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听课实录

作者&投稿:都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授课:罗雯老师

一、朗读课文

1、生读课文

要求:大声

2、正音:乐(yue),互(Hu)

3、音量搁大再读一遍

二、小组讨论,提问,分析问题

1、根据预学单,讨论,聚焦第五题,每小组提三个问题。

(小组讨论)

2、小组代表发言

作者的心理变化?

作者分哪些方面描写小石潭?

这篇文章体裁

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最后一段能去掉吗?写的为什么是人,不是景?

小石潭有什么奇特之处,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乐和忧的矛盾性?

景物有什么象征意义,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3、根据板书梳理问题类别,构成思维导图

4、逐个击破问题

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1)体裁:山水游记

2)景物:

(1)带着问题读文章,看看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小谭、卷石、鱼、水、竹、树、日光

(2)还有哪些?

水分为潭水和溪水

(3)老师为什么这么板书呢?

竹、树、日光统属于境

(4)小组活动与交流

各组分别认领一个景物——石、鱼和势、水、境共四组

小组成员圈划、读和讨论

ppt投影小组活动与交流任务单:

组长带领组员读一读相应的小节内容

第一小组汇报:石

我找到的景物是:语句是: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关键字词或修辞手法等 ),我感受到景物的特点:

问:你说鱼轻快迅速,但是文中“yi然不动”怎么说?

(讨论动静结合“往来“”不动”)

第二小组:鱼和势

第三小组:水

第四小组:境

每个小组只找一种景物,其他小组没有经历找的过程,他们对这些景物的特点有深刻的感知吗?

青树翠蔓、过清(老师引导)

(5)景物之中有心情的变化,哪些是乐,那些是忧虑?

(6)什么原因导致了作者心情的变化呢?

生:过清的环境

查看预习单上的背景资料

生:被贬

多久?十年。为了派遣忧愁,写下来了永州八记

由此,他内心的忧愁就消除了吗?

老师总结:

我们今天是按照什么路径来学习这篇文章的呢?

找景物,找特点,根据特点分析人物心理

说课和评课:

尽量完整,作者心情那块不太顺利,不知道哪里有问题。由乐到忧怎么过渡的。

可以尝试把人物穿插到前面去

人的矛盾点和环境的矛盾点结合来讲。人的矛盾点:这么多同游者,为什么说“寂寥无人”呢?

教给学生解读山水游记的路径

用思维导图架构文章的结构,每篇文章又都切入点,主线抓得很好,非常清晰,自己把核心问题和重要问题厘清。

真正的疑难问题是情感的变化,确实要用比较多的时间,需要着力,小组合作的时候,一开始会摸不着头脑。

校长:

学生问题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要以学生的问题为起点?

试图知道孩子知道怎样的问题表征,知道孩子的已知。这种是碎片化的,还是结构化的?可以指导接下来的教学。已有的可能有积极因素,可能是消极因素,通过学单详细了解这块。

老师为什么要讲的相对少一些?开课不是要呈现我们老师的技能,而是要呈现孩子的学科素养。

老师少问,学生多问,或者让孩子的口说出你要提的的问题。不是老师自己提出问题。方法论的东西不是老师告诉他的,是他自己感知到的,得出的。否则他掌握到的总是碎片化的信息,不要以为有了思维导图他就真的会了。还是要通过其他文本的阅读,来检验他是否掌握了这种解构文章的方法。

老师要记住的是学科的基本问题,而不是核心问题和重要问题。我只是 一个发现者和支持者,而不是教给他的那个人。在精读和讲读文本中,我首先要知道的是,这类文章要解决哪类文章的解读方法。一个文本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老师自己还是要做取舍的,学习不仅仅发生在课堂。重要的东西很多,但是这个阶段什么是重要的呢?要思考

思维导图的重要性,是让我们老师对文章的解读通透,但是孩子不可能如此。这堂课完整的结构中,孩子会不会淹没在大量的信息中?如果只有三个课时,怎么取舍?六到九同一个知识点有不同训练的点,这是重点训练的能力点(不是知识点)哈。

对老师来说,还有更上位的,就是学科基本问题,而不仅仅是学生的核心问题?

结构性学习的方法指导的时候不要分散聚焦点。课内外自主学习相结合,

万一孩子产生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怎么办?问题没有解决,知识就没有停止

课堂是需要留白的,学会规划,首先从语文学科的角度去规划和思考

三、规范和学科能力之间的关系

规范是为何提高效率,这是浅层次的理解。规范和能力要挂钩,规范的重要意义所在。学生学会追问在各种学科中是不一样的。比如“生动形象”的说,不仅仅是为了考试答题。而是自己感知到的。老师不要过多的去链接景和情的关系,而是让学生去说。

担心孩子说不到位孩子想不到,始终要思考:我们不说,孩子会怎样?

