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渠、胡渠”是什么东西?

作者&投稿:比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永济渠、广通渠、邗渠、通济渠分别是什么时候建造?功能?~

永济渠:中国古代沟通黄河与海河流域的航运水道,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开。广通渠:开皇四年(公元584年)命宇文恺开凿的关中运河。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三百馀里,名广通渠。自此漕运通利,关中赖之,故又称富民渠。仁寿四年改名永通渠。 隋唐两代建都长安(今西安),将关东和江南的粮食货物运进关中,供应京师的需要是当务之急。邗渠: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炀帝开挖通济渠时,又开邗沟,自山阳至江都入扬子江,沟通江、淮,成为隋代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济渠:隋炀帝在此基础上于大业元年(公元六零五年),“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通济渠是隋大运河中最重要的一段

及至唐代,汉代旧渠得到全面整修,并有新建扩建,有名者计有汉渠、七级、光禄、尚书、御史、薄骨律、胡渠、百家、特进等渠。唐徕渠灌区的大规模开发,以及怀远县城(今银川)由黄河河西阶地前缘向阶地中央唐徕渠畔的转移,标志着灌区向地势低洼、湖沼密布、原有盐化土壤的平原中部发展,表明唐代生产力水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正史记载,宋代银川平原盛产水稻。笔者认为,至迟在唐代,这里当已发展大面积水稻栽培[8]。因为唐徕渠灌区主要部位正是平原中部那一片重沼泽化地段,人们要利用改造它就非采用开沟排水、种稻洗盐的办法不可(这种方法早在后汉以前已为黄河流域不少地区采用)。银川平原农民世代相传的“开沟种稻,碱地生效”之农谚,正是历代生产经验之总结。据说郭元振在河西屯田,尽水陆之利,稻收丰衍。玄宗时,他在灵州驻屯,自必注意推广种稻。不言而喻,自那时起,银川平原部分湖沼在人为干预下加速湮废而渐成水田。随着稻田扩大,引水量增加,灌溉余水又可能在其下游洼地汇聚成一些新的湖沼。明清以后,平原灌溉面积大规模扩展,特别是清初康熙、雍正两朝,新建了大清、惠农、昌润等渠,灌溉面积由原有170余万亩跃增到240万亩,而排水设施未得相应建设,灌排不平衡的问题顿时非常突出,造成大量的渠间洼地积水成湖。银川平原引黄灌区,在古代无坝引水条件下逐渐形成了多首制渠系,各干渠与黄河平行排列,将灌区土地分割为南北长条,造成直接从干渠开斗渠、农渠口,灌溉时常易决口。以银川地区来说,由于渠道阻隔,除最东侧的惠农渠外,其它干渠均不能安全退水入河,在河水上涨或暴雨时,渠水只能泄人湖沟,这就造成了历史上银川平原中下游地区沟道混乱、洼地积水、湖沼密布的局面。大致渠道沿岸为地势较高的农耕地带,显然,渠道两侧地势较高是灌溉、渠道决口等带来泥沙逐年淤积所致;两渠之间则为湖洼地带,由西向东有规律地重复出现。这种湖沼是随着灌区开发而出现的次生湖,自汉唐开始,至清初以后达到高峰,可称之为渠间洼地湖。清代乾隆年间,仅宁夏府城(今银川)附近即有长湖、月湖等有名的较大湖泊48个,河东河西均有七十二连湖之说。“连湖渔歌”为当时“朔方八景”之一,据称,“唐渠东畔,多潴水为湖,俗以其相连属,曰连湖,亦曰莲湖。在邵刚、李俊两堡间者最大,周环数十里,不生葭而水深多鱼,澄泓一碧,山光倒影,远树层匝,时有轻舟出没烟波中,过者淼然动江乡之思”。