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有哪些近现代名人

作者&投稿:爰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近现代名人有哪些?~

时永华:(安徽萧县人)

这个问题如果去网上找肯定能找到很多答案,但是那样就没多大意义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福建,我不敢说比谁更了解福建,但毕竟从小耳濡目染,对福建历史上出过的名人还是有一点点了解的。在此,我就按朝代顺序外加一点对他们的认识,来介绍一些我所听闻过的福建名人(含福建籍)。
1.林默娘。宋朝人,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海神妈祖。2.朱熹。宋朝著名理学家,这位大家应该很熟悉。
3.宋慈。宋朝人,法医创始人,电视剧《大宋提刑官》说的就是他,大家应该也熟悉。
4.蔡京。宋朝著名奸相,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与高俅,童贯同为宋徽宗身边的人物,上过水浒传。
5.蔡襄。宋代名臣,书法家,宋仁宗"庆历名臣"之一,与米芾、黄庭坚、苏东坡并称"宋四家"。蔡襄与蔡京是同族人,不过名声差很多,有一种说法是宋四家里的蔡原本指蔡京,但因为其是大奸臣名声很差,所以改为蔡襄,这说法真假有待考证。
6.俞大猷。与戚继光齐名的明朝抗倭名将,他俩也是好朋友。俞大猷是著名的武术家,写过一本叫做《剑经》的练武书籍。
7.王用汲。明朝官员,俞大猷的同乡,与海瑞是好友,是一位刚正不阿的官员。
8.洪承畴。明朝将领,后降清,在明清交际之际是个重要人物。
9.郑成功。收复台湾,这人大家应该都熟悉。
10.林龙江。明朝思想家。提倡儒道佛三教合一,创立"三一教",后世尊称"三一教主"。这位名气可能没上述那些人大,但是他的义举很让人敬佩。
11.李光地。清朝康熙年间名臣,影视剧里出现过。
12.林则徐。虎门销烟,民族英雄,这位大家肯定熟悉。
林则徐之后的近代名人有很多,在此只列举几位不一一介绍了:严复、冰心、林徽因、林觉民、侯德榜、陈景润、叶飞、刘亚楼等,这些都是出现在历史书中的人物。

