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里恩的个人经历

作者&投稿:黎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大卫•里恩的简介~

大卫·里恩

中文名: 大卫·里恩

英文名: David Lean

性 别: 男

生 日: 1908-03-25

角 色:编剧,导演

戴维·利恩1908年出生于英格兰,1928年开始从影,早期以拍文学戏剧电影著称。1942年,他导演了令人难以忘怀的浪漫之作《相见恨晚》。1946 -1948年,他将狄更斯的《孤星血泪》和《雾都孤儿》搬上银幕,制作的影片有浓郁的英国民族特色。从50年代中期开始,里恩的风格为之一变,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专拍“跨洋电影”(即兼顾大西洋两岸英美观众双方口味的电影),《桂河大桥》即是五十年代英国最著名的“跨洋电影”。里恩以雄厚的美国资本为后盾,将影片拍得壮观宏伟。由此,他获得了第一个最佳导演奖。1962年,他再度拍出了历史巨片《阿拉伯的劳伦斯》,并获得了第二尊金像。 1965年执导“日瓦戈医生” 1984年执导“印度之行” 从影四十多年,大卫·里恩只拍摄了16部影片,但获得奥斯卡提名竟达56次之多,共获得27项金奖,他本人七次得到最佳导演奖提名, 两次获奖,被称为英国电影届的泰斗。

导演作品

Discovery系列孤星血泪 Great Expectations (2001)

印度之行 A Passage to India (1984)

雷恩的女儿 Ryan's Daughter (1970)

万世流芳 The Greatest Story Ever Told (1965)

日瓦戈医生 Doctor Zhivago (1965)

阿拉伯的劳伦斯 Lawrence of Arabia (1962)

桂河大桥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1957)

艳阳天 Summertime (1955)

女大不中留 Hobson's Choice (1954)

一飞冲天 Sound Barrier, The (1952)

梅特林 Madeleine (1950)

欢乐的精灵 Blithe Spirit (1949)

苦海孤雏 Oliver Twist (1948)

孤星血泪 Great Expectations (1946)

相见恨晚 Brief Encounter (1945)

天伦之乐 This Happy Breed (1944)

与祖国同在 In Which We Serve (1942)

编剧作品

印度之行 A Passage to India (1984)

欢乐的精灵 Blithe Spirit (1949)

苦海孤雏 Oliver Twist (1948)

孤星血泪 Great Expectations (1946)

相见恨晚 Brief Encounter (1945)

天伦之乐 This Happy Breed (1944)
大卫·里恩David Lean

“大卫·里恩和黑泽明是传统式电影最后的大师,他们所运用的电影语言比我现在懂得的还要多。”成名后的斯皮尔伯格曾如是说。他和我们许多人一样,小时候是大卫·里恩的崇拜者,他认为,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里恩克服种种困难拍出了那些史诗巨作,这是人所难及的。《桂河桥》、《阿拉伯的劳伦斯》、《日瓦戈医生》直到《印度之行》,每一部都拍摄于远邦绝域,每一部都带来了不同文化和异乡风情的冲击。从文学改编到历史片,从狄更斯到帕斯捷尔纳克、福斯特,大卫·里恩始终秉持着英国文学、“老好莱坞”戏剧性的传统,一句话来概括他的风格:是古典主义的。在电影史上,大卫·里恩以熔化异域景观和文明冲突的创奇者而被铭记。

从英国到美国的巨匠之路



大卫·里恩 (1908.3.25-1991.4.16) 有着古典英国绅士的堂堂仪表,那棱角分明、条缕清晰的面容,让人一见而顿生观赏希腊雕塑的巍峨肃穆之感。他生于伦敦南郊克罗伊登一个市民家庭,虽然不是什么书香世家,但他自小受到良好、完整的教育,狄更斯的小说是他幼时的最爱,英国、欧洲大陆新旧文学的典籍伴他一路成长,文艺修养的确是渊源流长。狄更斯不仅是里恩早期电影的文学源泉,也对他一生的创作思想产生了影响。在他早期作品里,能看到“批判现实主义”,洞察的冷峻,揶揄的深沉,更多的是对人本身的关怀;与狄更斯相似,他很注意观察儿童,并且观察与表现的角度很独特,狄更斯读者在他影片里总能读到似曾相识的儿童“趣味”。

