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中为什么朱自清心里颇不宁静

作者&投稿:濯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荷塘月色》中为什么朱自清心里颇不宁静~

  与作者性格和他当年写作的社会背景相关。
首先朱自清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性子慢;其次,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曾在一封信中写道:“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真实写照 。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此时,正值“四·一二”运动蒋介石背叛革命之时。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

文章开篇便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以下处处关联这种不宁静的心绪:路是幽僻的,寂寞的;地上的月光是淡淡的,天上的云也是淡淡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听到热闹的蝉声和蛙声,心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想到古人采莲的盛况,发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的感慨,不满于现实,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淡淡的忧愁情绪笼罩了全文

看看我的
看来跟你是同行,这课我上了很多遍了,这是我们学校订的教师用书里面的有关这个问题的一些分析,希望能对你有些帮助,奇怪,怎么你们教学进度那么慢的?才到《荷塘月色》!

——————————————————————————————————

朱自清的不平静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独处”时的“独语”——与其说在观赏景物,不如说在逼视自己的灵魂深处;与其说写下的是他看到、感觉到的一切,不如说他在构造一个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个世界”——一个与现实对立的陌生的艺术世界。在现实中,人被命定扮演某个角色,做“一定要”做的事,说“一定要”说的话;而在这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不做;这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因此,在《荷塘月色》里,显然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自我心灵升华的理想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朱自清的一个“梦”。在文章开头写到妻子“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结尾回到家里,“妻已睡熟好久”,行文中又不断以“笼着轻纱的梦”“小睡”“酣眠”“渴睡人的眼”作比,整个“荷塘月色”的画面似有烟雾弥漫,渺茫、隐约而朦胧,这都是在刻意营造一个“梦”的氛围与意境。正是这“现实”世界与“梦”的世界的对立、纠缠,显示着作家灵魂挣扎的凄苦。两个世界中,梦的世界在文章里是直接呈现的;现实世界只是“偶尔露峥嵘”。而我们的阅读、欣赏,却恰恰应抓住这偶尔的显露(暗示),并从这里切入。因此,强调抓住“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等语句的深刻含义,以此作为理解文章的主旨的钥匙;应该说,这是抓住了要害的。
但将朱自清的“不平静”仅仅归于“蒋介石叛变革命”的“黑暗”现实,却是不全面的。近年学术界在考察这一时期朱自清的心路历程时,于《一封信》之外,又不约而同地注意到写于1928年2月(写作《荷塘月色》七个月以后)的《那里走》一文(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朱自清全集》第四卷)。也许将《一封信》与《那里走》合起来,就可以较全面地把握这一时期朱自清所面临的社会现实与内心反应(参看陈孝全《朱自清传》第八章及拙作《丰富的痛苦——唐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的东移》第十一章的有关分析)。
朱自清对“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的向往本身,即已说明了他在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立场与历史位置。而像他这样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1927年国内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的形势下,就不能不陷于进退失据的困境之中——《一封信》与《那里走》所表露的正是这选择的困惑。他被“南方这一年的变动”,即国共分裂,蒋介石对共产党人与革命青年的血腥屠杀弄得目瞪口呆,觉得所发生的这一切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一封信》)。但朱自清(以及与他同类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没有如另外一些激进知识分子那样,因此而走向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以“以暴易暴”的武装斗争为中心的“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的道路。面对这样一条道路,他陷入极大的困惑之中。正像他在《那里走》里所说,他和他的朋友明确地意识到,发现与重视“个人价值”的时代已经结束,在社会政治革命中,“一切的价值都归于实际的行动”与“理智的权威”,而“党便是这种理智的权威之具体化。党所要求于个人的是牺牲,是无条件的牺牲,一个人得按照党的方式而生活,想出自心裁,是不行的”。由此而产生了朱自清所说的“性格与时代的矛盾”:一方面,他看到这是一种时代的发展趋向,“是创造一个新世界的必要的历程”,不仅势所必至,而且势不可挡;另一方面,他却要固守知识分子的“自我”追求(即本文所说做想做的事、说想说的话,不做不想做的事,不说不想说的话的“自由”),不愿“革自己的命”,即改变(改造)自己,因而产生了被毁灭的恐惧,“那些人都是暴徒,他们毁掉了我们最好的东西——文化”。这样,朱自清这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朱自清的“不平静”实源于此。作为无可选择中的选择,朱自清“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做些自己爱做的事业;就是将来轮着灭亡,也总算有过称心的日子,不白活了一生”。这就是说,他试图“躲到学术研究中”,既是“避难”,又在与“政治”保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正是朱自清的精神避难所。但对于五四启蒙精神所哺育的这一代人,完全脱离(超然于)时代是不可想象的。正如朱自清自己在《荷塘月色》中所说,“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尽管他现在被动地选择了“冷静”“独处”的学者生涯,但他仍不能摆脱处于时代中心的“热闹”的“群居”生活的蛊惑。在《一封信》里一开头他就表达了对于“有的只是自己,自己的家”的生活的不安:“我想着我的渺小,有些战栗起来;清福究竟也不容易享的。”这种“战栗”既包含了对放弃了社会“责任”的负罪感,又来自过于狭窄的个人天地将导致生命的枯竭的危机感。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不平静”的另一个侧面;在《荷塘月色》里就外化为“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图”两幅画图,在“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相互颠覆中,写尽了这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与冲突。不过我们在注意到朱自清这类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时,还必须看到,这是一批与中国士大夫中庸主义传统有着深刻联系的知识分子,因此,他们的内心矛盾及其外在表现形态都不可能如鲁迅的“大爱”与“大憎”那样激烈与极端,同样具有“平和”的特点:《荷塘月色》里的景色,总是“淡淡的”“恰是到了好处”的;“香”是“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色”“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山”也是“远山”,而且“只有些大意”,如朱自清自己所说,写的不是“酣眠”,而是“别有风味”的“小睡”。这里所显示的有节制的含蓄的美,不仅与朱自清式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中庸主义”的世界观、人生哲学、思维与情感方式相适应,而且也与“哀而不伤”的传统美学风格有着内在的和谐。

