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联想到韩愈的哪句诗?

作者&投稿:缑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说到韩愈,你能联想到什么~

(有点长.)
  有文化的中国人,没有不知道韩愈的《马说》一文的.文章是这样开篇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身在职场,伯乐与千里马的话题就如同文学作品中的爱情故事一样;是个永恒的主题.以“伯乐”或“千里马”自居的人都为数不少.现代企业决策者绝大部份都是将自己的员工分为三类:人手、人才、人物,这样的说法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但是想要实践这个做法可就不象说得那么简单了.问题在哪里?那就是上面所说的以“伯乐”或“千里马”自居的人实在太多.请读者尤其注意“自居”二字.自居是何意?对某种身份进行自我认同.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它应该属于潜意识的范畴;所谓潜意识通俗地说就是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心态”问题.
  那么就让我们来谈一谈“伯乐”与“千里马”的心态问题吧.在谈这个话题之前,不得不重又提起前文所说的员工分类问题;究其然,其实这是个决策者对于员工的心理认同活动过程,它本身就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可能在初期,决策者对于某个员工的期望值颇高,将其定位成“人才”,于是提供诸多机遇与便利,希望其能涅盘成为“人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践的检验,发现该员工充其量不过是个人手而已,于是回首从前的刻意栽培唯有叹息“唉!扶不起的阿斗啊.”自然也有相反的情形发生,某员工初来时并不起眼,企业也只是缺个“人手”,却因一些具体事件,使得该员工脱颖而出,一跃而成“人才”.到了这个平台就又有了新的分歧必然产生:他是在“人才”的平台上踏步最终又沦为“人手”呢?还是继续升华最终成为“人物”?值得提醒的是以上所述的“三人变迁过程”始终是处在企业运行的动态过程中的,所以这种“人手”、“人才”和“人物”的“三人变迁过程”必然是贯穿企业的生命始终的.正是这个生生不息的“三人变迁过程”引发了“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问题.
  职场的层级划分使得企业内部每个层级上都有若干个“伯乐”与“千里马”.上文提到的“三人变迁过程”更是员工的个人价值变迁过程.我们所处的社会大环境使得员工的所谓“个人价值”观念向来都是必须要强调精神、物质双丰收的,因此“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就绝不仅仅是“知己”这个颇具古风的词汇关系了,他们之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利益关联;于是乎企业政治由此滋生.这种“政治”倾向在企业内有可能引起的各种后果不在本文探求范畴,笔者将另行撰文专题讨论.本文言归正传,且论“伯乐”与“千里马”的心态问题.
  前文提到,企业各层级都有若干个“伯乐”与“千里马”,这本是件好事,但是只有当这些个“伯乐”果然如古之伯乐那样以发现千里马为乐为己任,与此同时那些个“千里马”又都因自己有了用武之地,因不必“骈死槽枥”而雀跃,从而奋蹄前行时;这种现象才是好事.假设某一层级的“伯乐”发掘了一批前提是听自己话的“千里马”,而后委以重用,后果会如何?又假设该“伯乐”自己正因久不遇“伯乐”而郁郁寡欢,那么他所用的那批“千里马”又将如何?再假设该“伯乐”除了因自己久不遇“伯乐”而不快,更因自己所期待的“伯乐”相中了别的“千里马”而愤愤不平,甚至义愤填膺时,后果将如何?我们还假设该“伯乐”因自己所提拨的“千里马”羽翼日丰从而不再象从前那样唯命是从而心生幽怨,整日恺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时,后果又将如何?
  有了“伯乐”的叹息,“千里马”们自然也有自己的说辞:“是金子到哪里都能发光;是珍珠,尘土怎么可能久掩光华呢?我之所以先时暂不得志,不过是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罢了.”基层“千里马”们有此念头尚不足论,无非是为企业政治录添上一笔而已;倘若高层的“千里马”们亦有此念头,情况可就不妙了,因为该念头必然引起企业风气变化.所谓企业风气其实正是企业文化的氛围啊.现代企业管理者天天都在探讨“企业文化” 建设,窃以为所谓“企业文化”其实是被我们平日常常论及的CI、BI、MI之类的外来概念给转晕了,究其本源,说白了就是企业内各层级的“伯乐”与“千里马”们的一念而已.
