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属于农村文化吗

作者&投稿:芷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粤剧属于戏曲里的一种吗?~

是的,粤剧属于戏曲的一种。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大戏”,汉族传统戏曲之一,源自南戏,流行于岭南等粤人聚居地。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
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粤剧是广东艺人吸纳外省入粤戏班的戏曲声腔,加以易语而歌并融进本地的歌谣、小曲而形成的剧种。明中时期,粤中各地已有乡俗子弟以戏剧为生。明嘉靖开始,出现弋阳腔、昆腔。清雍正年间,广州有“土优”演戏时唱“广腔”。及至乾隆年间,本地班艺人在佛山镇大基尾建立了同业组织琼花会馆。乾隆至道光年间,来自外省的成百个外江戏班入粤,并在广州成立粤省外江梨园会馆。本地班向外江班汲取声腔和表演的艺术养料,逐渐形成演唱梆子腔为主的演出风格。咸丰四年(1854),本地班艺人李文茂以梨园子弟为骨干,组织红巾军起义反清,清政府严禁本地班演出,艺人只得转投外江班或冒称京戏登场。同治初年,本地班再度兴起,于光绪十五年(1889)在广州成立八和会馆。本地班在这时又吸收了二簧声腔,能以梆子、二簧腔为主,兼用大腔(地方化的弋阳腔、昆腔),演出江湖十八本、新江湖十八本、大排场十八本等众多剧目。表演角色分为武生、正生、小生、小武、总生、公脚、正旦、花旦、净、丑十大行当,武打技艺是由少林武功演化而成的南派武功。演出独创的《六国大封相》时,登场百余人,花团锦簇,土音啁杂,与其他剧种迥异。早期的粤剧戏班,乘坐专门租用的“红船”沿珠江内河穿梭往返于各埠演出,故又称粤剧艺人为“红船弟子”。清末民初,广州和港澳等地陆续修建戏院,新称粤剧的本地班逐渐由农村的土舞台转到城市戏院演出,此后出现流动于大中城市之间的省港大班。为了适应城市观众和剧场演出的需要,出现了以编撰剧本为业的开戏师爷,他们新编的剧目多为华丽奇巧的生旦戏。而演出于粤西地区的下四府班,仍擅长表演武生、小武担纲的正本戏,保持着粗犷质朴的艺术特色。光绪年间陆续离乡过埠的州府班,这时更多的在海外一些国家演出。

粤剧演员的表演工艺分为四大基本类别-唱、做、念、打。
唱是指唱功,配合不同的角色有各自不同演唱的方式,包括平喉及子喉。平喉是平常说话的声调,一般男性角色小生就是采用平喉演出。子喉是比平喉调子高了八度,常常以假音来扮演女性角色。除了以音阶来分类,也会以声音特色来分类。大喉是使用粗犷声音。同时,粤剧也会吸收不同的地方的独特唱腔,例如来自福建的广东南音、木鱼、广东的本地民谣粤讴及板眼。
做是指做功,又称身段,即身体表演。当中包括手势、台步、走位、关目、做手、身段、水袖、翎子功、须功、水发、抽象表演和传统功架。念是指念白,即念出台词。用说话交代情节、人物的思想感情。打是指武打,例如:舞水袖、水发、玩扇子、武刀弄枪、耍棍挥棒,舞动旗帜等等。

