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论孝 的解释

作者&投稿:廖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孟子》论孝的全文和解释~

呵呵,希望对楼主有点用吧。
原文: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解释:孟子说:“一般人所谓不孝的事情有五件:四肢懒惰,不管父母的生活,一不孝;好下棋喝酒,不管父母的生活,二不孝;贪钱财,偏爱妻室儿女,不管父母的生活,三不孝;放纵耳目的欲望,使父母因此蒙受耻辱,四不孝;逞勇好斗,危及父母,五不孝。”

支-分配弈-下棋私指的自己危是指担忧贼指忘恩,不报恩

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情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章子有一于是乎?夫章子,子父责善而不相遇也。责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夫章子,出妻屏子,终身不养也。其设心以为不若此,是则罪之大者,是则章子已矣。”
孟子说:“世上人常说不孝的事有五件:四肢懒惰,(不事生产)不管父母的生活,一不孝;好下棋、饮酒,不管父母的生活,二不孝;贪恋钱财,偏袒妻子儿女,不管父母的生活,三不孝;放纵耳目的欲望,使父母受到耻辱,四不孝;逞勇力好打架,危害了父母,五不孝。” 章子有其中的一条吗?章子,不过是父子之间为了善相责备而意见不合罢了。为了善相互责备,是朋友相处之道。父子为了善相责备,是最伤感情的。章子就赶走了妻子儿女,)一辈子不让他们侍奉。他心里认为如果不这样作,自己的罪过就更大,这就是章子的为人罢了。”

译文:

[原文] 公都子曰:“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焉。夫子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敢问何也?” 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章子有一于是乎?夫章子,子父责善而不相遇也。责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夫章子,岂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属哉?为得罪于父,不得近。出妻,屏子,终身不养焉。其设心以为不若是,是则罪之大者,是则章子已矣。”
[译文] 公都子说:“匡章(齐国人),满城的人都说他不孝。先生您却和他来往,并且以礼相待,请问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说:“世俗所说的不孝者有五种表现:身体懒情,不顾父母,是第一种;下棋喝酒,不顾父母,是第二种;喜爱钱财,偏爱妻子儿女,不顾父母,是第三种;放纵声色欲望,(“从”,任凭,放纵。)使父母蒙受羞辱,是第四种;好逞勇玩命,(“很”同“狠”。)危及父母,是第五种。章子有其中的一条吗?章子,不过是父子之间为了善相责备而意见不合罢了。为了善相互责备,是朋友相处之道。父子为了善相责备,是最伤感情的。章子难道不想有夫妻母子吗?只是因为得罪了父亲,不能和父亲亲近,就赶走了妻子儿女,(“屏”,排除、驱逐。)一辈子不让他们侍奉。他心里认为如果不这样作,自己的罪过就更大,这就是章子的为人罢了。” [评说] 孟子评论匡章不是不孝,而只是因为“向善”而与父亲意见不合。

“孝论”经典集纳③
《孟子》中的孝论

《梁惠王上》○孟子曰:“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今译:要让青壮年利用闲暇之日接受孝悌忠信的道德教育,在家里服事父兄,在社会上事奉上级。

《离娄上》○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今译:只要每个人都能亲近自己的亲人,尊敬自己的长辈,天下就会太平。

《离娄上》○孟子曰:“伯夷辟(避)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

今译:想当年,伯夷逃避纣王的暴政,隐居在北海边。当他听说文王开始组织对付纣王的行动了,就高兴地蹦起来说:“为什么不去他那里呢!我听说西伯是善于赡养老者的人!”与此同时,隐居在东海边的姜太公也作了同样选择。这两位老者,是天下最有资格和声望的老人。他们都归附了文王,就说明天下的父亲都归附了。天下的父亲都归附了,儿子们还能不去吗?所以说,如果有推行文王仁政的诸侯,7年之内,就一定会主导天下政治。

《离娄上》○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事亲,事之本也;守身,守之本也。”

今译:事奉谁最重要?事奉双亲最重要;守护什么最重要?守护自身最重要。不使自身的言行有所闪失,才能事奉好双亲,这种事情我听说过;自己的言行有失检点,还说要事奉好双亲,这种事情我从未听说过。应该事奉的人有很多,但事奉双亲才是根本;应该守护的东西也很多,但守护好自身才是根本。

孟子的思想是孔子之后先秦儒学的又一次发展高潮。孟子自称其思想来源的之一是曾子,所以,曾子的言行,特别是曾子的孝论,受到孟子的特别推崇,并着意加以发挥。在孟子的时代,上层社会由于家庭和家族内部的倾轧和仇杀所引发的政治动乱远甚于孔子和曾子时代,所以,在孟子的孝论之中,极端之论更加明显。孟子孝论的另一特色,是从远古圣贤的言行寻找依据,并最终把孝行的顶点定格在了大舜的身上。《孟子》一书中对大舜孝行的描述,为后世确定了孝子的典型。

