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放言五首》中借用了历史典故来说明辨别真伪不易的诗句是

作者&投稿:良欧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放言五首》借用了历史典故来说明辨别真伪的不易,其中,正面事例是__________,反面事例是__________。~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它以极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诗人表示像他自己以及友人元稹这样受诬陷的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而应当多加保重,等待“试玉”、“辨材”期满,自然会澄清事实,辨明事伪。这是用诗的形式对他自身遭遇进行的总结。
  在表现手法上,虽以议论为主,但行文却极为曲折,富有情味。“赠君一法决狐疑”,诗一开头就说要告诉人一个决狐疑的方法,而且很郑重,用了一个“赠”字,强调这个方法的宝贵,说明是经验之谈。这就紧紧抓住了读者。因在生活中不能做出判断的事是很多的,大家当然希望知道是怎样的一种方法。“不用钻龟与祝蓍”。先说不用什么,而该用什么,却不径直说出。这就使诗歌有曲折、有波澜,对读者也更有吸引力。诗的第二、三句才把这个方法委婉地介绍出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很简单,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
  以上是从正面说明这个方法的正确性,然后掉转笔锋,再从反面说明:“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如果不用这种方法去识别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对周公和王莽的评价,就是例子。周公在铺佐成王的时期,某些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他忠心耿耿是真,说他篡权则是假。王莽在未取代汉朝政权时,假装谦恭,曾经迷惑了一些人;《汉书》说他“爵位愈尊,节操愈谦”。但历史证明他的“谦恭”是伪,代汉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这是全篇的关键句。“决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伪。真伪分清了,狐疑自然就没有了。如果过早地下结论,不用时间来考验,就容易为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冤屈好人。
  诗的意思极为明确,出语却曲折委婉。从正面、反面叙说“决狐疑”之“法”,都没有径直点破。前者举出“试玉”、“辨材”两个例子,后者举出周公、王莽两个例子,让读者思而得之。这些例子,既是论点,又是论据。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思。其以七言律诗的形式,表达一种深刻的哲理,令读者思之有理,读之有味。[2]

放言五首(其三)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白居易的《放言五首》中借用了历史典故来说明辨别真伪不易的诗句是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此文鉴赏:
诗的第三、四句才把这个方法委婉地介绍出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很简单,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

这是从正面说明这个方法的正确性,然后掉转笔锋,再从反面说明:“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如果不用这种方法去识别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对周公和王莽的评价,就是例子。周公在铺佐成王的时期,某些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他忠心耿耿是真,说他篡权则是假。王莽在未代汉时,假装谦恭,曾经迷惑了一些人。《汉书》本传说他“爵位愈尊,节操愈谦”;但历史证明他的“谦恭”是伪,代汉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是一篇的关键句。“决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伪。真伪分清了,狐疑自然就没有了。如果过早地下结论,不用时间来考验,就容易为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冤屈好人。

诗的意思极为明确,出语却纡徐委婉。从正面、反面叙说“决狐疑”之“法”,都没有径直点破。前者举出“试玉”、“辨材”两个例子,后者举出周公、王莽两个例子,让读者思而得之。这些例子,既是论点,又是论据,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思。以七言律诗的形式,表达一种深刻的哲理,令人思之有理,读之有味。

放言五首(其三)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白居易的《放言五首》中借用了历史典故来说明辨别真伪不易的诗句是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此文鉴赏:
诗的第三、四句才把这个方法委婉地介绍出来:“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很简单,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

这是从正面说明这个方法的正确性,然后掉转笔锋,再从反面说明:“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如果不用这种方法去识别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对周公和王莽的评价,就是例子。周公在铺佐成王的时期,某些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他忠心耿耿是真,说他篡权则是假。王莽在未代汉时,假装谦恭,曾经迷惑了一些人。《汉书》本传说他“爵位愈尊,节操愈谦”;但历史证明他的“谦恭”是伪,代汉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是一篇的关键句。“决狐疑”的目的是分辨真伪。真伪分清了,狐疑自然就没有了。如果过早地下结论,不用时间来考验,就容易为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冤屈好人。

