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是汉族人为什么《木兰词》中把统治者称“可汗”而不是“皇上”

作者&投稿:琴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木兰辞》中为何说“可汗”大点兵,而不是“皇帝”大点兵?~

《木兰辞》中为何说“可汗”大点兵,而不是“皇帝”大点兵?有这几点原因,
1.可汗,指一国首领,最早在公元400年左右被柔然过运用。其后,在中国北方阿尔泰语系普及。阿尔泰语系囊括的民族政权广泛,例如鲜卑、突厥、吐谷浑、女真等等。而北魏,恰恰就是鲜卑人。

再精确一点儿,我们能确定花木兰所处时代是哪位皇帝执政吗?
一会儿天子一会儿可汗,所以我个人觉得,少数民族那边,统治者更替的太快了,所以称呼也一直不能确定,毕竟像大汉朝一样,稳定的过了好多代的少数民族,是比较少的。

当然,历史没有那么多“一定”与“必然”。后世解读中,花木兰的身世出现许多版本,例如隋朝说、唐朝说、汉人说,而出现在电影中,可变性就更大了。

2.木兰是南北朝时代的北魏人,北魏本就是少数民族鲜卑人创建的,鲜卑人的习惯就是称自己的头领为可汗的。就像唐时的李世民,他就被少数民族称为“天可汗”,尊为天下共主的。可汗就是他们的天子,只是两种称谓罢了。
3.木兰词当中所写的朝代属于少数民族掌权的朝代,所以是可汗。

而在《木兰辞》的字里行间,其实还有点事关时代背景的东西,值得探讨。那就是题目所说,为何“可汗大点兵”而非“皇帝大点兵”。
可汗,指一国首领,最早在公元400年左右被柔然过运用。其后,在中国北方阿尔泰语系普及。阿尔泰语系囊括的民族政权广泛,例如鲜卑、突厥、吐谷浑、女真等等。而北魏,恰恰就是鲜卑人。

再精确一点儿,我们能确定花木兰所处时代是哪位皇帝执政吗?
一会儿天子一会儿可汗,所以我个人觉得,少数民族那边,统治者更替的太快了,所以称呼也一直不能确定,毕竟像大汉朝一样,稳定的过了好多代的少数民族,是比较少的。
是有迹可循的。
北魏有两个主要的敌人,柔然与南朝。而南北战争,历时很久,且形成了对峙之势,真正对北魏北部造成不稳定的入侵威胁的,是柔然。为了加强边防,北魏修筑长城超过2000里,且设立军镇,改革兵法。魏元帝去世,太武帝继位的间隙,二者的矛盾达到了高潮。

花木兰是不是真的参加了这场战役,但是站在艺术作品的角度思考,这场战役确实发挥空间很大:试想,柔然来袭,北魏殊死一战,用百姓做肉盾,将士里有孔武有力的,亦有老弱病残,有个姑娘,将头发高高束起,竟成了翩翩美少年,最终大获全胜。那得多好看?
当然,历史没有那么多“一定”与“必然”。后世解读中,花木兰的身世出现许多版本,例如隋朝说、唐朝说、汉人说,而出现在电影中,可变性就更大了。

一、唐代政府组织

国学论坛 甲、汉唐相权之比较

汉和唐,是历史上最能代表中国的两个朝代,上次讲了汉代制度,现在继续讲唐代。先讲唐代的政府:政府与皇室的划分,自汉以来即然。惟就王室论,皇位世袭法,永远无何大变动,只是朝代的更换,刘家换了李家,此等是并不重要。但就政府来说,其间变化则很大。政府中最重要者为“相权”,因于相权的变动,一切制度也自随之变动。唐代政府和汉代之不同,若以现在话来说,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
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换言之,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汉朝只有
5^)a ?8M2T一个宰相,但遇政府有大政事,亦常有大会议,这是皇帝宰相和其他廷臣的会议。唐bbs.guoxue.com"h#b6b;v6b6V-]*T9j
代则把相权划分成几个机关,这几个机关便须常川会议,来决定政府一切最高政令。
#C [9[)?"l,`7g%j国学论坛汉代宰相下有副宰相,御史大夫,我们也可说,宰相掌握的是行政权,御史大夫掌握
7i0b&{:W"S W-Q)Z的是监察权。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国学论坛-]&F*^7p,i-o/T/B"O
省。此三省职权会合,才等于一个汉朝的宰相,而监察权还并不在内。
8k-D2c%u*P;? g1D1a7x:{!O2h
中书省首长为中书令,门下省主管长官为侍中,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唐分官阶
9n.M.G9g:m/J8q4q4y为九品,第一二品官,均以处元老,不负实际行政责任。三品以下,始为实际责任官
*r-u-H!N6o9`;}"h吏。中书令门下侍中及尚书令皆为三品官。若论此三省之来历,尚书本是皇宫内廷秘7D#m2T9y'U(m%X
书,已在讲汉代制度时讲过。中书依官名论,也即是在内廷管理文件之意。侍中则是8|'D2u$[.v
在宫中侍奉皇帝。故就官职名义言,这三个官,原先本都是内廷关。而到唐代,则全
7o)k*~%F+Y![-c8n由内廷官一变而为政府外朝的执政长官,和以前性质完全不同。其实宰和相,在春秋5d)j)E3}7Q+l8}
时代,也仅系封建贵族的家臣,但到秦汉则化私为公,变成了正式政府的执政官。此
5z)M9D9W5E){0~后宰相失职,却又有另一批皇帝内廷私臣变成了正式执政官的,便如唐代之三省。何9X5K2}"Y6s j,k+^
谓失职?因宰相职权,本该领导政府,统治全国的,后来此项职权,被皇帝夺去了,
&r%_5b6s"H6\皇帝把他们的私属像中书门下尚书之类来代行政府宰相的职权,这是东汉以后魏晋南
*Z8b*]5G;a2h%k1Q+},H北朝时代的事。现在到唐代,才有把以前宰相职权正式分配给三省。换言之,亦即是
+T;z%I/Y7s4U%z-q,S0x吧以前皇室滥用之权重交还政府。5e-N0u*K+`3t#C+Z5g/j