在封建社会水利不修的情况下,一遇暴雨山洪、黄河泛滥或渠道决口,往往“水潦横流,浸及陇亩,野生螟蟥,略无禾苗”,湖沼和田地汇成汪洋一片。由1935年测绘的“宁夏全省渠流一览图”、“唐徕渠流域图”等图可见,几乎大多数支渠尾闾均为湖沼。银川附近地区水面竟占总面积约1/4。河东汉渠“所有各支渠余水,无处排泄,是以悉汇归秦、汉渠间之较低地域,形成湖滩连接,一片汪洋”,有名的较大湖滩计有巴浪湖等20余个,大者周围10余公里,小者周长亦有一、二公里许。其后果是渠间地带普遍沼泽化、盐碱化,影响农业的稳产高产。所以,银川平原中部尽管在唐代即已开发,但粮食平均单产长期停留在几十公斤水平。银川平原地势低洼处,也有经大地震后,形成积水洼地和湖沼的,最突出的例证为宁夏满城和宝丰城。宁夏满城是清初雍正元年(1723年)所筑的驻扎满族旗兵的城堡,位于宁夏府城外东北2.5公里处。其城地势低洼,每届雨季,积水泥泞。乾隆三年(1739年)大地震后房屋尽塌,城垣低陷,地势更洼,形成积水沼泽,无法重修,只好将满城移建府城西7.5公里处(即今银川新城)。满城故址(今银川市郊区满春乡所在)多已成为鱼池、稻田。雍正年间新设的宝丰县城,同样于此次大地震中遭到毁灭性破坏,地面下陷,“地震后裂开大窟,旋壅出大水,并河水泛滥进城,一片汪洋,深四五尺以至六七尺不等,民人、牲畜冻死甚多,一应军器等项,俱被水淹无存”。此后宝丰县撤消,1981年考察宝丰城(平罗县宝丰乡所在)内外仍见大片湖沼和积水洼地,居民仅偏居于南城一角。除淡水湖外,银川平原上原生和次生盐池自古至今都有存在。据载,怀远县(唐宋时银川地区为怀远县、怀远镇)“有盐池三所……红桃盐池色似桃花,在县西三百二十里;武平盐池在县西北一十二里,河池盐池在县东北一百四十五里。”其中武平盐池必在银川平原范围内。下至明代,宁夏府城南北15公里尚各存盐池,其产不多,官亦不禁,估计是氯化物、硫酸盐的混合物。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在银川城北北塔附近还有采制硝盐的活动。众所周知,银川平原上凡是与河渠没有直接连通的湖沼,都不同程度上咸化而成为微咸水湖、咸水湖甚或盐湖。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建成了比较完整的排水沟系,许多浅水湖泊与积水洼地疏干了,湖泊面积从以前的约79万亩下降到1958年约24万亩,1981年仅剩16万亩。现存湖泊的水深也大为缩小。此外,季节性积水洼地的面积比过去减少更多,银川平原地理景观发生巨大的变化。平原湖沼在地质时期和人类历史时期内所经历的这种缩小—扩大—缩小的复杂过程,都受到地面沉降、泥沙淤积、黄河泛滥、气候干化等多种自然因素的影响。而自汉代引黄灌区开发以来,湖沼变迁却主要地与不同阶段灌区的开发活动紧密相联,各种自然因素则相对地居于次要地位。湖沼特别是渠间湖沼面积的变化,以及水体的咸化或淡化,可以说基本上反映了不同时期灌区灌排平衡与水盐平衡的状况。

汉渠
在宁夏平原上,凿渠引水,灌溉农田,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

秦自战国后期起,国力日渐强大。它除重视经营东方和南方外,也很注意开拓西方和北方。它先后打败了西戎义渠和游牧民族匈奴,将领土扩大到河套及其西南的广大地区。它为了巩固对这些地方的统治,除派驻重兵、营建西北长城等外,又在当地设立郡县,进行治理。其中北地郡的郡址虽然设在义渠(甘肃庆阳境),但其管辖范围已远及宁夏平原。郡的辖县之一富平县,治所便在今宁夏吴忠县西南,该县的主要管区,就是宁夏平原。秦既在这里筑长城,驻戍兵,派官吏,治百姓,为解决官兵的粮食问题,自然有必要兴建水利,以开发当地的农业生产。