福建历史名人系列之一(王审知)
王审知(862年—925年),字信通、祥卿,号白马三郎,河南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五代时期闽王,909年-925年在位。自光启元年(885年)入闽直到去世,在闽39年,其中在福州32年,先后任福州观察副使、威武军留后、检校刑部尚书、威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右仆射、检校司空、特进检校司徒、检校太保、琅琊王、中书令、福建大都督长史、闽王等。
唐僖宗中和五年(885年),与其兄王潮、王审邽随寿州(今安徽寿县)变民首领王绪转战福建,因王绪多疑猜忌,王潮遂发动兵变,囚王绪。其后王潮扩张其势力,于昭宗景福二年(893年)攻克福州,逐渐占领今福建省全境,王审知时任福建道观察副使。干宁四年十二月初六(898年1月2日)王潮过世,王审知袭福建道观察使、威武军节度使,后又受封为琅琊王。后梁太祖开平三年(909年),再受封为闽王。王审知出身贫苦,故能节俭自处,在位时省刑惜费,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并称臣于中原。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去世,谥忠懿王,庙号太祖,其子王延翰继立。
王潮、王审知兄弟自中原南下,带来大批族人,所以至今仍被不少福建、台湾王姓家族奉为始祖,王审知且被福建移民尊为开闽圣王。又由于喜乘白马,并于兄弟中排行第三,军中常称“白马三郎”,死后为闽北居民立庙奉祀,号“白马尊王”,现在马祖还有数座白马尊王庙。
王审知重视社会的安全、稳定工作。光启二年(886)八月,王审知兄弟带兵攻打泉州,杀了贪赃枉法、无恶不作的泉州刺使廖彦若。在福州的福建观察使陈岩迫于形势,承认王氏兄弟,并疏请唐朝廷委任其为泉州刺史,泉州面貌很快好转。大顺二年(891),陈岩病卒,内弟范晖在福州自称留后。景福元年(892),王审知兄弟为了统一福建作了周密准备,经过一年三个月的苦战,终于在景福二年(893年)五月二十一日,打下了福州城。王氏兄弟入城后,亲自"素服葬陈岩"、"厚抚其家属",取得安定局面。随后,王氏兄弟还立刘行全庙祀之,大得人心军威大震,传檄四方,建州徐归范、汀州钟全慕,以及山区、沿海等处游散的武装力量都相继归顺,全闽得到统一。王审知采取种种措施,使福建境内的社会秩序得到安定、稳定,为福建的经济、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王审知很重视经济开发,主要表现:第一、发展水陆交通。天复元年(901)他在筑罗城的同时,挖护城濠,建有去思桥、津通门等。天佑三年(906),王审知又在福州正街(今东街口北)毛应桥南筑还珠门,建南关桥(今称安泰桥),还开河通沃桥浦,引潮贯城,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建沙合桥(又名九仙桥)等。第二、扩大内外贸易。他执政时,取消闽江流域的关卡,以便货物畅通,以保山区、沿海城市的物资交流。同时,他在黄岐半岛开辟对外贸易港,史称"甘棠港"。随后福州与朝鲜、印度、苏门答腊的三佛齐等国家,都经常有使者和商旅往来,在福州等地进行经济、文化等贸易活动。舶来品有象牙、犀角、珍珠、香药等应有尽有。第三、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他委派有生产经验的颜仁郁管理农业,又派得力的官吏"出巡州县,劝课农桑",把因战乱而流亡各地的农民尽数招抚回乡,给予合理安排,鼓励他们开荒造田,发展生产;他为了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决定凡耕种"公田",其税"什一","敛不加暴"、"莫有出征之役"等来减轻农民负担,他还鼓励农民栽种茶树,大量生产出口茶叶等,以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他重视兴修水利,如修浚福州西湖,把原来周围20里的西湖,扩展到40里,灌溉闽县、侯官两县民田;他在福清筑海堤,防潮护田,灌溉民田数千亩。第四、发展手工业发展。如闽北山区,办有很多茶厂,官焙有38处,民焙有1336处。在福州西南,王审知建炉治13所,供铸造用。在建阳,陶瓷业也较发达。在汀州置铅场,铸铅钱和铜钱。后来又铸大铁钱,以五百文为贯。当时手工业生产发展很快。王审知任职期间,福建经济建设有很大发展,出现了"时和年丰,家给人足"的现象。
王审知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他重视使用人才,到福建以后,安置了大批的中原流民,特别对文人业士很爱惜,专门设招贤院等机构来接待他们。当时避乱入闽的有诏相溥之子王唐相涉从弟杨沂、知名进士徐寅,还有中原人士杨承休、郑璘、韩偓、归傅懿、杨赞图、郑戬等,王审知聘任他们做闽国官员,发挥他们的才干;王审知对福建的知名文人也礼聘他们做官,如任翁承赞为相,黄滔为节度推官等;王审知对义存、师备、神晏等宗教界名流也很尊重。王审知如此爱护文人,使当时福建,特别是福州地区诗文进步很快,陈衍说:"文教之开兴,吾闽最晚,至唐始有诗人;至唐末五代,中士诗人时有流寓入闽者,诗教乃渐昌,至宋而日益盛。"
王审知重视发展教育。他采纳了翁承赞的建议,在福州"建四门学(高等学府),以教闽中之秀者",选知名人士黄滔等担任"四门博士"。在王审知的倡导下,当时州有州学,县有县学,乡僻村间设有私塾,"幼已佩于师训,长者置国庠",使文化教育事业大大发展。
王审知重视搜求书籍。天佑元年(904),王审知组织了大批知识分子,搜集缮写各家遗书,奉献给唐政府,充实编史资料,又为徐寅刊印《钓矶文集》等,为抢救和保存祖国的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王审知还修复和创建许多寺和塔,他在主政时,兴建和修复了260座寺和6座塔,这些寺塔有的为后代留下了价值的文物,也就是旅游资源之一。
王审知为唐末五代时期福建的社会安定、稳定、经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显著成绩,受到后人的好评。

福建历史名人系列之二(柳永)

