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所阐述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作者&投稿:凤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论点为什么说是孟子仁政的具体体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一个著名论断。《孟子·公孙丑下》中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里的“畔”字通“叛”,是背叛、反对的意思。这段话是说,对得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对失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就连亲戚都会反对他;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拿全天下都顺从的力量,来攻打连亲戚都反对的人,要么不战,一战必胜。 孟子在这里说的“得道”和“失道”的人,都不是指普通的个人,而是指一国之君。一国之君既是战争的总指挥,也是政治上的领袖。孟子通过论述战争胜负的问题,引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然而在孟子看来,“民心向背”对于战争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对于政治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意思是说,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谓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和帮助。所谓的“得天下”,是指通过施行仁政来“王天下”,而不是单靠武力来争夺天下。仁政,是以德服人,使人心悦诚服,自动来归附;而以力服人,不能服人之心。在孟子看来,得天下之道,即是施行仁政。因为仁政,是“得其心”之政。 那么,如何“得其心”,即如何行仁政呢?孟子提出了“保民”的思想。保民,就是关爱和保护人民,它要求君主做到“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就是人民所希望的,就替他们聚积起来,人民所厌恶的,不要强加给他们。人民所希望的是什么呢,当然是富裕、幸福的生活。孟子认为,这是行仁政的根本着眼点。做到了这一点,然后民心归服、天下归服,是任何力量都阻止不了的。 “战必胜矣”的主要原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国家外交部而言,“道”指国家间和平共处、互不侵犯;以国家内部而言,“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以个人而言,“道”指与人为善,仁义道德。
“道”是推动宇宙运行最根本的规律,是“天”的意识,它不受时空的限制。意识分为意和识,意就是思考,就是基于概念达成目的的过程,识就是感受,就是诠释概念的过程。
当我们去思考“道”时,它从一个巨巢中生生不息,于是万物生,当我们去感受它时,天人合,于是万物静。道是宇宙最根本的力,它无时无处不在,它超越时空,即在变又不变,若一定有规律则“大道至简”。



扩展资料:
“道”是天地之始,是万物之母。是宇宙的万物的始基。是永恒、绝对的形而上存。它不能被言说,也不可被命名,如成玄英说的:“三绝之外,道之根本,所谓重玄之域,众妙之门。意亦难得而差言之也”。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要有道必然要有另一个产生任何一个道的根源此即为一切道的根源简称宇宙根源、而万物之道即为常道之“道”。
产生宇宙一切道的根源即为“非常道”,此为表达而用的字之名,有常名即为“道”这字、无名即为“非常道”之无表达之字而无正常名。
道,非道,亦非非道。道只是古人为了方便而使用的一个名称,简而言之,道只是一个名称,只是一个字,而不是道的本质,道的本质是天地自然之理。

要帮助他人,要有人道主意。重在人和!



决定战争的胜败的主要因素是人心的团结

要是形"仁政"

不能以天时 .地利.来威震天下

(这课我们也刚刚学..西西......

应该是这样...)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黄岩语文资源网 http://www.zengmin.net


太湖县14763394706: 《孟子》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莫成必洛:[答案] 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那个时候战争是激烈的,他主张“仁政”以统一天下.因此,在《孟子两章》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应该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他认为,在决定战争胜负的“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中,“人...

太湖县14763394706: 《两章》中孟子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目的是什么《<孟子>两章》中孟子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目的是什么 -
莫成必洛:[答案] 先说下这句话的意思是,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必陷于孤立.主要是用这句话来让君王治理国家的啊,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主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保...

太湖县14763394706: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什么意思
莫成必洛: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释义: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太湖县14763394706: 关于《孟子两章》的题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是 ( ).... -
莫成必洛:[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道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是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阐述了孟子( 主张的“仁政”)的人才观

太湖县14763394706: 1:《孟子》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诫我们要有忧患意识.2:穷且益坚,_________.3:“汗青”代指__________.“尺素”代指____... -
莫成必洛:[答案] 1:《孟子》二章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告诫我们要有忧患意识. 2: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3:“汗青”代指(竹简). “尺素”代指(书信).

太湖县14763394706: 孟子两章主要内容是什么? -
莫成必洛:[答案] 孟子是指两篇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出自《孟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

太湖县14763394706: 《孟子》两章 翻译 -
莫成必洛:[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

太湖县14763394706: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速求... -
莫成必洛: 《孟子》两章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

太湖县14763394706: 《孟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全文翻译 -
莫成必洛: 【原文】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 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 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 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

太湖县14763394706: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的句子是 -
莫成必洛:[答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