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以致远的人有谁

作者&投稿:融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静以致远的人~

陶渊明

这两句话给人的启示就是:只有忍受住贫穷,耐得住寂寞,勤奋学习,才能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
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才能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
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学习须静心专一,才干须来自不断的学习。没有不断的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没有明确的志向,就不能获得学习的成就。
渊博的才识,来自勤奋不辍的学习,明确的志向,则如前方的灯塔,引导学习的方向,或者督促学习者不懈努力!
年华随着时光而流逝,意志随着岁月而消磨,人也会像枯枝落叶一样。如果无益于时世,也只能守着陋室。到头来,后悔不及!

陶渊明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不仅诗文非常有名,而且他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也同样很有名。

陶渊明生于公元365年,是中国最早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朝代更迭,社会动荡,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马上动身。不料他的秘书拦住陶渊明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度要谦恭,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

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他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从官场退隐后的陶渊明,在自己的家乡开荒种田,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在田园生活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歌。他写农家人生活的悠然自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他写自己劳动的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也写农人劳作的甘苦:“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

然而,田园生活既是美好的,也是十分艰辛的,不劳作就没有收获,遇到天灾人祸,即使劳作也是一无所获。晚年的陶渊明生活贫困,特别是一场大火把他的全部家当毁于一旦之后,全家人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到六十三岁时,陶渊明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陶渊明的最大成就,在于他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为基础,以自己卓越的诗歌才华,极大地丰富了农事和田园题材的创作。以前诗中罕见的桑、麻、鸡、狗等平凡事物,一经他写入诗中,无不生趣盎然;而他描写大自然的亲切,常常能激起人们的无限向往。

除诗之外,他还给后人留下不少精美的散文,其中最著名的有《桃花源诗并记》等。在这篇作品中,作者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空想社会,在那里没有动乱,没有朝代变更,没有国家君臣,没有徭役赋税,百姓过着丰足、与世无争的美好生活。作者以优美的语言,使这篇作品产生了永久的魅力,以至后世人们一直把这种空想的社会称作“桃花源”。

官场中少了一位官僚,文坛上多了一位文学家。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刚直不阿、不附势趋炎的写照。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不愿意牺牲自己的气节去换取某种物质利益,也常常说“不为五斗米折腰”。

庄子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 秋水》)
庄子此时面临着这样的选择:前面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从容不迫的游鱼,背后则是楚国的官位——两者巨大的差距使这道选择题看起来十分容易。但是大概楚威王也知道庄子的脾气,所以用了一个“累”字,只是庄子要不要这种“累”?多少人在这种“累”中体味到权力给人的充实感和成就感?这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庄子持竿不顾。
濮水的清波吸引了他,他无暇回头看身后的权势。他那么不经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他把这看成了无聊的打扰。他只问了两位衣着锦绣的大夫一个似乎毫不相关的问题: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让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装着它,用丝绸的巾饰覆盖它,珍藏在宗庙里,用死来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呢?两位大夫此时倒很有一点正常人的心智,回答说: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中活着。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这个故事,即便不是客观的历史事实,至少是庄子的心灵真实的反映。它体现了庄子超凡脱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庄子的这种坚持,让我们知道精神可以达到的高度,更提醒我们:精神是有贞操的。事实上,庄子的行为,确实使一代代“学而优则仕”的读书人,在取得世俗的成功的同时,内心里总存有秘而不宣的羞耻感。

