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了解并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历史

作者&投稿:除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学习中国古代文学意义和体会~

祝你学业辉煌!第一部分我们祖国的历史是悠久的。在漫长的岁月里产生了许许多多的伟大的和优秀的作家和诗人,他们留下了大量的珍贵遗产。我们今天想了解和鉴赏古代文学,就必然要和这些遗产接触,打打交道。一般说来,文学遗产主要是古人写的作品,包括诗文集子,小说剧本,和一些记录作家的生平事迹的书。但有些文物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品,如山西洪赵县的道觉乡明应王庙内,正殿四壁绘有的彩色壁画即是。在那上面绘有元代演戏的情况,有演员忠都秀的扮相,还有吹笛打鼓的乐工。据今人研究说画的是元人杂剧《须贾大夫谇范叔》的第四折。而从横题帐额上“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还可以知道当时有一种流动性的剧团。学习古代文学,主要是学习作家作品。这些作家和作品是古代的,不是当代的。当代作家的生活容易弄清楚,古代就不那么容易。没有记载,没有材料,这是经常碰到的。当代的作品也容易找到,古代就不同了,有的已经散失了,没有流传下来。所以我们有些没有作品的作家,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既死,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唐勒、景差的作品,今天已经看不到了,有一篇《大招》,传说是景差作的,还靠不住。西汉有个严助,他的作品也没流传下来,所以他们都成了没有作品的作家。有些作家,作品虽然传下来了一些,但是散失很多。南宋四大诗人,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尤袤的作品传下来的就很少,和“大诗人”的名号很不相称。所以阅读和学习古代文学,同当代文学比较起来,就材料说困难是较多一些。自然,不仅材料困难,还有语言文字上的困难。文学作品就其内容说是社会生活通过作家的认识反映出来,或者说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而用以反映生活和表达情感的工具是语言文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经常变化的。语言文字变化虽然慢一些,但古今不同还是十分显著的。韩愈说:“周诰汤盘,佶屈聱牙。”就是因为语言变了,很不好读。甲骨文许多人都不认识了,也是由于文字起了变化。不单字形字音有变化,字义也有变化。如同“烦”字,《说文》解释是“热头痛也”,是生病的现象,我们现在说“烦”,已经没有病的意思了。这种由于语言文字古今改变而带来的困难,就是阅读和学习古代文学作品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当然,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古人作品,手稿是极少的,一般都是传抄的,宋代以后有刻印,但仍旧有人抄写。抄错了,刻错了,总是难免的。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其中有一句“闻之,欣然规往。”苏轼抄本和后来的一些刻本都作“亲往”,只有一个宋刻本作“规往”。的确,亲往比规往好懂,但下面接着说:“未果,寻病终。”既然“亲往”就是去了,怎么又说“未果”,不是自相矛盾吗?看来“亲”是错字,应该作“规”。“规往”就是打算去。古人作品中这样的错字是不少的。我上大学时,有位老师讲《庄子》,他说《庄子》中有一句“而今乎妇女”,有本哲学史就这一句话,大谈庄子对于妇女的看法,如何如何。其实这句话里有错字,应是“而今安归”,“女”字属下句读,根本就没有“妇女”这两个字,抄错了,刻错了,坑害了人。看来,对待古人作品中的错字处理不好,妨碍对于作品思想内容的正确理解。有时错字还破坏了我们对作品的艺术美的享受。如《九歌·湘君》中有一句“美要眇兮宜脩”,闻一多先生在《楚辞校补》中说:“宜脩是宜笑之误,脩笑声近而讹。”宜笑即笑时稍微露出雪白的牙齿,和《山鬼》中“既含睇兮又宜笑”,意思差不多。描写的是一种人的姿态美,非常形象化。若依王逸注释说“脩”作“饰”解,宜脩就是宜饰,很抽象,那就索然寡味了。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对待古人作品中的错字呢?明朝人刻书,碰到不懂的地方,就任意校改,很多人都不满意这种做法。我们当然不能采用这个办法。不能随心所欲,想改就改。即使是错字,改时也要说明改动的原因。事实上古人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错字问题有时是很复杂的,不仅只是通顺不通顺,易懂不易懂,而且有一个美好问题。大家熟悉的王勃《滕王阁序》中有一句“舸舰迷津”,这个迷字,有的本子作连字,有的本子作弥字。作连字和弥字都好懂,只有作迷字不好懂。但从文学欣赏角度看,恰恰是这个不太好懂的字,反而叫人觉得美。究竟作者手稿上是个什么字,实在很难判断。中国字实际包括形声义三个方面,这里连字和迷字形体相近,弥和迷,声音相同,究竟原稿是什么字,如何错法,不易弄清楚。但也可能本来是一个连字。温飞卿《送陈嘏之保侯官兼简李常侍》诗说:“春服照尘连草色,夜船闻雨滴芦花。”连一作迷,可见连迷二字形体近似,容易弄错。错成迷字后,有些费解,因之有人以声读相同又改为弥。自然,这只是一种推测,一种可能而已。我们阅读古代文学作品,除开可能遇到一些抄错刻错的字外,最主要还是字义的解释。古今字义发生了变化,文言脱离口语,就不好懂。宋朝有一个文人把”夜梦不祥,书门大吉。”写成“宵寐匪贞,札闼宏庥。”就是利用古今字义变化才那样写的。一翻开《诗经》就会看到“窈窕淑女”四个字。什么叫“窈窕淑女”呢?很不好理解,如果换成“苗条的稳重的少女”就十分明白了。古今字义的变化,还有典章制度,事物名称的改变,固然可以找工具书,查字典,但有时字典也不灵。举例说吧,《红楼梦》中乌进孝的那份交租单上“龙猪二十个”,什么叫“龙猪”,字典上是查不出来的,到现在红学家也大都搞不清楚,这真是读书不易。读书遇到难字,不认识;难词,不了解,这是常有的事。就是认识、解释起来也不那么简单。《诗经·伐檀》中有一句“不素餐兮”,没有难字吧!可是“素餐”如何解释?解放前有位大学教授把“素餐”讲作“吃素”“吃白饭”,结果给解聘了。因为“素餐”历来就解释为“白吃饭”,所谓“仕有功乃肯受禄”。龚自珍写诗也说:“我有素餐责,诚愧伐檀人。”其实,“吃白饭”也好,“白吃饭”也好,都是错的。毛传说:“素,空也。”空可以解作空乏,《论语·先进》孔子讲到颜回说“其庶乎屡空”的那个“空”字就作“空乏”解,“不素餐兮”就是“不愁没有饭吃”。“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也就是说:“那些老爷呀,不愁没有饭吃!”言谈之下,自然是说伐木者都是愁衣愁食的。总之,读书,阅读古代文学作品,首先得把古人写的诗文翻译成和今天当代人写的一样,能够很容易看懂,这就得学一学校勘和训诂。校勘主要是解决衍文错字脱误等问题,我上大学时,曾经从许维遹先生学过。有一次刘文典先生对我说:“听许先生说,你跟他学校勘,这很好。校勘嘛,从前人只校经史,后来有人校子书,至于集部就不好办,因为校勘充其量只能解决文字通不通,不能解决好不好。有一种人搞校勘,说什么择善而从,那是最要不得的。”当然,刘先生的意见可能有点偏,但什么叫“择善”?随便改字罢了。对于校勘学来说是不足为训的。至于训诂,清代有一个学者说:“宋儒不明训诂之学,朱子稍知之而不甚精。”要求很高。我上大学时,听过罗常培先生讲训诂,没有学好,至今还是一个门外汉。闻一多先生当年教我们读书,读古人诗文,要读白文,不要一开始就看注释。这就是说,要用校勘训诂的知识直接去读白文,不要依靠注释,矮子观场,随人喜怒。当然,注释对于一个初学的人,还不失为一块敲门砖,不过要解放思想,不要迷信权威。上面讲的只是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第一步,克服语言文字的难关。但闯过这一关后,问题还多着呢,比如说,这个作品的作者是谁?他生平做了些什么事?他的作品是不是反映了时代的面貌?当时人喜欢他的作品吗?他的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都是真实的吗?他和我们生不同时,为什么他写的作品今天还能给我们一种美感的享受?诸如此类,只要你肯想,问题多起来,理解就会更深入。读书不能光靠眼睛看,而是要用头脑思索,学而不思是不能对文学作品做出正确的评价,从其中吸收有益的养份,让精神生活丰富而高尚起来的。所以闯过语言文字关以后,阅读和学习古代文学作品还要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所阅读的作品进行分析批判和评价。由于我们阅读的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而这些作品大都是产生在阶级社会中的。鲁迅说:“文学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文学家虽自以为‘自由’,自以为超了阶级,而无意识底地,也终受本阶级的阶级意识所支配,那些创作,并非别阶级的文化罢了。”鲁迅这里只是简明扼要的讲讲文学创作和阶级的关系,事实上文学作品的阶级分析是很复杂的。有那么一股风,怀疑文学在阶级社会里有阶级性,他们以山水诗为例,极力否定文学的阶级特点。又提出人有共性,即人性。人吗,一是生存,二是生活。各个阶级虽有不同的生活,但求生存是共同的。所谓“食色性也”,爱与死是文学中永久和普遍的主题。这里面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只是把梁实秋等人的老调重弹而已。当然,马克思主义者也并不认为一个人吃饭睡觉,一举一动,一开口,每句话里都塞满了阶级性。但在阶级社会中,人是有阶级性的。作者对他所描写的生活现象总要流露出肯定或否定,爱或憎,也就是说表现作者的倾向性,这倾向性就体现着作品的阶级性。阶级性总要通过作者对作品中所描写的人或事的某种态度,或多或少,或明或暗流露出来。所以,我们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必须注意作家赞扬什么,谴责什么。我们切勿去赶“人性论”的时髦,以超阶级的观点去看待文学遗产,那样是不可能真正认识它们的价值的。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阅读古代文学作品,还要把文学现象作为客观存在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于和其它事物的互相联系之中。