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的历史背景 快!快!快!

作者&投稿:白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七律长征》创作背景50字急急,.急急,急~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扩展资料: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长征期间创作的最为经典的一首:“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全诗极其精炼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逼真地表现了红军的伟大形象和乐观主义精神,展现了一幅雄伟壮丽的历史画卷。
这首诗写于1935年秋天,中央红军已走过最艰难的路程,即将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甘肃地方党史》载:“1935年9月19日,红军继续北上,越过大拉梁(即岷山),毛泽东写下了著名诗篇《七律·长征》和《念奴娇·昆仑》”。
《党史资料征集通讯》1986年第10期刘英撰写的《长征琐忆(节录)》中也说:“1935年9月28日在通渭的榜罗镇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第二天到通渭县城开干部会,毛主席诗兴大发,讲话时即席吟诵了后来十分出名的《七律·长征》诗篇”。
“毛主席那伟大的胸襟,英雄的气魄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们,激励着我们,使我们感到有移山填海、开天辟地的力量”。
正如后来毛泽东在为这首诗所作的注释中说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从1935年写成这首诗至今,80多年来,《七律·长征》产生了极其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诗中的词句被广泛引用到与长征有关的各种事物,也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
仅以长征题材图书的题名为例,就不下千余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1935年9月,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同时从前方传来追击敌残部的红四团在岷县大草滩村取得战斗胜利的喜讯。
在这样的情况下,毛泽东随一军团翻越大拉梁。大拉梁位于岷县、宕昌、迭部三县交界处,也是岷山山脉与秦岭的交界。因为它大部分位于岷县境内,自古以来人们就习惯地将大拉梁称为岷山。
翻越岷山后,红军终于摆脱了雪山和草地,告别了风餐露宿、荒无人烟和吃草根树皮的原野生活。红军将士们就像将要回家一样,下山时像潮水般涌下去。
毛泽东触景生情,禁不住喜悦的心情,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七律·长征》成稿之后,毛泽东多次示人,文庙街小学会议上朗诵,在瓦窑堡的窑洞里抄写,都可以作为例证。在与人分享的过程中,不断修改,不断完善,到1935年10月份基本成熟定型。

扩展资料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
原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名家点评
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庆振轩和阎军在《毛泽东诗词全集辑注》中谈到《七律·长征》时说道:唐代诗人李白《战城南》里有这样一句“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就是说这些年不断地万里奔驰南征北战,使我三军将士皆老于疆场。而作者反其意而用之,是因为长征万里,历尽艰险,过了岷山,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扩展资料:

内容介绍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股掌的统帅风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七律.长征



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余里。
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余里。
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余里。
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余里。
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七律长征【创作背景】
乌蒙山的巍峨壮丽,被视作脚下滚动的小泥丸。金沙江的激流冲击着两岸,却给予他们温暖的力量。大渡河上的铁索桥,虽仅十三根铁索横跨两岸,却让人心生敬畏。而岷山的皑皑白雪,则预示着接近胜利的喜悦,红军三大主力部队经过后,个个面带笑容,因为他们知道,离长征的终点——陕北,已经不远了。

七律长征写作背景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妙。全诗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

七律长征创作背景是什么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于1935年10月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七律·长征》毛泽东 原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译文: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 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

毛泽东写七律长征时的背景
毛泽东写七律长征时的背景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

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开始长征。《七律长征》是1935年毛泽东创作的古诗。创作背景是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毛泽东写七律长征的写作背景
毛泽东写七律长征的写作背景如下: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长征是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一次战略转移。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

毛泽东写七律长征的背景
《党史博采》(纪实)2013 年第8期刊载的《毛泽东诗词背后的故事》一文在“《七律·长征》背后的故事”有记载。“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毛泽东在吴起镇,前往瓦窑堡。在瓦窑堡的新窑洞里,他诗兴大发,把一张(条)木凳拉到松木桌旁,写就了《七律·长征》诗。”1936 年6月, 美国...

七律长征的写作背景
中国工农红军在1934年10月为了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实力,并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长征。毛泽东作为红军的领导人,在经历了无数次考验后,于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胜利结束之际,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创作了《七律·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是在1935年9月下旬...

长征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一、长征的历史背景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始于1934年10月,结束于1935年10月。这次长征是在国民党军队的五次“围剿”压力下,为了保护革命力量和寻找新的革命根据地而进行的大规模战略转移。长征的起点是江西、福建根据地,终点是陕北的延安。这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行动,被誉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壮举...

为什么要写《七律.长征》
大渡河上的铁索桥横跨两岸,桥上只有十三根铁锁,让人看了心寒胆战。更令人惊喜的是岷山的皑皑白雪,三个方面军过后个个笑逐颜开。因为到岷山是离长征结束不远了,很快就可以和陕北红军会合了。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