柳永(约971-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字景庄,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今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出身于儒宦世家,工部侍郎柳宜少子,景佑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又世称柳屯田。柳永为人放荡不羁,仕途更为坎坷。时人将其举荐于仁宗,却只得四字批语:“且去填词”。仕途无涯,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流连于歌楼舞榭,沉迷于声色词曲,潦倒终身,竟由群妓合金而葬。
古人读书多为做官,词于唐代诞生至宋,填词名家亦多在仕途。北宋时期的著名词人柳永,可算得上我国第一位专业词人。
柳永出身于世宦家庭,虽非汴人,但自幼年起就生活在都城东京(开封),在东京的文化艺术氛围的熏陶之下,他表现出了“善为歌辞”的天才,亦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成为乐工、歌妓们的朋友。《避暑录话》载:“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柳永的词,婉约美妙,很受听众的喜爱,连仁宗皇帝也爱让待从乐师反复演唱柳词。可是柳永没有想到,他的爱好和行动,却被人讥笑,说不是上等人所为,说他有才无行。他的词名满天下,是为婉约派创始人,都因词而坎坷一生。当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时,仁宗皇帝批曰:“且去填词。”从皇宫里传出的这句影响他一生的活,并没有将柳永吓倒,他以反抗的态度公然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一如既往地填词、交友,他实际上是皇帝任命的专业词人了。他除了在开封生活以外,还到过南方一些城市,过着一种流浪的浪子生活。他的《乐章集》收词近200首,其中不少篇章表现了都城东京的繁华美丽,像元宵节的千门灯火及九陌香风,清明节前后的斗草踏青及斗鸡走马,场景都十分热闹。那首被传涌千古的《雨霖铃》,就是他离汴时与恋人分别的伤感之作。
仁宗景佑元年(1034年),已经47岁的柳永,迫于各方面的压力,终于考取了进士。从而结束了专业词人的生活。
政治上的抑郁失志,生活上的特殊经历,以及他的博学多才,妙解音律,使这位“浅斟低唱”、“怪胆狂情”的浪子,成为致力于词作的“才子词人”。由于柳永对社会生活有相当广泛的接触,特别是对都市生活、妓女和市民阶层相当熟悉。都市生活的繁华,妓女们的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自己的愤恨与颓放、离情别绪和羁旅行股的感受,都是其词的重要内容。此外,也有一些反映劳动者悲苦生活、咏物、咏史、游仙等作品。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他接受民间乐曲和民间词的影响,大量制作慢词,使慢词发展成熟、并取得了与小令并驾齐驱的地位。在词的表现手法上,他以白描见长;长于铺叙,描写尽致;善于点染,情景交融,抒情色彩强烈;语言浅易自然,不避俚俗,使其词自成一格,广为流传。
柳永在词的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都有新的开拓,标志着宋词的重大变化,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词音律谐婉,平易轻约,更善情景之融。叶梦得《避暑录话》中言称:“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足见其靡盛,而纪昀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倍加推崇:“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著有《乐章集》,其词中名篇有《雨霖铃》、《凤栖梧》、《八声甘州》、《望海潮》等。柳永生平散见张宗橚《词林纪事》和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等。

福建历史名人系列之三(李纲)

李纲,(1083年—1140年),祖籍福建邵武,生于秀州华亭(今上海松江县),曾在徽宗朝内任太常少卿等职。
政和二年(1112年),李纲中进士,任镇江府学教授;三年后升为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李纲素怀赤诚报国之心,面对山河破碎,激昂万分。他希望北宋君主能像汉武帝一样“勒兵十万骑,横临边朔”(李纲《念奴娇•汉武巡朔边》);像光武帝一样“早复收旧物,扫清氛祲,作中兴主。”宣和元年(1119年),李纲上书徽宗,建议整修军备,抵抗金军入侵。徽宗不纳忠谏,反而将他贬谪到边远的南剑州(今福建)沙县充当一名监税小官。
宣和七年冬,金兵大举南侵后,李纲冒死上血书,请宋徽宗赵佶禅让帝位于太子赵桓。宋钦宗赵桓即位后,虽然下令抵抗金军,但心里却七上八下没主意。宰相白时中、李邦彦两人劝说宋钦宗逃跑。李纲得知消息,立刻求见宋钦宗,说:“太上皇(指宋徽宗)传位给皇上,正是希望陛下能留守京城,陛下怎么能走呢?”李纲严正陈词驳斥白时中等人认为京城城池不坚固,无法固守的逃跑主张,说:“天下的城池,没有比京城更坚固的。只要皇上督率抗战,哪有守不住的道理。”宋钦宗迫于无奈,只好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丞兼亲征行营使,负责防卫京都。李纲发动军民严密布防,于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打退金兵对京城的围攻。
同年二月,朝中一批投降派大臣借姚平仲偷袭金营失败一事,大肆造谣,说李纲闯了大祸,援军已经全军覆没。宋钦宗听信投降派的话,一面派使者到金营赔礼,一面把主战派的李纲、种师道撤职。这个消息一传出,京都军民个个气愤。陈东等数百名太学生上书,数万军民集会要求李纲复职,宋钦宗被迫复用李纲。不久,将李纲调出京城,任河北宣抚使,旋以“专主战议,丧师费财”之罪,贬为毫州明道宫提举。
是年秋,金兵又大举南下,宋钦宗急忙下诏起用李纲。李纲虽奉诏率军北上勤王,但京城已经沦陷。次年五月,宋高宗即位后召李纲回朝担任宰相。李纲为相后,积极改革弊政,充实国库,整军备战,并提出许多抗金的主张,积极起用抗金派将领,南宋朝国力为之一振。宋高宗虽然用李纲为相,但他实际上却是宠信黄潜善和汪伯彦两个亲信。李纲极力主张北伐、反对迁都江南,触犯了黄潜善、汪伯彦一伙,在相位仅75天就被免职。自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起,李纲先后被放逐鄂州(今武昌)、万安军(今广东万宁)等地。
绍兴元年(1131年),宋高宗迫于朝野的呼吁,再次起用李纲,先后任命李纲为荆湖广南路宣抚使兼潭州(今长沙)知州、江西南路安抚制置大使兼隆兴(今南昌)知府等职。李纲一方面积极招抚流亡,发展生产,整饬军政;一方面再次上书宋高宗要他认真反省得失,待机北伐。但,宋高宗不仅不体谅李纲的爱国之心,反而处处节制他。李纲悲愤地感到:“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兵戈凌灭。豪华销玉,几见银蟾圆缺。”逐此产生了“休问六朝兴废事,白萍红蓼正凝愁。千古一渔舟”的念头,绍兴九年,愤而辞职。
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这位与宗泽、岳飞、韩世忠同为后世敬仰的民族英雄,在福建苍山松风堂含恨逝世,年仅58岁。他死后葬于福州怀安桐口大家山。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英雄,南宋理学家朱熹、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先后在福建邵武、福州创建李纲祠。