'{ x!q3W"m5U 乙、唐代中央政府三省职权之分配
2W+},V.f/X#F3C/h
5A,S!z-W"v5h 现在再说中书门下尚书三省职权之分配:中书主发令。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3g'e0`!n)K"X V-l5G"d
中书省发出。此种最高命令,名义上是皇帝的诏书,在唐代叫做“敕”。凡属重要政
4T!@)H!B$|7K1d/s9@事之最高命令,一定要皇帝下敕行之。但实际上皇帝自己却并不拟“敕”,而系中书
)v*U9C2q H(~$g*M省拟定,此所谓“定旨出命”。在中书省中除中书令为正长官外,设有副长官“中书2A+Y7{"F(s+s$z7w#j0o
侍郎”。中书侍郎之下,又有“中书舍人”,员额有七八人之多。中书舍人官位并不
#P%w,Y1t%Obbs.guoxue.com高,而他们却有拟撰诏敕之权。遇中书发布命令,多由他们拟撰。中国政治上的传统1m$s0A(n9A:^0u-p
观念,对一意见之从违抉择,往往并不取决于多数,如西方所谓之民主精神。而中国(R%^3S'b5g
人传统,则常求取决于贤人。春秋时即有“贤均从众”之说(见《左传》)。哪一人
!A7?0~/{'T!\;v6v%?bbs.guoxue.com贤,就采纳哪一人的意见,假若双方均贤,则再来取决于多数。贤属质,众属量,中*N"s"T X(W0h4@&~.]
国传统重质不重量。中国人认为只要其人是贤者,就能够代表多数。不贤而仅凭数量
8O2q6G/I#w;l7J*m9I5_)f,是无足轻重的。这一观念,反映在汉代的选举制度上,便极明显。所以国家的选举1n6p2w4m \ s+A
权,并不托付于社会一般民众,而径由地方长官行使之。照理,地方长官应该择贤而 L"^8p,U-[%Y
任。他既是一位贤长官,自能博采舆情,为国家选拔真才。这是理论。至于事实之不
6x u$E6g4x/Z'W能全合于理论,则属另一问题。即如唐制,中书舍人拟稿,亦由诸舍人各自拟撰,是
+e;],W!a"w.@国学论坛谓“五花判事”。然后再由中书令或中书侍郎就此许多初稿中选定一稿,或加补充修
,?)s'j8w1p0z0d(f-v润,成为正式诏书,然后再呈送皇帝画一敕字。经画敕后,即成为皇帝的命令,然后
!C*{)d2z G9^0H0M'H行达门下省。所以唐代政府定旨出命之权,是操于中书省。皇帝只同意画敕而止。待
!e"\3M%H5t1X0v ~门下省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即加予复核,这是对此项命令之国学论坛:O$_:j*F0?0{(j5B4W(f
再审查。在门下省侍中侍郎之下,设有若干第三级官,谓之“给事中”。给事中官位:v)^8C(f&A
并不高,但对皇帝诏书亦得参加意见。若门下省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2Y0p:Z)H%r;h,s
,称为“涂归”。意即将原诏书涂改后送还中书省重拟之意。涂归亦称“封驳”“封bbs.guoxue.com"r9^1}6v0l$l0|
还”“驳还”等,其意义略相同。此项涂归封驳之权则属诸门下省。若以今日惯语说
'D&^0s2^)I5z&r%H3[2Z之,门下省所掌是一种副署权。每一命令,必须门下省副署,始得发生正式效能。如
*a,Y/A%k&i,m0X门下省不同意副署,中书命令便不得行下。诏敕自中书定旨门下复审手续完成后,即
;Q)u'Q#O:sbbs.guoxue.com送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则仅有执行命令之权,而于决定命令则无权过问。国学论坛5S,g)M5n.J
"_/e"a-b"z:~-`7Q*A
丙、中央最高机构政事堂bbs.guoxue.com2f1o-R8U7k:R*@5U%L4q

