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有关古文学习上的一个难题.

作者&投稿:励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有一个关于学习文言文的问题~

先从简单的开始啊,我觉得课内学的很有用,一些字词的意思都是一样的,而且文言文都是讲一个故事,有兴趣看就要慢慢学.刚开始看时可以对着翻译看下去,下意识地记住一些常用的词,等到很熟悉时,就不用非得翻译成现代文来看了.至于“句读”,如果你读的多就会发现规律,古时没有标点,一个句子后面就会用写句末语气词,助词之类的.像之、焉、哉、也、欤.句首也有一些开语词,像盖,夫等等.虚词的用法最简单的就是代到句子里,这要你不仅知道虚词的各种意思,还要稍微能看懂整个句子的意义,而且要有耐心.总之,你先从简单的开始看就对了.

一生不负凌云志

天公不负凌云志
世道可酬揽月情



"虽"作连词,在文言中有两种用法。

1.用在假设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种假设,然后转入正意,可译为"即使"。例如: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用在转折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事实,下面再转入正意。可译为"虽然"。例如:

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之战》)

3.复音虚词"虽然"。

现在汉语用"虽然"的地方,文言只用一个"虽"字。文言的"虽然","虽"是转折连词,"然"是指示代词,结合在一起,有承上转下的作用,相当于"虽然如此"或"话纵然这么讲"。例如: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



1.用作连词,主要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但是"。例如: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

"然"有时和"而"连用,"然"代指上文所说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例如: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然"还常和"则"结合,"然"是承接上文事实,"则"是由此进行阐述或论断,可译为"既然如此,那么(那就)",也可单译为"那么"。例如: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2.用作代词。相当于口语中"这样""如此"。例如:

輮使之然也。(《劝学》)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3.用作助词,又分两种情况。

(一)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相当于口语的"……地"。例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

大石……森然欲搏人……(《石钟山记》)

(二)用在名词或短语之后,前面有"若""如""犹"等词与之照应的,可译为"的样子""一般""那样"。例如: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

"然"还常作应对之辞,同口语中"是的""对的"相似。或者表示赞成、同意,即"认为是""认为对"的意思。例如:

袁曰:"然,固有所闻。"(《谭嗣同》)

成然之。(《促织》)



1.用作代词。

(一)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例如: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二)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例如: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

2.用作连词。

(一)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例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二)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如: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例如: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惟(唯、维)

1.用作副词。

(一)表示限于某个范围,相当于"只"。例如:

天下健者,惟有足下。(《谭嗣同》)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

(二)表示限于某个范围,相当于"只有""只是"。如:

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赤壁之战》)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梦溪笔谈》)

(三)表示祈使或命令,相当于"希望"或"请"。如: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根据与缘由,相当于"正因为""只因为"。

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肴之战》)

2.用作助词,常与"是"搭配成固定结构"唯……是……"。如:

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问说》)"惟""唯""维"作为虚词使用时,古时可以通用。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高考18个文言虚词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按考纲排列,有十年已考统计)
  (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994年~~2003年全国卷已考虚词:
  96:以;97:因,乃;98:以;99:以,且;00:因;01:以,于,乃,因;02:以;03:为,焉,以,因。
  “乃”考1次;“且”考1次;“为”考1次; “焉”考1次;“以”考6次;“因”考4次;“于”考1次。
  一、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二、何
  1.用作疑问代词。
  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2.用作副词。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
  (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何以战?(《曹刿论战》)

高考18个文言虚词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按考纲排列,有十年已考统计)
(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994年~~2003年全国卷已考虚词:
96:以;97:因,乃;98:以;99:以,且;00:因;01:以,于,乃,因;02:以;03:为,焉,以,因。
“乃”考1次;“且”考1次;“为”考1次; “焉”考1次;“以”考6次;“因”考4次;“于”考1次。
一、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二、何
1.用作疑问代词。
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2.用作副词。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
(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何以战?(《曹刿论战》)

高考18个文言虚词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按考纲排列,有十年已考统计)
(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994年~~2003年全国卷已考虚词:
96:以;97:因,乃;98:以;99:以,且;00:因;01:以,于,乃,因;02:以;03:为,焉,以,因。
“乃”考1次;“且”考1次;“为”考1次; “焉”考1次;“以”考6次;“因”考4次;“于”考1次。
一、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二、何
1.用作疑问代词。
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2.用作副词。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
(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何以战?(《曹刿论战》)

参考资料:http://www.wcmzzx.com/ReadNews.asp?NewsID=

高考18个文言虚词


形容学习好的文言文
1.有关学习的文言文都有哪些1、战国荀子的《劝学》节选: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释义:君子知道他学得不全不精就足以认为是完美的,所以诵读群书来力求融会贯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2、宋代王应麟的《三字经》节选: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释义:玉如果不经过打磨...

求一个有关学习、励志的古文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因此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

关于学习的文言文的好词好句
关于学习的古文句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作者:老子)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作者:文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作者:陈寿)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作者:《孟子·告子下》)鞠躬...

