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结的原文

作者&投稿:错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乡土情结 原文~

乡土情结
  原文
  柯灵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王维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灺人散后,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地惦念它。离得远了久了,使人愁肠百结:“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好不容易能回家了,偏又忐忑不安:“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异乡人这三个字,听起来音色苍凉;“他乡遇故知”,则是人生一快。一个怯生生的船家女,偶尔在江上听到乡音,就不觉喜上眉梢,顾不得娇羞,和隔船的陌生男子搭讪:“君家居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几乎是世界的全部,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开始感觉饥饱寒暖,发为悲啼笑乐。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但懂得爱的另一面——憎和恨,却须在稍稍接触人事以后。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虫一鸟,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时一俗,一丝一缕,一饮一啜,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
  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根线的长度,足够绕地球三匝,随卫星上天。
  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有的侘傺无聊,铩羽而归。有的春花秋月,流连光景,“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有的倦于奔竞,跳出名利场,远离是非地,“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有的素性恬淡,误触尘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归去来兮,种菊东篱,怡然自得。——但要达到这境界,至少得有几亩薄田,三间茅舍作退步,否则就只好寄人篱下,终老他乡。只有少数中的少数、个别中的个别,在亿万分之一的机会里冒险成功,春风得意,衣锦还乡,——“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这句名言的创作者是楚霸王项羽,但他自己功败垂成,并没有做到。他带着江东八千子弟出来造反,结果无一生还,自觉无颜再见江东父老,毅然在乌江慷慨自刎。项羽不愧为盖世英雄,论力量对比,他比他的对手刘邦强得多,但在政治策略上棋输一着:他自恃无敌,所过大肆杀戮,乘胜火烧咸阳;而刘邦虽然酒色财货无所不好,入关以后,却和百姓约法三章,秋毫无犯,终于天下归心,奠定了汉室江山,当了皇上。回到家乡,大摆筵席,宴请故人父老兄弟,狂歌酣舞,足足闹了十几天。“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就是刘邦当时的得意之作,载在诗史,流传至今。
  灾难使成批的人流离失所,尤其是战争,不但造成田园寥落,骨肉分离,还不免导致道德崩坏,人性扭曲。刘邦同项羽交战败北,狼狈逃窜,为了顾自己轻车脱险,三次把未成年的亲生子女狠心从车上推下来。项羽抓了刘邦的父亲当人质,威胁要烹了他,刘邦却说:咱哥儿们,我爹就是你爹,你要是烹了他,别忘记“分我杯羹”。为了争天下,竟可以丧心病狂到这种地步!当然,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四方丈夫事,平心铁石心”;“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都是千古美谈。但正义战争的终极目的,正在于以战止战,缔造和平,而不是以战养战、以暴易暴。比灾难、战争更使人难以为怀的,是放逐:有家难归,有国难奔。屈原、贾谊、张俭、韩愈、柳宗元、苏东坡,直至康有为、梁启超,真可以说无代无之。——也许还该特别提一提林则徐,这位揭开中国近代史开宗明义第一章的伟大爱国前贤,为了严禁鸦片,结果获罪革职,遣戍伊犁。他在赴戌登程的悲凉时刻,口占一诗,告别家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戌卒宜。”百年后重读此诗,还令人寸心如割,百脉沸涌,两眼发酸,低徊欷?#91;不已。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有一种聊以慰情的迷信,还以为人在百年之后,阴间有个望乡台,好让死者的幽灵在月明之夜,登台望一望阳世的亲人。但这种缠绵的情致,并不能改变冷酷的现实,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飘洋过海,谋生异域。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金矿、铁路、种植园里,渗透了他们的血汗。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还有一种颇似难料而其实易解的矛盾现象:鸦片战争期间被清王朝割弃的香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沧桑世变,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是何等的盛事!而不少生于斯、食于斯、惨淡经营于斯的香港人,却看作“头上一片云”,宁愿抛弃家业,纷纷作移民计。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倒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输将,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
  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消失。株守乡井,到老没见过轮船火车,或者魂丧域外,飘泊无归的现象,早该化为陈迹。我们应该有鹏举鸿飞的豪情,鱼游濠水的自在,同时拥有温暖安稳的家园,还有足以自豪的祖国,屹立于现代世界文明之林。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为《香港文学》七周年纪念号作)