6u"T:R5V"Ubbs.guoxue.com ? 此种制度,亦有相当麻烦处。如中书省拟好命令送达门下省,如遇门下省反对,5_.Z1V!J:O t$o0P%@
即予涂归封还,如是则 此道命令等于白费,即皇帝之“画敕”亦等于无效。故唐制遇.}5m6v&`6Q,H8C
下诏敕,便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原先常在bbs.guoxue.com(Z*]!W:_8[1o
门下省举行,后来又改在中书省召开。会议时,中书门下两省长官及侍郎皆出席。若
'A8y,].i,e(] p尚书省长官不出席政事堂会议,即事先不获预闻命令决夺。故唐人目光中,须中书门 W;f0s2o7v$F8?/i
下始称真宰相。唐太宗在未登极前,曾做过尚书令,即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0_)e+J*o+s1L*A#X
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仅有两个副长官,即尚书左仆射及右仆国学论坛2M2V B4N0}8B4M)c"k
射。尚书左右仆射若得兼衔,如“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及“参知机务”等名,即得bbs.guoxue.com)H+y$f8o+q0K*r3^7L
出席政事堂会议,获得真宰相之身份。最先尚书仆射都附此职衔,所以三省全是真宰
']2@*m1b5_1Y-g相。但到开元以后,即尚书仆射不再附有出席政事堂之职衔了。如是则他们只有执行
'b+S6q(k1X.p国学论坛命令之权,而无发布命令及参与决定命令之权。他们职掌的,并非政府的最高职权,
8k"{/X!O0M因此也不得认为真宰相。但唐制除三省长官外,也有其他较低级官员而得附参知机务9Q _.P6V6C2?)c
或同三品平章事等职衔的,如是则此人亦得参与政事堂会议。此如现今内阁中之不管bbs.guoxue.com-A&~+U5x*f1d3U3k
部大臣,行政院中之不管部的政务委员,虽非某一部的主管长官,而得出席政务会议
7P;e9V3M&o7H*J,y国学论坛,预闻国家大政决夺。此等人必是官位虽低而早负时望的,始得加此职衔。当时的尚
/_(p;|8E'Y8I,q:b%u国学论坛书省,则略等于现在的行政院。因他只管行政,不管出命。政府的最高机构,则在政
1l1?,Y7C1T+J事堂。凡属皇帝命令,在敕字之下,须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即须政事堂会议正式
7P&H J8D9q"b&R2E通过,然后再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
#t:g"u:y0b;X1Y,在当时是认为违法的,不能为下面各级机关所承认。故说“不经 阁鸾台,何得为
0B9z9L+x:_+x$c敕”(中书省武则天改称凤阁,门下省武则天改称鸾台),这仍是说一切皇帝诏命,;J/p-N"y/m
必经中书门下两省。其实则皇帝的诏敕,根本由中书拟撰。$H#S$~6a5n