  前文提及以“伯乐”或“千里马”“自居”者大有人在,又谈到“千里马”们的意念问题,若仅“自居”,用诸葛武候的话来说不过就是“不敢枉自菲薄”而已,可虑的是有不少“自居”者时常放置于心头、嘴边的论调乃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我乃千里之驹,所食草料尚不及常马,安求我能千里?要想我行千里,先饲我一石.不知此等“自居”者是否想过人与马的不同之处?是否想过相马与相人的不同之处?相马者,看马之外型、以马之种族为识别标准;相人者,以人之言行举止为识别标准.马之伯乐,一旦发现槽枥中有了属千里马种族之马,只要条件许可自然是先以“一石”饲之.而人之伯乐,必得先通过此人种种言行,方敢定论.且这所谓“定论”也不过是阶段性的.只因虽在种族问题上人与马一样是不变的,但人的言行则是随着环境变化时时常新的.中国人历来喜欢将人马共论,古人有云:“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可见,相马者单凭种族尚不足以定论,且需“路遥”呐;何况乎人?
  人多,事多,说道自然也就多了;还有将马与虎共论的“千里马”者,深怨“伯乐”于一槽处同拴两马甚至数马,心想:“古人有云:一山不容二虎.用他,就别用我.”此者只需连读三遍自己说的话立时就会发现问题所在,古人有云一槽不容二马吗?小学生的语文课本中有这么一篇文章,叫做《田忌赛马》,说的是孙膑以下等马同齐威王的上等马相比,以上等马和中等马帮助田忌分别取胜齐威王的中等马和下等马的故事;企业内所谓“千里马”们不知能否读懂这个故事.用现代管理的新鲜词汇来说,这不就是个团队取胜的案例嘛.由此可见,一个“千里马团队”远比千百匹特立独行的“千里马”要实用许多啊.对于那种只愿“吃独槽”的马我们的农民“老二哥”最知道该怎么做了;得向他们学习啊.
  海尔最近所用的“赛马”机制,其实不过是将优胜劣汰换个说法而已.常有“自居”者扬言:“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这“溜溜”也就是“赛马”之意呗.常想要“溜溜”,本是件好事,但若是总与马场里那几匹不变的马“溜”,还有什么可“溜”的?或者有外马进场便先踢伤、踢死它,那又“溜”什么呢?也有这样的“千里马”,我既是“千里马”,你又放我出来“溜”,那就该让我撒开四蹄尽兴而奔,否则怎显我千里马本色啊?想给我戴上笼头、划定跑道,圈下跑场,那哪成啊?于是乎,虽已正名为“千里马”且日有一石饲之,却仍觉郁郁不得志;环顾四周,食一石之马大有人在,于是乎又添不快:怎么这样的劣马居然也食一石,那我岂不是该食两石、三石抑或四石才公平啊.有个最浅显的道理不知这些个“千里马”们是否想得明白,既然是赛马,若无跑道、跑场以及各式规程,又如何称得上一个“赛”字呢?同样,一匹马和谁“赛”啊?若没了这个赛场,不要说“千里马”,你就是匹“万里马”,充其量也不过是野马一匹罢了.倒是不会“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了,想必也只能落个顾影于野泉之畔,老死于荒谷之中吧!想想田忌赛马的故事,看来,马的种族并不是最为重要的,重要的是驾驭者.所以何来“劣马”之定论呢?更何况前文便已提到企业内有着诸多层级,各级的“赛马”规则与所需马之材质不尽相同,孰重孰轻,本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又怎能轻易指其为“劣马”呢?所以现代伯乐不但要会识马,更要学会驭马啊.
  说到马之定义本非一成不变,就又要重提前文的“三人变迁过程”了.其实既便是“人手”、“人才”、“人物”这三个定义本身都是局限于企业内部的相对定义,并且“人手”与“人才”企业尚可做一暂时定论,至于“人物”一词又岂是区区企业可以定论的;古往今来有哪一个被称为“人物”的不是由泱泱社会予以评判的?兴许一个企业可称为“人物”的不过承担决策或是能牵动企业死生的那一两个人而已,其余人等在社会这个大马场里都不过是一匹“常马”罢了.如此看来,“枉自菲薄”故然太谦,枉自尊大诚然亦不可取啊.睥睨群马的“千里马”们日后嘶鸣之前还是先思虑一番为好啊!
  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探讨一定还会有人无止境地讨论下去,最终落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执一词,不了了之.值此年终岁末,却不知诸位“伯乐”与“千里马”们读完此文有何感想?谨以此文与诸君共勉.