周恩来

周恩来的一生,是坦荡无私,淡泊名利,一心为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首先,是一心为公,淡泊名利。周恩来到中央苏区时,尽管大家由于折服其才能而推荐他做红一方面军的总政委,但他执意不肯,而强调毛泽东的经验、长处,坚持重新任命毛泽东为总政委。在遵义会议上,他作为 “三人团”成员之一,在全力支持毛泽东的同时,主动承担责任,自我批评,避免会议可能出现的僵局,确保会议成功。会后,他作为“党内委托在军事指挥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自觉地退居于助手的地位,让毛泽东全权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确保毛泽东在党内军队的领导地位的逐步确立。其次,是顾全大局,相忍为党。周恩来认为“领导者在必要时应忘记他所受的侮辱”。在中国革命的复杂环境中,处在党内斗争漩涡之中的他,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他总是忍辱负重。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面对党内斗争中对自己的各种误解,甚至是恶意中伤,他报以忍受和缄默,竭力维系党的团结统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当他组织实施反冒进受到错误批评时,尽管心情很沉闷,但仍然努力忘却所受的屈辱,带领周围同志团结奋斗,勤奋工作,以尽量减少思想路线的失误带来的损失。三年困难时期上下交困,怨言颇多,为顾全大局,即使有些问题不是他的责任,他也毫无怨言地主动承担起来,以求大家向前看。“文化大革命”中,尽管他自己处境十分艰难,仍然表现出一个共产党人的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的博大胸怀。他一方面以血肉之躯挺身抗击,力挽狂澜;另一方面又顾全大局,忍辱负重,苦苦周旋,苦撑危局,以维护党和国家的最高利益。第三,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恩来曾说过“人民的世纪到了,所以应该像牛一样努力奋斗,团结一致,为人民服务而死。”“为人民服务而死”,这是他毕生的追求,也是对他一生最好评价。为了民族的解放,他南征北战,出生入死,临危不惧,处险从容。为了国家的强盛,人民的幸福,几十年如一日,日理万机,三更未眠五更起,紧张、不知疲倦在工作。1972年,身患癌症的他仍抱病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以古稀之年,承担了超负荷的工作,常常连续工作几个昼夜,累了只能扶着椅子歇歇,生怕“一坐下就会睡着”!1976年,弥留之际的他从昏迷中醒来,便对医生说,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们还在这里干什么呢?快去照顾其他同志要紧,他们那里更需要你们。他投身革命的大半个世纪里,倾心血于人民,尽赤胆于祖国,唯独没有自己。他真正地成为世人钦羡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总之,周恩来精神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精神和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的完美统一,是共产党人理想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具有永恒的价值。

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天下闻名,但她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她一生获得各种奖金10次,各种奖章16枚,各种名誉头衔107个,却全不在意。有一天,她的一位朋友来她家做客,忽然看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发给她的金质奖章,于是惊讶地说“居里夫人,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看得太重,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这话出自诸葛亮,但也有好多人达到这种境界,柳下惠、陶渊明、范蠡都是

诸葛亮

庄子


有关宁静致远的事例
1、诸葛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躬耕数载,隐居南阳,怀才于身,静候明主,虽然天下群雄辈出,但他却不被纷繁的世事与天下的争端扰乱心智,为了真正成大业,他平静地等待,甘于寂寞,甘于暂时的无名,在悠然地吟唱梁父吟的日子里,水镜七奇之诸葛,韬光养晦,静待卧龙飞天的一刻,最终助玄...

历史上有哪些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
历史上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陶渊明、贾岛、郑板桥、李叔同。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诗人。《饮酒》这首诗已成为其隐士心态的代表作。贾岛:作诗认真刻苦,僧敲还是僧推已传为美谈,后出家做了和尚。郑板桥:诗人、画家,擅长画兰、竹,君子气节,坚贞正直。李叔同:即弘一法师,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却也...

因为平静的心态所以成功的名人例子
一、诸葛亮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躬耕数载,隐居南阳,怀才于身,静候明主,虽然天下群雄辈出,但他却不被纷繁的世事与天下的争端扰乱心智,为了真正成大业,他平静地等待,甘于寂寞,甘于暂时的无名,在悠然地吟唱梁父吟的日子里,水镜七奇之诸葛,韬光养晦,静待卧龙飞天的一刻,最终助玄...

关于修身养性的问题,古人有过许多名言警句,请你写出两句?
1、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诸葛亮。意思是: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平稳静谧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树立(实现)远大的目标。2、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刘备。意思是:不要认为坏事很小就去做,不要认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3、鸟之将死,其鸣也衰。人之将死...