孝子养“志”

孟子认为,自我的良好修养,是一个人立身社会的根本。而在个人的良好修养中,事奉双亲是最重要的,而事奉双亲的核心就是“养志”,而不是单纯的“养体”。孟子以曾氏三代的事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他说:“想当年,曾子(参)奉养父亲曾晰的时候,每顿饭必有酒肉;收拾剩饭的时候,必定要问父亲还吃不吃;如果曾晰问厨房里还有没有剩余的,曾参一定会回答说有。可是,到了曾元奉养父亲曾参时,情形就不同了。虽然每餐也有酒肉,但收拾剩饭时从不问曾参还吃不吃,而当曾参问厨房里还有没有剩余时,曾元就会回答说没有,这是打算下一顿再进用。在这个对比里可以发现,曾元对待父亲,只能叫做奉养口体,有吃有喝就行了,而不太在意态度。可在曾参那里,却是奉养意志,在吃好喝好的同时,还要满足双亲的精神和意愿,让他们心情舒畅。不用说,像曾子那样事奉双亲的,才是合格的孝子。”孟子的这一思想,是对孔子孝论的积极继承,并为这一思想最终成为儒家孝论的重要方面做出了贡献。当然,这种观点也容易形成“愚孝”之弊,所以,在具体的孝行中还应该把握适当的分寸。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在孟子看来,不孝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他所说的“五不孝”。但是,孟子认为最大的不孝是“无后”。所谓“无后”,指的没有后人祭祀先人,并不完全是后来所说的传宗接代的意思。“无后”之所以为不孝之首,是因为有无后祀与家族的存亡息息相关。孟子说过,国与家灭亡的标志就是社稷和宗庙的“不保”,从而使子孙失去了祭祀祖先的地方。这是那个时代的习俗,孟子只是把这一习俗引入到孝行的范畴之中。当然,在当时,无论是家族的祭祀,还是家庭的祭祀,都应该由长子来主持,这对于早已存在的生子为贵的传统观念是一个重要的肯定和鼓励。虽然孟子“无后为大”的观点重在表述政治意义,但对后世的影响,特别对于社会下层孝道的影响,还是不言而喻的。

以实现“仁政”为目标的孝道

在商周以来的孝论中,在孔门的孝论中,孝行已经不单是个人的行为,也不单是个人的道德表现,而是与个人的政治行为和社会的安定有着密切的联系。孟子不仅继承了这一思想,并把孝行与自己宣扬的“仁政”结合在了一起。孟子强调说:“仁的实质就是事奉双亲,义的实质就是顺从兄长。”他把仁义的本质确定在事亲和从兄上面,严格来讲与孔子的仁义思想是不一致的。就人生的成长过程来说,父母与兄长可以说是一个人最早的道德实践的对象,但是,作为道德伦常之中心思想的仁义,绝不能仅仅局限在孝道之中。可以说,仁义是孝道的中心,但孝道却不是仁义的全部。

为了阐明孝道与仁政的联系,孟子以历史上的一些著名人物及其有关故事为例,作了形象的说明。孟子说,想当年,伯夷逃避纣王的暴政,隐居在北海边。当他听说文王开始组织对付纣王的行动了,就高兴地蹦起来说:“为什么不去他那里呢!我听说西伯是善于赡养老者的人!”与此同时,隐居在东海边的姜太公也作了同样选择。孟子认为,在当时,伯夷和姜太公是当时天下最有资格和声望的老人。他们都归附了文王,就说明天下的父亲都归附了。天下的父亲都归附了,儿子们还能不去吗?

大舜的孝行

在孟子的孝论中,由大舜的孝行所引发的议论是最有特色的,对此后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也是最为深远的。根据古代的传说,大舜是尧帝的继任者,而在那个时代,帝位的继任是以继任者的道德品质为标准的。在个人道德修养方面,大舜是当时天下最无可挑剔的杰出人物,而大舜的品质就主要表现在孝行方面。

可不幸的是,大舜的家人在品德方面与大舜正好相反,并集中表现在对大舜的集体排斥甚至公然迫害上。《孟子》记载说,大舜的父母让大舜去修缮谷仓,等大舜上了房顶后,父亲瞽瞍就把梯子撤走,还点着了谷仓,想把大舜烧死。他们又让大舜去挖井,瞽瞍也不问大舜出来没有,就故意往井里填土。一家人都以为大舜死定了,就开始瓜分他的财产。大舜的弟弟象说:“谋害舜都是我的主意、我的功劳。他的牛羊和谷仓归父母,他的刀枪盾牌、琴瑟和弓箭都归我,两个嫂嫂也归我,给我铺床叠被。”可是,当象走进大舜的房间时,意外发现大舜未被害死,正坐在床上弹琴。大舜为什么没有被害死,《孟子》没有交代,而在其他的记载中,却被加上了种种更为神奇的传说。

