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常说的三种情绪,贪嗔痴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淫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贪嗔痴在佛教文化中被称为是三毒,因为这是三种心病,而这三种心病一旦发作,就会引发熊熊烈火焚烧的炙热之苦。对人的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痛苦的来源。那么这三种情绪到底是怎么表现的呢?让我们一起往下看看吧!
贪,是对于喜好的过分偏执;
嗔,是对于讨厌的过分偏执;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
治疗此三毒的方法:
戒定慧是对治贪嗔痴的方法。
戒,是道德的有轨范的无害他人的生活标准,对治过分的贪心;定,是对于内心的专注和耐心的培养,可以对治过分的暴躁和没有耐心引起的嗔恨;慧,是对于生命以及宇宙实相的如实了知,从而对治愚痴。
贪是指染着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就是指的这个意思。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于此五欲执着并产生染爱之心,就成为贪。因此又以贪与爱为同体异名。
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痴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唯识论》卷六中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碍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又说:“诸烦恼生,必由痴故。”


心理学的三种情绪状态
顶部是八种最强烈的基本情绪:悲痛、恐惧、惊奇、接受、狂喜、狂怒、警惕、憎恨,每一类情绪中都有一些性质相似、强度依次递减的.情绪,如厌恶、厌烦,哀伤、忧郁。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提出情绪四维理论。认为情绪有愉快度、紧张度、激动度、确信度等四个维度。 黄希庭认为若撇开情绪所指的具体对象,仅就情绪体验的性质来看,...

教学中的“知、情、意、行”指的是哪些方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

心理学中情绪的种类
情绪一般分为“快乐”、“愤怒”、“悲哀”、“恐惧”四种基本形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喜怒哀惧。 快乐:是指一个人盼望和追求的目的达到后产生的情绪体验。 愤怒:是指所追求的目的受到阻碍、愿望无法达成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悲哀:是指失去心爱的事物或理想、愿望破灭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恐惧:是指企图摆脱和逃避某...

什么叫情绪
最普遍、通俗的情绪有喜、怒、哀、惊、恐、爱等,也有一些细腻微妙的情绪如嫉妒、惭愧、羞耻、自豪等。情绪常和心情、性格、脾气、目的等因素互相作用,也受到荷尔蒙和神经递质影响。无论正面还是负面的情绪,都会引发人们行动的动机。尽管一些情绪引发的行为看上去没有经过思考,但实际上意识是产生情绪重要的一环。人...

情绪和情感的理论知识在小教熊(冯特的情感学说把情绪情感分为)_百度知 ...
(1) 心境。心境是一种微弱、弥散和持久的情绪 , 也即平时说的心情。心境的好坏 , 常常是由某个具体而直接的原因造成的 , 它所带来的愉快或不愉快会保持一个较长的时段 , 并且把这种情绪带入工作、学习和生活中 , 影响人的感知、思维和记忆。 愉快的心境让人精神抖擞 , 感知敏锐 , 思维活跃 , 待人宽容 ...

教师常见的情绪情感问题有哪些
(一)焦虑 一般称焦虑状态或焦虑反应,是面临威胁是表现出的一种情绪反应。 焦虑的表现? 1、心理方面的症状:(1)心烦意乱,坐卧不宁,看书及备课时无法专注,效率很低;(2)丢三拉四,记忆减退;(3)思维迟滞,大脑麻木;(4)容易激怒,爱发无名火。(5)情绪方面,包含...

情绪包括哪几种类型
情绪包括哪几种类型1 情绪可分为7种类型:喜、怒、哀、乐、恐、惊、思; 情绪是一种内部的主观体验,但在情绪发生时,又总是伴随着某种外部表现。这种外部表现也就是可以观察到的某些行为特征。这些与情绪有关的外部表现,叫表情。 情条状态是指在某种事件或情境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某种情绪,其中较典型...

教师常见的情绪情感问题有哪些?
教师最常见的情绪情感应该是:无奈。为什么会无奈?因为学生年龄多数比教师小,所见过的世面也没有老师广,在同样的问题上,教师和学生缺乏对事物的共同认知背景,老师想要言简意赅地把事情讲完,但是学生听的云里雾里,老师会认为学生好白菜,为什么那么简单都不明白,而学生会觉得,你应该细说此事的来...

