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粉植物群

作者&投稿:地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很喜欢古生物学,但是我却没有选这个专业,请问有哪些较为专业的书籍、网站之类的,能推荐一点吗?纪录片~

古植物的热度比古动物更低,对此不是很了解。也不太感兴趣。

我不是生物系的也不是学古生物,对此的认识很业余。

不过这边有几本书
古生物学名词 (豆瓣)
《古植物学基础》 (苏)梅 茵(Мейен,C.B.);【摘要 书评 试读】图书 这本书豆瓣都没法收录,不过淘宝还有卖家卖。作者是俄罗斯Серге́й Ви́кторович Ме́йен
《古生物学原理(第3版)》 富特 (Michael Foote), 米勒 (Arnold I.Miller), 樊隽轩, 詹仁斌【摘要 书评 试读】图书
古生物学原理,也有植物的部分。

学习古代植物之前应该有现代植物的基本概念,所以基本的普通生物学和植物学的书是必须要看的。


要是通晓英文就好办了,在美国亚马逊上搜palaeobotany出来一排。
比如这本How the Earth Turned Green: A Brief 3.8-Billion-Year History of Plants,看起来是个简单的植物史。

更专业点的中文书可以看中国古生物志,都是古生物研究所的人编写的。几十年一直在出,植物学的部分有几本的,比如:
《中国古生物志:云贵晚三叠世孢粉植物群(总号第196册 新甲种第16号)》 尚玉珂,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摘要 书评 试读】图书

辽西早期被子植物及伴生植物群 (豆瓣)
这本书也是专业的,不过应该绝版了,请去孔夫子或者淘宝看看。

我觉得我们业余学习者不用学得太专业,实验也没条件做。买个图册看看化石知道点原理看看就好了。

中国早白垩世的植物地理分区非常明显,根据对孢子花粉的研究,境内至少存在两个明显差异的孢粉植物群。 ①无缝双囊粉类-无突肋纹孢(Disacciatrileti-Cicatricosisporites)植物群。分布于北方区,主要包括东北和华北北部地区。这里植物繁茂,尤其是松科、罗汉松科和海金砂科等植物,形成丰富的煤藏。也说明这里是温暖潮湿气候带。②克拉梭粉-莎草蕨孢(Clas-sopollis-Schizaeoisporites)植物群。分布于南方区,多产出于含膏盐沉积的红色地层, 反映出当时较为炎热而干旱的气候环境。在北纬40°~50°之间,存在着一个呈北西西-南东东方向的条状过渡带,南北植物群发生混生现象。从全球分布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南、北两个植物区与干旱带和湿亚热带的情况相当。

(一)产地及层位

本文综合前人对辽西冀北土城子阶孢粉研究的主要成果,对其产地和层位分述如下。

1)蒲荣干等(1982)对北票大板蔡家沟土城子组下段孢粉植物群作了较好的研究,共获孢粉20个属种,其中 Classopollis 花粉含量高达 86.2%,定其时代为晚侏罗世早期。名单及百分含量统计见表1-3-4、图1-3-2所示。

图1-3-2 中生代土城子期与前土城子期Classopollis花粉含量比较

表1-3-4 辽西晚侏罗世地层孢子花粉主要属种分布表

2)张望平(1989)对冀北宣化堰安沟、万金渔儿山西侧两地土城子阶(即原后城组)的孢粉进行了系统研究,共获孢粉植物将近百种,首次建立了冀北土城子阶孢粉组合——克拉梭粉-冠翼粉-希指蕨孢(Classopollis-Callialasporites-Schizaeoisporites)组合,时代定为晚侏罗世早期。属种名单及百分含量统计见表1-3-5。

3)吴洪章对北票土城子西南约300m处北参1井土城子阶上段钻孔岩心孢粉进行了鉴定,共获孢粉6种:Deltoidospora sp.,Cyathidites minor,Cicatricosisporites australiensis,Classopollis annulatus以及Piceaepollenites sp.等,并建立了四字粉-克拉梭粉(Quadraeculina-Classopollis)组合,相当这一组合的层位还有辽东的小东沟组,兴安岭东南部的傅家洼子组,定其时代为晚侏罗世。

