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欲为苦--警惕欲望的祸患

作者&投稿:班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多欲为苦」,意思是说:众生从无始劫以来,对欲望贪求无厌,永无止境;总会遭到「求不得苦」的时候,就会苦恼丛生。所以说「多欲为苦」。

学佛者,应该特别警惕欲望的祸患,正所谓「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我们假使不能够以智慧观照欲望的话,就会处处为欲境所转,等于在种地狱之因,不得不谨慎。

马鸣菩萨所著的《大庄严经论》中也指出:「若其多欲者,诸根恒散乱,贪求无厌足,希望增苦恼。」假使一个人的欲望很多,其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就会如饥似渴地不断向外攀缘,追求满足,心无法安定,难免被外境所困扰和牵制,心神常常处于散乱之中。贪欲之心是永远无法满足的,也没有停止的时候,不断生灭的欲念化著希望的泡影,只能徒增无边的苦恼。

除了贪色和贪财,每一个人都希望有好的名声,喜欢贪求名誉、地位。更有一种人,认为名誉可以光宗耀祖,显亲荣己。因此不断贪求,所以叫做名欲。

佛说《四十二章经》中第二十一章有关于「贪名危身」的开示:「佛言: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教人明白好求声名的人,不单是没有益处,而且有害处。所以佛说,人追随着自己的情和欲,去追求世间的一个好名誉。等到功成名就了,这时候,这身也就快要老死了。实在没有什么大意思!贪求世间的功名利禄,而不学道,这就枉费了功夫,劳苦了身形。譬如一柱燃著的香,虽然令人闻著清香四溢,可是在不知不觉中,这柱香也越燃越短,最终化为灰烬。等到这柱香烧完了的时候,才知道当初追求的虚名正是危身之火。而这些往往是在人贪求虚名、陶醉其中时毫不察觉,到知道时已经悔之晚矣。

食欲:就是贪著种种饮食——山珍海味,甚至于贪食美味佳肴而残杀生命,所以叫饮食欲。

中国人一向是很讲究品尝美味的,所谓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都是和吃有关系的。食在人生当中,是很重要的。

《楞严经》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一切众生,所以能够活在世界上,就是依靠饮食维持生命。

在《佛遗教经》中,释迦佛告诫我们:「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

愿云禅师有一首偈说:「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如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是让我们慈悲戒杀,奉行素食。

睡眠欲就是整天情识昏昧,昏睡如泥。像这种贪睡眠的,叫睡眠欲。依照社会一般的说法,每天起居三八制,工作八小时;休息八小时;睡觉八小时。但是有的人喜欢睡懒觉,这种习惯是要不得的。

孔夫子有个学生叫宰予,老夫子上课的时候,他常常打瞌睡,因此,孔夫子很生气地责骂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大意是,宰予,你这么大好的光阴不听课,只想睡觉,他好像烂木头一样的,怎么可以雕刻呢?用粪土建造的墙壁,也是不可以把它粉饰的。

无独有偶,释迦牟尼佛也有一个喜欢睡懒觉的弟子,名叫阿那律,每当佛讲经的时候,他总是打瞌睡,佛很严厉地呵斥他:「咄咄何为睡,螺蛳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

阿那律听了佛的教训,感到非常惭愧,于是精进修行,七日七夜没有睡觉,这么用功下来,真是过犹不及,把眼睛都修瞎了。佛陀见到这情形,就很慈悲地教他修「金刚照明三昧」,结果,他证得了天眼通,成为佛十大弟子中「天眼第一」的罗汉尊者。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的生命、人格,往往为资用欲而葬送。苏东坡说:「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荀子说:「欲而不得必争,争必乱。」从这句话,可以知道欲的害处了。

《四书》中的《孟子》,一开始就讲到被儒家尊为「亚圣」(次于孔夫子的圣人)的孟子,去见梁惠王,梁惠王很高兴地说:「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大意是,老夫子啊!你不辞辛苦,千里迢迢赶到我这儿来,一定会给我的国家带来很大的利益,一定会满足我们好多的希望吗?

