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20年,从学术概念到流行文化符号

作者&投稿:莫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概念的提出
早在1980年代末,云南大学中文系教师木霁弘和他的大学同学徐涌涛等人在中甸地区做方言调查时,在一个抗日战争时到过印度的马锅头带领下,了解到中甸的金沙江附近有一条通往西藏的马帮走过的石路,石路上当时还残留着十多个寸许的马蹄印。虽然此时几位年轻人最初的动机是做方言调查,但当他们将这条古道和铁索桥、藏族的饮茶习俗等因素联系起来后,却有了一个极为有意义的发现,并由此孕育了一个后来影响云南、中国乃至世界的概念。
1990年7~9月,木霁弘倡导对滇川藏大三角做一次文化田野考察,来自云南大学中文系教师陈保亚和其他科研机构的李旭、徐涌涛、王晓松、李林等六位青年学者(即后来所谓"茶马古道六君子")随后加入,他们在中甸县志办、迪庆州民委藏学研究室、中甸区划办、云南大学西南边疆民族文化中心以及云南大学中文系的支持下,徒步从金沙江虎跳峡开始北上,途径中甸、德钦、碧土、左贡至西藏昌都,返程又从左贡东行,经芒康、巴塘、理塘、新都桥至康都,接着又从理塘南下乡城返回中甸,在云南、西藏、四川交界处这一个多民族、多文化交汇的"大三角"处,步行100多天,进行了一次当时"史无前例"的田野考察。
考察的学术成果获得云南大学中文系系主任张文勋的首肯,六人联名的文章《"茶马古道"文化论》其后被收录在张文勋主编的《文化·历史·民俗--中国西南边疆民族文化论集》(该书编辑时间是1991年,出版时间为1993年。),这是"茶马古道"首次公开出现,其后,云南大学中文系教师陈保亚的《论茶马的历史地位》发表在1992年第1期《思想战线》;同期时间,几经波折,忠实记录此次考察经历和研究成果的《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一书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在这本书中,"六君子"以他们的所见所闻,将沿途2000多公里的种种"神奇与独特文化"以生动翔实的笔墨描述出来。最主要的是,"六君子"在紧紧抓住滇、藏、川这个多民族、多文化交汇之地的历史和文化特征,尤其是根据曾经活跃在这一带的"马帮",重申了"茶马古道"这一概念。当时无论在史学界、民族学界,抑或是考古学、民俗学、藏学学界,"茶马古道"这一概念都是第一次出现并得到系统的论述。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书中在对中国对外交流的五条线路做了明确划分的基础上,将他们亲自考察的滇、藏、川"茶马古道"与大众之前熟知的"南方丝绸之路"作了明确的区分,自此,"茶马古道"成为研究中国西部重要的研究模式,为滇川藏后续的研究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觉。四川学者刘弘发现,也是从这个时候起,在中国西南区域,以"茶马古道"为主体的研究,全面超过了以"丝绸之路"为主体的研究。
概念的升温
但受前期"南方丝绸之路"热的影响,"茶马古道"概念产生后的前十年影响并不大,只是在小范围的学者间作为学术概念流传,并没有引起大众的关注。2000年后,随着影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介的介入,加上茶马古道上的重要物资--普洱茶的热销,尤其是旅游业以"茶马古道"为主题的旅游的推出,它才逐渐深入千家万户,并最终成为一个云南乃至中国西南地区的符号资源。
"茶马古道"这一逐步升温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看,也是"茶马古道"逐步由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为覆盖西南地区的交通网络并最终变为一个"文化符号"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学者及其著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几乎与"六君子"的著作同时,王明达、张锡禄合著的《马帮文化》,以云南马帮为切入点,深入讨论了马帮这一特有的贸易形式,以及马帮在商贸往来之中逐步积累而成的文化特征。然而因此时"茶马古道"概念并未被大多数学者接受,或仅仅被部分学者视为"南方丝绸之路"的一条支线,也就是从云南西北通往西藏地区的通道。
或许正是鉴于此前在《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一书中引起的人们的误解,2001年,木霁弘出版了《茶马古道考察纪事》一书,将茶马古道定位为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中外交流通道、民族迁徙走廊、宗教传播大道、民族和平之路,并明确指出"南方丝绸之路"不适合于作为研究滇川藏区域的视觉,第一次为"茶马古道"正名。
次年,木霁弘、陈保亚、王士元、丁辉等人开始考察茶马古道上的语言与文化,倡导并出版了系统研究茶马古道的丛书--茶马古道文化丛书。而今这套丛书的《茶马古道上的民族文化》《茶马古道上的西藏故事》等书已顺利出版,其余著作还在持续编著出版中。而从2004年到2008年四年时间里,出版的与普洱茶和茶马古道相关书刊,高达上百种。