4)本次建阶研究中,我们对土城子阶典型剖面及剖面以外地区分别进行孢粉取样,凡获得化石的标本均列入表1-3-6。典型剖面上的样品号与地层层号一致。剖面以外的编号说明如下:GS1-2、Jtc1为北票大板辛家沟—鱼龙沟剖面土城子阶下部;GS7-1、GS7、GS8 胥家沟剖面土城子阶下段;GS14相当于典型剖面土城子阶上部的47层。孢粉化石由元红分析,丁秋红鉴定。

(二)组合特征及时代

辽西和冀北土城子期孢粉组合特征在总体面貌上比较接近,但存在着某些差异。

1.辽西地区

本区以往仅知土城子阶下部含孢粉化石(蒲荣干等,1982),本次研究,我们在上部也分析出少数孢粉(仅有一块样品含化石),因此无法计算平均含量,它们似乎与下段存在一定差别,故将下、上两段分别叙述。

表1-3-5 河北土城子组孢粉含量

续表

下部:本文的土城子阶下部孢粉组合基本上涵盖了蒲荣干等的成分,总体特征是以裸子植物花粉占绝对优势,平均为 83.31%;蕨类孢子居次要地位,平均占 16.64%,裸子植物花粉中以 Classopollis 为主,平均含量 60.56%~86.20%(前者主要为巴图营子地区;后者为大板镇地区)。其他的松柏类有双囊粉,常见者为原始松粉(Protopinus),似云杉粉(Piceites),假云杉粉(Pseudopicea),云杉粉(Piceaepollenites),束松粉(Pinuspollenites)等。还有少量的南洋杉粉(Araucariacites),皱球粉(Psophosphaera),球形粉(Spheripollen-ites),冠翼粉(Callialasporites)等。其余的裸子植物仅有银杏、苏铁类花粉 Cycadopites、Chasmatosporites,含量甚微。蕨类孢子中以三角孢 Deltoidospora(平均占5.25%),其次为拟桫椤孢 Cyathidites(平均占 2.05%),新叉瘤粉 Neoraistrickia(1.84%)。Leptolepidites(1.43%),Osmudacidites(1.65%),同时还见有 Punctatisporites,Verrucosisporites,Converruco-sisporites,Concavissimisporites,Asseretospora,Lycopodiumsporites等零星出现,在个别样品中(GJP21-35f)无突肋纹孢Cicatricosisporites 达9.38%,并以蕨类孢子占优势(高达81.25%)。

表1-3-6 土城子组下段孢粉组合统计表(丁秋红鉴定)

续表

上部:以裸子植物花粉占绝对优势(平均96.89);蕨类孢子居次(3.15%)。裸子植物花粉松柏类掌鳞杉科的Classopollis 为主(19.83%),拟苏铁粉(Cycadopites)居第2位(17.05%),其他的松柏类花粉还有Psophosphaera(达10.85%),拟罗汉松粉(Podocarpidites)(1.55%),Protopinus(13.95%),Piceites(3.88%),Piceaepollenites(11.05%),Pinuspollenites(12.04%)。另外还见有零星的Callialasporites(0.78%)及似麻黄粉(Ephaedripites)(0.78%)。蕨类孢子仅见有三角孢(Deltoidospora)(2.33%)及Punctatisporites(0.78%)。另外在北票土城子乡土城子阶上段见有少量孢粉:Deltoidospora sp.,Cyathidites minor,Cicatricosisporites australiensis,Classopollis annulatus.和Piceaepollenites sp.等。

还应补充一下辽宁北部大觉堡地区土城子阶孢粉资料(吴洪章,1998)。根据煤田101队 M20号钻孔孢粉化石组合以裸子植物花粉占绝对优势(含量高达95%),其中以双囊粉最为丰富。Classopollis 及 Quadraeculina limbata 含量很高;蕨类孢子贫乏,仅见有 Deltoi-dospora 及Sphagnumsporites 等。这个组合与辽西土城子阶孢粉组合完全可以对比。就整个辽西(也包括辽北)地区土城子阶的孢粉植物群而言,虽然上、下两段化石成分及含量有一定差异,但因上段地层多属以风成的荒漠沙丘为主,局部沙漠绿洲环境,孢粉化石保存较少,目前尚难以建立独立的孢粉组合。所以,本文暂将上、下两段作为一个组合处理,都归入蒲荣干等(1995)建立的四字粉-克拉梭粉(Quadraeculina-Classopollia)组合之中。