2005年中考诗词鉴赏题荟萃
昆明市
品读唐朝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一诗,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2分)
( )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答案:D

四川攀枝花市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按要求赏析填空(3分,每空1分)
如 梦 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诲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和“瘦”分别形容
] 和 。
(2)作者采用 手法,表达了对春花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答案:(1)叶的茂盛 花的凋零 (2)委婉含蓄

新疆乌鲁木齐市
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女唱黄鸡。
A.上阕写景,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划,松间沙路洁净无尘,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潇潇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突出了环境的静谧。
C.下阕转入抒怀,“门前流水尚能西”句,写词人由西流的溪水,想到“人生无再少”,因此为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而叹息。
D.全词情景交融,恬淡优美的景色,富有情趣的语言,充满人生哲理的议论,表现了词人执着生活、呼唤青春的情怀。
答案:C

四川省课改区毕业卷
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处。
答:
2、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答案:1、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2、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莆田市 ( 课改区 )
品读《天净沙•秋思》 , 填空答题。 (5 分)
枯藤老树昏鸦 , 小桥流水人家 ,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
7. 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 , 被《中原音韵》誉为“ ”,为历代所传诵。小令仅 28 字 , 写了十种景物 , 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
之情,其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 。
答案:" 秋思之祖 " 〈 1 分 〉 思乡 (2 分) 〈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 (2 分)

天津市
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咖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艾青《黎明的通 知》)
诗句表明“黎明”将降临到人类居住的地方,把光明和希望带给渴望着它的人们。
B.君子于役,苟无饥渴!(《诗经•君子于役》)
此句细腻地表这了恿夫乏妇对丈夫丧有归姻的无素,负能。-—他症轩证不曼饥渴。词句 中虽无一个“怨”字,但是“哀怨”之声可闻。
C.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李白《月下独酌》)
诗人不耐孤独,邀月携影,高歌起舞,开杯畅饮,体现了放旷通达的性格。
D.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这里描绘了沙场征战的场面。日行“八百里”,写出了行军速度之快;“五十弦翻塞外声”, 写出了军乐的雄壮。

答案: D

南通市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3分)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①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1分)②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
眼前的困难吓倒。(意思对即可,2分)

湖北省咸宁市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3分)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 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
答案:“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3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只要意思相符即可)

四川省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
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呲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⒈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扔景物,其中“钟”“割”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2分)
答:

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言无二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2分)
答:

答案:⒈(2分)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窋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写出“窋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一意思的即可计2分;不够准确的酌情扣分。)
⒉(2分)写出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意思相近计2分,不够准确 酌情扣分)


宿迁市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4分)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王维的山水诗多以画入诗,这首诗描写了 、 、 、 等景物,通过衬托的手法,突出了山涧的 。
(2)“人闲桂花落”中的“闲”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
答案:(1)桂花、(春)山(涧)、(明)月、(山)鸟(共1分,写出3个即可,但写人或夜,此题不得分);幽静(1分,能体现“静“即可) (2)①写出了诗人闲适、安逸的情趣;②诗人的心境与环境和谐统一,营造了静谧的氛围。(共2分,答出心境、环境各1分,意思对即可)


河池市
(一)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 7——8题(6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7、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 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 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 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 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8、“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3分)
答:

答案:7、D
8、开放题。例: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浅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评分标准:能抓住“乱花”、“浅草”进行赏析的给1。5分;能抓住“浅欲”、“才能”或“迷”、“没” 进行赏析的给1。5分。能全面抓住关键词语进行赏析,语言通顺的给3分。答得不完满的酌情扣分。

广西玉林市
下列对所选古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知人心,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答案:BC

无锡市
对下列古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赠从弟①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注释]①从弟:堂弟。②罹(lì):遭受。
A.首句中,“亭亭”的意思是“高耸的样子”,写出了青松挺立风中的形象。
B.三、四两句连用两个“一何”,第一个“一何”突出了风之大,第二个“一何”突出了青松的雄健挺拔。
C.反衬手法的运用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主要特点,全诗以“山上松”的坚韧反衬出“谷中风”的迅疾。
D.本诗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对从弟的劝勉之意不言而喻。
答案:C (2分)