福建历史名人系列之四(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又号称晦翁),别称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尤溪县)。南宋儒家学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哲学家、经学家之一,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南宋“闽学”的创始人。
朱熹于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任泉州同安县主簿,知南康军、提举渐东茶盐公事、知漳州、知潭州、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平生不喜为官,“仕于外者仅九考(共九年),立于朝者四十日”(《宋无学案.元晦学案》上),一生主要的时间(约四十年)在福建讲学。晚年卷入当时进行的政治斗争,被夺职罢祠,其学被定为“伪学”,其人也被定为“伪学首魁”,直到去世之时“罪名”尚未解除。但朱熹死后不久,“党禁”解弛,朱熹的地位开始日渐上升,最终成为配享孔庙的“孔门十哲“之一,而其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远播海外,如李朝时期的朝鲜、德川时代的日本,“朱子学”在政治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朱熹幼承家学,其父朱松是杨时弟子罗从彦的门人,少时又师从属于“洛学”一派的胡宪、刘勉之、刘子0。他早年为学博杂,泛滥词章,出入佛老,对各种学问有着极为广泛的兴趣。从二十四岁起,他受学于罗从彦门人延平李侗。才开始真正走上理学的发展道路。在经过了长期的刻苦研究之后,朱熹终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大的哲学家、经学家。朱喜的学问渊博,于学无所不窥,在先秦诸子、佛道思想、史学文学、天文地理、文字音韵、训诂考据、典章尔律等许多方面,都有相当深要入的研究及不小的成就。更重要的是,朱熹以继承二程“洛学”为己任,广泛吸收了周敦颐、张载、邵雍等北宋理学家的思想养分,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学说构建起一个规模庞杂而又不失缜密精致的思想体系。
在经学方面,朱熹有许多著作,如:《易》有《周易本义》、《易启蒙学》、《蓍卦考误》、《易传》、《古易音训》、《损益象说》、《易答问》、《朱文公易说》等;《书》有《书古经》、《书传辑说》、《书说》、《文公书说》、《书经问答》等;《礼》有《仪礼经传通解》、《仪礼经传图解》、《朱子井田谱》、《礼记辩》、《仪礼经传通解续》、《朱子礼纂》等;《孝经》有《孝经刊误》、《孝经存异》;《四书》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论孟精义》、《中庸辑略》、《大学集传》、《大学详说》、《大学启蒙》、《论语要义》(两种)、《论语训蒙口义》、《论语详说》、《孟子集解》、《孟子问辨》、《四书音训》等。以上还是不完整的统计,但仅从以上这个书目就足以说明朱熹在经学上的成就。在这些著作中,影响最巨的无疑当推《四书集注》。自元朝中期后,此书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解释,一直到清末废除科举为止。朱熹于《四书》几乎用了他毕生的精力,他早年着力于《论语》、《孟子》,晚年尤工于《大学》、《中庸》,辨析毫厘,远在《易本义》和《诗集传》(这两书了为明清科举功令)之上。至于对《大学》分经传、补“格致”,那是出于其经学中的“宋学”之主观立场,此点虽有论辩之余地,却也属可以理解的举措。
朱熹治经,既重汉唐注疏,又不一味推尊,其方法如其在《论语训蒙口义》中所说的:“本之注疏以通训诂,参之释文以正其音读,然后会之于诸老先生之说,以发其精微。”自义理之学兴,学者多以为得孔孟不传之统,对汉儒经注颇为鄙薄,朱熹认为这是不恰当的。所以,他努力把训诂与义理结合起来,这是朱熹对经学的一大贡献。正如钱穆指出的:“朱子于经学,虽主以汉唐古注疏为主,亦采北宋诸儒,又采及理学家言,并又采及南宋与朱子同时之人。其意实欲融贯古今,汇纳群流,采撷英华,酿制新实。此其气魄之伟大,局度之宽宏,在儒学传统中,惟郑玄堪在伯仲之列。惟两人时代不同,朱子又后郑玄一午年,学术思想之递衍,积愈厚而变益新。朱子不仅欲创造出一番新经学,实欲发展出一番新理学。经学与理学相结合,又增之以百家文史之学。”(《朱子新学案》)
朱熹一生著述极丰,是中国历史上著作最多的儒家学者之一,《宋史.艺文志》中著录者有四十余种,未著录的尚有二十余种,另外由其弟子或后人编纂的著作也有二十余种。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称他“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并非溢美之虚语。朱熹著作中最重要、最有影响的,除《四书集注》外,当推《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朱子家礼》。

