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苏轼的八声甘州·寄参寥子的现代文译文以及评论 速度!!

作者&投稿:蔡庙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求《八声甘州·寄参寥子》翻译!!!! 急!!~

寄参寥子作者:admin 日期: 09/06/12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作者: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注释
  1.参寥子:即僧人道潜,字参寥,浙江于潜人。精通佛典,工诗,苏轼与之交厚。公元1091年,苏轼应召赴京后,寄赠他这首词。
  2.西兴:即西陵,在钱塘江南,今杭州市对岸,萧山县治之西。
  3.忘机:忘却世俗的机诈之心。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苏轼《和子由送春》:"芍药樱桃俱扫地,鬓丝禅塌两忘机。"
  4.相得:相投合。
  5."约他年"三句:以东晋谢安的故事喻归隐之志。《晋书o谢安传》:"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
  6."西州路"三句:据《晋书o谢安传》,太山人羊昙素为谢安所重。谢安过西州门病死之后,羊昙"辍乐弥年,行不由西州路。"此处是说自己要实现谢公之志,要参寥子不要像羊昙一样痛哭于西州路。
  此词作于元祐六年(1091年),是寄赠之作。表达了作者与友人参寥子相契如一的志趣和亲密无间的感情。
  上阙"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二句以钱塘潮水比喻人的欢聚与离别,气势非凡。虽然是写"卷潮来"和"送潮归"两个方面,但却是以"有情"始,以"无情"终,其归根到底仍是"无情",接着以"问"字领起下文,"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辉?"仍是表达了愁苦的心情。最后几句则宕开一笔,纵阅古今之变,通过对历史上机心倾轧的否定而自明心迹:"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使精神得以超脱和自由。
  下阙则开始追忆往事:"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将旧日漫游的地点、季节、景色以及二人相知相得的友谊一一写出。后几句则是借用谢安、羊昙的故事,来表明自己的志向,"愿谢公雅致莫相违",并殷殷嘱托友人不要为自己担忧:"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清末词学家郑文焯颇激赏此词。在《手批东坡乐府》中评云:"突兀雪山,卷地而来,真似钱塘江上看潮时,添得此老胸中数万甲兵,是何气象雄且杰!妙在一字豪宕,无一语险怪,又出以闲逸感喟之情,所谓骨重神寒,不食人间烟火气者。此境至此,观止矣!"可谓是推崇备至。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词作。这是一首寄赠之作,表现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和寄情山水的人生理想。此词上下阙均以写景发端,议论继后。景语中有情语,议论时亦辅之以超旷、闲逸、感喟之情,大气包举,襟怀高妙,风格豪迈超旷。
词中抒写出世的高想,表现人生空漠之感,却以豪迈的气势出之,使人惟觉其气象峥嵘,而毫无颓唐、消极之感。词人强调达观和“忘机”,使人感到的却是他对友情的无比珍重。苏轼达观中充满豪气,向往出世又执著于友情的个性,于此可见一斑。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苏 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鉴赏

  此词作于元佑六年(1091)苏轼由杭州太守被召为翰林学士承旨时,是作者离杭时送给参寥的。参寥是僧道潜的字,以精深的道义和清新的文笔为苏轼所推崇,与苏轼过从甚密,结为莫逆之交。苏轼贬谪黄州时,参寥不远两千里赶去,追随他数年。这首赠给参寥的词,表现了二人深厚的友情,同时也抒写出世的玄想,表现出巨大的人生空漠之感。整首词达观中充满豪气,向往出世却又执着于友情,读来毫无颓唐、消极之感,但觉气势恢宏,荡气回肠。

  词的上片起势不凡,以钱塘江喻人世的聚散离合,充分表现了词人的豪情。首二句表面上是写钱塘江潮水一涨一落,但一说“有情”,一说“无情”,此“无情”,不是指自然之风本乃无情之物,而是指已被人格化的有情之风,却绝情地送潮归去,毫不依恋。所以,“有情卷潮来”和“无情送潮归”,并列之中却以后者为主,这就突出了此词抒写离情的特定场景,而不是一般的咏潮之作,如他的《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观潮》词、《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诗,着重渲染潮声和潮势,并不含有别种寓意。下面三句实为一个领字句,以“问”字领起。西兴,钱塘江南,今杭州市对岸,萧山县治之西。“几度斜晖”,即多少次看到残阳落照中的钱塘潮呵!这里指与参寥多次同观潮景,颇堪纪念。“斜晖”,一则承上“潮归”,因落潮一般傍晚时分,二则此景我国古代诗词中往往是与离情结合一起的特殊意象。此句以发问的形式,写出天上阳光的无情。地下潮水无情而归,天上夕阳无情而下,这是以天地和自然万物的无情,衬托人之有情。