+}7`7o8`!x/z5B*L#{ 但中国传统政治,仍有一大漏洞。在唐代,也并无皇帝决不该不经中书门下而径国学论坛%[6M#S*w:m
自颁下诏书之规定。这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下一中通融性。往往每一制度,都留有活
;X)n#x&\1M"d `动变通之余地,不肯死杀规定,斩绝断制。因此中国皇帝不致如英国皇帝般被逼上断
7Y0e.d"~$Q![)K国学论坛头台,或限定他不得为种种活动。事实上唐代也确有不经中书门下而皇帝随便下命令
0l.]#I3b-f'D7N \ x的。不经 阁鸾台何为敕,此是留祎之批评武则天的话,而刘祎之因此遭了杀身之祸"X%|/H;| }4W2[/f*H
。武则天以下的唐中宗,也便不经两省而径自封拜官职。但中宗究竟心怯,自己觉得
-w"x$}&E$B难为情,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
7?,z.`5T&U9d1c!w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此即表示此项命令未经中书门下两
0|/`+Y;R:v0x5Z$E省,而要请下行机关马虎承认之意。在当时便认为这是一件值得大书特书之事,因此
%?-a E9H(I(E7h在历史上传下。当时唐中宗私下所封之官,时人称之为“斜封官”,因其未经正式敕6m#n#u0m,h+C
封手续而为一般人所看不起。据此一例,便知中国传统政治,本不全由皇帝专制,也bbs.guoxue.com2q8i1L;O&^&e&n
不能说中国人绝无法制观念。但中国政治史上所规定的一切法制,有时往往有不严格&g/R)`"B7`4h3P+n
遵守的,此亦是事实。但严格说来,则此等事总属胡闹,不可为训。只因闹得不大,
.T N7f,r,~;Y1j(N.t-Y皇帝私下只封几个小官职,也不致有大影响。直到宋朝,太祖赵匡胤开国为帝时,建9n.c+T })n6B.n$f'^
德二年,恰逢三个宰相相继去职,太祖欲派赵普为宰相,但皇帝诏敕一定要经宰相副
1x(C#c7v"X7{-H:k署,此刻旧宰相既已全体去职,一时找不到副署人,该项敕旨,即无法行下。宋太祖
*x/h Y%C"G:y2n6}0P乃召集群臣会商办法,当时有人献议说:“唐代皇帝曾有一次下敕未经宰相副署,此7_&c9k%]$Z#d8@:Z1["h+t
在甘露事变时,当时前宰相已死,皇帝临时封派宰相,即由尚书仆射参知政事者盖印
6O3T%s6h8i5\%M(A;Z,今可仿此方式办理”,同时即有人反对,谓“唐代甘露事变,虽曾用此方式,但为
4[1n#k8q0U!^8a国学论坛乱时变通权宜办法。今大宋升平,不应采此方式。”如是再四商讨,是决定由当时开
.c'T-e9M;B(u"h(}bbs.guoxue.com封府尹副署盖印行下。当时宋都开封,开封府尹即等于国民政府建都南京时之南京市
#B4`-w+{-Y8t长,恰巧当时开封府尹是赵匡义,由喜宋太祖的嫡亲胞弟,后来即为宋太宗;这才算
/P.\"d4W7?(R7P完备了这一诏敕的法定手续。根据这一点看,中国过去的政治,不能说皇权相权绝不
-T5]*b'Y*i,a*]4|bbs.guoxue.com分别,一切全由皇帝专制。我们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国学论坛(f(p0k5y#d+D/d9r;W,T
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我$p+J/F2\3a'?
们现在应该注意在它的一切较详密的制度上,却不必专在专制与民主的字眼上争执。
!v*i,H9P(U3[
:s$l!r.R3T6m+R3t 再说回来,唐代中书门下省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多时有至十几人,最少则只有两国学论坛,c-f$T/l;N%g-a$A
人,即中书令及门下侍中。开会时有一主席,称为“执笔”。讨论结果,由他综合记
,B+r-a-E:M&l+e5Y录,等于现在之书记长。此项主席轮流充任。有时一人轮十天,有时一人轮一天。大
"K6j$J#^)S%L家的意见,不仅由他综合记录,而且最后文字决定之权亦在他。这是唐代宰相一职,bbs.guoxue.com)h"L%~.Z&o8K(_%J
在采用委员制中的首席来代替领袖制的一种运用与安排。
#P9d-D7v)M6s/f.].X/f
丁、尚书省与六部
8t5_9m-h*n-@国学论坛3b7N,S9J']1N
国家一切最高政 令,一经政事堂会议决定后,便送尚书省执行,尚书省是政府里
;U9a6}-|(g1W2t.K/T最高最大的行政机构。尚书省共分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E.D+L3r/Q2r D @%n.a国学论坛此六部制度,自唐代以至清代末年,推行了一千多年,不过六部次序有时略有改动。
%X*B.X;T9c&?2xbbs.guoxue.com唐开始时是吏礼兵民(户部)刑工,唐太宗是改为吏礼民(户)兵刑工,至宋朝初年
6h:I7d }7Vbbs.guoxue.com次序是吏兵刑民(户)工礼,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其次序为吏户礼兵刑工,这次序3x:B6R*P3z
遂为以后所沿袭。吏部主管人事及任用之权,官吏必先经过考试,再由吏部分发任用 q-d+v/`&C-L