诗的意思极为明确,出语却纡徐委婉。从正面、反面叙说“决狐疑”之“法”,都没有径直点破。前者举出“试玉”、“辨材”两个例子,后者举出周公、王莽两个例子,让读者思而得之。这些例子,既是论点,又是论据,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思。以七言律诗的形式,表达一种深刻的哲理,令人思之有理,读之有味

文天祥(南宋)体裁:七言律诗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臧(zāng)生:指臧武仲。《论语.宪问》:“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防:是武仲的封地。武仲凭借其防地来要挟鲁君。武仲:臧孙氏,名纥,官为司寇,在贵族中有“圣人之称”(《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杜氏注:“武仲多知,时人谓之圣”)。诈圣: 其奸诈。甯(nìng)子:指甯武子。《论语.公冶长》:“甯武子,邦有道则知,邦元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荀悦《汉记.王商论》:“甯武子佯愚(装傻)。”甯:今亦作宁。知:同智。此二句谓世人只是上了假圣人的当,去爱臧武仲那样的人,哪知道世间还有甯武子那样装呆作傻的人呢 !


唐诗名句
王昌龄《出塞》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许浑《咸阳城东楼》 山雨欲来风满楼 李贺《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 李白《蜀道难》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上九邕》 丈夫未可轻少年 (邕yong:1、邕江,水名,在广西。2、广西南宁的别称。) 白居易《放言 五首之三》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

表示事物本质不变的诗句
《题醉翁亭》 3.形容事物慢慢变好的诗句是什么 1.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洒》 每个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黄金千两(就算)一挥而尽,它也还是能够再得来。 2.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唐·白居易《放言五首》之三 检验玉真假还需要烧满三天,辨...

求宋词名句!!!急!!!
1、王昌龄《出塞》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2、许浑《咸阳城东楼》 山雨欲来风满楼3、李贺《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4、李白《蜀道难》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5、李白《上九邕》 丈夫未可轻少年 (邕yong:1、邕江,水名,在广西。2、广西南宁的别称。)6、白居易《放言 五首之三》 试玉要烧...

关于好好利用事物的诗句
——唐·白居易《放言五首》之三 检验玉真假还需要烧满三天,辨别木材还要等七年以后。 3.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唐·杜荀鹤《题弟侄书堂》 年轻时候的努力是有益终身的大事,对着匆匆逝去的光阴,不要丝毫放松自己的努力。 4.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唐·李贺《致酒行》 少年人...

《旧唐书》列传第三十八翻译
《寄微之三首》、《放言五首》、《卢侍御与崔评事于黄鹤楼致宴宴罢同望》、《夜闻歌者》、《望江州》、《初到江州寄翰林张(仲素)李(肇)杜(元颖)三学士》、《谪居》、《江楼闻砧》、《湓浦早冬》、《放旅雁》、《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江州雪》、《夜雪》、《读李杜集后...

唐朝经典诗句
1、《清明》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译文: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2、《春晓》唐代: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译文:春...

白居易 白园
《放言五首》(其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池上竹下作》 穿篱绕舍碧逶迤,十亩闲居半是池。 食饱窗间新睡后,脚轻林下独行时。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 何必悠悠人世上...

白居易有哪些诗集
早冬 移山樱桃 放言五首 并序 初到江州 听崔七妓人筝 中秋月 履道新居二十韵 喜与杨六侍御同宿 咏怀 南湖春早 问刘十九 杨柳枝 竹枝 井底引银瓶 初入峡有感 花下对酒二首 自咏 池上二绝 池上 谪居 官舍闲题 霓裳羽衣歌 和微之 早春闻提壶鸟因题邻家 庾楼晓望 雨中听琴者弹别鹤操 叹春风兼赠李二十...

