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活着》和电影《活着》在主题思想的把握上各自有何特点?

作者&投稿:毋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当我们对文学作品进行影视化改编时,不得不考虑到影视作品的通俗性及其对受众产生的影响。相较于文字,视听语言对受众产生的冲击力更大,引导性也更强。因此,面对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改编者们首先应判断原作的主题思想是否可取。那么小说《活着》和电影《活着》在主题思想的把握上各自有何特点?

一,小说《活着》主题思想

小说《活着》的叙事风格是冷静的,甚至有些残酷。作者余华提出了一个问题:人为什么就不能好好活着?然而他并没有自怜般地同情笔下的人物,而是用客观冷静的笔触为读者讲述了福贵悲剧的一生。余华认为,主人公福贵看似平庸无聊的一生纯粹是宿命的安排、命运的偶然,这种“纯粹”使得作品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的烙印。这样略显消极的主题从剧作上来讲,很不利于影视作品的情节展开——如果都归结于“天命”,那要剧中人如何发挥功能?

二,电影《活着》主题思想

电影《活着》对主题进行了“淡化悲剧意蕴、增加政治因素”的处理,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次重大政治事件的描绘带有鲜明的张艺谋个人风格,也可以说是第五代导演们共有的“文革”情结的体现。但同时,电影又将许多与政治有关的情节进行了喜剧化改编,加入大量家庭生活的情节,颇有几分黑色幽默的风味,较为委婉地反映了政治运动带给大众的深重苦难。在编剧芦苇和导演张艺谋的共同努力下,电影将原作的主题解读为“政治运动与老百姓生活”之间的矛盾。

三,电视剧《福贵》主题思想

电视剧《福贵》对于主题思想的改编则更符合电视剧的特点,即更加通俗化、大众化,一方面保留了原著中农村背景的设置,将更多的叙事空间放在了粗犷原始的田间地头;另一方面增添了许多感情线和人物线,着重突出一个“情”字,从人与人之间情感变化的角度来反映20世纪老百姓生活的艰难和不易。电视剧的叙事主题较电影来说更接地气,观众的代入感更强。



电影活着中,少了一些情绪的变化,通过镜头来表达情绪,小说则更加侧重反思和对比。

在描述的过程当中,够精准的把握主题,而且能够对主题进行扩散,也能够对每一个人物来进行更好的塑造,所以才能够描述出这样的特点。

小说的基调无疑是沉重与黑暗的,这是主人公所在的时代决定的,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人和命运的关系”这个主题的特性所决定的。余华说:“《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但我读过之后却并不认为在这个冰冷的天幕下覆盖着的是福贵与命运的“友情”,我看到的分明是抗争,是一个人为了原本就应该属于他的爱与温暖,而与命运所做的无法逃避的挣扎。这个故事的悲剧性并不是像古典英雄史诗那样在于人的失败,而是这场争斗——无论对于人还是命运——最后根本没有赢家。


对《活着》这部作品的理解
《活着》:活着……寇延丁(12月6日12:20)以哭的方式笑,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作者余华这样解释“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所以《活着》的主人公徐福贵...

韩国电影《活着》讲述了什么故事?
韩国最新丧尸电影《活着》由刘亚仁、朴信惠领衔主演,讲述的是人类被不明病毒感染失控后,被孤立的幸存者如何自救的故事。

小说《活着》最后结局怎样了
家珍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而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相继去世;外孙苦根便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就连豆子都很难吃上,福贵心疼便给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

如何评价《活着》这部电影?
有人曾说:"如果你已经体会过了命运的无常,那就一定要读一读余华的《活着》。"小说的主人公——富贵,出生富裕,自小衣食无忧。这样的家庭环境造就了富贵顽劣的性格。小时候,私塾先生要求他背诵《千字文》,他张口第一句:"好好听着,爹给你念一段"。私塾先生气到不行,对富贵父亲说:"你家娃...

活着电影读后感
可到最终,白嫩嫩的,却剩下一个人最柔软、最纯净的人的秉性,只剩下人生存在的唯一的理由——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活着,执着地活着——已成为一个唯一能描述福贵的形容,也是对福贵的最好的肯定与颂赞。 活着电影读后感5 早上泡在图书馆看完了余华的《活着》。我不明白该怎样去评价福贵这个人,说他不幸,他却...

