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的词<虞美人>

作者&投稿:常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李煜虞美人诗词~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地位。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虞美人》就是千古传诵不衰的著名诗篇。

这首词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一语读来,令人不胜好奇。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去想象词人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了: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亡国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让我们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回首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

以上六句在结构上是颇具匠心的。几度运用两相对比和隔句呼应,反复强调自然界的轮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两句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和人间事的一去难返对比;三四两句“又东风”和“故国不堪回首”对比;五六两句“应犹在”和“改”对比。“又东风”、“应犹在”又呼应“何时了”;“不堪回首”、“朱颜改”又呼应“往事”。如此对比和回环,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最后,词人的满腔幽愤再难控制,汇成了旷世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可谓“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刘禹锡《竹枝词》“水流无限似侬愁”,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些诗句或失之于轻描淡写,或失之于直露,都没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得打动人心,所谓“真伤心人语”也。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愁思如春水涨溢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尽东流。形式上,九个字平仄交替,读来亦如满江春水起伏连绵,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达出来了。以这样声情并茂的词句作结,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合上书页,读者似也被这无尽的哀思所淹没了。

全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清新;词虽短小,余味无穷。难怪王国维有如是评价:“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人间词话》删稿之四○) (蒋雅云)

李煜是因为《虞美人》被杀死的

词成就了李煜词宗的英名,但那首千古传唱的《虞美人》也将他送上了西去之路。李煜在七夕的晚上,因为心情郁闷,就让歌妓奏乐,声音很大,外面都能听到,宋太宗知道后非常恼怒,又听说李煜的词中有“小楼昨夜又东风”和“一江春水向东流”,更是生气,当晚就让人给李煜送去了毒药。李煜死时年仅四十二岁。

李煜专宠倾城倾国的小周后,后来李煜和小周后也被赵匡胤破国,李煜和小周后被俘。赵也羡小周后的美色,把李煜谋害,小周后殉情而死。

李煜词《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多少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①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②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③只是朱颜改。④问君能有几多愁,⑤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 《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 韵转两平韵。
  ②了:了结,完结。
  ③砌:台阶。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的 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④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⑤君: 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简析】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赏析一】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赏析二】

  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地位。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虞美人》就是千古传诵不衰的著名诗篇。

  这首词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一语读来,令人不胜好奇。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去想象词人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了: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亡国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让我们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回首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

  以上六句在结构上是颇具匠心的。几度运用两相对比和隔句呼应,反复强调自然界的轮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两句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和人间事的一去难返对比;三四两句“又东风”和“故国不堪回首”对比;五六两句“应犹在”和“改”对比。“又东风”、“应犹在”又呼应“何时了”;“不堪回首”、“朱颜改”又呼应“往事”。如此对比和回环,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最后,词人的满腔幽愤再难控制,汇成了旷世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可谓“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刘禹锡《竹枝词》“水流无限似侬愁”,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些诗句或失之于轻描淡写,或失之于直露,都没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得打动人心,所谓“真伤心人语”也。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愁思如春水涨溢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尽东流。形式上,九个字平仄交替,读来亦如满江春水起伏连绵,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达出来了。以这样声情并茂的词句作结,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合上书页,读者似也被这无尽的哀思所淹没了。

  全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清新;词虽短小,余味无穷。难怪王国维有如是评价:“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人间词话》删稿之四○) (蒋雅云)

  【赏析三】

  这首词,是李煜被俘到汴京后所作。开头说,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何时了结。因为一看到春花秋月,就有无数往事涌上心头,想到在南唐时欣赏春花秋月的美好日子,不堪回首,所以怕看见春花秋月。在东风吹拂的月明之夜,金陵的故国生活不堪回顾了。那里宫殿的雕栏玉砌应该还在,只是人的容貌因愁苦变得憔悴了。倘若要问有多少愁苦,恰恰象一江春水的向东流去,无穷无尽。一江指长江,用一江春水来比愁,跟南唐故国金陵在长江边相结合,充满怀念故国之情。宋代王绖《默记》卷上:“又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云。’王国维《人间词话》:“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徽宗)《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然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李煜被毒死,跟他写这首词有关,这真是用血写的。所谓“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就是说,李煜这样的词,不光是写他个人的愁苦,还有极大的概括性,概括了所有具亡国之痛的人的痛苦感情:如怕看到春花秋月,怕想到过去的美好生活。再如故国的美好景物已经不堪回顾。故国的景物象雕栏玉砌等还在,但人的容颜因愁苦改变,这里还含有人事的改变,人的主奴关系的改变。再象以一江春水来比愁。整首词正是反映了有亡国之痛的人的感情,担负了所有这些人的感情痛苦。这正说明这首词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代表性,这正是这首词的杰出成就。

