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教堂的发展

作者&投稿:斋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世纪教堂对城市发展有什么意义?~

精神文明建设,一个教堂会带起地方经济的繁荣,生活在黑暗中世纪的欧洲人民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他的存在只是相对于每一个城市的管理,大约就和像政府一样,有城的地方就有他,唯一的意义就是精神上奴役人民,使其在受到不公平待遇或领主贵族欺压时有个祷告自身的地方,祈祷自己能过的好一点的地方,对城市治安起到一定的作用,安定。

http://tieba.baidu.com/f?kz=147455782
图文并茂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始建于公元1163年,一直到公元13世纪才全部建成。
从巴黎圣母院的正面看,纯粹的尖拱形建筑已形成。整个平面还是十字架形的,但东西长于
南北向。底部是凹进去的三座券门,门内层层线脚中布满了神的雕像,给整个建筑增添了华
贵感。代替罗马式建筑的典型巨塔是十字形交叉点上的小尖塔,它的高耸使整个建筑显得更
加巍峨。

圣母院西边正面有两座高耸的巨塔,塔有三层,下面一层设有国王画廊;第二层中央是一个
象征天堂的玫瑰花形的大圆窗;第三层是可穿行的回廊。
雕刻是圣母院中不可缺少的装饰,有植物图案和幻想的怪物;还有彩色玻璃大窗,使建筑形
成一种恍惚的神的幻境,加强了教堂神圣的宗教色彩。

曾经上演过那么经典的爱情故事,相信也是一个见证爱情的好地方.
圣母院位处巴黎的核心,市内发展均环绕着西堤岛,并以此为焦点向外作同心圆式开展,加上,圣母院融合了古典及现代巴黎的建筑特色,更渐渐成为法国的宗教、艺术及旅游中心,于是,法国人便把圣母院的入口位置设为原点,然后将法国其它城市的坐标以此起算,所以,当人们站在圣母院前,也即是处于法国的中心点,可想而知,圣母院在法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除了优越的地理位置外,圣母院更是哥德式建筑的表表者,教堂的外型庄严恢宏,雕刻细致,结构对称而秀丽,无论是近看抑或远眺,也别具美感。要欣赏其尖塔及飞壁梁柱的壮丽外貌,最宜于塞纳-马恩省河左岸的堤道观看,所以,当我前往圣母院时,也选择沿着塞纳-马恩省河漫步,由远至近,由外至内,感受这大教堂独特的建筑美。

圣玛利亚大教堂
佛罗伦萨圣玛利亚大教堂是由菲利波·布鲁内莱斯基设计的,教堂的穹顶结构作为一种设计形式,几乎风靡文艺复兴时期兴建的所有教堂。其灵感来自古罗马,造型承袭雄伟庄严的万神殿。然而它们又有显著的区别。 建於1499年的圣玛利亚大教堂位於卢加诺主街ViaNassa尽头,毫不起眼的外观,里面却珍藏著全瑞士最大幅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基督受难图(Passion of Christ),而这幅壁画的作者卢伊尼(Bernardino Luini)正是达文西的得意门生,他於1529年完成这幅笔触细腻的壁画。


圣玛利亚修道院
拜占庭的建筑
拜占庭原是古希腊与罗马的殖民城市。其建筑按国家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前期:即兴盛时期(4-6世纪),主要是按古罗马城的样子来建设君士坦丁堡。在6世纪出现了规模宏大的以一个穹隆为中心圣索菲亚大教堂。
二、中期:(7-12世纪),由于外敌相继入侵,国土缩小,建筑减少,规模也大不如前。其特点是占地少而向高发展,中央大穹隆没有了,改为几个小穹隆群,并着重于装饰,如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
三、后期:(13-15世纪),十字军的数次东征使拜年占庭帝国大受损失。这时建筑既不多,也没有什么新创造,后来在土耳其入主后大多破损无存。

莫地那大教堂
教堂是集中式的,东西长77.0米,南北长71.0米。布局属于以穹隆覆盖的巴西利卡式。中央穹隆突出,四面体量相仿但有侧重,前面有一个大院子,正南入口有二道门庭,末端有半圆神龛。中央大穹隆,直径32.6米,穹顶离地54.8米,通过帆拱支承在四个大柱敦上。其横推力由东西两个半穹顶及南北各两个大柱墩来平衡。内部空间丰富多变,穹隆之下,与柱之间,大小空间前后上下相互渗透,穹隆底部密排着一圈40个窗洞,光线射入时形成的幻影,使大穹隆显得轻巧凌空。
教堂内部空间曲折多变,饰有金底的彩色玻璃镶嵌画。

圣莫特教堂
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手法主义是16世纪晚期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怪异和不寻常的效果,如以变形和不协调的方式表现空间,以夸张的细长比例表现人物等。建筑史中则用以指1530~1600年间意大利某些建筑师的作品中体现前期巴洛克风格的倾向。

还有......