1927 年,中学毕业后,里恩踏入位于伦敦的高蒙电影制片厂,以做片场杂工告别了学生时代。他先后做过场记、导演助手、剪辑,曾经读过的大量古典文学只能装在心里,电影技术的一切知识他都是从实践得来。在剪辑台上,里恩找到了用武之地,干得得心应手,才能逐渐为人瞩目。从 1931 年他第一次操刀《这些迷人的人》到 1984 年《印度之行》,里恩共执掌剪辑了 24 部影片, 1938 年《皮格马里翁》的成功,为他赢得了声誉,当时有“英国第一剪辑师”之称。战争时期,英国电影的主旋律是为国防服务,主导一切的是纪实色彩强烈的纪录性电影,一批青年影人有了冒升的机会。 1942 年,里恩与诺埃尔·考华德合导了《我们服役的海洋》,用纪实风格为皇家海军大唱赞歌。这头炮虽然不怎么响,却也不怎么坏,里恩严肃、真实的手法受到肯定,导演的位子算是正式坐定,考华德也成为他多年的合作伙伴,长期为他编剧。

1945 年,第三部作品《快活的幽灵》得到一项奥斯卡奖:最佳特技摄影。这是一出以荒诞形式展现中产阶级家庭生活的喜剧,与日后作品的沧桑之感完全不同,却奠定了里恩影片中产阶级情趣的基调。这种情趣在早期的一个巅峰表现就是 1946 年的《相见恨晚》,以两个中年男女的婚外恋情,带出了英国电影罕有的徘徊于情感与义务之间的缠绵,这回更了不起,竟获得了首届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影片奖(并列),还在 2002 年英国《帝国》杂志影迷网上投票评选的十大浪漫经典影片中名列第一位,这对于我们印象中古板的英国人来说,实在是大出意外。对里恩而言,好运开始了。

不久,里恩先后把狄更斯的《远大前程》、《奥立佛·退斯特》搬上银幕,两部影片的成功,使里恩升入英国电影具有代表性的巨匠之列,在中国也使狄翁作品以《孤星血泪》、《雾都孤儿》之名为人紧记,原名再无人提起。正当人们期待里恩将狄更斯的小说一一搬上银幕时,他埋头拍了几部反映中产阶级生活的《霍布森的抉择》、《夏日的疯狂》等,其间《突破声音的障碍》礼赞英国军人对职责和科学的献身精神,某种程度上预示了他以英国军事行动为经拍摄史诗片的意图。



1957 年,在斯里兰卡丛林中拍成的《桂河桥》高居当年卖座片首位,是里恩创作的分水岭,首先,在制作方式上,转入了跨国制作大规模历史巨片的模式,此后,里恩的影片均为好莱坞投资,英美影界跨国合作;其次,作品的思想内容转向英国殖民历史的反思和东西氛方文化冲突的探索。里恩的眼界超越了狄更斯所代表的本国历史文化,逸出了中产家庭的小天地,在经历了二战后“日不落帝国”的衰落,置身于美苏两大阵营“冷战”和美苏两大新帝国崛起的现实,里恩对历史和政治产生了兴趣,印度、缅甸、阿拉伯、沙皇和列宁、斯大林的俄国,纷纷进入了他的视野。继《桂河桥》之后,《阿拉伯的劳伦斯》、《日瓦戈医生》并称为里恩的史诗三部曲,在商业发行上一个比一个成功,俘虏了“东方”社会主义阵营之外全世界的观众,里恩步入了电影事业的顶峰。《瑞安的女儿》虽然使他一度陷入低潮,声言再也不想拍电影了,积十年之功,改编现代英语经典小说家 E · M ·福斯特的《印度之行》最终为他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点。