  宋朝陈郁《藏一话腴》:“太白(李白)曰:‘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江南李主曰:‘问君还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略加融点,已觉精采。至寇莱公(准)则谓‘愁情不断如春水(《夜度娘》),少游(秦观)云‘落红万点愁如海’(《千秋岁》),肯出于蓝而胜于蓝矣。”这里对这首词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来比愁作了评论。李白的诗句是写别情的长可以跟东流水比,诗在金陵写的,这个东流水是指长江。李煜的词,是在汴京被拘禁中写的,他看不到长江,长江成为他怀念故国的一部分。因此李白的诗是用眼前景物来作比,李煜的词是用远离自己的长江来作比,在这个比喻里就有怀念故国之情,情思更为深厚。再说,“一江春水向东流”,比东流水”的形象更为鲜明。又“东流水”是比“别意”的“短长”,“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比愁的无穷无尽。这是两者的不同处,说明李煜的故国之痛更为深沉,并不是“略加融点”。寇准的词:“日暮汀洲一望时,柔情不断如春水。”这是用春水来比柔情,这个柔情也指别意,跟李白的句意相同,可以说是摹仿李白的词意。“如春水”,也不能与李煜词句相比。秦观的词句:“春去也,落红万点愁如海。”是写“离别宽衣带”的离情别绪,再加上伤春,加上“镜里朱颜改”的憔悴,配上“落红万点”,确是名句。不过李煜的词写的是亡国之痛,比离情别绪更为深沉,也写“朱颜改’,是结合亡国之痛来的,加上“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形象鲜明壮阔,从情思到形象,也不是秦观的词句所能比。(田德义)

  四、 具体研习重要的文句
  1、 提问:“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它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将在词人的心里改变颜色。原来锦衣玉食,在如花宫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这样美好的的事物不如结束才好。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呢?
  明确:“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如后宫佳丽的簇拥,高坐庙堂、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等等。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用法?请同学们几个这方面的事例。
  明确:运用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显示出愁思就象那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无怪王国维评价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李煜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的“自是人生长恨水东流。”
  李白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早如青丝暮成雪。”等等。
  五、 发挥想象,试译这首诗,尽量把悲愤凄楚的感情表现出来。
  春花开落秋月圆缺年年岁岁,
  往往复复到何时才算完呢?
  人生短暂,转眼多少往事成空。
  小楼昨夜又东风,
  不忍回首啊,月下故国在我手中毁灭,
  宫中亭台楼阁也许还在吧,
  只是流连于那的人容貌已改,
  人生就意味着无尽的悲愁,
  若问你的愁苦有多少,
  我知道,恰如一江春水不分昼夜,滚滚东流。
  六、 总结全诗。
  这首《虞美人》充满了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这种纯真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以致他为此付出了生命。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这首词就是这样的不朽之作。

  虞美人》教案
  教学目标:
  1、将李煜的词纳入中国古代帝王诗歌文学这个背景中去品味,增加其文化积淀韵味和历史厚重感。2、知人论文和读文识人结合,使这一课不仅仅停留在诗歌本身技巧、语言等分析上面,也倾向于挖掘诗歌内在的人文精神。
  教学时间:1课时

  一、 导:
  1、在历史的那一端,间或几个帝王也拿起笔,写一些表现人物情感的合韵或不合韵的句子,自然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这就形成了一种十分独特而又悠久的文化——中国古代帝王文学。帝王诗歌之作,当推汉高祖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全诗直抒胸臆,格调高昂,气势雄浑,给帝王诗歌开了个好头。可惜这位马上得天下的皇帝对于诗文小道并不放在眼里,除了这首作品外,其他成就也有限。在帝王中,才气最高的要数李后主了。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这位南唐后主的词艺。
  二、 背景及作者介绍
  1、清代赵翼有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2、李煜,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绪。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978年7月7日(七夕)他的生日,他与家人歌唱他的新词《虞美人》,触怒宋朝皇帝赵光义,下令将其毒死。李煜死的很惨,死时年仅四十一岁。
  3、问:那这首词到底是一首什么词呢?竟会招来杀身之祸?

  二、读
  1、学习诗词,先从诵读开始。请两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在听读过程中,要注意比较,评析谁朗读得更好。(一男生、一女生诵读)
  2、他们读得怎么样?应该什么样的感情?——低沉、凄凉,在声调曲折有致
  3、怎么样才能处理好作者的这种情感?
  A、 把握节奏:“语气可于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
  B、 把握词语: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这些词特别能表现诗人的内心痛苦的世界。
  4、再来试试读读。(一张一弛,一顿一挫,好象把我也带入到那个忧伤的世界了,这才是入情入境、高质量的诵读。还有没有同学向他挑战?)
  5、听录音。小声跟读
  5、一起背诵,背诵的时候争取眼前能浮现出词中的景象。