注:该具体内容来自中文维基,因为我懒惰,只是把年代理了一下

1。巴西利卡(Basilica) 式长方形教堂
巴西利卡(basilica)是古罗马的一种公共建筑形式,其特点是平面呈长方向,外侧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长边,短边有耳室,采用条形拱券作屋顶。后来的教堂建筑即源于巴西利卡,但是主入口改在了短边。

巴西利卡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原意是“王者之厅”的意思,拉丁语的全名是basilica domus。本来是大都市里作为法庭或者大商场的豪华建筑。

基督教沿用了罗马巴西利卡的建筑布局来建造教堂,尤其罗马风时代的大多数教堂是巴西利卡格局。随着历史的变迁,巴西利卡这个词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今天在天主教中,有特殊地位的教堂被赋予“宗座圣殿”的头衔;宗座圣殿的拉丁语即与巴西利卡同字,不论其建筑风格和结构。

古代
在古希腊的雅典巴西利卡是君主或者最高贵族执政官办公的建筑的称呼,而不是一个建筑结构的名称。作为建筑结构希腊的巴西利卡也是罗马人引入的。

罗马市里最老的巴西利卡是前185年老加图在罗马市场上造的。在罗马市场上及其周围还有一些其它后来造的巴西利卡。尤其豪华的有玛尔库斯·埃米利乌斯·雷比达在广场北边造的艾米利大圣堂和由恺撒开建,屋大维完工的位于帕拉丁山上的朱里亚巴西利卡。罗马最庞大的巴西利卡是由马克森提乌斯开建,君士坦丁一世完工的巴西利卡,它的一个侧壁的残墟今天依然树立在罗马市场上。

在古罗马的其它城市里也有巴西利卡。庞培城的废墟里有三座中等大小的巴西利卡并列于中心广场的窄边上。维特鲁威描写了一座他在法诺造的巴西利卡。

加图的巴西利卡是一座立方体建筑,它有两个窄边,其中一个窄边朝罗马市场,是建筑物的正面,前面有一个平顶的门廊。另一个窄边是一个半圆,或者附带有一个半圆形龛。中央大厅的四周有立柱环绕。

后来的巴西利卡保持了加图巴西利卡的内厅结构,但是在其周围添加了许多附加物。比如朱里亚巴西利卡的外面由一道立柱长廊围绕。而庞培城和维特鲁威的正面则是在宽边,而且没有加图巴西利卡的半圆形龛。

最出格的是马克森提乌斯的巴西利卡,它有一个拱顶,在窄边和宽边各有一个半圆形龛。

与此同时期建造的特里尔的康斯坦丁巴西利卡使用两行窗来为内部照明。今天特里尔的巴西利卡是1846年按照罗马时代的原型重造的。

共和国时期的巴西利卡后来对帝国时期的私宅建筑也有影响。由于当时的要人有许多追随者和请求人他们在他们的私宅需要很多办公房。这样的带廊柱的私人巴西利卡从其结构上依然遵从罗马私宅的结构。

基督教
最初基督徒在他们私人的家里做神事。但是基督教被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后巴西利卡成为教堂的主要建筑形式。早期的基督教堂几乎全部是参照巴西利卡的建筑方式建造的,本来放有法官或者皇帝的宝座的半圆形龛成为供圣坛的位置。原来巴西利卡的结构被保留:一座长的大厅被立柱分为三个部分。中间的中厅最宽,也最高,其终端是供奉圣坛的半圆形龛。两侧的侧廊则比较低和比较窄。

十字巴西利卡的布局通过垂直于原巴西利卡的长轴添置一个横廊一个巴西利卡就演变成十字巴西利卡了。十字巴西利卡的地基是一个十字形,其横廊的高度与宽度与中厅一样。一开始这个建造方法可能不是出于其地基的形状的意义产生的,而是为了使得在做神事的时候在圣坛附近有更多的活动地方。从美观的角度来说这个横廊加阔了圣坛的空间,加强圣地的感觉。

在横廊与中厅交叉的地方树立着两根特别粗的立柱,这两根立柱同时标志着中厅和侧廊的结束。中厅与横廊交叉的房顶由两个互相交叉的巨大的拱中厅与横廊交叉的房顶由两个互相交叉的巨大的拱弧支持。这两个拱弧被叫做凯旋门,来代表耶稣战胜死亡和圣坛的胜利。在许多哥特式的教堂中在这里还有一道圣坛屏来标志普通人不可踏入的,只有神职人员可以进入的部分。在一些宗教仪式改革的过程中在有些教堂中这个圣坛屏又被拆除了。