  语篇品读   一、重点语段品读   全文共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话题,说明什么是“乡土情结”。   [品味]这一段多处引用古诗,引导读者去想象具有特定意义的场景及体现乡土之思的具体行为表现,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思乡情结的久远。注意“魂牵梦萦”这个词。   [体会]以诗入题引出乡土情结,文笔生动自然,同时以诗涵盖主旨,提纲挈领,脉络清晰。   第二部分(第2—6段):按人生成长的时间顺序写乡土情结的形成、发展、表现及升华。可分为三层。   第2段为第一层:从人的成长角度写乡土情结的由来。   [品味]“童年的烙印”在人们乡土情结的形成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所谓“童年的烙印”就是童年时代留给人们的那些最深刻的记忆。结尾的两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童年的烙印”与自己不可分割的特点。此段中“ 乡土中的一山一水,……不可分割。”连用了16个“一”字,既体现了作者的语言功力,也表达了作者对乡土的深厚感情。   [体会]在这一段中,作者认为“童年的烙印”包括父母亲族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3至第4段为第二层:写人因远离故乡而引发思乡之情。   第3段从年少离家写起,写了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些人仗着年少气盛,告别家乡“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另一种是多数人,是“ 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是“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概括起来,前一种人是主动出去闯世界,是浪漫的;后一种人是被动地被打发出门,是现实的。   [品味]连用四个比喻来形象地说明“人一离开乡土”的孤独无助。引用孟郊的《游子吟》并用夸张的语言写亲人的牵挂。这两方面都是引发乡土情结的原因。   [体会]此段交待了年少离家的两种情况。   第4段,紧接第3段按时间顺序写年少离家后的各种可能的遭遇:有的一无所获而回乡,有的流连在外;有的厌倦闯荡、锐气消尽,有的淡泊名利、渴慕归隐;有的穷困潦倒,有的春风得意。   [品味] 引用韦庄的“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写出离乡闯荡的人怕归乡的心态;引用孟浩然的“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写出不得志后的思乡之情和少年豪情的消灭。引用项羽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写出闯荡有成者志得意满,意欲回乡炫耀的迫切心情。这些引用,恰当地表现了远离故乡而又境遇不同的人对家乡的不同心态,是乡土情结的不同表现。   [体会]年少离家后的各种可能的遭遇有不同的背景和基础。  第5、6段为第三层: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和空间的阻隔而褪色,既照应前文,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第5段,写战争、放逐等灾难引发的超越思乡情结的爱国情怀。这一段在内容上承写离乡引发思乡,在主旨上开始乡土情结的升华。   [品味]战争引发的思乡之情容易理解,所以作者点到为止,着墨不多,而用较多篇幅并引用顾炎武、霍去病的名言及唐朝李贺的著名诗句来写同样具有家园之思的志士为国家、为正义战争而舍身在外,为乡土情结注入了昂扬甚至悲壮的气息。为下文主题的升华作铺垫。   写正义战争的目的,是对战争的性质作辨证分析,避免读者的误解。   同样,放逐与乡土情结的关系作者也着墨不多,重点有二:一是大量列举历代被逐之名人,以表明这种遭遇及其引发的乡土情结的普遍性;二是以林则徐作为典型例子并引用他的著名诗篇来写为国为民的情怀在志士心中比家园之思更为重要。   [体会]这一段写的是爱国情怀。表面上看不是乡土情结,实质是建立在乡土情结上的,并且是对乡土情结的超越,表现了作者对仁人志士高尚情怀的由衷赞颂。   第6段,写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这一段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是主题的进一步深化。   [品味] 写“出国潮”似与思乡矛盾,但联系前文第3、4段可推知,出国离乡更能引发思乡情结。   写“香港人”在香港回归时,“宁愿抛弃家业,纷纷作移民计”令人费解,但作者仅是客观地写现象,并未对此作评价。联系下文看,作者引“ 第一代华侨”和香港人对祖国做奉献、表示关注的情谊的事实,是在证明不管何种原因离开祖国的人一定会有深深的乡土情结,民族向心力总会引发他们的爱国思乡情感并化为具体的行动。而且只有这些远离祖国的人,乡土情结才最重。   这一段中,最精彩的语句是“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 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 对大陆都表示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这些语言把乡土情结提高到了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深化了主题,显示了作者超群的思想认识。   [体会]与第5段相比,本段写的是普通人,更具有普遍意义。   首先活用几句古诗,充分说明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   引用迷信说法,肯定了这种说法里所含的怀念故乡的积极因素。   下文转写与美好愿望相对立的冷酷现实。紧扣史实写,现实意义很强。   [品味]这个地方使用了大量的典故,大家注意辨识。如“ 天涯比邻”,化用唐代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株守乡井”化用“ 守株待兔”这个寓言故事,这些典故的化用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体会]文章既赞扬中华民族乡土之恋的传统,又肯定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把乡土情结与报国豪情、民族凝聚力融合在一起,显示了作者思想的深刻。前者照应文题及前四段,后者照应第五、六段,结构严谨。   