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形成原因

作者&投稿:子车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分析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

一、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形成的原因:

唐末的藩镇割据是导致分裂的开始。
唐朝的藩镇势力非常大,藩镇的军长官拥有当地的军政大权,而且权力可以世袭,不听中央政府的指挥。这主要是唐朝的后期府兵制的瓦解,而采取了“募兵制”,军队归地方军事长官指挥,外重内轻,导致中央实力弱小,无法控制地方。再加上中央政治腐败,失掉了统驭全国的能力。地方还拥有经济自主权,最终导致藩镇割据的形成。
第二个原因是黄巢起义。
黄巢起义大大加速了唐王朝的灭亡。进一步打击了中央实力和地方门阀大族的势力,使得一批新军阀打着镇压黄巢、勤王的旗号纷纷崛起,从此开始,地方割据势力形成。这有点像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的形势,都是打着维护中央政权的旗号搞地方割据。
907年,朱温废掉了唐朝最后一个皇帝——唐哀帝,建立了“梁”政权,史称“后梁”。五代十国正式开始。

二、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形成的影响:

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又是由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转向统一的过渡时期。从表面上看,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混乱、动荡和黑暗的历史时期,实际上,这一时期一直都存在着统一的因素,而且统一因素在不断的增长,统一因素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民族以及文化思想诸方面,特别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起到一种强烈的凝聚力作用。正因为存在着诸多的统一因素,遂使五代十国不同于十六国,南北朝而在短时期内从分裂走向统一。正如熊德基先生所说:“这个时期正是历史辩证运动的一个转折点,表明中国封建社会正走向一个新的阶段。”○21本文对这些统一因素不作全面论述,仅就割据形态的特征对统一所产生的客观影响谈几点看法。

首先,五代十国时期中原王朝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中原各王朝始终都认为自己是正统的中央王朝,十国是僭伪偏霸政权,一直以正朔地位自居,以统一天下为己任。中原王朝的正朔地位,决定了统一事业势必由中原王朝来完成,只是待以时机而已。这也是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半个世纪后而迅速走向统一的政治因素之一。后粱王朝建国后,处在三面受敌的形势,北有晋王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以及幽洲刘仁恭、刘守光父子两大割据势力;南有淮南杨行密割据势力;西有歧王李茂贞割据势力。李茂贞还曾以“兴复唐室”相号召,致书李克用、剑南王建、淮南杨渥联合讨伐朱粱,并推李克用为盟主。总之,后粱政局始终处在战争状态,特别是与山西晋王进行了长期的拉锯战,使百姓疲于征役,社会矛盾非常尖锐,严重影响了政治安定,自无统一的主客观条件。

后唐灭梁后,北方取得暂时的统一。庄宗素有统一之志,当时荆南高季兴入朝觐见,庄宗曾问他,想用兵吴、蜀,哪一个为先?不久,进军剑南、并歧,灭前蜀,尽得汉中及两川之地,此时后唐的版图为五代鼎盛时期,后唐平蜀,南方割据诸国大为震惊,高季兴得此消息后,吓得连手上的筷子都快掉下;马殷听到消息后,立刻上表,愿归老衡山之麓,上印绶以保余年。然而,庄宗没有利用平蜀所造成的有利形势进一步统一全国,却因倒行逆施遭到杀身灭族之祸。后唐明宗时,曾出现短暂的“小康”之局,但对方镇奉行姑息政策。此后,国势日衰,更无法完成统一大业。

依靠契丹支持夺得政权的后晋、后汉王朝,外部受到北方契丹人的牵制和侵扰,无暇南顾,内部政治败坏,方镇骄横,根本无力统一全国。

南方割据政权中最有条件统一全国的只有南唐。南唐不仅地域广大,经济发达,而且封建文物制度也是十国中最完备的。南唐建立后,实行“保境息民”政策,社会经济有较大的发展,国势日强。当时的形势,只有南唐可与中原王朝相抗衡。南唐烈祖李?是有自己一套统一全国的战略构想,但过于谨慎,认为条件尚未成熟,不主张贸然出兵,对统一信心不足。中主李?改变了其父的成策,用兵闽、楚,结果陷入泥淖而难以自拔,坐失了千载难逢的统一时机。此后,南唐国势一落千丈,当后周强大起来后,南唐便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只得废除帝号,改用后周正朔。