这样,就得注意文学和政治经济、哲学宗教、科学艺术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如果不弄清楚八世纪中国唐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情况和宗教艺术,就很难认识杜甫诗歌描画现实的深刻性。“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是空话,而是生活真实。要读《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不了解当时艺坛状况,大概只能停留在似懂非懂的阶段。同样,不熟悉中唐历史社会,对韩愈的《原道》《师说》的理解就不能透彻。鲁迅在写给徐懋庸的一封信上说:“文学与社会之关系,先是它敏感的描写社会,倘有力,便又一转而影响社会,使有变革。这正如芝麻油原从芝麻打出,取以浸芝麻,就使它更油一样。”文学作品不仅是客观的反映社会生活,如果作品揭露了社会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引起人们对现实不满,从而起来要求改变不合理的社会,使之合理,改造社会生活。文学作品在这种情况下,成了“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过去有些农民起义的领袖读《三国志演义》,从其中学习到许多斗争的策略,用以战胜敌人。《水浒传》被封建地主统治阶级禁止阅读,他们认为这本小说“诲盗”,怕人读后,起来造他们的反。《西厢记》也被他们认为“诲淫”的书,怕人读后争取“有情人都成眷属”,破坏了他们提倡的礼教。我们中国人读书,向来主张学以致用。学习和阅读古代文学作品,也应从其中吸收一些有益的东西,做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文学作品是精神食粮,学习古代文学也同样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精神高尚而纯粹的人。当然,古代文学作品中有不少是糟粕,需要批判的。对于古代作家,我们经常说有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由于古代作家大都出身地主阶级,即使在思想和政治方面是进步的,也只是要求消除社会的弊病,以便保障他所属的那个阶级社会的生存。他同情农民的贫困,而不赞成农民造反。元朝末年就有一批文人写诗同情民生疾苦,而一提起农民造反就破口大骂。《水浒传》的作者或者编者,一面同情人民反抗贪官恶霸的压迫,一面又赞扬封建政权对农民起义的镇压,还颂扬一批“改邪归正”的人为封建统治者效犬马之劳。这就突出的表明了这些作者身上的阶级局限性,虽然古今时代不同,“情”有可原,但是对其中在今天社会上产生不好的影响的地方,还是要批判。批判不等于对一个作家或作品的全盘否定,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第二部分一、过好古文阅读关要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必须首先过好古文阅读关,即能够读懂文言文。如果我们对文言文读不懂,或者理解不确切,那么,我们所做的对作品的分析评论,好像建筑在沙滩房屋,是很容易倒塌的。要读懂文言文,主要依靠多读多看。多读作品,选择一部分好作品反复熟读。通过多读多看,才能逐步掌握文言文的丰富词汇和文法规律。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看一些介绍古汉语规律的书籍,帮助我们提高阅读能力。现在有不少喜欢古代文学的青年同志,常常是从爱好唐诗、宋词开始的。唐诗、宋词中的许多优秀篇章,的确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精华,应该诵读和研究。但是,为了培养古文阅读能力,必须多读些散文;因为,散文的文法结构比诗词更正规,不像诗词那样多倒装、省略等现象,从打基础讲,多读些散文效果更好。阅读散文,可以先读一些比较浅近的作品,像《唐宋传奇》、《聊斋志异》等,再进一步,就可以看《古文观止》、《史记》、《汉书》、《春秋左传》等书,古文阅读能力可以说是基本解决了。要培养好古文阅读能力,如同学习外语一样,一定要下苦功,要花几年的时间多读多看,现在七八十岁的老先生,他们年轻时古书读得多,所以根底好;现在的青年同志们,由于条件不同,一般古书念得较少,甚至很少,因此根底浅薄。如果你今后准备研究中国古代文学,那就得下定决心,安排时间,集中精力,多读一些作品和有关文献资料,过好古文阅读关。二、注意几个关系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学,需要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点和面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是一个大范围的面,它可以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每个历史时期又有诗歌、散文、小说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对这个大范围的面,我们可以找一两部中国文学史和历代作品选读翻阅,对各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是应当具有的古典文学常识。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举例说,初唐诗、盛唐诗等等是局部缩小的面。至于李白、杜甫、王维等,那就是一个个点了。要深入理解点,理解某一些重要作家作品,必须放在他所处时代的文学环境中去考察,还要放在文学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去考察;因此,不能孤立地研究一个个的点,必须把点和面结合起来。二是左右前后的关系。所谓左右关系,就是指一个作家同时代的与之比较密切的人物,他们在创作上常常互相启发,互相影响,应当把他们联系起来研究。例如白居易,他与元稹、张籍、刘禹锡等诗人友谊很深,具有某些共同的创作倾向,就应当联系起来研究创作上关系密切的作家,经常形成一个流派,我们要把研究单个作家和他所属的那个流派放在一起来考察。所谓前后关系,是指某个作家对前代文学的继承和对文学的影响。比较说来,了解与前代文学的关系尤为重要;因为我们评价作家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他比过去时代的文学家多提供了什么新的东西,如果对过去的文学家不了解,我们就不能在这方面作出判断。我在研究李白诗歌以前,曾经有一个时期研究汉魏六朝文学,仔细阅读了《昭明文选》和《乐府诗集》,因此对李白诗歌如何继承了汉魏六朝文人诗作和乐府民歌的优秀传统并有所发展,就理解得比较清楚。三是博览和精读的关系。阅读古代作品和有关文献资料,必须区别博览和精读,不能平均使用力量。重要的书籍要多下功夫仔细读、反复读,一般的可以采取浏览的方法略观大概。研究时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些重点书上。我研究乐府诗时,仔细读了《乐府诗集》,因而对乐府诗的分类、体制、源流等获得比较清楚的认识,仿佛抓到了纲,许多问题就容易识别和掌握了。《乐府诗集》许多小序、题解,内容翔实,引证丰富,我反复读了多遍,并根据它们提供的线索再去查阅有关资料,对乐府诗的理解就逐步得以深入。博览也很重要。许多同研究的点有关的面上知识必须了解。浏览的面要广些,但可以读得快一些、粗一些,中国遇有同研究对象关系密切的问题就要仔细推敲。三、扩大文化知识领域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学,阅读的面应该广一些。首先要多读些历史书。中国历来文史二者的关系一直非常密切。文学作品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产生,其内容反映了各种各样的历史社会现象;要能比较深入地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必须熟悉历史。像杜甫、白居易、陆游、辛弃疾那些伟大诗人的许多作品,与当时国家大事紧密相关,阅读时尤非熟悉历史不可。我在大学学习时,初读《昭明文选》,感到很难懂;毕业工作以后,系统地读了《汉书》、《后汉书》、《晋书》、《南史》,对汉魏六朝的历史有了较为具体的认识,回过头来再读《昭明文选》,在理解方面就有了很大的进展。应当系统地读几部史书,对一个时期的历史现象有比较完整的认识;这样,阅读文学作品时,对它们产生的历史背景,在脑中就浮现出具体的印象。多读历史,特别像《史记》、《汉书》、《后汉书》等,不但可以丰富历史知识,而且对培养古文阅读能力也有很大帮助。《史记》、《汉书》等不但文章写得好,语言比较规范化,有助于我们掌握古汉语规律,而且包含了大量为后世经常使用的典故,熟悉这些典故,对扫除古文阅读障碍也是一个重要条件。四、找好向导,掌握武器我国古代集部书数量非常丰富,在这浩瀚的典籍面前,我们必须读一点目录书,好比找到一位向导,便于找到需要阅读的资料。在目录书方面,《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是根本,必须精读。今人编写的读书指导一类读物,像《要籍解题及其读法》(梁启超)、《群经概论》(周予同)、《经子解题》(吕思勉)、《中国古代史籍举要》(张舜徽)等,都是较好的入书,有助于我们认识和学习原著。此外,可以找一两本今人编写的工具书使用法一类书看看,作为向导。我们分析评价古代作家作品,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要认真读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特别是关于历史唯物论和文艺理论的著作。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的信、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普列汉诺夫的《没有地址的信》等著作,对我们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文化提出了重要的原则和范例,应当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著作中提出的对待古代文化和文艺的原则和态度,也非常重要,应当好好领会。总的说来,要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必须做到:要找得到材料,能读得懂材料,能分析批判材料。懂得目录学,熟悉古代文献的门类和渊源,是为了能够顺利地找到材料。多读些古文,多读些古代历史和其它有关文献,主要是为了懂得这些材料,把研究对象放在具体历史条件中来理解。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掌握思想武器,是为了能够对古代文学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个人理解是一个偏向文学,一个偏向历史。