济南市(课改区)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分别回答问题。
(一)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4、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3分)


5、诗歌第四联抒写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2分)
答案:4、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5、对故乡无限依恋(对故乡思念)

温州市
欣赏比较下面两首古诗,选出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甲】 【乙】
绝句 宋•志南 渭城曲 唐•王维
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A. 甲乙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都写了春天的景象。
B. 甲诗“沾衣欲湿杏花雨”的“沾”字点出了纯雨的细小迷蒙。
C. 乙诗中的“客舍”是旅店的意思,古人又有折柳赠别的习惯,所以诗中“客舍”、“柳色”点出送别的题旨。
D.甲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游春时的喜悦之情。
答案:D


湖北省宜昌市
边的古诗、联、文,表现了古代的高雅之士对自然之美、环境之美的热爱和追求。请借助工具书,认真阅读下边几段材料,然后答题。(本题共7小题,计14分)
【材料1】
书湖阴先生壁①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②送青来。

【材料2】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a)林间自在啼。

【材料4】
养鸟有道 □郑板桥
予未尝不爱鸟,但养之有道尔。欲养鸟莫如多种树,使绕屋数百株扶疏茂密为鸟国鸟家。将旦时,睡梦初醒,尚展转在被,听一片啁啾(zhōu jiū),如《云门》、《咸池》之奏;及(b)披衣而起……见 (1) 扬翚振彩③,倏往倏来,目不暇给,固非一笼一羽 (2) 乐而已。大率平生乐处,欲以天地为囿,江汉为池,各适其天,斯为大快。
——————————
【注释】①这是作者题在湖阴先生居室墙壁上的一首诗。 ②排闼(tà):意思是推门(而入)。
③扬翚(huì)振彩:扇动五彩翅膀。
1. 材料1前两句诗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人勤。请你也用2个字概括后两句诗的内容。(2分)
2. 请在材料3下联中的横线上,填写能够与上联相对应的3个字。(2分)
3. 将材料4中加波浪线的句子多读几遍,然后用2个逗号把它断开。(2分)
4. 文言文中“之”、“其”、“而”、“以”……这样的词语很多,多读便能读顺口、读明白。请你凭语感,在所给的文言词中,选择2个分别填入材料4的⑴、⑵处,使文句通畅。(2分)
5. 根据上下文,分别写出材料2和材料4中加点的“及”字的意思。(2分)
6. 用名人名言、诗文名句对文章进行概括,是一种读书方法。请你在材料2中选择恰当诗句对材料4进行概括。(2分)
7. 古代的高雅之士常在诗文中表现他们对居室环境之美的追求,请你举出一个这样的句子。(2分)

1、(2分)评分说明:能用2个字概括出后两句是写自然环境美的意思即可。答案示例:“景美”或“景秀”、“境美”等,答案不必强求与“人勤”二字对仗。
2、(2分)评分说明:不考虑平仄因素,基本能对上即可;第1个字为动词即得1分;所填内容基本符合对联意境即得全分。答案示例:“吐幽香”、“着新装”等。
3、(2分)使绕屋数百株,扶疏茂密,为鸟国鸟家。评分说明:对一处得1分。
4、(2分)(1)其;(2)之。评分说明:对一个得1分。
5、(2分)及(a):比得上;及(b):等到。评分说明:意近即可。
6、(2分)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评分说明:只写出后一句得1分。
7、(2分)评分说明:本题答案不唯一。考查的核心能力点:记诵积累。答案示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盐城市
阅读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回答问题。(3分)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①诗人是通过哪一句诗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哪两句诗最能集中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请任选一问回答。(1分)

②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短赏析。(2分)


答案:①开轩面场圃(多写“把酒话桑麻”一句不扣分) 或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如两题都做,以答得较好的一题给分。) ②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惟一。从景物描写的视角、修辞手法运用、词语的精炼形象等方面赏析均可。能指出抓住特点写景(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结合等)或采用什么修辞手法(如对偶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如“合”“斜”)等,给1分;说出其妙处或表达效果的给1分,共2分。 示例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 示例三: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如一个“合”字,表现了绿树的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或:一个“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特强。)

