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之辨脉法

作者&投稿:钭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问曰:脉有阴阳者,何谓也?

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

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问曰:病有洒淅恶寒,而复发热者,何?

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

曰:何谓阳不足?

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

曰:何谓阴不足?

答曰:假令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阳脉浮(一作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

其脉沉者,荣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

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流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一云秋脉)

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一云夏脉)

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

脉萦萦,如蜘蛛丝者,阳气(一云阴气)衰也。

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

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一作纵)。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

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

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

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也。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

答曰:脉大而浮数,故知不战汗出而解也。

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

答曰:其脉自微,此以曾经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何也?

答曰: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脉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脉数而解者,必能食也;脉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问曰:病脉,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

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

师曰:立夏得洪(一作浮)大脉,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苦疼重者,须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须发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脉,是其时脉,故使然也。四时仿此。

问曰: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

答曰:假令夜半得病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阴得阳则解也。

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假令脉迟,此为在脏也。

趺阳 脉浮而涩,少阴脉如经也,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何以知之?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今 趺阳 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弦而浮(一作沉),才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若反滑而数者,故知当屎脓也。(《玉函》作溺)。

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

趺阳 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 趺阳 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病,医特下之所为也。荣卫内陷,其数先微,脉反但浮,其人必大便硬,气 噫 而除。何以言之?本以数脉动脾,其数先微,故知脾气不治,大便硬,气 噫 而除。今脉反浮,其数改微,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 潮热 发渴,数脉当迟缓,脉因前后度数如法,病者则饥。数脉不时,则生恶疮也。

师曰:病人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欲著复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阳微则恶寒,阴弱则发热,此医发其汗,令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著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又阴脉迟涩,故知血亡也。

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腑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硬,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脉迟尚未可攻。

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下,体形不仁,乍静乍乱,此为命绝也。又未知何脏先受其灾,若汗出发瞤,喘不休者,此为肺先绝也。阳反独留,形体如烟熏,直视摇头,此为心绝也。唇吻反青,四肢浆习者,此为肝绝也。环口黧黑,柔汗发黄者,此为脾绝也,溲便遗失、狂言、目反直视者,此为肾绝也。

又未知何脏阴阳前绝,若阳气前绝,阴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阴气前绝,阳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温,心下热也。

寸口脉浮大,而医反下之,此为大逆。浮则无血,大则为寒,寒气相搏,则为肠鸣。医乃不知,而反饮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噎。

趺阳 脉浮,浮则为虚,浮虚相搏,故令气噎。言胃气虚竭也。脉滑则为 哕 ,此为医咎,责虚取实,守空迫血。脉浮、鼻中燥者,必 衄 也。

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蓄积有脓也。

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差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

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

清邪中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下,名曰浑也。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所为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

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混,内外不通,上焦怫郁,脏气相熏,口烂食龂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

若卫气前通者,小便赤黄,与热相搏,因热作使,游于经络,出入脏腑,热气所过,则为痈脓。

若阴气前通者,阳气厥微,阴无所使,客气内入,嚏而出之,声嗢咽塞,寒厥相逐,为热所拥,血凝自下,状如豚肝。阴阳俱厥,脾气弧弱,五液注下,下焦不阖,清便下重,令便数难,脐筑湫痛,命将难全。

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蜷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

脉阴阳俱紧,至于吐利,其脉独不解,紧去人安,此为欲解。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此为晚发,水停故也,为未解;食自可者,为欲解,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扰者,必欲解也。若脉和,其人大烦,目重,睑内际黄者,此为欲解也。

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虚,风为热,虚为寒,风虚相搏,则洒淅恶寒也。

脉浮而滑,浮为阳,滑为实,阳实相搏,其脉数疾,卫气失度。浮滑之脉数疾,发热汗出者,此为不治。

伤寒欬逆上气,其脉散者死。谓其形损故也。


《内经》中一种为后世失传的脉法
《黄帝内经》当中有“脉”字一千一百余处,多是讲“经脉”与“脉诊”之含义。通过对脉的诊察,而探索脏腑经络疾病信息,这是古人掌握外在征象从而了解身体内部信息的重要方法。《素问·邪气藏府病形》云:“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在后世当中最常见的是“寸口脉法”——“按尺寸,观浮沉滑涩,...

现在比较知名的中医脉学方面的著作有哪些?
他在《伤寒论》中说:“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侯、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表明其研究《伤寒沦》是从脉、证、方、治几方面着手,亦即按照张仲景辨证论治的精神进行的。现行《伤寒论》本,一般认为卷一、二《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三篇及卷七《辨不可发...

四时脉象,圆矩浮沉~《黄帝内经.素问》(17)
脉是血流汇聚之处,是血液周流的通道,而血液周流靠气主导。脉象长说明气血调和,运行通畅,健康无病,为气治;脉象短说明气血不足无力,为气病;数脉说明体内有热邪,热邪会导致心中烦躁;大脉说明体内邪气过盛,病情在发展之中。 从人体上、中、下三部脉象分析,上部脉象充盛反映有邪气滞于人体上部,会有呼吸急促的症状...

濡脉与弱脉的区别在于
关于弱脉客观形象的比喻脉诀》提出了“如烂绵相似”,是形容其软。其后《察病指南》、《脉法统宗》、《脉论要篇》等书都引用其说。《四诊举要》说:“无力为弱,柔小如绵。”其意亦同。《外科精义》引仲景:“绵绵如泻漆之绝。”按此语出《伤寒论·辨脉法》原文为:“脉都绵如泻漆之绝者,...

