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缘行,无所求行出自哪里

作者&投稿:盈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这句话出自出自于《二入四行论》,作者达摩祖师。全文可以在网页、公众号等,如百度等搜索引擎查找。

2、随缘行者: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也。 

3、无所求行者: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言无所求行也。


扩展资料:

《二入四行论》原文及译文:

1、原文: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译文:体悟佛法的真谛有许多的途径,简单地说,不外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2、原文: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覆,不能显了。

译文:什么是理入?即凭借言教(语言、文字等),而体悟佛法的真谛。(应)深信有情生命体,都是同一佛性,却为客尘烦恼所覆盖,不能显现明了。

3、原文: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

译文:如果要舍去妄执,同归真性,应当凝心不动,住于壁观。心中没有主观和客观的分别,凡夫和圣人都如如平等,没有高下之分。如是坚住不移。

4、原文: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

译文:再不随于文教的限制,这就与真理暗相符合。没有自他凡圣的分别,心境寂然无为,称之为理入。

5、原文:行入者,所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行中。

译文:什么是行入?即所谓的四行。其他的各种行,都统摄在这四行中。

6、原文:何等为四?一者报怨行,二者随缘行,三者无所求行,四者称法行。

译文:什么是四行呢?一是报怨行,二是随缘行,三是无所求行,四是称法行。

7、原文:云何报怨行?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

译文:什么是报怨行呢?实践佛法的人,如果在受到苦难的时候,应当从内心如是思惟观察:

8、原文:人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怨憎,违害无限。

译文:人们从过去无数的时劫中,抛弃了根本的真如法性而随从外境的末流,流浪在六道轮回之中,常怀怨尤憎恨的恶念,彼此斗争、毒害,没有止境。

9、原文: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怨诉。

译文:我今生虽然没有过错,(遭受这样的苦难)是我过去冤孽的偿报。不能怨天尤人,因为上天和别人,都是不能给与我苦难的。

10、原文: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本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怨进道,是故说言报怨行。

译文:经上说,遭遇苦难而不忧惧。为什么呢?是认识和到达真理的本源的原故。这个无染的真心生起来的时候,是与无上的道相应的,自然会体谅平息因苦生起的怨恨心,而增进道业。(如上思惟观察)就是报怨行。

11、原文:第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

译文:第二是随缘行,众生本来是没有独立自性的,并随自己的业力而流转生死。众生所感受的有苦有乐,都是从因缘而生。

12、原文: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

译文:如果得到荣誉等殊胜的果报,只不过是我过去所作的善业感招,今天才得到报偿,当因缘散灭的时候,它就会如烟消失,这有什么值得庆幸的呢?

13、原文:得失从心,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

译文:一切得失随顺于心性,心中不因得而增加什么,也不因减而失去什么,不受外界喜怒之风的干扰,巍然不动,就冥顺于不可言说的真道,因此说名随缘行。

14、原文:第三无所求行者,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

译文:第三是称所求行,世间人都长时沉迷在苦海中,时时刻刻贪求、执着无厌,便称之为求。

15、原文: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

译文:有智慧的哲人对于真理的启悟,将真理运用在现实的世间,安心于寂静无为的心境中,形体随顺于道而自然运化,不作刻意的贪求。宇宙万有,莫不皆空,还有什么值得追求和庆幸的。

16、原文: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

译文:人生善业的功德和恶业的黑暗,常常交相随逐,无有休息。久居的三界之中,犹如火宅一样,生死交互逼迫。只要有业报感招的有漏之身,皆诸苦为患,谁能得到安宁呢?

17、原文:了达此处,故于诸有,息想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则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

译文:(圣人)明了通达这个道理,所以在万有的世间中,息诸妄想,无欲无求。如经上说,凡有所求,都会感招苦报,若没有贪求,就会得到快乐。知道无求的道理,是是真正的有道行者。

18、原文:第四称法行者,性净之理,目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

译文:第四是称法行,心性本净的理体,称为法。此理体的万相都是性空的,没有染污和执着,没有彼此的分别。

19、原文:经云,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

译文:《维摩经》说,法性之中,没有众生的相状,因它远离众生的烦恼;法性之中,没有独立的自性,因为它远离了我相的执着。有识之士若能信解这个道理,就应当随顺法体而践行。

20、原文:法体无悭于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吝惜,达解三空,不倚不着。

译文:法体对于身体、寿命、财产等,是没有悭贪之心,应当应当广行六度之施舍度,使内心没有吝惜,达到不执于施者、受者、所施物三者,即所谓的三轮体空,没有偏和执着。

21、原文:但为去垢,摄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利,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

译文:只是为了去除内心的污垢,摄化一切有情,而不执着于这些外相。这样不但能利益自身,还能利益他人,更能使菩提之道更加庄严,并之增长。

22、原文:檀施既尔,余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

译文:施舍是六度之一,余下五度,也应该这样修持。为了去除妄想而修行六度,而不执着于所修之行,便是称法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入四行论》




求六祖慧能《坛经》
菩萨观诸法如幻如化,虽志求无上菩提,广行一切善法,愿度尽一切众生,但不见有一法可得,有一众生得度,惟有如此,才能融入般若性海,成就无上菩提。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须“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生念。”也就是《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禅宗诸师横说竖说,阐发的不外乎《金刚经》的这一般若...