就笔者所知,目前出版的茶马古道的专著或相关的著作已有《茶马古道考察纪事》、《茶马古道上的民族文化》《九行茶马古道》《茶马古道》《藏客》《又见茶马古道》《丽江茶马古道》《茶马古道亲历记》《古道苍茫:亲历茶马古道》《川藏茶马古道》《行走在茶马古道》《茶马古道上的传奇家族》《茶马古道上远逝的铃声:云南马帮马锅头口述史》《马帮文化》《茶马古道亲历记》《茶马古道上的西藏故事》《茶马古道茶意浓》《苍茫古道:挥不去的历史背影》等等,加上其他专论茶马古道上不同地区的著作、涉及到茶马古道的普洱茶专著、涉及到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著作和各种涉及茶马古道的旅行交通指导手册,共计有300余部。除此以外,还有系列集中反映了茶马古道沿线的风情或者茶马古道故事的影视和音乐作品,也相继在最近十年内面世。
论文方面,截止2010年5月22日,在中国知网刊登的论文中,题名包含"茶马古道"的文章共计657篇,其中: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便有229篇(不包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世纪期刊中的215篇),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有197篇……关键词中包含有"茶马古道"的总计有1682篇,其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便有859篇(不包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世纪期刊中的801篇)……其实,早在2001年,茶马古道便显示出其在旅游方面的独特魅力。如西藏昌都当年开始以"茶马古道上的重镇"作为城市名片,主打茶马古道旅游。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WMF)当年10月讲云南剑川沙溪寺登街列入2002年世界濒危建筑保护名录,而其列入的理由正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2002年6月,西藏昌都、四川甘孜、云南香格里拉联合主办"茶马古道学术考察研讨会",与会专家会后联名发表了《昌都宣言》,力图"开拓茶马古道研究领域、促进茶马古道旅游开发。"
从2002年开始,中国图书出版业进入"读图时代",这在旅游图书类体现尤为明显。在经历了"非典"压抑后的2004年,以"茶马古道"为主题的旅游书便出版了50多种。《藏地牛皮书》《丽江的柔软时光》《茶马古道》《图说晚清民国茶马古道》《九行茶马古道》等等可谓是其中的经典之作,这些书的特点就是融云南的少数民族风情、茶马古道、中国西南的神秘文化与独特的风景于一体,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旅游者的倾向和精神诉求。
2007年,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专门研究茶马古道文化学术研究机构,所长便是茶马古道的命名人木霁弘。
2009年6月6日,马帮路民族文化艺术馆在丽江成立。
2009年,普洱市旅游局采纳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的旅游规划,确定普洱市旅游主打"道可道,大茶马古道"。
影视方面,早在1997年,郝跃骏深入独龙江,拍摄了《最后的马帮》,该片2001放映后引起了民众对西南山区马帮的极大关注,并因此荣获多项大奖。1999~2003年,导演田壮壮、作家阿城、木霁弘、丁辉等人历时四年合作拍摄的纪录片《茶马古道·德拉姆》,上映后也引起了巨大轰动,并将全世界的目光吸引到云南怒江到西藏沿线的茶马古道,此片后获得"华表奖",而木霁弘也获得了《春城晚报》评选的"年度十大新闻人物"。
然而,这两部影视作品还是茶马古道上的初期作品,影响范围还不算很广。2004年,王红波、何真编剧的电视剧《大马帮》开播,滇西马帮的往事再次通过大众媒介引发关注。2005年7~8月,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间播放了电视连续剧《茶马古道》。虽然这只是一部由白族作家景宜的小说改编而成的虚构作品,但却借助中央一套的收视率而深入了千家万户,同时使"茶马古道"成为了妇孺皆知的名词。四年后,日本NHK电视台和韩国KBS联合摄制的纪录片《茶马古道》也分别上映,从而使"茶马古道"成为了中国西南地区一条"享誉世界"的线路。
其实,2004年后的"茶马古道"热还与云南普洱茶的热销有很大关系。普洱茶的兴起,既是茶马古道产业化效应的体现,也进一步让茶马古道成为关注的焦点。因为传统上普洱茶的运销均是由马帮进行,而古道正是马帮曾经的艰辛和普洱茶文化悠长的见证。而今马帮行将消失,古道行将衰落,唯有普洱茶依旧在焕发着活力。
"茶马古道"此时已成为了普洱茶商家促销宣传的有效手段,从而使茶马古道相关的元素彻底商业化。如2005年由30多个赶马人、120匹马组成的云南马帮,驮着约4吨茶,直奔北京城而去,吸引了全国媒体记者和观众、读者的眼球。