2.冀北地区

该区以往有关土城子阶的孢粉资料很少。张望平(1989)填补了这一空白,在河北宣化堰家沟、万金渔儿山两地的土城子阶中分析出丰富的孢粉化石,鉴定出 55属近百种并建立了克拉梭粉-冠翼粉-希指蕨孢(Classopollis-Callialasporites-Schizaoisporites)组合(表1-3-5)。组合特征如下:

在组合中,以裸子植物花粉占绝对优势(91%~97%),蕨类孢子很少(3%~9%)。裸子植物花粉中主要是Classopollis含量最高,可达91%,有7种之多。其次是Callialasporites(1%~4%),出现的频度和丰度之高是中生代任何时期所不能比拟的,有9个已知种和4个新种。组合还伴随少量双气囊松科花粉,单沟花粉和隐孔粉。

组合中蕨类孢子仅有少量的Dektiudisoiram,Tidusoirutesm,Klukisporites,Debsiusoirutesm,Buretusoirutes和部分新种Cyathidites xuanhuaensis,Granulatisporites obscurus,G.labiatus等。同时发现稀少的海金砂科的无突肋纹孢子Cicatricosisporites及莎草蕨科孢子的希指蕨孢(Schizaeosporites)(表1-3-5)。

3.孢粉组合的时代

土城子阶孢粉组合中,冀北地区的Classopollis花粉含量高达91%;辽西地区为60.56%~86.20%,可见在组合中居绝对优势地位。就Classopollis属本身而言在地质历程中,是从晚三叠世出现,而且可以一直延续到新生代的老第三纪,所以它并不具有更大的时代意义。但是,当它与环境和气候相结合起来加以考虑时,其时代意义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它是干旱气候的“指示计”。我们已经知道,在北半球的侏罗纪时有两次较明显的气候升温事件,第一次是发生在早侏罗世的图阿尔期,第二次是发生在中侏罗世晚期(卡洛维期)至早白垩世初期,而晚侏罗世早期达到了干旱的最高峰。在侏罗纪期间,欧洲大陆上随着两次升温事件的发生,Classopollis花粉也出现了两次含量的高峰值(图1-3-2)。而土城子阶孢粉组合中的Classopollis的高峰值正好与晚侏罗世早期的高峰值相一致,从而间接证明,土城子期的孢粉组合时代应属晚侏罗世早期。

Classopollis的高含量也是我国晚侏罗世孢粉组合的一个共同特征,如陕西的安定组,浙西的寿昌组下段;云南澜沧的南甸红层;四川、湖北的蓬莱镇组等,它们的含量平均都在50%以上。西欧、波兰、荷兰及俄罗斯南部上侏罗统孢粉组合中皆以Classopollis 花粉极大丰富为特征。这是因为在欧亚大陆上,于晚侏罗世牛津期—基默里奇期海浸范围不断扩大,引起北半球的升温事件;同时诱发出在欧亚大陆上的西部、南部和中部产生出一个干旱气候带(参见图2-3-4),而辽西-冀北,也包括大兴安岭南部、辽宁北部,直至吉林通化、柳河、辽宁的新滨等地无不受到这个干旱气候带影响。

在土城子阶孢粉组合中还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冠翼粉(Callialasporites)及个别早白垩世繁盛分子无突肋纹孢(Cicatricosisporites)和希指蕨孢(Schizaeoisporites),反映了一个比中侏罗世偏新的植物群面貌。在辽西地区本组合中出现了三角孢(Deltoidospora)的较高含量。

Callialasporites在早侏罗世极个别见及,至中、晚侏罗世逐渐繁盛,如我国陕甘宁盆地中侏罗统延安组、上侏罗统安定组;甘肃靖远中侏罗统王家山组;湖北长江三峡地区中侏罗统延安组均有一定的含量;瑞典中侏罗世地层中也较普遍出现。澳大利亚的佩斯(Perth)盆地Callialasporittes dampieri种作为划分中侏罗统巴柔阶至上侏罗统基默里奇阶的孢粉组合带,本组合中很多种可以与之对比。