有些特别大的十字巴西利卡不但有两个侧廊,而且在这两个侧廊外还有两个侧廊,因此一共有五个厅。最外边的侧廊最窄最低,中厅最高最宽。

这些教堂的内部往往铺有非常豪华的马赛克,但是外部却非常简朴,只有巨大的窗打破了它们的阴森的感觉。后期的巴西利卡在墙上也铺有马赛克,而正门则饰有一个门廊。

一般在教堂前(至少在所有的大教堂前)有一个前院或者前廊。在这个前庭的中央有一个水泉用来洗手,来代表对灵魂的洁净。这个传统来自基督教早期基督徒还在家里做神事的时候,在受圣餐前洗手。

从中世纪早期开始参照圣伯多禄大殿的前例在主圣坛的高台下往往有一个小堂,这样信徒可以直接看死去的圣人的墓。随教堂的不同这个小堂(地下墓室)的结构非常不同,从简单的地窖到豪华的地宫各式各样。

罗马巴西利卡的内部:特里尔的巴西利卡罗马市里的典型的巴西利卡有拉特朗大殿、马杰奥尔圣母教堂、圣彼得镣铐教堂等。

在艺术史和建筑史中巴西利卡这个词仅指按照早期教堂建筑设立的教堂建筑。其中中厅必须高出侧廊,在侧廊的顶部和中厅的顶部之间还要有一段直立的带有明窗的墙。没有明窗的教堂被称为“假巴西利卡”。除一般的只有一个厅的教堂和中厅与侧廊一样高的教堂外巴西利卡是欧洲直到15世纪(在阿尔卑斯山脉以北直到16世纪)最常见的教堂建筑格式。

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的教堂的内部结构是横向的,在这个时期里很少有人造巴西利卡了。尤其在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拉丁语族国家里这个建筑方式非常流行。这个建筑方式实际上是从马克森提乌斯的巴西利卡开始的。这里也可以看出巴西利卡这个词的多种含义。在罗马帝国时代这个词还是“王者之厅”的意思,不一定是一个建筑格式的名称,而在中世纪它是一种建筑格式的名称。文艺复兴和巴洛克的巴西利卡一般是在过去真正的巴西利卡的基础上改造的。

一直到19世纪复古和浪漫运动巴西利卡才重新开始起头。但是出于概念上的混淆实际上许多不应该算作巴西利卡的建筑也被称为巴西利卡了。

称号
在天主教的用词中,“巴西利卡”是授予拥有特殊地位的大教堂的称号,中文称为“宗座圣殿”,在天主教会内通常简称为“圣殿”。这与这些教堂的实际建筑格式无关。其中位于罗马市内的四座教堂,被授予特级圣殿(Basilica major;天主教称为“大殿”)的称号,这四座教堂是拉特朗大殿、圣伯多禄大殿、城墙外的圣保罗教堂(圣保禄大殿)和马杰奥尔圣母教堂(圣母大殿)。

除了罗马,世界各地还有许多等级较低的宗座圣殿。大中华地区共有三座宗座圣殿,分别为中国上海的佘山进教之佑圣母大殿、台湾屏东县的万金圣母圣殿,以及台湾高雄市的玫瑰圣母圣殿主教座堂。

老圣伯多禄大教堂即老圣彼得大教堂

19世纪画的老圣彼得大教堂,这大约是1450年的景象。由君士坦丁大帝资助,在圣彼得的墓地上建立,于326年至333年始建,历时三十年建成,为巴西利卡式建筑。

800年圣诞节,查理曼大帝在此跪着做礼拜时,突然被教皇良三世加冕,并被其称为“罗马人的皇帝”。

重建
教皇犹利二世决定重建圣彼得教堂,并于1506年4月18日动工,1626年宣布落成。即今日所见之圣彼得大教堂。

=====================================================================

然后是拜占庭式教堂
拜占庭式建筑
位于伊斯坦布尔(即古代拜占庭)的圣索非亚大教堂拜占庭式建筑,指的是拜占庭帝国时期的建筑风格。在古罗马巴西利卡式的基础上,融合了东方(主要是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等)艺术,形成了新的风格。对后来的东欧建筑和伊斯兰教建筑有很大影响。

发展历史
前期(4-6世纪):主要是模仿古罗马风格。圣索非亚大教堂已具有突出的拜占庭建筑风格。

威尼斯圣马可教堂中期(7-12世纪):由于外敌相继入侵,导致国土缩小,建筑也减少,规模也大不如前。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占地少而向高处发展,中央大穹隆没有了,改为几个小穹隆群,并着重于装饰,如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
后期(13-15世纪):十字军的数次东征使拜占庭帝国大受损失。这时期建筑既不多,也没有什么新创造,在被奥斯曼帝国灭国后大多破损无存。

莫斯科的华西里·柏拉仁诺教堂,建成于1555年和1561年之间。对其他地区的影响:拜占庭式建筑对俄罗斯教堂建筑和伊斯兰教建筑有重大影响。典型的如莫斯科的华西里·柏拉仁诺教堂,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