苏州市
阅读《卜算子 咏梅》这一首词,完成11~13题。
风雨送春归, 俏也不争春,
飞雪迎春到。 只把眷来报。
已是悬崖百丈冰, 待到山花烂漫时,
犹有花枝俏。 姥在丛中笑。
11.作者歌颂梅花的高尚品格,为什么要多次提到春天?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正确?(2分)
A.写“春归”“春到”,交代梅花开放的背景,暗示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
B.预示“春天”就要到来,表现出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豪迈之情。
C.通过春天里的烂漫山花衬托出梅花不与群芳争春的崇高品格。
D.以春天为线索展示梅花的俏丽,以梅花的高洁反衬春天的美好。
[答]
12.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来咏梅,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举例说明。(2分)
[答]
13.同样是写梅花,毛泽东的《十算子 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有着明显的不同,“专题•荷”中写荷的诗文也是多姿多彩的。请你举例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2分)
[答]
答案:11.D(“线索”与“反衬”的说法均错误)
12.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举例恰当,分析具体即可。例如“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梅花在百花盛开时笑逐颜开的样子,表现她崇高的精神境界,体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精神。
13.这些诗文视角不同、立意不同,作者的经历不同、情感不同、反映的价值观不同,作品也就不相同。如,同是咏梅,同是借物抒情,毛泽东笔下的梅花是积极乐观的,“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表现了诗人乐观豪迈
之情;陆游笔下的梅花则是寂寞凄凉的,抒发的是孤傲清高之情。
同是写荷,《爱莲说)借莲言志,赞美坚贞刚正的气节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芙蕖》则强调莲的实用价值:可鼻、可口、可用。(举例时讲出其中的一点,或举出另外的作品均可)

荆州市
读杜牧的《赤壁》,然后答题。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①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
②“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

答案:①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②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与此相近的表述即可)(2分,每对一处给1分)


襄樊市
对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B、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C、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答案:D

辽宁省十一市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10~12题。(8分)
献给毕业班老师的歌
有多少欣慰,
有多少鼓励,
在我们即将毕业的时刻;
带着多少叮嘱,
带着多少期望,
您把我们一一送上人生的站台,
目送着我们各自踏上远去的列车……
两行慈母泪,万缕恩师情。
您用颤抖的声音鼓励着我们:
去吧——
勇敢的孩子,
向着明天,
谱写新生活的赞歌!

(节选自《献给老师的花束》,作者徐鲁,有改动)
10、请写出这首诗的韵脚(句末押韵的字)。(3分) 、 、
11、这首诗应该用怎样的语速朗读,请选出表述正确的一项。(2分) ( )
A.急促 B.高亢 C.舒缓 D.低沉
12、请从诗中找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从语言表达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说明理由。(3分)

答案:10、刻,车,歌。每字1分,计3分
11、C, 2分。
12、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无惟一答案。如“两行慈母泪,万缕恩师情。”理由:这句诗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对学生的浓厚感情,1分;同时也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之情。1分;计3分。

辽宁省(课改实验区)
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答案:C

湖北省黄冈市(课改区)
欣赏下列诗歌,完成6——8题。(7分)
【甲】 乡 愁(节选)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乙】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有天涯。
6.“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甲、乙两诗都把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物象。甲诗寄托在邮票、船票、 、 等对应物上,乙诗则寄托在枯藤、老树……对应物上。甲、乙两首诗都抒发了思乡之情,但甲诗已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 。(2分)
7.品读甲、乙两诗,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诗句,并谈谈欣赏的理由。(2分)
最欣赏的句子:
欣赏的理由:
8.放飞思绪,想像甲诗中的“我”,跪在母亲的坟前会想些什么?乙诗中的“断肠人”,一旦与“亲人”相聚会说些什么?(3分)
“我”的心理活动:
“断肠人”的倾诉:
答案:6.坟墓 海峡(1分,每空0.5分)家国之思(1分,意近即可)
7.最欣赏的句子示例: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理由:“浅浅的海峡”和人们渴望早日团聚的愿望形成强烈的反差,抒发了浓浓的思乡思国之情。(2分,句子0.5分,理由1.5分,若赏其他句子亦可。品析言之有理、意准确即可,只选句,不品析不得分)
8.“我”的心理活动示例:妈妈,原谅不孝的儿子,我回来迟了,我多么想念你呀!“断肠人”的倾诉示例:回家的感觉真好!(3分,每处1.5分,意近即可)