  “不用”以下四句,意谓面对社会人生的无情,不必替古人伤心,也不必为现实忧虑,必须超凡脱俗,“白首忘机”,泯灭机心,无意功名,达到达观超旷、淡泊宁静的心境。这几句,带有作者深沉的人生感喟和强烈的哲理色彩,读来令人感慨。

  从上片写钱塘江景,到下片写西湖湖景,南江北湖,都是记述他与参寥杭的游赏活动。“春山”,一些较早的版本作“暮山”,或许别有所据,但从词境来看,不如“春山”为佳。前面写钱塘江时已用“斜晖”,此处再用“暮山”,不免有犯重之嫌:“空翠烟霏”正是春山风光,“暮山”,则要用“暝色暗淡”、“暮霭沉沉”之类的描写;此词作于元佑六年三月,恰为春季,特别叮咛“记取”当时春景,留作别后的追思,于情理亦较吻合。

  “算诗人”两句,先写与参寥的相知之深。参寥诗名甚著,苏轼称赞他诗句清绝,可与林逋比肩。他的《子瞻席上令歌舞者求诗,戏以此赠》云“底事东山窈窕娘,不将幽梦嘱襄王。禅心已作沾泥絮,肯逐春风上下狂”,妙趣横生,传诵一时。他与苏轼肝胆相照,友谊甚笃。早苏轼任徐州知州时,他专程从余杭前去拜访;苏轼被贬黄州时,他不远二千里,至黄与苏轼游从;此次苏轼守杭,他又到杭州卜居智果精舍;甚至以后苏轼南迁岭海时,他还打算往访,苏轼去信力加劝阻才罢。这就难怪苏轼算来算去,像自己和参寥那样亲密无间、荣辱不渝的至友,世上是不多见的了。如此志趣相投,正是归隐佳侣,转接下文。

  结尾几句表现了词人超然物外、归隐山水的志趣,进一步抒写二人的友情。据《晋书。谢安传》载,谢安东山再起后,时时不忘归隐,但终究还是病逝于西州门。羊昙素为谢所重,谢死后,一次醉中无意走过西州门,觉而大哭而去。词人借这一典故安慰友人:自己一定不会象谢安一样雅志相违,使老友恸哭于西州门下。

  此词以平实的语言,抒写深厚的情意,气势雄放,意境浑然。郑文焯《手披东坡乐府》说,此词“云锦成章,天衣无缝”,“从至情中流出,不假熨贴之工”,这一评语正道出了本词的特色。词人那超旷的心态,那交织着人生矛盾的悲慨和发扬蹈厉的豪情,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和深刻的启迪。

  ——————
  赏析二:

  据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宋时此词有苏轼真迹的石刻,末署“元佑六年三月六日”。当时苏轼在知杭州二年后奉召赴阙,于三月九日启程入汴,离杭前在巽亭作词寄与诗僧参寥。巽亭位于凤凰山上郡治东南,与望海楼相近。登巽亭而望,“钱塘江上,西兴浦口”,正历历在目。所以此词即以望中的江潮起落与渡口斜晖发端,既以寄慨,又以寓别。