历史的发展,使统一的重任最终落到中原王朝后周柴荣和北宋赵匡胤的肩上。后周太祖郭威在位时间短,只能做到政局初安,来不及进行统一活动。周世宗柴荣继位后,以大无畏的革新精神,进行整顿与改革,革除不少五代时期的积弊陋习,初步澄清了中原地区近两百年的混乱局面,经济实力也有所恢复增强,打破了分裂割据相安的局面,为统一全国开辟了道路。于是周世宗先后进行三次统一战争,即收复西北秦、凤、成、阶四州;攻取南唐江北十四州和北伐北汉、契丹。后周统一大业虽因柴荣北伐途中报病而中止,但这三次的统一战争,为北宋统一全国,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其次,十国对中原王朝政治关系之差异性以及南方割据政权“保境息民”政策,也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如上所云,十国与中原王朝政治关系的差异性,主要是由于各国本身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差异和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以及五代王朝的兴替治乱而采取的相对灵活的外交策略。同时,也是中原王朝为阻止南方各政权的联合而采取的外交手段。中原王朝与吴越、楚结盟,不仅可以分化瓦解南方割据政权可能形成的联合,而且形成了对南唐这一南方最具实力对手三面包围的态势,有力地牵制了南唐,使南唐统一中原的战略构想难以实现。正是这种复杂和微妙的政治关系,使得南方各个割据势力之间形成相互制衡的格局,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南方割据政权普遍采取“保境息民”政策,正是这种平衡格局在政策上的体现,而“保境息民”政策反过来更稳定了平衡格局。正因为这种相互制衡的关系,使得南方各个割据政权基本上都能与五代十国历史相终始。南唐是率先打破平衡格局的南方政权,它用兵闽和楚,但很快陷入泥淖不能自拔,同时也暴露了它拓土的野心。其时,中原王朝的后周开始强大,南唐也成了后周统一南方的第一个目标。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的政治、军事力量远不及北方,但整个南方总体经济实力大大超过北方,一旦南方出现统一局面,势必形成历史上第二个南北朝对峙局面,这样,统一的进程将大大的延缓。南方割据政权之间相互制衡的格局无疑避免了南方率先统一而再次形成南北朝对峙局面,这样对北宋王朝实行“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时,得以轻而易举各个击破南方政权,从而加速了北宋的统一进程,终于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完成了国家统一大业。

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质上是对唐代不完善的封建体制的否定!
看看晚唐历史,节度使最终成为国中之国的无冕君主,藩镇割据,拥有军政二权,大肆兼并土地,老百姓民不聊生,唐中央政权基本失去了对它们的控制。再看看分裂后的中国:北方二个国家,黄河流域长期以来的混战,重视军事力量建设,国内暂时安定,这也是老百姓向往的平安生活环境。值得一提的是南方八国,以东部沿海的吴越(南唐)为例,钱氏家族虽然没有什么军事才能,但国内的体制沿袭唐代的科举制度,设置六部,直接领导地方州县,中央集权得到了巩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是比较快的,人民生活水平比唐晚有很大提高。以制瓷业来说,五代的陶瓷制作水平远超唐代,无论在工艺和艺术上都是中国陶瓷制造最高水平之一。这说明了唐代的封建制度不够完善,在以后的封建朝代中,作为教训,一律取消了节度使这个职务设置,军政分开,逐级分层向上负责,这在清代的封建体制最为完善,所以有自唐初以来的康乾盛世。