粤剧 又称广东梆簧、广府戏。以唱梆子、二簧为主。兴起于广州、佛山一带,现今流传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地,东南亚以及大洋州、美洲的广东华侨聚居地也有粤剧演出
粤剧是一种唱腔多样化的剧种,她的唱腔有着极为丰富的表现能力。粤剧是岭南剧派的主要品种,
流行于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和香港、澳门,在东南亚和欧美等华侨聚居的地区经常有演出。明代弋阳
腔、昆腔、梆子、皮黄等声腔剧种,在广东常有演出,清初徽班、湘班又在广东风行,随后,出现广东
“本地班”,汇集众腔之长,独创自己的特色。后以梆、黄为基础,溶汇弋、昆诸腔,并与南音、粤讴、
木鱼、龙舟等广东民间音乐曲调结合,遂成为南方一大剧种。
粤剧腔调有梆子(源自江西省的弋阳腔和江苏省的昆山腔,相当于京剧的西皮)、二黄(源自安徽
省的吹腔和高拨子)、西皮(源自陕西省的秦腔,相当于京剧的西平调)、南音、粤讴、龙舟、木鱼、
咸水歌、梵曲等。伴奏乐器多样,除高胡、三弦、月琴、沙鼓、高边锣等民族乐器外,现代还运用了小
提琴、大提琴、萨克斯管等西洋乐器。表演艺术和舞台美术、灯光方面较多吸收话剧、电影、西洋歌剧
的特长,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粤剧角色分类原在末、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
十大行当,后来演变为生、旦、文武、武生(须生)、公脚、小武、六分、拉扯等行当。清末民初,新
编剧本层出不穷,剧目总数累计约有五至六千个。
近百年来,粤剧界人才辈出,曾涌现出薛(觉先)、马(师曾)、廖(侠怀)、桂(名扬)、白
(驹荣)等流派及一大批才华出众的演员。

