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哪四次通货膨胀

作者&投稿:乔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新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几次高通货膨胀期?~

建国初期通货膨胀 1949—1950

建国初期物价波动最剧烈的是1949年—1950年3月,先后发生了四次大的物价上涨。上涨的核心区域是上海,主要表现为战后重建时期的物质短缺,投机活动以及管理相对混乱。

1959-1961年——困难时期的物价上涨

1959~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和工作失误,供不应求,物价上涨,国内粮、油、肉、蛋、布等主要商品货源锐减,1961年较1957年物价上涨7.5%。

1979- 1982年 ——改革开放初期的首次上涨

改革开放后,党的工作重心刚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这段时期,宏观上经济增长速度迅猛、投资规模猛增、财政支出加大导致出现较严重财政赤字、盲目扩大进口导致外贸赤字,外汇储备迅速接近于零。1979年、1980年物价出现了明显上涨,其中1980年通胀达到6%。

1984-1985年——城市改革初期的通货膨胀

1984-1985年的通货膨胀体现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引起社会总需求过旺,工资性收入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成本上升导致成本推动,伴随着基建规模、社会消费需求、货币信贷投放急剧扩张,经济出现过热现象,通货膨胀加剧。

1987-1989年——货币政策失控导致的通胀

1987-1989年的通货膨胀是由于1984-1985年中央采取的紧缩政策在尚未完全见到成效的情况下,1986年又开始全面松动,1987年, 国内的货币流量又一次迅速加大, 年增长速度达116%,导致需求量的严重膨胀。此期间,1988年的零售物价指数,创造了建国40年以来上涨的最高纪录。物价的上涨和抢购风潮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1993-1995年 ——实行市场经济之后的价格上涨

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张、金融持续的混乱。表现为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集资热、股票热;由此导致了高投资膨胀、高工业增长、高货币发行和信贷投放和高通货膨胀

2003年底-2008年——融入全球经济(加入WTO)后的首次通胀

国内外多种因素导致的价格上涨。一方面,从国内角度看,2003年夏收因自然灾害、种植面积减少等因素,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继续发生严重歉收,由此,农产品价格飞速上涨;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化和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国内煤电邮运紧张,推升了通货膨胀压力;第三,为减少SARS对经济冲击而采取了宽松货币政策带来了经济的快速上行;第四,海外经济逐步走出低谷,而中国工业融入全球经济,而使得海外对中国产品需求增加而导致的价格上行;

2010-2011年的通货膨胀

2008年以后,全球为应对金融危机,实行相对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美国和欧洲采取了多次量化宽松政策,中国既采取了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同时还采取了相对较为积极的货币政策,客观上为通胀的上行提供了催化剂,加上海外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从而导致了持续两年的通货膨胀。当然,推动通胀上行的结构性因素方面,由于人口红利消失的成本上涨也不容忽视。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非常多的通货膨胀,但是中国最严重的通货膨胀是在民国政府的时候发生的通货膨胀,在民国时期抗战的时候,民国政府大量的发纸币造成了中国出现通货膨胀,但是印发的钱只能造成通货膨胀,这只是表面原因,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就是民国政府不断的大量军事投入,到了后期的时候,投入到军事资费占了总支出的百分之七十。

1938年底,日本侵入中国南部和东部到那几个月中国经济发展的地方都被日本给侵占了,由于没有人交税,所以国民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财政危机,然后国民政府开展了一些新的项目,在种种措施之下,政府的收入有所增加,但与政府开支相比依然是非常不够用的,国民政府发了许多货币来弥补财政不足,然后他发行的货币竟然超过了市场需求的几百倍,然后重庆战争时期物价就达到了战前的1700倍,也就是说不到10年的时间里,重庆的物价就涨了1000多倍,就换句话说,以前钱能买一辆车的钱,最后只能买两个鸡蛋那么多。

