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蒙》句解第三

作者&投稿:斗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原文】:

聚亦吾体,散亦吾体,知死之不亡者,可与言性矣。

【译文】:

聚合在一起的气是我的身体,分散开没有形状的气也是我的本体,明白了身体死亡,气体存在的道理就可以与他交谈本性的规律了。(气体有聚散的变化,它是组成身体的关键,身体有存在和消亡的变化,但是气体是没有消亡的,它只是变化成另一种形式。这是本性层面的道理,我们能看见的只是在气体的聚合上,当它分散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那也是组成万物的本体。)

【原文】:

知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顾聚散、出入、形不形,能推本所从来,则深于《易》者也。

若谓虚能生气,则虚无穷,气有限,体用殊绝,入老氏“有生于无”自然之论,不识所谓有无混一之常;若谓万象为太虚中所见之物,则物与虚不相资,形自形,性自性,形性、天人不相待而有,陷于浮屠以山河大地为见病之说。

此道不明,正由懵者略知体虚空为性,不知本天道为用,反以人见之小因缘天地。明有不尽,则诬世界乾坤为幻化。幽明不能举其要,遂躐等妄意而然。不悟一阴一阳范围天地、通乎昼夜、三极大中之矩,遂使儒、佛、老、庄混然一涂。

语天道性命者,不罔于恍惚梦幻,则定以“有生于无”为穷高极微之论。入德之途,不知择术而求,多见其蔽于诐而陷于淫矣。

【译文】:

明白了虚空是由气体组成的,就了解了气体的有和无、隐和显、神和化、性和命的关系(虚空离不开气体,它包含一切气体的运行变化规律),它们是统一而没有差异的。了解了气体的聚和散、出和入、有形和无形之间的规律,就能推究出万物产生的根源,这样就更有利于《易》学的研究(因为万物都是由气体的聚散变化组成的)。

如果说虚空能产生气体,那么虚空无穷、气体有限,体用已经发生了矛盾(虚空是体,气体是用,虚空是由气体组成的,但是虚空不能产生气体),就步入了老子的“有生于无”的自然之论当中,不了解所谓的有无原来是一体的道理(有和无它们都是气体聚散变化的结果,所以说是一体的);如果说气体所形成的万物都是在太虚当中所见的幻象,那么万物与虚空都变得不能统一,万物是万物的形象,虚空是虚空的形象,万物和虚空、天和人都变成了虚幻不实的(因为是气体组成了万物和虚空,如果说万物都是幻象,那么虚空也就成了幻象,这样便否定了气体的存在),又陷入了佛家所说的山河大地都是因为眼翳所见之物(佛家认为眼睛生病了才会看见山河大地,眼睛如果好了,心如果不动的话就没有山河大地)。

这样的道理不明确,正是由于懵懂无知者粗略的知道道的本性是虚空,但是不知道道的本性仍然可以发挥它的作用(道是一种自然规律,它的本性如同虚空,但是它有气体的不断运行,所以才会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就会用人见的小范围来诠释天地之间的道理(人见的范围很小,但是天地之间气体的运行规律却没有穷尽)。明明虚空有不能穷尽的道理,但是还要误认为世界天地都是幻化的物象(佛家讲的是心,理学讲的是气,这是两者的区别)。对于有形和无形的物象,不能说出它们的真相,却一意孤行妄加猜测。不能悟解一阴一阳构成天地、形成昼夜,天地人三才连接宇宙,这样普遍而正确的道理,于是就把儒家、佛家、老子和庄子的思想混为一谈(不能站在气本论的基础上来客观看待宇宙的真相,只会使自己的思想越来越杂乱)。

虽然论说天道性命的关系,但是就好像在恍惚之中说梦话一般,所以就认为“有生于无”这是最穹高莫测的道理(没有客观朴素唯物论的基础,就会认为宇宙的真相是有生于无,也就是气体生于虚空,不明白是气体组成的虚空)。步入道德的路途,不知道选择正确的方法而接受,多数都被错误的见解所蒙蔽在其中了(在探索宇宙的真相,万物运行的规律时,离不开气本论的支撑,如果只是一味的猜测,那么只会与正确的道理背道而驰)。


《正蒙》句解第四
【原文】:气坱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易》所谓“氤氲”,庄生所谓“生物以息相吹”、“野马”者与!此虚实、动静之机,阴阳、刚柔之始。浮而上者阳之清,降而下者阴之浊,其感通聚结为风雨、为雪霜,万品之流形,山川之融结,糟粕煨烬,无非教也。【译文】:气体大量的充满太虚,上升...