学术社会团体方面,除原有的云南省茶叶协会外,云南省茶叶商会(2005年3月成立)、茶马古道研究会(2005年8月成立)、云南民族茶文化研究会成立(2005年9月成立)、云南普洱茶协会(2006年4月成立)相继,茶商有了自己的会所,学者有了属于自己的研究场所,开始在政府的支持下举办各种茶叶交易会、博览会。
政府方面,在普洱茶热带来的经济效益促动下,也纷纷支持普洱茶和茶马古道的研究与宣传。2006年,茶马古道临界碑在宁洱树立,专门介绍普洱茶和茶马古道的《普洱》杂志创刊;2007年"百年贡茶回归故里",思茅市改名为普洱市。
政府与商业合力,让茶马古道这条千年古道此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以至于2007年,普洱茶与房奴、基金一道成为CCTV年度经济的三个关键词。
2008年,普洱茶进入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名单。
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茶马古道"已经从一个纯粹的学术概念,发展为一股大众流行文化符号,再变成一个庞大的文化产业品牌,拉动了区域经济的产业化,这大约就是福柯意义上"话语的力量"。其实,早在1997年,极为敏锐的文化商人聂荣庆便以"茶马古道"为名注册了近20个商标和商号,早早将茶马古道的"话语权"攥在了手中。
虽然"茶马古道"当初只是"六君子"根据云南和西藏交界地带马帮驮运茶叶的路线总结出来的一个概念,但随着旅游业对新兴事物的不断追索和普洱茶的热销,它又在概念的基础上具有了浓厚的中国西南地区和云南的资源符号的色彩。
然而,"茶马古道"还远不止于此。2008年,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由单霁翔、刘庆柱等十余位全国政协委员提出的第3040号提案,即"关于重视茶马古道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以下简称《提案》)认为:"茶马古道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不朽手丰碑。她千载不息,孕育了多姿的地域文化,丰富了不朽的中华文明。茶马古道能够表现我国西南地区、一段时期内社会商品的互惠交换,以及思想的相互交流。随着茶马古道上所发生的宗教、知识和价值观念的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出现了文化的繁荣,意义十分重大。"
2009年,澳门特区政府邀请云南大学茶马古道和云南省文物局到澳门举办"茶马古道文物风情展",展览的半年时间里,造访人数超过六十万。
鉴于此,2009年底,中国国家文物局委托云南省文物局和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对茶马古道的线路进行整体研究,同时对茶马古道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在自身多年的研究的基础上,实地考察了中国西北、西南等茶马古道现状,撰写了《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报告》,在此背景下,云南、四川、西藏、甘肃等省区的相关政府部门对茶马古道的保护和研究也充分重视了起来,茶马古道沿线文物的普查、研究和保护工作也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
2010年6月2~4日,由国家文物局和云南省文化厅(文物局)、普洱市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普洱论坛以"茶马古道遗产保护"为主题,在普洱茶的集散地普洱市召开,期间发表《普洱共识》以及研究论文集,这也是茶马古道保护国家级行动的开始。同期,在国家文物局的主导下,"茶马古道申报为中国第七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作也在云、贵、川三省展开。
2010年7月6~8日,"2010丽江茶马古道文化研讨会"在丽江大研古城召开。与会的三百多名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就茶马古道文化及其研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研究进展,会后专家学者们还在会务组的安排下实地探访了丽江茶马古道。
2011年3月,在国家文物局主持下,云、贵、川三省茶马古道成为国保单位的评审工作在北京展开,与会专家对茶马古道的重要性给予高度重视,许多区域茶马古道从零保护状态一举升格为国家保护,这是中国西南区第一条受国家保护的大型文化线路,为茶马古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迈出了重要一步。
经历近20年的发展和演变之后,今天的"茶马古道"已经由原来一个单纯的概念,便成了西南地区乃至全国妇孺皆知的符号资源和文化遗产。恐怕这也是当初归纳出这一概念的"六君子"所始料不及的。
"茶马古道"的未来如何,我们将拭目以待…… (文/周重林 凌文锋)
(云南大学特约研究员张楠对此文亦有贡献,特此致谢)