建筑特点
圆形穹顶

圣索非亚大教堂剖面图穹隅(Pendentive)是指拱顶之间形成的三角形球面。穹隅的发明使得方形基座上可以搭建巨大的圆形穹顶。这是一个古罗马建筑师没有解决的问题,是建筑史上的伟大发明[1]。圣索非亚大教堂即以大穹顶著称,并有多个圆形穹顶的小厅。高大宽阔,采光充分。

平面结构

圣索非亚大教堂平面图圆形(辐射式)或正十字形。

圣索菲亚大教堂
这座教堂的整个平面是个巨大的长方形。从外部造型看,它是一个典型的以穹顶大厅为中心的集中式建筑。从结构来看,它有既复杂,又条理分明的结构受力系统。从内部空间看,这座教堂不仅通过排列于大圆穹顶下部的一圈40个小窗洞,将天然光线引入教堂,使整个空间变得飘忽、轻盈而又神奇,增加宗教气氛,而且也借助建筑的色彩语言,进一步地构造艺术氛围。大厅的门窗玻璃是彩色的,柱墩和内墙面用白、绿、黑、红等彩色大理石拼成,柱子用绿色,柱头用白色,某些地方镶金,圆穹顶内都贴着蓝色和金色相间的玻璃马赛克。这些缤纷的色彩交相辉映,既丰富多彩,富于变化,又和谐相处,统一于一个总体的意境:神圣、高贵、富有。从而,有力地显示了拜占庭建筑充分利用建筑的色彩语言构造艺术意境的魅力。这座建筑也就当然地成为了中世纪,乃至人类建筑史上璀璨夺目,光耀千秋的杰作

=====================================================================

3.仿罗马式教堂 (即罗马式)
罗马式建筑(Romanique architecture)(又称罗曼式建筑、罗马风建筑、似罗马建筑等),是10世纪晚期到12世纪初欧洲的建筑风格,因采用古罗马式的卷、拱而得名。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给人以雄浑庄重的印象。对后来的哥特式建筑影响很大。

“罗曼”即“罗马式”的意思,这个词是19世纪早期提出的,最初是指5世纪—13世纪的建筑。

历史

亚琛大教堂中的“帕拉丁礼拜堂”是早期罗曼式建筑的代表。查理曼大帝发起了对古罗马建筑的学习。
德国亚琛大教堂中的“帕拉丁礼拜堂”是查理曼时代留下来的唯一一座建筑,建成于800年—805年之间。

朝圣热潮的兴起,也对教堂的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法国康奎斯的圣弗伊修道院,1120年建成。西面的两个尖塔为19世纪所加。现存的最早的罗曼式教堂,是法国康奎斯的圣弗伊修道院(The Sainte-Foy abbey-church in Conques),即处于前往孔波斯特拉的圣地牙哥朝圣的路途中,是由原来的巴西利卡式教堂扩建的。建成于1120年。

特征
平面:横殿和长方形教堂相交构成拉丁十字。
钟楼:西面入口处有两座塔形钟楼,尖顶或平顶。有时拉丁十字交点和横厅上也有钟楼。
墙体:巨大而厚实。因此显得沉重封闭。
扶壁(buttress):增加对墙体的支撑力。
拱顶:主要是肋骨式筒形拱顶,也有尖肋拱顶。这是一种具有良好声学特性的建筑式样,有利于教堂圣咏的效果。
连拱廊:
门:拱门形式,门楣的半圆形空间覆盖着浮雕,并有多层拱顶曲面。门中央以间柱支撑。
柱:在科林斯柱式的基础上更加发展了浮雕柱饰。
小圆窗(牛眼):

在不同地区的发展

意大利
佛罗伦萨的圣米尼阿托教堂:山墙上多种格纹的交叉使用。
比萨奇迹广场建筑群:使用了繁多的立柱。

德国
施派尔大教堂:出现了十字拱顶,使受力点由二根柱子变为四根柱子,表现了向哥特式建筑发展的趋势。施派尔大教堂是目前世界上存留最大的罗马式教堂建筑。

法国
卡昂的圣安提涅教堂(St. Etienne)出现了六分拱顶。

======================================================================

哥德式教堂
哥特式建筑
德国科隆大教堂被认为完美地结合了所有中世纪哥特式建筑和装饰元素哥特式建筑(Gothic architecture),又译作哥德式建筑,是位于罗曼式建筑和文艺复兴建筑之间的,1140年左右产生于法国的欧洲建筑风格。流行于12世纪至15世纪。哥特式建筑主要用于教堂,在中世纪高峰和晚期盛行于欧洲,由于起源于法国,因此当时又称为“法国式”。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对后世其他艺术均有重大影响。

哥特式(Gothic)一词是后来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认为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才是正统艺术,这种新建筑形式是“野蛮民族”式的,故贬称为“哥特式”。事实上,哥特式建筑与哥特人并无关系。