。五品以上官,由宰相决定,但吏部可以提名。五品以下官,宰相不过问,全由吏部.U2u,{6}0|,S
依法任用。户部掌管民政户口等事,吏部主管宗教教育事宜,兵部掌军事,刑部掌司
&C'M3z:G6e"q6|0@bbs.guoxue.com法,工部主管建设,各有职掌。若以之比拟汉代之九卿,这不能不说是一大进步。汉
!~1X:Z9g)D5Y:?%R"c9H/Ybbs.guoxue.com代九卿如光禄勋,就官名本义论,等于是皇帝的门房,不脱宫廷私职的气味。唐代正%T0D,O(B'M*B&w#z
名为吏部,掌管人事,名称恰当。又如汉代掌军事的为“卫尉”,卫仍对宫廷言,唐1Q'O!m/\ I%a9B8f'?
代称为兵部,职名始正。太常卿就名义言,也偏在皇家私的祭祀,唐代改为礼部,便
(a.A/m!S E3A:G3G确定为政务官了。我们只论汉唐两代官名之改革,便见中国政治史上政治意识之绝大
&Y-~"`%{2d&U2Z进步。汉代九卿,就名义论,只是办理皇室内廷事的家务官,唐代始正式有六部尚书bbs.guoxue.com$L!H0\)X6I*q%e;?$T
,显然成为管理国家政务的机构,不像汉代只似皇帝的侍从。此为中国政治史上一大
+_2h;l&H0c's0o进步,无论从体制讲,从观念讲,都大大进步了。
(a$m+G0| J*t-t-B
0K2E6E6b 尚书省乃唐代中央政府组织最庞大的机构,其建筑亦相当庞大。总办公厅名为“
+Y$C-s,M2t'J都堂”,两旁为左右两厢,吏户礼三部在左,兵刑工三部在右。由左右仆射分领。每,V%T-q;_$L8g&S1W
部分四司,六部共二十四司。每部之第一司即为本司,如吏部之第一司为吏部司是。%l6j!_3?+?8I F6w+[)B
其余各司各有名称。尚书省各部主管,上午在都堂集体办公,遇事易于洽商,下午各国学论坛4j-^0u;s(D'`&b/?#L8A
归本部分别办公。如有“参知机务”或“同平章事”衔者,可去政事堂出席最高政事bbs.guoxue.com2])w-Z:p8N6M%Z,G
会议。无此等衔者,则专在本省办公。唐代有名巨著《唐六典》一书,即因记载此尚:S(P.r#O%d&^6L8a/C
书省中六部之组织,用人,职务分配等而名。此书对当时政府各部门各组织之各项政国学论坛!|-?:g)i+t0h1f&W;q
权及人事分配,均有详细规定。此书遂成为中国历史上行政法规之巨典,此后宋明清
7g2J)F'l3D1Y+C.x.y'z-_国学论坛各代,均重视此宝贵法典,奉为圭臬。千余年来,国家推行政务,大体以此书为典范1W(U9^(k4s"b'{9_*y
,无多变更。此后中央政府之变动,只在中书门下发命令的部分,至于执行命令的尚
9{8~,\)R+v6Abbs.guoxue.com书省六部制度,则从未有大变更。此《唐六典》一书,系唐玄宗时,大体依唐代现行-R'I"X"O3j6]
法规而纂辑,可说是当时的具体事实与现行制度,与本之理想和希望者不同。中国历bbs.guoxue.com+@-H$]*w `3j(o)W5N
史上关于政治制度方面有两大名著,亦为《周礼》,一即《唐六典》。前书为中国先
(D&j'J+j/r7M;o&B"F国学论坛秦时代人之乌托邦,纯系一种理想政府的组织之描写。亦可谓是一部理想的宪法。其,q,f9`5F"k7y;Z.M!H0l1o7i
最堪重视者,乃为政治理想之全部制度化,而没有丝毫理论的痕迹,只见为是具体而8o&W7}6a#x3v
严密的客观记载。我们读此书,便可想见中国古代人之政治天才,尤其在不落于空谈(k(w9G%v$}:u:U
玄想,而能把一切理论化成具体事实而排列开来之一层。所以《周礼》虽不是一部历0_8F*d3E.i
史书,不能作为先秦时代的制度史大体上看,而实是一部理论思想的书,应为讲述先
$p"z3x0b8Y9d"O _bbs.guoxue.com秦政治思想之重要材料。至于《唐六典》,则确已是唐代实际的行政法规,为唐代政
&p$|9c m9l&c$j府所真实遵循。虽富理想而已成事实。只由《周礼》而演进到《唐六典》,这一步骤国学论坛(e2T.s"|"X#]"d2_
,也可认为是中国政治历史上一极大的进步。但我们谈《唐六典》的,仍不应仅当它
!Y$q.k%U,A;v9p)`+_是一部历史书,为记载唐代现实制度的书,而应同时当它是一部理论和思想的书看。1g,M;{7P6w;f1|9P5Y6M)M*X
因唐代人对政治上的种种理论和思想,都已在此书中大部具体化制度化了。制度的背国学论坛/d2t&? y$F7S#h8A%v
后,都应有理论和思想。一切制度,决不会凭空无端地产生。若我们忽略了中国以往
#w;~!G7X7S8P%Z*|bbs.guoxue.com现实的政治制度,而来空谈中国人以往的政治思想,也决无是处。
+Z2B+\+I$O$G+L7l1y c0_#_;^/o*K
戊、唐代地方政府
3l-]8G1|%X$|+y5Y2a
/\)])h(I7n!J.}:K-z'm"B 以上讲的唐代中央政府,现在续讲地方政府。唐代中央政府的组织似较汉代进步;a&m!J8u&_5~9n*L
了,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唐代已渐渐进到中央集权的地步,逐渐内重而
.|9B&H:d9j/Y-B-d+M国学论坛外轻。中央大臣,比较汉朝要更像样些,但地方长官则较汉为差。中国历史上的地方国学论坛9u6v0g4@3D0m;h
行政,最像样的还该推汉代。唐代地方行政最低一级为县,和汉代一样。唐玄宗时,
)v9L3D/E6N+c(Q5z6u.}+V国学论坛全国有一千五百七十三个县,比汉代多出两百多县。县级以上为“州”,唐之“州”8a+@/L9Z1p*[6|