由于中国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从战争开始打响的时候,日本就对中国经济进行了封锁特别战争的后期中国出现了更严重的通货膨胀,老百姓这个解决办法说起来非常搞笑,既然钱多的没有用,那就不用钱了,老百姓开始回归到原始的时期,用物品和物品交换,随着国民政府退出历史舞台,这一次通货膨胀也就慢慢消失了。

一、1987~1988年是一个经济扩张的阶段,物价指数在前一期经济扩张的拉动下,持续走高,上升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历史高点。以1985年的物价指数为基点,1986年的物价指数上涨6.0%,1987年的物价指数上涨13.7%,1988年的物价指数上涨34.8%。

此次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依然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长要求和解决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从1986年开始加大政府财政支出,不断扩大政府财政赤字,特别是1988年实行财政的“包干”体制以后,社会的需求进一步猛增。

二、到1993年上半年,通货膨胀压力又开始上升,金融业陷入无序状态。国内金融市场,大量资金集中于沿海地区的房地产市场,银行、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为了实现各自不同的利益,逃避央行的规定和监管,为房地产业大量融资,使得货币量超量投放,信贷规模一再突破计划。

由于这次调控吸取了以前货币紧缩过度造成经济过冷的教训,这个货币政策的实施中一直遵循着“适度从紧”的原则,最终于1996年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

但是实际上还是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信贷状况的收紧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综合信贷的平衡;限制地区间的信贷大大降低了货币的流通速度。

三、2003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城市上涨0.9%,农村上涨1.6%。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上涨3.4%,服务价格上涨2.2%。商品零售价格下降0.1%。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8%。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2.2%。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4.4%,其中,谷物上涨2.3%,棉花上涨35.3%,油料上涨19.4%,畜产品上涨1.8%。当年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主要来自对投入工厂,道路及其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原材料和其他商品的庞大需求。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对原材料的需求量急剧增加。2003年中国的原油进口比2002年增加31.2%,达到创纪录的9110万吨。我国主要采取了稳健的货币政策。

四、2005年开始,由于经济增长过快和长期的国际顺差导致的通货膨胀。一直到现在出现国际金融危机。

扩展资料: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区别:

1、含义和本质不同: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是指在经济相对萎缩时期,物价总水平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的经济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

2、表现不同:通货膨胀最直接的表现是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降低。通货紧缩往往伴随着生产下降,市场萎缩,企业利润率降低,生产投资减少,以及失业增加、收入下降,经济增长乏力等现象。主要表现为物价低迷,大多数商品和劳务价格下跌。

3、成因不同: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货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通货紧缩的成因主要是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长期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形成买方市场及出口困难。

4、危害性不同:通货膨胀直接使纸币贬值,如果居民的收入没有变化,生活水平就会下降,造成社会经济生活秩序混乱,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不过在一定时期内,适度的通货膨胀又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

通货紧缩导致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居民生活有好处,但从长远看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费心理,导致恶性的价格竞争,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5、治理措施不同:治理通货膨胀最根本的措施是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同时要采取控制货币供应量,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等措施。

治理通货紧缩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综合运用投资、消费、出口等措施拉动经济增长,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正确的消费政策,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通货膨胀



1、1987~1988年是一个经济扩张的阶段,物价指数在前一期经济扩张的拉动下,持续走高,上升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历史高点。以1985年的物价指数为基点,1986年的物价指数上涨6.0%,1987年的物价指数上涨13.7%,1988年的物价指数上涨34.8%。此次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依然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长要求和解决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从1986年开始加大政府财政支出,不断扩大政府财政赤字,特别是1988年实行财政的“包干”体制以后,社会的需求进一步猛增。与此同时,为了解决政府赤字问题,货币连年超经济发行,到1988年第四季度,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为2134亿元,比上年同期上涨46.7%。由于货币的超量发行,市场货币的流通量剧增,引发了物价的猛烈上涨,货币贬值。同年5月政府宣布物价补贴由暗补转为明补,6月份政府一再表示要下决心克服价格改革的障碍,7月份政府尝试着开放了名牌烟酒的价格。这一系列措施加剧了居民的不确定性心理预期,引发了1988年8月中旬的抢购风潮和挤兑银行存款的现象。1988年第四季度末的零售总额比上年同期上涨20.3%,8月份银行存款减少了26亿元,官方宣布的通货膨胀率达到18.5%。为了整顿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央对经济实行全面的“治理整顿”,其措施之严厉堪称改革开放以来之最。