朱自清写此文的时候,是1927年7月。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社会一片混乱。朱自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里,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他自己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作为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的逃避一法”,因为他既反感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矛盾中,于是想找个避难所,保持知识分的相对独立。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是知识分子的精神避难所。然而自清先生毕竟又是个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安心于这种“超然”。他“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边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朱自清先生想“超然”而又不能的“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一句话,朱自清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种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的“不宁静”

他在出门之前和他妻子吵架了或者他在为生活的艰苦而烦恼(我们语文老师说的,他还说其实作家没有那么高尚,在生活问题没有解决的时候关心国家)。

实际是抬高了这篇文章的主旨,因为在文末到出了“妻子”,实际是朱自清与他妻子吵架后烦感。

社会动荡,处于乱世.看到如此良辰美景,觉得可惜.忧虑这美景无人欣赏,忧虑社会黑暗.忧国忧民.


《荷塘月色》中为什么要用引号?
《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因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寄托了作者一...

为什么在《荷塘月色》中插入采莲一段?
荷塘月色中采莲赋的作用:1、追求散文的舒展,拓开一笔,产生形散而神不散之效。2、表现了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3、反衬作者淡淡的忧愁。

为什么在《荷塘月色》中作者的心情是颇不宁静的
《荷塘月色》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荷塘月色》中,作者为什么说“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这句再一次强调了淡淡的月光,一切显得朦胧,作者说“这恰是到了好处”是因为这样的景色恰是符合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心情。

可以告诉我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荷塘”与“月色...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本来,无论是荷塘还是月色,都不过是自然界的客观景物,但在朱自清眼里,它们都成了寄托自己思想感情和理想人格的载体。许多论者在分析本文时,多抓住“荷塘月色”的“朦胧”大作文章,认为这反映了作者扑朔迷离、如烟似梦的愁绪,所谓...