  这首词的上片纵笔于宇宙人生,意态极为超旷;下片则对于平生素志和故旧情义,申拳拳之念,诚挚而又深沉。这两个方面在词中便熔铸为一,令人感到进入晚年的苏轼,胸次超然而不失温馨,心情苍老而每多眷恋。苏轼后期的作品中常见的出乎其外观照人生、入乎其内执著人生的因素,在这首词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苏词工于发端,此词便起笔超凡。首句“有情万里卷潮来”,犹如挟天风海涛而至,有“天地为之波涛,神人为之钟鼓”的气势。但苏轼的用意不仅在此。开头两句写奔腾来去的万里江潮,把它们置于极目海天的苍茫寥廓之中,展示了广袤的空间。接着“问钱塘江上”三句,又从无限的空间,转入了无限的时间。“几度斜晖”,上而无始,下而无终。所问的“几度”,所答则应为无穷无尽。前两句从横的一面讲,后三句从纵的一面讲,望中的落晖流水,就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包孕着天地古今悠悠不尽的深刻内蕴。读苏轼诗词,常应从其所叙的情景之中,发现其深藏不露而含义实丰的某些理致。上述数句,就是这方面较好的例子。“俯仰昔人非”,用王羲之《兰亭集序》“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语意。与时空二者均为无限的宇宙相比,人生只不过“俯仰之间”,极为短暂。苏轼说自己“白首忘机”,他在晚年对这种宇宙人生之理,尤其看透彻悟,因而对人世的存亡祸福,穷通得失,包括这次入朝的进退去留,都抱着超然的态度。

  然而“白首忘机”并不是忘怀一切,否定人生。下片言及“谢公雅志”与“西州恸哭”,就余恋尚在,情深意厚,蔼然可亲。或许“白首忘机”之后,更能发现本志、友情对于人生的价值。参寥名道潜,字参寥子,于潜人。元丰元年(1078)与苏轼相识于徐州。苏轼在《与文与可书》中,盛道其“诗句清绝,与林逋相上下,而通行道义,见之令人萧然”。苏轼谪居黄州时,参寥从二千里外远道来访,追随经年,后与苏轼同游庐山。苏轼再莅杭州,参寥即卜居于孤山的智果寺,时相倡和。词中“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就是指智果寺所在的孤山、宝石山一带。由于二人交契甚深,苏轼临别以谢安、羊昙事为喻,签订后约。东晋谢安自东山入朝后,常怀归隐之心,欲经略粗定,自海道东还。后遇疾,病危时经过南京西州门,因雅志不遂,深自慨失。其外甥羊昙后于醉中过西州门,怀念谢安,恸哭而去。“约他年”六句,就是苏轼借用这个典故,表明自己归隐之志始终不渝,他希望重返杭州与参寥重聚,以免参寥象羊昙一样为他雅志未酬而不胜悲戚。这些话固然有伤感的成分,但说得诙谐幽默,语调轻松而感情沉厚,既是至友间的肺腑之言,亲切有味,又与上片超越生死的旷达态度相一致,是苏轼特有的一种笔调。不过苏轼对日后是否能遂夙愿并不自信。他于同日写的别离北山诸道人诗说:“当年衫鬓两青青,强说重临慰别情。衰发只今无可白,故应相对话来生。”别意凄然而句句实在。以诗证词,篇末的他年之约,却未免显得“强说重临慰别情”了。这次离杭后,他虽想重返东南,再莅杭州,但终于不可得了。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苏 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鉴赏

此词作于元佑六年(1091)苏轼由杭州太守被召为翰林学士承旨时,是作者离杭时送给参寥的。参寥是僧道潜的字,以精深的道义和清新的文笔为苏轼所推崇,与苏轼过从甚密,结为莫逆之交。苏轼贬谪黄州时,参寥不远两千里赶去,追随他数年。这首赠给参寥的词,表现了二人深厚的友情,同时也抒写出世的玄想,表现出巨大的人生空漠之感。整首词达观中充满豪气,向往出世却又执着于友情,读来毫无颓唐、消极之感,但觉气势恢宏,荡气回肠。

词的上片起势不凡,以钱塘江喻人世的聚散离合,充分表现了词人的豪情。首二句表面上是写钱塘江潮水一涨一落,但一说“有情”,一说“无情”,此“无情”,不是指自然之风本乃无情之物,而是指已被人格化的有情之风,却绝情地送潮归去,毫不依恋。所以,“有情卷潮来”和“无情送潮归”,并列之中却以后者为主,这就突出了此词抒写离情的特定场景,而不是一般的咏潮之作,如他的《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观潮》词、《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诗,着重渲染潮声和潮势,并不含有别种寓意。下面三句实为一个领字句,以“问”字领起。西兴,钱塘江南,今杭州市对岸,萧山县治之西。“几度斜晖”,即多少次看到残阳落照中的钱塘潮呵!这里指与参寥多次同观潮景,颇堪纪念。“斜晖”,一则承上“潮归”,因落潮一般傍晚时分,二则此景我国古代诗词中往往是与离情结合一起的特殊意象。此句以发问的形式,写出天上阳光的无情。地下潮水无情而归,天上夕阳无情而下,这是以天地和自然万物的无情,衬托人之有情。