2、到1993年上半年,通货膨胀压力又开始上升,金融业陷入无序状态。国内金融市场,大量资金集中于沿海地区的房地产市场,银行、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为了实现各自不同的利益,逃避央行的规定和监管,为房地产业大量融资,使得货币量超量投放,信贷规模一再突破计划。中央政府于1993年夏开始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朱镕基总理亲自任人民银行的行长。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强金融纪律;使国有银行与其隶属的信托投资公司分离;所有专业银行必须立即取消计划外贷款;限制地区间贷款;派出工作组到各省检查执行情况等等。与此同时外汇市场上,人民币大幅度贬值,人民币兑美元比率由1:5.64骤然下降到1:8.27,国际收支恶化。由于国内巨大的需求压力,在高涨的投资需求下,财政赤字和货币供应超常增长,使得通货膨胀全面爆发。
由于1992~1993年我国经济中出现的严重的泡沫现象(例:海南发展银行被并购)和高通货膨胀率以及潜在的金融风险,中央从1993年夏开始实施“软着陆”的攻关调控,在货币政策方面出台了13条压缩银行信贷规模的措施,使新增货币供应量M0从1993年的1528.7亿减少到1994年的1423.9亿和1995年的596.8亿。由于这次调控吸取了以前货币紧缩过度造成经济过冷的教训,这个货币政策的实施中一直遵循着“适度从紧”的原则,最终于1996年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但是实际上还是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信贷状况的收紧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综合信贷的平衡;限制地区间的信贷大大降低了货币的流通速度;紧缩措施很大程度上损害了非国有企业,对国有企业影响不大;官方利率和市场利率之间出现巨大差额,1993年夏沿海专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为10%~16%,而市场利率却达到20%~35%。

3、2003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城市上涨0.9%,农村上涨1.6%。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上涨3.4%,服务价格上涨2.2%。商品零售价格下降0.1%。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2.2%。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4.4%,其中,谷物上涨2.3%,棉花上涨35.3%,油料上涨19.4%,畜产品上涨1.8%。当年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主要来自对投入工厂,道路及其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原材料和其他商品的庞大需求。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对原材料的需求量急剧增加。2003年中国的原油进口比2002年增加31.2%,达到创纪录的9110万吨。我国主要采取了稳健的货币政策。

4.2005年开始,由于经济增长过快和长期的国际顺差导致的通货膨胀。一直到现在出现国际金融危机。

希望你能满意~~@^_^@~~

1、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固定资产投资骤然上升,经济增速由1991年的9.3%上升至14.2%。经济过快增长引起物价快速上涨, CPI同比增速从1992年1月的5.5%上升至1994年12月的25.5%,严重影响经济平稳增长和社会稳定。面对经济过热,政府采取从紧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最终在维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抑制了通货膨胀。

2、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化改革完成和2001年加入WTO,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大幅增长,2003年世界粮食普遍减产、价格持续上涨,导致中国原粮食从2013年11月同比涨幅跃升至10.8%,并不断增加,于2004年5月同比上涨33.9%,带动CPI不断上涨

3、2006年第四季度,粮油价格开始大幅度上升,很多原材料价格也在继续攀升,导致CPI不断上升,于2008年2月达到期间峰值8.7%。

4、在经历2009年2月至2009年10月的CPI负增长后,物价开始全面上涨。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使得大量国际热钱涌入,也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扩展资料:

根据形成机制的不同,通货膨胀可以分为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混合型和结构性通货膨胀。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指在总产出不变的情况下,由于需求大幅增加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持续快速上涨。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生产成本上升导致的一般物价水平持续快速上涨,输入型通货膨胀即为成本推动型中的一类。混合型通货膨胀是指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由于经济结构变化,导致不同部门物价涨幅不同,但一般物价水平持续快速上涨的过程。



一、1987~1988年是一个经济扩张的阶段,物价指数在前一期经济扩张的拉动下,持续走高,上升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历史高点。以1985年的物价指数为基点,1986年的物价指数上涨6.0%,1987年的物价指数上涨13.7%,1988年的物价指数上涨34.8%。

此次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依然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长要求和解决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从1986年开始加大政府财政支出,不断扩大政府财政赤字,特别是1988年实行财政的“包干”体制以后,社会的需求进一步猛增。

二、到1993年上半年,通货膨胀压力又开始上升,金融业陷入无序状态。国内金融市场,大量资金集中于沿海地区的房地产市场,银行、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为了实现各自不同的利益,逃避央行的规定和监管,为房地产业大量融资,使得货币量超量投放,信贷规模一再突破计划。

由于这次调控吸取了以前货币紧缩过度造成经济过冷的教训,这个货币政策的实施中一直遵循着“适度从紧”的原则,最终于1996年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

但是实际上还是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信贷状况的收紧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综合信贷的平衡;限制地区间的信贷大大降低了货币的流通速度。

三、2003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城市上涨0.9%,农村上涨1.6%。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上涨3.4%,服务价格上涨2.2%。商品零售价格下降0.1%。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8%。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2.2%。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4.4%,其中,谷物上涨2.3%,棉花上涨35.3%,油料上涨19.4%,畜产品上涨1.8%。当年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主要来自对投入工厂,道路及其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原材料和其他商品的庞大需求。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对原材料的需求量急剧增加。2003年中国的原油进口比2002年增加31.2%,达到创纪录的9110万吨。我国主要采取了稳健的货币政策。

四、2005年开始,由于经济增长过快和长期的国际顺差导致的通货膨胀。一直到现在出现国际金融危机。

好像在之前因为2008年就有个一切收拾国际金融风暴影响的一些空旷红包上。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中国人民有哪几种道路可以选择?为什么最终选择了今 ...
1、半封建半殖民地道路(或完全封建社会、完全殖民地)2、独立发展资本主义 3、走社会主义道路 通过实践,人民首先抛弃了第一条道路;第二条道路由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软弱性,无法实现,最后这一路线的代表者——民族资产阶级也承认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只有共产党代表的...

中国历史上通晓八国语言的有哪些人
辜鸿铭9种 和珅8种 陈寅恪8种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大统一分别在什么时间、什么朝代?
然后是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刘邦在楚汉相争中最后胜出,建立大汉帝国.晋朝(公元265-420年的建立结束了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分裂,统一全国.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统一全国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宋朝(公元1127-1279年)的统一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状态,实现统一.其余朝代的更替基本都是在一个...

中国历史上同时存在三个国家的时期都有哪几个?
第一次 魏蜀吴 第二次 东魏,西魏和南梁 第三次 北周,北齐和南陈 第四次 北宋,辽和西夏 第五次 南宋,金和西夏 第六次 中华民国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伪满洲国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四个转折点是哪四次会议?分别对以后的中国有什么影...
3、遵义会议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方面问题的会议。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4、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国共产党面貌的历史性变化,最...

中国历史上有哪四位文人的经历比较传奇?
1、司马迁——宫刑之后牢狱里著作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

史记与二十四史和中国通史有什么区别?
1、本质不同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史记》属于二十四史之一,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中国通史》是由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总主编,有22位分卷主编、近500人共同撰写,迄今参与编纂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中国通史。2、记录时间不同 《...