圣丹尼斯教堂的内部哥特式建筑继承了罗曼式建筑的很多特点。

早期
第一座哥特式教堂是1143年在法国巴黎建成的圣丹尼斯教堂,其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花窗玻璃,为以后许多教堂所效法。1144年,在庆祝圣丹尼斯重修完成举行的典礼上,各国的主教们吃惊地发现这种建筑形式有着不可抵挡的魅力。于是25年之后,凡有代表参加过庆典的地区都出现了哥特式教堂[1]。

经典时期
12世纪末到13世纪中叶。

晚期
辐射状哥特式和火焰哥特式发展。 直到16世纪被文艺复兴风格替代。

复兴
1820年,哥特式装饰风格复兴,主要在内装饰上。

建筑特色

德国科隆大教堂高耸的尖肋拱顶
尖肋拱顶
从罗曼式建筑的圆筒拱顶普遍改为尖肋拱顶(Pointed Arch,或者干脆称为Gothic Arch),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并且尖肋拱顶也具有“向上”的视觉暗示。

飞扶壁(Flying Buttress)

巴黎圣母院成排的飞扶壁
法国亚眠大教堂双层飞扶壁扶壁(Buttress),也称扶拱垛,是一种用来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设施,在罗曼式建筑中即已得到大量运用。

但哥特式建筑把原本实心的、被屋顶遮盖起来的扶壁,都露在外面,称为飞扶壁。由于对教堂的高度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扶壁的作用和外观也被大大增强了。亚眠大教堂的扶拱垛有两道拱壁,以支撑来自推力点上方和下方的推力。沙特尔大教堂用横向小连拱廊增加其抗力,博韦大教堂则双进拱桥增加扶拱垛的承受力。有的在扶拱垛上又加装了尖塔改善平衡。扶拱垛上往往有繁复的装饰雕刻,轻盈美观,高耸峭拔。

花窗玻璃
哥特式建筑逐渐取消了台廊、楼廊,增加侧廊窗户的面积,直至整个教堂采用大面积排窗。这些窗户既高且大,几乎承担了墙体的功能。

并应用了从阿拉伯国家学得的彩色玻璃工艺,拼组成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宗教故事,起到了向不识字的民众宣传教义的作用,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花窗玻璃以红、蓝二色为主,蓝色象征天国,红色象征基督的鲜血。

窗棂的构造工艺十分精巧繁复。细长的窗户被称为“柳叶窗”,圆形的则被称为“玫瑰窗”。

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内部神秘灿烂的景象,从而改变了罗曼式建筑因采光不足而沉闷压抑的景象,并表达了人们向往天国的内心理想。

十字平面

法国沙特尔大教堂平面图这也是继承自罗曼式建筑,但扩大了祭坛的面积。


层层往内推进,并有大量浮雕,对于即将走入大门的人,仿佛有着很强烈的吸引力。

束柱(beam-column)
柱子不再是简单的圆形,多根柱子合在一起,强调了垂直的线条,更加衬托了空间的高耸峻峭。

传播与变异

法国
法国是哥特式建筑的起源地。

英国

英国西敏寺的葱形筋梁。威廉一世回到英国即位后,引入了很多法国习惯,也带来了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在英国出现了多种筋梁结构的穹顶,例如伞形、扇形、葱形等。

德国
弗莱堡大教堂

西班牙

意大利

哥特晚期米兰大教堂意大利没有追逐哥特式建筑的结构体系和造型原则,主要把它作为一种装饰风格。

捷克
圣维特大教堂 (布拉格)

