺中七子。”竹林七贤,诗魏末的七位有名文士,...

建安七子简介,建安七子分别都有哪些人
在七子中属他的成就最高。他的《七哀诗》和《登楼赋》最能代表建安文学的精神。《七哀诗》之一(《西京乱无象》)写他由长安避乱荆州时途中所见饥妇弃子场面,深刻揭示汉末军阀混战造成的惨象及人民深重灾难,使人怵目惊心。《登楼赋》是荆州时登麦城城头所作,主要抒发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愁恨,...

建安七子指的都有谁?
建安十八年,曹操晋爵魏公,魏国建,王粲官任侍中。二十二年,从曹操南征孙权,北还途中病卒,终年四十一岁。王粲善属文,其诗赋为建安七子之冠。《魏志》本传记王粲著诗、赋、论、议近60篇。有明人辑录遗文《王侍中集》,今存诗23首。刘勰认为他是 “七子之冠冕”。2、徐干 拼音:xú gàn 少年...

建安七子
共同之处。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今邯郸临漳)中,又号“邺中七子”。“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与"三曹"一起,构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军。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七子”的创作各有个性,各有独特的风貌。孔融长于奏议...

建安七子是哪七个人?
建安七子指汉末建安时期作家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徐干、应玚。“七子”之称出于曹丕《典论·论文》,又因同居邺中(今河南安阳),亦称“邺中七子”。他们生活于汉末动乱年代,有的还经历过困苦的生活,又都有一定的抱负,故其作品反映了社会的动乱现实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统一...

汉末建安八子是谁都有什么成就
建安七子:1、孔融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为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孔融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任六...

广阳区15726322059: 建安七子都是因为什么而归附曹操的,归附后对曹有什么奉献?? -
井居肺结:“建安七子”之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 、应玚 、刘桢,已经全部在《经典洛阳》中出场了.故事讲完了,该为他们作一个总结了. “建安七子...

广阳区15726322059: 三国的杨修被曹操所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井居肺结: 汉末魏初,在文学上是一个暂时繁盛的时期.所谓建安七子,便是那时候的有名的文人.曹操自己也写诗文,加以他善于笼络一班有才名的文人,所以他把许多文人(其中也有方士)都收集到自己的身边,为他效劳.建安七子除孔融之外,都是依附于曹操的. 曹操一方面把许多文人拉到他身边,但同时,对于那些有傲气、不讲他好话的文人,却是很不放心.从他先杀孔融,后杀杨修,便充分说明曹操对敢于反对他的文人的忌恨.

广阳区15726322059: 建安七子都那几位? -
井居肺结:[答案] 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好学有异才.曹操时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但是他在政治上坚持与曹操不合作的态度,终为曹操所杀.他能善诗文,但是作品留下来的很少. 王粲(177---217),字仲宣,三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

广阳区15726322059: 建安七子是什么 -
井居肺结: 孔融(153 - 208),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文举,鲁(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孙.“七子”中,他年辈最高,政治态度与其他6人不同.献帝时任北海(山东寿光)相,世称孔北海,又任少夫、大中大夫等职.为人不...

广阳区15726322059: 建安七子是指哪七个人? -
井居肺结: 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七子”之称,始于...

广阳区15726322059: 建安七子"是哪一位作家提出的概念 -
井居肺结: 建安七子"是曹丕作家提出的概念.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

广阳区15726322059: 王粲故事
井居肺结: 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1] ),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两城镇)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太尉王龚曾孙、司空王畅之孙.少有才名,为著名学者蔡邕所赏识.初平二年(192年),因关中骚乱,前往荆州依靠...

广阳区15726322059: tara以前是七个人么 -
井居肺结: T-ara现在是7人组合,是因为Day By Day时期只有一个加入,所以当时是8人.她叫李雅琳.之后Sexy love回归时就是花英走后的,又变成7人了.李雅琳是金头发,唱Rap时候的那个Solo就是她了.

广阳区15726322059: 建安七子指的是哪些? -
井居肺结: 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

广阳区15726322059: “建安七子”指的是哪七个? -
井居肺结: 孔融,陈琳,王粲,刘桢,应玚,徐干,阮瑀"七子"的生活,基本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他们在汉末的社会大战乱中,尽管社会地位和生活经历都有所不同,但一般都不能逃脱颠沛困顿的命运.后期他们都先后依附于曹操,孔融任过...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