众多的孢粉学者都认为Cicatricosisporites和Schizaeoisporites是早白垩世较为繁盛的分子,如我国江苏葛村组、内蒙古固阳组、甘肃、青海的河口组等孢粉组合中,它们均很发育。但在国内、外晚侏罗世的地层中皆有少量出现,如我国陕西的安定组、英国南部、荷兰东部及俄罗斯地台等晚侏罗世孢粉组合中分别都有报道。本组合中出现不多,显然可视其为先驱分子,并可作为指示土城子阶孢粉组合的时代不会老于晚侏罗世早期的一个重要依据。

(三)古气候与古植物地理区

孢粉植物群和产生它们的母体大化石植物群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发生、发展演化与灭绝受多种因素的控制和影响,但其中较为重要因素是气候条件。而植物的形态及构造特征是长期对周围环境,特别是气候环境适应的结果。气候因素包括温度和湿度两个方面。气候的温度和湿度不仅控制有机界生物群本身,同时也控制着含有植物和孢粉的无机界的沉积物特征。土城子期的沉积早期以红杂色的旱化湖及河流相为主,中后期逐渐演化成大的冲积扇或旱谷,最后变化成荒漠或风成沙丘,此间以高温而干旱的气候为主,但是在某些时期或局部地区存在有半干旱—半潮湿的河湖环境及沙漠绿洲的环境。

从孢粉特征来看,Classopollis孢粉在组合中含量高达86%~91%表明干旱程度已到了顶点,这与欧亚大陆上晚侏罗世早期所形成的干旱气候带完全吻合一致(参见图1-3-2、1-3-3)。

图1-3-3 晚侏罗世气候带及主要植物分布区

Classopollis花粉属于松柏类,起源于晚三叠世晚期,灭绝于新生代的古新世。它们一般被归属掌鳞杉科。Classopollis花粉产于带叶小枝的雄性球果中,由于这些带叶小枝的形态不同,在植物大化石中往往被归入不同的属名之下,如Cherolepidium,Frenelopsis,Pseudofrenelopsis,Tomaxiella,部分的也可能为Masculostrobus。所有这些枝常常被一些完全贴生的鳞片状小叶或向内弯曲的锥形叶所覆盖。在侏罗纪沉积中被分散保存的枝叶往往多被归入人为的形态属,如Brachyphyllum(鳞叶),Pagiophyllum(锥形叶)及Elatocladus(比较长宽的叶),当然,其中有一些也可能与南洋杉科等有关。就所有这些产Classopollis花粉的母体植物而言它们的鳞片状小叶或短锥状的小叶往往具有革质状和强角质化的表皮构造特征,气孔带和气孔都有沉陷于叶肉里面的特点,这些形态和构造使得它们对高温和干旱气候有较大的适应和抵抗能力。

根据以上的证据,我们有理由认为,土城子阶及其所含的孢粉,至少是生长在亚热带至暖温带,干旱(局部地区可能为半干旱)而又富于季节性变化(木材均显示明显的生长轮)的气候条件下。

Vachrameev(1964)及 Doludenko(1984)根据中晚侏罗世的孢粉资料划分为3个Classo-pollis含量带,Ⅰ和Ⅱ带为欧洲-中国古植物地理带,Ⅰ带以南为Classopollis最高含量带(50%以上)与欧亚大陆上出现的干旱气候带相一致;Ⅱ带相当于干旱带以北的潮湿区;而Ⅲ带则与西伯利亚古植物地理区一致(图1-3-3)。

应当说明的是Vachrameev(1964)及Doludenko(1984)当时由于缺乏中国的实际资料,所划分出的干旱气候带的北界和东界并不十分准确,事实上中国东北地区在晚侏罗世早期,即土城子阶沉积期,干旱带或半干旱带的界线已达到辽北(英树沟组),吉林南部-柳河(侯家屯组)及辽东(小东沟组)地区。只是到了晚侏罗世晚期(义县期)旱情才稍微有所缓解,成为半旱—半潮湿区。所以,我们认为辽西-冀北土城子期—义县期的植物群及孢粉植物群都属晚侏罗世的欧洲-中国区,而不是西伯利亚区。




植物散粉和散粉的区别
植物散粉成分天然,更适合敏感肌。普通散粉一般会添加矿物质成分,经常使用容易出现皮肤问题。市面上大部分散粉会添加滑石粉、云母等矿物质成分,妆效和顺滑度的确不错,但如果经常使用,会导致皮肤不透气、干燥缺水,甚至出现闷痘、敏感等问题,尤其敏感肌人群并不适用矿物质散粉定妆。植物散粉适合敏感肌...