红楼梦中第十二回 黛玉作的那个谜语
他想到前日所读《南华经》上有“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又曰“山禾自寇,源泉自盗”等语,越想越没趣,回到房间。宝玉不由得想起唱戏前宝钗为其解说的鲁智深所唱一支《寄生草》曲文:“漫拔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恶剃度在遂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

禅宗是什么意思呀
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相传中国禅宗为菩提达摩祖师所创,宗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时人有传,达摩面壁九年为坐禅修定,所以得道,实则在任何一部传记或者历史中均无此事记载。只记录”面壁九年”这四字而已。

佛前十不求是指谁十不求?
指的是菩萨(佛)十不求。出自《宝王三昧论》的“十不求行”。具体内容:一念身 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易生。二处世 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三究心 不求无障,心无障则所学躐等。四立行 不求无魔,行无魔则誓愿不坚。五谋事 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志存轻慢。六交情 不求益吾,交...

谁能解释下这句话的意思
分别出自佛语箴言。“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一切唯心造。”拆开再组合到一起,说明这句话强调缘分,强调既来之则安之,自然平和的生活方式,只要把心态摆正,那么就无所谓得不偿失。不是让人无所求,而是在得...

包括“珍惜”的名言名句(十)
61、幸福就是该结束的时候不再强求,在你应该珍惜的时候学会别无所求,幸福就是去包容却从不会遗忘自我懂得爱自己才更加辽阔。62、树立人人珍惜、人人节约水的良好风尚。63、珍惜生命,善待他人,真诚服务。64、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65、往往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得到了却不懂得珍惜,失去了又...

关于恨容易变老的诗句
江湖纷争不断,人生知己难求 沧海波涛无时定?一笑如何解恩仇?英雄,谁是英雄?欲归去,依旧江湖。 解愁肠,度思量,人间如梦,倚笑乘风凉。江湖问路不问心,问心问得几路行.天下何人诉平生,幽月无语映剑魂。 欲平心潮追梦影,孤灯夜雨叩心门。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已惯江湖作浪...

佛说缘分的最经典的一句话
37、缘来天注定,缘去人自夺。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38、你什么时候随缘,什么时候就顺利。当你无所求时,才会无所不有。39、过去事或善或恶,不复思量,思量则障道矣,未来事不须...

“我今无所求”的出处是哪里
“我今无所求”出自唐代白居易的《遣怀》。“我今无所求”全诗 《遣怀》唐代 白居易 乐往必悲生,泰来由否极。谁言此数然,吾道何终塞。尝求詹尹卜,拂龟竟默默。亦曾仰问天,天但苍苍色。自兹唯委命,名利心双息。近日转安闲,乡园亦休忆。回看世间苦,苦在求不得。我今无所求,庶离忧...

说得即是是什么意思
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这里的“心地”被马祖直接引用,与《坛经》中“心是地,性是王……性含万物为大,自性含万法,名为含藏识”的意味是一致的。 关于马祖所谓“一心”的含义,一般认为它所表达的是人的清...>>问题三:人心向善,从缘而行,所得即是应得,是指什么意思 日久见人心...

沙湾县15560752596: 《入道四行经》的内容是什么??? -
冉习思梦: 行入四行万行同摄.一.报怨行者: 修道苦至 当念往劫.舍本逐末 多起爱憎.今虽无犯 是我宿作.甘心受之 都无怨对.经云.逢苦不忧.识达故也.此心生时 与道无违.体怨进道故也,故说言报冤行.二.随缘行者: 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

沙湾县15560752596: 关于佛学《入道四行经》 -
冉习思梦: 行入四行,万行同摄——修行一旦进入以下四种心行境界,那么,一切修行法门都包含其中了. 一.报怨行者: 修道苦至 当念往劫.舍本逐末 多起爱憎.今虽无犯 是我宿作.甘心受之 都无怨对.经云.逢苦不忧.识达故也.此心生...

沙湾县15560752596: 佛教随缘一词出现在哪本佛经呢? -
冉习思梦: 多呢!譬如《入道四行经》里:随缘行者: 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苦得胜报 荣誉等事,是我过去 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於道,是故随缘行.

沙湾县15560752596: 有求皆苦,无求乃乐,出自哪本书?如题 谢谢了 -
冉习思梦: 菩提达摩在论中说:世人长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于诸有,息想无求.经云:有求皆苦, ...

沙湾县15560752596: 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 出自那部经典? -
冉习思梦: 达摩四行观

沙湾县15560752596: 怎么才能变成一个有信仰的人 -
冉习思梦: 看看达磨大师是怎么说的: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文教,此即...

沙湾县15560752596: 最近喜欢看有关佛诗经只类的东西`可以给我一些有关这些方面的文字吗?
冉习思梦: 佛经说:短短今生一面镜,前世多少香火缘.红尘滚滚中的缘纷纭复杂,形形色色,... 有人信缘,惜缘,也有人随缘,逆缘. 缘是天意,分是人为. 有人结人缘,种善缘;...

沙湾县15560752596: 哪位知道北京那个庙的菩萨灵 -
冉习思梦: 看你求什么了,雍和宫 求姻缘比较灵验.取一个“和”字.潭柘寺 香山卧佛寺等求事业前途比较灵验的说.

沙湾县15560752596: 我是一名佛信徒,发现一种现象,当人在遇到难处,无论他念多少声圣佛,烦恼依然在,在有为的世间做无为... -
冉习思梦: 解脱,是一种心境.因为你想烦所以你才感觉到烦的存在.此生没遇到好事,是前世一些因果没有还清,一些的结果应该承受的,此生承受了,来生就会享受或登极乐.如果为别人的错误来折磨自己,那是多么的无辜.祝你快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