但孟子的回答是:「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意思是说,你做国王的,不要欲望心太强,一开口就讲「利」字,只要有仁义也就好了啊。所以孟子又说:「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孟子的意思是说,做君王的一开口就是希望对我的国家有什么好处,怎么样可以满足我们国家的利益;而为官的假如一开口就说对我的家庭有什么好处;或者读书人、甚至老百姓都说对我们自身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可以满足我的私欲,那么,举国上下,上自国君,下至老百姓,大家都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彼此相争,这样一来,国家就会危险了。可见儒家也是反对强调欲望的。

综观多欲的人,苦恼越多。贪财,财无所乐反添愁;贪名,名无所乐为名累;贪色,欲壑难填伤身多;可见佛说「多欲为苦」如警世钟。我们可以从佛陀的弟子大迦叶冢间修行,从孔子的门人颜回居陋巷,得到证明。从这些道理来看,苦就是由于多欲而来,多欲就是苦的根源。「知足的人,虽卧地上,犹如天堂;不知足的人,虽处天堂,亦如地狱。」古人说:「人到无求品自高。」无求的境界就是无欲的境界,人能无欲,品格自然高尚。

当然,佛教并不是绝对要人禁欲的,佛教是要人遵行中道的态度,对于眷属、资用、身体等的欲望固然不可放纵,但也无法完全脱离,所以,应该安住菩提道中,以智化情、以行善法欲而离杂染欲。以慈悲代替贪欲,以智慧融化情感,不让心中生起杂染欲,自然就不会「多欲为苦」了。

佛陀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教导弟子们,欲想摆脱苦恼,超越轮回,必须克制贪心,截断欲望,清心寡欲,不为物累,不为欲缚,使自己心不为境所转,身不为形所役;而于「身心自在」的状况下,精进办道,然后可粉碎名利枷锁,跳出欲海狂澜;甚至断烦恼,了生死,恢复真我的本来面目,究竟离苦得乐!




早安心语:生活原不苦,苦的是欲望过多
12、生活原不苦,苦的是欲望过多;心灵本无累,累的是攫取太甚。人生的历程,就是欲壑渐少,追逐递减...——看透人生、生命、名利;七十从心所欲,应该怎样去做?——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12、"不得不...3、我爱你,不光因为你的样子,还因为和你在一起时我的样子;我爱你,不光因为你为我而做的事,还...

佛教中关于欲望的一些句子?
第三种能帮助灭除欲欲的方法是守护六根门:如果要守护六根门,就必须令心专注于业处。如果你在修行安般念,就应该令心专注于呼吸;如果你在修行四界分别观,就应该令心专注于四界;如果你在修行观禅,就应该令心专注于观禅的目标,例如究竟名色法、名色法的因、名色法及其因的无常、苦、无我...

佛教说不要有欲望,那么人生是不是缺少很多乐趣?那么人生的意义(佛教...
佛教是教育,他教人离苦得乐。怎么离苦得乐呢,那就要破迷开悟,开智慧。知道那些能干,那些不能干。至于对于真理的追求和渴仰,我们可以换一个辞,褒义词,因为欲望是一个贬义词。欲望是我们堕落的原因,是受苦障碍艰吝的根源。所以欲望要少一点,人生更自在一点。多欲为苦,少欲为乐。老子:咎莫...

心若不动,万事从容,不做欲望的奴隶
“欲海难填,反误了卿卿小命”。 人们总叹息“飞蛾扑火”,人们总讥讽“鱼儿上钩”,人们总是笑话“自陷泥潭”。但是如果自己仔细想一想,在我们生活的周围,这种欲望的悲剧还少吗?人心不足蛇吞象。放纵自已灵魂的人,最终会失去真正的自由!必须时刻警惕不良欲望。 删去不良欲望,不可放纵自己。 在阿尔及尔地区的长拜尔...

爱为苦本,是什么意思?
严格来说,应为欲为苦本,爱通常指男女情欲,是欲望的一种。有一个传说,龙树菩萨少年的时候,因为会隐身术,于是他和一些邪友跑到皇宫去,弄得很多宫女怀了孕。宫内猜测,可能空中有真人来了,怀有邪术,于是到了晚上,把宫门紧闭,派许多力士拿刀砍,结果是都被杀了,就剩龙树,因为他藏在国王...