什么是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是种子植物的一种,具有根茎叶果实种子的分化。被子植物是植物界最高级的一类,自新生代以来,它们在地球上占着绝对优势。现知被子植物共1万多属,约20多万种,占植物界的一半,中国有2700多属,约3万种。被子植物能有如此众多的种类,有极其广泛的适应性,这和它的结构复杂化、完善化分不开...

群落生态学的主要类型
群落外貌(physiognomy)是指生物群落的外部形态或表相而言。它是群落中生物与生物间,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陆地生物群落的外貌主要取决于植被的特征,水生生物群落的外貌主要取决于水的深度和水流特征。陆地生物群落的外貌是由组成群落的植物种类形态及其生活型(life form)所决定的。2. 生活型类型广泛采用的是...

被子植物的生殖结构与发育(图示)
不同植物的组成常有变化。丝状器的结构,大大地增加了质膜的表面面积,这可能与助细胞的功能有关。 中央细胞是胚囊中最大的一个细胞,也是高度液泡化的细胞。成熟胚囊的增大,主要由于中央细胞液泡的膨大。中央细胞的壁厚薄变化很大,在与卵细胞和中央细胞相接处,通常只有质膜而没有细胞壁;而与反足细胞相接处,则有胞...

义马生物群特征
但谭庄组上段的孢粉组合仍表现出晚三叠世植物群的许多特征,其时代为晚三叠世,可能是早—中期。 4.4.3.2 第二段(灰白色砂岩段)中的古生物 该段以灰白色,中、细粒砂岩为主,夹少量薄层灰黑色粉砂质泥岩。底部以厚层状灰白色砂岩出现与第一段分界,上部与第三段以厚层黑色粉砂质泥岩出现为分界。厚39~59m。以...

被子植物是如何适应地球环境成为最繁盛的植物类群的?
被子植物适应地球环境成为最繁盛的植物类群的原因如下:1. 它们具有真正的花,花萼和花冠的出现为增强传粉的效率,以及达到异化传粉的目的创造了条件。被子植物花的各部分在进化过程中能够适应虫媒、风媒、鸟媒、兽媒或水媒等各种类型传粉的方式,从而使被子植物能适应各种不同的生活环境。2. 被子植物具有...

樱桃树开花结的果为什么总是不长枯萎而落
樱桃树必须经过异花授粉才能结果。异花授粉亦有两种含义,对于有性繁殖植物,是指在自然状态条件下雌蕊通过接受其他花朵的花粉受精繁殖后代的植物,对于营养繁殖的果树等作物,是指不同品种(基因型)间的相互授粉,又叫异交植物。异花授粉植物的群体是来源不同、遗传性不同的两性细胞结合而产生异质结合子...

红树林的分布特点
红树植物是一类生长于潮间带的乔灌木的通称。潮间带是指高潮位和低潮位之间的地带。红树植物的种属繁多,但从世界范围来讲,它分为西方群系和东方群系两大类。我国红树林与亚洲、大洋洲和非洲东海岸的种类同属于东方群系。因受地理纬度的影响,热量和雨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减少,红树林种属的多样性从南到北逐渐过渡...

除了蜜蜂传播以外,植物还能怎么授粉?
鸟类也是植物授粉的一大组群,比如说蜂鸟。蜂鸟也是通过采集花朵的花蜜生存,在采集花蜜的时候,很多的花粉会蹭到蜂鸟的鸟喙上。当蜂鸟在吸取花蜜的过程当中就会不自觉的给花授粉。除了这些小精灵为花授粉之外,大自然也会给这些植物的花进行授粉。很多时候当一朵花的花粉花药都成熟之后,风经过轻轻地一吹,...

植物的传粉方法
蝙蝠传粉的植物有吉贝、猴面包和电灯花等。水媒 水生被子植物中的金鱼藻、黑藻、水鳖等都是借水力来传粉的,这类传粉方式称水媒(hydrophily)。 水媒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水上传粉,如伊乐藻属、黑藻属和苦草属等植物。一种是水下传粉,如茨藻属、金鱼藻属和大叶藻等。此外,还有雨媒花,下雨时花不...