唐末的藩镇割据是导致分裂的开始。
唐朝的藩镇势力非常大,藩镇的军长官拥有当地的军政大权,而且权力可以世袭,不听中央政府的指挥。这主要是唐朝的后期府兵制的瓦解,而采取了“募兵制”,军队归地方军事长官指挥,外重内轻,导致中央实力弱小,无法控制地方。再加上中央政治腐败,失掉了统驭全国的能力。地方还拥有经济自主权,最终导致藩镇割据的形成。
第二个原因是黄巢起义。
黄巢起义大大加速了唐王朝的灭亡。进一步打击了中央实力和地方门阀大族的势力,使得一批新军阀打着镇压黄巢、勤王的旗号纷纷崛起,从此开始,地方割据势力形成。这有点像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的形势,都是打着维护中央政权的旗号搞地方割据。
907年,朱温废掉了唐朝最后一个皇帝——唐哀帝,建立了“梁”政权,史称“后梁”。五代十国正式开始。

唐末的藩镇割据是导致分裂的开始。
唐朝的藩镇势力非常大,藩镇的军长官拥有当地的军政大权,而且权力可以世袭,不听中央政府的指挥。这主要是唐朝的后期府兵制的瓦解,而采取了“募兵制”,军队归地方军事长官指挥,外重内轻,导致中央实力弱小,无法控制地方。再加上中央政治腐败,失掉了统驭全国的能力。地方还拥有经济自主权,最终导致藩镇割据的形成。
第二个原因是黄巢起义。
黄巢起义大大加速了唐王朝的灭亡。进一步打击了中央实力和地方门阀大族的势力,使得一批新军阀打着镇压黄巢、勤王的旗号纷纷崛起,从此开始,地方割据势力形成。这有点像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的形势,都是打着维护中央政权的旗号搞地方割据。
907年,朱温废掉了唐朝最后一个皇帝——唐哀帝,建立了“梁”政权,史称“后梁”。五代十国正式开始。五代十国(907年-960年)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891年~979年)的合称,也指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之间的历史时期。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公元960年,赵匡胤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政权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唐末的藩镇割据是导致分裂的开始:唐朝的藩镇势力非常大,藩镇的军长官拥有当地的军政大权,而且权力可以世袭,不听中央政府的指挥.这主要是唐朝的后期府兵制的瓦解,而采取了“募兵制”,军队归地方军事长官指挥,外重内轻,导致中央实力弱小,无法控制地方.再加上中央政治腐败,失掉了统驭全国的能力.地方还拥有经济自主权,最终导致藩镇割据的形成。
第二个原因是黄巢起义。黄巢起义大大加速了唐王朝的灭亡.进一步打击了中央实力和地方门阀大族的势力,使得一批新军阀打着镇压黄巢、勤王的旗号纷纷崛起,从此开始,地方割据势力形成.这有点像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的形势,都是打着维护中央政权的旗号搞地方割据。907年,朱温废掉了唐朝最后一个皇帝——唐哀帝,建立了“梁”政权,史称“后梁”。五代十国正式开始。