以上回答均为搪塞。想了解中国古代文史,可以读文化史概论之类,但要说到研究,必须先从文献学入手,还有就是必须读哲学。下面我可以把两年来研究中国文化所总结的经典书目罗列出来,仅供参考
第二部分 古典文献举要
第一编 古典文学
第一章 古籍分类
一、经部:1.易类;2.书类;3.诗类;4.礼类;5.春秋类;6.孝经类;7.五经总义类;8.四书类;9.乐类;10.小学类。
二、史部:1.正史类;2.编年类;3.纪事本末类;4.别史类;5.杂史类;6.诏令奏议类;7.传记类;8.史钞类;9.载记类;10.时令类;11.地理类;12.职官类;13.政书类;14.目录类;15.史评类。
三、子部:1.儒家类;2.兵家类;3.法家类;4.农家类;5.医家类;6.天文算法类;7.术数类;8.艺术类;9.谱录类;10.杂家类;11.类书类;12.小说家类;13.释家类;14.道家类。
四、集部:1.楚辞类;2.别集类一(汉至五代);3.别集类二(北宋建隆至靖康);4.别集类三(南宋建炎至德佑);5.别集类四(金至元);6.别集类五(明洪武至崇祯);7.别集类六(国朝);8.总集类;9.诗文评类;10.词曲类。

第二章 诗文总集
第一节 《诗经》与《楚辞》
一、《诗经》:1.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1915年虚受堂刊;
2.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
3.南宋朱熹《诗经传》,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影印;
4.清姚际恒《诗经通论》,顾颉刚标点,中华书局1958年版;
5.近代吴闿生《诗经会通》,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

二、《楚辞》:1.东汉王逸《楚辞章句》;
2.南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57年版;
3.南宋朱熹《楚辞集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
4.清王夫之《楚辞通释》,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
5.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
6.清戴震《屈原赋注》、《通释》,乾隆光绪刻本。

第二节 通代诗文总集
1. 南朝梁萧统《昭明文选》,附:《古诗十九首》,(先秦至梁初);
2. 宋李昉等《文苑英华》,(南朝梁至晚唐五代);
3. 梁徐陵《玉台新咏》,(梁以前);
4.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汉魏至唐五代,兼及先秦歌谣);
5. 清杜文澜《古谣谚》,(上古至明代谣谚);
6. 清沈德潜《古诗源》,(先秦至隋);
7. 清王士祯《古诗选》,(汉至唐,也作《古诗笺》);
8. 明冯惟讷《古诗纪》,(上起古初,下迄陈朝);
9. 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汉至隋);
10. 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上古至隋代);
11. 清陈元龙《历代赋汇》,(上起先秦,下迄明代);
12. 清李兆洛《骈体文钞》,(先秦至隋骈文);
13. 清王先谦《骈文类纂》,(先秦至清末骈文);
14. 清许连《六朝文絜》,(晋至隋骈文)。

第三节 断代诗文总集
1. 清康熙敕编《全唐诗》;孙望《全唐诗补逸》;
2. 清董诰等《全唐文》;陆心源《唐文拾遗》,《续拾》;
3. 唐代《唐人选唐诗》(十种):
(1) 佚名《唐写本唐人选唐诗》;(2)元结《箧中集》;
(3)殷璠《河岳英灵集》; (4)芮挺章《国秀集》;
(5)令狐楚《御览诗》; (6)高仲武《中兴间气集》;
(7)姚合《极玄集》; (8)韦庄《又玄集》;
(9)韦縠《才调集》; (10)佚名《搜玉小集》;
4.清吴之振等《宋诗钞》;曹廷栋《宋百家诗存》;管庭芬《宋诗钞补》;
5.陈焯《宋元诗会》;
6.南宋吕祖谦《宋文鉴》,(亦称《皇朝文鉴》);
7.清庄仲方《南宋文范》;
8.陈述《全辽文》;
9.清郭元釪《全金诗》,(亦称《全金诗增补中州集》);
10.清张金吾《金文最》,(收录金代骈散文);
11.元苏天爵《元文类》,(原名《国朝文类》);
12.清顾嗣立《元诗选》,席世臣补刻《元诗选癸记》;
13.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元末明初至明崇祯间);
14.清朱彝尊《明诗综》;
15.明程敏政《明文衡》,(原名《皇明文衡》);黄宗羲《明文海》;
16.清初陈济生《天启崇祯两朝遗诗》,附:陈乃乾《启祯两朝遗诗考》;
17.清卓尔堪《明遗民诗》,附其《近青堂诗集》;
18.《五朝诗别裁集》:
(1)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2)清张景星等《宋诗别裁集》;
(3)清张景星等《元诗别裁集》;(4)清沈德潜等《明诗别裁集》;
(5)清沈德潜等《清诗别裁集》;
19.清张应昌《清诗铎》。

第三章 诗文评
第一节 《文心雕龙》
1. 清黄叔琳注、纪昀评《文心雕龙辑注》;
2. 黄侃著《文心雕龙札记》。

第二节 诗话
1. 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收书二十八种;
2. 近代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收书二十八种,(唐至明);
3. 近代丁福保辑《清诗话》,收书四十二种;
4. 北宋阮阅《诗话总龟》;
5. 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6. 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
7. 明胡应麟《诗薮》;
8.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9. 清吴景旭《历代诗话》;
10. 清袁枚《随园诗话》;
11. 清赵翼《瓯北诗话》;
12.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第三节 历代诗纪事及其他
1. 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
2. 清厉鹗《宋诗纪事》;陆心源《宋诗纪事补遗》,附《小传补正》;
3. 近代陈垣《辽诗纪事》,《金诗纪事》,《元诗纪事》;
4. 清陈田《明诗纪事》;
5.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
6. 周钟游《文学津梁》,收书十二种;
7. 刘大櫆《论文偶记》。

第四章 词总集与词话
第一节 词总集
1. 五代后蜀赵崇祚《花间集》;李冰若《花间集评注》;华连圃《花间集注》;
2. 近人林大椿《唐五代词》;
3. 明毛晋《宋六十名家词》;
4. 近人朱孝臧《强村丛书》;
5. 清沈辰垣《历代诗余》,又名《御定历代诗余》;
6. 近人吴昌绶、陶湘《影刊宋金元明本词》;
7. 叶恭绰《全清词钞》
8. 陈乃乾《清名家词》;
9. 近人徐乃昌《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
10. 清朱彝尊《词综》,清王昶《补遗》。

第二节 词话
1. 清徐釚撰、唐圭璋校注《词苑丛谈》;
2. 清张宗橚《词林纪事》;
3. 清况周颐《蕙风词话》。

第五章 戏曲与小说
第一节 散曲总集与戏曲丛刊
1. 明臧懋循《元曲选》,又名《元人百种曲》;
2. 明人辑《元明杂剧》;
3. 明沈泰《盛明杂剧》;
4. 清邹式金《杂剧三集,又名《杂剧新编》;
5. 明毛晋《六十种曲》;
6. 明冯梦龙《墨憨斋定本传奇》;
7. 清玩花主人、钱德苍《缀白裘》;
8. 金董解元撰、凌景埏校注《董解元西厢记》;
9. 元高明注、钱箕校注《琵琶记》;
10. 清洪升著、徐朔方校注《长生殿》;
11. 清杨潮观著、胡士莹校注《吟风阁杂剧》。

第二节 戏曲论著丛书
1. 近人陈乃乾《曲苑》,收书十四种,1921年;
2. 陈乃乾《重订曲苑》(石印本),收书二十种,1925年。

第三节 小说集
1. 北宋李昉等《太平广记》,(汉至宋初);邓嗣禹《太平广记篇目及引书引得》;
2. 明嘉靖间洪梗编《清平山堂话本》,谭正璧《话本与古剧》;
3. 明末抱瓮老人《今古奇观》。

第二编 历史要籍
第六章 纪传体史书
第一节 二十四史
1.西汉司马迁《史记》,130卷; 2.东汉班固《汉书》,120卷;
3.南朝宋范晔等《后汉书》,120卷; 4.晋陈寿《三国志》,65卷;
5.唐房玄龄等《晋书》,130卷; 6.南朝梁沈约《宋书》,100卷;
7.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59卷; 8.唐姚思廉《梁书》,56卷;
9.唐姚思廉《陈书》,36卷; 10.北齐魏收《魏书》,130卷;
11.唐李百药《北齐书》,50卷; 12.唐令狐德盏等《周书》,50卷
13.唐魏征等《隋书》,85卷; 14.唐李延寿《南史》,80卷;
15.唐李延寿《北史》,100卷; 16.后晋刘昫等《旧唐书》,100卷;
17.宋欧阳修等《新唐书》,225卷; 18.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150卷;
19.宋欧阳修等《新五代史》,74卷; 20.元脱脱等《宋史》,496卷;
21.元脱脱等《辽史》,116卷; 22.元脱脱等《金史》,135卷;
23.明宋濂等《元史》,210卷; 24.清张廷玉等《明史》,332卷。

第二节 二十五史
1.《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或“前四史”;
2.唐人将前四史和《晋书》、《宋书》、《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总称为“十三史”;
3.宋人加《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称“十七史”;
4.明人加《宋史》、《辽史》、《金史》、《元史》为“二十一史”;
5.清乾隆初年修《明史》成,予以合刻,名“二十二史”;
6.乾隆四十年(1775)武英殿汇印各种正史,在“二十二史”之外加上《旧唐书》、《旧五代史》,称为“二十四史”;
7.1921年,柯劭忞修成《新元史》,遂有“二十五史”;
8.民国初年,赵尔巽等编成《清史稿》,但不在“二十五史”之列。

