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汉室都已经衰落,为什么诸侯还是听从昭令?

作者&投稿:说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中国的儒家思想就是尊重帝室,好象打着这个旗号才能名正言顺。早在春秋时齐桓公就是搭着匡扶周室的旗号,来号召诸候。他九合诸候,一匡天下,成为春秋第一霸。这个旗号很响亮,也很有号召力。

三国时候,也是这样。谁若不从汉帝诏令就是逆反,天下诸候将群起而伐诛之。所以诸候们轻易不敢违反诏令。随着势力的强大,一些诸候先是阳奉阴违,慢慢不受诏令束傅,曹操很聪明把汉帝诏令做为自已手里的一张王牌,用汉献帝诏令(其实完全是他自已的意志)压制诸候。刘备名义上尊重汉献帝 ,但他以除奸(曹操)为名,也不是多么听汉献帝的。曹丕篡夺了汉献帝的江山,表面上他气愤,其实不然,这样他有了当皇帝的理由。孙权在曹丕篡汉以前,态度非常瞹昧,从不公开逆反汉献帝诏令,赤壁大战后,虽然他们也知道汉献帝的诏令完全是曹操的意思,但周瑜程普还是接受了诏令上的封爵。直到曹丕,刘备都称了帝,孙权才称帝。反正都想皇帝,你们都先称了帝,我才称帝,是学着你们的我才来的。

曹操挟天子令诸候,皇帝的诏令其实全是他安排,但名义从来都尊奉着汉献帝,证明他对逆反汉献帝也有顾虑。到了曹丕手里一是君臣名分也淡薄,二是势力足够强大,才一脚踢开汉献帝,自已称了帝。

我是 历史 吃瓜客,非常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首先,所谓听从号令得看是谁、什么时候。比如说杨奉、韩暹护送汉献帝东归洛阳,虽然不那么恭顺,也还算任汉献帝这个朝廷吧。但是曹操一来,这俩人就先后跑了,哪还管什么朝廷。当然,张杨比他们俩走的还找。

袁绍也是一样,诸侯会盟的时候是老大,带头勤王。但是等到他灭了公孙瓒,真正拥有实力以后,曹操挟天子也号令不动他,他要自己挟天子或者称帝。

西北的马超、韩遂在官渡和赤壁大战时都听从号令,后来也是犯了。

刘备也不例外,当年在徐州曹操让他打袁术,他是真上。后来就不管用了,因为这时候他该认为曹操是“汉贼”了。

总而言之,一切靠实力说话。

还有东吴孙家,真是波浪线式的改变对汉朝的态度,完全属于随机应变。

天子只是个吉祥物,没人听他的;只是个打架的借口!

东汉末年诸侯自立,天天想着把别人打垮来扩充自己的地盘,但是打架得找个正当借口!尊王攘夷就是好借口!

董卓袁术公开造反,就被大家一起暴打,然后一起分了他们的地盘!

有了这两个榜样,其他人都不敢放肆;不是因为怕天子,是不想给别人群殴自己的借口!

因为名正。古人做事讲究师出有名,当时的汉朝政府虽然衰败,但是还没有倒台,如果公然造反,就会给别人理由对自己动手,而且就算杀进都城,只会落下弑君罪名,引来其他诸侯的围攻,所以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最聪明的做法。

诸侯们只能以救驾的名义发兵作战,就拿董卓来说,没有何进传圣旨他进不了京城,所以说董卓接到命令后大喜。诸侯们怕的不是皇上这个人,而是当时的皇权地位。

天子就是号令,比任何虎符都有用。曹操挟持天子,向诸侯发号施令,一旦不听令,就会被扣上违背圣旨的名头,会遭到攻打。说到底,诸侯们需要本身的实力最后强大,也需要皇权的光环笼罩,无名之师是不被人支持的。

