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好的佛学典故呀?最好是论人生得失的.

作者&投稿:扶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有没有好的佛学经典,道学经典的讲的是人生感悟,等等的句子和书籍?~

佛经经典名句——十句佛经经典名句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百句佛经经典名句
佛曰
一、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二、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三、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四、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五、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六、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七、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八、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九、修行是点滴的工夫。
十、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十一、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十二、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
十三、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十四、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十五、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十六、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十七、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十八、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十九、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二十、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二一、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二二、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二三、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二四、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
二五、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二六、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 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二七、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二八、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二九、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三十、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三一、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三二、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三三、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三四、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三五、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三六、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三七、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三八、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三九、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四十、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四一、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四二、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四三、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四四、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四五、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著与追求。

  四六、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四七、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四八、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四九、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五十、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五一、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五二、这个世间只有圆滑,没有圆满的。

  五三、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五四、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五五、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五六、眼睛不要老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以后,那一样是你的。

  五七、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不要光埋怨自己多病,灾祸横生,多看看横死在你刀下的众生又有多少?

  五八、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五九、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六十、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六一、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六二、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六三、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六十四、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六五、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六六、世间的人要对法律负责任。修行的人要对因果负责任。

  六七、在你贫穷的时候,那你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一种布施。

  六八、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六九、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七十、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七一、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的容忍。

  七二、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七三、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七四、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七五、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七六、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这个叫做认命。

  七七、佛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

  七八、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七九、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八十、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八一、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八二、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八三、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八四、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八五、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八六、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八七、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八八、其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八九、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沈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批评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不被批评的。

  九十、夸奖我们,赞叹我们的,这都不是名师。会讲我们,指示我们的,这才是善知识,有了他们我们才会进步。

  九一、你目前所拥有的都将随着你的死亡而成为他人的,那为何不现在就布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

  九二、为了赞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践踏的香花美草。

  九三、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九四、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

  九五、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九六、沈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九七、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九八、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九九、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一零零、你认命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电亦如露。应作如是观

  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造塔功德经》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杂阿含经》第262

  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增一阿含经》卷50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楞严经》卷6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

  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

  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杂阿含经卷二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楞严经》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阿弥陀经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楞严经》

  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大宝积经第91卷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楞严经》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疑物,何处染尘埃。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佛曰: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佛曰: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
佛曰:为何不必?
佛曰:一切皆为虚幻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
佛曰:菩提并无树,明镜亦无台,世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问曰:“为何人有善恶之分?”
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问曰:“如何能静?如何能常?”
佛曰:“寻找自我。”
问曰:“世间为何多苦恼?”
佛曰:“只因不识自我。”
问曰:“人为何而活?”
佛曰:“寻根。”
问曰:“何谓之根?”
佛曰:“不可说。”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佛曰:刹那便是永恒。
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佛曰: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
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一花一世界、一叶菩提 可以理解为:
一朵花就是一个宇宙,一个人身也是一个宇宙。万物渺小或者宏大,微观世界或者宏观世界都是一个世,对于生长在花里的细菌来说,哪就是他们的地球。
对于生长的地球之外的比我们更宏大的生物来说,我们的地球只是一个皮球当你心中有了佛性,就不必纠缠于佛的外表,不会以声色行为等见佛。
万物都有自身天生的佛,只是自己没有发现,平凡人不具备那个能力看见罢,所以说一树也是一个苦提。

扩展资料:
“菩提”一词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
菩提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达到了涅盘的程度。涅盘对凡夫来讲是人死了,实际上就是达到了无上菩提。
梵语bodhi,巴利语同。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菩提

  佛学典故一:
  拈花微笑
  释加牟尼带领众弟子在灵山大会上,要宣布他的传人.当时释加牟尼手拿一枝菩提花,面带微笑.在场的大部分弟子都不解其意,只有迦叶也面带微笑.这时释尊说道:"吾有正眼法藏,已传给迦叶了".于是迦叶被指定为佛教的第二代传人.
  这是佛教史上著名的拈花微笑公案.后来佛教传人的指定都采用这种当众宣布的作法.

  佛学典故二:
  五祖传人
  佛教禅宗五租弘忍选传人的时候,要门人写心得.当时已身为上座的神秀写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莫使惹尘埃.",而伙夫慧能写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傍晚弘忍到厨房看慧能,问到:"米熟了吗?",慧能答到:"米早就熟了,还差一筛子.".弘忍于是知道慧能的心灵修炼已好了,只是身体修炼还不够.弘忍又问道:"以前释尊在灵山会上拈花微笑,为什么迦叶会面带微笑呢?".慧能答到:"佛法相传,在于以心印心,又何必要言语呢?"于是弘忍选慧能为传人.为防止别人害慧能,弘忍传法后命慧能逃往南方.
  3日后,弘忍当众宣布:"吾道南矣."(他的传人到南方去了)
  16年后,慧能修成出山,正式以佛教禅宗第六代祖师的身份传道.

