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对后人有何贡献?

作者&投稿:满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郑板桥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哪些宝贵的财富~

仁慈为怀 博爱众生
珍重人格 平等待人
贵生爱物 崇尚天性
尊师重教 德育为先
适量守度 中和宽让
以民为本 尊重农民
郑板桥不仅为政清廉、爱民,同时十分注重家庭教育,在家书中体现出浓厚的人文色彩。其尊农爱民、平等待人、博爱众生、崇尚天性、中和宽让、尊师重教的人文精神,无疑是值得重视和借鉴的。他一再告诫子弟,为人要“忠厚”,“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虽然其“好人”标准有其时代性,但是他能冲出功利的藩篱,确属不俗、不易。所以,徐悲鸿先生在题板桥《竹兰石图》时称赞:“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代三百年来最卓绝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且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

郑板桥所写的“难得糊涂”四个字竟象传单那样被制成各种礼品或是拓片或是作为像章推销,由此也引起人们对这位玩世不恭的郑板桥先生更增添了一层兴味;对“难得糊涂”也就出自自己的心理需求作出了解释,由此而顺延到对“难得糊涂”四个字的思维定势和价值取向,可是鉴于作者当时没有明确自己的意向,因而现在会产生出相异的认识。 “难得糊涂”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一:自我解嘲说。公元1751年,郑板桥在潍县“衙斋无事,四壁空空,周围寂寂,仿佛方外,心中不觉怅然。”他想,“一生碌碌,半世萧萧,人生难道就是如此?争名夺利,争胜好强,到头来又如何呢?看来还是糊涂一些好,万事都作糊涂观,无所谓失,无所谓得,心灵也就安宁了。”于是,他挥毫写下“难得糊涂”。因此它被称为“真乃绝顶聪明人吐露的无可奈何语,是面对喧嚣人生,炎凉世态内心并发出的愤激之词。”(《广陵奇才--郑板桥传》) 二:抗议之声说。公元1754年秋,郑板桥由山东范县调任潍县知县,上任之日正遇百年未见的旱灾。而钦差姚耀宗却不闻不问,反而向他求字画。郑板桥就以鬼画讽刺,钦差姚耀宗怒而撕画,郑板桥见百姓惨像,心力不支,非常忧郁。其妻相劝:既然皇上不问,钦差不理,你就装作糊涂嘛!郑板桥怒言:装糊涂,我装不来。你可知道,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变糊涂更难,难得糊涂。由此而有所启发,就以“拯救万民,在所不惜”激励自己,并开官仓赈灾。他所说的这句话,后来就成了“难得糊涂”的自注:“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台湾徐兰州说:“这句话文义,似乎喻人凡事不要太认真,得过且过,所谓‘不痴不聋,不作阿家翁’的另一注解。加以句读,聪明者有俗庸之智慧,有赖于人的先天遗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才能培养成完美的性格,是以人欲聪明并不容易。”苏东坡诗云:“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所以,聪明人难做。什么是糊涂呢?糊涂就是不精明。糊涂有两种:一种是真糊涂,懵懵处世,似是与生俱来,装不来,求不到;一种是装的假糊涂,明明是非黑白了然于心,偏偏装作良莠不分,既由‘聪明转入糊涂’了。根据郑板桥的这种性格和心理结构,出污泥而不染的高雅品格,要他违背自己的理念和道德行为,显然是一种痛苦与折磨。聪明人如基于良知道德有所为,而要他装作糊涂而无所为,的确很难。所以徐兰州认为:“郑板桥这段感慨‘难得糊涂’的题书,其中有段非常感性的心路历程,也是知识分子从政,在专制制度腐败政权中无法展现宏志的一种抗议之声。它具有为所当为的失败涵义,不可为而为的胆识。因此,这种‘心理调节’乃是‘试图把自己的心理反差平衡一下,以求得方寸的短暂安宁。”(《难得糊涂是郑板桥的抗议之声》) 三:心安理平说。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时,其堂弟为了祖传房屋的一段墙基,与邻居诉讼,要他函告兴化县相托,以便赢得官司。郑板桥看完信后,立即赋诗回书:“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稍后,他又写下“难得糊涂”,“吃亏是福”两幅字。并在“难得糊涂”下加注‘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在“吃亏是福”下加注‘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盈于彼,各得心情之半,而得心安既平,且安福即在是矣’。此处引用的诗句其实为同时期的大学士张英所作,而此处将“难得糊涂”比喻为就是聪明;难得做一次糊涂,心安理得,也可取得心态平衡。因为“吃亏是福”既是“难得糊涂”最恰切的诠释。 四:自我解嘲说。郑板桥从不糊涂,他之所以兴叹“难得糊涂”,自有其苦衷在。