第七章 编年体史书
1. 东周孔丘《春秋》;
2. 东周左丘明《左传》;
3.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
4. 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1977年更名为《春秋左传集解》;
5. 清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
6. 南宋胡三省《通鉴注》;
7.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宋);
8. 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南宋高宗朝);
9.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宋辽金元);
10. 明末清初谈迁《国榷》,(明代);
11. 清陈鹤《明纪》,(明代);
12. 清夏燮《明通鉴》,(明代)。
13. 宋刘恕《通鉴外纪》,(上起伏羲,下迄周威烈王二十二年);
14. 清蒋良骐、王先谦等《十一朝东华录》,(清太祖天命元年至清穆宗同治十三年)。

第八章 纪事本末体史书
1. 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取材于《资治通鉴》);
2. 清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取材于《左传》,扩充南宋章冲《春秋左传事类始末》);
3. 清李铭汉《续通鉴纪事本末》,(两宋);
4. 明陈邦瞻等《宋史纪事本末》;
5. 清李有棠《辽史纪事本末》;
6. 清李有棠《金史纪事本末》;
7. 清张鉴《西夏纪事本末》;
8. 明陈邦瞻等《元史纪事本末》;
9.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
10. 近代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
11. 清马骕《绎史》,(上古至秦末);
12. 清同治年间江西书局本《纪事本末五种》。
第三编 目录学
第九章 常用综合性目录
第一节 史志书目
清道光五年(1825),日本人汇刻《八史经籍志》。

第二节 私人藏书目
1. 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全称《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
2. 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

第三节 四库总目及其相关书目
1. 清永瑢、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 清阮元等《四库未收书提要》;
3. 清姚觐元《清代禁毁书目》(附补遗);近人孙殿起《清代禁书知见录》;
4. 清邵懿辰撰、邵章续录《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
5. 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
6. 张之洞、缪荃孙《书目答问》,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
7. 近人孙殿起《贩书偶记》。

第十章 专科目录
第一节 诗文别集目录
1. 明张溥著,今人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
2. 万曼《唐集续录》;
3. 近人陈乃乾《清代文集经眼目录》;
4. 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

第二节 戏曲曲艺目录
1. 元钟嗣成《录鬼簿》,(外四种);
2. 近人董康等《曲海总目提要》,北婴《曲海总目提要补编》。

第四编 古代汉语
第十一章 语文辞书
第一节 《尔雅》、《说文》、《广韵》及有关辞书
1. 汉初学者《尔雅》,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
2.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书;
3.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4. 近人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
5. 北宋陈彭年等《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
6. 北宋丁度等《集韵》。

第二节 常用字典
1. 清张玉书等《康熙字典》;
2. 清阮元《经籍籑诂》。

第三节 文言虚词词典
1. 清刘淇《助字辨略》;
2. 清王引之著、孙世经补《经传释词》(附补及再补),吴昌莹《经词衍释》;

第四节 古代方言俗语词典
1. 西汉杨雄《方言》,吴晓铃《方言校笺及通检》;
2. 清翟灏《通俗编》;
3. 清钱大昕等《恒言录》、《恒言广证》;
4. 清钱大昕等《迩言等五种》。

第十二章 与古汉语有关的书目和论文索引
1. 清谢启昆《小学考》,近人罗福颐《小学考补目》;
2. 清末黎经诰《许学考》。

第五编 文字资料与实物资料
第十三章
1. 清冯云鹏等《金石索》;
2. 清王昶《金石萃编》;
3. 清孙星衍等《寰宇访碑录》;
4. 明王圻、王思义《三才图会》。

第六编 科技史料与古文教学
第十四章
1. 清戴震《考工记图》;
2. 北宋李诫《营造法式》;
3.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4.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5.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
6. 乾隆年间官修《授时通考》;
7.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8. 明王象晋《群芳谱》,清康熙年间《广群芳谱》;
9. 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
10. 清阮元《畴人传》,黄钟骏《畴人传四编》。

第七编 诸子集成
第十五章
1.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
2. 清焦循《孟子正义》;
3. 民国王先谦《荀子集解》;
4. 周李耳撰、晋王弼注、唐陆德明音义《道德经》;
5. 清魏源《老子本义》;
6. 民国王先谦《庄子集解》;
7.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
8. 周列御寇撰、晋张湛注《列子》;
9. 清孙诒让《墨子间诂》;
10. 清戴望《晏子春秋校注》;
11. 秦商鞅《管子校正》;
12. 清严可均校《商君书》;
13. 周慎到撰、清钱熙祚校并辑逸文《慎子》;
14. 清王先慎撰《韩非子集解》;
15. 周孙武撰《孙子十家注》;
16. 周吴起撰、清孙星衍校《吴子》;
17. 周尹文撰、清钱熙祚校《尹文子》;
18. 秦吕不韦撰、汉高诱注《吕氏春秋》;
19. 汉陆贾撰《新语》;
20. 汉刘安撰、高诱注、清庄逵吉校《淮南子》;
21. 汉桓宽撰《盐铁论》;
22. 汉扬雄撰、晋李轨注《扬子法言》;
23. 汉王充撰《论衡》;
24. 汉王符撰、清汪继培笺《潜夫论》;
25. 汉荀悦《申鉴》;
26. 晋葛洪《抱朴子》;
27.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28. 北宋颜之推撰《颜氏家训》。

第八编 常用类书
第十六章
1. 隋唐间虞世南《北堂书钞》;
2. 唐欧阳询等《艺文类聚》;
3. 唐徐坚等《初学记》;
4. 唐白居易《唐宋白孔六帖》,宋孔传续;
5.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
6. 宋王钦若、杨亿等《册府元龟》;
7. 宋王应麟《玉海》;
8. 明解缙等《永乐大典》;
9. 明俞安期《唐娄函》;
10. 清张英等《渊鉴类函》,扩充《唐娄函》;
11. 清张廷玉《子史英华》;
12. 清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

第三部分 现代文献举要
第九编 现当代“经史子集”研究
第十七章 集部研究
第一节 《楚辞》
1.《离骚全图》,1935年商务印书馆;
2.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
3.姜亮夫校注《屈原赋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4.沈祖锦《屈原赋正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年版;
5.刘永济《屈赋通笺》,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6.朱秀海《楚辞解故》,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3年版;
7.谭介甫《屈赋新编》,中华书局1978年版;
8.游国恩《离骚纂义》,中华书局1981年版;
9.王泗原《离骚语文疏解》,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
10.林庚《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11.游国恩《楚辞论文集》,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12.蒋天枢《楚辞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3.王力《楚辞韵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14.陆侃如等《楚辞选》,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15.马茂元《楚辞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16.郭沫若《屈原赋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
17.文怀沙《屈原离骚(九歌•九章)今译》,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18.《楚辞研究论文集》,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第二节 诗文集
1.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
2. 傅璇琮、孙钦善等《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999年版;
3. 薛瑞兆、郭明志《全金诗》,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 近代陈衍《近代诗钞》,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5. 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全宋文》,巴蜀书社1988年版;
6. 李修生主编《全元文》,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2004年版;
7. 沈粹芬、黄人、王文濡等《清文汇》,上海国学扶轮社1909年石印;
8. 张璋《全唐五代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9. 唐圭璋《全宋词》,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
10. 唐圭璋《全金元词》,中华书局1979年版;
11. 饶宗颐初纂、张璋总纂《全明词》,中华书局2004年版;
12. 程千帆、严迪昌等《全清词》,中华书局1994年版。

第三节 戏曲小说集
1. 隋树森《全元散曲》,陈加《全元散曲补遗》;
2. 卢前《饮虹簃所刻曲》;
3. 任讷《散曲丛刊》;
4. 徐沁君《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
5. 隋树森《元曲选外编》,赵景深《元人杂剧钩沈》;
6. 函芬楼《孤本元明杂剧》,亦称《也是园藏古今杂剧》,郑振铎《跋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孙楷第《也是园古今杂剧考》;
7. 郑振铎《清人杂剧》;
8. 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编《古本戏曲丛刊》;
9. 傅惜华、杜颖陶《水浒戏曲集》;
10. 阿英《红楼梦戏曲集》;
11. 顾肇仓《元人杂剧选》;
12. 周贻白《明人杂剧选》;
13. 赵景深、胡忌《明清传奇选》;
14. 吴晓铃《关汉卿戏曲集》;
15. 吴晓铃《大戏剧家关汉卿杰作集》;
16.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关汉卿戏曲选》;
17.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汤显祖集》;
18. 徐朔方、杨笑梅校注《牡丹亭》;
19. 王季思等校注《桃花扇》;
20. 吴曾祺《旧小说》,(汉代至清代);
21. 鲁迅《古小说钩沉》,(先秦至隋);
22. 汪辟疆《唐人小说》;
23. 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
24. 缪荃孙《京本通俗小说》;
25. 傅惜华《宋元话本集》;
26. 吴晓铃等《话本选》;
27. 胡士莹《古代白话短篇小说选》;
28. 上海古籍出版社《古代白话小说集》。