五代十国简介 从公元907年唐灭亡到公元960年北宋建立,短短的五十四年间,中原相继出现了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同时,在这五朝之外,还相继出现了前蜀等十个割据政权,此即为历史上的「五代十国」。这一时期是唐藩镇之乱的延长,是由唐朝而宋朝的过渡时代。由于军阀割据混战,这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痛苦和灾难。许多中原人士为避祸乱移徙南方,由此在另一方面增加了南北的交流。北方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对南方的各方面发展起了一定积极的作用。 "五代十国"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个重要时期。虽然时间较短,但史学、词、绘画等方面的发展和成就在中国历史上都有着极重要地位。五代的政治中心主要为汴梁与洛阳,称为东西二京。 这一段历史,有几点显著特征:其一是五朝之中,有三朝,即后唐、后晋、后汉的开国之君都是沙陀人,形成华夷混合政权。其二是北方的契丹人借军阀混战之机不断强大,逐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和军事集团,也为后来辽、宋、金对峙的形成埋下"伏笔"。其三是军阀混战、战乱频仍、民生疾苦的毫无纲纪造反年代。五代的嬗递 五代十国时期,大小统治者的激烈混战使社会经济、文化受到极大影响。。在五个朝代中维持时间最长的后梁也只有十七年。 后梁:唐王朝在黄巢起义的沉重打击下分崩离析,名存实亡。而叛变投唐的黄巢起义军将领朱全忠(朱温)于903年朱全忠再起反心,挟持唐昭宗并诛宦官数百人,彻底翦除持续一百多年的宦官势力。904年,朱全忠杀昭宗,另立李柷为太子即位,是为哀帝。905年朱全忠又大肆贬逐朝官,并将崔枢等被贬的朝官三十余人全部杀死于白马驿,历史称之为"白马驿之祸"。在政治上的阻力全部扫除后,朱全忠遂于907年废哀帝自立,改国号梁(史称后梁),是为梁太祖,都于开封。至此唐朝完全灭亡。由此中国历史由此也再一次进入了大割据的军阀混战时代。公元912年6月,朱温第三子朱友圭杀父朱温自立自称??帝。913年2月,朱温第四子朱友贞讨逆之名又杀兄自立,称梁末帝。 后唐:908年沙陀部人李存勖继其父李克用(唐昭宗封为晋王)之位,任河东节度使,袭封晋王,后攻破幽州,尽并卢龙及河北之地,923年称帝,建后唐,称庄宗,同年攻占开封梁末帝死,后梁随即灭亡,庄宗遂定都洛阳。926年后唐魏州发生兵变,庄宗被乱兵所杀。太祖李克用养子李但遂入洛阳,称后唐明宗。明宗死后,933年明宗第三子李从厚嗣位,称闵帝。后为李从珂部下所杀。934年明宗养子李从珂乃即位,936年大将石敬瑭叛后唐,引契丹兵败唐军,攻洛阳,李从珂自焚身亡。 后晋:936年李克用部将石敬瑭反唐,借契丹兵攻入洛阳,灭后唐称帝,国号晋,称高祖。割燕云十六州与辽,对辽主臣称子。942石敬瑭卒,其侄石重贵嗣位称出帝。946年,辽兵攻入卞,出帝被掳至辽建州,后晋亡。 后汉:沙陀部人刘知远曾与石敬瑭合谋反唐。后唐灭亡后,为河东节度使世居太原。947年后晋亡,他便改国号汉,后定都于汴,称高祖。 948年高租第二子刘承佑嗣位,称隐帝。950年李守贞等藩镇发生叛乱,隐帝命郭威平之,帝忌郭威,欲杀之,郭威遂反,隐帝为溃军所杀,后汉亡。 后周:950年后汉大将郭威以邺都留守起兵入汴,951年灭后汉,即帝位,建后周,称太祖,后于954年卒。同年柴荣以太祖养子嗣位。959世宗病死,其子柴宗训嗣位,称恭皇帝。960年正月,辽兵南侵,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军出御,在陈桥策动兵变,建宋代周,恭帝在位仅六个月。十国割据概况 相对于五代来说,十国统治则相对稳定。在这十国之中,除刘崇的北汉外,其它诸国皆在中国的南方,它们少受中原干戈的影响,政局相对稳定,政权维持的时间也远比五代为长,而最长的吴越,竟达八十五年之久。这对中国南方的开发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吴越,就曾于公元910年修筑了捍海塘,保障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吴越走上了富裕之路。十国与五代属于并列分治或从属的状况。十国概况为:前蜀于891年高祖王建建,925年灭亡;后蜀925年孟知祥建,965年灭亡;吴892年杨行密建,都杨州 ,937年禅位于徐知诰而灭亡;南唐徐知诰937年建,定都于金陵,于975年被宋太祖灭;吴越893年钱镠建,于978年被宋灭;闽是王潮于893年建,945年被灭;楚896年马殷建,951年灭亡;南汉905年刘隐建,971年灭亡;南平(即荆南)907年高季兴建,于963年灭亡;北汉951年刘旻建,辖约今山西、陕西和河北的一部分,于979年被宋灭;五代十国的结束 五代后期,统一趋势不断加强,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发动了北伐战争,为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使得后周的国力增强。他北攻契丹,南下南唐,占据南唐江淮十四州,为后来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准备了重要条件。公元960年赵匡胤在他麾下的几位部下拥立下,黄袍加身,胁迫周恭帝禅位,夺取了皇位称帝,是为宋太祖。史称"陈桥兵变"。宋太祖当了皇帝后, 首先将内部巩固,镇压不服管束的后周将领,之后, 再来便是开始平定南方各国,进行全国统一。经过十余年的南征北伐,赵匡胤消灭了后周藩镇势力的反抗,攻灭了荆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宋太宗即位后,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平定北汉。于是自安史之乱以来,二百多年的封建军阀割据局面基本上结束。中国遂统一,结束了五代十国纷扰局面。.