在较早的文献中,找不到秦朝曾在这里兴建水利的记载。不过秦人曾在此凿渠的传说,却广为流传。相传宁夏平原黄河以东的秦渠,就是因为它凿于秦而得名①。秦渠又名北地东渠,据说这个名称也与它位于北地郡的黄河以东有关。历史上北地郡的建制,虽然一直延续到唐,但其辖地达到宁夏平原的,只有秦、汉时期的北地郡。秦渠凿于秦朝,还是可能的。除河东秦渠外,据说秦还在河西穿凿渠道,后人称为北地西渠。

到汉朝,宁夏平原的地位比秦朝更为重要。为对付强大的匈奴,汉武帝在西北边陲实行大规模的军屯和移民实边政策。仅移民实边,先后将100多万内地居民,迁徙到五原、朔方(两郡都在河套一带)、酒泉、张掖(两郡都在河西走廊一带)北地等西北边郡。北地郡的宁夏平原,由于百姓、军队大幅度增加,一时建起了许多民政、军政机构。秦朝时,这里只设了一个富平

县,到西汉,除富平外,又增设灵武(治所在今银川市北)、廉县(治所在今银川市西)、眴[shùn顺]卷(治所在今中宁县东北)等县。此外还有浑怀都尉、上河典农都尉等军事性质的机构。由于这里的地位日渐重要,东汉时将北地郡的郡治也移到了富平县。

与这些变化相适应,两汉时宁夏平原上的灌溉工程也增多和扩大了。在河东,相传汉武帝时开了一条新渠,即后人称呼的汉渠或汉伯渠。这条渠道的引水口在秦渠渠首上方,它绕过秦渠的南面和东面,到富平北面回注黄河。《水经注》引《地理志》说:“河水别出为河沟,东至富平,北入河。”这条河沟指的应是汉渠。汉渠的溉田面积要比秦渠大一些。在河西,东汉时凿了两条很长的灌渠,一条叫汉延渠,东汉顺帝永建四年(公元129年),由郭璜主持穿凿。相传它是在原来北地西渠的基础上延展而成。另一条由徐自为主持穿凿,它在汉延渠西面,与汉延渠并行向北延伸。因为徐自为官居光禄勋,所以人们又称这条新渠为光禄渠。

可以说,后来银川平原的水利布局,汉朝就已经基本确立了

胡渠
魏晋时,活跃在我国北部和西部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入居黄河流域。起初,他们以放牧为主,黄河中上游的许多农田被改成牧场。畜牧业对水利的要求远比不上农业,许多水利工程,或者因为战争破坏,或者因为长期失修,残破不堪,宁夏平原的古渠,也不例外。到鲜卑族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情况有所变化,农业又受到较大的重视。他们从发展农业经济出发,无论在关中平原或宁夏平原重新注意修建农田水利。

北魏在宁夏平原修建的最重要工程是艾山渠。它由薄骨律镇(治所在今灵武县西南)镇将刁雍主持,修建于太平真君五年(公元444年)。渠首位于富平县西南的汉朝旧渠口下方八里处。当时之所以没有利用旧的渠口,是因为这里河水湍急,河床下切,旧渠口已经引不到河水。而新渠口具有比较优越的引水条件,这里的河心有一个狭长的沙洲,将河道分成东西两股,只要从西岸到沙洲下端建一条不太长的拦河坝,便可将西面那股河水拦入新渠。拦河坝长270步(一步为六尺),宽10步,高四步。所开的渠道,宽15步,深五尺,长40里;以下与旧渠相接,共长120里。这一段旧渠应是汉延渠中的一段。《魏书·刁雍传》艾山渠可灌“官私田四万余顷”。这个数字虽有夸大之嫌,但此渠凿成后,薄骨律镇便有大量粮食外调却是事实,从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起,每年向沃野镇(治所在今内蒙古临河县西南)循黄河船运军粮数十万斛。