里恩跨国制作历史巨片的巨大成功。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幕后的制片人萨姆·施皮格尔,他与里恩合作多年,在英国影人与美国大公司哥伦比亚、米高梅等之间牵线搭桥,使里恩的雄伟构想得到雄厚资本的支持,一个个在市场狭小和影业萧疏的英国不可能完成的史诗巨构由此催生。巨片的成功,把里恩推向了世界,为好莱坞商人带来了丰厚利润,也为英国电影开辟了广大的市场。至今普通观众日常称道的,都是里恩后期用美国资本拍摄的几部巨片,置之同时的英美影片中,则英国影片无此宏伟的结构形式,美国影片无此深厚的文化内涵,用美国资金技术之长,挥扬英国人文底蕴和人才优势,只有一个美英文化交界的大卫·里恩,得天独厚,才能完成这样一个文化上共襄盛事的巨匠使命。

1984 年,《印度之行》公映并广获好评之后,大卫·里恩又投入到另一部史诗片《诺斯特罗莫》的筹备中。这是 20 世纪有影响的捷克籍英国作家、《现代启示录》原作者约瑟夫·康拉德的小说代表作,“没有拍出来的片子总是最好的”,此片如果拍成,很可能在《印度之行》深刻的殖民文化反思基础上更进一步。可惜就像黑泽明生前念念不忘《三藏法师》、《大海的见证》、《雨过风云》却赍志以殁一样,里恩纵然老骥伏枥,这时的天下却已是斯皮尔伯格他们的了,大师们晚年所遇到的市场危机、投资障碍,都要比壮年时也是电影黄金时代的外景地上的拍摄困难难解决得多。《诺斯特罗莫》正在初步摄制中, 1991 年 4 月 16 日,大卫·里恩病逝,最后一部巨作终于未竟全功。



总起来看大卫·里恩一生的电影创作,前期和后期,固然可分为家庭生活片、文学改编片和史诗片不同阶段,不同题材与体裁的作品从形式到内容都迥然大异,但细一品味,不分前期后期在精神内涵上又是一脉相承的。里恩还是那个里恩,是人文心怀的、绅士派头的、英国古典文学和好莱坞戏剧传统的卫道者和弘扬者。在里恩所有的影片中,始终贯彻着人道主义和人文精神的追求,关怀一个人是否完整、健全、自由、幸福,是否真正实现了自我:小奥立佛第一位的追求是免于饥寒,之后是摆脱人格的屈辱和获得慈爱的对待;匹普在追求做个上等人开始嫌贫爱富时,自身的一部分就已发生扭曲而不健全了;一对中年男女倾心相爱又要遵众清教徒的道德律,在身内和身外之间不断挣扎和摇摆,这是早期个人的也非常古典的人文精神表现形式。尼柯尔森、劳伦斯不只在自己的个性和修养中,而且要在敌我之间、异质的种族和文化之间,做出是非判断和行止选择;日瓦戈不仅有家庭和婚外恋之间的羁绊,还有文学寄托与从命生活之间的抉择,在沙皇专制暴行和假借革命名义暴行之间的矛盾;到了印度殖民者和当地人之间,在人性的差异之外,还有文化的、政治的冲突,将人文精神和人道关怀表现得更复杂。



作为坚持戏剧传统的影片,里恩作品都有一个完整清晰的故事,有一个突出的主角和围绕着他的一群形象生动鲜明的人物。从《快活的幽灵》开始,他的影片情节就是起伏有致的,狄更斯的作品本来就极重故事性,改编狄更斯的两部通俗经典就更是趣味横生、引人入胜。到了《桂河桥》,里恩的故事在战乱动荡的历史时期、异国的广袤背景上铺展,人物或登上历史舞台叱咤风云,或卷入战火与动乱尝尽悲欢离合,其戏剧性就不仅是曲折而已,而是波澜壮阔的,具有极大的涵盖度和典型性。