不过,更为让人吃惊的是,大舜对家人所做的这一切恶行并不在意,而是照样以孝悌之行对待他们。孟子的说法是,在大舜的治理下,天下之人非常高兴,纷纷归附,但也只有大舜才把这一切看得轻如草芥。因为他有心事,与父亲的关系相当紧张。在大舜那里,得不到亲人的欢心,就算不上是人;不能在亲人面前表现孝顺,就算不上是儿子。所以,直到大舜尽心事奉亲人,让瞽瞍高兴起来了,社会风尚才真正为之一变,父子的伦常也才最终得到了确定。显然,大舜的表现才是大孝。

大舜与其父亲的关系,到孟子时代似乎已成定论,当然也成为人们责难儒家孝论的主要论据。为了反驳这种责难,孟子付出了相当大的精力。一定程度上说,能否合理解释大舜与其家人的关系,已经成为孟子孝论能否成立的关键。但是,我们注意到,用传说中的故事,再加上一定程度的演义来证明大舜孝行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其力度是相当有限的。以孟子的观点为依据来定义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定义合理的孝道,势必会助长家长的权威主义,使孝行中的双方处于不公平的一边倒的关系之下。这方面的弊端,在秦汉以后的某些时代,特别是宋明以来的家庭伦常关系的建立和演化中,最终使消极的一面胜过了积极的一面。


博望区15255141312: 《孟子》论孝的全文和解释 -
庞胀草乌: 呵呵,希望对楼主有点用吧. 原文: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解释:孟子说:“一般人所谓不孝的事情有五件:四肢懒惰,不管父母的生活,一不孝;好下棋喝酒,不管父母的生活,二不孝;贪钱财,偏爱妻室儿女,不管父母的生活,三不孝;放纵耳目的欲望,使父母因此蒙受耻辱,四不孝;逞勇好斗,危及父母,五不孝.”

博望区15255141312: 孟子论孝 五不孝 指的是什么 -
庞胀草乌:[答案] 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隋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欲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离娄下...

博望区15255141312: 《孟子论孝》全文解释
庞胀草乌: 支:同"肢". 顾:关心. 博弈:博,古代一种赌输赢的游戏.弈:下棋. 私:偏私,不公道.此处引申为偏爱.

博望区15255141312: 孔子对孝的解释有哪些? -
庞胀草乌:[答案] 孔子认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也就是说,孝乃第一忠,是“仁”的根本所在.那么,什么是... 同时实现了老有所养的社会文明.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正是在养儿防老、延续香火的理...

博望区15255141312: 家有孝行的诗句加翻译 -
庞胀草乌:[答案]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意为:孝顺的行为可以分成三个等级:最高一等的是言语、行为和...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意为:不孝顺父母的...

博望区15255141312: 有关“孝”的名言警句与俗语 -
庞胀草乌: 1、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 哀,祭则致其严.——战国 孔子《孝经·纪孝行》 解释:孝子对父母亲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在饮食生活的奉养时,要保持和悦愉快的心情去...

博望区15255141312: 谁有关于孝的经典解释 -
庞胀草乌: 孝道就是感恩.感恩是一种力量,感恩是一种责任,感恩是一种义务!《诗经、尔雅中》说:“善事父母曰孝”.孟子也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意思就是说,要尽心赡养侍奉父母,尊敬爱护老人“顺”,就是要顺从,依老人的意愿行...

博望区15255141312: 关于孝道的资料 -
庞胀草乌: 摘要:“孝”是儒学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孔孟时期,出现了阐发儒家孝道观的经典著作《孝经》.历代儒学之士都大力宣扬“孝道”;封建帝王也利用“孝道”来为自己的统治服务;这二者的合力在民间的影响就是《二十四孝》的产生和...

博望区15255141312: 孟子的孝道观有哪些值得提倡 -
庞胀草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这句名言,道出了孝的内涵,接下来不妨继续欣赏:孟子的孝道励志名言 ★ 长幼有序.★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

博望区15255141312: 百善孝为先,无后为大是什么意思? -
庞胀草乌: 《孟子.离娄》中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孝三事,赵歧的注释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也.”孟子认为,无后是比陷亲不义,不赡养父母更为不孝的事.在孔子学说中,“孝”首先意味着生育传嗣,延续香火.可见生育传嗣在儒家思想中是被视为了“孝”的最高体现,“无后”所以“为大”者意义在此.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