  三、析
  1、要朗读得好,必定要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请问,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
  2、大家说说李煜的愁有哪些。(板书“愁”)
  A、往事之叹;B、亡国之恨;离开君主宝座的失落,没有了妻妾的幸福,家已经支离破碎。
  对往事的怀念,命运越来越差。C、离家之痛
  3、这层层叠叠的愁,铺天盖地,接踵而至,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真是“剪不断,理还乱”无限忧愁,虽然真实存在,但毕竟过于抽象。那么,问问大家,
  4、作者是怎么样来写“愁情”的?
  选取典型的景物,如春花秋月表达忧愁。(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能直接表现愁情吗?
  结尾的名句用了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写得很形象。
  虚实结合。对往事的回忆,引起现在的愁苦,前虚后实。
  春花秋月、往事、小楼、东风、故国、明月、雕栏玉砌、朱颜、一江春水 作者运用这么多意象,创设了生动形象的一幅幅画境:春花秋月图、小楼东风图、故国月明图等。
  A、春花秋月与往事的对比(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尊严、自由、生存的安全感等)/小楼东风与故国明月的对比 /雕栏玉砌与已改朱颜——真是“物是人非”——思国
  B、“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春花秋月何时了”―――“月”的意象的沉淀意义。(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小结:可谓比喻含泪,对比生情。我看除了对比、比喻外,作者的发问也很有特色。先问天:“春花秋月何时了?”再问人:“往事知多少?”最后问自己:“问君能有几多愁?”可以说是,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层层叠加,曲折回旋。最后以“一江春水”作结,这哪是一江春水啊?简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使抒情达到了极至。
  5、这首词到底是一首什么词,竟会招来杀身之祸?
  本词表现了一个亡国国君的故国之恋。念念不忘过去的美好生活,念念不忘东风是故国吹来,春水又向故乡流云,这在宋太祖看来是不是会有“东归故国”之意吗?可以这样说,两个“东”字,断送了一代文章圣手的性命。

  四、评
  1、我还想问问:同学们是如何看待李煜的“愁”的?
  这是封建帝王的愁,不值得同情。谁叫他声色犬马,不务正业呢?/我觉得这愁愁得美。因为它很有人情味,人性化。/我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吧。
  我说说我的看法:我无暇去责备他纵情声色以至丧失了南唐美丽的山河,我所感受的是他卸去帝王外衣后的平民式的抒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种花帝王之愁为凡人之愁的做法,已经总艺术从审美的角度深深感染着古往今来的李煜的读者。再由审美的通道回过来看,我们又能看到李煜独有的天堂炼狱般的大绝望,苦难风流的大哀伤,那叹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如果说,我们要同情李煜的话,那只能是审美上的同情,而不是道德上的怜悯。
  2、词家中不乏“写愁”高手,如寇准“愁情不断如春水”(《夜度娘》);秦观“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江城子》);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等等。窃以为他们或不够“鲜活”,或不够“含蓄、深邃”,“愁”之意境均不及后主词。
  作者将一腔愁绪化为有形的流水,无穷无尽,无边无际,丰盈而且沉重。这哪里是江水,分明是一滴滴负载着愁情的李煜的眼泪。这样的比喻,一江春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比喻,使得抒发的感情兼有了无边的广度。
  3、后人总结说,这首词的风格凄丽。李煜的词缘何显得如此凄丽?
  从“红锦地衣”的南唐后主,到“故国不堪回首”的宋室囚徒,词人李煜天上地下的身世沦落以及内心的巨大沉痛,绝非常人所能体味点滴。如果以亡国为分界线,对照李煜前后期的词作,我们能否可以这样说,是亡国的代价成就了一位可追唐诗的伟大词家?这也让我想起了《吊屈原赋》里的经典诗句: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明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李煜后期词,多折射出词人内心的亡国之痛,把传统诗歌里的那种个体间的离愁别恨升华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境界豁大而深远。 王国维评价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这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语语呜咽,令人不堪卒读。春花浪漫,秋月高洁,本令人人欣喜,但对阶下之囚来说,却已了无意趣了。"何时了"三字虽问得离奇,实含两层意蕴:往昔岁月是何时了却的?劫后之残生又将何时了却呢?这表明了他对生命的决绝心态。
  "小楼昨夜又东风"更具体印证了春花秋月无法终了的事实。由小楼进而联想到故国, "不堪回首"四字乃心中滴血之语。"月明中"既是呼应起句"春花秋月"之"月",也是将小楼、故国,人生等等统统笼罩在永恒的月色中,则李煜个人之悲哀自然就直逼人类之大悲哀。
  换头承故国明月,点出物是人非之意。全词到此为止的六句,都是两两对照,写出永恒与无常的巨大反差,表现作者对宇宙与人生关系的思索。但柔弱的李煜已经不可能由此激发出进取的激情,而只能在与生命决绝前,放纵一下悲哀的心情,任凭自己沉溺在这种无边的生命悲歌中,静静地等候人生终曲的奏起。
  煞尾两句自问自答,以具象的流水比喻抽象的愁怀,写出愁思之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无休无止、无法遏制。
  以水喻愁,李煜之前已有许多,但此句不仅新颖警辟,而且既贴切又富有力度。遂为名句。可与李颀"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刘禹锡"蜀江春水拍山流,水流无限似侬?";秦少游"落红万点愁如海"等参读。
  唐圭璋《李后主评传》指出:"他身为国主,富贵繁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极点。正因为他一人经过这种极端的悲乐,遂使他在文学上的收成,也格外光荣而伟大。在欢乐的词里,我们看见一朵朵美丽之花;在悲哀的词里,我们看见一缕缕的血痕泪痕。"
  【赏析2】
  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地位。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虞美人》就是千古传诵不衰的著名诗篇。
  这首词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一语读来,令人不胜好奇。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去想象词人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了: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亡国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让我们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回首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