与汉“郡”是平等的。州设刺史,在汉最先本为监察官,唐刺史则为地方高级行政首
8z3S)S7W,_3x7?2n长。唐代有三百五十八州,较汉代郡数多两倍余。唐“县”分上中下三等,六千户以
7q/D6x B.w上为上县,六千户以下三千户以上为中县,三千户以下为下县。汉县仅分两级,万户7l!K+p9X Y6C9E3P
以上为大县,其长官称令。万户以下为二级县,其长官称长。可见唐代的县比汉县为bbs.guoxue.com;L/U%m+`6m4j
小。唐代的州也分上中下三级,十万户以上为上州,二万户以上为中州,二万户以下 r5f1i;W&U7U)w*I5n
为下州。这较诸汉郡,相差更远。汉郡户口在百万以上的并不少,即此可见唐代地方
8M+\9F"y-C6J,G5|-U/o长官,其职权比重,较之汉代差逊甚远。
$\8['[(@;K4m,e国学论坛国学论坛'u9u7G3S f5k
其次是地方长官之掾属。在汉代由郡太守县令长自行辟属任用,唐代则任用之权国学论坛6D6Y*V.p#P5L8E5}
集中于中央之吏部。州县长官无权任用部属,全由中央分发。任地方官者,因其本身
']4W3e6s2H%k/W,B.`%hbbs.guoxue.com地位低,不得不希望升迁,各怀五日京兆之心。政府亦只得以升迁来奖励地方官,于/Q'g7h"E+~
是把州县多分级次,由下到中,由中到上,升了几级,还如没有升。不像汉代官阶上!F6m&X+x"b1`$]&q2|5{-b
下相隔不甚远,升转亦灵活。由县令升郡太守,便是二千石,和中央就请地位相埒。国学论坛/w%z0V;r$F6|*w
汉制三年考绩一次,三考始定黜陟,因阶级少,升迁机会优越,故能各安于位,人事
2Y7Y;~ { U7F1Kbbs.guoxue.com变动不大,而行政效率也因之提高。唐代则迁调虽速,下级的永远沉沦在下级,轻易#B"s.S(x8U
不会升迁到上级去。于是在官品中渐分清浊,影响行政实际效力极大。%\0f!M/Y3r$s#X8a3C/n
国学论坛7]4o4]#@3i8|'j!{*M
己、观察使与节度使2r#q5\"`&R%r.l#G1g!J-a
bbs.guoxue.com J0T2u%p%M:K4n&y8c$X$[.D
说到地方行政,便须附带述及监察制度。汉代丞相为政府最高首领,副丞相即御bbs.guoxue.com'W(h&W$R3t7m.K1@9h
史大夫,主管监察。御史大夫职权,不仅监察中央及地方政府,同时并监察及皇宫之内,这已在汉制中说到。唐代设御史台,所谓三省六部一台,御史台成为一独立之机国学论坛构,不属于三省。换言之,监察权是脱离相权而独立了。此即是唐代监察制度与汉代相异之点。唐中宗后,御史台分左右御史,左御史监察朝廷中央政府,右御史监察州县地方政府,此即所谓“分巡”“分察”。监察中央的谓之“分察”,监察地方的谓国学论坛之“分巡”。中央方面最要者为监察尚书省内之六部,中书门下两省不在监察之列。
国学论坛唐德宗时,尚书六部,吏礼兵工户刑每两部各设御史监察一人,谓之分察。分巡则分全国为十道,派去监察之御史,称为监察使,后改巡察按察诸称,最后称为观察使,意即观察地方行政。在汉制,此事规定六条视察,大体范围,不得越出于六条之外在唐代,名义上仍是巡察使,观察使,明明是中央官,派到各地区活动巡视观察,实际上则常川停驻地方,称为地方更高一级之长官。地方行政权掌握在手,其地位自较原置地方官为高。姑设一浅譬,如今制,教育部派督学到某几大学去视察,此督学之地位,自不比大学校长。彼之职务,仅在大学范围内,就指定项目加以视察而止。但唐代则不然。犹如教育部分派督学在外,停驻下来,而所有该地区之各大学校长,却都是受其指挥,他可以直接指挥各大学之内部行政,而各大学校长俯首听命。这一制度,无异是降低了各大学校长之地位。故唐代监察使,论其本源,是一御史官,而属
国学论坛于监察之职者。但逐渐演变成了地方长官之最高一级。把府县地方官压抑在下面。如是则地方行政,本来只有二级,而后来却变成三级。然其最高一级则名不正,言不顺国学论坛,遂形成一种中央集权,对地方行政,极有流弊。假使此项监察使巡视边疆,在边防重地停驻下来,中央要他对地方事务随宜应付,临时得以全权支配,这即成为节度使
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受有此全权印信者,便可全权调度,故称节度使。节度使在其地域,可以指挥军事,管理财政,甚至该地区用人大权,亦在节度使之掌握,于是便形成为“藩镇”。而且唐代边疆节度使逐渐擢用武人,于是形成一种军人割据。
本意在中央集权,而演变所极,却成为尾大不掉。东汉末年之州牧,即已如此,而唐
代有蹈其覆辙。安史之乱,即由此产生。而安史之乱后,此种割据局面,更形强大,牢固不拔。其先是想中央集权,由中央派大吏到外面去,剥夺地方官职权。而结果反而有中央派去的全权大吏在剥夺地方职权之后,回头来反抗中央,最后终至把唐朝消灭了。这与后来清代的情形也相仿佛。清代地方最高长官本为布政使,就如现在主席。清代的总督巡抚,就名义论,应该如钦差大臣般,临时掌管军事的。但结果常
川驻扎地方,其权力压在布政使上面,训致中央集权,地方无权。而到后此辈巡抚总
督,却不受中央节制,中央也便解体了。这是中国政治史上内外政权分合一大条例。
总之中国是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必需得统一,而实不宜于过分的中央集权。这在
国学论坛中国的政治课题上,是一道值得谨慎应付的大题目。现在专说唐代,似乎其中央行政
比汉进步,而地方行政则不如汉。中央的监察官变成了地方行政官,这是一大缺点。
而由军队首领来充地方行政首长,则更是大毛病。唐室之崩溃,也可说即崩溃在此制度上。