第四节 文学评论集
1.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
2. 简夷之等《中国近代文论选》;
3. 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
4.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
5. 林纾《春觉斋论文》;
6. 罗根泽《两宋诗话年代存佚残辑表》;
7. 罗根泽《两宋诗话辑校叙录》;
8. 郭绍虞《宋诗话辑佚》;
9. 郭绍虞《宋诗话考》;
10. 刘师培《论文杂记》;
11. 山东大学中文系古代文艺理论史编写组《中国古代文艺理论资料目录汇编》;
12. 唐圭璋《词话丛编》;
13. 唐圭璋《宋词纪事》;
14. 上海六艺书局《增补曲苑》;
15. 中华书局《新曲苑》;
16. 中国戏曲研究院编校《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第十八章 史部研究
1. 王伯祥《史记选》;
2. 王利器等《史记选注》;
3. 顾廷龙、王煦华《汉书选》,冉昭德、陈直等《汉书选》;
4. 束世澄《后汉书选》;
5. 缪钺《三国志选》;
6. 韩席等《左传分国集注》;
7.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附《春秋左传注附图》,沈玉成《左传译文》;
8. 王伯祥《春秋左传读本》;
9. 朱东润《左传选》;徐中舒《左传选》;
10. 陈垣《通鉴胡注表微》;
11. 瞿蜕园《通鉴选》;
12. 王仲荦《资治通鉴选》;
13. 广雅书局《纪事本末汇刻;
14. 上海文盛书局《历朝纪事本末》。

第十九章 子部研究
1. 马叙伦《老子校诂》;
2. 高亨《老子正诂》;
3. 朱谦之《老子校释》;
4.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
5. 刘武《庄子集释内篇补正》;
6. 杨伯峻《列子集释》;
7. 高亨《墨子校诠》;
8. 谭介甫《墨辩发微》;
9. 岑仲勉《墨子诚守各篇简注》;
10. 马非伯《管子轻重篇新诠》;
11. 黎翔凤《管子校注》;
12. 蒋礼鸿《商君书锥指》;
13. 谭介甫《公孙龙子形名发微》;
14. 杨宽、沈廷国《吕氏春秋集释》;
15. 王利器《新语校注》;
16.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
17. 何宁《淮南子集释》;
18. 王利器《盐铁论校注》;
19. 汪荣宝《法言义疏》;
20. 黄晖《论衡校释》;
21.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释》;
22. 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

第二十章 经学研究
第一节 《诗经》
1. 郑振铎《关于诗经研究的重要书籍介绍》;
2. 闻一多《诗选与校笺》;
3. 余冠英《诗经选》;
4. 余冠英译《诗经选译》;
5. 李长之选译《诗经试译》;
6. 陈子展选译《国风选译》,《雅颂选译》;
7. 金启华译《国风今译》;
8. 高亨注《诗经今注》;
9. 张西堂注《诗经六论》;
10. 孙作云注《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
11. 朱东润著《诗三百篇探故》;
12. 王力著《诗经韵读》;
13. 人民文学出版社《诗经研究论文集》。

第二节 其他经书索引
1. 燕大引得特刊《周易引得》;
2. 顾颉刚《尚书通检》;
3. 燕大引得《礼记引得》;
4. 燕大引得特刊《春秋经传引得》;
5. 燕大引得特刊《论语引得》;
6. 陈立夫《四书章句速检》;
7. 叶圣陶《十三经索引》。

第十编 常用丛书
第二十一章
1. 张元济编辑《四部丛刊初编》、《续编》、《三编》,商务印书馆1919—1936年影印;
2. 《四部备要》,中华书局1920—1936年陆续编辑排印;
3. 《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5—1937年陆续印出;
4. 《中国丛书综录》,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1962年版;
5. 《中国近代现代丛书目录》,上海图书馆1979—1982年编辑出版;
6. 《万有文库》,商务印书馆1929—1937年版。

第十一编 期刊
第二十二章 中文旧期刊
1. 全国第一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全国图书联合目录编辑组《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1833—1949;
2. 上海图书馆《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辛亥革命时期期刊总目》;
3.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研究室《五四时期期刊介绍》;
4. 三联书店《东方杂志总目》、《国闻周报总目》、《新中华总目》。

第二十三章 外文新书通报
1. 北京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外文新书通报》;
2.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外文新书通报》;
3. 上海图书馆《上海市外文新书联合目录》;
4. 南京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南京地区外文新书联合目录》;
5. 北京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国外研究中国问题数目索引》;

以上回答均为搪塞。想了解中国古代文史,可以读文化史概论之类,但要说到研究,必须先从文献学入手,还有就是必须读哲学。下面我可以把两年来研究中国文化所总结的经典书目罗列出来,仅供参考
第二部分 古典文献举要
第一编 古典文学
第一章 古籍分类
一、经部:1.易类;2.书类;3.诗类;4.礼类;5.春秋类;6.孝经类;7.五经总义类;8.四书类;9.乐类;10.小学类。
二、史部:1.正史类;2.编年类;3.纪事本末类;4.别史类;5.杂史类;6.诏令奏议类;7.传记类;8.史钞类;9.载记类;10.时令类;11.地理类;12.职官类;13.政书类;14.目录类;15.史评类。
三、子部:1.儒家类;2.兵家类;3.法家类;4.农家类;5.医家类;6.天文算法类;7.术数类;8.艺术类;9.谱录类;10.杂家类;11.类书类;12.小说家类;13.释家类;14.道家类。
四、集部:1.楚辞类;2.别集类一(汉至五代);3.别集类二(北宋建隆至靖康);4.别集类三(南宋建炎至德佑);5.别集类四(金至元);6.别集类五(明洪武至崇祯);7.别集类六(国朝);8.总集类;9.诗文评类;10.词曲类。

第二章 诗文总集
第一节 《诗经》与《楚辞》
一、《诗经》:1.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1915年虚受堂刊;
2.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
3.南宋朱熹《诗经传》,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影印;
4.清姚际恒《诗经通论》,顾颉刚标点,中华书局1958年版;
5.近代吴闿生《诗经会通》,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

二、《楚辞》:1.东汉王逸《楚辞章句》;
2.南宋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57年版;
3.南宋朱熹《楚辞集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
4.清王夫之《楚辞通释》,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
5.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
6.清戴震《屈原赋注》、《通释》,乾隆光绪刻本。

第二节 通代诗文总集
1. 南朝梁萧统《昭明文选》,附:《古诗十九首》,(先秦至梁初);
2. 宋李昉等《文苑英华》,(南朝梁至晚唐五代);
3. 梁徐陵《玉台新咏》,(梁以前);
4.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汉魏至唐五代,兼及先秦歌谣);
5. 清杜文澜《古谣谚》,(上古至明代谣谚);
6. 清沈德潜《古诗源》,(先秦至隋);
7. 清王士祯《古诗选》,(汉至唐,也作《古诗笺》);
8. 明冯惟讷《古诗纪》,(上起古初,下迄陈朝);
9. 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汉至隋);
10. 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上古至隋代);
11. 清陈元龙《历代赋汇》,(上起先秦,下迄明代);
12. 清李兆洛《骈体文钞》,(先秦至隋骈文);
13. 清王先谦《骈文类纂》,(先秦至清末骈文);
14. 清许连《六朝文絜》,(晋至隋骈文)。

第三节 断代诗文总集
1. 清康熙敕编《全唐诗》;孙望《全唐诗补逸》;
2. 清董诰等《全唐文》;陆心源《唐文拾遗》,《续拾》;
3. 唐代《唐人选唐诗》(十种):
(1) 佚名《唐写本唐人选唐诗》;(2)元结《箧中集》;
(3)殷璠《河岳英灵集》; (4)芮挺章《国秀集》;
(5)令狐楚《御览诗》; (6)高仲武《中兴间气集》;
(7)姚合《极玄集》; (8)韦庄《又玄集》;
(9)韦縠《才调集》; (10)佚名《搜玉小集》;
4.清吴之振等《宋诗钞》;曹廷栋《宋百家诗存》;管庭芬《宋诗钞补》;
5.陈焯《宋元诗会》;
6.南宋吕祖谦《宋文鉴》,(亦称《皇朝文鉴》);
7.清庄仲方《南宋文范》;
8.陈述《全辽文》;
9.清郭元釪《全金诗》,(亦称《全金诗增补中州集》);
10.清张金吾《金文最》,(收录金代骈散文);
11.元苏天爵《元文类》,(原名《国朝文类》);
12.清顾嗣立《元诗选》,席世臣补刻《元诗选癸记》;
13.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元末明初至明崇祯间);
14.清朱彝尊《明诗综》;
15.明程敏政《明文衡》,(原名《皇明文衡》);黄宗羲《明文海》;
16.清初陈济生《天启崇祯两朝遗诗》,附:陈乃乾《启祯两朝遗诗考》;
17.清卓尔堪《明遗民诗》,附其《近青堂诗集》;
18.《五朝诗别裁集》:
(1)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2)清张景星等《宋诗别裁集》;
(3)清张景星等《元诗别裁集》;(4)清沈德潜等《明诗别裁集》;
(5)清沈德潜等《清诗别裁集》;
19.清张应昌《清诗铎》。