  最后,词人的满腔幽愤再难控制,汇成了旷世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可谓“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刘禹锡《竹枝词》“水流无限似侬愁”,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些诗句或失之于轻描淡写,或失之于直露,都没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得打动人心,所谓“真伤心人语”也。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愁思如春水涨溢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尽东流。形式上,九个字平仄交替,读来亦如满江春水起伏连绵,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达出来了。以这样声情并茂的词句作结,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合上书页,读者似也被这无尽的哀思所淹没了。
  全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清新;词虽短小,余味无穷。难怪王国维有如是评价:“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

李煜《虞美人》赏析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一】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赏析二】

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地位。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虞美人》就是千古传诵不衰的著名诗篇。

这首词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一语读来,令人不胜好奇。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去想象词人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了: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亡国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让我们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回首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

以上六句在结构上是颇具匠心的。几度运用两相对比和隔句呼应,反复强调自然界的轮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两句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和人间事的一去难返对比;三四两句“又东风”和“故国不堪回首”对比;五六两句“应犹在”和“改”对比。“又东风”、“应犹在”又呼应“何时了”;“不堪回首”、“朱颜改”又呼应“往事”。如此对比和回环,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最后,词人的满腔幽愤再难控制,汇成了旷世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可谓“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刘禹锡《竹枝词》“水流无限似侬愁”,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些诗句或失之于轻描淡写,或失之于直露,都没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得打动人心,所谓“真伤心人语”也。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愁思如春水涨溢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尽东流。形式上,九个字平仄交替,读来亦如满江春水起伏连绵,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达出来了。以这样声情并茂的词句作结,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合上书页,读者似也被这无尽的哀思所淹没了。

全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清新;词虽短小,余味无穷。难怪王国维有如是评价:“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人间词话》删稿之四○) (蒋雅云)

【赏析三】

这首词,是李煜被俘到汴京后所作。开头说,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何时了结。因为一看到春花秋月,就有无数往事涌上心头,想到在南唐时欣赏春花秋月的美好日子,不堪回首,所以怕看见春花秋月。在东风吹拂的月明之夜,金陵的故国生活不堪回顾了。那里宫殿的雕栏玉砌应该还在,只是人的容貌因愁苦变得憔悴了。倘若要问有多少愁苦,恰恰象一江春水的向东流去,无穷无尽。一江指长江,用一江春水来比愁,跟南唐故国金陵在长江边相结合,充满怀念故国之情。宋代王绖《默记》卷上:“又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云。’王国维《人间词话》:“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徽宗)《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然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李煜被毒死,跟他写这首词有关,这真是用血写的。所谓“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就是说,李煜这样的词,不光是写他个人的愁苦,还有极大的概括性,概括了所有具亡国之痛的人的痛苦感情:如怕看到春花秋月,怕想到过去的美好生活。再如故国的美好景物已经不堪回顾。故国的景物象雕栏玉砌等还在,但人的容颜因愁苦改变,这里还含有人事的改变,人的主奴关系的改变。再象以一江春水来比愁。整首词正是反映了有亡国之痛的人的感情,担负了所有这些人的感情痛苦。这正说明这首词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代表性,这正是这首词的杰出成就。

宋朝陈郁《藏一话腴》:“太白(李白)曰:‘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江南李主曰:‘问君还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略加融点,已觉精采。至寇莱公(准)则谓‘愁情不断如春水(《夜度娘》),少游(秦观)云‘落红万点愁如海’(《千秋岁》),肯出于蓝而胜于蓝矣。”这里对这首词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来比愁作了评论。李白的诗句是写别情的长可以跟东流水比,诗在金陵写的,这个东流水是指长江。李煜的词,是在汴京被拘禁中写的,他看不到长江,长江成为他怀念故国的一部分。因此李白的诗是用眼前景物来作比,李煜的词是用远离自己的长江来作比,在这个比喻里就有怀念故国之情,情思更为深厚。再说,“一江春水向东流”,比东流水”的形象更为鲜明。又“东流水”是比“别意”的“短长”,“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比愁的无穷无尽。这是两者的不同处,说明李煜的故国之痛更为深沉,并不是“略加融点”。寇准的词:“日暮汀洲一望时,柔情不断如春水。”这是用春水来比柔情,这个柔情也指别意,跟李白的句意相同,可以说是摹仿李白的词意。“如春水”,也不能与李煜词句相比。秦观的词句:“春去也,落红万点愁如海。”是写“离别宽衣带”的离情别绪,再加上伤春,加上“镜里朱颜改”的憔悴,配上“落红万点”,确是名句。不过李煜的词写的是亡国之痛,比离情别绪更为深沉,也写“朱颜改’,是结合亡国之痛来的,加上“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形象鲜明壮阔,从情思到形象,也不是秦观的词句所能比。(田德义)