木兰不是汉族人,是北魏(鲜卑)人


兰姓是汉族吗
该姓氏不一定是汉族。兰姓并非单一民族姓氏,而是多民族共有的姓氏。在中国,兰姓是汉族的主要姓氏之一,但在少数民族中也有分布。兰姓来源多样,最早可追溯到夏朝的兰夷部落,其后代以兰为姓。在元朝时期,部分汉族人因为战乱和迁徙等原因而改姓为兰。同时,一些少数民族中的兰姓也是因为历史原因或地域...

姓兰的是什么民族
兰姓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姓氏,在中国有很多省份都有兰姓的人。那么兰姓是哪个民族的呢?其实兰姓是汉族的一个姓氏,并没有被单独归为某个少数民族。据史书记载,兰姓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商代,那时候已经有了兰氏豪族。而在春秋时期,出现了著名的兰陵王。此后,兰姓的人在中国的历史中一直发挥着重要...

姓兰的是什么民族
兰姓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姓氏,在中国有很多省份都有兰姓的人。那么兰姓是哪个民族的呢?其实兰姓是汉族的一个姓氏,并没有被单独归为某个少数民族。据史书记载,兰姓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商代,那时候已经有了兰氏豪族。而在春秋时期,出现了著名的兰陵王。此后,兰姓的人在中国的历史中一直发挥着重要...

兰家族的由来
其他蓝人与苗族结合形成苗族蓝姓。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混合蓝姓,在汉晋唐宋时期被汉化趋势称为南方蓝姓汉族,成为今天蓝姓的主要组成部分。蓝姓的分布和迁移:先秦时期,蓝姓先生活在蓝姓先民蓝夷的发源地山东,后向西迁移,经河北至山西,渡黄河分别至陕西、河南。到春秋末期,蓝姓分布在湖北。秦汉时期,...

蓝姓的由来
兰氏族人大多尊奉郑穆公姬子兰为得姓始祖。 做为姓氏,兰和蓝有什么不同 蓝姓: 蓝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百六十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二。 寻根溯源 蓝姓来源有四: 1、出自嬴姓。据《姓氏考略》、《竹书纪年》所载,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为蓝君,蓝即蓝田(今属陕西),子孙...