文言文励志读书名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钟不敲不鸣,人不学不灵。 水不流,会发臭;人不学,会落后。 早起多长一智,晚睡多增一闻。 汗水换来丰收,勤学取得知识。 人不劳动没出息,人不学习没长进。 刀不快,石上磨。人不会,世上学。

学业艰难的文言文
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记都普遍学习,不被耻于从师的世俗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赏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写《师说》送给他。 6. 有关做人学习的古文 1、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唐 韩愈《进学解》 ...

关于学习的文言文
凿璧偷光(又名:凿壁借光)匡衡,字稚圭,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衡日:“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与之书,遂成大学。译文 匡衡,字稚圭。他勤奋好学却没钱买蜡烛。邻居...

关于知识的文言文
与学习有关的文言文语句如下: 1、清 周希陶《增广贤文》: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译文: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顺风船可驶,如果你想要在广博的书山、学海中汲取更多更广的知识,“勤奋”和“刻苦”是必不可少的。 这句诗可以做为座右铭来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学习上哪怕...

学习古文字有哪些好的方法?
但是如果仅仅是为了学习、研究古文宇,并不需要很高深的古音学知识。我的古音学知识就很肤浅。初学者如果能认真读一下王力的《汉语音韵》(中华书局出版的一本小册子)和《汉语史稿》上册,掌握音韵学最重要的一些术语和上古音声母、韵部的概况及其后来演变的粗略情况,然后在碰到跟古音有关的问题的时候勤...

关于求学上进的古文名句
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原诗 《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译文 古人在学习上不遗余力,年轻时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不够完善,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

古诗文中有很多关于读书学习
入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人心如良苗,得养乃兹长;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自有颜如玉。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

塔城地区17180972175: 在学习文言文时候遇到的问题? -
潮尚脑得: 文言文确实是一大挑战,心静才能学习,就查字典. 5、如果不知道句子的出处、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建议你在网上搜一下. 3,然后背下来,虚...

塔城地区17180972175: 八下语文期中复习我在期中复习古文这一项遇到了一些难题,望大家相助:1、“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中的“从”字释义;2、“久而乃和”中的“乃”字释... -
潮尚脑得:[答案] 1“从”:向 2“乃”:才 3与朱元思书 一、1、 风烟俱净 俱:全,都 2、 从流飘荡 从:随着 3、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缥碧:青白色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甚:比得过 奔:飞奔的马 5、负势竞上 负:凭依 6、蝉则千转不穷 ...

塔城地区17180972175: 古文的难题 -
潮尚脑得: 对一个古代形成的成语或典故,现代人可以用现代的方式和思路去海阔天空地发散思维,但是,思考问题不能离开具体的历史阶段和历史环境.此典出自《列子》,《列子》的文章内容是寓言、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其目的是劝诫,《愚公移山》的故事更是表现了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追求.如果愚公采取搬家的方式,那就不称其为“愚公移山”了.

塔城地区17180972175: 如何学习好古文,帮忙解决一下? -
潮尚脑得: 我拿我高中的心得说下!看是否能帮助你下? 首先,你要有一定的古文功底,至少初中上吧!比如记得一些字的常见古文意义! 二,你准备一下一本不错的古文翻译书(放心不是要你看它)最好是那种高中课本的单独翻译在另一处的! 三,自己先读几篇不懂的古文,懂个大概意思,稍稍揣摩下,再用自己的语言翻译出来,翻译后再跟翻译书去对照,看看自己哪些地方不足,慢慢改进,再背背重要的部分, 四,多去翻译,多积累词汇,

塔城地区17180972175: 怎样学好初一文言文 -
潮尚脑得: 进入初中,同学们开始接触文言文,这是语文课学习中的一个难点.怎样才能学好文言文呢?具体说来,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多读.首先要多朗读.前人学习文言文,强调多读、熟读,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多了、熟了,日积月...

塔城地区17180972175: 文言文我怎么感觉这么难学啊,有没有谁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 -
潮尚脑得: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是一种综合性练习,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文言文翻译的步骤,...

塔城地区17180972175: 如何学好初一文言文 -
潮尚脑得: 多阅读,看一些词语的解释

塔城地区17180972175: 三个关于古文的问题第一:寻求一首古诗词要求文中描写的是中秋月
潮尚脑得: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唐)白居易: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 化尽素衣冬未老,石烟多似洛阳尘.” 徐霞客关于溶岩地貌的原文:粤西之山,有纯...

塔城地区17180972175: 求文言文难题
潮尚脑得: 一.解释词语 1.斯是陋室 斯:这 2.谈笑有鸿儒 鸿儒:博学的人.鸿,大的意思.儒,有学问的人. 3.往来无白丁 白丁:原指白衣,平民,这里指没有文化的人. 4.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官场文书.牍,书籍,文书. 5.可爱者甚蕃 蕃(fán):繁多...

塔城地区17180972175: 如何学好文言文??求助中~~~ -
潮尚脑得:如何学好文言文 一.营造文言文学习良好氛围的必要性分析.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可以说,《语文新课程标准》...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