新乡县15978802779: 孢粉植物群 - 搜狗百科
辉古五水: 通过从青海省民和县松树公社上路家堡古近系西宁群 (EN1X)剖面所获得的孢粉可知 ,以拟白刺粉属、麻黄粉属为主 ,青海粉属、藜粉属次之 ,伴有其他孢粉成分参与的这种孢粉组合特征 ,反映的是晚始新世西北地区孢粉植物群面貌 ,属灌丛植被类型 ,即以蒺藜科的白刺属和麻黄科的麻黄属植物为主的灌木繁盛 ,乔木植物零星分布 ,难以形成大片林地的植物景观 .同时从出现的孢粉属种的生态习性分析 ,说明当时的气候较炎热、干旱少雨 ,大体相当于我国目前中亚热带气候类型 .

新乡县15978802779: 古生物化石的类型 -
辉古五水: 古生物化石分类有多种不同的标准,按生物级别分为动物化石和植物化石,动物化石又可分为无脊椎动物化石和脊椎动物化石等;根据个体大小分为大化石、微体化石和超微化石;为便于研究,我们常按照古生物化石的保存类型分为实体化石、...

新乡县15978802779: 孢粉学的应用领域 -
辉古五水: 孢粉统计的结果通常是绘成花粉图式来加以表达,即把各类花粉类型的百分比或浓度沉积率在一个地层序列或时间序列中表示出来.近年来计算及绘图工作都可以用电子计算机完成.为了便于花粉资料的解释,一般将花粉谱划分为若干个花粉带...

新乡县15978802779: 被子植物常见的有哪几个自然分类系统?植物分类检索表有哪几种形式 -
辉古五水: 植物分类学是植物学科中最古老和最具综合性的一门分支学科.过去的经典分类大多依据外部形态和内部解剖特征去分,后来把孢粉形态、地理分布和古生物学等方面的内容结合进去后,有助于进一步对种类的鉴定、植物演化关系的探讨和植物的分类.

新乡县15978802779: 植物的分类学 -
辉古五水: ●植物分类学简括 植物分类学是植物学科中最古老和最具综合性的一门分支学科.过去的经典分类大多依据外部形态和内部解剖特征去分,后来把孢粉形态、地理分布和古生物学等方面的内容结合进去后,有助于进一步对种类的鉴定和植物演化...

新乡县15978802779: 什么是孢粉素 -
辉古五水: 孢粉学是研究植物的孢子、花粉(简称孢粉)的形态、分类及其在各个领域中应用的一门科学.孢粉学可以分为两个领域,现代孢粉学及古孢粉学.英国加的夫大学的海德和威廉斯于1945年最先创用孢粉学一词. 孢粉学研究的基础部分为植物...

新乡县15978802779: .树木年轮分析是古气候研究常用的一种方法.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题.(共8分)(1)树木年轮的疏、密可 -
辉古五水: (1)太阳活动 (2)高温多雨 (3)地层中生物化石种类 (植物孢粉、各类沉积物特征)(4)C (每点2分共8分)试题分析: (1)树木年轮的疏、密变化具有明显的约11年周期,结合所学知识,太阳活动大直播以11年为周期. (2)棕榈树为常绿乔木,我国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属热带、亚热带,高温多雨. (3)古气候研究方法有一是历史资料,如考古发掘文物,历史文献等,二是各种天然气候记录,包括树木年轮、地层中的生物化石、植物孢粉、各类沉积物的特征,以及各种自然地理因子变迁的痕迹. (4)树木向阳一侧由于植物生长量大,故年轮线较为稀疏,观察图18,丙处年轮稀疏为南.

新乡县15978802779: 花药的发育和成熟花药的结构是怎样的? -
辉古五水: 雄蕊上产生花粉的膨大部分.通常由纤细的花丝连接於花的其他部分. 雄蕊是花的雄性生殖器官,是由具花粉囊(小孢子囊)的花药(anther)着生于一个细的花丝(faliment)上构成. 花药(anther)是花丝顶端膨大呈囊状的部分,是雄蕊...

新乡县15978802779: 求考古学、古植物学前辈给我讲讲什么是灰象法 -
辉古五水: 灰象法是用来鉴定已灰化(炭化)的植物遗存的方法,在考古学界最早是由黄其煦介绍到国内.见黄其煦:《“灰象法”在考古学上的应用》,《考古》1982年4期.现一般称为植硅石分析法.许多植物在其生长过程中从土壤里汲取硅元素,并...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