佛山是粤剧艺术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
关于粤剧的形成,历来说法不一。在明代以前,广东就已经有百戏、杂剧活动。明中叶,弋阳腔、昆腔、秦腔等已流行于广东,外省戏班�外江班 如姑苏班、徽班、江西班、湖南班、陕西班等经常入粤演出。受此影响,粤人也学习演戏,并由本地艺人组成本地班。李门先生认为,“粤剧孕育成长于本地班而成熟于梆黄声腔的使用”,这一观点是可取的,因为一个独立的新剧种的形成,在各种戏曲因素中,语言与音乐唱腔是最重要的。本地班在与外江班的长期杂处、交流中,在外来声腔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广东民间音乐舞蹈、说唱艺术,并由官话演出演变为官话与白话混用,再完全过度到白话演出,最终形成了以白话梆黄为主要特征的粤剧。因此,粤剧是外省戏曲文化到了广东后,与本地民间艺术相结合,“错用乡音,易调而歌”,逐渐形成并丰富本土文化个性而成为独立的戏曲剧种。对本地方言土语的运用和民间艺术的吸收,显示出本地班艺人本土文化的自觉意识,他们在粤剧文化特质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佛山是粤人较早参与戏剧活动的地方,并且也是李文茂起义、粤剧被禁之前本地班的大本营。明正统十四年�1449 ,黄肖养农民军攻打佛山,城内兵弱将寡,守城军官“令各里杂扮故事,彻夜金鼓喧天”,“后因踵为美事,不可复禁云。”�《佛山忠义乡志》)。“杂扮故事”、“金鼓喧天”,说的就是演戏。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 佛山石湾《太原霍氏族谱》曰:“一年之景,元宵之灯酒,三月三之扮饰,五月五之龙舟,七月七之演戏,世俗相尚,难于禁革。……七月之演戏,良家子弟不宜学习其事,虽学会唱曲,与人观看,便是小辈之流。”这里记载了佛山一年四季包括演戏在内的民俗活动,说明在此之前佛山本地人参与戏剧活动已经十分普遍,以至“世俗相尚,难于禁革”,霍氏族长不得不告诫后辈“不宜学习其事”。另据《顺德县志》记载,弘治三年�1490 ,知县吴廷大因城乡演戏过多而下令把全县经常演戏的“淫祠”拆除,由此可见当时戏剧活动的盛行。
从事职业演出的本地班最早于何时出现于何处已无从稽考,但戏行会馆琼花会馆于明万历年间在佛山大基尾建立,说明万历年间佛山已经是众多本地班活动的中心。没有众多的本地班,便不会出现戏行会馆琼花会馆,也不会出现专门停泊戏船的琼花水�。清顺治十五年�1658 建于祖庙内的万福台�原名华封台 ,更说明本地班的活动是以佛山为中心,他们每年六、七月在琼花会馆重组之后,第一台戏便会到万福台演出。清雍正年间,北京名伶张五�湖北籍,号瘫手五 为避清廷追捕逃来佛山琼花宫�据吴炯坚考证,琼花宫为琼花会馆之一部分 安身,为红船弟子传授弋阳腔、昆腔和少林武功,推动了佛山戏剧的发展,被供奉为师。嘉庆年间,南海人梁序镛有《汾江竹枝词》曰:“梨园歌舞赛繁华,一带红船泊晚沙。但到年年天贶节,万人围住看琼花。”�道光《佛山忠义乡志》 可见此时本地班的盛况。道光年间,佛山大基尾一带“俱泊戏船,每逢天贶,各班集众酬息,或三四班会同唱演,或七八班合演不等,极甚兴闹。”�道光十年《佛山街略》 咸丰四年�1854 ,陈开率天地会数百人攻克佛山,凤凰仪班艺人李文茂趁机率红船弟子起义响应,并成为中国戏曲史上唯一真正自立为王而不是在戏中“为将为相为帝君”的艺人。起义被镇压以后,清朝统治者对粤剧心存恼怒与戒备,下令焚毁琼花会馆,解散戏班,禁演粤剧。解禁以后,粤剧中心由佛山移到广州并得到进一步发展。
“粤剧孕育成长于本地班”,佛山是本地班活动的中心,所以和广州一样佛山也是粤剧艺术最重要的发源地。
佛山为什么会成为本地班活动的中心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看看本地班的特点。关于外江班与本地班的特点,清道光年间粤人杨掌生《梦华琐簿》作过比较:“外江班皆外来,妙选声色,伎艺并皆佳妙。宾筵顾曲,倾耳赏心,录酒纠觞,各司其职。舞能垂手,锦每缠头。本地班但工击技,以人为戏。所演故事,类多不可究诘,言既无文,事尤不经。又每日爆竹烟火,埃尘障天,城市比屋,回禄可虞。贤宰官视民如伤,久申厉禁,故仅许赴乡村般演。鸣金吹角,目眩耳聋。然其服饰豪侈,每登台金翠迷离,如七宝楼台,令人不可逼视,虽京师歌楼,无其华靡。”正是本地班的这些特点,使她更适合把佛山作为自己活动的中心。
首先,工商业的发达和城市的繁荣,形成了具有本土文化背景与审美趣味的观众群体。
明清时期,佛山跻身全国“四大名镇”和“四大聚”,成为南方商品集散中心,“岭南一大都会”,“四方之估走如鹜”,工商业十分繁荣。“万瓦齐鳞,千街错锈。棋布星罗,栉比辐凑,炊烟乱昏,灯火连昼”,正是清初佛山城市繁荣、商业发达的写照。雍正时佛山已“绵延十余里,烟户十万余”,乾、嘉时,更是店铺作坊如林,大街小巷共有六百二十二条。与华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广州不同,佛山一直是一个民间色彩浓厚的工商业城市,从人口构成来看,由于冶铁、制陶、纺织以及其他手工业发达,市民主要是这些行业的工人。道光年间到过广东的一位外国人曾写到:“佛山是中国一个具有大工业和很多人口,但没有政治地位的地方。”所以“这时,封疆大吏都集中于广州;佛山很少有官吏居住。因此,被官吏豪绅拒之门外的本地戏班,就在佛山麇集,佛山就成为早期粤剧戏班的大本营、集散地。”(赖伯疆、黄镜明《粤剧史》)即是说,本地班的活动中心之所以是佛山而不是广州,主要原因在于两地人口构成不同。“妙选声色,伎艺并皆佳妙”的外江班适合在封疆大吏、南北商贾集中的广州演出,而本地班大锣大鼓的武打戏,则符合本地普通百姓的审美趣味与欣赏水平,在手工业工人集中的佛山及周围农村有广阔的市场。以佛山附近的石湾为例,制陶业工人在鼎盛时期就达六万多人,他们的“石湾公仔”往往从本地班的演出中选取题材,获取灵感,吸收表现手法,看戏既是他们的娱乐消遣,也是他们的谋生需要。