汉室虽然在东汉末年已经名存实亡,但是诸侯们的威望都不足以建立新的皇权,没人会支持自己做新的皇帝,只能利用已经存在的汉王朝进行过渡,魏国建国不就是让逼迫汉天子传诏让位,给天下人一个信服的理由,做最正统的皇位。

汉室只是衰微,并不是完了,从理论上来讲,他们的锦绣前程是汉室给的,所以听从汉室是他们的义务,虽然说汉室的中央军不给力了,但是地方诸侯是很大的威胁,他们想要扩大自己的领土,但是又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所以你要是不听从汉室,唱反调,他们就是师出有名,为陛下“平乱”,被打的那个人就是他们的垫脚石,所以这是他们要听从的理由之一。

其次,人家当了那么多年的皇帝,对于老百姓还是有很大的影响力的,你要是公开和中央过不去,你试试看老百姓反不反,还影响你的民心,后面的史官可以大肆的骂你,骂你是不忠不孝之人,一般来说他们只是想要他们的荣华富贵,表面上的功夫一定要做足,所以他们表面上也还是听从天子的照令的。

是你要是不听从中央的命令,那么就只剩下两条路了,造反或者独立,但是这两条路吧,你也知道,不是那么好走的,很容易被地方和中央一起打死,所以说呢,一般来说他们为了保证自己的荣华富贵呀,只能用这种表面上听从号令的方法来应付。

这是舆论的作用,尽管各方诸侯有权,他也要人民支持。人民知道皇帝尚在。那就皇上说了算。这就是民意作用。所以才有挟天子以令诸侯。

按照史册纪年的说法,三国时期是指公元220年到280年期间,起始在曹丕篡汉,结束在司马西晋灭东吴。而 历史 小说《三国演义》是从东汉末年开始写的,这一时期在公元184年到220年之间,起始是黄巾军起义,结束是曹丕登基称帝,这段时间发生的 历史 事件属于东汉末年的故事。而从公元220年到280年发生的 历史 事件才是三国时期故事。所以,从史料角度看,《三国演义》这本书包含了东汉末年和三国这两个时期。所以,准确地说来,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应该是"东汉末年及三国之演义"。由此可见,各诸侯在形式上听从东汉皇室的昭令,应该是公元220年之前的事儿,这段时间在《三国演义》中占了前七十九回的内容,也就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候。在这期间,虽然汉献帝刘协被曹魏集团架空,东汉已名存实亡,但各诸侯还是不敢轻易冒犯或蔑视朝廷的。主要是因为,一怕得罪掌控朝廷大权的曹丞相,二怕落个叛逆罪臣的名声被诛伐。总之,东汉王朝在三国时期已经灰飞烟灭,这就不存在诸侯听从其诏令的问题了。曹操专权是在东汉末年这段时期,与三国时期不沾边,所以众诸侯也仅是在曹丞相独揽大权的时候对汉室貌合心离的。

旗帜!

中国中央一直来都是错误你引导,中国人民为什么还一直听着中央的号令?




汉室宗亲占东汉一半天下,怎么就没能复兴汉室?
最后地方的刘焉提出,地方的官员可以招募兵马,为朝廷剿灭黄巾叛军。这个建议也确实起到了作用,黄巾军最后被灭掉了。但同时也给东汉带来了一系列的隐患,各地的官员和军阀势力越来越大,表面上听从于东汉的指挥,实际已经在逐渐脱离朝廷的控制了。在最初的时候,整个天下有一半的领土,都是汉室宗亲占领着...

三国中"汉室陵迟,海宇颠覆"是什么意思?
汉室,就是大汉王朝,陵迟就是衰微。意思是大汉王朝衰落,即将灭亡。海宇是指天下,颠覆嘛,按照当时的情景,就是群雄割据。意思就是天下大乱的意思。

三国群雄为何不敢公然做君王?被时局所拘束吗?
在东汉末年,汉室衰微,从宦官扰政到董卓进京汉室就没有消停过。董卓进京,霍乱朝纲,天子有名无实,天下诸侯纷纷看不过去,于是讨伐董卓。然后董卓死了之后,汉献帝又被郭汜李傕二人掌控,郭汜李傕死后汉献帝到处流落,最后被曹操迎接。从董卓那开始就表示天子已经是有名无实了,天下大乱了。天下大乱之后...