福建历史名人系列之五(洪承畴)

洪承畴(1593—1665),字彦演,号亨九。福建南安英都霞美乡(今良山村)人。
洪承畴自幼聪明好学,思绪敏捷,深受老师喜爱。他7岁上溪溢馆启蒙。8岁时,外祖父逝世,他就应用“三字经”口诵简短祭文,在场亲友皆称赞。11岁时,辍学帮助母亲卖煎豆腐,因帮助水沟馆学生做对子,熟师洪启胤探知情况后,免费收洪承畴入学读书。从《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到《孙子兵法》无所不读,学识渊博。有一次他写一篇读书心得,老师看了拍手叫好,并写了“家驹千里,国石万钧”的评语,赞扬洪承畴年少就胸怀大志。后来洪承畴又转到泉州城北学馆念书,学业成绩优异。
万历44年,洪承畴考中二甲第17名进士。洪承畴从此进入仕途,历官刑部主事,朗中,两浙提学道佥事,江西兵备道按察副使。天启七年,任陕西督粮道参政。崇祯三年,洪承畴迁延绶巡抚,征剿农民起义军。四年,任陕西三边总督,于陇东晋西追剿义军。七年,授兵部尚书,总督关外五省军务。十一年,率部于潼关南源大破义军,李自成败走商洛山中。这十年间,洪承畴转战北国沙场,采取集中兵力,逐个围歼战术,大挫义军,为明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十二年,洪承畴又授蓟辽总督,成为明末重臣。
崇祯十三年,清太宗率兵包围锦州,边关告急。十四年,洪承畴授命率八总兵,十三万军队,一年粮草,出山海关驻镇宁远,往救锦州。洪承畴主张且战且守,步步为营,令敌自困,然后解围。而兵部尚书陈新甲别有用心主张速战解围,并派张若麟任监军,从中作梗,洪承畴难以从容布阵。加上粮草被劫又无援军,兵无斗志。总兵王朴率部先逃,各军纷纷奔命,又遭清军伏击,损失惨重,退守松山。洪承畴被困松山城达半年之久,粮尽援绝,处境艰难。十五年二月十八日夜,松山城守副将夏承德与清军密约为内应,松山城破,洪承畴被俘。
洪承畴被送到盛京,清迁命其剃头易服投降,洪承畴拒不剃头,延颈承刃,“只求速死”,且又绝食七日,仍然“求死不得”。原因是皇太极接受范文程、张存仁的意见,一心想争取洪承畴归顺,礼贤恩厚,亲临囚室,解貂裘衣之。洪承畴经多方面揣摩,眼见明廷政治腐败,无可挽回。又看到清廷勃勃兴起,两朝之君襟怀两样,以清代明,大势所趋。即表归顺之意。但有两年时间,洪承畴仍在观测时局变化,不任官,不为清廷效劳。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进北京城,崇祯帝吊柳树,洪承畴看到明王朝已将彻底崩溃,为了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减少生灵涂炭,才决心为清廷统一中国效力。
顺治元年五月二日,洪承畴随清军入京。多尔衮接受洪承畴的意见,先遗官宣布王令,录用明朝降臣,设府县施政,稳定社会秩序,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约束军纪,秋毫无犯;免除三饷,民有轻负之喜。洪承畴仍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原衔,入内院佐理机务,授秘书院大学士。洪承畴借助参与国家大计之机,对清朝的政权建设、稳定社会秩序提出一系列措施,诸如袭明制、行保举、选人才、学汉语、读儒书等,促进社会发展。
顺治二年,洪承畴授命招抚江南各省总督军务大学士的重任,采取“以抚为主,以剿有辅”的策略。在政治上联络族汉地主,以“原官留任”为条件,招抚安徽、江西要地十三府,招降郑芝龙,清军入闽;军事上以瓦解前明兵部尚书张缙颜的抗清力量为重点,使豫、鄂、湘诸省四十余寨“渐次驯服”;文化上则连续开科取士,(传说有“状元不满中,汉女不入官”的条款)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使新进之士有机参与朝政;经济上疏请准予减免苏杭赋税,停征漕粮等。这些措施,对缓和民族矛盾,减少兵火洗劫,生灵涂炭,减轻人民负担,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生产发展,均起了积极作用。