朱铁志认为“郑板桥是个极为清醒的人。唯其清醒,正派,刚直不阿,而对谗言无能为力时,才会有‘难得糊涂’的感叹,‘难得糊涂’的难在那里呢?难在他毕竟清醒自明,心如明镜,无法对恶势力充耳不闻,视而不见;难在他一枝一叶总关情,对百姓的疾苦不能无动于衷。他只有假装糊涂,然则终不能无视现实,遂于痛苦于内,淡然于外,而生‘难得糊涂’之叹。”(《读书参考》) 郑板桥以“难得糊涂”而出名。他所说的“难得糊涂”,却有不同的解释,有望文生义的;有作词语解释的;也有就其深邃的内涵进行探讨的,诸说不一。那么它该作何种解释更为恰切呢?看来,“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世,亦不可以谬其文也。”(《文史通义.文德》)后人难知前人心态和处世的复杂文化环境,要有正确的解释,有时也难以自圆其说了吧。 难得糊涂”之心理分析 郑板桥写的“难得糊涂”字幅下,有他题的一行款跋:“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郑板桥即郑燮(1693.11.22-1765.1.22),清代著名画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作官前后,均居扬州, 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著。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卒年七十三。
清代的郑板桥,是历史上的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 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 一、读书、教书 郑燮(1693--1766年),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他的先祖于明洪武年间由苏州阊门迁居兴化城内 至汪头,至郑板桥已是第十四代。父亲郑之本,字立庵,号梦阳,廪生, 郑板桥故居 品学兼优,家居授徒,受业者先后达数百人。 1693年11月22日子时郑板桥出生,其时家道已经中落,生活十分拮据。三岁时,生母汪夫,人去世十四岁又失去继母郑夫人。乳母 费氏是一位善良、勤劳、朴真的劳动妇女,给了郑板桥悉心周到的照顾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成了郑板桥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 郑板桥资质聪慧,三岁识字,至八、九岁已在父亲的指导下作文联对。少时随父立庵至真州毛家桥读书。十六岁从乡先辈陆种园先生学 填词。大约在二十岁左右考取秀才。二十三岁娶妻徐夫人。是年秋郑板桥首次赴北京,于漱云轩手书小楷欧阳修<<秋声赋>>。二十六岁至真州 之江村设熟教书。三十岁,父亲去世,此时板桥已有二女一子,生活更加困苦。作<<七歌>>诗,慨叹郑生三十无一营” 二、卖画扬州 由于生活困苦,郑板桥在三十岁以后即弃馆至扬州卖画为生,实救困贫,托名风雅”。在扬州卖画十年期间,也穿插着一些旅游活动。不幸 的是徐夫人所生之子去世,郑板桥曾作诗以致哀。三十二岁出游江西,于庐山结识无方上人和满洲士人保禄。三十三岁,出游北京,与禅宗尊宿 及其门羽林诸子弟交游,放言高论,臧否人物,因而得狂名。在名期间,结织了康熙皇子、慎郡王允禧,即紫琼崖主人。三十五岁,客于通州。 三十六岁,读书于扬州天宁寺,手写<<四书>>各一部。三十七岁时,作<<道情十首>>初稿.三十九岁,徐夫人病殁。郑板桥十载扬州,结论了许多 画友,金农、黄慎等都与他过往甚密,对他的创作思想乃至性格都有极大的影响。 三、中举人、进士及宦游 1732年,郑板桥四十岁,是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作<<得南捷音>>诗。为求深造,赴镇江焦山读书。现焦山别峰庵有郑板桥手书木刻 对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1736年,乾隆元年,四十四岁,在北京,参加礼部会试,中贡士,五月,于太和殿前丹墀参加殿试,中二甲第 八十八名进士,为赐进士出身”,特作<<秋葵石笋图>>并题诗曰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1737年,四十五岁, 滞留北京一年左右,以图仕进,未果,南归扬州.得江西程羽宸资助,娶饶氏。乳母费氏卒。1739年,四十七岁,作七律四首赠淮南监运使虞见曾。1740年, 四十八岁,为董伟业<<扬州竹枝词>>作序。1741年,四十九岁,入京,候补官缺,受到慎郡王允禧的礼诚款待。 四、作吏山东 郑板桥五十岁时,即1742年春天,为范县令兼署小县朝城,始订定诗、词集。1743年,五十一岁,将<<道情十首>>几经修改,至是方定稿,刻者为上元 司徒文膏。1744年,饶氏生子。郑板桥宰范期间,重视农桑,体察民情、兴民休息,百姓安居乐业。 1746年,乾隆十一年,五十四岁,自范县调署潍县。是年山东大饥,人相食。潍县原本繁华大邑,然自是年灾荒连年,救灾便成了郑板桥主持潍县政事的一项 重要内容,他开仓赈货,令民具领券供给,又大兴工役,修城筑池,招远近饥民就食赴工,籍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食之。尽封积粟之家,活万余人。