第三章 诗文评
第一节 《文心雕龙》
1. 清黄叔琳注、纪昀评《文心雕龙辑注》;
2. 黄侃著《文心雕龙札记》。

第二节 诗话
1. 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收书二十八种;
2. 近代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收书二十八种,(唐至明);
3. 近代丁福保辑《清诗话》,收书四十二种;
4. 北宋阮阅《诗话总龟》;
5. 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6. 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
7. 明胡应麟《诗薮》;
8.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
9. 清吴景旭《历代诗话》;
10. 清袁枚《随园诗话》;
11. 清赵翼《瓯北诗话》;
12.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第三节 历代诗纪事及其他
1. 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
2. 清厉鹗《宋诗纪事》;陆心源《宋诗纪事补遗》,附《小传补正》;
3. 近代陈垣《辽诗纪事》,《金诗纪事》,《元诗纪事》;
4. 清陈田《明诗纪事》;
5. 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
6. 周钟游《文学津梁》,收书十二种;
7. 刘大櫆《论文偶记》。

第四章 词总集与词话
第一节 词总集
1. 五代后蜀赵崇祚《花间集》;李冰若《花间集评注》;华连圃《花间集注》;
2. 近人林大椿《唐五代词》;
3. 明毛晋《宋六十名家词》;
4. 近人朱孝臧《强村丛书》;
5. 清沈辰垣《历代诗余》,又名《御定历代诗余》;
6. 近人吴昌绶、陶湘《影刊宋金元明本词》;
7. 叶恭绰《全清词钞》
8. 陈乃乾《清名家词》;
9. 近人徐乃昌《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
10. 清朱彝尊《词综》,清王昶《补遗》。

第二节 词话
1. 清徐釚撰、唐圭璋校注《词苑丛谈》;
2. 清张宗橚《词林纪事》;
3. 清况周颐《蕙风词话》。

第五章 戏曲与小说
第一节 散曲总集与戏曲丛刊
1. 明臧懋循《元曲选》,又名《元人百种曲》;
2. 明人辑《元明杂剧》;
3. 明沈泰《盛明杂剧》;
4. 清邹式金《杂剧三集,又名《杂剧新编》;
5. 明毛晋《六十种曲》;
6. 明冯梦龙《墨憨斋定本传奇》;
7. 清玩花主人、钱德苍《缀白裘》;
8. 金董解元撰、凌景埏校注《董解元西厢记》;
9. 元高明注、钱箕校注《琵琶记》;
10. 清洪升著、徐朔方校注《长生殿》;
11. 清杨潮观著、胡士莹校注《吟风阁杂剧》。

第二节 戏曲论著丛书
1. 近人陈乃乾《曲苑》,收书十四种,1921年;
2. 陈乃乾《重订曲苑》(石印本),收书二十种,1925年。

第三节 小说集
1. 北宋李昉等《太平广记》,(汉至宋初);邓嗣禹《太平广记篇目及引书引得》;
2. 明嘉靖间洪梗编《清平山堂话本》,谭正璧《话本与古剧》;
3. 明末抱瓮老人《今古奇观》。

第二编 历史要籍
第六章 纪传体史书
第一节 二十四史
1.西汉司马迁《史记》,130卷; 2.东汉班固《汉书》,120卷;
3.南朝宋范晔等《后汉书》,120卷; 4.晋陈寿《三国志》,65卷;
5.唐房玄龄等《晋书》,130卷; 6.南朝梁沈约《宋书》,100卷;
7.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59卷; 8.唐姚思廉《梁书》,56卷;
9.唐姚思廉《陈书》,36卷; 10.北齐魏收《魏书》,130卷;
11.唐李百药《北齐书》,50卷; 12.唐令狐德盏等《周书》,50卷
13.唐魏征等《隋书》,85卷; 14.唐李延寿《南史》,80卷;
15.唐李延寿《北史》,100卷; 16.后晋刘昫等《旧唐书》,100卷;
17.宋欧阳修等《新唐书》,225卷; 18.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150卷;
19.宋欧阳修等《新五代史》,74卷; 20.元脱脱等《宋史》,496卷;
21.元脱脱等《辽史》,116卷; 22.元脱脱等《金史》,135卷;
23.明宋濂等《元史》,210卷; 24.清张廷玉等《明史》,332卷。

第二节 二十五史
1.《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或“前四史”;
2.唐人将前四史和《晋书》、《宋书》、《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总称为“十三史”;
3.宋人加《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称“十七史”;
4.明人加《宋史》、《辽史》、《金史》、《元史》为“二十一史”;
5.清乾隆初年修《明史》成,予以合刻,名“二十二史”;
6.乾隆四十年(1775)武英殿汇印各种正史,在“二十二史”之外加上《旧唐书》、《旧五代史》,称为“二十四史”;
7.1921年,柯劭忞修成《新元史》,遂有“二十五史”;
8.民国初年,赵尔巽等编成《清史稿》,但不在“二十五史”之列。

第七章 编年体史书
1. 东周孔丘《春秋》;
2. 东周左丘明《左传》;
3.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
4. 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1977年更名为《春秋左传集解》;
5. 清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
6. 南宋胡三省《通鉴注》;
7.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宋);
8. 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南宋高宗朝);
9.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宋辽金元);
10. 明末清初谈迁《国榷》,(明代);
11. 清陈鹤《明纪》,(明代);
12. 清夏燮《明通鉴》,(明代)。
13. 宋刘恕《通鉴外纪》,(上起伏羲,下迄周威烈王二十二年);
14. 清蒋良骐、王先谦等《十一朝东华录》,(清太祖天命元年至清穆宗同治十三年)。

第八章 纪事本末体史书
1. 南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取材于《资治通鉴》);
2. 清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取材于《左传》,扩充南宋章冲《春秋左传事类始末》);
3. 清李铭汉《续通鉴纪事本末》,(两宋);
4. 明陈邦瞻等《宋史纪事本末》;
5. 清李有棠《辽史纪事本末》;
6. 清李有棠《金史纪事本末》;
7. 清张鉴《西夏纪事本末》;
8. 明陈邦瞻等《元史纪事本末》;
9.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
10. 近代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
11. 清马骕《绎史》,(上古至秦末);
12. 清同治年间江西书局本《纪事本末五种》。
第三编 目录学
第九章 常用综合性目录
第一节 史志书目
清道光五年(1825),日本人汇刻《八史经籍志》。

第二节 私人藏书目
1. 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全称《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
2. 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

第三节 四库总目及其相关书目
1. 清永瑢、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2. 清阮元等《四库未收书提要》;
3. 清姚觐元《清代禁毁书目》(附补遗);近人孙殿起《清代禁书知见录》;
4. 清邵懿辰撰、邵章续录《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
5. 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
6. 张之洞、缪荃孙《书目答问》,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
7. 近人孙殿起《贩书偶记》。

第十章 专科目录
第一节 诗文别集目录
1. 明张溥著,今人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
2. 万曼《唐集续录》;
3. 近人陈乃乾《清代文集经眼目录》;
4. 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

第二节 戏曲曲艺目录
1. 元钟嗣成《录鬼簿》,(外四种);
2. 近人董康等《曲海总目提要》,北婴《曲海总目提要补编》。

第四编 古代汉语
第十一章 语文辞书
第一节 《尔雅》、《说文》、《广韵》及有关辞书
1. 汉初学者《尔雅》,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
2.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书;
3.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4. 近人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
5. 北宋陈彭年等《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
6. 北宋丁度等《集韵》。

第二节 常用字典
1. 清张玉书等《康熙字典》;
2. 清阮元《经籍籑诂》。

第三节 文言虚词词典
1. 清刘淇《助字辨略》;
2. 清王引之著、孙世经补《经传释词》(附补及再补),吴昌莹《经词衍释》;

第四节 古代方言俗语词典
1. 西汉杨雄《方言》,吴晓铃《方言校笺及通检》;
2. 清翟灏《通俗编》;
3. 清钱大昕等《恒言录》、《恒言广证》;
4. 清钱大昕等《迩言等五种》。

第十二章 与古汉语有关的书目和论文索引
1. 清谢启昆《小学考》,近人罗福颐《小学考补目》;
2. 清末黎经诰《许学考》。

第五编 文字资料与实物资料
第十三章
1. 清冯云鹏等《金石索》;
2. 清王昶《金石萃编》;
3. 清孙星衍等《寰宇访碑录》;
4. 明王圻、王思义《三才图会》。

第六编 科技史料与古文教学
第十四章
1. 清戴震《考工记图》;
2. 北宋李诫《营造法式》;
3.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4.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5.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
6. 乾隆年间官修《授时通考》;
7.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8. 明王象晋《群芳谱》,清康熙年间《广群芳谱》;
9. 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
10. 清阮元《畴人传》,黄钟骏《畴人传四编》。