其次,丰富的宗教民俗活动,扩大了适合本地班演出的城乡市场。
佛山是一个宗教民俗活动十分丰富频繁的城镇。据吴炯坚统计,明末清初佛山全镇有大小庙宇一百多座,到道光年间,庙、寺、祠合计竟达五百八十多座,一年内属于祭祀的诞日,竟达一月有余。由于神诞、酬神、迎神等赛会频繁举行,也需要大量气氛热烈的神功戏助兴,而本地班“一唱众和,蛮音杂陈,凡演一出,必闹锣鼓良久,再为登场”�录天《粤游纪程》 的演出,显然更适合神功戏。这种神功戏在佛山镇及其周围农村均有很大市场,乾隆年间,祖庙北帝神诞赛会发展为“各坊结彩演剧,曰重三会,鼓吹数十部,喧腾十余里” �乾隆《佛山忠义乡志》,可见需求之大。
第三,便捷的交通条件使佛山成为本地班在珠江三角洲城乡巡回演出的大本营与集散地。
除佛山镇之外,本地班更广阔的演出市场是在珠江三角洲农村。由于佛山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佛山涌�汾江 在明代以后取代官窑涌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航道,可直通珠江三角洲各县,所以本地班便在交通方便的佛山大基尾汾江岸边修建了戏行会馆琼花会馆和“俱泊戏船”的琼花水�以方便“戏船”�即“红船” 到四乡巡回演出,“东阡西陌,应接不暇。伶人终岁居巨舸中,以赴各乡之招,不得休息。”�清俞沟庆《荷廊笔记》 这样,佛山自然就成了本地班的大本营和集散地。
对于粤剧艺术发展和城市形象塑造来说,佛山粤剧传统体现出来的文化精神和粤剧发源地的地位是一笔十分宝贵的财富。首先,粤剧是在佛山民间孕育、发展和壮大起来的地方剧种,具有鲜明的民间色彩,她与市井社会和广大农村有着天然的联系,粤剧文化传统深入人心。几百年来,这种艺术一直扎根民间,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即使在文化娱乐项目多元选择的今天,佛山市内的佛山青年粤剧团和顺德市粤剧团每年的演出也分别在一百场左右和二百八十场左右,此外还有四百多个私伙局活跃在城乡各地。这种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佛山粤剧事业的希望所在。其次,佛山粤剧完全是在市场化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她特别尊重市场规律,尊重普通观众的审美趣味和欣赏习惯,注重通俗性、观赏性和娱乐性。在过于强调戏剧高台教化功能、艺术殿堂与艺术市场分立的今天,佛山粤剧尊重观众、尊重市场规律的传统尤其值得我们发扬。第三,粤剧是外省戏曲文化与本土艺术结合的产物,她既具有开放兼容,海纳百川的文化品格,又特别注重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张扬,这种文化精神是粤剧几百年来生生不息,充满活力的力量源泉。在粤剧前途面临巨大危机的今天,我们特别需要这种文化精神,在不断创新中开辟出粤剧发展的一片新天地。第四,佛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佛山要构建独立的城市文化品格,要进一步增强文化魅力、提升城市形象,要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就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挖掘、提升传统历史文化资源中最能反映佛山城市文化品格的要素,打造真正属于佛山的城市文化品牌,让它们成为佛山城市形象的文化支点,而“粤剧发源地”正是最能体现佛山城市文化品格的优势品种,是体现佛山城市文化核心价值的一张宝贵的文化品牌。
我们说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发源地的地位对于佛山粤剧发展,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对待,这种传统和地位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成为艺术创新的桎梏。第一,“粤剧发源地”的地位有可能使我们以“粤剧正宗”自居而固步自封,墨守成规,不敢放手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实验,甚至把别人的探索和实验视为离经叛道而不能容忍,从而影响粤剧的改革和发展。第二,几百年来,佛山粤剧的市场主要是在农村,演出的作品大多“言既无文,事尤不经”,思想浅薄,艺术粗糙。但是由于农村演出市场相对广阔和农村观众要求相对不高,就容易使我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失去改革锐气和创新精神,这样就难以提高佛山粤剧的格调与品位。如果我们被粤剧这种“非艺术繁荣”的假象所蒙蔽,不在艺术质量上创新求变,那么随着现代城市社会的发展和观众文化素质的提高,我们的粤剧终究会被市场和观众所抛弃。