  林则徐(1785年—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石磷,溢号文忠。早年家境贫寒,受过良好的教育。嘉庆十六年赐进士。在为官40年中,他经世自励,廉洁奉公;又重视水利事业,救灾赈民。他最大的功绩是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指挥了抗英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的尊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爱国者。同时,他编译《四洲志》等外文书籍、资料,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先驱。

  严复(1853—1921),小名体乾,初名传初,后改名宗兴,字又陵,再改名复,字几道,生于1853年福州侯官(今福州)的一个中医家庭。
  青少年时代,正赶上清王朝大搞洋务,家贫的严复为了能免费上学而考入了洋务派主办的马尾船政局附设的“求是堂艺局”。在这所新式学堂里,严复第一次接触了近代科学知识,并为之陶醉。
  1877年,严复被清廷派到英国学习海军,但年青的他却把兴趣放到了了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和学术文化上,尤其醉心于亚当•斯密、孟德斯鸠、卢梭、边泌、穆勒、达尔文、赫胥黎、斯宾塞尔等资产阶级思想家的著作。1879年回国后,任天津水师学堂的总教习。
  严复以为,只学西方技术无异学了皮毛而丢了精华。甲午战争失败后,愤怒的严复再也不“闭户寡合”了,他立志要翻译西方的思想名著来警训世人。
  1895年,天津的《直报》上发表了一系列言辞激烈的文章,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文章指出,国君都是窃国大盗。谭嗣同看到这些文章后大赞“好极!好极!”并且肯定这一定是严复的大作。
  紧接着,严复开始了他翻译西方民主思想名著的工作,他翻译的第一本书就是赫胥黎的《天演论》。严复并不是机械地直译原著,而常将自己的思想融入笔端。在翻译《天演论》中,严复用“物竞天择”、“优胜劣败”的规律来解释人类社会,尽管这种方法不一定对,但“物竞天择”却给每一个怀有抱国之志的有识青年敲响了警钟。自《天演论》译文本问世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成为晚清时期知识分子的口头禅。
  1900年后,严复脱离海军界,过上了飘泊游历的生活,到了很多国家,换了许多工作,但翻译却是他从未放弃的事业。在他的笔端下,西方资产阶级称誉的优秀著作,基本上都由他介绍到了中国。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尔的《群学肄言》,穆勒的《群已权界论》和《名学》。孟德斯鸠的《德意》,耶芳斯的《名学浅流》,甄克斯的《社会通诠》,赫胥黎的《天演论》被称为严译八大名著。
  严复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提供了理论武器,满足了当时中国人寻找趔,振兴祖国的迫切要求,他打开了知识分子的眼界,用时人熟悉的笔调介绍了西方近代的思想。使人们知道世界上还有外国的“孔孟”。梁启超说:“西洋留学生与本国思想界发生影响者,(严)复其首也。”蔡元培更把他推为中国介绍西洋哲学的第一人。
  在中国近代的知识分子中,几乎都读过严复译的书。1912年,毛泽东同志在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时,读的书主要是严复翻译的《原实》、《德意》、《名学》、《群学肄言》、《天演论》等著作。梁启超的老师康有为曾评价这位中国启蒙主义思想家说:“眼中未见此等人。”而鲁迅则赞誉他为:“19世纪末最敏感的人。”