第七编 诸子集成
第十五章
1.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
2. 清焦循《孟子正义》;
3. 民国王先谦《荀子集解》;
4. 周李耳撰、晋王弼注、唐陆德明音义《道德经》;
5. 清魏源《老子本义》;
6. 民国王先谦《庄子集解》;
7. 清郭庆藩《庄子集释》;
8. 周列御寇撰、晋张湛注《列子》;
9. 清孙诒让《墨子间诂》;
10. 清戴望《晏子春秋校注》;
11. 秦商鞅《管子校正》;
12. 清严可均校《商君书》;
13. 周慎到撰、清钱熙祚校并辑逸文《慎子》;
14. 清王先慎撰《韩非子集解》;
15. 周孙武撰《孙子十家注》;
16. 周吴起撰、清孙星衍校《吴子》;
17. 周尹文撰、清钱熙祚校《尹文子》;
18. 秦吕不韦撰、汉高诱注《吕氏春秋》;
19. 汉陆贾撰《新语》;
20. 汉刘安撰、高诱注、清庄逵吉校《淮南子》;
21. 汉桓宽撰《盐铁论》;
22. 汉扬雄撰、晋李轨注《扬子法言》;
23. 汉王充撰《论衡》;
24. 汉王符撰、清汪继培笺《潜夫论》;
25. 汉荀悦《申鉴》;
26. 晋葛洪《抱朴子》;
27.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28. 北宋颜之推撰《颜氏家训》。

第八编 常用类书
第十六章
1. 隋唐间虞世南《北堂书钞》;
2. 唐欧阳询等《艺文类聚》;
3. 唐徐坚等《初学记》;
4. 唐白居易《唐宋白孔六帖》,宋孔传续;
5.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
6. 宋王钦若、杨亿等《册府元龟》;
7. 宋王应麟《玉海》;
8. 明解缙等《永乐大典》;
9. 明俞安期《唐娄函》;
10. 清张英等《渊鉴类函》,扩充《唐娄函》;
11. 清张廷玉《子史英华》;
12. 清陈梦雷等《古今图书集成》。

第三部分 现代文献举要
第九编 现当代“经史子集”研究
第十七章 集部研究
第一节 《楚辞》
1.《离骚全图》,1935年商务印书馆;
2.姜亮夫《楚辞书目五种》,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
3.姜亮夫校注《屈原赋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4.沈祖锦《屈原赋正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0年版;
5.刘永济《屈赋通笺》,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6.朱秀海《楚辞解故》,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3年版;
7.谭介甫《屈赋新编》,中华书局1978年版;
8.游国恩《离骚纂义》,中华书局1981年版;
9.王泗原《离骚语文疏解》,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
10.林庚《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11.游国恩《楚辞论文集》,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12.蒋天枢《楚辞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3.王力《楚辞韵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14.陆侃如等《楚辞选》,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15.马茂元《楚辞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16.郭沫若《屈原赋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
17.文怀沙《屈原离骚(九歌•九章)今译》,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18.《楚辞研究论文集》,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第二节 诗文集
1.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
2. 傅璇琮、孙钦善等《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1999年版;
3. 薛瑞兆、郭明志《全金诗》,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 近代陈衍《近代诗钞》,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5. 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全宋文》,巴蜀书社1988年版;
6. 李修生主编《全元文》,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2004年版;
7. 沈粹芬、黄人、王文濡等《清文汇》,上海国学扶轮社1909年石印;
8. 张璋《全唐五代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9. 唐圭璋《全宋词》,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
10. 唐圭璋《全金元词》,中华书局1979年版;
11. 饶宗颐初纂、张璋总纂《全明词》,中华书局2004年版;
12. 程千帆、严迪昌等《全清词》,中华书局1994年版。

第三节 戏曲小说集
1. 隋树森《全元散曲》,陈加《全元散曲补遗》;
2. 卢前《饮虹簃所刻曲》;
3. 任讷《散曲丛刊》;
4. 徐沁君《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
5. 隋树森《元曲选外编》,赵景深《元人杂剧钩沈》;
6. 函芬楼《孤本元明杂剧》,亦称《也是园藏古今杂剧》,郑振铎《跋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孙楷第《也是园古今杂剧考》;
7. 郑振铎《清人杂剧》;
8. 古本戏曲丛刊编辑委员会编《古本戏曲丛刊》;
9. 傅惜华、杜颖陶《水浒戏曲集》;
10. 阿英《红楼梦戏曲集》;
11. 顾肇仓《元人杂剧选》;
12. 周贻白《明人杂剧选》;
13. 赵景深、胡忌《明清传奇选》;
14. 吴晓铃《关汉卿戏曲集》;
15. 吴晓铃《大戏剧家关汉卿杰作集》;
16.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关汉卿戏曲选》;
17.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汤显祖集》;
18. 徐朔方、杨笑梅校注《牡丹亭》;
19. 王季思等校注《桃花扇》;
20. 吴曾祺《旧小说》,(汉代至清代);
21. 鲁迅《古小说钩沉》,(先秦至隋);
22. 汪辟疆《唐人小说》;
23. 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
24. 缪荃孙《京本通俗小说》;
25. 傅惜华《宋元话本集》;
26. 吴晓铃等《话本选》;
27. 胡士莹《古代白话短篇小说选》;
28. 上海古籍出版社《古代白话小说集》。

第四节 文学评论集
1.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
2. 简夷之等《中国近代文论选》;
3. 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
4.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
5. 林纾《春觉斋论文》;
6. 罗根泽《两宋诗话年代存佚残辑表》;
7. 罗根泽《两宋诗话辑校叙录》;
8. 郭绍虞《宋诗话辑佚》;
9. 郭绍虞《宋诗话考》;
10. 刘师培《论文杂记》;
11. 山东大学中文系古代文艺理论史编写组《中国古代文艺理论资料目录汇编》;
12. 唐圭璋《词话丛编》;
13. 唐圭璋《宋词纪事》;
14. 上海六艺书局《增补曲苑》;
15. 中华书局《新曲苑》;
16. 中国戏曲研究院编校《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

第十八章 史部研究
1. 王伯祥《史记选》;
2. 王利器等《史记选注》;
3. 顾廷龙、王煦华《汉书选》,冉昭德、陈直等《汉书选》;
4. 束世澄《后汉书选》;
5. 缪钺《三国志选》;
6. 韩席等《左传分国集注》;
7.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附《春秋左传注附图》,沈玉成《左传译文》;
8. 王伯祥《春秋左传读本》;
9. 朱东润《左传选》;徐中舒《左传选》;
10. 陈垣《通鉴胡注表微》;
11. 瞿蜕园《通鉴选》;
12. 王仲荦《资治通鉴选》;
13. 广雅书局《纪事本末汇刻;
14. 上海文盛书局《历朝纪事本末》。

第十九章 子部研究
1. 马叙伦《老子校诂》;
2. 高亨《老子正诂》;
3. 朱谦之《老子校释》;
4. 高明《帛书老子校注》;
5. 刘武《庄子集释内篇补正》;
6. 杨伯峻《列子集释》;
7. 高亨《墨子校诠》;
8. 谭介甫《墨辩发微》;
9. 岑仲勉《墨子诚守各篇简注》;
10. 马非伯《管子轻重篇新诠》;
11. 黎翔凤《管子校注》;
12. 蒋礼鸿《商君书锥指》;
13. 谭介甫《公孙龙子形名发微》;
14. 杨宽、沈廷国《吕氏春秋集释》;
15. 王利器《新语校注》;
16.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
17. 何宁《淮南子集释》;
18. 王利器《盐铁论校注》;
19. 汪荣宝《法言义疏》;
20. 黄晖《论衡校释》;
21.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释》;
22. 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

第二十章 经学研究
第一节 《诗经》
1. 郑振铎《关于诗经研究的重要书籍介绍》;
2. 闻一多《诗选与校笺》;
3. 余冠英《诗经选》;
4. 余冠英译《诗经选译》;
5. 李长之选译《诗经试译》;
6. 陈子展选译《国风选译》,《雅颂选译》;
7. 金启华译《国风今译》;
8. 高亨注《诗经今注》;
9. 张西堂注《诗经六论》;
10. 孙作云注《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
11. 朱东润著《诗三百篇探故》;
12. 王力著《诗经韵读》;
13. 人民文学出版社《诗经研究论文集》。

第二节 其他经书索引
1. 燕大引得特刊《周易引得》;
2. 顾颉刚《尚书通检》;
3. 燕大引得《礼记引得》;
4. 燕大引得特刊《春秋经传引得》;
5. 燕大引得特刊《论语引得》;
6. 陈立夫《四书章句速检》;
7. 叶圣陶《十三经索引》。

第十编 常用丛书
第二十一章
1. 张元济编辑《四部丛刊初编》、《续编》、《三编》,商务印书馆1919—1936年影印;
2. 《四部备要》,中华书局1920—1936年陆续编辑排印;
3. 《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5—1937年陆续印出;
4. 《中国丛书综录》,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1962年版;
5. 《中国近代现代丛书目录》,上海图书馆1979—1982年编辑出版;
6. 《万有文库》,商务印书馆1929—1937年版。

第十一编 期刊
第二十二章 中文旧期刊
1. 全国第一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全国图书联合目录编辑组《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1833—1949;
2. 上海图书馆《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辛亥革命时期期刊总目》;
3.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研究室《五四时期期刊介绍》;
4. 三联书店《东方杂志总目》、《国闻周报总目》、《新中华总目》。

第二十三章 外文新书通报
1. 北京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外文新书通报》;
2.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外文新书通报》;
3. 上海图书馆《上海市外文新书联合目录》;
4. 南京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南京地区外文新书联合目录》;
5. 北京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国外研究中国问题数目索引》;

第二十四章 情报刊物
1. 中国社科院情报研究所国外社科编辑部《国外社会科学》;
2. 中国社科院情报研究所国外社科动态编辑部《国外社会科学动态》;
3. 中国社科院情报研究所国外社科参考资料编辑部《国外社会科学参考资料》;
4. 中国社科院情报研究所《国外社会科学著作提要》;
5. 中国社科院情报研究所文摘编辑部《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
6.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动态组《文学研究动态》;
7. 中国图书进口公司国外书讯编辑组《国外书讯》;
8. 冯蒸《近三十年“中国学”工具书简介》;

看看二十四史吧,特别是《史记》;
如果觉得乏味看不进去,就先看蔡东藩的演义小说,也挺好的。

文学方面,有四大名著打底,在看汉赋、唐诗、宋词、明小说吧。

lz加油!