美术教学法的教学中的情绪
只有美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满着激情,才能感染学生的情绪。从大量的优秀的美术课上可以发现,执教的教师都是精力充沛、全身心地充满激情地进行美术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也都集中注意力与教师默契配合,课堂气氛融洽而活泼。这样的美术课是一种高级的艺术享受。所以,人们常说:美术教学活动既是一...

在早教中,如何教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
情绪的正面接纳:向孩子传达所有情绪都是正常且可以接受的信息。避免对孩子的情绪做出负面评价,如说“不要哭”或“别生气”,而是应该接受他们的感受,并帮助他们找到适当的方式来表达和处理这些情绪。角色扮演和游戏:通过角色扮演和游戏来模拟不同的情绪场景,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练习识别和表达情绪。

泸溪县19714122356: 佛教中贪嗔痴指的什么意思? -
游安司佩: 1、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就是指的这个意思. 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

泸溪县19714122356: 佛教里的:贪…嗔…痴…指的是什么? -
游安司佩: 【三毒】 贪、嗔、痴.贪是贪爱五欲,嗔是嗔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因贪嗔痴能毒害人们的身命和慧命,故名“三毒”,这也是一切烦恼的根本.

泸溪县19714122356: 何谓“贪嗔痴”? -
游安司佩: 佛教中的三毒: 贪,是对于喜好的过分偏执; 嗔,是对于讨厌的过分偏执;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 治疗此三毒的方法: 戒定慧是对治贪嗔痴的方法. 戒,是道德的有轨范的无害他人的生活标准,对治过分的贪...

泸溪县19714122356: 佛法里说的贪嗔痴,嗔是什么意思? -
游安司佩: 嗔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

泸溪县19714122356: 什么是贪嗔痴? -
游安司佩: 佛教中的三毒:贪,是对于喜好的偏执;嗔,是对于讨厌的偏执;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戒定慧是对治贪嗔痴的方法.戒,是道德的有规范的无害他人的生活标准,对治过分的贪心;定,是对于内心的专注和耐心的培养,可以对治过分的暴躁和没有耐心引起的嗔恨;慧,是对于生命以及宇宙实相的如实了知,从而对治愚痴.

泸溪县19714122356: 佛家说忌三 贪 嗔 痴 中的嗔死什么意思..还有7情指哪7情? -
游安司佩: 七情为“喜、怒、哀、惧、爱、恶、欲.嗔:指嗔恨心.嗔恨心不段除掉会堕地狱!这个心我们不要有.遇到事物应该尽量想开.佛家讲三毒心.就是贪嗔痴!佛性就被这三毒心所污染

泸溪县19714122356: 贪嗔痴是什么?怎样去除贪嗔痴?在实践中该怎么做? -
游安司佩: 贪嗔痴即“三毒”,《佛教大辞典》解释如下: 一、贪毒,引取之心,名为贪.以迷心对于一切顺情之境,引取无厌者. 二、嗔毒,恚忿之心名为嗔.以迷心对于一切违情之境起忿怒者. 三、痴毒,迷暗之心名为痴.心性暗钝,迷于事理之法...

泸溪县19714122356: 佛教所说的七苦:贪、嗔、痴、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失荣乐.这七苦分别何意? -
游安司佩: 佛教中所说的七苦,是指七个方面的痛苦,即:贪、嗔、痴、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失荣乐.贪:是指贪欲、贪恋、贪爱等心理状态,是指人们对欲望的不满足和追求,这种心理状态会导致人们陷入痛苦和烦恼之中.嗔:是指愤怒、嗔恨、...

泸溪县19714122356: 佛教戒律嗔痴是什么意思 -
游安司佩: 佛教三毒,指世间众生所染三种根本毒害,即贪、嗔、痴.道教受佛教义理影响,认为世间众生之所以沦入苦海.受诸烦恼,不得解脱,皆因后天习染三毒所致.《道典论》引《元始智慧正观解脱经》:“言烦恼者,总名三毒.谓贪嗔痴能害众...

泸溪县19714122356: 佛教的贪,喃,痴什么意思? -
游安司佩: 贪嗔痴是三种潜在的烦恼习气……所谓不好的习惯……贪是贪爱……对世间有所喜好……喜好得不到就开始嗔恨物质比自己好的人……或是跟别人争抢……就是所谓的怨恨……痴就是愚痴……对一切事物统统不了解……凡夫知见跟佛知见完全颠倒……所以认为有东西可以得到……从愚痴就开始产生贪和嗔……总体来说三种习气都是有关系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