怎么把脉?如何看脉象?
如《素问•六节藏象论篇》中曰:“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近代医生诊脉单持寸口,而废弃全身诊察之法,可得知各脏器之...

伤寒论辨脉法平脉法讲义作者简介
1988年,他荣获日本医师会的最高荣誉奖——优功奖,以表彰其生前的杰出成就。1981年,他因贡献卓越被授予日本文部大臣奖。大冢敬节的主要著作包括《皇汉医学要诀》、《汉方医学临床提要》、《东洋医学史》等,以及专著《伤寒论辨脉法平脉法讲义》等。这些著作深入探讨了《伤寒论》的脉象辨识和基本脉法,...

伤寒论辨脉法平脉法讲义图书信息
这部图书名为《伤寒论辨脉法平脉法讲义》,定价为人民币25.00元。它是由日本著名学者大冢敬节撰写,王宁元先生进行翻译的。这部学术著作由中国华夏出版社出版,于2011年7月1日公开发行。书籍采用大32开本设计,其国际标准书号为9787508065403。这部作品详细讲解了伤寒论中的辨脉法和平脉法,对于理解和研究...

活血化瘀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良效
《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云:“盖胃者汇也,乃冲繁要道,为患最易。”阳明胃腑,易损易滞,易虚易实,气病、血病多见。如王清任《医林改错》云:“血管无气,必停滞而瘀。”《脾胃论》指出“脾胃不足,皆为血病”,或“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伤寒论·辨脉法第一》说:“中焦不治,...

我学《伤寒论》(【4】欲解时)
这个要从阴阳互根的原理去理解,在《伤寒论.辨脉法第一》篇中有这样一段话:“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着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身”,这也是“冬吃萝卜夏吃姜”的道理。亥子丑这个时间段阴气最盛,...

《伤寒论》在传染病的辨证与治疗上,张仲景提出了什么?
《伤寒论》全书10卷,22篇,除重复外,共397法,113方。在传染病的辨证与治疗上,张仲景首倡以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辨证为纲,对伤寒各病的辨脉审证大法和立方用药规律作了全面论述。仲景把外感病的各种不同情况用“六经病”来归纳。其中三阳病多属热证、实证。如伤寒初起,病邪...

婺源县13851154671: 《注解伤寒论》与《伤寒论条辨》在内容的排序上有何差异 -
枝莲保心: 1、与《注解伤寒论》相比,《伤寒论条辨》删掉了“伤寒例”,并将太阳病分为风伤卫、寒伤营、营卫俱伤三部分. 2、《注解伤寒论》,伤寒著作.十卷.汉·张仲景著,金·成无己注.书成于1144年.现存最早的《伤寒论》全注本.明赵...

婺源县13851154671: 《伤寒杂病论》主要内容是什么?
枝莲保心: 《伤寒杂病论》共16卷,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该书流传至宋代... 与此同时,张仲景还以“平脉法”、“辨脉法”、“伤寒例”(一说为王叔和整理时...

婺源县13851154671: 请教善知士:《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灵枢》《素问》《难经》《温病条辨》原文各是多少字呢? -
枝莲保心: 《伤寒杂病论》《伤寒论》十卷22篇本,为网络本,含宋臣序、张仲景自序、辨脉法、伤寒例、辨痓湿暍脉证、六经病、可与不可.全书——含标点62506字.测算中间一页,含标点1328字,人工测标点为287个,除标点字数为总字数的78....

婺源县13851154671: 请问便泌吃什么药效果最好而且副作用比较小?
枝莲保心: 治疗便秘验方 1 .白术散治疗便秘 :取生白术适量 ,粉碎成极细末 ,每次服用白术... 由此人们对仲景之三承气汤使用较多,其声名也得以“远扬”.以致有时临床不辨患...

婺源县13851154671: 关于中医六经辩证和主证 -
枝莲保心: 六经辨证乃仲景之辩证法, 修改完善等下 六经为 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 以阴阳为总纲,用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作为辨证纲领,从邪正盛衰、病变部位、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对外感病进行分析辨别,并用以指导临床治...

婺源县13851154671: 向“tz”请教;黄帝内经是否难懂普通人可以看懂黄帝内经吗?我有本
枝莲保心: 我是学西医的,对中医虽说不是一窍不通,但仅略知一二.黄帝内经,我看过,能看懂... 总之,仲景之书分论各治,既昭示人辨证论治的原理原则,又指出了辨证论治的具体...

婺源县13851154671: 伤寒论的内容 -
枝莲保心: 《伤寒论》 全书10卷,共22篇,列方113首,应用药物82种. 第一卷为“辨脉法”和“平脉法”两篇,主要论述伤寒及杂病的脉、证与预后. 第二卷为“伤寒例”、“辨痓湿暍脉证”、“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主要总论六经发生、发展、治疗、...

婺源县13851154671: 我肾虚但是不知道是阳虚还是阴虚 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怎么一目了然明明白白 -
枝莲保心: 阳虚爱出汗,阴虚怕冷!

婺源县13851154671: 便秘怎么办 ? -
枝莲保心: 说下我治便秘的亲身经历,希望能帮到你 以前老不出大号,明明都有吃素菜,还有喝酸奶、普洱茶什么的,睡眠也很充足,就是不知道为什么,后来一个朋友说我这种情况是肠无力,蠕动慢,推荐我买些中药饮片香竹堂秘制药橙干泡水喝,于是...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