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了四次大统一
(一)秦王羸政于公元前221年,结束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统一中国;(二)280年,晋武帝 司马炎灭吴,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统一中国;(三)589年, 隋文帝杨坚灭陈,结束南北朝对峙局面,统一中国;(四)元世祖忽必烈于1279年消灭南宋最后一支抵抗力量,结束宋金对峙局面,统一中国 ...

历史上的四次变法
请问历史上的四次变法的社会背景详细过程谢谢对了天堂的流云可以把外国的四次介绍一下吗非常感谢感谢感谢... 请问历史上的四次变法的社会背景详细过程谢谢对了天堂的流云可以把外国的四次介绍一下吗非常感谢感谢感谢 展开  我来答 5个回答 #热议# 怎么买保险?答案全在这里了 doreman 推荐于2016-12-01 · ...

确认中国是5大常任历史国是在哪次会议
宣言明确宣布,四国政府“承认有必要在尽速可行的日期,根据一切爱好和平国家主权平等的原则,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所有国家无论大小,均得加入,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这是二战期间,四国政府第一次共同宣布,一致赞同要在战后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在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的苏美英...

福鼎市13456619772: 新中国都有哪几次明显的通货膨胀?起因是什么? -
淡枫聚乙: 1980年第一次通胀,广大消费者为财政赤字和货币增发买单 原因:基建投资导致货币增发 从1979年开始,中国在逐步推行商品经济的改革过程中,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从1979年至1984年,5年时间GDP就翻了一番,人均收入翻了不止一番....

福鼎市13456619772: 我国最严重的通货膨胀在历史上有哪些记述?
淡枫聚乙: 最严重的通货膨胀发生在1937年到1949年 12年间.这期间,国民党滥发纸币,发行额增加 了 1400多亿倍,物价上涨了 85000多亿倍,法币 的购买力一落再落,最后几乎变成废纸.据统计,法01 100元的购买力,在1937年为2头牛, 1938年为1头牛,1939年为1头猪,1941年为1 袋面粉,1943年为1只鸡,1945年为2个鸡蛋, 1946年为1/6块肥皂,1947年为1个煤球,到 1948年8月19 日只值3粒大米.居民买日常生 活用品都要用布袋装钞票.

福鼎市13456619772: 我国历史上几次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 -
淡枫聚乙: 一、通货膨胀是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现象.理解这一定义应特别注意两点: ①通货膨胀是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局部的或个别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上海,不能视为通货膨胀;②通货膨胀不是指个别商品价格或某个行业商品价格的上升.而是...

福鼎市13456619772: 中国经历了几次通货膨胀??? -
淡枫聚乙: 从九十年代初到现在中国经历过两次通货膨胀

福鼎市13456619772: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四次通货膨胀国际传导因素比较 -
淡枫聚乙: 搜一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四次通货膨胀国际传导因素比较

福鼎市13456619772: 为防止金属摩擦产生火花引起燃烧和爆炸,开启大桶盖和槽车盖时,应使...
淡枫聚乙: 民国的时候发生或严重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定义是 通货膨胀(Inflation)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

福鼎市13456619772: 中国历史上恶性通货膨胀及其原因,表现,还有央行和当局的对策 -
淡枫聚乙: 中国成立以来好像还没有恶性的通货膨胀,因中国刚成立经济未到那个层次,加入WTO前很难有经济高涨的时候,WTO后有一些热钱流入中国就会出现通涨的现象.中国由于采用中央银行制度对市场的干预还是很高的,当达到一定的时期央行就会加息(减少贷款)!动用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平衡)!来平衡物价,这样效果还是很高的.

福鼎市13456619772: 从我国发生的几次通货膨胀可以看出,我国的通货膨胀具有短期性和政策性的特点,错在哪里?谢谢 -
淡枫聚乙: 政策性没错,看08年四万亿砸下来物价上涨幅度就有所感觉了.但短期性不对,因为近年来通胀就没有在合理区间内.现代经济学认为每年3%是合理的.而且年年的财政赤字将不可避免的造成持续性的通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