扬州市
古诗鉴赏
泊秦淮 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0.阅读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①“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2分)

②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答案:(1)特点是朦胧(迷茫),冷寂(悲凉)(2分)。(两点各1分,计2分。意思对即可)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两点各1分,计2分。意思对即可)


浙江省湖州市
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醉汉
(非马)
把短短的巷子 左一脚 母亲啊
走成一条 十年 我正努力
曲折 右一脚 向您
回荡的 十年 走
万里愁肠 来
注:非马,台湾诗人,祖籍广东,1948年离开大陆到台湾。
A 诗的开头写道“把短短的巷子”“走成”“万里愁肠”,表达的是一种十年母亲、思念故乡的无奈而又惆怅的情感。
B 诗的结尾说“我正努力向您走来”,写出了作者忆母情深、思乡情切的执着,期待着早日团圆的虔诚。
C 这首诗言约意丰,辞藻华丽,并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使作者的情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D 这首诗结构别致,句式参差不齐,把一个词甚至单个字排列成行,使“醉汉”的醉态与诗歌内在的情感节奏十分契合。
答案:C

青海省西宁市
阅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回答问题。(3分)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1)3雁洛阳边。
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 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
句子是:
为什么:
答案:写出“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或“江春人旧年”的句子,得1分;回答中能扣住”鸿雁传书”或“临近春节这一家人团聚的特定环境”来表述原因,2分。


南通市(海门卷)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①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②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①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②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4分。每小题2分)

云南玉溪市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①——②题。
次韵梨花 宋•黄庭坚
桃花人面各相红,不及天然玉作容。 总向风尘尘莫染,轻轻笼月倚墙东。
(注释)玉作容:形容梨花洁白如玉。 笼月:被

年代:【宋】
作者:【僧志南】
体裁:【七绝】
诗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注释:
[注释](1)短篷:有篷小舟。(2)仗:拄着。藜:指拐杖。

[译文]在参天古树的浓阴下,系了小船,拄着藜仗,慢慢走过桥,向东而去。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像故意要粘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另人陶醉。

早春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首诗的全名是"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而不是"早春"
〖译文〗皇城下着小雨,把大地浸润得酥软,小草钻出地面,远看一片浅绿近看却无。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这早春的景色,它远远胜过了满城烟柳的京晚春景。
〖点评〗 这首诗前两行为写景,一行写小雨,一行写草色。作者经过细致观察、比较,非常生动地写出了京城早春景色的特点。后两行抒情。作者认为早春景色大大超过晚春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赞美舒雅之情。

这两首诗句都是写景诗...又都是描写早春的诗句.又同样写到了春雨..
第一首里杏花雨,杨柳风,把风雨花木糅在了一起,使春意的色彩渲染得更加浓重..韩愈的侧重于写春草..表达新巧,语言自然 ,感情纯真,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这是小生自己的见解..希望可以让你满意.. 谢谢..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小雨“比喻为酥酒之初熟,味甘滑、润泽,连小草也沾上了雨露,细雨中草色微绿,近看不觉而远视泛青。

早春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没想到韩愈的。倒是让我想到柳永的雨霖铃...

早春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写出了早春和盛春的不同景象。更重要的是,体会和认识春天,不必等到"烟柳满皇都"之后,要善于在"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时候就去感悟它,了解它,把握它。说早春的"草色",可以"遥看"却难近视,蕴含了世间许多事物的普遍规律。有的事,朦胧地看似乎是有的,一叫真去看细部却又说不清楚了。到底是有还是无呢?全在看者的眼光和见识了。看待社会形势,何尝不是如此。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是形容春雨温柔细腻的特点吗
你只说对了一半:其实,不仅来形容春天到来,春雨温柔细腻,而且更多的从沾雨的杏花,更加多彩多姿的描写的春天的色彩,把春天渲染得更加浓重。第二句,还表现春风的轻柔。前半句是形容春雨的变化和醉人宜人的景色,伴着雨中杏花的清香。(这种香是风的吹动)来形容春天中一雨一风一花的怡人之处。

绝句古诗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渔歌子诗意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诗意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词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写出两句欣赏的话
表达出诗人悠闲的心态,闲情逸致,美好的景物描写

咏柳的名句美句
三、名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出自宋代诗人志南的《绝句》绝句作者:僧志南 年代:宋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赏析: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 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 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

( ),不尽长江滚滚来. 沾衣欲湿杏花雨,( ). 最是一年春好处,( )._百 ...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根据"松竹梅风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写出4句相关的诗句.如题 谢谢了...
1、春雨常常是历代诗人们吟颂的对象.“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你像牛毛,像花针,伴着温和的春风,打在身上将湿未湿.此刻,我想到了唐代诗人韩愈的一句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还想到了另一位唐代诗人杜甫的一句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三句诗都写出了春雨悄无声...