四、 具体研习重要的文句
1、 提问:“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它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将在词人的心里改变颜色。原来锦衣玉食,在如花宫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这样美好的的事物不如结束才好。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呢?
明确:“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如后宫佳丽的簇拥,高坐庙堂、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等等。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用法?请同学们几个这方面的事例。
明确:运用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显示出愁思就象那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无怪王国维评价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李煜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的“自是人生长恨水东流。”
李白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早如青丝暮成雪。”等等。
五、 发挥想象,试译这首诗,尽量把悲愤凄楚的感情表现出来。
春花开落秋月圆缺年年岁岁,
往往复复到何时才算完呢?
人生短暂,转眼多少往事成空。
小楼昨夜又东风,
不忍回首啊,月下故国在我手中毁灭,
宫中亭台楼阁也许还在吧,
只是流连于那的人容貌已改,
人生就意味着无尽的悲愁,
若问你的愁苦有多少,
我知道,恰如一江春水不分昼夜,滚滚东流。
六、 总结全诗。
这首《虞美人》充满了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这种纯真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以致他为此付出了生命。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这首词就是这样的不朽之作。

虞美人》教案
教学目标:
1、将李煜的词纳入中国古代帝王诗歌文学这个背景中去品味,增加其文化积淀韵味和历史厚重感。2、知人论文和读文识人结合,使这一课不仅仅停留在诗歌本身技巧、语言等分析上面,也倾向于挖掘诗歌内在的人文精神。
教学时间:1课时

一、 导:
1、在历史的那一端,间或几个帝王也拿起笔,写一些表现人物情感的合韵或不合韵的句子,自然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这就形成了一种十分独特而又悠久的文化——中国古代帝王文学。帝王诗歌之作,当推汉高祖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全诗直抒胸臆,格调高昂,气势雄浑,给帝王诗歌开了个好头。可惜这位马上得天下的皇帝对于诗文小道并不放在眼里,除了这首作品外,其他成就也有限。在帝王中,才气最高的要数李后主了。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这位南唐后主的词艺。
二、 背景及作者介绍
1、清代赵翼有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2、李煜,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绪。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978年7月7日(七夕)他的生日,他与家人歌唱他的新词《虞美人》,触怒宋朝皇帝赵光义,下令将其毒死。李煜死的很惨,死时年仅四十一岁。
3、问:那这首词到底是一首什么词呢?竟会招来杀身之祸?

二、读
1、学习诗词,先从诵读开始。请两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在听读过程中,要注意比较,评析谁朗读得更好。(一男生、一女生诵读)
2、他们读得怎么样?应该什么样的感情?——低沉、凄凉,在声调曲折有致
3、怎么样才能处理好作者的这种情感?
A、 把握节奏:“语气可于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
B、 把握词语: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这些词特别能表现诗人的内心痛苦的世界。
4、再来试试读读。(一张一弛,一顿一挫,好象把我也带入到那个忧伤的世界了,这才是入情入境、高质量的诵读。还有没有同学向他挑战?)
5、听录音。小声跟读
5、一起背诵,背诵的时候争取眼前能浮现出词中的景象。

三、析
1、要朗读得好,必定要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请问,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
2、大家说说李煜的愁有哪些。(板书“愁”)
A、往事之叹;B、亡国之恨;离开君主宝座的失落,没有了妻妾的幸福,家已经支离破碎。
对往事的怀念,命运越来越差。C、离家之痛
3、这层层叠叠的愁,铺天盖地,接踵而至,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真是“剪不断,理还乱”无限忧愁,虽然真实存在,但毕竟过于抽象。那么,问问大家,
4、作者是怎么样来写“愁情”的?
选取典型的景物,如春花秋月表达忧愁。(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能直接表现愁情吗?
结尾的名句用了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写得很形象。
虚实结合。对往事的回忆,引起现在的愁苦,前虚后实。
春花秋月、往事、小楼、东风、故国、明月、雕栏玉砌、朱颜、一江春水 作者运用这么多意象,创设了生动形象的一幅幅画境:春花秋月图、小楼东风图、故国月明图等。
A、春花秋月与往事的对比(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尊严、自由、生存的安全感等)/小楼东风与故国明月的对比 /雕栏玉砌与已改朱颜——真是“物是人非”——思国
B、“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春花秋月何时了”―――“月”的意象的沉淀意义。(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小结:可谓比喻含泪,对比生情。我看除了对比、比喻外,作者的发问也很有特色。先问天:“春花秋月何时了?”再问人:“往事知多少?”最后问自己:“问君能有几多愁?”可以说是,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层层叠加,曲折回旋。最后以“一江春水”作结,这哪是一江春水啊?简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使抒情达到了极至。
5、这首词到底是一首什么词,竟会招来杀身之祸?
本词表现了一个亡国国君的故国之恋。念念不忘过去的美好生活,念念不忘东风是故国吹来,春水又向故乡流云,这在宋太祖看来是不是会有“东归故国”之意吗?可以这样说,两个“东”字,断送了一代文章圣手的性命。

