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反对郑卫之音,为什么诗经里选取了郑风和卫风

作者&投稿:无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先秦诸子中,孔子是最早重视文艺及其社会作用的。
孔子的文艺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在孔子建立的以“仁”学为核心的一整套思想体系中,其“乐教”思想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然而人们对其论“雅乐与郑声”的思想,至今仍有不同理解。

长期以来,不少学者认为孔子重视雅乐,排斥郑卫之音与他保守的政治立场有关,是孔子思想中的糟粕部分。孔子“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论语·阳货》)及“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论语·卫灵公》),表现了他文艺思想中的保守复古倾向。
有学者提出,“孔子认为雅乐可以陶冶人的思想感情使之正而不邪,有助于养成以仁义为特点的高尚道德品质,而不会去作悖礼违义的事情。‘郑声’实际是指当时的‘新乐’,它的节奏明快强烈,曲调高低变化较大,故容易激动人心。

所谓‘淫’,是指过分,不合中正平和之意。孔子认为新乐任其感情之自然发展而无节制,容易诱发人们的私欲,不利于培养以仁、礼为内容的道德品质,所以要‘放’,要禁绝之。他把‘雅乐’比做正人君子,把‘郑声’看做谗佞小人。这是孔子文艺思想上比较保守方面的集中表现,是不合乎时代潮流的”。并认为,“孔子贬斥郑声新乐的思想是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看不起民间新文艺,把戏曲、小说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低贱之作的重要根源”。
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即怎样认识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郑声’究竟是一种什么音乐?
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理解孔子文艺思想的真正价值。

现在一般都认为,孔子的文艺思想是以‘中和’为美。
他对《诗经》的总评论是“《诗》三百,一言以敝之,曰‘思无邪’”。
无邪,就是纯正,无过无不及,达到适度中和的审美境界。
无邪,是中和之美的具体表现。但‘思无邪’还有表示思想纯正的意思。

孔子认为文艺的形式在于充分地表达思想内容,也就是“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
《论语·雍也》篇也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说明孔子重视文艺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这种以中和为美及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美学观点,也就使得孔子更注重雅乐在陶冶人们道德情操,促进人们性格完善上的作用。以致于这种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有论者指出“孔子中和为美的美学思想,经长时期历史沉淀,已成为我们民族审美情趣的一个特色。中国人,特别是广大农民,一般说来,多愿欣赏正剧中的大团圆,欣赏和谐的节奏,不喜欢过度的紧张和强烈的刺激。悲剧在中国的发展便不如希腊。”
但这种以中和为美审美观的倾向性不足以说明孔子文艺思想的保守性。

分析孔子的文艺思想,还应了解其艺术实践活动。
很多资料表明,孔子不仅限于对文艺的评价,他本人还是一位有修养的音乐家,既有一定的音乐演奏本领,还是第一位把音乐列为教育课程的老师。
六艺中,‘乐’是其弟子们的必修课。《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学鼓琴师襄子”。
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他的弟子子游受孔子乐教的教诲,为武城宰时,实行以礼乐化民,把音乐普及到民间,到处有弦歌之声。弟子中以刚勇著称的子路也会弹瑟。
孔子与鲁国的音乐大师讨论过音乐演奏的全过程:
“子语鲁大师乐;曰:其乐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皎如也,绎如也,以成。”
可译为:“演奏开始时,众音汇合给人以变动之感,接着,演奏开始了,音乐趋于和谐,然后进入高潮,节奏特别明朗,最后戛然而止,余音袅袅,演奏便完成了”。
孔子在欣赏雅乐时,常能产生深刻的审美体验,引起共鸣。
一次,孔子在齐国听到演奏韶乐时,受到很大震撼,以至于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惊叹音乐的感染力如此强烈。这也使孔子的乐教思想具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不流于空谈。除了音乐教学之外,孔子还从事正乐的工作,他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以上所举例子,说明孔子对音乐的理解是深刻的,具有很高的审美鉴赏水平。
因此,孔子论“雅乐与郑声”就不单纯是个人对音乐的爱好和欣赏习惯问题,而是具有美学的理论思考。

那么,怎样看待孔子的“恶郑声”、“放郑声”呢?
是否由于郑声是民间音乐或是当时的‘新声’就不被孔子理解欣赏而遭排斥呢?
应该指出的是,孔子并不一般地反对民间音乐。
孔子编选的《诗经》以十五国民歌作为教材,其种类和风格是多种多样的。

他赞扬描写民间爱情题材的《关睢》;把《伐檀》《硕鼠》这些反映下层群众情感的诗歌也编入诗经。
一次郊游中,在同子路、曾皙等弟子谈各自志向时,曾皙的理想是“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其中的歌与舞自然也是民间音乐,孔子“谓然叹曰,吾与点也”。这也说明孔子并不反对民间音乐。
尽管诗经中的“郑风”多是涉及男女恋情的民歌,但是孔子并不排斥,那么,为什么反对根据郑风这些民歌谱写的曲子‘郑声’呢?