白居易的哪两句诗抨击权贵,反映民间疾苦
元稹在唐宪宗元和五年( 810)被贬为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士曹掾,写了《放言》诗五首。元和十年( 816),白居易被贬为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司马,途中效法元稹也写了五首《放言》。这是第一首。辨:辨别。底:何,哪。这两句意思说:真真假假什么人能够辨别,从古至今有哪件事不是这样,但:只。臧生:名纥,字武仲,...

有关白居易的故事?
元稹在唐宪宗元和五年( 810)被贬为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士曹掾,写了《放言》诗五首。元和十年( 816),白居易被贬为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司马,途中效法元稹也写了五首《放言》。这是第一首。辨:辨别。底:何,哪。这两句意思说:真真假假什么人能够辨别,从古至今有哪件事不是这样,但:只。臧生:名纥,字武仲,...

从江县15122807105: 白居易的《放言五首》中借用了历史典故来说明辨别真伪不易的诗句是 -
愚凤生乳: 放言五首(其三)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ؤ 白居易的《放言五首》中借用了历史典故来说明辨别真伪不易的诗句...

从江县15122807105: 《放言五首》借用了历史典故来说明辨别真伪的不易,其中,正面事例是__________,反面事例是__________. -
愚凤生乳:[答案]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从江县15122807105: 放言五首(其一)诗的颔联借用了两个典故有什么用意 -
愚凤生乳:[答案] 楼主: 其三 1.主题是 ( 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 首联(提出解狐疑的方法,) 颔联介绍方法(让时间去考验) 其一 1.朝 名词作状语 在早上 2.耀 光...

从江县15122807105: 《放言五首》(其三)引用典故有什么用?这首诗表达诗人什么情感?
愚凤生乳: 这是一首具有深刻意义的哲理诗.诗中借用比喻和历史故事,说明了辨别人才好坏的方法,表达了作者想要说明如何辨别人才好坏的方法的感情.特别是三、四两句,作者举出了两个例子,证明辨别事物真伪,评述历史人物功过,往往需要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实践考验,才能判断出是非,得出可靠的结论来.后四句诗,过去常为一些小说引用.

从江县15122807105: 此诗借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观点和感情?有何作用? 语文学习报的. 放言五首.其三 -
愚凤生乳:[答案] 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

从江县15122807105: 《放言》中借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辨别人的真伪的两句诗是 - ------------.其实这两句是以------比喻------- -
愚凤生乳: 诗的北京是这样的:元和五年(810),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表示自己的心情:“死是老闲生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其一),“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登朝何处荣”...

从江县15122807105: 放言五首(其三)大意 -
愚凤生乳: 放言五首(其三):赠君一法决狐疑, 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 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 ,一生真伪复谁知 .译文: 赠给你一种解疑的办法 ,不用龟卜和拜蓍 .试玉真假还得三天 ,辨别樟木还得七年以后 .周公害怕流言蜚语 ,王莽篡位之前必恭必敬 .假使这人当初就死去了, 一生的真假又有谁知道呢?

从江县15122807105: 白居易的放言是不借古讽今的诗 -
愚凤生乳: 白居易的《放言五首》是一组政治抒情诗.是诗人被贬途中所作,宣泄了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和对自身遭遇的不平,有借古讽今之意.

从江县15122807105: 《放言》中借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辨别人的真伪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其实这两句是以______比喻_______《放言五首(其三)》中借生活中的事例来... -
愚凤生乳:[答案] 诗的北京是这样的:元和五年(810),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表示自己的心情:“死是老闲生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其一),“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登朝何...

从江县15122807105: <放言五首>翻译及点评 -
愚凤生乳: 放言五首 白居易 序 元九在江陵时,有《放言》长诗五首,韵高而体律,意古而词新.予每咏之,甚觉有 味,虽前辈深于诗者,未有此作.唯李颀有云:“济水至清河自浊,周公大圣接舆狂“斯 句近之矣.予出佐浔阳,未届所任,舟中多暇,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