日益深厚的释义是什么?
则深厚不伐之名交归之。”清周亮工《与王隆吉书》:“婿聪明有馀,只要深厚。”清林则徐《示喻外商速缴鸦片烟土四条稿》:“这是宽既远而儆将来,何等包含深厚!”郭沫若《卓文君》第三景:“你骂人浅薄无聊,你的深厚在哪里?你的有聊在哪里?”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日益、百度百科-深厚 ...

《正蒙》句解第一
太和篇第一 【原文】:太和所谓道,中含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氤氲、相荡、胜负、屈伸之始。其来也几微易简,其究也广大坚固。起知于易者乾乎!效法于简者坤乎!散殊而可象为气,清通而不可象为神。不如野马、氤氲,不足谓之太和。语道者知此,谓之知道;学《易》者见此,谓...

《正蒙》句解第二十三
【原文】:天不言而四时行,圣人神道设教而天下服。诚于此,动于彼,神之道与!【译文】:天不说话但是四时依旧运行,圣人用神明之道实施教化,让天下人都会信服(这里讲了天道与圣人的相似之处,都是处处遵循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从来不会违背)。圣人真诚的在此进行仁德教化,而在其他地方就有仁人...

《正蒙》句解第六
【原文】: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译文】:由于太虚的存在,所以才有了天的名字的由来(太虚浩瀚无边,犹如天体一样运行不息,这是两者的相似性);由于气体的千变万化,所以才产生了道的名字(气体的变化产生了万物,万物的运行都有...

《正蒙》句解第六十三
了解并且通达不凭借礼数得到,这是因为它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而是自然存在的,万物都必须遵守的道义);所以明白礼数中包含本性那么就会明白道义,就如同天地设立位置而使万物容易通达道义而践行是一样的道理(万物运行有规律,万物不失时机遵循规律,没有不能悟解天地道理的)。【原文】:知德之难言,知...

《正蒙》句解第七
【原文】: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已。【译文】:两种气体如果不存在,那么一种变化就不会显现,一种变化不会显现,那么两种气体的作用也就会止息(这里指阴阳两种气体相互作用,与引起物象变化的关系)。所以两种气体是指虚与实、动...

《正蒙》句解第五
【原文】: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故圣人语性与天道之极,尽于参伍之神变易而已。诸子浅妄,有有无之分,非穷理之学也。【译文】:气体在宇宙之中聚合分散,就好像冰融化在水里一样,知道太虚即是气,就没有有无的论对(气体和太虚的关系就如同冰和水的关系,...

《正蒙》句解第四十九
【原文】:大亦圣之任,虽非清和一体之偏,犹未忘于勉而大尔,若圣人,则性与天道无所勉焉。【译文】:广大中正之道是圣人的任务,虽然并非是得到清净和顺之气(即使气体的运行还没有到达清通无阻的状态),仍然没有忘记勤勉而使中正之心变得广大,作为圣人,因为本性和天道是一体的,原本都具有的,...

《正蒙》句解第六十七
穷尽道理通达天性,然后才能暗合天的使命;穷尽人物的本性,然后才能使听到的事情都顺心(人的本性就是仁爱和道义,这样做便能耳顺);与天地合一,人便是三,没有主观本能、一定坚固,我的本来(这三种心理一定要去掉,才能与天的德能相合),这样做就可以在天地的范围之内神化一切,遵从心的想法而不会...

盐田区15134438558: 正蒙养而裨后学 求翻译 -
俎妻甲磺: 古人把对儿童进行的初等教育称为"蒙养".我的解释是:正确地启蒙孩子,使求学之人收益 愿对您有所帮助.