孔子自己的说明是“郑声淫”。
可见孔子所排斥的是那些不符合他的美学原则,
也就是不能以乐成人、塑造“仁”的心理结构、而腐蚀人性的音乐。

当时的郑声,现已不得而闻,但根据文献资料,能够知其大概。
郑声之“淫”一是指过分,不节制,不合中和之美,二是指郑声有黄色音乐,引人入邪的意思。
《乐记》中说,“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其特点是“怨以怒”,这自然不符合孔子的欣赏爱好。
但这还不是孔子反对郑音的主要原因。

孔子对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采取的是兼收并容的态度,对风格不同的《韶》和《武》乐,均称为尽美。
孔子反对郑声,乃是因为“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因为它与雅乐似是而实非,似真而非真,故能迷惑一些人,引起混乱。
孔子所看重的是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如果音乐对人性起腐蚀作用,他便要极力反对了。


古筝的发展过程
这儿的对举显然不是为了文采,而所对举的乃是“乐”于“舞”的形式和内容,所谓“郑卫之音”,就是“桑间濮上”,乃是郑过和卫国的民间音乐,就由此可见“叩缶、击瓮”乃是秦国当时的民间音乐,就是“韶虞”就是“韶箫”,也就是孔子听了后赞之为“三月不知肉味”的《韶》。 也有说法为:筝是战国时的一种...

指桑骂槐的真实心理
《礼记·乐记》就严厉反对,“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桑间濮上”自由狂放的浪漫爱情,有违当时的社会伦理道德而遭到批判。 实际上,指桑骂槐流传了多少年,“桑”和“槐”都背了多少年的黑锅,因为这事压根儿和它们毫无关系。“指桑骂...

为什么以前人们会把好听的音乐称为“靡靡之音”?
(《史记·殷本纪》载,殷纣王“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纣王听了却很高兴,免师涓一死。从此,纣王整天陶醉在这种歌舞之中,没有心思治理国家,不久,便被周武王打败了。后来,人们便把那种软绵绵的、使人丧失斗志的音乐歌舞称为“靡靡之音”。“郑卫之声”常常与“靡靡之音”...

千年寥落独琴在,古意何曾堕渺茫?
欧阳修为什么说韩愈听的是琵琶,而不是琴呢?因为韩愈这种大起大落的情绪变化,与儒家倡导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调之中;发而皆中节,调之和”相悖,琴音为“圣庙之乐”,雅正为本,大喜大悲只能属于不能登大雅之堂的琵琶、筝等演奏“郑卫之音”的民间乐器。但苏轼则认为“琴非雅声”。琴里若能知...

高分求刘向新序中关于无盐女那段的现代文翻译!!
齐国有一个女子,长得极其丑陋,天下没有第二个,被称为“无盐”,她人长得头部凹陷,窝抠眼,身材粗壮,大骨节,翻鼻孔,喉结突出,粗脖子,头发稀少,前鸡胸后罗锅,皮肤漆黑。年纪已经三十岁了,还没有找到对象。于是她穿着平民的短褐衣,去拜见齐宣王,她对国王的接待人员说:“我是齐国嫁不...

哪位知道傅毅《舞赋》的全文?
曰:黄帝乐曰咸池,颛顼乐曰五茎,帝喾乐曰六英。宋均曰:能为天地四时六合 之英华也。《毛诗》曰:清庙,祀文王也。《尚书》曰:八音克谐,神人以和。〕郑卫之乐,所以娱密坐、接欢欣也。〔《礼记》曰:郑卫之音,乱世之音。〕馀 日怡荡,非以风民也。其何害哉?〔馀日,听览之馀日也...

郑卫之音典故
魏文侯和齐宣王对郑卫之音的态度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对传统雅乐的厌倦,他们更倾向于活泼、清新的俗乐。孔子作为儒家代表,因其对郑声破坏雅乐的担忧,对郑卫之音持批判态度,《乐记》中亦将其视为乱世音乐的象征。在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使得“郑卫之音”成为颓靡音乐的代名词,反映了不同...

...曼丽之容不悦于目,郑卫之声不过于耳”什么意思?
眼睛不沉迷美丽的容貌,耳朵不听取靡靡之音。曼丽 指美丽 悦 喜欢高兴 引申为沉迷。郑卫之声: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因儒家认为其音淫靡,不同于雅乐,故斥之为淫声。(百度百科)

简述中国古代先秦的音乐思想
如他在《华原磬》一诗里,借传统的泗滨磬被废弃而改用华原磬来影射君王重用宦官,不听忠臣直言,认为关健在于改善政治,他在《策林·六十四》中又说:“盖政和则情和,情和则声和,而安乐之音由是作焉。”他对那些主张取消民间音乐恢复“古乐古曲”的极端复古派曾痛加批驳: “臣故以为销郑卫之声,复正始之音...