史诗之所以能被称为史诗,时间、空间的跨度,历史、文化的涵盖度,规模与内容、形式的宏幅巨制,都是必要条件;而更主要的史诗都要有能够配称为史诗性的精神来作支撑,这精神应当是崇高的、博大的,能够让人心生肃穆之感、悲凉之气的,激起人深入、持久的思索。早期里恩作品的人文精神可以用一句同情穷苦人、关心人的健全发展来概括,从《桂河桥》开始,里恩在作品中对人文精神进行了远为深广的开掘,关注下列问题:英国的传统文化、英国人的典型气质可不可取,英国的白人主义、殖民行为对不对,殖民统治究竟给殖民地人士留下了什么东西,被领导、被拯救、被统治的西方以外的人们对西方人怎么看,西方文明对异质的文化应该有什么态度,这些课题尽管在影片中没有全部得到完满的解答,但是里恩能有这种探索精神并在相当程度上可称为反思意识,而且他的探索大体不带偏见,像《印度之行》确实可成为西方人特别是想当世界领袖的英国、美国人的一面镜子。到《印度之行》为止,可以说里恩在文化反思、文明冲突探索方面的成就,将人文主义升级到了全人类的高度,冀望众生平等,纵使文化的交流不能使不同种族、文化形态融合,至少也要相安无事,这是人文主义的真髓,正是这种诸文化平等的精神,构成了里恩电影不朽的史诗性。

在电影艺术上,里恩建树甚高,创新性则贡献似乎不多。里恩属于传统派巨匠,将电影的传统技巧运用得炉火纯青,大气非凡,极富电影的魅力。在剧本、选景、摄影、剪辑这四个方面,均有过人造诣。其一为剧本多从著名小说改编而来,文学基础坚实;长于外景拍摄,《孤星血泪》海边渔村和墓地的外景名噪一时,尤以后期连续远赴异国实地兴建外景基地,涉密林、穿沙漠、过雪原、踏山地,在极尽雄奇的自然环境中取景拍摄,捕捉到了电影史上佼佼可数的独特景观,堪称空前绝后。在彩色宽银幕电影的制作实践中,里恩独树一帜,色彩、光线、影调朴素自然,而又构思统一、摄取精妙,没有美国古装大片的浮艳喧哗,仍给人以鲜明之感,淡而悠远,还能让人回味得更久一点。从影片的整体效果来看,与世界其他大师相比,里恩属于内功深厚、不带丝毫杂质和火气的一种,暴力、色情、怪诞都跟他远不沾边,作品雅俗共赏,娱乐性、观赏性和艺术性、文化内涵互不偏废,只要电影一天还存在,一定就有观众爱看他的影片。