不属于。粤剧在文革之前十分受广东人欢迎,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富翁喜欢到大酒家欣赏粤剧,老百姓则喜欢在小茶馆,街边小戏团欣赏粤剧。粤剧在广东城市农村都很受欢迎。在广州,著名的粤剧演员有马师曾(已故)与红线女(二人为夫妇)等。在香港,著名的粤剧演员有任剑辉(已故)、白雪仙、盖鸣晖等。粤剧是中国广东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香港人经常说粤剧是中国国粹。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使广州人更容易明白。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粤剧流行于广东、广西、台湾和港澳。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缅甸、柬埔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等有广东华侨聚居的地区,都有粤剧的演出。粤剧是溶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剧称西皮)、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

可以说是民间文化、传统文化,但说是农村文化就不太贴切了


中国戏曲与民族风俗
不但有二簧、西皮、吹腔、四平调、拨子等属于二簧系统的剧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戏曲工作者和广大戏曲演员相互合作,共同进行整理修改,其中优秀的剧目作为民族文化艺术遗产列入中国新文化艺术林苑而被保留下来,继续在舞台上广泛流传。这类剧目据估计大约有200 余出,例如《宇宙锋》《玉堂春》《长坂坡》《群英会》...

什么是中国传统戏剧文化
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4、龙江剧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

河北的唐剧文化是怎样的?
从20世纪10年代晚期20世纪50年代末,是唐剧的酝酿阶段。由于皮影唱腔非常富于表现力,而且在冀东农村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解放战争期间,有些革命文艺团体,如冀东路南文工团、十二地委文工团等,为了配合解放战争,便开始把部分皮影调搬上舞台,用它来反映现实斗争生活,表现现代人物。建国后,在业余文艺舞台...

中国戏剧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戏剧的起源: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如今有360多个剧种。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

评剧黄梅戏二人转秦腔昆曲晋剧分别属于哪里
2006年5月20日,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黄梅戏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与徽剧、庐剧、泗州戏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黄梅戏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一带的采茶调。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

这45部农村题材电视剧,你看过多少部?
《希望的田野》是由孙沙导演,冯延飞编剧的23集电视连续剧,由中国大陆制片,是电视制片人丛丽“田野三部曲”的第一部作品,第二部是《美丽的田野》、第三部是《永远的田野》,是当时较热播的农村题材电视剧,亦是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经典之作。 14、种啥得啥(2003) 《种啥得啥》是一部反映农村生活的轻喜剧,情节曲...

《文化站长》:如何通过喜剧手法展现农村文化建设?
在电视连续剧领域,导演余淳为我们呈现了一部名为《文化站长》的现实主义轻喜剧。该剧聚焦于改革开放二十年后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村,力求在人物性格、关系和情节中融入广大观众喜爱的喜剧元素,以生动描绘农民对文化的需求和乡村生活的丰富多彩。创作之初,余淳导演对农村喜剧题材进行了深入研究,力求与以往作品...