为何有汉室不可复兴的说法?
兴复汉室失败的很大原因就是因为汉室没有足够强劲的后人,要不然怎么说青年真的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家族的兴旺需要很好的后代去支撑。3.这是时代更迭的必然结果汉室的灭亡是时代更迭的必然结果,每个时代都是需要变化的,他也不可能一直是汉朝不变。我们中国这么多年的历史已经更换了很多...

汉献帝数次被挟持,汉室宗亲为何无一人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呢?
按照中国的传统、风俗、文化、习惯,刘备都不属于宗亲范围,最多只能称为刘氏子孙或刘氏后裔。另外,《先主传》中从未记载过刘皇叔这个称谓,按照三国演义描述的祖辈排序,刘备应该是汉献帝孙子辈。实际上汉室宗亲这个光环属于前期没实力的时候只能口头说说,但后期一旦崛起这就是至关重要的大杀器,或者说...

三国演义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主要内容 东汉末年,汉室衰弱,黄巾起义,各路英雄乘剿黄之机发展势力。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最强。连年混战,弱肉强食。官渡之战,曹操灭袁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吴国大将周瑜大败曹操,使曹操暂无力侵犯长江以南,形成三足鼎立,相对稳定的局面。三国是曹操的魏国,孙权的吴国,和刘备...

为何东汉末年的汉王朝没有像西汉末年那样重生?
后来天下三分刘备曹操孙权三人各占地一方形成鼎立。这个时候汉室已经名存实亡了,普天之下没有一个地方时汉室的,没有一个百姓是属于汉室的了。而且这个时候战乱已经持续将近七十多年了,汉室的影响非常弱了。百姓渴望天下统一,显然汉室没有那个实力。最后曹丕称帝,东汉覆灭。曹魏身处中原之地,最后蜀汉...

西汉因王莽篡位而亡,那当时的西汉社会并没有衰落吧?
具体看下面;公元7年10月,东郡濮阳县。翟义、刘宇、刘信、刘璜在这里做掉了观县令。然后,翟义、刘宇、刘信、刘璜招集车骑、材官士和东郡中英勇果断的猛士,带领他们进攻东平国都无盐县,吞并了东平国。刘信在这里称皇帝,翟义向各郡国发布讨伐王莽的檄文,檄文称王莽毒死了刘衎,做了摄皇帝,想灭绝汉室...

如果刘备的北伐大业成功复兴汉室,他会是千古帝王吗?
这封信就是让天下有识之士以及刘备能够诛杀曹贼,刘备就是凭着这个衣带诏,蜀中建了一个大蜀国。那么如果刘备真的,大业成功恢复汉室,他会成为千古帝王,下面我们来具体的分析一下。汉献帝还在,他怎么能成为帝王我们要知道一个最残酷的真相,曹操的儿子曹丕死的时候,汉献帝都没有死,曹操死后,汉献帝...

汉室将衰民不安,这句话什么意思
政权都不稳定了,你管理下的人民也能感觉到不安,也过不好安稳的日子

黄岛区17148198633: 三国都乱的一塌糊涂 为什么各位诸侯还要封侯?
呈倪利多: 封侯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当年因为黄巾之乱,各地都允许私自建立武装,到了后来便发展成为了地方势力,之所以封侯只是为了出师有名,打着朝廷的旗号,其实各路诸侯仍然个怀鬼胎,为自己的利益而争取,所以当年吕布为什么要向朝廷领徐州牧,曹操也为什么要挟天子以令诸侯了!