大卫·里恩有着古典英国绅士的堂堂仪表,那棱角分明、条缕清晰的面容,让人一见而顿生观赏希腊雕塑的巍峨肃穆之感。他生于伦敦南郊克罗伊登一个市民家庭,虽然不是什么书香世家,但他自小受到良好、完整的教育,狄更斯的小说是他幼时的最爱,英国、欧洲大陆新旧文学的典籍伴他一路成长,文艺修养的确是渊源流长。狄更斯不仅是里恩早期电影的文学源泉,也对他一生的创作思想产生了影响。在他早期作品里,能看到“批判现实主义”,洞察的冷峻,揶揄的深沉,更多的是对人本身的关怀;与狄更斯相似,他很注意观察儿童,并且观察与表现的角度很独特,狄更斯读者在他影片里总能读到似曾相识的儿童“趣味”。1927年,中学毕业后,里恩踏入位于伦敦的高蒙电影制片厂,以做片场杂工告别了学生时代。他先后做过场记、导演助手、剪辑,曾经读过的大量古典文学只能装在心里,电影技术的一切知识他都是从实践得来。在剪辑台上,里恩找到了用武之地,干得得心应手,才能逐渐为人瞩目。从1931年他第一次操刀《这些迷人的人》到1984年《印度之行》,里恩共执掌剪辑了24部影片,1938年《皮格马里翁》的成功,为他赢得了声誉,当时有“英国第一剪辑师”之称。战争时期,英国电影的主旋律是为国防服务,主导一切的是纪实色彩强烈的纪录性电影,一批青年影人有了冒升的机会。1942年,里恩与诺埃尔·考华德合导了《我们服役的海洋》,用纪实风格为皇家海军大唱赞歌。这头炮虽然不怎么响,却也不怎么坏,里恩严肃、真实的手法受到肯定,导演的位子算是正式坐定,考华德也成为他多年的合作伙伴,长期为他编剧。1945年,第三部作品《快活的幽灵》得到一项奥斯卡奖:最佳特技摄影。这是一出以荒诞形式展现中产阶级家庭生活的喜剧,与日后作品的沧桑之感完全不同,却奠定了里恩影片中产阶级情趣的基调。这种情趣在早期的一个巅峰表现就是1946年的《相见恨晚》,以两个中年男女的婚外恋情,带出了英国电影罕有的徘徊于情感与义务之间的缠绵,这回更了不起,竟获得了首届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影片奖(并列),还在2002年英国《帝国》杂志影迷网上投票评选的十大浪漫经典影片中名列第一位,这对于我们印象中古板的英国人来说,实在是大出意外。对里恩而言,好运开始了。不久,里恩先后把狄更斯的《远大前程》、《奥立佛·退斯特》搬上银幕,两部影片的成功,使里恩升入英国电影具有代表性的巨匠之列,在中国也使狄翁作品以《孤星血泪》、《雾都孤儿》之名为人紧记,原名再无人提起。正当人们期待里恩将狄更斯的小说一一搬上银幕时,他埋头拍了几部反映中产阶级生活的《霍布森的抉择》、《夏日的疯狂》等,其间《突破声音的障碍》礼赞英国军人对职责和科学的献身精神,某种程度上预示了他以英国军事行动为经拍摄史诗片的意图。1957年,在斯里兰卡丛林中拍成的《桂河桥》高居当年卖座片首位,是里恩创作的分水岭,首先,在制作方式上,转入了跨国制作大规模历史巨片的模式,此后,里恩的影片均为好莱坞投资,英美影界跨国合作;其次,作品的思想内容转向英国殖民历史的反思和东西氛方文化冲突的探索。里恩的眼界超越了狄更斯所代表的该国历史文化,逸出了中产家庭的小天地,在经历了二战后“日不落帝国”的衰落,置身于美苏两大阵营“冷战”和美苏两大新帝国崛起的现实,里恩对历史和政治产生了兴趣,印度、缅甸、阿拉伯、沙皇和列宁、斯大林的俄国,纷纷进入了他的视野。