林则徐(1785年—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石磷,溢号文忠。早年家境贫寒,受过良好的教育。嘉庆十六年赐进士。在为官40年中,他经世自励,廉洁奉公;又重视水利事业,救灾赈民。他最大的功绩是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指挥了抗英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的尊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爱国者。同时,他编译《四洲志》等外文书籍、资料,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先驱。
  严复(1853—1921),小名体乾,初名传初,后改名宗兴,字又陵,再改名复,字几道,生于1853年福州侯官(今福州)的一个中医家庭。
  青少年时代,正赶上清王朝大搞洋务,家贫的严复为了能免费上学而考入了洋务派主办的马尾船政局附设的“求是堂艺局”。在这所新式学堂里,严复第一次接触了近代科学知识,并为之陶醉。
  1877年,严复被清廷派到英国学习海军,但年青的他却把兴趣放到了了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和学术文化上,尤其醉心于亚当•斯密、孟德斯鸠、卢梭、边泌、穆勒、达尔文、赫胥黎、斯宾塞尔等资产阶级思想家的著作。1879年回国后,任天津水师学堂的总教习。
  严复以为,只学西方技术无异学了皮毛而丢了精华。甲午战争失败后,愤怒的严复再也不“闭户寡合”了,他立志要翻译西方的思想名著来警训世人。
  1895年,天津的《直报》上发表了一系列言辞激烈的文章,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文章指出,国君都是窃国大盗。谭嗣同看到这些文章后大赞“好极!好极!”并且肯定这一定是严复的大作。
  紧接着,严复开始了他翻译西方民主思想名著的工作,他翻译的第一本书就是赫胥黎的《天演论》。严复并不是机械地直译原著,而常将自己的思想融入笔端。在翻译《天演论》中,严复用“物竞天择”、“优胜劣败”的规律来解释人类社会,尽管这种方法不一定对,但“物竞天择”却给每一个怀有抱国之志的有识青年敲响了警钟。自《天演论》译文本问世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成为晚清时期知识分子的口头禅。
  1900年后,严复脱离海军界,过上了飘泊游历的生活,到了很多国家,换了许多工作,但翻译却是他从未放弃的事业。在他的笔端下,西方资产阶级称誉的优秀著作,基本上都由他介绍到了中国。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尔的《群学肄言》,穆勒的《群已权界论》和《名学》。孟德斯鸠的《德意》,耶芳斯的《名学浅流》,甄克斯的《社会通诠》,赫胥黎的《天演论》被称为严译八大名著。
  严复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提供了理论武器,满足了当时中国人寻找趔,振兴祖国的迫切要求,他打开了知识分子的眼界,用时人熟悉的笔调介绍了西方近代的思想。使人们知道世界上还有外国的“孔孟”。梁启超说:“西洋留学生与本国思想界发生影响者,(严)复其首也。”蔡元培更把他推为中国介绍西洋哲学的第一人。
  在中国近代的知识分子中,几乎都读过严复译的书。1912年,毛泽东同志在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时,读的书主要是严复翻译的《原实》、《德意》、《名学》、《群学肄言》、《天演论》等著作。梁启超的老师康有为曾评价这位中国启蒙主义思想家说:“眼中未见此等人。”而鲁迅则赞誉他为:“19世纪末最敏感的人。”

华罗庚!爱国华侨捐款建厦大!(厦门大学)

http://wenku.baidu.com/view/dd5d6874f46527d3240ce0b6.html


无私奉献的名人故事
一、詹天佑 (1)詹天佑为国不计名与利:近代科学先驱、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满怀爱国热情,受命修建 京张铁路 。(2)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张家口之间的山山岭岭,只用了500万元、4年时间就修成了外国人计划需资900万元、需时7年才能修...