兰姓 兰氏家谱 兰姓起源 兰姓名人 兰姓的来源 兰姓简介
兰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三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七。 兰[兰、阑、栏、斓,读音作lán(ㄌㄢ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族之后,属于以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君主为郑穆公姬兰,姬兰是周厉王之子姬友(郑桓公)...

姓兰是什么民族
兰姓;元代蒙古族姓喀喇氏,祖名阿尔斯兰,子孙遂以兰为姓;裕固族兰恰克氏,汉姓为兰;今彝、土家、满、回、壮、俄罗斯、瑶、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答:彝、土家、满、回、壮、俄罗斯、瑶、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我想说的都被楼上的人说了e 重点说句,无论什么族的都是中国人啊 ...

蓝姓的来源
兰氏族人大多尊奉郑穆公姬子兰为得姓始祖。 做为姓氏,兰和蓝有什么不同 蓝姓: 蓝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百六十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二。 寻根溯源 蓝姓来源有四: 1、出自嬴姓。据《姓氏考略》、《竹书纪年》所载,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命为蓝君,蓝即蓝田(今属陕西),子孙...

姓兰的是什么民族
后在南北朝时期大举迁徙于中国西南地区,在云南、贵州地区为古兰若人,其族后逐渐演进为彝族,其中即有以原部落称谓为汉姓兰氏者;在广西地区的族人逐渐演化为壮族,其中亦有以原部落称谓为汉姓兰氏者。 八、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女真族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1、满族额...

”兰”姓氏的由来?
兰宗周:唐代地理学家,著有《水气略》。兰以权:字世衡,湖广襄阳(今属湖北)人,明初官吏。洪武初以才学选授中书省照磨。后受太祖朱元璋之命前往广西左、右江地区,安抚少数族民,因功升为礼部员外郎,累官至应天府尹。其博学能诗,为人端谨。兰国征:陕西中部人,明代官吏。以明经官乾州训导...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9839618010: 花木兰是汉族淑女还是北方少数民族女汉子,诗中一段 -
解南盖菲: 花木兰是中国人最熟悉的女英雄之一,但关于她是历史人物还是文学形象,关于她的姓名、民族、时代、家乡,却一直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此,笔者将根据《木兰辞》中非常关键的八句诗来破解木兰的生活时代,这八句诗就是:阿爷无...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9839618010: 木兰诗是哪个少数民族写的 -
解南盖菲: 从《木兰辞》的内容和“可汗大点兵”来分析,此诗的原作者不是汉族人.因为称最高统治者为“可汗”,是柔然、回纥、鲜卑、蒙古族的称法.诗成于公元三~六世纪,正是鲜卑族人“乱中原”的战乱时期,因而可以大致认定为鲜卑族人的民歌.只是不知道作者的姓名而已.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9839618010: 花木兰是哪个民族的? -
解南盖菲: 花木兰应该是汉族.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说明木兰会纺织,懂得纺织技术.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说明木兰生活在城市,过着定居的生活.以上这两点...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9839618010: 花木兰是哪个民族的? -
解南盖菲: 记得《木兰诗》中有一句这样的话:'可汗大点兵'因此木兰是蒙古族!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9839618010: 花木兰是什么民族? -
解南盖菲: 目前有两种主要的民间说法是: 第一种说法是: 北魏太武帝年间,花木兰替父从军,参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战,木兰多次参与了北魏出击大漠兵伐柔然的战争,且表现突出,但却无人发现她是女子.战争结束...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9839618010: 木兰诗中的木兰是女汉子全文赏析 -
解南盖菲: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详略安排极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富有生活气息;以人物及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神气跃然,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9839618010: 花木兰是哪个民族的
解南盖菲: 木兰是鲜卑族.中国历史学家考证发现,确实有花木兰这个人,但她并不是姓花,名字确实为“穆兰”,是鲜卑女子,并以送信的“函使”身份,参加了阴山之北柔然的战...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9839618010: 花木兰是哪个民族的人,生在哪朝?死于何年? -
解南盖菲: 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书无确载,因此,木兰之争历代有之.据了解,河南人说她是商丘虞城县人,陕西人说她是延安人,湖北人说她是黄陂人,安徽人说她是亳州人,江苏人说她是泰州人,内蒙古人说她是盛乐人(今呼市和林格尔)和包...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9839618010: 木兰是什么人? -
解南盖菲: 花木兰,生卒年不详,魏氏女,西汉谯城(今亳州市谯城区)东魏村人.又名花弧,后称花木兰.其父名应,乃汉初材官骑士.木兰秉承父志,自幼习武,尤工剑术. 汉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老上单于(冒顿单于之子,名稽粥...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9839618010: 花木兰是汉族的么? -
解南盖菲: 是汉族人.花木兰是中国古典故事中一个英勇的女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