继《桂河桥》之后,《阿拉伯的劳伦斯》、《日瓦戈医生》并称为里恩的史诗三部曲,在商业发行上一个比一个成功,俘虏了“东方”社会主义阵营之外全世界的观众,里恩步入了电影事业的顶峰。《瑞安的女儿》虽然使他一度陷入低潮,声言再也不想拍电影了,积十年之功,改编现代英语经典小说家E·M·福斯特的《印度之行》最终为他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点。里恩跨国制作历史巨片的巨大成功。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幕后的制片人萨姆·施皮格尔,他与里恩合作多年,在英国影人与美国大公司哥伦比亚、米高梅等之间牵线搭桥,使里恩的雄伟构想得到雄厚资本的支持,一个个在市场狭小和影业萧疏的英国不可能完成的史诗巨构由此催生。巨片的成功,把里恩推向了世界,为好莱坞商人带来了丰厚利润,也为英国电影开辟了广大的市场。至今普通观众日常称道的,都是里恩后期用美国资本拍摄的几部巨片,置之同时的英美影片中,则英国影片无此宏伟的结构形式,美国影片无此深厚的文化内涵,用美国资金技术之长,挥扬英国人文底蕴和人才优势,只有一个美英文化交界的大卫·里恩,得天独厚,才能完成这样一个文化上共襄盛事的巨匠使命。1984年,《印度之行》公映并广获好评之后,大卫·里恩又投入到另一部史诗片《诺斯特罗莫》的筹备中。这是20世纪有影响的捷克籍英国作家、《现代启示录》原作者约瑟夫·康拉德的小说代表作,“没有拍出来的片子总是最好的”,此片如果拍成,很可能在《印度之行》深刻的殖民文化反思基础上更进一步。可惜就像黑泽明生前念念不忘《三藏法师》、《大海的见证》、《雨过风云》却赍志以殁一样,里恩纵然老骥伏枥,这时的天下却已是斯皮尔伯格他们的了,大师们晚年所遇到的市场危机、投资障碍,都要比壮年时也是电影黄金时代的外景地上的拍摄困难难解决得多。《诺斯特罗莫》正在初步摄制中,1991年4月16日,大卫·里恩病逝,最后一部巨作终于未竟全功。总起来看大卫·里恩一生的电影创作,前期和后期,固然可分为家庭生活片、文学改编片和史诗片不同阶段,不同题材与体裁的作品从形式到内容都迥然大异,但细一品味,不分前期后期在精神内涵上又是一脉相承的。里恩还是那个里恩,是人文心怀的、绅士派头的、英国古典文学和好莱坞戏剧传统的卫道者和弘扬者。在里恩所有的影片中,始终贯彻着人道主义和人文精神的追求,关怀一个人是否完整、健全、自由、幸福,是否真正实现了自我:小奥立佛第一位的追求是免于饥寒,之后是摆脱人格的屈辱和获得慈爱的对待;匹普在追求做个上等人开始嫌贫爱富时,自身的一部分就已发生扭曲而不健全了;一对中年男女倾心相爱又要遵众清教徒的道德律,在身内和身外之间不断挣扎和摇摆,这是早期个人的也非常古典的人文精神表现形式。尼柯尔森、劳伦斯不只在自己的个性和修养中,而且要在敌我之间、异质的种族和文化之间,做出是非判断和行止选择;日瓦戈不仅有家庭和婚外恋之间的羁绊,还有文学寄托与从命生活之间的抉择,在沙皇专制暴行和假借革命名义暴行之间的矛盾;到了印度殖民者和当地人之间,在人性的差异之外,还有文化的、政治的冲突,将人文精神和人道关怀表现得更复杂。