背、默写通过小组学习、学分银行、合作学习来解决就可以了。游刃有余的课堂孩子们很喜欢,就能提高记忆的效率。

目前孩子的特点:素养不够、思维不够、兴趣不足

跳出课堂看课程,问题化学习是解决高阶思维的。就好比不用合作学习解决孩子记忆的问题。

什么样的情况下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呢?

当一个人回答不了的时候。让学习主动发生

都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但是想法各异。让每个孩子有贡献,这就是一种元认知能力。

当老师发现这种情景的情况下,马上就可以阻止小组合作学习。这个时候平时我们的训练的规范就很重要的。方法是随着认识走的,一节课的精彩来自于每节课的准备。

教路要顺着学路走。是长期实践的结果,方法信手拈来。好的课上行云流水,举重若轻,方法顺着内容走。比如李镇西。

在遗憾中改进,对孩子的要求不要急,对自己的要求不要急。好老师一定是开课开出来的。不是闭门造车造出来的。

思维导图是帮助老师构建文章结构的支架,只是上课的前提。

2、孩子的前置问题是积极的还是惰性的

3、有课程的高度和视角

记忆和能力分清

蔡老师:

移步换景,借景抒情法还可以再上一节课。比如,咱们的学校,把一种情感写出三个层面。听觉的乐视觉的乐心情的乐。从写作手法的路径来推进,特别有价值。登长城之之前的期待盼望、登的过程辛苦之类、登上之后喜悦之乐。

附加:教案

十六小石潭记

上海市教育学院宝山实验学校

罗 雯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能力目标: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教学重点】 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课时】1 课时

【教学流程】

课前:

一、学生问题的预设:

1.“小石潭”名字的由来?为什么叫“小石潭”?

2.作者是如何发现小石潭的?

3.小石潭是怎样的?

4.作者都描绘了小石潭中的哪些景物?

5.第二小节写了什么?

6.小石潭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7.游览小石潭的过程中,作者心情如何?

……

二、学生课前完成预习单。

三、收集学生的预习单,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

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我们曾经跟着父母游览了一些名山大川,面对那些好山好水总是让我们欣喜,让我们激动。今天请大家跟我一起欣赏一处美景,这里有明朗的日光,青翠的竹林,透明的潭水,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石潭,走近柳宗元。

(板书:小石潭记,柳宗元并出示PPT) 请大家打开课文第66页。

二、感知文章:

(1)齐声初读: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

(2)正音 : 教师板书学生朗读过程中读错的字音,并正音。

(3)齐声再读 : 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声音洪亮。

三、学生问题的呈现(3分钟):

流程:

1.组员在组长的带领下,逐个交流“预习单”上的问题。

2.在交流的过程中,组员讨论、交流并尝试解决问题,同时做好相应的记录。

3.由老师在小组中随机选取一名组员呈现小组的问题。

要求:

1.小组活动过程中,组员要将已解决问题的答案写在预习单上。

2.小组活动过程中,组员要将小组的问题记录在预习单上,以便于汇报。

3.呈现问题的过程中,其他小组的组员应做好记录,以做到不提相同或类似的问题。

4.每个小组呈现问题数量不超过3个。

四、互动探究:

1.明确《小石潭记》写了哪些景物?(石、水、鱼、势、境)

2.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任务单:(出示PPT)

附: 《小石潭记》小组任务单

班级姓名

1.组长带领组员读一读相应的小节内容。

2.每位同学划出描写景物的语句并圈出关键字、词。

3.组内交流:每位同学按照下列句式交流,记录员记录:

句式:我找的景物是,语句是,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关键字、词或修辞手法等),我感受到景物的特点是。

4.汇报员按照指定句式进行汇报。

注:在学生汇报时,教师注意板书的书写,注重关键字、词的落实,并引导学生关注“境”中的矛盾点,引发学生关注作者的情感及情感转变的原因。

3.感受作者的情感、品味文章主旨:

教师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柳宗元因政治原因被贬到永洲,一贬就是十年,政治的失意使他不得不寄情山水,但眼前的景色即使再美,也不能真正解除他心中的忧愁,因为他是一个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忧国忧民的伟大的文人,他时刻牵挂着的是天下的黎民百姓,他怎能有心情来尽享这大自然的美景呢?(教师出示PPT)

4.请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教师出示PPT)

【作业布置】

1.完成《小石潭记》的思维导图。

2.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翻译成文言文 拜托大家了~
此次期中语文考试难称如意。反思得失,有如下诸点体会:其一,课内文言知识领会肤浅。如《小石潭记节选》,乃选自《小石潭记》,而非《柳河东集》也;吾却不慎疏忽,理解不细。故应细心学习,临场加意审题,视清题意方可下笔作答,切勿一知半解,草率从事也。其二,课外文言文平日积累不足,应试时...