带花和雨的诗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七八个星...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意思 指什么节
题目:“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朝诗人刘长卿在《别严士元》中的诗句。曾经有人这样理解这句诗:1、这是歌颂春天的美好意境。2、闲花、细雨表达了不为人知的寂寞。3、看不见、听不见不等于无所作为,是一种恬淡的处世之道。4、这种意境已经不适合当今的世界……根据你的看法写一篇...

古诗中含有雨的连续两句
1、《雨晴》——唐代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兼无叶里花。译文:下雨之前鲜花初开可以看到花蕊,下雨之后绿叶中间再也不见鲜花。2、《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宋代欧阳修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译文:柳林外传来轻轻的雷声,旋即玉洒池塘,雨打荷叶发出细碎声响。3、《长门怨三首》...

滑县18891049145: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什么意思 -
笪瑶扶正: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意思是(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像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陶醉.)诗句出自(宋代诗人僧志南的《七绝》) 原文: 《七绝》...

滑县18891049145: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是哪首诗里的,作者是谁 整首诗的意思是什么 -
笪瑶扶正: 《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作者:僧志南,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生平不详“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早春的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于画意.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杏花雨.“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怎样不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啊!

滑县18891049145: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是什么意思? -
笪瑶扶正: 1、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仿佛是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风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心旷神怡. 2、注释: ①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雨. ②杨柳风——古人把应花期来的风,称为花信风,从小寒到谷雨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总称“二十四花信风”.其中清明节尾期的花信是柳花,这时的风就叫柳花风,或称杨柳风.在这里引申为春风. 3、出自《绝句》,作者:志南,南宋诗僧.原文: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滑县18891049145: 《绝句》中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 译文. -
笪瑶扶正: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扬柳风”出自于宋代一个叫释志南的和尚之手,题目是《绝句》.全诗是:“古木阴中系短篷,仗黎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意思是:春天的天气时雨时晴,杏花开时的蒙蒙细雨落在身,衣服欲湿未湿,柔和的杨柳,春风吹在脸上一点儿也不觉得寒冷.

滑县18891049145: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句意? -
笪瑶扶正: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意思是:春天的天气时雨时晴,杏花开时的蒙蒙细雨落在身,衣服欲湿未湿,柔和的杨柳,春风吹在脸上一点儿也不觉得寒冷.

滑县18891049145: 绝句 南宋• 僧志南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意思 -
笪瑶扶正:[答案]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短篷〕有篷的小船. 〔杖藜(lí)〕拄着拐杖.杖,拄着.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茎坚硬,可做拐杖,称藜杖. 把小船系在参天古树的树荫下,拄着拐杖走过桥的东面!日时雨时晴,杏...

滑县18891049145: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是什么意思 -
笪瑶扶正: 从杏花树下走过,滴落在杏花瓣的春雨被风吹落在我的长衫上,长衫欲湿未湿,杨柳飘动带来阵阵春风,寒意不再.

滑县18891049145: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两句诗句出自那首诗?是谁写的.全诗是怎么样的. -
笪瑶扶正: 作者: 僧志安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按】《宋诗纪事》作僧志南诗 【短篷】有篷小舟 【藜】草名,茎至坚,可为杖

滑县18891049145: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作者,题目,全诗文是什么? -
笪瑶扶正: 宋·僧志南《绝句》[原作] 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进杨柳风.[今译] 细濛濛沾在身上、似有若无的,是杏花盛开时的雨;轻飘飘拂面而过、略无寒意的,是杨柳枝下的风.

滑县18891049145: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个诗句是什么意思? -
笪瑶扶正: 吹面不寒杨柳风: 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 《绝句》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作者:僧志南,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生平不详 “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早春的风....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