对于罗马式和歌特式的贯穿看这里 liptontea点bokee点com/986847.html

中世纪是到..........文艺复兴结束吧,那么我们就到这

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另外一种观点认为:一直到公元九世纪,绝大多数的近古(Late Antiquity)学者都按照圣奥古斯丁的观点,认为人类是处于历史的第六个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即《圣经》在“启示录”里预言的“末日”,故而有黑暗之意;一个被历史学家普遍接受的说法是,“中世纪黑暗时代”这个词,是由十四世意大利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学者彼特拉克所发明的。他周游欧洲重新发掘和出版经典的拉丁和希腊著作,志在重新恢复源本罗马古典的拉丁语言,艺术和文化,对自公元四一零年罗马沦陷以来的变化与所发生的,认为不值得研究。人文主义者看历史并不按奥古斯丁的宗教术语,而是按社会(学)的术语,即通过古典文化,文学和艺术来看待历史;所以人文主义者把这九百年古典文化上发展的停滞时期称为 “黑暗的时期”。彼特拉克把欧洲历史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古罗马与古希腊时期;二是“黑暗时期”。人文主义者们也相信,总有一天罗马帝国会再次兴起,重新恢复古典文化的纯洁性。十四世纪末与十五世纪初,人文主义者们认为一个现代时期(Modern Age)已经开始了,所以从逻辑上来讲,一个“中世纪”已经形成了。因此,自起人文主义者起,历史学家们对“黑暗的时期”和“中世纪”也多持负面观点。在十六与十七世纪基督教新教徒的宗教改革中,新教徒们也把天主教的腐败写进这段历史中。针对新教徒的指责,天主教的改革者们也给出了一幅与“黑暗的时期”相反的图画:一个社会与宗教和谐的时期,一点也不黑暗。而对“黑暗时期”许多现代的负面观念是来自于,十七与十八世纪启蒙运动中的康德和伏尔泰的作品中。 十九世纪初,浪漫主义运动转变了这种对“黑暗的时期”负面一边倒的趋势。它给出了一幅祥和的图画:社会和环境的和谐,扎根于大自然的生活;同时也回应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主义以理性完全超越感性的作法,以及由正在兴起的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环境破坏与污染。浪漫主义者对待“黑暗时期”的观点,仍可以在今天的一些庆祝那个时期文化活动与节日中,通过所展示出来的风俗与发生的历史事件中看到。浪漫主义运动后的十九世纪下半个世纪,考古学取的了很大的进展,许多不为以前的学者所知的历史文献与文物被挖掘和整理出来。而1939年发现的公元六二五年代的萨顿骺(Sutton Hoo)宝窟,以及中世纪研究的著名学者查理哈斯金(Charles H. Haskins)的研究发现,使得“黑暗时期”看上去不再是一个合适的词汇。二战以后,在英语国家中的专业学者文献里,“黑暗时期”这个词渐渐地消失。查理哈斯金写道:“历史的连续性排除了中世纪与文艺复兴这两个紧接着的历史时期之间有巨大差别的可能性,现代研究表明,中世纪不是曾经被认为的那么黑,也不是那么停滞;文艺复兴不是那么亮丽,也不是那么突然。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之前,有一个类似的运动,即便它不是那么广传。所以,原来的“中世纪黑暗时期”现被改为专指公元四一零年(或四五五年)到公元七五四(或八零零年)这段欧洲历史。 历史随着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所灭,相继出现了一批蛮族国家。先后有法兰克、伦巴德、奥多亚克、勃艮第、汪达尔-阿兰、东哥特、西哥特、盎格鲁·萨可逊等王国建立。王国之间战争不断,其中盎格鲁·萨可逊、法兰克王国存在的时间比较长。作为日耳曼人一支的法兰克人,在486年打败高卢军队,由克洛维建立起墨洛温王朝的统治。克洛维通过和罗马梵蒂冈的联合,占领了罗马帝国在高卢的全部领土。随着法兰克王国不断的扩张,到了6世纪中叶,征服了勃艮第、图林根、巴伐利亚和萨可逊的一些部落,成为当时西欧最强大的国家,并建立了封建采邑制。 751年,宫相矮子丕平成为法兰克国王,建立了加洛林王朝。在查理大帝统治期间国力达到最盛,吞并了伦巴德王国,夺取西班牙边区,占领东巴伐利亚,征服阿瓦尔汗国,西欧的大部分土地都成为了法兰克王国的领土。查理大帝死后,法兰克王国发生兄弟战争而分裂,在843年8月签订《凡尔登条约》经国家分为西法兰克王国、东法兰克王国和意大利王国,现代的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疆域就是以这个条约为基础的。日耳曼人的另外一支盎格鲁人、萨克逊人、朱特人在5世纪中叶进入大不列颠群岛,在6世纪末,7世纪初,形成了7个王国,英国历史上称为七国时代。829 年,威塞克斯王国吞并了其他6个王国,从此诞生了英格兰(England)。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以亲属关系要求继承王位,遭到拒绝后,以武力夺取了英王之位,称为“征服者威廉”(即威廉一世),建立了诺曼底王朝,但是这也造成了日后百年战争的根源。在亨利一世(1100年 - 1135年)统治时期,随着王权的加强,社会矛盾激化。1215年约翰(无地王)被迫签署《自由大宪章》。1264年的内战期间,亨利三世被西门·德·孟福尔俘虏。1265年孟福尔召集国会,成为英国议会的开端。从1343年起,贵会分成了由贵族组成的上院和代表骑士、市民的下院,确立了议会君主制。与此同时,西法兰克王国演变成了法兰西王国,并加强了王权,罗马梵蒂冈被迫迁往法国南部的阿维农,并自上而下召开三级会议(一级为高级教士,二级为贵族,三级为富裕的市民),也形成了议会君主制。德国的前身东法兰克王国地方政权很强大。911年加洛林王朝结束后,国王由地方权贵选出,但更多是名誉,国王的权利和地方诸侯平等。这个特点被历史学家认为是其热衷于对外扩张的原因。951年,奥托一世率军占领了伦巴德地区,其后的奥托二世进军罗马。1155年腓特烈一世攻占米兰,教皇为其加冕,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全盛时领土包括了德意志全境,意大利中、北部,西西里岛,捷克、瑞士、爱沙尼亚、普鲁士。在腓特烈一世遭到15个城市联合抵抗(即伦巴第联盟),并被打败。腓特烈一世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时溺水而死,占领区也纷纷独立。文化意大利一直不能统一,罗马教皇为了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建立了教皇国,并且伪造了《君士坦丁赠礼》文件,声称当年君士坦丁大帝把罗马城,拉特兰宫等地交给了教皇。教会统治非常严厉,并且控制了西欧的文化教育。教士不能结婚,主张禁欲,要求人们将一切献给上帝才能死后上天堂,另一方面圣职买卖现象又很严重。宣扬三位一体、原罪说等经院哲学,严格控制科学思想的传播,并设立宗教裁判所惩罚异端,学校教育也都是为了服务于神学。在教皇格高列里一世(590年 - 604年)时期,古罗马图书馆也被付之一炬。在德国宗教改革后,意大利产生了文艺复兴运动,并扩展到欧洲很多国家。这是涌现出了许多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像但丁、薄伽丘、列奥纳多·达· 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马基雅维利、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开普勒、哈维、弗兰西斯·培根等等。 经济中世纪时的经济主要是封建制的庄园式自然经济。出现了一批商业城市:巴黎、里昂、都尔奈、马赛、科隆、特里尔、斯特拉斯堡、汉堡、威尼斯、热那亚等等,形成了一个以地中海为中心的贸易区。16世纪以后,兴起了工场手工业,最初是佛罗伦萨,随后是佛兰德尔,而圈地运动使英国迅速发展。这种经济模式加速了贸易,从而发生了地理大发现,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工场手工业也使进行战争的武器产生了飞跃,火炮和毛瑟枪