唐末的藩镇割据是导致分裂的开始。
唐朝的藩镇势力非常大,藩镇的军长官拥有当地的军政大权,而且权力可以世袭,不听中央政府的指挥。这主要是唐朝的后期府兵制的瓦解,而采取了“募兵制”,军队归地方军事长官指挥,外重内轻,导致中央实力弱小,无法控制地方。再加上中央政治腐败,失掉了统驭全国的能力。地方还拥有经济自主权,最终导致藩镇割据的形成。
第二个原因是黄巢起义。
黄巢起义大大加速了唐王朝的灭亡。进一步打击了中央实力和地方门阀大族的势力,使得一批新军阀打着镇压黄巢、勤王的旗号纷纷崛起,从此开始,地方割据势力形成。这有点像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的形势,都是打着维护中央政权的旗号搞地方割据。
907年,朱温废掉了唐朝最后一个皇帝——唐哀帝,建立了“梁”政权,史称“后梁”。五代十国正式开始。

  唐末的藩镇割据是导致分裂的开始:唐朝的藩镇势力非常大,藩镇的军长官拥有当地的军政大权,而且权力可以世袭,不听中央政府的指挥.这主要是唐朝的后期府兵制的瓦解,而采取了“募兵制”,军队归地方军事长官指挥,外重内轻,导致中央实力弱小,无法控制地方.再加上中央政治腐败,失掉了统驭全国的能力.地方还拥有经济自主权,最终导致藩镇割据的形成。

  第二个原因是黄巢起义。黄巢起义大大加速了唐王朝的灭亡.进一步打击了中央实力和地方门阀大族的势力,使得一批新军阀打着镇压黄巢、勤王的旗号纷纷崛起,从此开始,地方割据势力形成.这有点像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的形势,都是打着维护中央政权的旗号搞地方割据。907年,朱温废掉了唐朝最后一个皇帝——唐哀帝,建立了“梁”政权,史称“后梁”。五代十国正式开始。


辽、宋、夏、金时期的政权是什么样的?
他和他的弟弟赵光义后来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基本统一了中国,与辽对峙,并且想要收复辽过去占领的土地。 然而统一后的北宋仍然不是辽的对手,只好采取防守的态势。后来双方和谈,形成了两大国并立的局势。 1038年,西夏建立了。西夏是党项这个民族建立的国家,位置在今天宁夏和陕西北部、甘肃大部。...

五代十国的终结者为何是北宋?宋朝终结五代十国的过程,是怎样的呢?
所以,赵匡胤灭掉南唐,就等于十国中的四个灭亡了。收复吴越,赵光义登基后,吴越王钱俶来开封朝觐,纳土归宋,吴越国一军、十三州、八十八县也并入宋朝。南方由此得到统一。消灭北汉,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光义亲自统兵,灭亡北汉。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宣告结束,北宋完成了对全国大部的统一。

五代十国 是不是最黑暗时期
五代十国是最黑暗时期,主要战乱不止,战争给百姓的伤害无疑是显而易见的。五代十国是十个历时较长且称王或称帝的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为十国。该时期时常发生地方实力派叛变夺位的情况,使得战乱不止,统治者多重武轻文。中国的内乱,也带给契丹南侵的机会,辽朝得以建立。由于战争...