“不用”以下四句,意谓面对社会人生的无情,不必替古人伤心,也不必为现实忧虑,必须超凡脱俗,“白首忘机”,泯灭机心,无意功名,达到达观超旷、淡泊宁静的心境。这几句,带有作者深沉的人生感喟和强烈的哲理色彩,读来令人感慨。

从上片写钱塘江景,到下片写西湖湖景,南江北湖,都是记述他与参寥杭的游赏活动。“春山”,一些较早的版本作“暮山”,或许别有所据,但从词境来看,不如“春山”为佳。前面写钱塘江时已用“斜晖”,此处再用“暮山”,不免有犯重之嫌:“空翠烟霏”正是春山风光,“暮山”,则要用“暝色暗淡”、“暮霭沉沉”之类的描写;此词作于元佑六年三月,恰为春季,特别叮咛“记取”当时春景,留作别后的追思,于情理亦较吻合。

“算诗人”两句,先写与参寥的相知之深。参寥诗名甚著,苏轼称赞他诗句清绝,可与林逋比肩。他的《子瞻席上令歌舞者求诗,戏以此赠》云“底事东山窈窕娘,不将幽梦嘱襄王。禅心已作沾泥絮,肯逐春风上下狂”,妙趣横生,传诵一时。他与苏轼肝胆相照,友谊甚笃。早苏轼任徐州知州时,他专程从余杭前去拜访;苏轼被贬黄州时,他不远二千里,至黄与苏轼游从;此次苏轼守杭,他又到杭州卜居智果精舍;甚至以后苏轼南迁岭海时,他还打算往访,苏轼去信力加劝阻才罢。这就难怪苏轼算来算去,像自己和参寥那样亲密无间、荣辱不渝的至友,世上是不多见的了。如此志趣相投,正是归隐佳侣,转接下文。

结尾几句表现了词人超然物外、归隐山水的志趣,进一步抒写二人的友情。据《晋书。谢安传》载,谢安东山再起后,时时不忘归隐,但终究还是病逝于西州门。羊昙素为谢所重,谢死后,一次醉中无意走过西州门,觉而大哭而去。词人借这一典故安慰友人:自己一定不会象谢安一样雅志相违,使老友恸哭于西州门下。

此词以平实的语言,抒写深厚的情意,气势雄放,意境浑然。郑文焯《手披东坡乐府》说,此词“云锦成章,天衣无缝”,“从至情中流出,不假熨贴之工”,这一评语正道出了本词的特色。词人那超旷的心态,那交织着人生矛盾的悲慨和发扬蹈厉的豪情,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和深刻的启迪。

——————
赏析二:

据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宋时此词有苏轼真迹的石刻,末署“元佑六年三月六日”。当时苏轼在知杭州二年后奉召赴阙,于三月九日启程入汴,离杭前在巽亭作词寄与诗僧参寥。巽亭位于凤凰山上郡治东南,与望海楼相近。登巽亭而望,“钱塘江上,西兴浦口”,正历历在目。所以此词即以望中的江潮起落与渡口斜晖发端,既以寄慨,又以寓别。

这首词的上片纵笔于宇宙人生,意态极为超旷;下片则对于平生素志和故旧情义,申拳拳之念,诚挚而又深沉。这两个方面在词中便熔铸为一,令人感到进入晚年的苏轼,胸次超然而不失温馨,心情苍老而每多眷恋。苏轼后期的作品中常见的出乎其外观照人生、入乎其内执著人生的因素,在这首词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苏词工于发端,此词便起笔超凡。首句“有情万里卷潮来”,犹如挟天风海涛而至,有“天地为之波涛,神人为之钟鼓”的气势。但苏轼的用意不仅在此。开头两句写奔腾来去的万里江潮,把它们置于极目海天的苍茫寥廓之中,展示了广袤的空间。接着“问钱塘江上”三句,又从无限的空间,转入了无限的时间。“几度斜晖”,上而无始,下而无终。所问的“几度”,所答则应为无穷无尽。前两句从横的一面讲,后三句从纵的一面讲,望中的落晖流水,就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包孕着天地古今悠悠不尽的深刻内蕴。读苏轼诗词,常应从其所叙的情景之中,发现其深藏不露而含义实丰的某些理致。上述数句,就是这方面较好的例子。“俯仰昔人非”,用王羲之《兰亭集序》“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语意。与时空二者均为无限的宇宙相比,人生只不过“俯仰之间”,极为短暂。苏轼说自己“白首忘机”,他在晚年对这种宇宙人生之理,尤其看透彻悟,因而对人世的存亡祸福,穷通得失,包括这次入朝的进退去留,都抱着超然的态度。