秋以歉收,捐廉 代轮,尽毁借条,活民无算。潍县饥民出关觅食,板桥感叹系之,作<<逃荒行>>。1748年大学士高斌和都御史刘统勋为特使到山东放赈,板桥随之。秋大熟,潍县灾情 渐趋缓解,饥民也由关外络绎返乡,板桥作<<还家行>>纪其事。为防水浸寇扰,捐资倡众大修潍县城墙。秋末,书<<修潍县城记>>。1751年,海水溢,板桥至潍县北边 禹王台勘灾。 郑板桥作官意在得志则泽加于民”,因而他理政时能体恤平民和小商贩,改革弊政,并从法令上、措施上维护他们的利益,板桥宰潍期间勤政廉政,无留积,亦无冤民”, 深得百姓拥戴。 潍县富商云集,人们以奢靡相容,郑板桥力倡文事,发现人才,留下了许多佳话。1747年,满洲正黄旗人、侍讲学士德保主试山东,板桥同在试院,相与唱和。1748年,乾隆 出巡山东。郑板桥为书画史,参与筹备,布置天子登泰山诸事,卧泰山绝顶四十余日,常以此自豪,镌一印章云乾隆柬封书画史”。1749年,五十七岁,饶氏所生之子又于兴化 病殁。与御史沈延芳同游郭氏园。重订<<家书>>、<<诗钞>>、<<词钞>>,并手写付梓。1750年撰<<板桥自序>>。。同年,重修文昌祠,倡建状元桥,作<<文昌祠记>>。1751年, 五十九岁,作<<难得湖涂>>横幅。1752年,主持修潍县城隍庙,撰<<城隍庙碑记>>。在<<文昌祠记>>和<<城隍庙碑记>>里,板桥力劝潍县绅民修文洁行”,在潍且百姓间产生了 相当大的影响。同年,与潍县童生韩镐论文,并作行书七言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在潍县任上著述颇多,其<<潍县竹枝词>>四十首尤为脍炙人口。 五、再次卖画扬州 民于顺处皆成子,官到闲时更读书”。官潍七年,板桥无论是在吏治还是诗文书画方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峰,吏治文名,为时所重”。 板桥居官十年,洞察了官场的种种黑暗,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抱负难以实现,归田之意与日俱增。1753年,郑板桥六十一岁,以为 民请赈忤大吏而去官。去潍之时,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自发于潍城海岛寺为郑板桥建立了生祠。 去官以后,板桥卖画为生,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与同道书画往来,诗酒唱和。1754年,郑板桥游杭州。复过钱塘,至会稽,探禹穴,游兰 亭,往来山阴道上。1757年,六十五岁,参加了两淮监运使虞见曾主持的虹桥修禊,并结识了袁枚,互以诗句赠答。这段时期,板桥所作书画作品 极多,流传极广。 1766年1月22日(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十二日)板桥卒,葬于兴化城东管阮庄,享年七十三岁。板桥二子均早卒,以堂第郑墨之子鄣田嗣。 画 郑板桥善画竹、兰、石、松、菊等,而以体貌疏朗、风格劲健的兰竹最为著称。他主张不泥古法,师法自然,极工而后能写意”。他提出了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绘画三阶段说,把深思熟虑的构思与熟练的笔墨技巧结合起来,板桥画竹以草书之中坚长撇法运之”,收到了多不乱,少 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的艺术效果。板桥所画之竹气韵生动,形神兼备。意在笔先”趣在法外”。板桥画兰,多为山野之兰,以重墨草书之笔,尽写 兰之烂漫天性。板桥画石,骨法用笔,先勾出石的外貌轮廓,有时配以兰竹,极为协调统一。郑板桥的画给当时清代书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广大知识分子, 劳动人民视为珍宝,不惜重金争购,广为流传。 郑板桥画扇 相传,清朝的郑板桥在晚年时,曾在潍县当县令。秋季的一天,他微服赶集,见一卖扇的老太太守着一堆无人问津的扇子发呆。郑板桥赶上去,拿起一把扇子看,只见扇面素白如雪,无字无画,眼下又错过了用扇子的季节,自然也就没有人来买了。郑板桥在询问的过程中得知老太太家境贫困,决定帮助她。于是,郑板桥向一家商铺借来了笔、墨、砚台,挥笔泼墨。只见冉冉青竹、吐香幽兰、傲霜秋菊、落雪寒梅等飞到扇面上,又配上诗行款式,使扇面诗画相映成趣。周围的看客争相购买,不一会儿功夫,一堆扇子便销售一空
郑板桥辞官回家,“一肩明月,两袖清风”,惟携黄狗一条,兰花一盆。一夜,天冷,月黑,风大,雨密,板桥辗转不眠,适有小偷光顾。他想:如高声呼喊,万一小偷动手,自己无力对付,佯装熟睡,任他拿取,又不甘心。略一思考,翻身朝里,低声吟道: “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
此时,小偷已近床边,闻声暗惊。继又闻:“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心想:不偷也罢。转身出门,又听里面说:“出门休惊黄尾犬。”小偷想,既有恶犬,何不逾墙而出。正欲上墙,又闻:“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一看,墙头果有兰花一盆,乃细心避开,足方着地,屋里又传出:“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黑赶豪门。”