先读《史记》交好 一定要对比的看结合当时背景因为有的史书是有冲突的 也要根据著者来看书

非常重要又简单:你跨出学门,有关于工作或前程理想的内容就该着重深造,爱好是日常填充料。单单历史 古代文学要立足于社会,应向专业教授级以上请教。


想了解历史学应该看哪些书比较好?
1. 《人类简史》— 尤瓦尔·赫拉利著。此书以清晰的语言讲述了人类从认知革命到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并对人类历史的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2. 《史记》— 司马迁著。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详细记录了从上古时期至西汉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不可或缺的资料。3. 《战争与...

乡土中国是高中必读书目吗
全面展现了其面貌和内在精神气质,为中国乡土社会的发展寻找理论和现实道路。是一部了解并研究中国社会本质的经典著作。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代表作之一,由作者根据自己上世纪四十年代,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课程内容结集而成。在书中,作者深入研究了中国乡土社会传统...

群众路线自查报告
4、调查研究不够深入。我开展调查研究,往往在面上转一圈看一阵,算完成调研任务了,较少与一线群众座谈,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全面深入研究典型问题。在调查研究中,只注重了解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未能切实关心群众想什么、盼什么、急什么、要什么,没有真正同群众打成一片。5、工作干劲不够大。我有得过且过,“当一天...

中国能源报告:战略与政策研究图书信息
想了解中国能源战略与政策的深入研究吗?那么,这部由魏一鸣编著的著作《中国能源报告:战略与政策研究》是你的绝佳选择。这本书由权威的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出版,于2010年12月9日正式发行,具有独特的ISBN号码9787030170026,方便你在知识的海洋中定位。《中国能源报告》以其16开的开本设计,提供了清晰...

如何在论文中寻找创新点
这种创新可以丰富学术研究的多样性,为特定地区或文化群体提供更精准的指导和服务。总结:以上是论文创新点的一些常见形式,但创新点的具体选择要根据研究领域和研究问题的特点来确定。在撰写论文时,研究人员应该深入思考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并寻找与之相匹配的创新点,以提升论文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 ...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其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
这样,马克思主义就能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土壤中,并得以生长和繁荣起来。特别说明:通过以上关于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其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会对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其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有个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

学术工作计划
举办目的:04级公共管理类首次依大类招生,大一的同学对其中三个专业的了解并不是很深入,举办此次专业具体介绍的交流会对同学们大三时选择专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具体实施方案:邀请本院对公共管理类三个专业的研究方向、就业前景等问题有较深入了解的老师在院办201教室与公共管理类三个班的同学们进行交流。 三、于...

学生研究的方法有哪些?谈谈这些方法的价值是什么
4、用爱心了解学生。要想了解和研究学生首先就要热爱学生、信任学生,这也是教师应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从学生的心理需要上讲,爱和信任是他们最渴望得到的东西。学生渴望在充满爱心和信任的环境中成长。如果教师能以发自内心的爱和信任对待学生,那么学生就会把你做为知心朋友,有什么心事就会向你诉说,让...

对某个或某些被试者在较长时间内连续进行了解并分析其心理发展变化的研...
【答案】:B 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法是指研究者在自然状态下,对特殊或典型的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来认识该案例的现状或发展变化的研究方法。题干所描述的是个案法。B项正确。A项:产品分析法属于个案研究法。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

突厥语文学研究图书信息
想了解关于突厥语文学的深入研究资料吗?张定京和陈不都热西提·亚库甫两位专家合编的著作或许能满足你的需求。这部作品由享有盛誉的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于2009年11月1日发行,为16开本设计,方便阅读。其独特的ISBN号码是9787811087772,定价为经济实惠的人民币68.00元,无论是对于学者还是对该领域...

宾阳县15630315646: 想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从什么地方入手? -
采临伏甲: 中国古代文学是一门极为博大精深的学问,如果不是很有兴趣并能坚持的话,很难学.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有兴趣,那么什么都不成问题. 现在将我个人的学习经验介绍一下,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概念、基本发展脉...

宾阳县15630315646: 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是否有意义 -
采临伏甲: 说实话,学古代文学最适合的是今后搞学术.不想搞学术只想找个工作的话,也可以学古代文学,一定会有帮助,但是有更好的选择.

宾阳县15630315646: 各位前辈,我想深入学习中国古典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但不知如何入门及后续学习,渴望指点! -
采临伏甲: 先学历史吧 个人感觉历史学好了 能明白很多道理 而儒学 汉朝及汉朝之前的比较正统 后面时代的 就变质了很多 国画和书法应当系统的学习 去找名家拜师吧..繁体字也很重要 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最重要纽带! 我古代文集看过的不多 推荐《道德经》《论语》当然还有其它很多经典 需要你自己慢慢去品味了 个人大爱《孙武兵法》 中国古文化当真博大精深 值得我们后人去认真学习探究发扬光大 但也有许多是不恰当不正确与时代不符的内容 应当博观慎取 我华夏后裔当不忘本!

宾阳县15630315646: 古代文学从何开始?
采临伏甲: 中国古代文学是一门极为博大精深的学问,如果不是很有兴趣并能坚持的话,很难学.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有兴趣,那么什么都不成问题. 现在将我个人的学习经验介绍一下,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概念、基本发展脉...

宾阳县15630315646: 我是嘉应学院梅州师范分院的一名大一新生,我想了解一下《中国古代文学》要考些什么,什么应着重去看 -
采临伏甲: 现在有一本书,《中国古代文学》,全书共三百三十万字,系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按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轨迹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代、辽金元、明代、清代七个历史时段,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兼容了其他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戏曲、小说,在创作和理论上不断发展,丰富,日臻完善,脉络清晰,充分体现并显示着它的历史与文化的博大精深.显示出以中国古代文字为载体的中国古代文学在内涵上极大的丰富和巨大的张力.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宾阳县15630315646: 谈谈对中国古代文学及文化的理解 -
采临伏甲: 中国传统的“诗性文化”产生于“亚细亚的古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感性与理性未经彻底分化的“早熟”状态,其主要特征为:(一)在所有的艺术产品中,诗歌具有主导和扩散的地位.(二)在所有的文化产品中,艺术具有主导和扩散的...

宾阳县15630315646: 想学习中国古典文学从何处着手? -
采临伏甲: 首先有兴趣最重要的啊~ 然后,我的感觉是,先买一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如果觉得有些字有必要或是想知道,就可以查一查啦) 从经典入手 我觉得,先从明清的小说开始吧.明清的小说从句式上比较好懂~(首推红楼梦!~)然后有些字的字意和用法自己也能猜着 然后其中也有诗词歌赋之类的 然后可以看看诗词 等觉得基础都很熟练了 就可以看一些古代大家的散文名篇(反正我是这样来的~还是主要看自己的兴趣在那个方面,从兴趣入手~) 其实也可以从名篇入手(因为名篇大多平易近人,印象深刻~) 推荐几篇好啦~《师说》 《岳阳楼记》 《小石潭记》《醉翁亭记》 《兰亭序》《赤壁赋》 (都是挺基本的,慢慢体会里面的句式和字词用法应该比较有用~)

宾阳县15630315646: 怎样学好古代文学? -
采临伏甲: 一、过好古文阅读关要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必须首先过好古文阅读关,即能够读懂文言文.如果我们对文言文读不懂,或者理解不确切,那么,我们所做的对作品的分析评论,好像建筑在沙滩房屋,是很容易倒塌的. 要读懂文言文,主要依靠多...

宾阳县15630315646: 怎么才能学好古代文学呢? -
采临伏甲: 一、明确学习这一门科的目的 二、多翻阅有关古代的书籍 三、做好学习笔记,简明扼要 四、遇到不懂的多向别人请教,并学会自己解决 五、多看一些史实、史料 六、不可死记硬背,须结合内容加以理解 七、要学好这门功课必须对其有深厚的兴趣 八、希望你能学好这一门科!

宾阳县15630315646: 我想研究宋词,有什么办法? -
采临伏甲: 首先,建议看一下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类的书籍,从而对于宋词着一种问题的来源与发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然后,可以选择一两个自己感兴趣的作家,对其作品进行通读、精读. 之后,可以到期刊网上查一些其他文学研究者在宋词方面深入的研究,看一些论文,这样可以有利于自己开拓眼界,同时了解现在宋词的研究概况以及了解一些他人的观点. 还可以选择一些比较简单的词牌,试着自己创作一下小令词. 另外,背诵一些名篇页是很重要的.我个人也很喜欢辞去.觉得宋词其实是一种很“活”的文体.无论句式上,还是表达方式上,都很灵活,很有韵味~~ 所以,只要你有兴趣研究的话,相信会从中获得很多营养和乐趣的~~O(∩_∩)O~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