然而“白首忘机”并不是忘怀一切,否定人生。下片言及“谢公雅志”与“西州恸哭”,就余恋尚在,情深意厚,蔼然可亲。或许“白首忘机”之后,更能发现本志、友情对于人生的价值。参寥名道潜,字参寥子,于潜人。元丰元年(1078)与苏轼相识于徐州。苏轼在《与文与可书》中,盛道其“诗句清绝,与林逋相上下,而通行道义,见之令人萧然”。苏轼谪居黄州时,参寥从二千里外远道来访,追随经年,后与苏轼同游庐山。苏轼再莅杭州,参寥即卜居于孤山的智果寺,时相倡和。词中“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就是指智果寺所在的孤山、宝石山一带。由于二人交契甚深,苏轼临别以谢安、羊昙事为喻,签订后约。东晋谢安自东山入朝后,常怀归隐之心,欲经略粗定,自海道东还。后遇疾,病危时经过南京西州门,因雅志不遂,深自慨失。其外甥羊昙后于醉中过西州门,怀念谢安,恸哭而去。“约他年”六句,就是苏轼借用这个典故,表明自己归隐之志始终不渝,他希望重返杭州与参寥重聚,以免参寥象羊昙一样为他雅志未酬而不胜悲戚。这些话固然有伤感的成分,但说得诙谐幽默,语调轻松而感情沉厚,既是至友间的肺腑之言,亲切有味,又与上片超越生死的旷达态度相一致,是苏轼特有的一种笔调。不过苏轼对日后是否能遂夙愿并不自信。他于同日写的别离北山诸道人诗说:“当年衫鬓两青青,强说重临慰别情。衰发只今无可白,故应相对话来生。”别意凄然而句句实在。以诗证词,篇末的他年之约,却未免显得“强说重临慰别情”了。这次离杭后,他虽想重返东南,再莅杭州,但终于不可得了。

译文呢?


苏轼写过哪些关于西兴的诗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

关于苏东坡《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说法不正确的是: A儿女的柔情B长调...
不正确的是A 苏轼由杭州太守被召为翰林学士承旨时,离开杭州之际作词送给参寥的。参寥是僧道潜的字,以精深的道义和清新的文笔为苏轼所推崇,与苏轼过从甚密,结为莫逆之交。所以这首词写的是友情,而不是儿女柔情。。。B长调 是长调没错,八声甘州算是比较著名的长调 C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

八声甘州文言文阅读
2. 《八声甘州》全文内容 宋 苏轼 八声甘州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苏轼描写西湖的古诗有哪些?
2、宋· 苏轼《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原文选段: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释义:身上春天的衣服还是小蛮的细针密线,曾浸湿了西湖依依的泪雨。3、宋· 苏轼《卜算子·感旧》原文选段: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释义:还是和去年的人,一起枕藉着西湖的野草 4、 宋· 苏轼《八声甘州·寄...

苏轼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是什么
2、《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八声甘州·寄参寥子》宋代: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

苏轼写的西湖的诗
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2、(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3、(宋)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有情...

八声甘州是什么词
八声甘州,词牌名,又名甘州、潇潇雨、宴瑶池,源于唐代边塞曲,因边塞地甘州而得名。正体为双调九十七字,前后段各九句、四平韵,另有变体六种。代表作:北宋·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北宋·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南宋·辛弃疾《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南宋·张炎《八声甘州·...

八声甘州·扬州次韵和东坡钱塘作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八声甘州·扬州次韵和东坡钱塘作》赏析 元祐六年(1091)冬,苏轼于知颍州任上作《洞庭春色并引》,施元之,顾禧注:“赵德麟旧字景贶,坡著《字说 》,为改字德麟,德麟字见于诗者,自北篇始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三四断为元祐六年八月至元祐七年(1092)三月间作,另据后附...