四、评
1、我还想问问:同学们是如何看待李煜的“愁”的?
这是封建帝王的愁,不值得同情。谁叫他声色犬马,不务正业呢?/我觉得这愁愁得美。因为它很有人情味,人性化。/我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吧。
我说说我的看法:我无暇去责备他纵情声色以至丧失了南唐美丽的山河,我所感受的是他卸去帝王外衣后的平民式的抒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种花帝王之愁为凡人之愁的做法,已经总艺术从审美的角度深深感染着古往今来的李煜的读者。再由审美的通道回过来看,我们又能看到李煜独有的天堂炼狱般的大绝望,苦难风流的大哀伤,那叹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如果说,我们要同情李煜的话,那只能是审美上的同情,而不是道德上的怜悯。
2、词家中不乏“写愁”高手,如寇准“愁情不断如春水”(《夜度娘》);秦观“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江城子》);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等等。窃以为他们或不够“鲜活”,或不够“含蓄、深邃”,“愁”之意境均不及后主词。
作者将一腔愁绪化为有形的流水,无穷无尽,无边无际,丰盈而且沉重。这哪里是江水,分明是一滴滴负载着愁情的李煜的眼泪。这样的比喻,一江春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比喻,使得抒发的感情兼有了无边的广度。
3、后人总结说,这首词的风格凄丽。李煜的词缘何显得如此凄丽?
从“红锦地衣”的南唐后主,到“故国不堪回首”的宋室囚徒,词人李煜天上地下的身世沦落以及内心的巨大沉痛,绝非常人所能体味点滴。如果以亡国为分界线,对照李煜前后期的词作,我们能否可以这样说,是亡国的代价成就了一位可追唐诗的伟大词家?这也让我想起了《吊屈原赋》里的经典诗句: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明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李煜后期词,多折射出词人内心的亡国之痛,把传统诗歌里的那种个体间的离愁别恨升华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境界豁大而深远。 王国维评价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四、比
1、这首词的词牌名为《虞美人》,大家可否想起什么?明确:虞姬,项羽的宠姬,常随项羽出征各地。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刘邦军队围于垓下。夜饮中,
项羽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美人虞姬和之: 汉军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在四面楚歌中,项羽拔剑自刎,虞姬亦拔剑自刎。后来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一种鲜红的花,后人为了纪念她,便把这种花叫做“虞美人”。所以此词牌名源于项羽得虞姬的悲剧故事。
2、问:我们不妨在此将李煜和项羽对比一下,同是末路王候,同是绝笔之词,《垓下歌》与《虞美人》风格有何不同?
明确:项羽,一代枭雄,他有万夫莫开之勇,可是有勇无谋,最终兵败垓下。四面楚歌中,一代武夫,用一曲《垓下歌》荡尽了天下末路英雄的豪言壮语。西楚霸王必竟是西楚霸王,他不是李后主,落入敌手,就死吧!无非一死,夫复何求!兵败乌江,没有一丝的奴颜婢膝;面临绝境,没有半点的屈膝求饶,而是慷慨悲歌。他宁愿死,也不愿回去见江东父老,其死得实为壮烈!更动人心魄的是铁汉的柔情,他和虞姬的爱情在最后的关头可以称得上是千古一爱,荡气回肠!这就是项羽,他对江东父老有情,对虞美人有情,连对那马也有情。在他人生的最后一瞬间,不仅让我们目睹了他英雄壮烈的一生,更让我们看到了英雄的另一面――――儿女情长。可以说,他死的时候,既是一个豪气冲天的英雄,又是一个完美的殉情者。所以,项羽的绝笔虽然也是末路之王候,但除了悲,更多的是壮,是情,是美!难怪宋代才女李清照为这位英雄俊才击板叫绝,“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之所以两千年来为后人所追忆,怀念,多为其人格力量和英雄的魅力。
总结:潮起潮落,没落了多少尘埃,在千年的风中,王者远去的身影已无处可寻,永恒的只是精神,或雄浑,或豪迈,或凄冷,或悲壮,留待后人去细细咀嚼,去细细回味!