关于宁静致远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淡泊名利 宁静致远 请举出古代的人物事例 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诗人。《饮酒》这首诗已成为其隐士心态的代表作。贾岛:作诗认真刻苦,僧敲还是僧推已传为美谈,后出家做了和尚。郑板桥:诗人、画家,擅长画兰、竹,君子气节,坚贞正直。李叔同:即弘一法师,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却也是一名高僧。一生充满了...

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古人(伟人)有谁
陶渊明是其中一位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辞官归乡,过着一种田园生活!并写下很多田园诗篇。

历史上叫致远的人名查询?
张致远(1090—1147),字子猷,南剑州沙县人。两宋之交名臣,主战抗金 马致远(约1251~1321至1324),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李致远,生平事迹不详。至元中,客居溧阳(今属江苏)。存小令26首,套数4篇。刘致...

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国家和人民的人有哪些?
自古以来,牺牲在战场上,一直是爱国军人引以自豪的志向。特别是那些明知死在眼前仍勇敢赴难的人,更令人崇敬。在中日甲午海战中牺牲的邓世昌就是这样的人。邓世昌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是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他有强烈的爱国心,常对士兵们说::“人谁无死?但愿我们死得其所...

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代表人物
诸葛亮。

宁静致远的名人事例
陶渊明生于公元365年,是中国最早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朝代更迭,社会动荡,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陶渊明得到...

永安市19691051726: 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古人(伟人)有谁 -
鄞阎小儿: 陶渊明是其中一位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辞官归乡,过着一种田园生活!并写下很多田园诗篇.

永安市19691051726: 有哪些宁静致远的例子? -
鄞阎小儿: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 诸葛草庐中门联: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 此联出自第37回二顾草庐中.刘、关、张三人跟童子进诸葛草庐,至中门,刘备见门上大书一联.其大意...

永安市19691051726: 诸葛亮自己是如何做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 -
鄞阎小儿: 原文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孔明写给他四个儿子的文章《诫子书》里面的话.你要是考虑到文章背景的话会发现,孔明他四个儿子都是武将,而且身居蜀国重要军事官职.汉朝那时候的军人素质普遍不高,喝酒打架经常干.孔明这么说是要求儿子们严肃做人,戒骄戒躁的.和孔明自己做人没有一毛钱关系.想想他年轻时写的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归来日迟迟”;自大里面透着放荡.自己老了做了丞相,就教小孩子老实做人,这就是赤裸裸的刷无赖啊.

永安市19691051726: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唯致远的作者是谁 -
鄞阎小儿: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作者是:诸葛亮.“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但非诸葛亮的原创.而出自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此联反映的是诸葛亮对人生的哲理思考,认为一个人须恬谈寡欲方可有明确的志向,须寂寞清静才能达到深远的境界.语浅而意蕴深刻,充满哲理. 你的认可是我解答的动力,请采纳

永安市19691051726: 澹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出典 -
鄞阎小儿: 小说作者以肯定句的形式取代了原来的否定之否定的形式,非宁静无以致远,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通过此联揭示了诸葛亮的高尚德操.夫学须静也:“是故非澹薄无...

永安市19691051726: 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是四大名著哪本书的人物 -
鄞阎小儿: 三国演义 诸葛亮

永安市19691051726: 淡薄以明志 宁静以致远 -
鄞阎小儿: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的《诫子书》中国的知识分子向来重视精神修养.诸葛亮在《诫子书》的开篇便谆谆告诫他的子弟,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也就是要保持清心寡欲,以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在这篇短文中,“...

永安市19691051726: 宁静以明志 淡泊以致远是谁的对联 -
鄞阎小儿: 应该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最早出现在西汉初年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上,诸葛亮的《诫子书》也有引用. 《淮南子:主术训》片段——刘安 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延颈举踵而望也.是故非澹泊(同:淡泊)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 《诫子书》片段——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 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现在都写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永安市19691051726: 宁静致远是出自诸葛亮吗? -
鄞阎小儿: “宁静致远”此句,最早出自西汉初年道家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蜀汉丞相诸葛亮的《诫子书》也有引用.原文:《淮南子:主术训》(节选)西汉:刘安 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延颈举踵而望也....

永安市19691051726: 宁静致远是什么意思? -
鄞阎小儿: 诸葛亮说的一句话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