  佛学典故三:
  西游记与佛教
  西游记是几百年前的玄幻小说,书中重点宣扬佛法无边.
  根据传说,当初写西游记的人并不是信佛教的人,而是道教的人,其写西游记的目的是贬低佛教.意思是:佛教的徒弟不是猴子(孙悟空)就是猪(猪八戒)等等,怎么就没有人呢?
  后来西游记流传下来却还是变成宣扬佛教的了.
  关于西游记的最经典的说法:西游记是用打比喻的方法写的:唐僧是人的元神,孙悟空是人的意念,猪八戒是人的欲望,沙和尚是人的品徳,白龙马是人的肉体,西游记实际上写的是一个人经历九九八十一场磨难修炼的故事.

  佛学典故四:
  白居易与佛教
  白居易以文学闻名,其实白居易最大的成就是在晚年修炼功夫到了极高的程度。他对道家、儒家、佛家都有极深的研究,具体在他写的心得中有体现。比如《动静交相养赋》就是儒家思想;《求玄珠赋》则是道家炼丹的总结。
  白居易对佛家的研究主要受来自西域的“日凝公”的指点,这在他的《八渐谒》有记载。《八渐谒》是对佛家修炼方法的彻悟,分: 观、觉、定、慧、明、通、济、舍 八个字。
  现在的玄幻小说写的修炼过程都太无聊、太浅薄。真正的修炼是要靠心灵磨练,提高领悟层次,从而达到高层次。就算是有先天机缘的,也必然在领悟之后才可开发出来。现以《八渐谒》中简单举例说明:(原文)
  观:
  以心中眼,观心外相,从何而有,从何而表,观之又观,则辨真妄。
  觉:
  慎真常在,为妄所蒙,真妄苟辨,觉在其中,不离妄有,而得真空。
  定:
  真若不灭,妄即不起,六根之源,湛如止水,是为禅定,乃脱生死。
  ……
  舍:
  众苦即济,大悲亦舍,苦即非真,悲亦是假,是故众生,实无度者。


无明的典故介绍
无明是佛学的名词。在小乘佛法里,无明是十二因缘的起首,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我们的思想情绪都是无明,生从哪里来?死向何处去?父母未生前,我究竟是谁?死后是否真有轮回?有没有我?这些一概不知,皆在无明中。大无明就是...

舍身求法的典故
天地释见大士苦修,化作罗刹,试探其心,读了过去诸佛所说的半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大士闻半偈而心喜,为求后半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毅然舍身投崖。如《心地观经·序品》偈谓:“时佛往昔在凡夫,入于雪山求佛道;摄身勇猛勤精进,为求半偈舍全身。”还有一个佛学典故,...

钱文忠说佛|3.哪些古代名人与佛有密切关系
这个菩萨还特别有意思,他没有出家,他是个居士,他一方面享受着在家人的各种各样繁华的、讲究的生活,而一方面又拥有很高的佛学造诣,甚至有很多著名的高僧、天上的菩萨都要来向他致敬和请教。大家看,维摩诘非常符合中国人的理想,是吧?不愿意出家,日常的好日子要过,但是佛法的好处也想得到。所以,维摩诘在中国佛教当中...

云门三日相关典故
让他南归。途中,惠能遭遇追逐,先是慧明将军的追赶,后在曹溪隐居十五年,直至六祖仪凤元年才公开身份,广传佛法。惠能的佛法影响深远,他创立的禅宗分支云门宗,与临济、沩仰、曹洞、法眼等宗派并称“一花五叶”,他的教诲和事迹成为了禅宗历史上的重要典故。他的智慧和坚韧,为后人所敬仰。

佛家有什么能教人释怀的话或者故事么
静极思动,以后若有超越之心,不妨再读佛家。从最短的《心经》入手。。。当然,具有正见又容易引起兴趣,又可操作实践的的白话佛学读物并不多见。可以先读南怀瑾居士的《金刚经说什么》《药师经的济世观》另外,《了凡四训》虽非佛经,却也是一本很好的善书。里面的袁了凡先生通过在做人和修准提法上...

罗什寺塔历史典故:
在古代丝绸贸易的繁忙路线上,佛教的传播也如一条纽带,而河西走廊作为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在佛教东传的历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众多高僧踏上这片土地,其中与凉州紧密关联的多达百人,然而最具传奇色彩的无疑是鸠摩罗什。鸠摩罗什,公元350年出生于新疆库车,出身名门,祖上是印度人。他从小以佛学造诣深厚...

佛学 因果报应的
其中若是有人曾发善愿善心,护持佛法或者禁戒,追随侍卫持戒之人,或是守护神咒,追随侍卫持咒之人,或是护持禅定,使修行人安住法忍,此人便能亲住于如来的座下。如果是情欲的习气与想念的习气均衡相等,就会既不飞举也不下坠,而生于人间,想念之心清明,就是聪明的人,情欲之心深重,就是愚钝的...