有哪些诗句是感叹"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
1、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出自宋代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译文:景物依旧,人事已变,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2、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出自宋代苏轼的《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译文:用不着仔细思量古今的变迁...

八声甘州是思乡诗吗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词作。这是一首寄赠之作,表现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和寄情山水的人生理想。此词上下阙均以写景发端,议论继后。景语中有情语,议论时亦辅之以超旷、闲逸、感喟之情,大气包举,襟怀高妙,风格豪迈超旷。第三首 八声甘州·记玉关踏雪事清游 朝代:宋代 作...

望谟县19168446389: 赏析苏轼的《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
磨胆启维: [编辑本段]赏析此词作于公元1091年(元祐六年)苏轼由杭州太守被召为翰林学士承旨时,是作者离杭时送给参寥的.参寥是僧道潜的字,以精深的道义和清新的文笔为苏轼所推崇,与苏轼过从甚密,结为莫逆之交.苏轼贬谪黄州时,参寥不远...

望谟县19168446389: 与参寥子书的译文 -
磨胆启维: 苏轼俯首回信.你派专人从那麽遥远的地方来到惠州,送来你的手书,并且把你最近作的诗文送给我看,真使我就像获得了一次欢笑的快乐,好几天心中欣慰忘记了吃饭的口味.我自从被贬谪来到惠州半年,一切都还算过得去,这都不用详细诉...

望谟县19168446389: 苏轼的豪放词 -
磨胆启维: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行香子·过七里滩 永遇乐(明月如霜) 西江月·重九 满江红(江汉西来) 满江红·怀子由作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念奴娇·赤壁怀古 洞仙歌(冰肌玉骨) 浣溪沙(山下兰芽浸溪) 西江月(顷在黄州)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昭君怨(谁作桓伊三弄)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望江南(春未老)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阮郎归(绿槐高柳咽新蝉)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望谟县19168446389: 苏轼写过哪些关于西兴的诗 -
磨胆启维: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朝代:宋代作者:苏轼 原文: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瑞鹧鸪(观潮) 朝代:宋代作者:苏轼 原文: 碧山影里小红旗.侬是江南踏浪儿.拍手欲嘲山简醉,齐声争唱浪婆词. “西兴渡口”帆初落、渔浦山头日未欹.侬欲送潮歌底曲,尊前还唱使君诗.

望谟县19168446389: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的创作背景 -
磨胆启维: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时苏轼由杭州知州召为翰林学士承旨,将离杭州赴汴京时送给参寥的.

望谟县19168446389: 以《八声甘州——寄参寥子》为例分析苏东坡词的特点是什么 -
磨胆启维:[答案] 1、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人生无常啊,苏轼在政治生涯的写照.词的上片起势不凡,以钱塘江喻人世的聚散离合,充分表现了词人的豪情.首二句表面上是写钱塘江潮水一涨一落,但一说“有情”,一说“无情”,此“无情”,不是...

望谟县19168446389: 参寥死时苏轼写给他的诗 -
磨胆启维: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评价人数不足)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望谟县19168446389: 苏轼赞美“西湖”的诗句都有哪些? -
磨胆启维: 亭亭石榻东峰上,此老初来百神仰.——《虎跑泉》宋 苏轼 释义:亭亭玉立在东峰上,这个地方连神仙都羡慕. 虎移泉眼趋行脚,龙作浪花供抚掌.——《虎跑泉》宋 苏轼 释义:它的泉眼像虎一样.浪花如龙. 至今游人灌濯罢,卧听空阶环...

望谟县1916844638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后面题目.八声甘州 寄参寥子苏轼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 -
磨胆启维: 小题1: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物象变化快的特征,表现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 的感慨和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或:比喻.以潮涨潮落喻人世的聚散离合,表现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和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小题2:表达了对与参寥子...

望谟县19168446389: 苏轼写过哪几首写景的诗?
磨胆启维: 望江南,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虞美人,洞仙歌,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江城子 苏轼词作鉴赏 此词为苏轼于熙宁五年(1072)至七年杭州通判任上与当时已八十余岁的有名词人张先(990-1078)同游西湖时所作.作者富有情趣地紧扣“闻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