小溪的插画-如何对《小石潭记》的插图作说明
小溪的插画-如何对《小石潭记》的插图作说明1. 在青翠的西塞山前,一群白鹭在自由地飞翔。山边有一条清澈的溪流,水源丰富。正值桃花飘落的季节,粉红色的花瓣随风飘落,落入河水中,使花瓣更加红润。河水中不仅有美

小溪的插画-如何对《小石潭记》的插图作说明
总之,《小石潭记》的插画,应该是以小石潭与竹林为背景、以柳宗元的凝神结思为中心的一幅人物风景画。 基于以上认识,我特邀著名画家王德舜先生创作了一幅《小石潭记》插画。可题为“凄神寒骨,悄怅幽邃”。我认为新的插图,能与原文内容大体保持一致,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提高了教材的美育情趣。 附上...

茂密的树枝插画-如何对《小石潭记》的插图作说明
教版语文07年秋季八(上)《小石潭记》换上新插图后,许多老师特别是看到过04年版、05年版该文插图的老师,都想了解插图频变的原委。我也想,事情的经过如能让大家知道,或许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特写作本文,以飨读者。 05年10月,年级备课组要我上一堂教研课。我选择了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准备化一节课...

藤蔓插画-如何对《小石潭记》的插图作说明
后来,我的《〈小石潭记〉赏析及苏教版插图指正》发表在《中华活页文选》2006年第九期教师版上。 化了近两年的时间,从发现问题到完美地解决问题,一幅与《小石潭记》文意吻合的插画,经过我们的辛勤劳动终于走进了中学语文教材,这自然是一件值得庆幸的大喜事。 我要感谢王德舜先生了却了我的心愿,感谢同事给我的...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18834164650: 课堂点睛《小石潭记》 -
庄窦博静: (1)韩愈,除此还有 苏洵、苏轼、苏辙(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2)作者先见到小石谭秀美的景色内心很愉快,但随着游览的深入,当他看到小石潭冷清的景色时,不由的联想到了自己被贬的处境,越发觉得小石潭景色的寂静寥落萧条,感到“不可久留”,通过对小石潭寂寥景色的刻画反映了自己内心的抑郁,从而做到心与物化、情景交融. (3)苏轼、文天祥、屈原、仲尼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18834164650: 《小石潭记》怎么讲……
庄窦博静: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18834164650: 人教版初二下册26课小石潭记的课文理解,归纳以及讲解 -
庄窦博静: 文章以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教师可以导游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辅之以多媒体手段,将配乐范读、录像画面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设计思路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18834164650: 柳宗元《小石潭记》 赏析 -
庄窦博静: 全文按作者的游踪来写.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石潭的概貌;第二段写潭中游鱼;第三段写小石潭的岸势和源头;第四段写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第五段交代同游者. 想要寄情山水的作者在山水间确实找到了乐趣:“如鸣佩环”的悦耳水声,使他“心乐之”,潭水的清澈,游鱼的活泼,“似与游者相乐”更让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但这种快乐只是暂时的,小石潭“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幽深凄清的气氛,又使作者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至“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而匆匆离去,可见他内心深处的抑郁凄苦.作者时而欢悦,时而忧伤,思想感情随景而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地抒发了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18834164650: 《小石潭记》
庄窦博静: 课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小石潭的特点:幽静.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18834164650: 《小石潭记》 -
庄窦博静: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寻求短暂的快乐.他喜欢清脆悦耳的水声,因而“心乐之”,观鱼时他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心情是愉悦的;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看到小石潭凄清环境,不禁触景伤怀,忧伤、凄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心中无比悲痛.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18834164650: 《小石潭记》翻译 -
庄窦博静: 一、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18834164650: 《小石潭记》的各段段意~! -
庄窦博静: 第一段:文字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介绍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石潭的周围环境 第二段:采用定点写景的方法,描写了潭水和游鱼,为全文最为精彩的一段 第三段:探寻小石潭的源头,及写其神妙莫测,使用比喻修辞,形象逼真 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的总体印象和感受.以环境的寂静写作者内心凄清,情景交融 第五段:缀述,属游记的一种格式,交代了同游者结构图:一、 发现小石潭↕隔、闻、伐、取、见;二、 潭水,游鱼↕潭水清澈,游鱼活泼;三、 小潭源流↕溪身蜿蜒,岸势参差 ;四、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五、 记录同游者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18834164650: 小石潭记 -
庄窦博静: 一、 基础知识 (一)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后写的《始得西...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18834164650: 小石潭记解说词 -
庄窦博静: 小石潭记 小石潭虽然名不见经传,但见到它还是费了一点小周折:先见竹丛,耳闻水声,却不见小石潭的身影.小石潭的显现,虽称不上千呼万唤,也可称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待到“伐竹取道”,才见到小石潭.真乃是曲径通幽确实景...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