1942年,David Lean获得和Noel Coward合作的机会,他们共同执导了战争题材的影片《In which we serve》,电影大获成功,促成了Lean电影生涯中最为重要的飞跃——成为一名导演。在Noel Coward的鼓励和帮助下,Lean与制片人Anthony Havelock-Allan,摄影师Ronald Neame共同组建了电影制作公司——Cineguild。公司制作的前三部电影的剧本均是由Noel Coward创作:《天伦之乐》(Happy Breed,1944)、《快乐的精灵》(Blithe Spirit,1945)和《相见恨晚》(1946)。其中,《相见恨晚》获得了第一届戛纳电影节的国际电影大奖。这部电影中,Lean运用了富有感染力的音乐,采用了能更好地营造气氛的布光方式,不追求浪漫的自我抒发,而是严肃地对待主题,从而形成了Lean独特的电影风格,也为他拍摄史诗片打下了基础。
接下来的两部电影《Great Expectations|孤星血泪》(1946) 和《Oliver Twist|雾都孤儿》(1948),均改编自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小说,Lean也由此开始和英国具有传奇色彩的演员亚历克·吉尼斯长期合作。在努力维持了八年的经营后,Cineguild公司因Lean和Ronald Neame之间发生不愉快的争执而关闭,Lean为公司拍摄了最后两部电影:《热情的朋友》(The Passionate Friends,1948) 和《玛德莱娜》(Madeleine,1950),尽管电影中尝试运用了印象派的手法,但在上映后并未得到评论界和观众的赞许。《热情的朋友》改编自英国科幻小说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G.Wells)的作品,《玛德莱娜》则讲述了维多利亚时代一个杀人犯的故事。
David Lean于1952年独立拍摄了在英国大获成功的《一飞冲天》(The Sound Barrier),之后又接连拍摄了改编自剧场喜剧的《霍布森的选择》(Hobson's choice,1954)和与英裔美国人Katharine Hepburn合作的《艳阳天》(Summer Madness,1955),都获得了不错的票房,《霍布森的选择》更是获得了1954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1952年至1956年之间,Lean一直在为亚力山大·柯达拍摄电影,而柯达常对Lean的剧本有种种限制。1956年1月柯达去世后,Lean开始与美国制片人山姆·斯皮格尔讨论和筹备电影《桂河大桥》(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电影由上了好莱坞黑名单的剧作家米歇尔·威尔森(Michael Wilson)和卡尔·福曼(Carl Foreman)改编自法国小说家皮埃尔·鲍利(Pierre Boulle)的同名小说,并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拍摄完成。1957年上映后轰动了国际电影界,获得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在内的七项奥斯卡大奖,也拉开了“里恩式”史诗片的序幕。
此后,Lean与斯皮伯格开始构思一部雄心勃勃的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1962),这部电影是Lean与剧作家Robert Bolt、摄影师Freddie Young和作曲家Maurice Jarre的第一次合作,在约旦沙漠、西班牙和摩洛哥三处选景,历时20个月拍摄完成。《阿拉伯的劳伦斯》不仅成为了Lean最杰出的代表作,还开创了史诗片的新风格,紧接《桂河大桥》之后再一次囊括了七项奥斯卡大奖——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但是Lean和斯皮伯格的合作关系并没有继续下去,他与意大利制片人Carlo Ponti合作了下一部电影《日瓦格医生》(1965),电影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鲍里斯·帕斯特纳克(Boris Pasternak)的同名小说,由Robert Bolt完成剧本,票房收入颇丰,并获得五项奥斯卡大奖。与前两部的奖项相比少了两项,因为同年的最佳的影片和最佳导演颁给了歌舞片《音乐之声》。Lean与Robert Bolt再次合作,完成了电影《瑞安的女儿》(1970),拍摄在爱尔兰持续了一年。虽然影片获得了两项奥斯卡大奖,却在评论界反响平平,甚至连大众也保持沉默。与之前两部既叫好又卖座的作品相比,《瑞安的女儿》并没有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可,这令Lean很伤心,他整整14年没有再拍过剧情长片,所参与的影视工作也仅是为新西兰电视台制作了一部记录片:《一位新闻主播的故事》(The Story of an Anchor ,1978)。
73岁时,Lean与英国制片人John Brabourne和Richard Goodwin合作改编了福斯特(E. M. Forster)的小说《印度之行》,这是一部让Lean牵挂了20多年的小说,因此他格外享受这部电影的筹备和拍摄过程,Lean不仅独自改编了剧本,还亲自担任该片的剪辑师。《印度之行》(1984)一上映就大获成功,成为当年奥斯卡最有力的竞争者,获得了11项提名,并最终夺得两项大奖。Lean将生命的最后几年时光也花在了剧本的改编和拍摄工作上,这次改编的对象是波兰籍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的冒险小说《Nostromo-A Tale of The Seanboard》,此外,他还参与了里查德·哈里斯版《阿拉伯的劳伦斯》的拍摄工作。1990年,美国电影学院为垂暮之年的David Lean颁发了终生成就奖。1991年温暖的春天刚降临英国,癌症的长期折磨却令这位老人奄奄一息,就在《Nostromo》开机之前,Lean长辞于世。 David Lean有过六次婚姻经历,也与许多女性有过暧昧的关系。每一段感情在最初都是热情而激烈的,但是当Lean准备寻找能激起他热情的新对象时,他就会让她们永远地离开自己的生活。  * Isabel Lean (1930–1936) (David's first cousin) — one son Peter  * Kay Walsh (1940–1949)  * Ann Todd (1949–1957)  * Leila Matkar (1960–1978)  * Sandra Hotz (1981–1984)  * Sandra Cooke (1990–1991)