二、疑难问题探析   1、作者为乡土情结赋予了什么样的时代内涵?   在充分抒写了乡土情结是什么,是怎样形成、发展的之后,文章的后半部分(第5—6段)为乡土情结赋予了新的内涵,使文章极具时代气息,也显示了作者高尚的情感世界和深刻的思想认识,给读者极有益的感情熏陶和思想启迪。这是这篇文章最有价值之所在。   作者先挑出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严重灾难的战争和对个人来说更为严重灾难的放逐作为人生际遇的背景,引用读者熟悉的著名诗文表明在国家兴亡面前,仁人志士关注的,是道德、国家、正义。这一段似乎没写乡土情结,其实,既然任何一个离乡之人都不可避免地产生家园之思,他们又怎能例外?不写不等于没有,这样处理是为了表明:为国为民之情在志士心中比家园之思更为重要,这是乡土情结的超越,是对仁人志士高尚情怀的褒扬。   第6段作者历数近代百余年来离乡背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域的现象,视角由上段关注仁人志士转而触及普通民众。在这段后半部分,作者引用华侨和香港人对祖国作奉献表示关注的事实,说明不管何种原因离开祖国的人一定会有深深的乡土情结,民族向心力总会引发他们的爱国思乡的情感并化为具体的行动。在引用事实中,作者用了饱含赞颂之情的语言:“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对大陆都表示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热情讴歌了建立在乡土情结基础上的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之情,深化了主题,并为乡土情结赋予了深刻的时代内涵。2、为什么把“乡土”称为情结?   之所以称为情结,因为它像烙印,像蚕茧,像文身一样不能化解与消退。一个人的出生地不仅给了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个人”,而不是另一个人,故乡的文化起了决定性作用。   3、用韦庄、孟浩然、项羽等诗文的作用。   韦庄的“未老先还乡,还乡须断肠”写出了离乡闯荡的人怕归乡的心态;孟浩然的“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写出不得志后的思乡之情和少年豪情的消灭;项羽的“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写出闯荡有成者志得意满,意欲回乡炫耀的迫切心情。   4、文中的第五节好像和“乡土情结”关系不大,请你谈谈你的看法。   第五节写了战争、放逐等灾难引发的超越思乡情结的爱国情怀。这一段写的表面上看不是乡土情结,实质是建立在乡土情结上的,并且是对乡土情结的超越,表现了作者对仁人志士高尚情怀的由衷赞颂。也就是说作者把仅仅只是表现为对家的思念的乡土情结逐渐提升到爱国情怀的高度,是乡土情结新的时代内涵。   一、语篇整体赏析   《乡土情结》是柯灵为纪念《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而作的散文,作品以故园之思作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将乡土情结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作品以王维的《杂诗》引出一个普遍的道理:“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魂牵梦萦的土地”并且援引了大量古代思乡诗来进一步说明这种情感,点出“乡土情结”。然后再对这种情结进行具体的说明和解释,之所以称为情结,因为它像烙印,像蚕茧,像文身一样不能化解与消褪,一个人的出生地不仅给了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个人”,而不是另一个人,故乡的文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乡土情结每个人都会有,但它往往在人远离故乡时表现得更为强烈。接着,作者用三个小节来写引发乡思的情景,一是离家创业,不管成也好,败也好,“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二是灾难与战争,灾难不管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战争不管是正义的,非正义的,都免不了流离失所,骨肉分离,这种状况下的思乡之情也就更为浓厚。   文章叙述了因各种原因而造成的离家之后,重新回到写归家,内涵就更加丰富扎实了。作者从历史说到当今,从自然说到人伦,从现实世界说到神话传说,归结一点: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这里特别说到近百年无数创业者浮海五洲,打拼天下,写到香港一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从正反两个方面讲述了人对故乡、家园直到对祖国的感情,这也是乡土情结中最重的一份情感。最后,作者从当今世界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文化交融越来越充分的角度对乡土情结作了新的阐释,人已不为家所累,但人又应该永远拥有自己的家,既走向开放,又会有心灵的归宿,这就是新时代的乡土情结。“ 我们该有鹏举鸿飞的豪情,鱼游濠水的自在,同时拥有温暖安稳的家园,还有足以自豪的祖国,屹立于现代世界文明之林。”作品至此完成了主题的升华。   柯灵是怀着真挚深厚的情感写作这篇散文的,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他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因此,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再加上香港回归这一特殊的背景,作者从家到国展开联想就十分自然了。作品叙古写今,纵横捭阖,酣畅淋漓,文中征引了大量的诗文、史料和典故,不仅说明了乡土情结的久远、普遍,根深蒂固,而且还通过它们营造了一个具体的历史场景,使文章显得更加生动、感人。   二、写作特点赏析   作者在文中旁征博引,大量引用古诗文,显示了作者丰富的文学底蕴,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生动性,是这篇文章文笔优美的一个突出表现。更重要的是,引用的古诗文在内容上恰到好处地为情感主旨服务,是内容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倒如引用唐宋之问《渡汉江》:“ 岭南音书断,经冬夏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用来证明“好不容易能回家了,偏又忐忑不安”的心情,近而证明乡土情结是“ 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的。