唐朝,宁夏平原的地位也很重要。它是西北边防重地,长期驻兵、屯田,先则以对付强大的突厥,继而又要防备吐蕃和回纥。安史之乱时(公元755—763年),它还是政治中心,唐朝重建之君唐肃宗便在灵武(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西南)即位,唐朝中兴名臣郭子仪便以这里为大本营。从政治、军事的需要出发,唐在这里修建了许多水利设施。见于史籍记载的有光禄渠、御史渠、薄骨律渠、特进渠、尚书渠、汉渠、胡渠、百家渠、七级渠、千金陂等。不过古籍记得十分简单,而且有些地方的说法还不一致,影响我们确切了解当时的渠道情况。

在上述众多的渠道中,以御史渠的溉田面积为最大,宋王应麟《玉海》卷二二三一《郭子仪家传》说,它由郭子仪所开,溉田2000顷①。水利史研究工作者认为,开渠时间当在唐肃宗在位期间(公元756年—762年),当时郭子仪与唐肃宗正以宁夏平原为基地,积极部署讨伐安禄山、史思明,以重建唐王朝。研究者还认为御史渠的前身应是始凿于东汉时期的光禄渠,到郭子仪时因光禄渠淤废,所以他才重新加以穿凿。不过,不久这条御史渠就遭严重破坏,《旧唐书·吐蕃传》说,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吐蕃攻灵武,填塞汉渠、御史渠、尚书渠等水口,以破坏唐军屯田。几十年后,李听又将它恢复起来。《旧唐书·李听传》载,在他担任灵州(治所在今灵武县境)大都督府长史时,当地须从外地调入大量粮食,而运输非常困难,他为了用屯田“以代转输”,便在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修复“废塞岁久”的光禄渠。修复光禄渠就是修复御史渠。

唐朝除光禄—御史渠外,另一条溉田面积稍大的渠道当数薄骨律渠,它位于回乐县(治所在今灵武县西南)南60里,可溉农田1000多顷。另外,特进渠的溉田面积也不小,600多顷。其他一些渠道,溉田面积略小一些。


河北徐水北胡渠到定兴卷子村怎么走
驾车路线:全程约26.0公里 起点:北胡渠村 1.从起点向正北方向出发,行驶10米,右转 2.行驶2.1公里,左转进入X356 3.沿X356行驶4.2公里,右转进入G107 4.沿G107行驶9.8公里,过右侧的金江家电约220米后,5.行驶8.4公里,右前方转弯 6.行驶790米,右转 7.行驶37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左侧...

容城到北胡渠村怎么走
驾车路线:全程约15.7公里 起点:容城县 1.从起点向正西方向出发,沿奥威路行驶1.0公里,直行进入大水大街 2.沿大水大街行驶2.2公里,左前方转弯进入S333 3.沿S333行驶1.6公里,稍向右转进入容固路 4.沿容固路行驶8.7公里,左转 5.行驶2.1公里,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终点:北胡渠村 ...

灵州的历史文献
大都督府开元户九千六百六。乡二十七。元和户乡今为灵武节度使理所。大都督府开元户九千六百六。乡二十七。元和户乡今为灵武节度使理所。管州三:灵州,会州,盐州,县十。《禹贡》雍州之域。春秋及战国属秦,秦并天下为北地郡。汉时为富平县之地。後汉安帝永初五年,西羌大扰,诏令郡人移理...

唐徕渠的历史
及至唐代,汉代旧渠得到全面整修,并有新建扩建,有名者计有汉渠、七级、光禄、尚书、御史、薄骨律、胡渠、百家、特进等渠。唐徕渠灌区的大规模开发,以及怀远县城(今银川)由黄河河西阶地前缘向阶地中央唐徕渠畔的转移,标志着灌区向地势低洼、湖沼密布、原有盐化土壤的平原中部发展,表明唐代生产力水平...