法国巴黎圣母院详细资料
Lassus,1807-1857)和维优雷o勒o杜克(Viollet-le-Duc)负责全面整修教堂,工程持续了23年,修缮了尖顶和圣器堂,因此今日我们见到的巴黎圣母院,有非常多的要素是由他们来重新诠释的。在今日,圣母院依然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的旷世杰作,并几乎保持了最初的原始风貌。圣母院也展现了哥特式教堂的发展史。

坎特伯雷大教堂为何被称之为“天堂之门”?什么时候修建的?
其实,说起这座教堂的历史,要追溯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那个时候,这座教堂就已经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因为,肯特郡是非常重要的交通要道,所以,这里发展很快,也很繁荣。大约在公元43年,这里就有一个小教堂,叫做圣马丁教堂,也是至今为止英国最古老的一座教堂。到了公元597年前后,有四十名来自于...

教堂的起源及历史
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鸦片战争后,清廷与英国签订的《南京条约》,才解开天主教在中国被禁教的束缚。此后,随着列强对中国的政治及军事干预,天主教在中国得到快速的发展,到19世纪末,各国传教士已在多数府、州、县建立教堂,特别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全国各式教堂已急遽增加至4000...

圣科尔曼天主教堂
西区爱尔兰社区一直稳定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然而不久之后,由于克利夫兰居民普遍离开市中心,社区解散。在这种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圣科尔曼教堂不断发展,以满足日益多样化和不那么繁荣的社区的需要。随着1904年学校的关闭和1974年的拆除,圣科尔曼在其1930年的校舍中开设了西区第一所幼儿园之一。此外,教会...

米兰大教堂的历史沿革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皇帝在此颁布赦令,使基督教会合法话,这一著名的《米兰赦令》在基督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罗马帝国灭亡之后,米兰被外族占领,直到公元十二世纪才获得自治权,此后被维斯孔蒂等家族统治多年。文艺复兴时期,这一家族请来了达·芬奇等著名人文主义者,使这里的艺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圣斯蒂芬罗马天主教堂
1869年建造了一座两层楼的建筑物,里面有一所学校和一座教堂。教区继续发展,1873年,新的圣斯蒂芬教堂奠基。最初由于1873年的恐慌和随后的经济萧条而推迟,恢复教堂建设的资金部分来自教区居民抵押个人财产。现在的教堂于1881年竣工并成为圣堂。到本世纪初,圣斯蒂芬教堂是克利夫兰数量最多的德国天主教徒的...

纽约的百年历史教堂被大火烧毁,此教堂有何历史意义?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当地时间的12月5日纽约曼哈顿的一座十九世纪教堂被一场大火烧毁。这座教学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是纽约历史最久的大学教堂。它代表的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里面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自由钟,每个美国重要时刻它都要响起。这场大火出动了百名的消防队员,有四名队员受到了轻微的伤害。这...

欧洲建筑风格的发展史是怎样的?
1、文艺复兴建筑: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十五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它地区,形成带有各自特点的各国文艺复兴建筑。一般认为,十五世纪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建成,标志着文艺复兴建筑的开端。而关于文艺复兴建筑何时结束的问题,建筑史界尚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一些学者认为...