这一段另两处引用,也从其他角度证明了这一点。三处合在一起,分别证明了在不同的具体情景下,人都会有体现乡土情结的具体行为。以此对乡土情结作了生动的诠释。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王维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灺人散后,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地惦念它。离得远了久了,使人愁肠百结:“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好不容易能回家了,偏又忐忑不安:“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异乡人这三个字,听起来音色苍凉;“他乡遇故知”,则是人生一快。一个怯生生的船家女,偶尔在江上听到乡音,就不觉喜上眉梢,顾不得娇羞,和隔船的陌生男子搭讪:“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几乎是世界的全部,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开始感觉饥饱寒暖,发为悲啼笑乐。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但懂得爱的另一面——憎和恨,却须在稍稍接触人事以后。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虫一鸟,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时一俗,一丝一缕,一饮一啜,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根线的长度,足够绕地球三匝,随卫星上天。
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有的侘傺无聊,铩羽而归。有的春花秋月,流连光景,“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有的倦于奔竞,跳出名利场,远离是非地,“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有的素性恬淡,误触尘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归去来兮,种菊东篱,怡然自得。——但要达到这境界,至少得有几亩薄田,三间茅舍作退步,否则就只好寄人篱下,终老他乡。只有少数中的少数、个别中的个别,在亿万分之一的机会里冒险成功,春风得意,衣锦还乡,——“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这句名言的创作者是楚霸王项羽,但他自己功败垂成,并没有做到。他带着江东八千子弟出来造反,结果无一生还,自觉无颜再见江东父老,毅然在乌江慷慨自刎。项羽不愧为盖世英雄,论力量对比,他比他的对手刘邦强得多,但在政治策略上棋输一着:他自恃无敌,所过大肆杀戮,乘胜火烧咸阳;而刘邦虽然酒色财货无所不好,入关以后,却和百姓约法三章,秋毫无犯,终于天下归心,奠定了汉室江山,当了皇上。回到家乡,大摆筵席,宴请故人父老兄弟,狂歌酣舞,足足闹了十几天。“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就是刘邦当时的得意之作,载在诗史,流传至今。
灾难使成批的人流离失所,尤其是战争,不但造成田园寥落,骨肉分离,还不免导致道德崩坏,人性扭曲。刘邦同项羽交战败北,狼狈逃窜,为了顾自己轻车脱险,三次把未成年的亲生子女狠心从车上推下来。项羽抓了刘邦的父亲当人质,威胁要烹了他,刘邦却说:咱哥儿们,我爹就是你爹,你要是烹了他,别忘记“分我杯羹”。为了争天下,竟可以丧心病狂到这种地步!当然,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四方丈夫事,平心铁石心”;“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都是千古美谈。但正义战争的终极目的,正在于以战止战,缔造和平,而不是以战养战、以暴易暴。比灾难、战争更使人难以为怀的,是放逐:有家难归,有国难奔。屈原、贾谊、张俭、韩愈、柳宗元、苏东坡,直至康有为、梁启超,真可以说无代无之。——也许还该特别提一提林则徐,这位揭开中国近代史开宗明义第一章的伟大爱国前贤,为了严禁鸦片,结果获罪革职,遣戍伊犁。他在赴戌登程的悲凉时刻,口占一诗,告别家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戌卒宜。”百年后重读此诗,还令人寸心如割,百脉沸涌,两眼发酸,低徊欷歔不已。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有一种聊以慰情的迷信,还以为人在百年之后,阴间有个望乡台,好让死者的幽灵在月明之夜,登台望一望阳世的亲人。但这种缠绵的情致,并不能改变冷酷的现实,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飘洋过海,谋生异域。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金矿、铁路、种植园里,渗透了他们的血汗。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还有一种颇似难料而其实易解的矛盾现象:鸦片战争期间被清王朝割弃的香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沧桑世变,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是何等的盛事!而不少生于斯、食于斯、惨淡经营于斯的香港人,却看作“头上一片云”,宁愿抛弃家业,纷纷作移民计。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倒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输将,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
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消失。 株守乡井,到老没见过轮船火车,或者魂丧域外,飘泊无归的现象,早该化为陈迹。我们应该有鹏举鸿飞的豪情,鱼游濠水的自在,同时拥有温暖安稳的家园,还有足以自豪的祖国,屹立于现代世界文明之林。