五、结
李煜只是李煜,一个文诌诌的词人罢了。不是勾践,勾践他亡过国,但他能“卧薪尝胆”,能够“三千越甲可吞吴”,最终成就复国大业。有人说,政治是艺术的天敌,的确,太感性、太重视自己的内心的人是不适合做政府领导的。当我们的目光越过千年,看着李煜忧郁的脸,我们会觉得李煜如果不当皇帝,放歌于山林之间,相信一定是陶令一流的谪(zhe)仙。
最后,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品味诗词的方法。 知人论文,读文识人,人文互见,相得益彰。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虞美人〔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全部注释】
1李煜,史称南唐后主,在位15年,降宋后封违命侯。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这是他的绝笔词,相传七夕之夜中命歌伎唱此词,宋太宗知道这件事后,赐酒将他毒死。 2故国:指南唐都城金陵(现在南京)。 3雕栏玉砌:雕有图案的栏杆和玉石铺就的台阶。此泛指宫殿建筑。砌,台阶。 4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
【赏析1】
宋代王铚《默记》卷上载:"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云。"
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这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语语呜咽,令人不堪卒读。春花浪漫,秋月高洁,本令人人欣喜,但对阶下之囚来说,却已了无意趣了。"何时了"三字虽问得离奇,实含两层意蕴:往昔岁月是何时了却的?劫后之残生又将何时了却呢?这表明了他对生命的决绝心态。唐圭璋《屈原与李后主》一文说:"问春花秋月何时了,正是求速死也。"春花秋月无尽而人生有尽,这不仅是令李煜感到悲哀的,也是人类之大悲哀。俞平伯《读词偶得》评起句"奇语劈空而下"。
"小楼昨夜又东风"更具体印证了春花秋月无法终了的事实。由小楼进而联想到故国, "不堪回首"四字乃心中滴血之语。"月明中"既是呼应起句"春花秋月"之"月",也是将小楼、故国,人生等等统统笼罩在永恒的月色中,则李煜个人之悲哀自然就直逼人类之大悲哀。
换头承故国明月,点出物是人非之意。全词到此为止的六句,都是两两对照,写出永恒与无常的巨大反差,表现作者对宇宙与人生关系的思索。但柔弱的李煜已经不可能由此激发出进取的激情,而只能在与生命决绝前,放纵一下悲哀的心情,任凭自己沉溺在这种无边的生命悲歌中,静静地等候人生终曲的奏起。
煞尾两句自问自答,以具象的流水比喻抽象的愁怀,写出愁思之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无休无止、无法遏制。
以水喻愁,李煜之前已有许多,但此句不仅新颖警辟,而且既贴切又富有力度。遂为名句。可与李颀"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刘禹锡"蜀江春水拍山流,水流无限似侬?";秦少游"落红万点愁如海"等参读。
唐圭璋《李后主评传》指出:"他身为国主,富贵繁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极点。正因为他一人经过这种极端的悲乐,遂使他在文学上的收成,也格外光荣而伟大。在欢乐的词里,我们看见一朵朵美丽之花;在悲哀的词里,我们看见一缕缕的血痕泪痕。"
【赏析2】
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地位。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虞美人》就是千古传诵不衰的著名诗篇。
这首词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一语读来,令人不胜好奇。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去想象词人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了: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亡国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让我们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回首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
以上六句在结构上是颇具匠心的。几度运用两相对比和隔句呼应,反复强调自然界的轮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两句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和人间事的一去难返对比;三四两句“又东风”和“故国不堪回首”对比;五六两句“应犹在”和“改”对比。“又东风”、“应犹在”又呼应“何时了”;“不堪回首”、“朱颜改”又呼应“往事”。如此对比和回环,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最后,词人的满腔幽愤再难控制,汇成了旷世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可谓“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刘禹锡《竹枝词》“水流无限似侬愁”,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些诗句或失之于轻描淡写,或失之于直露,都没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得打动人心,所谓“真伤心人语”也。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愁思如春水涨溢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尽东流。形式上,九个字平仄交替,读来亦如满江春水起伏连绵,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达出来了。以这样声情并茂的词句作结,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合上书页,读者似也被这无尽的哀思所淹没了。
全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清新;词虽短小,余味无穷。难怪王国维有如是评价:“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

李煜,史称南唐后主,在位15年,降宋后封违命侯。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这是他的绝笔词,相传七夕之夜中命歌伎唱此词,宋太宗知道这件事后,赐酒将他毒死。 2故国:指南唐都城金陵(现在南京)。 3雕栏玉砌:雕有图案的栏杆和玉石铺就的台阶。此泛指宫殿建筑。砌,台阶。 4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这首词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一语读来,令人不胜好奇。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去想象词人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了: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亡国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让我们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回首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
以上六句在结构上是颇具匠心的。几度运用两相对比和隔句呼应,反复强调自然界的轮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两句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和人间事的一去难返对比;三四两句“又东风”和“故国不堪回首”对比;五六两句“应犹在”和“改”对比。“又东风”、“应犹在”又呼应“何时了”;“不堪回首”、“朱颜改”又呼应“往事”。如此对比和回环,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最后,词人的满腔幽愤再难控制,汇成了旷世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可谓“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刘禹锡《竹枝词》“水流无限似侬愁”,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些诗句或失之于轻描淡写,或失之于直露,都没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得打动人心,所谓“真伤心人语”也。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愁思如春水涨溢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尽东流。形式上,九个字平仄交替,读来亦如满江春水起伏连绵,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达出来了。以这样声情并茂的词句作结,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合上书页,读者似也被这无尽的哀思所淹没了。
全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清新;词虽短小,余味无穷。难怪王国维有如是评价:“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人间词话》删稿之四○) (蒋雅云)