传奇一生!经典




漫漫暑期看点什么电影好
那是一个阿拉伯的故事,那是一个大卫·里恩的时代……26、 《十二怒汉》12 Angry Men 1957年 8.4 由亨利·方达领衔主演,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电影。整个故事发生在一间屋子之中,12个性 格各异的人演出了一场智慧、理智与偏见之间的斗争。其中不乏精彩的台词和精妙的构思 。27、 《光荣之路》Paths ...

美国史上最优秀100部影片
好看的欧美大片《木星上行》(Jupiter Ascending)是拉娜·沃卓斯基与安迪·沃卓斯基联袂执导的原创科幻电影,由查宁·塔图姆、米拉·库妮丝、埃迪·雷德梅恩以及肖恩·宾主演,已于2015年2月6日在美国上映。《木星上行》讲述未来世界,拥有狼基因的赏金猎人奉命追杀与宇宙女王相同基因的俄裔女清洁工,而他却在...

沙河市18414967076: 大卫·里恩(英国男导演、编剧) - 搜狗百科
淳呼唯爱: 大卫·里恩,1908年出生于英格兰,1928年开始从影,里恩以雄厚的美国资本为后盾,将影片拍得壮观宏伟.由此,他获得了第一个最佳导演奖.1962年,他再度拍出了历史巨片《阿拉伯的劳伦斯》,并获得了第二尊金像. 从影四十多年,大卫·里恩只拍摄了16部影片,但获得奥斯卡提名竟达56次之多,共获得27项金奖,他本人七次得到最佳导演奖提名,两次获奖,被称为英国电影界的泰斗.

沙河市18414967076: 大卫•里恩的简介 -
淳呼唯爱: 中文名: 大卫•里恩 英文名: David Lean 性 别: 男 男,生于1908年3月25日,英国萨里郡 逝世于1991年4月16日 (英国伦敦,喉癌) 星座: 白羊座 角 色:编剧,导演 英国电影导演.1908出生于伦敦南郊的克罗伊登,1927年进入电影厂,...

沙河市18414967076: 求一部国外关于龙的电视剧 -
淳呼唯爱: 【原 名】:DINOTOPIA 【译 名】:恐龙帝国 【类 型】:科幻 【集 数】:3 在线视频: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APdpp1UR9TY/ 【国 家】:美国 【语 言】:英语 【字 幕】:中文 【年 份】:2002 【级 数】:NIL不适用 【导 演】:Marco ...

沙河市18414967076: 《音乐之声》的观后感 -
淳呼唯爱: 从来没有一部电影如此深入人心,不但里面的角色、情节、经历家喻户晓,主题歌曲也被广为传唱,由它带来的影响面之广、覆盖范围之大、被感染的人之多,可谓空前绝后、独一无二,它就是来自著名的阿尔卑斯山脉的《音乐之声》(The ...

沙河市18414967076: 印度之行的影片评价 -
淳呼唯爱: 把文学性的东西电影化,在铺陈中展现电影的力量,在这一点上,大卫·里恩的功力是其他导演比不上的. ——纽约时报 大卫·里恩执导并编剧的影片《印度之行》,是自他的《桂河大桥》《阿拉伯的劳伦斯》以来最好的作品,也是自《萍水相逢》以来他的最富人道主义情怀的影片. ——芝加哥太阳 大卫芝加哥太阳里恩(David Lean)将《印度之行》成功地搬上了银幕,为他的艺术生涯划上了一个漂亮的句号. ——DVD 影片是一个迷题,每一个观众都受到它的挑战,他们需要用自己的理解对人类的热情和偏见做出回答. ——BBC 山洞里发生了什么?福斯特一辈子都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大卫里恩对这个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DVDTown

沙河市18414967076: 雾都孤儿这部电影拍于哪一年 -
淳呼唯爱: 1948年——导演:大卫·里恩——英国 1997年——导演:托尼·比尔——美国 2005年——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法国 2007年——导演:Coky Giedroyc——英国 『希望对你有帮助』

沙河市18414967076: 简单介绍好莱坞经典电影都是那些导演拍的? -
淳呼唯爱: 1.科波拉 2.同上 3.德拉邦特 4.斯匹尔博格 5.米洛斯·福曼 6.塔伦蒂诺 7.库布里克 8.布莱恩·辛格 9.塞吉里奥·莱翁 10.同上 11.诺兰 12.希区柯克 13.同上 14.大卫·里恩 15.乔纳森·戴米 16.斯柯塞斯 17.不知道有部好莱坞经典叫枪火的 18.卡罗尔·里德 19.穆里甘 20.这个应该是黑泽明的吧 21.宫崎骏 日本的 22.王家卫 23.多南 24.托纳多雷 25.弗里茨·朗 26.安东尼奥尼 27.爱森斯坦 28.格里菲斯 29.费里尼 30.基亚罗斯塔米 31.法斯宾德 32.米哈尔科夫

沙河市18414967076: 谁能找到 美国电影《相见恨晚》? -
淳呼唯爱:中文名称:相见恨晚英文名称:Brief Encounter资源类型:DVDRip发行时间:1945年11月26日电影导演:大卫·里恩 David Lean电影演员:特雷弗·霍华德 Trevor HowardWilfred BabbageMargaret BartonAlfie Bass...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