有这样一种情结 800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有一种聊以慰情的迷信,还以为人在百年之后,阴间有个望乡台,好让死者的幽灵在月明之夜,登台望一望阳世的亲人。但这种缠绵的情致,并不能改变冷酷的...

高中课文《乡土情结》(柯灵)的问题
1.即使家乡衰退破败也不嫌弃 自己飞黄腾达也不忘故乡 2.起带动文章感情起伏 有点题和过度的作用

乡土情结中胡马依北风的含义
对故乡的依恋之情。在乡土情结中胡马依北风的含义是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该句诗来自南北朝的民歌《木兰诗》,胡马来自北方,故依恋北风,而越鸟来自于南方,故巢宿于南枝。

高一语文夏日终曲中乡土情结写了哪些事物
高一语文夏日终曲中乡土情结写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四种事物。来比喻游子,说明乡土情结每个人都会有,但它往往在人远离故乡时表现得更为强烈。

乡土情结散文
乡土情结散文 求这篇散文有关阅读题答案... 求这篇散文有关阅读题答案 展开  我来答 4个回答 #话题# 居家防疫自救手册 匿名用户 2013-08-21 展开全部 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想写一点文字来纪念我的老师和诗友、中国“新乡土诗派”主要发起人之一的江堤先生。一个月前,听长沙的一位朋友说,《长沙...

急求:初中语文答题笔记!
(节选自2003全国卷《乡土情结》)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

作业来不及了帮帮忙吧 乡土情结 直接或间接引用的诗词整理
(1).唐代诗人贾岛(据《全唐诗》四七二卷一作刘皂诗)有诗云:“客合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2).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3).孟浩...