武汉大学有哪些名人?
武汉大学知名校友是陈东升。一、陈东升的简介 陈东升,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和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现任泰康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东升是“92派”企业家代表人物,被评为“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和“第五届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

上海有哪些名人故居
孙中山故居 香山路7号,是一座欧式两层花园建筑 宋庆龄故居 淮海中路1843号 船形德式建筑 张闻天故居 闻居路50号 为典型的浦东三合院农舍 毛泽东寓所 安义路63号 是石库门建筑 毛泽东故居 威海路583弄5、7、9号 是石库门建筑 瞿秋白故居 山阴路133弄12号 是石库门建筑 鲁迅故居 山阴路132弄9号 一...

建设中华的名人有那些
袁隆平 李四光 竺可桢等浩如烟海

常州有哪些名人
摘要:常州有哪些名人?常州自古以来就是诗书礼仪之乡、钟灵毓秀之地。自从2500年前延陵季子(吴公子季札)在常州开邑以来,常州这块土地就文化兴盛、人才辈出。在近现代,有被称为“常州三杰”的矍秋白、张太雷、恽代英。另外,常州还保留有不少名人故居,你也可以去走走~【常州名人】常州有哪些名人常州历史名人故居著...

第二所薇娅希望小学建成使用,有哪些名人热衷于公益事业呢?
热衷于公益事业的名人实在是太多了,韩红,刘德华,古天乐,江一燕都经常做一些公益事业。他们善良的举动帮助了很多人。韩红慈善基金会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韩红慈善基金会,韩红自从出道以来做过许多公益事业。当初汶川地震时,韩红带着许多救援物资前往了汶川,为当地居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去年武汉疫情爆发...

古代名人建字辈的有谁
近现代 吴健雄

建姓的历史名人
任教期间,他教育有方,1983年他主动带高三怪班,本科录取人数居年级之首。他围绕教育教学组织教职工开展“创、树、献”主题教育活动,学校教学质量逐年提高。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多次被宿迁市政府、市宣传部党委,淮阴市委组织部和市教育局授予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受到省、市、县(区)总工会表彰...

你们知道那些与潍坊建设有关的名人?
我终于找到了,这些人在潍坊都有很大的项目,还有就是,在最早的潍坊有个叫潍坊昌大建设集团(http:\/\/www.wf-changda.com\/)的也很有名头,也很有年代(http:\/\/newhouse.wf.soufun.com\/zt\/200811\/mingren.html)希望能帮上你,资料还是要你自己来选啊,加油!!!

福建有哪些名人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

大同市14740975352: 福建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历来山清水秀,人才辈出,我知道的名人有近代?
慕婉复方: 陈景润(1933-1996.3.19)中国数学家 高登、陈淳、林偕春、黄道周、张燮、唐朝彝、蓝鼎元、庄亨阳、蔡新等一大批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史学家、数学家和地理学家.清初出现了以谢琯樵、沈古松、汪志周为代表的“诏安画派”.现代诏安画家较著名的有“三沈”:沈福文、沈柔坚、沈耀初.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则有林语堂、杨骚、许地山.

大同市14740975352: 福建有哪些近代名人 -
慕婉复方: 萧鼎

大同市14740975352: 福建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历来山清水秀,人才辈出,我知道的名人有近代著名的文学家 和数学家有哪些? -
慕婉复方:[答案] 陈景润(1933-1996.3.19)中国数学家 高登、陈淳、林偕春、黄道周、张燮、唐朝彝、蓝鼎元、庄亨阳、蔡新等一大批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史学家、数学家和地理学家.清初出现了以谢琯樵、沈古松、汪志周为代表的“诏安画派”.现...

大同市14740975352: 福建的近代名人郑成功籍贯在哪里
慕婉复方: 郑成功,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明天启四年农历7月14日(公元1624年8月27日)诞生于日本长崎县平户千里滨.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

大同市14740975352: 民国时期与鲁迅齐名的福建名人是谁 -
慕婉复方: 林语堂-----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幽默大师,平和人;一生著作等身:著有多部小说(如英文版的《京华烟云》),主编过多种杂志(如《雨丝》半月刊),发表过无数的散文、杂文、传记、评论文、译作,编撰、出版过多种英文辞典、语法书、教科书…… 曾任教于清华、北大、北京女师大、厦大,后半生长期侨居海外,1966年定居台湾.摘自大量度网友,谢谢.

大同市14740975352: 写出你所知道福建历史名人 -
慕婉复方: 民族英雄郑成功 福建南安石井人. 最伟大的名人 妈祖 林默娘 台湾小学的课本有念到 是以真实人物来叙述 并非列在宗教书籍. 朱熹 林则徐清代统一台湾的功臣——施琅 李光地(1642-1718年),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泉州安溪湖头人 林巧稚 谢谢 请采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