苦于贫困,累于名声,陷于欲望,死于贪婪这句话什么意思
为贫困的生活而愁苦,为赢得名声而劳累,沉陷于欲望中,死在贪婪中。

欲望真的能把人烧死吗? 有欲望的人不够优秀,但克制欲望为什么会更痛苦...
欲望能把人烧死!得不到又想要,这就是欲望!有一句话送给你: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它的含义是: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难,或者人际关系处得不好,就要自我反省,一切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我们平时的做法却往往与圣人背道而驰。有了问题,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反躬自省。

佛教要去除欲望,那人的生理欲望要去吗?要知道人也是通过这些欲望才得以...
大乘佛法是化解欲望,因为人的欲望不管生理、心理上的,都是受业力(让人身不由己地做财色名食睡的奴才)引发。而依照般若波罗密(即智慧)照见业力的因缘果报--让我们造苦又受苦,那自然就放下、消业,欲望就化解了

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便痛苦
17、不要轻言你是在为谁付出和牺牲,其实所有的付出和牺牲最终的受益人都是自己。 18、越有故事的人越沉静简单,越肤浅单薄的人越浮躁不安。 19、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我的时代还没到来,有的人,死后方生。 20、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便痛苦。 小编:最好不相知...

佛教关于欲望的解释
爱欲像其他色法一样,也是缘生的。互相依赖和互相关联,其本身既非始,亦非终,虽然爱欲被列为苦的近因,但它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依赖的。依受生爱,受的生起依靠触,等等。正如在缘起法中所说的爱的近因是受。爱有它的原因,它是从受中生起的。各种欲望都包括在爱欲中。贪心、渴望、欲求、肉欲...

河津市17146364861: 为什么人世间那么多烦恼、 -
汗喻依静: 佛说:“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心身自在.”意思是说:人生之所以有诸多烦恼,皆是因欲望而产生.“名是绳、利是绳、欲是绳”人世的一切诱惑与牵挂都是绳,生活中烦恼丛生,皆因这欲望之绳斩不断、理还乱.少生烦恼,看淡烦恼,内心宁静欢悦.若长期如此,则能处事不惊,不为得失成败所累,心境自明.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就是人生的圆满.拥有一个快乐、心无挂碍的人生何尝不是所有人的渴望呢?在平凡中活出精彩与坦然.生命短暂,过去的痛苦何必再苦苦纠缠呢?何苦自己为难自己呢?所以,我们必须学会“该放下时就放下”,才会更加轻松自在的前行,才可以登得更高,行得更远,看到更美更多的人生风景.

河津市17146364861: 佛法所说的贪心,为什么要断除 -
汗喻依静: 因为有害.这个需要结合人生经验去体会和观察.《佛遗教经》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堕于坑坎.如被劫贼,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

河津市17146364861: 患莫大于不知足,害莫甚于不节欲的意思(急!!!) -
汗喻依静: 没有比贪婪还要大的忧患,没有比不节制自己的欲望还要大的危害!我觉得好象是根据老子的话演变而来的.老子说:“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其意思就是说:罪过没有什么能大过贪婪多欲,祸患没有什么能大过不知满足,过错没有什么能大过妄欲必得;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永远富足.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九中也有类似的话.

河津市17146364861: 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出自哪里? -
汗喻依静: 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佛说八大人觉经》

河津市17146364861: 八大人觉经全文是什么? -
汗喻依静: 佛说八大人觉经全文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

河津市17146364861: 你知道怎么才能成功克制欲望么? -
汗喻依静: 欲望是人们永恒不变的话题,金钱、权利、情欲,永无休止的欲望在促使着社会经济快速的发展, 欲望的过度释放会造成破坏的力量 .在欲望的世界里,理智的人,无穷的欲望使他们迈向成功.失去理智的人,欲望把他们带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河津市17146364861: 如何静心消除心中杂念 佛经经典静心名句 -
汗喻依静: 佛经静心养气的经典名句 佛云:心是恶源,形为罪薮. 佛又云: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 佛还云: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心身自在. 佛云: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处.知足之人,虽...

河津市17146364861: 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
汗喻依静: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本经之八大人觉系指觉世间无常、觉多欲、觉心不足、觉...

河津市17146364861: 有关因为快乐而忘记痛苦的议论文素材 -
汗喻依静: 快乐与痛苦是人的感觉,它们是一对孪生兄弟,时刻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要求或是希望、期盼.这些想法、要求、希望、期盼,佛家统称为“欲望”,简称“欲”,过盛的“欲”,则成贪欲.但凡一个人的“欲”能得到实...

河津市17146364861: 福生于无为,而患生于多欲.什么意思 -
汗喻依静: “福生于无为,而患生于多欲”“福气来源于不去做的太多,祸患来源于想得太多,贪的太多”的意思.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