首《虞美人》是南唐后主李煜在被俘两年后写成的。相传他作此词后命歌妓在七夕之夜反复吟唱,宋太宗知此事后立即就赐酒将他毒死。�
作者能诗能画,只可惜政治上无所成就。本是一国之君,只因一个黄袍加身的后周叛臣便落得个“肉袒以降”成为一介阶下囚。七夕之夜,看汴京车水马龙,自己被囚寓中,回首往事怎能不叹道“问君能有几多愁?”�
春花秋月何时了?这是作者慨叹时光太慢。大概是俘前宫里浮华生活使他不思进取。


带有唐诗宋词的流行歌曲歌词
相关古诗词:南唐·李煜《虞美人》作词:李 煜 作曲:谭健常 演唱:邓丽君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3.歌曲名称:独上西楼 相关古诗词:南唐·李煜《相见欢》作词:李 煜 作曲:刘家昌 演唱...

带“煜”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文有李煜的千古风流,一曲《虞美人》唱尽了千愁万绪。8、晖煜 [拼音]huī yù [释义]谓光辉闪耀。南朝梁简文帝《马宝颂》序:“晖煜金镳,陆离宝勒。”9、煜明 [拼音]yù míng [释义]光亮。冯德英《苦菜花》第十一章:“屋内全是雪白的洋灰墙壁,陈设着朱漆的桌椅板凳,在煜明惨白的汽灯光下...

李煜所有的词?谁知道
庸医懒听词何取,小婢将行力未禁。 赖问空门知气味,不然烦恼万涂侵。 【赐宫人庆奴】 李煜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消魂感旧游。 多谢长条似相识,强垂烟态拂人头。 【题金楼子后】 李煜牙签万轴里红绡,王粲书同付火烧。 不于祖龙留面目,遗篇那得到今朝。 句:煜迢迢牵牛星,杳在河之阳。粲粲黄姑女,耿耿遥相望...

李熠是啥历史人物?谁告诉一下
同时,李煜《虞美人》词也传入禁中,太宗听了“小楼昨夜又东风”和“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更起杀心。于是派人送上牵机药,毒死了... 其实太宗早有杀煜之心,在囚禁李煜时,不仅派人监视他的一举一动,而且派他的旧臣套他的话,千方百计找出他的把柄除掉他.由于李煜诚实不会说谎,也不知小心说话,...

高中背诵最长诗词
4煜《虞美人》词中将愁思形象化的两句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5《劝学》强调学习必须日积日累,持之以恒,因而警喻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6《阿房宫贱》通过阿房宫的兴毁提示秦王刹象亡的历史教训,故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

关于春夏秋冬以及月亮的诗句
辛弃疾 词《贺新郎》 自昔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 辛弃疾 词《贺新郎》 雨急云飞,惊散暮鸦,微弄凉月……万里想龙河,泣孤臣关越。 (南宋)张元干 词《石州慢》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李煜 词《虞美人》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 词《...

除了明月几时有以外,还有哪几首歌的歌词是古诗词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昔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几多愁(词牌:虞美人) 词 李 煜(南唐) 曲 谭健常 编 陈 扬 春...

李煜资料
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文及音乐均有一定造诣,其中词的成就最高。内容主要可分作两类:第一类为降(xiáng)宋之前所写,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第二类为降宋后,李煜以亡国的悲痛,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时期的作品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超过前期”。代表作包括《虞美人》、《浪淘沙》、《 相见欢》(又名《...

解读后主李从嘉为什么又叫李煜
终于在李煜写下了千古绝唱《虞美人》之后,命运的伤痛再一次奠定了他的哀伤,或许是自知死亡将近,声声催泪的曲调以一杯毒酒了却了他满心的哀愁。 李煜词感怀内容手法分析 一直以来中国的诗词都是很有名的,每一个诗词作家都有着自己不同的风格,而其中李煜的婉约风格在当时大受欢迎。李煜的原名其实是叫李从嘉,在...

李煜的故事
李煜在位期间,虽后宫嫔妃甚多,但却对两位皇后用情极深。大周后,名娥皇,精通书史,善音律,尤工琵琶,李煜作《念家山》,大周后便弹奏词调、作《邀醉舞》。李煜曾为她创作多首诗词,记述香闺韵事、儿女柔情,表达迷恋周后之情。大周后生病时,后主朝夕视食,药非亲尝不进,衣不解带者累夕。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