盐田区15134438558: 什么是民胞物与?
俎妻甲磺: “民胞物与”,语出张载《正蒙•乾称》:“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世人都是我的同胞,万物都是我的朋友.张载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这段话所体现的思想就是,人和万物都是天地所生,性同一源,本无阻隔,由此张载得出“民胞物与”的观点,主张爱一切人和一切物,认为“凡天下疲癃残疾,带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无告者也”,强调“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张载“民胞物与”的思想后来为程氏兄弟和朱熹所继承和发挥,成为宋明理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盐田区15134438558: 《正蒙》是什么书 -
俎妻甲磺: 《正蒙》中国北宋哲学家张载的重要哲学著作.约成书于熙宁九年(1076).《蒙》是《周易》的一个卦名,该卦彖辞中有“蒙以养正”语.蒙,即蒙昧未明:正,即订正.意即从蒙童起就应加以培养.张载说:“养其蒙使正者、圣人之功也...

盐田区15134438558: 《正蒙》讲的是什么?
俎妻甲磺: 《正蒙》,又名《张子正蒙》,是体现张载哲学思想的重要著作.张载,字子厚,今陕西眉县 人,人称横渠先生,宋代关学学派创始人,宋明理学奠基人,北宋五子之一....

盐田区15134438558: 《正蒙 太和》中的北宋张载认为:“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是什么观点? -
俎妻甲磺: 张载所谓“太虚即气”,不是说“太虚是气”,因为太虚与气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从张载有关论述中可以看出:太虚涵含气,但太虚本身不是气;太虚与气分属两个层次,太虚是最高层次的概念,而气则是次一层次的概念,气能化生万物;从太虚的内涵与特点来分析,太虚是万物的本原但不能直接化生万物、太虚无形又离不开气、太虚是实有并是永恒的存在.二程与朱熹肯定张载的太虚与气是两个不同概念,但又反对“太虚涵含气”的看法,反对散归太虚的观点,并且力图将“太虚”改换成“理”,以建立他们的“理一元论”的哲学体系.

盐田区15134438558: 《正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俎妻甲磺: 第一次从世界观的髙度批判佛教唯心主义哲学实质的著作是北宋张载撰写的《正蒙》.约成书 于熙宁九年(1076年).作者从元气本体论的朴 素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指出:“释氏不知天命,而以心法起灭天地,以小缘大,以末缘本,其不 能穷而谓之幻妄,真可谓疑冰者欤.”“释氏妄意天 性,而不知范围天用,反以六根之微因缘天地,明不能尽,则诬天地日月为幻妄”.明确说明,客 观物质世界是独立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的认识能力虽然有限,但并不影响物质世 界的无限性.此外,作者还批判了佛教的生死轮回等学说.

盐田区15134438558: 1什么是“天人合一思想?、2天人合一”思想的来源?3怎?
俎妻甲磺: 儒学一个很重要的命题就是天人合一.同时这也是中国古代很多贤人志士追求的最高境界.孟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对天人合一理论进行了自觉的阐发. 他的天人合一思...

盐田区15134438558: 什么是了义 - 什么是义理之学?
俎妻甲磺: 自汉代儒学复兴以来,大体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义理之学,另一 个是考据之学... (《正蒙•乾称》)气的 本然状态叫作“太虚”,“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太虚即...

盐田区15134438558: 北宋张载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正蒙.太和》)这个观点的主张是 -
俎妻甲磺:[选项] A. 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 B. 否认了矛盾双方的斗争性 C. 与唯物辨证法是完全一致的 D. 肯定了矛盾双方的统一性

盐田区1513443855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刘熙古,字义淳,宋州宁陵人,唐左仆射仁轨十一世孙.祖实进,尝为汝阴令.熙古年十五,通《易》、《诗》、... -
俎妻甲磺:[答案] (1)A 以《三传》受到推荐.举:推荐. (2)C“六年”为时间状语,单独成句,其后断句,排除A、D;“端明殿学士”为官职名,作“拜”的宾语,其后断句,“拜”后不可断,排除B.句子翻译为:建隆六年,就地授任端明殿学士.遭母丧.开宝五年(...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