秦始皇的后宫生活:子女近50人 似乎未立过皇后
“秦王立一年,薨,谥为孝文王。太子子楚代立,是为庄襄王。庄襄王所母华阳后为华阳太后。” 关于“叶阳后”,王先谦《汉书补注》引述了沈钦韩的说法,认为《论衡·谴告》中说到“秦穆公好淫乐,华阳后为之不听郑卫之音”,所以《张敞传》“叶阳”是“华阳”之误。“叶”字和“华”字确实字形相近,误写误读...

景东彝族自治县19418119897: 孔子所反对的“郑声”指的是什么? -
管矩必澳: 孔子曾说“郑声淫”,有关“郑声淫”的传统解释,多不离《诗经·郑风》,或认为“郑声”则《郑风》,或认为“郑声”乃《郑风》之音乐.前者与“思无邪”及《诗》之为经相抵牾,后者乐淫而诗不淫的观点有违“诗乐一致”的原则.事实上,“郑声”是产生于《诗经》之后的一种“新声”,与《郑风》无关.《郑风》与“郑声”虽然都不脱郑俗的影响,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前者虽难掩其浪漫与野性,但却自然、纯净,符合孔子时代的“无邪”标准;后者则以满足声色享受为目的而有涉于淫,故孔子称前者为“无邪”,而斥后者以“淫”.

景东彝族自治县19418119897: 孔子的贡献 -
管矩必澳: 1、文献学上的贡献.我国传世的第一部文学作品《诗经》,是由孔子整理成书的.《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古时有诗3000余篇,孔子选取其“可施于礼义”的305篇,按风、雅、颂分类,形成《诗经》文本,并作了解说.《尚书》又称《书》...

景东彝族自治县19418119897: 孔子对诗经的改革是在哪个层面进行的 -
管矩必澳: 孔子对诗经的改革是在哪个层面进行的?篇章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古时有诗三千余篇,孔子删除其重复的,选取其"可施于礼义"的,形成了三百零五篇的《诗经》文本. 孔子还对《诗经》的主旨,作用和若干篇章作了重要解说.

景东彝族自治县19418119897: 孔子评价《诗经》中哪一篇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管矩必澳: 1、孔子评价《诗经》中的《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2、简介 《关雎》是指《关雎》这组诗的音乐,音乐是三篇为一组,即《关雎》《葛覃》《卷耳》这三篇的音乐成为一组,就称为《关雎》. 1)《关雎》写君子求得淑女而结婚,《葛覃》写已出嫁的女子准备回娘家探望父母,所以乐调是乐而不淫; 2)《卷耳》是写妻子怀念在外远行的丈夫,诗里有“维以不永伤”的话,所以乐调是哀而不伤.

景东彝族自治县19418119897: 诗经是孔子编成集子的吗 -
管矩必澳: 史记·孔子世家》说,诗原来有三千多篇,经过孔子的删选,成为后世所见的三百余篇的定本.这一记载遭到普遍的怀疑.一则先秦文献所引用的诗句,大体都在现存《诗经》的范围内,这以外的所谓“逸诗”,数量极少,如果孔子以前还有三千...

景东彝族自治县19418119897: 孔子对<<诗经>>的评价? -
管矩必澳: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景东彝族自治县19418119897: 选择《诗经》里喜欢的一首或几首诗说说喜爱它的原因,就内容和形式方面的论文 -
管矩必澳: 《诗经-国风-郑风-溱洧》这首诗我比较喜欢:它描写了上巳节这天僻远的旷野上一对未婚男女相会、游玩、定情的故事.全诗篇幅短小内容充实.特别是对话手法不仅把这对青年男女的情态表现得活灵活现,而且增强了诗的喜剧色彩和感染力.全诗语言通俗明白,句式多变,结构完整.上巳节------汉民族传统的情人节,具有悠久的历史.上巳节------在我国各少数民族从西周直延至今天.上巳节------就是农历三月三.

景东彝族自治县19418119897: 诗经中最早提出删诗说的是 -
管矩必澳: 好像是司马迁 《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

景东彝族自治县19418119897: 诗经里的风雅颂,都是谁整理的 -
管矩必澳: 由孔子及其子弟. 所谓风、雅、颂,是指《诗经》 按音乐划分的三个类别.“风”,是指国风,即西周时期各国的民间歌谣.“雅”,是周王京畿 的乐歌,周王京畿被周人称为夏,古代雅、夏通用,故有此称.“雅”分大雅、小雅,意与后世的大曲、小曲相近.“颂”,是形容、赞颂的意思,是当时统治者进行祭祀时的乐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