五代十国为什么是最黑暗的时代?
因为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朱温在中原地区建立后梁,定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五代十国开始。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

结束五国十代分裂局面的政权的是
五代十国(907~960年),一般是指介于唐末宋初的这一段历史时期。黄巢起义后,唐朝名存实亡,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960年,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北宋;979年灭北汉,自此基本结束了自晚唐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所以应该是北宋!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五代十国政权更迭,三者之间有何联系?造成这种局面...
到了黄巢起义被平定,皇帝实际上已经成为了节度使及地方实力派手中有名无实的傀儡。有些节度使此时更是干脆拥兵自立(即所谓的“十国”),有的则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而相互攻伐(后者将前者消灭,即所谓“五代”更迭)。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是至唐玄宗时期,国内的土地兼并已经越来越严重,失去了...

五代十国,是在唐朝之后,宋朝之前,这是一段怎样的历史
除上述五代、十国及契丹、南诏、渤海之外,该时期还存在一些其他政权,主要的如下:1、燕(895-913)。卢龙节度使,唐朝河北三镇之一,895年李克用攻夺幽州,以刘仁恭守之。仁恭割据幽州,最盛时有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山东德州。唐朝灭亡后,后梁封其为燕王。911年仁恭子刘守光称帝,国号燕,定都...

想了解一下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960年,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北宋;979年灭北汉,自此基本结束了自晚唐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次第更迭的中原政权;十国是指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几个割据政权,十国乃称其“大”者,...

辽宋夏金五代的并立政权发展示意图
916年,北方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政权,后改称“辽”。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夺权政权,国号宋,都东京(也称汴京,在今河南开封),史称北宋;979年,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统一汉族地区。1038年,西北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政权。1115年,东北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宋与辽、夏战争,...

五代十国的年代顺序是怎样的啊
五代十国(907~960年),一般是指介于唐末宋初的这一段历史时期。黄巢起义后,唐朝名存实亡,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960年,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北宋;979年灭北汉,自此基本结束了自晚唐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次第...

金溪县15580547515: 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什么? -
英怪严逸:[答案] 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 A.唐末农民战争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朋党之争 答案 B

金溪县15580547515: 造成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的根源是 -
英怪严逸:[选项] A.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 B. 民族政权间矛盾不可调和 C. 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扩大D. 北方少数民族陆续

金溪县15580547515: 导致汉初"七国之乱"和唐末五代十国割据混战的原因是什么? -
英怪严逸: 导致汉初“七国之乱”和唐末五代十国割据混战的共同原因的是:地方割据势力的权力膨胀及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日益激化.汉初大封同姓王,后来诸侯王羽翼丰满,国势日盛,自征赋税,私筹钱币,割据一方,严重威胁着中央政权.唐朝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金溪县15580547515: 唐朝末,五代十国的形成是怎样的? -
英怪严逸:[答案] 主要是唐朝的军事制度造成的,唐朝实行府兵制,造成当兵者只知将领,不知王上.造成藩镇割据,安史之乱也是由此造成.安史之乱之后因为地方将领拱卫中央,兵权更盛,地方势力大过中央,唐灭后,各地方大将佣兵自立,造成了五代十国的局面

金溪县15580547515: 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 -
英怪严逸: 答案B 此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生原因的理解能力,题干考查“主要历史根源”.经回忆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藩镇割据.

金溪县15580547515: “安史之乱”后为什么又出现了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
英怪严逸: 这就叫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和.

金溪县15580547515: “五代十国”指的是什么?
英怪严逸: 五代十国指的是一个时期.这个时期频繁的兵戎相见,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痛苦和灾难.这些国家存在的时间都不长,而且子杀父,兄杀弟,叔杀侄等骨肉相残而当上皇帝的情况非常普遍.五代十国应该是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开始的,在短短的五...

金溪县15580547515: 五代十国为什么那么乱啊? -
英怪严逸: 五代后期,统一趋势不断加强,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发动了北伐战争,为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使得后周的国力增强.他北攻契丹,南下南唐,占据南唐江淮十四州,为后来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准备了重要条件...

金溪县15580547515: 高一历史必修一北宋初宋太祖与宰相赵普对话,谈论唐末五代“帝王易姓,战争不息”主要原因是什么? -
英怪严逸: 主要原因是“节镇太重,君弱臣强”.因为唐朝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唐亡后出现的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实际上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