黄岛区17148198633: 三国时期为什么那些诸侯在皇帝的眼下还敢自行争夺地盘?视汉帝为无物? -
呈倪利多: 汉室衰微,说白了就是汉帝只是个名号而已,没有力量

黄岛区17148198633: 三国时期连朝廷都没有了吧 哪来的封侯? 而且 关键是封不封有什么区别? -
呈倪利多: 不是这样的,三国初期汉室的封侯还是非常有用的,这就是所谓的师出有名,如果没有朝廷的封,那就是草寇、土匪,曹操终其一生也不敢篡位,很大程度上就是忌惮汉室的影响力

黄岛区17148198633: 跪求《三国演义》第71 - 120回读书笔记~~100字概括就行 -
呈倪利多: 根据本人,在读完三国演义之后,本人,总结了一个理论,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国演义开篇便道,东汉末年,汉室衰落,诸侯群起,天下即将大乱到之后的黄巾起义,董卓作乱,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都体现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其次,在看完70-120回中,我也得出了又一结论,那便是天下不仅是有能者居之,而且还要顺应天意,就是说时势造英雄,不是英雄造时势,诸葛亮虽然有才,但助刘备只获得三分之一的天下,尤其,更能证明之观点的事实是,诸葛亮六出祁山,最后一次,差点把司马懿灭了,汉室快复兴了,但天降大火将诸葛亮唯一的一点希望给扑灭了,诸葛亮走了,蜀汉灭了,曹氏兴旺了,司马昭称帝了,西晋建立了.

黄岛区17148198633: 为什么刘备没成功 -
呈倪利多: 原因很多. 我认为最大的原因,是东汉末政治腐败,战乱频繁,人心思安.汉室早已在普通百姓中失去了号召力. 而刘备还想要兴复汉室.统治西蜀期间,虽然有诸葛亮等辅佐,但无论从经济、人口还是军事上,都无法与曹魏抗衡. 从一件小事可以看出天下归属:当时三国所铸的钱币中,曹魏的钱币等次最高,反而是西蜀的最低. 实力不足,又得不到百姓的支持.刘备不败,曹操就是白痴...

黄岛区17148198633: 三国演义的经过 -
呈倪利多: 汉室倾颓,诸侯蜂起,曹操脱颖而出,统一北方,刘备集团先是四处流浪,迎来诸葛亮后开始发展壮大.在赤壁之战形成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局面.刘备也在取益州发展到巅峰,但不久又衰弱.之后,曹丕刘备孙权先后称帝.在诸葛亮六出祁山和姜维九伐中原后蜀灭亡.魏被晋所吞.晋又把吴吞.

黄岛区17148198633: 三国...为什么要尊刘贬曹??? -
呈倪利多: 读《三国演义》的人,绝大多数都是站在尊刘贬曹的立场上,以刘备为汉室正统,以曹操为朝廷之贼.我以为《三国演义》之所以给人这种感觉,是因为作者要更好的表现小说里的矛盾冲突,势必要...

黄岛区17148198633: 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600字) -
呈倪利多: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体表现了统治者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

黄岛区17148198633: 中国古代三大分裂时期及特点
呈倪利多: 古代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大体分为1.春秋战国时期,直至秦扫六国.特点:主要是东周的各诸侯的割据.2.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晋,南北朝,直至隋一统南北.特点:汉室衰危,三国而立,晋取代曹魏,灭吴,而晋得到的始终是半壁江山,少数民族的崛起.各地大变动!3.唐末,蕃镇割据,五代十国,继而又是宋,辽,西夏,吐番,大理的并立局面,直至忽必烈统一各地.特点:唐末,番镇割据,形成各地势力,摆脱中央控制,契丹,女真和蒙古族的崛起!求采纳

黄岛区17148198633: 三国时期的刘备为什么会败? -
呈倪利多: 蜀汉的灭亡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刘禅投降只是蜀汉灭亡的象征,实际在阿斗投降之前,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种因素已经注定蜀汉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 1、军事上,刘备彝陵大战的失败就已经为蜀汉的失败埋下了伏笔,或者往前说,...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