孙犁乡土情结的原因
孙犁乡土情结的原因 :一,对农村、农民的无比热爱。 二,对农村 、农民及乡村生活的关注。三,善于描写农村、农民生活;四,对农村风俗和农民品格的崇敬;五对农村、农民优良传统和美好情感的继承与发扬等。

乡土情结开头引用王维的诗有什么作用
引出下文;表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思乡情结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中国传统文化中,思乡情结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 引出下文。用诗文引出主题“思乡”,开宗明义,开篇点题。引出下文丶点明中心丶总领全文用诗文引出主题“思乡”,开宗明义,开篇点题。引用诗文也是本文最大的特点。

乡土情结什么是乡土情节?作者列举了哪几种情况?
这就是答案中的第二点,答案所给出的一三两点实际上就是一点,即深化主题,扩展内涵,结尾照应全文,这是一般思乡散文的特点,只要答出前两点,第三点只不过就是再将这两点合二为一罢了。答案: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升华了乡土情结的内涵。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

宜昌市19625162482: 乡土情结阅读答案 1.文中的“乡土情结”指的是什么 -
爰先怡玫:[答案]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宜昌市19625162482: 如何理解现代文阅读中的词句含义.语文高手来. -
爰先怡玫: 技巧.一、两种形式 现代文阅读题目内容不同,提问方式也变化多端,但是如果从本质上分析,其提问方式其实只有两种:“是什么”和“为什么”.下面以2003年高考全国卷中的题目为例加以说明. 第五题,阅读《乡土情结》.19. 从文中...

宜昌市19625162482: 《乡土情结》的一些阅读问题,急 -
爰先怡玫: 1 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乡情.2 运用反复、排比的手法,由实及虚,表现出绵延无尽的乡土情结,道出了幽幽情思. 寻找,在书本中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憧憬着团圆欢聚的场景.3 这一段由一般乡土之恋...

宜昌市19625162482: 乡土情结阅读的答案 -
爰先怡玫: 1.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4分) 答:_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乡情2.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4分) 答:①不...

宜昌市19625162482: 名家有关乡土情结的作文700 -
爰先怡玫: 春天,池塘里还未解冻,岸边的柳树满面寒霜,脚下的杂草摇动着花白的头发,唤醒地里冬眠的小虫儿.远处,农人赶着他们忠实的朋友笔直地犁地,大些的孩子小跑着跟在老牛后面撒种,健壮的农妇握着锄头大声吆喝着指挥一场壮丽的春耕. 小...

宜昌市19625162482: 乡土情结 读后感 -
爰先怡玫: 乡土之思:一个古老而沉重的话题 —柯灵《乡土情结》欣赏 江苏沛县 黄清华人有心,花有心,文亦有心,故刘勰有“文心雕龙”之说.人心是生命的家园,花心是芬芳的寄托,文心则是文章灵魂的折光.阅读文章,欣赏文章,品评文章,其精...

宜昌市19625162482: 乡土情结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爰先怡玫: 描绘了各地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宜昌市19625162482: 触景生情的意思?急急急急急
爰先怡玫: 触景生情 chù jǐng shēng qíng 〖解释〗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起联想,产生某种感情. 〖出处〗元·无名氏《闺怨》曲:“风,吹灭残灯,不由的见景生情,伤心.” 〖示例〗人在~的时候,能联想起很多往事. 谢谢请给我一个好评

宜昌市19625162482: 乡土情结散文 -
爰先怡玫: 《诗画田园 唯美乡村》原载于广西日报 http://gxrb.gxnews.com.cn/html/2011-11/11/content_611528.htm被当地人民誉为“文章价值过亿”(2011年11月《诗画田园 唯美乡村——桂林市灵川县潮田乡太平村散记》一文经发表后,很快有旅游投资开发公司决定投资.) 推荐理由:一篇散文能够发挥众大的经济价值,并给当地人民带来经济效益,并产生无限的社会价值. 优美的文字也是一直力量,足于改变人类生活,影响社会变革,成就经济效益!

宜昌市19625162482: 散文秦腔中作者的乡土情结有哪些? -
爰先怡玫: “乡土情结”的定义:“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些关键句,这是解题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能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