乌兰县15247365038: 关于汉渠的介绍主要有哪些?
潮药聚甲: 汉渠是宁夏黄河东岸引黄灌区主要干渠之一.创建年代不详.唐代、明、清都有维修记录.渠首在黄河青铜峡东岸,灌河东吴忠、灵武地区,民国时可灌田10万亩.1956年进行扩建,1960年取水口与秦渠合并,现渠口最大进水量为59m3/s,灌地20万 亩.

乌兰县15247365038: 汉朝修了哪三渠? -
潮药聚甲: 龙首渠、六辅渠、白渠、成国渠历史 西汉定都长安,关中是京师官吏、军队、百姓等以粮食为主的生活必需品的主要供给地.西汉重视开拓西北边疆,关中又是拓边的基地,肩负着提供粮秣的重任.因此,西汉一代,特别是汉武帝在位期间(公...

乌兰县15247365038: 绵延千里的引黄灌溉最早在什么时候就开始了?
潮药聚甲: 引黄灌溉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期,宁夏、内蒙古和汾渭盆地利用黄河 水灌溉就形成了相当的规模.秦渠、汉渠、郑国渠、白渠等古代著名的农田 水利设施就是在那时修...

乌兰县15247365038: 宁夏平原的地理特征 -
潮药聚甲: 宁夏平原又称银川平原,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黄河两岸.北起石咀山,南止黄土高原,东到鄂尔多斯高原,西接贺兰山.北部是黄河冲积平原——宁夏平原,面积1.7万平方公里,滔滔黄河斜贯其间,流程397公里,水面宽阔,水流平缓....

乌兰县15247365038: 秦汉时银川平原兴修了哪些灌渠?
潮药聚甲: 农业生产离不开水利,宁夏地处河套地带,为引黄灌溉提供了便利 条件.宁夏境内几... 开凿了汉渠,又名汉伯渠,在黄河东岸,流经青铜峡、永 宁、银川、贺兰四市县,全...

乌兰县15247365038: 它们益于黄河水的灌溉而成为什么,有什么平原 -
潮药聚甲: 宁夏平原又称银川平原,早在2000多年以前先民们就凿渠引水,灌溉农田,秦渠、汉渠、唐渠延名至今,流淌至今,形成了大面积的自流灌溉区. 宁夏平原是自流灌溉区,塞上江南.

乌兰县15247365038: 你能列举出几个沿用至今的黄河流域古代灌溉工程吗?
潮药聚甲: 宁夏平原是黄河流域古代灌溉工程比较集中的地区.明代以前, 宁夏银川平原兴起了两大灌区,分别是以秦渠和汉渠为主要灌渠的河东灌 区,以汉延渠、唐徕渠为主要灌渠的河西灌区.其中,唐徕渠最负盛名, 它是宁夏平原各渠之首,又名唐渠,始建于汉代,唐代大规模整修,历代不断完善.新中国成立后全面扩整,裁弯取直,合并斗口,供水效率显著 提高.如今,历经沧桑的唐徕渠、秦渠、汉渠等古渠经过改造,仍在支撑 着宁夏平原的繁荣发展.

乌兰县15247365038: 陕西高干渠介绍
潮药聚甲: 高干渠始建于1958年,是我省重点灌溉工程之一. 渭河流域建有大中小型蓄水工程129座、引水工程1635处,其中在渭河干流上较大的引水工程有宝鸡峡水库、总干渠、高干渠、渭惠渠等.枯水期内渭河上游来水在宝鸡峡水库被全部引入总干...

乌兰县15247365038: 请问有塞上江南形成的原因吗? -
潮药聚甲: :由于黄河泛滥,所形成的一处冲积平原.将泥沙之中的养分带到地面,从而适于耕作.加上沙湖周边大大小小的水塘,调节了地区干燥气候.才愈发表现出塞上江南之景.

乌兰县15247365038: 你知道宁夏平原是如何划分的? -
潮药聚甲: 固 原 市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