中国戏曲的一般知识
不久京剧向全国发展,特别是在上海、天津,京剧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剧种,将中国的戏曲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2.特色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他所说的“永...

传统戏剧有哪些
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

以来农村题材影片的特点包括
电影中的农村故事就是一部中国农村和发展的历史。随着城市化、市场化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农村电影在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的双重夹击下,步履维艰。近几年,在新农村新文化语境下,农村题材影视剧全面开花、异彩纷呈。农村题材电影拓展资料 以来农村题材电视剧的起伏变化,与我国农村和农民命运变迁...

静安区19274096975: 粤戏的来历 -
宗圣食复方: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广府戏”,汉族传统戏曲之一,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关于粤剧的产生和...

静安区19274096975: 粤剧是不是中国文化? -
宗圣食复方: 一定是,我敢以我人头保证.中国除了有粤剧,还有京剧.

静安区19274096975: 北流的文化 -
宗圣食复方: 北流地处祖国南疆,两千多年来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 北流铜鼓文化、“贬官文化” 北流铜鼓文化源远流长,如今世界铜鼓王就是在北流出土的.北流铜鼓出名,与之相应的铜鼓文化更是意义深远.据专家考证,铜鼓的铸造,曾吸收了中原铸...

静安区19274096975: 粤剧是哪个地区的文化 -
宗圣食复方: 粤剧是广东地区的,来现在就广东和香港两个地区一直在传播粤剧源,广东粤剧还比京剧早一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2113不过很少在其他地区上演,4月30号晚在北京梅兰芳大5261剧院将是广东粤剧第一次进军首都,之4102后杭州也会演,其他的地区今后会不会演就要看这次1653进军大陆观众的反应了..

静安区19274096975: 粤剧的历史发展概况 -
宗圣食复方: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嘉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使广州人更容易明白.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 详见 百度百科 粤剧 http://bk.baidu.com/view/16733.htm

静安区19274096975: 昆剧,越剧,粤剧,湘剧,川剧,评剧,晋剧,闽剧,潮剧,汉剧,祁剧,黄梅戏分别来自哪个城市????? -
宗圣食复方: 昆剧(江苏昆山),越剧(浙江嵊州),粤剧(广东佛山),湘剧(湖南湘潭),川剧(四川成都),评剧(河北唐山),晋剧(山西介休),闽剧(福建仓山),潮剧(广东潮州),汉剧(湖北荆州),祁剧(湖南祁阳),黄梅戏(湖北黄梅县)

静安区19274096975: 岭南文化包括哪些?
宗圣食复方: 岭南文化包括粤剧、岭南画派、广东话、广绣、广彩、岭南建筑风格 代表岭南文化的作家:欧阳山、杜埃、陈残云、秦牧、黄秋耘等,这些作家都是广东人,写的文章多少都会带有岭南文化特色.岭南画派的代表: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岭南三杰”、关山月、黎雄才、杨之光、陈金章、梁世雄、林墉、王玉珏、何香凝、方人定、客大槐、苏卧农、李抚虹、黄独峰、黄少强、叶少秉、张坤仪、赵少昂、何漆园、周一峰等. 都非常有名.

静安区19274096975: 材料一:2009年10月,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粤剧在广东曾经是主流... -
宗圣食复方:[答案] (1)①文化创新要立足于社会实践,这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文化创新必须着眼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③文化创新必须面向世界,博长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时注意...

静安区19274096975: 粤剧属于通俗音乐吗? (急!) -
宗圣食复方: 粤剧是广东的地方戏剧,它唱的不仅仅是流行歌那样抒发感情,更重要的是在叙述一个故事,好比一部电影,只不过粤剧用唱、音乐和说话等等的方式来加以运用表达.通常完整的演完一部粤剧,要大约3个小时.分多个场次.另外:粤曲只是那粤剧的一部分唱段来演唱,不做表演,10到30分钟不等. 通俗音乐是指现在的流行歌曲,两者的唱法(发音方法)大为不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