茶马古道20年从学术概念到流行文化符号(上)
1990年7~9月,木霁弘倡导对滇川藏大三角做一次文化田野考察,来自云南大学中文系教师陈保亚和其他科研机构的李旭、徐涌涛、王晓松、李林等六位青年学者(即后来所谓"茶马古道六君子")随后加入,他们在中甸县志办、迪庆州民委藏学研究室、中甸区划办、云南大学西南边疆民族文化中心以及云南大学中文系的支持下...

茶初一作文
“茶马古道” 是个博大精深、难以数尽的永恒话题,虽然已存在了上千年,但从学术名字转为实体名字却只有短短的20几年,它是我国西部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一路上导游作了详细的介绍 ,并说:到了云南,不去走一走茶马古道,等于没来过云南。今天 ,我就即将要去体验一把走茶马古道。 我们来到了马场,一匹匹骏马...

茶马古道:一场话语权的文化整合
影视娱乐的介入,再现了一个活着的茶马古道,拉近了茶马古道与大众的距离,同时,诸多茶马古道的旅游图书占据了旅游类别图书的市场,文化产品为从看到体验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影视作品以田壮壮、木霁弘的纪录电影《茶马古道·德拉姆》(2004年)、何真、王洪波编剧的电视剧《大马帮》(2004年)、康洪雷、兰小龙的《我的团长我...

关于茶马古道的资料.
大致说来,茶马古道的主要线路有这么两条:一是从云南的普洱茶原产地(今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经大理、丽江、中甸、奔子栏、德钦到 *** 的左贡、邦达、然乌、察隅或昌都、洛隆、边坝、嘉黎、工布江达、 *** ,再经由江孜、亚东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一条是从四川的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理塘、巴塘、昌都...

【转载】穿透茶马古道的回响
群山莽苍,雪岭连绵,在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脉高山峡谷之中,唐宋以来,就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化传播之路——滇藏茶马古道。 千百年来,从普洱到印度,单程数千公里,道路险阻,常消英雄之气,关山难越,每寒壮士之心。 古道有马帮,多则有一百余匹,少者也有三十多。每匹马都打扮得...

关于茶马古道的一种深度解读
20世纪90年代,学者们正式提出了“茶马古道”这一概念,这条古道从云南和四川的产茶区出发,翻越横断山脉的险峻山岭,跨越金沙江、澜沧江等大江大河,延伸至西藏拉萨,甚至延伸至南亚次大陆,形成以滇藏川三角地带为中心的古代文明古道。千百年来,茶马古道犹如一条红绳,将大西南的各民族生活和心灵世界...

滇藏茶马古道的马帮生涯(五)
苦修了将近半个世纪后的1976年,59岁的益西旺秋在拉萨祈祷大法会的考僧辩经中,获取了佛学最高等级的拉让巴格西学位的第一名,成为西藏佛教界的一件大事。从此,这个从茶马古道走来的云南人成了西藏佛学界的一个权威象征,后又成为西藏佛教协会副主席。益西旺秋的故事不过是茶马古道上富有传奇色彩的...

茶马古道茶文化的形成
茶马古道茶文化的形成 唐宋时期,内地输往藏区的茶叶主要是青藏道。从明代开始,川藏茶道正式形成,川藏川茶道的兴起,促使川藏沿线商业城镇的兴起和西藏和内地的联系,川藏茶道既是一条经济线,也是一条政治线、国防线,使外国势力再也无力把西藏从中国分离出去。 中国茶叶产于南方、北方和西北高寒地区都不产叶。四川则是...