《佛学经典概况》国学经典解读
佛学经典概况 中国文化史因佛教的输入而为之一变,遍览中国哲学史、文学史、艺术史,佛教的影响都显而易见。换言之,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完全不懂佛学的哲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佛教虽然是外来的宗教,但早在两汉之际已传入我国,成为中国三大宗教之一,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两千多年的交流融合,现在已经渗透到...

佛学 一实不二 典故
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什曰:有之缘起,极于二法。二法已废,则入玄境。肇曰:离真皆名二,故以不二为言。大乘义章一曰:言不二者,无异之谓也,即是经中一实义也。一实之理,妙寂离相,如如平等,亡于彼此,故云不二。十二门论疏上曰:一道清净,故称不二 见到真时一切都是一没有二,称...

有哪些人物是埋头苦干的人、拼命苦干的人和为人请命的人?
有一次,他到一位亲戚家去欢度中秋节,一进门就看到了一本自己很想读的书,于是忘记了步行几十里路的疲劳,立即到一边专心读起书来,一边读,一边用笔批点。他完全沉浸到书中去了,亲戚几次来催他吃饭,他也舍不得将书放下。亲戚把刚蒸好的糍粑给他端来,谁知他嘴里吃糍(cí)粑(bā),注意力...

东营市13648873450: 有没有好的佛学典故呀?最好是论人生得失的. -
致叶复方: 佛学典故一:拈花微笑释加牟尼带领众弟子在灵山大会上,要宣布他的传人.当时释加牟尼手拿一枝菩提花,面带微笑.在场的大部分弟子都不解其意,只有迦叶也面带微笑.这时释尊说道:"吾有正眼法藏,已传给迦叶了".于是迦叶被指定为佛...

东营市13648873450: 求十个短篇佛教的故事… -
致叶复方: 2010-02-08 13:29:01 来自: 悲`馨(世事是空 真心才是实心) 一、放下两位禅者走在一条泥泞的道路.走到一处浅滩时,看见一位美丽的少女在那里踯躅不前.由于她穿着丝绸的罗裾,使她无法跨步走过浅滩.“来吧!小姑娘,我背你过去...

东营市13648873450: 突然好想听几个佛教的哲理故事!谁知道? -
致叶复方: 一、放下 两位禅者走在一条泥泞的道路.走到一处浅滩时,看见一位美丽的少女在那里踯躅不前.由于她穿着丝绸的罗裾,使她无法跨步走过浅滩. “来吧!小姑娘,我背你过去.”师兄说罢,把少女背了起来. 过了浅滩,他把小姑娘放下,...

东营市13648873450: 找一些有禅意的佛语小故事 -
致叶复方: 1、神秀与慧能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

东营市13648873450: 佛教故事:人生无常 警惕是否还有明天 -
致叶复方: 佛教故事:人生无常 警惕是否还有明天 人生无常,警惕是否还有明天,不只是凡夫身有病是正常,连佛也会有病啊! 有一天佛陀和阿难出去托钵,他们居住的地方和人群聚居的地方有一段距离,当走到树林和乡村交界处时,地上有很多断落的...

东营市13648873450: 有什么佛学方面 讲人生得书吗
致叶复方: 看看《慧灯之光》《今生来世》

东营市13648873450: 佛教经典故事 -
致叶复方: 从前舍卫国中,有一豪贵梵志,财富无数,其人也很聪慧明达,只是堕入邪见,不相信善恶报应,说布施无益.舍利弗以慧眼观之,这个长者宿有大福,今得豪富,即往度之.舍利弗即以神足持钵到长者家,这时长者正坐着吃饭,看见舍利弗来...

东营市13648873450: 佛教有那些经典故事? -
致叶复方: 以下来自互联网从前,有一座圆音寺,每天都有许多人上香拜佛,香火很旺.在圆音寺庙前的横梁上有个蜘蛛结了张网,由于每天都受到香火和虔诚的祭拜的熏托,蛛蛛便有了佛性.经过了一千多年的修炼,蛛蛛佛性增加了不少.忽然有一天...

东营市13648873450: 佛教小故事长篇 -
致叶复方: 贫女施灯的故事,是大家所熟悉的,难行能行的布施,深深感动了许多人. 一无所有的贫女难陀,生活总是在衣衫褴褛、饥寒交迫中度过,贫乏困顿的命运,使她必须藉著乞讨过生活,生命对她而言,只有卑微与贫*,以及毫无希望的明天....

东营市13648873450: 谁能给我提供一些佛教的故事,最好是关於浮世论的;意义悠扬,令人甘畅回味的优先.谢谢了!
致叶复方: 呵呵……或许你适合研究禅宗……禅宗公案就是记载故事的……多得去了……《景德传灯录》……里面并非跟你讨论人生……而是讲生死……看出点人生道理固然不错……几千宗公案讲的是同一个东西……慢慢体会……一通则尽通……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