文艺复兴三个发展阶段的典型建筑分别是哪个,特点分别是什么?
发展阶段大致可分为以佛罗伦萨的建筑为代表的文艺复兴早期(15世纪),以罗马的建筑为代表的文艺复兴盛期(15世纪末至16世纪上半叶)和文艺复兴晚期(16世纪中叶和末叶)。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建筑: 著名实例有:佛罗伦萨大教堂中央穹窿顶(1420~1434),设计人是F.勃鲁涅列斯基,大穹窿顶首次采用古典建筑形式,打破中世纪天主教...

巴黎圣尼古拉斯教堂巴黎圣尼古拉斯教堂介绍
6.圣巴夫大教堂推荐理由:佛兰德斯的最高杰作15世纪的画,《神秘的羔羊》,被收藏。7.香草河岸和克雷里推荐理由:比利时最美的古建筑,色彩丰富,特色鲜明。8、根特9.国家当代艺术博物馆推荐理由:它展示了比利时最有趣的现代艺术作品。10.市政厅推荐理由:它见证了16世纪根特的建筑发展史,每个大厅都有...

扶风县18377877686: 论述中世纪建筑的伟大成就 -
年湛强力: 中世纪盛期的文化艺术,经历了罗马式时期和哥特式时期.教堂建筑成为当时主要艺术载体,许多优秀雕刻家从事教堂建筑的装饰雕塑和内部陈列的圆雕工作.罗马式教堂以其坚厚、敦实的形体显示教会的威力,哥特式教堂以其灵巧、尖挺的上...

扶风县18377877686: 中世纪罗马式教堂是从( )建筑样式演变过来的. -
年湛强力: 中世纪罗马式教堂是从( 巴西里卡式)建筑样式演变过来的.

扶风县18377877686: 中世纪教堂对城市发展有什么意义? -
年湛强力:[答案] 中世纪天主教控制着欧洲大片地区 包括西欧 中欧 北欧 南欧 中世纪教堂规模比较大 因为一个教堂要容纳一整座镇子或村子的人口 教堂位于城市的中心 要说发展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 因为城市的发展主要靠商业、当地资源...

扶风县18377877686: 罗马式建筑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年湛强力: 罗马式建筑又称"罗曼式建筑”,是流行于10世纪至12世纪欧洲的一种基督教建筑风... 的故事内容,形象古拙,装饰性也很强,是欧洲中世纪教堂铜雕装饰的杰作.

扶风县18377877686: 中世纪欧洲的教堂建筑样式有着怎样的风格?
年湛强力: 在神权至上的中世纪,辉煌的建筑大多是教堂和修道院.每个主教管区 都有为主教而建的大教堂,每个修士团也都建有自己的修道院.中古西欧社 会的宗教生活是以教堂...

扶风县18377877686: 欧洲中世纪设计的最高成就是什么教堂?
年湛强力: 欧洲中世纪设计风格有许多种.风格不同,无法单纯讲哪个成就最高:圣索菲亚教堂(土尔其伊斯坦布尔)是拜占廷艺术中最辉煌的成就.哥特式教堂是基督教全盛期的产物,可说是教堂艺术的登峰造极.遍布欧洲的哥特式教堂也就成为了哥特式建筑的最高成就.科隆大教堂是世界最高教堂之一.米兰大教堂被称为火焰式哥特建筑,又称为锦绣的森林.巴黎圣母院是哥特式建筑的一座丰碑,它是法国的骄傲,它被雨果誉为“一个巨大的石头交响曲”.

扶风县18377877686: 中世纪欧洲基督教的发展及影响? -
年湛强力: 中世纪界定于公元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公元1453 年东罗马帝国灭亡的这一历史时期.中世纪是全世界封建制社会形成到发展的时期,也是世界三大宗教形成并广泛传播的时期.基督教文化在中世纪欧洲取得了万流归宗的地位. 欧洲人的生...

扶风县18377877686: 中世纪哥特式教堂出现的历史必然性.价值.出现的意义影响 -
年湛强力: 出现的必要性:哥特式建筑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在12—15世纪,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另外,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

扶风县18377877686: 中世纪教堂对城市发展有什么意义? -
年湛强力: 精神文明建设,一个教堂会带起地方经济的繁荣,生活在黑暗中世纪的欧洲人民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他的存在只是相对于每一个城市的管理,大约就和像政府一样,有城的地方就有他,唯一的...

扶风县18377877686: 介绍一下欧洲的建筑史 -
年湛强力: 欧洲的封建时代,主要意识是基督教.教会不仅统治与震慑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还控制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教会的统治对当时的建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于是教堂往往代表了当时当地建筑的最高代表,凝聚着当地的文化,象征着一座座的城...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