茶马古道的历史价值与特点
第一,茶马古道是青藏高原上一条异常古老的文明孔道。 从茶马古道的路线看,我们不难发现,昌都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枢纽,它不仅是滇藏道和川藏道两条道路的必经之地,而且也是这两条道路的一个交汇点。事实上,茶马古道并非只是在唐宋时代汉、藏茶马贸易兴起以后才被开通和利用的,早在唐宋以前,这条起自卫藏,经...

马丽华茶马古道川藏行之一茶马古道史话今说
川滇藏三省区茶马古道上汇聚了20个民族,20个民族同为经营这条伟大的道路而努力付出,各民族既保存了各自的文化面貌,相映生辉;既通商又通婚,经过长期的交流融合,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古道上传颂着多少有关民族团结的千载佳话。 茶马古道川藏线上多有藏汉回等民族在经营,而滇藏线上则荟萃着更多的民族,其民族学...

东胜区17689348512: 茶马古道是一条古代的物流通道,如何理解? -
产侦盐酸: “茶马古道”是古代著名的贸易通道,它主要促进了西藏云南四川的贸易往来. 茶马古道”是一个有着特定含义的历史概念,它是指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以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具体说来,茶马古道主要分南、北两...

东胜区17689348512: 蜀道的变化过程 -
产侦盐酸: 蜀道,是古代由长安通往蜀地的道路.蜀道因穿越秦岭和巴山,道路难以行走.因此蜀道常成为难以行走的代名词,唐代诗仙李白曾作《蜀道难》一诗,具言蜀道之艰难.蜀道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大概念,包括四面八方通往古代蜀地的道路,...

东胜区17689348512: 有关我国世界遗产的资料 -
产侦盐酸: 中国的线性遗产:①中国大运河②丝绸之路③徽商兴起路线④长征⑤滇越铁路⑥川陕古蜀道⑦茶马古道⑧浙东唐诗之路 概述截止2011年6月25日,中国已有41处世界遗产.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6处,世界自然遗产8处,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4处,文化景观3处.文化遗产

东胜区17689348512: 饮食文化的定义是什么?中国饮食文化的定义是什么(帮帮忙解答啦) -
产侦盐酸: 金爸爸白咖啡:“饮食文化”是一个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哲学的普泛的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者和知识界普遍认同的理解,“饮食文化”学术概念的涵义是指在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喝咖啡也是饮食文化的一种表现,要是有金爸爸白咖啡就更好了.

东胜区17689348512: 医院管理的定义 -
产侦盐酸: 医院管理学是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并阐明医院管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医院管理学既与医学科学相联系,又与其他自然学和社会科学相联系.它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一门应用科学,又是一门边缘科学. 医院管理学的学科...

东胜区17689348512: 写毕业论文查找文献资料的目的是什么 -
产侦盐酸: 查阅文献资料是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它伴随着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全过程.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可以了解该课题研究领域的全貌;明确研究课题的依据;明确研究课题的核心概念;明确研究课题的理论建构.

东胜区17689348512: 体育文化的概念是什么?体育文化大体包括哪些内容 -
产侦盐酸: 早期的体育,尽管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地域环境,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但创造的体育形态、性质和目的基本上是相同的.人类为了生存和延续,学会了跑、跳、投、攀爬等技能和生产劳动知识,并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代代相传.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今天如此灿烂夺目的体育文化. 体育文化是人类本身需求的特殊反映.它是人类在体育生活和体育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并通过有形的身体形态、动作技能、运动器材、物质以及无形的与社会属性相关的意志、观念、时代精神反映出来,显现了各具特色的存在方式.

东胜区17689348512: 学术界是如何界定“西方”概念的? -
产侦盐酸: “西方国家”完全可以从字面上去理解,只不过是因为日本的现代化起始时间以及经济发达程度与国家民主程度都与传统意义上的西方先进国家(即西方国家)非常相似,所以人们才把她划归...

东胜区17689348512: 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本知识、人际交往基本常识; -
产侦盐酸: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同是以人为中心的科学,同是人类的自我认识.人文科学是指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的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不仅仅是一种真理性探索,而且还代表了一定的价值观和社会...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