余华的《活着》与《兄弟》可以做哪些对比
余华的《活着》你可以看电影,葛优主演的,建议还是先看下小说再看电影,小说很短很精练,假如你看过《许三观卖血记》的话你就知道《活着》比《许》还要短。几乎一个晚上就能看完。至于兄弟,上半部《兄弟》也和活着长短差不多,但是很凄凉!兄弟下半部漫长的几乎是上部的两倍,你看兄弟的时候会...

经典电影赏析之7:《活着》
3.凤霞难产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一个至亲的意外去世,可以击毁一个家庭,你不信只是没有发生在你身上。三.经典语录:1.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2.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

活着电影观后感800字两篇
活着电影观后感800字 今天下午看了部电影《活着》,葛优和巩俐拍的。是啊,“活着就是幸福”--其实是一句很无奈的话,看了这部影片,我的思绪难以平复,人生来就像___所说的是有原罪的,佛教中也说因为有业力所以才会投胎为人。人活着其实是一件很无奈的事情,南师说过人这一生就是这样糊里糊涂一辈...

为什么电影活着与书后面有那么大差距?
活着这部电影非常的长。整个看电影的过程我反反复复的咀嚼着两个字“活着”,活着真好,人只要活着,对家人,对朋友就是安慰,就是支柱。 第一次感觉到活着好是在福贵被抓丁,国民党大撤退。福贵的战友都被打死了,没有吃的,什么都没有。福贵只想跑回家,看看家珍和孩子。当福贵举手向解放军投降的...

电影活着结局
而后来在“”中当上区长的春生,不慎开车撞死了有庆。后来长大之后的凤霞与忠厚老实的二喜结婚,但却因难产而死。福贵经历了少年父母去世,中年丧子,晚年丧女。福贵给凤霞的儿子取名叫馒头,聪明可爱。影片的最后,福贵跟说馒头赶上好时候了,将来这日子会越来越好。《活着》剧情简介:福贵(葛优饰)是...

青海省19548648981: 电影版《活着》与原著《活着》有什么差异 -
圭逸爽前: 原著小说更结局更无奈心酸,也更厚重.而电影版本比原著结局更显得光明,当然意义也就少了那么一点.

青海省19548648981: 急救:写一篇关于电影《活着》和余华《活着》比较的论文 -
圭逸爽前:活着 ——《活着》观后感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 活着确实是一个很纠结的问题,要活得精彩,活得滋润,自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不...

青海省19548648981: 论电影《活着》和小说《活着》不同的地方 -
圭逸爽前: 大情节都一样,但给我的感觉不同.感觉小说里的主人公,虽然经历了重重磨难,到最后孤家寡人带头牛,却活的很豁达通透,有点跳出红尘之外的感觉.毕竟是社会的大背景在跟他过不去,而非他个人的问题,该做的都做了,他对自身没什么怨言. 电影太强调剧情了,没给我这个感觉,到最后觉得葛优还依旧在世俗圈里,有点装傻的感觉,所以我觉得电影不如余华小说.同样的题材,差不多相同的拍摄年代,我觉得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强过活着,而且霸王别姬电影,跟李碧华的原著比,更完整厚重.

青海省19548648981: 余华的《活着》和电影改编的《活着》内容上是相同的吗? -
圭逸爽前: 不大相同,包括故事背景、结局,都经过改编. 余华的小说,大都淡化历史背景,这部也不例外.小说中,男主角周围的亲人全挂了,最后孤身一人,就只有一头牛陪伴他. 电影中,有关故事背景的交代是非常清晰的,有很多标志性的东西在.结局比较温情,还有一个小生命陪着他,还留有“继续活着”的希望.(具体就不讲了,怕你还没看,讲了没意思了.)

青海省19548648981: 余华小说《活着》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读后感要取什么题目? -
圭逸爽前: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题目其实 活着 就很好

青海省19548648981: 小说《活着》和电影《活着》都是比较成功的艺术创作..帮忙翻译成文言文 -
圭逸爽前: 有小说,名《活着》,文艺之佳作也;又有电影,与其同名,亦佳作也,

青海省19548648981: 阅读余华小说《活着》和欣赏电影《活着》,赏析同一部小说不同结尾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
圭逸爽前: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青海省19548648981: 张艺谋电影《活着》主题思想是什么? -
圭逸爽前: 可以去看看余华的同名小说,或者是电视剧富贵 ,再看不明白就去豆瓣看看吧,不过还是不建议直接去豆瓣,毕竟一百个人眼里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青海省19548648981: 对《活着》这部作品的理解 -
圭逸爽前: 《活着》:活着…… 寇延丁(12月6日12:20) 以哭的方式笑,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作者余华这样解释“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