难得糊涂,应该是最有深远意义了,凡事太过认真,只会让自己消极厌世,有时就应应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人无完人,看到太多不好的方面,总是会影响自己的心态的,古语也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适度的糊涂也是一种处世态度.

是他淡薄名利的精神和竹一样的气节~
在那个追求名利的浊世,郑板桥不追名逐利,我行我素,保留了文人最原始最可爱的本质~值得后人学习~


大事明白小事糊涂的郑板桥
郑板桥这副寿联写得诙谐活泼,富有趣味,既言明了自己豁达的人生态度和旁博的志趣,也是对他一生养生之道的高度概括,更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养生珍剂"。 以上就是大事明白小事糊涂的郑板桥的所有内容了,欢迎您把故事大全网分享给您的亲人朋友哦! 糊涂明白郑板桥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

郑燮为人怎样?
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著。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著有板桥全集,...

郑板桥为什么能取得如此成就这对你的学习和写作有什么启发
坎坷曲折的生活经历,历练了郑板桥豪放不羁、为人正直的人品,也孕育了他独树一帜、颇具风骨的诗品、画品和书品。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他在艺术上取得的卓越成就,是与他的人品分不开的。人品是根本,人品尚,画品、书品也就高。郑板桥即是如此。后人不但敬佩郑板桥的为人,而且更加喜爱他的...

郑板桥画竹故事
而且对后世的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画竹故事和作品,成为后人学习和传承的典范。郑板桥画竹的故事,展现了一位艺术家如何通过深入生活、独特技法以及寓乐于艺的方式,创造出深受人们喜爱的艺术作品。他的故事和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而且传递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郑板桥有哪些称号?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郑板桥有哪些生平简介?
给人以柳叶飘动之感。他一生最喜画兰、竹、石,构思巧妙,笔墨多变,形象生动,风格爽朗,确是艺术精品。郑板桥还是清代享有盛誉的现实主义文学家,他的诗、词、曲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传世作品有《竹石图》、《九畹兰花图》、《修竹新篁图》等,后人辑有《郑板桥全集》、...