为什么作者在《荷塘月色》中要写到月亮?
《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因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

《荷塘月色》中作者为什么会想起采莲赋
作者由于心理不宁静,因而想到荷塘中寻得宁静。在优美的荷塘月色中,作者终于寻得了片刻的宁静。然而美景带来的宁静毕竟是暂时的,作者始终要回到现实中去。因此,课文中写道“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于回到现实的惆怅与无奈。然而,尽管不得不回到现实,作者仍想在久远的历史...

荷塘月色中作者的心情为何不宁静呢?
《荷塘月色》中作者的心情是颇不宁静的原因:1、1927年,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朱自清作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国知识分子,他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2、厌倦了枯燥乏味的生活,对妻子不满,与父亲不和,孩子的学习又令他操心等生活繁琐之事令他心里不宁静。对于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历来众说...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作者因为什么“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
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象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象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就...

荷塘月色中作者为什么说“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的情景...
先看《荷塘月色》写景部分的几个句子:1.“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2.“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 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是别有风味的。”3.“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

甘州区18474912277: 《荷塘月色》中为什么朱自清心里颇不宁静 -
刘诸补达:[答案] 朱自清在这篇散文中,一方面表现诗人在形势剧变与政治重压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情绪 ,另一个主要的方面,又抒写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不肯与之妥协的态度,以及对于未来 美好前景的幻想与追求.因此月下“荷塘”,映照着诗人心灵种种...

甘州区18474912277: 朱自清(荷塘月色) 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 -
刘诸补达:[答案] 我认为这吸引力就是来自朱自清内心的需要,朱自清的内心被“不宁静”占据着,它需要一种东西去驱赶这些“不宁静”,或者说清除占据着内心的这些“不宁静”的“杂草”.那么能驱赶“不宁静”的东西是什么呢?彼时彼境的朱自清“忽然想起日...

甘州区18474912277: 荷塘月色中为什么朱自清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刘诸补达: 当时的时代背景使他心生忧愁

甘州区18474912277: <<荷塘月色>>的第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
刘诸补达: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此时,正值“四·一二”运动蒋介石背叛革命之时.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

甘州区18474912277: 荷塘月色中怎样理解文章开头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 -
刘诸补达:[答案] 1.从结构上看是启下的作用.2.从贯穿全文的情感看,此句的作用是点明心境,交代缘由.“心不宁静”是全文的情感线索,它给荷塘、月色染上了不同一般的色彩,也给以后的抒情写景创造了特定的条件. 行不?

甘州区18474912277: 荷塘月色第一句:这几天颇不宁,是引起全文感情线索,你同意吗,为什么?(表示同意怎么答) -
刘诸补达: 同意,因为他感到不宁,所以才会外出.因为想要外出,才会想到去荷塘边.整篇文章以这为开头,也是以这为结尾.因为当心情宁静的时候,他才会回家

甘州区18474912277: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
刘诸补达: 最佳答案 文中的开头并没有直接描写荷塘的月色,而是说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虽然当时语文老师也曾跟我们分析了作者当时写下这篇文章的文化背景,多多少少也让我们了解到了作者的处境.可能就是因为“心里颇不宁静”这个原因...

甘州区18474912277: 朱自清 荷塘月色 单个句子赏析5个句子赏析 -
刘诸补达:[答案] 《荷塘月色》成功地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有鲜明的比喻,出水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打着朵儿的花苞,像“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不仅贴切,而且生动;有鲜明的对比,弯弯杨柳的稀疏“倩影”,在“峭楞楞如鬼一般”的...

甘州区18474912277: 《荷塘月色》开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起了什么作用 -
刘诸补达:[答案] 铺垫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想求静,故而想到“日日走过的荷塘”或许在月色中是另一种风景,想到了便去做了,便乘着无法入睡,又无事可做的这档时间就到荷塘看看,来到荷塘之后便看到了月色下的荷塘景色,身在这美丽的景色中心也渐渐静...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