分析郑板桥的艺术主张及其影响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以他“诗书画三绝,’蜚声艺苑,名扬四海。但是,二百多年来,人们也只偏重于他的书画,对他的创作思想、创作方法及文学主张却涉及很少。其实,郑板桥能在文网异常严密的雍正乾隆时代,脱尽复古主义、形式主义的窠臼,大胆创新,形成自己“别辟临池路一条”的独特艺术风格,是与他的...

台湾板桥林家后裔现在几个亿万富豪
两个。1、林宝成是台湾富商林仲良之子,在政界活跃,是兆丰金控集团的负责人。2、林宝音是林宝成的妹妹,台湾一家知名医疗器械公司之首。

郑板桥资料(5分)
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清朝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的杰出代表。郑板桥书画的独特风格和杰出成就,在当时就产生不小影响,追随者甚众,有“板桥派”之称,在“扬州八怪”中郑板桥的画史地位和后世影响应该是首屈一指的。郑板桥以画竹、兰、石著称,也画松、菊、梅等花卉。 郑板桥对历代...

郑板桥的后人是谁?
郑板桥第七代传人倒书翁还有待考证。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清朝学者、书画家、“扬州八怪”代表人物,官至山东范县、潍县县令。纵观郑板桥的仕途生涯,可用清廉淡泊、忧民疾苦、不怠政务、执法公正来概括。郑板桥的故事:在郑板桥赴潍县任职的前一年,县里发生...

五大连池市19113159956: 郑板桥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哪些宝贵的财富 -
茌露烧伤:[答案] 仁慈为怀 博爱众生珍重人格 平等待人贵生爱物 崇尚天性尊师重教 德育为先适量守度 中和宽让以民为本 尊重农民郑板桥不仅为政清廉、爱民,同时十分注重家庭教育,在家书中体现出浓厚的人文色彩.其尊农爱民、平等...

五大连池市19113159956: 郑板桥对后人有何贡献? -
茌露烧伤: 郑板桥即郑燮(1693.11.22-1765.1.22),清代著名画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作官前后,均居...

五大连池市19113159956: 郑板桥的一生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指 - -----以及-- -
茌露烧伤: 郑燮一生清贫,做官清廉,他的书画对后世书画界影响深远

五大连池市19113159956: 郑板桥有哪些美德?
茌露烧伤: 郑板桥对子弟的教育,有许多都写在他的家书中.其中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处世做人.在郑板桥看来,做人要厚道,对人要宽容;要时刻心存善念,与人为善.他在家书中...

五大连池市19113159956: 郑燮有哪些成就 -
茌露烧伤: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艺术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

五大连池市19113159956: 郑板桥的两封家书中的郑板桥给后人留下了那些财富啊? -
茌露烧伤: 仁慈为怀 博爱众生 珍重人格 平等待人 贵生爱物 崇尚天性 尊师重教 德育为先 适量守度 中和宽让 以民为本 尊重农民 郑板桥不仅为政清廉、爱民,同时十分注重家庭教育,在家书中体现出浓厚的人文色彩.其尊农爱民、平等待人、博爱众生、崇尚天性、中和宽让、尊师重教的人文精神,无疑是值得重视和借鉴的.他一再告诫子弟,为人要“忠厚”,“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虽然其“好人”标准有其时代性,但是他能冲出功利的藩篱,确属不俗、不易.所以,徐悲鸿先生在题板桥《竹兰石图》时称赞:“板板先生为中国近代三百年来最卓绝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且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

五大连池市19113159956: 郑板桥是清代一位有名的书画家.他一生最杰出的成就,是在诗书画方面独树一帜,堪称"诗书画"三绝. -
茌露烧伤: 最擅长的画竹,创造了郑体

五大连池市19113159956: 郑板桥的教育对现代人的启示? -
茌露烧伤: 画竹的启示 干什么事,只要认真仔细观察,就可以得到物外之趣! 我是这样写的,对还是错就不知道了,应该是这样的啦! 临终教子的启示 身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郑板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女儿出嫁无钱置办嫁妆,便以一...

五大连池市19113159956: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一生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关于绘画艺术的真知灼见.郑板桥曾提到他 -
茌露烧伤: D画家看竹是以美学知识去欣赏它,获取美的感受,这种美的感受就是“画意” ,也就是“胸中之竹”,这是人们从不同角度作出的不同反映,并非理性认识,故①不选.任何认识都是对事物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反映,都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故③说法错误.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