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归去来兮辞·并序》抒发了陶渊明弃官归田后的什么情感?

作者&投稿:夙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学的魅力是什么?文学的作用是什么?文学的意义是什么?文学的定义是什么?有关文学的古诗文有哪些?~

【魅力】
是思想的精灵
是情感的依托
是一切你愿意去描绘去表达的人、事、物的载体
是一切已存在或还未存在的现实的虚拟的表现形式
只有热爱文学的人才懂得她的魅力,才能形成自己对她魅力的独特见解
【作用】
文学除了拥有外在的、实用的、功利的价值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拥有内在的、看似无用的、超越功利的价值,既精神性价值。   
关于精神,可以有诸多不同的定义。我们一般是在这样的意义上界定精神这一概念的:它是人内在的一种意向性存在,是人的理性与感性诸多心理因素的有机统一,是人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因而,精神的价值不同于物质的价值,它是内在的、本体的、不断超越自身的。文学艺术的创造活动是文学艺术家的精神活动,文学作品属于人类的精神产品,文学艺术的接受鉴赏也属于人们的精神领域的活动,所以,文学艺术的精神性价值应当是其自身最为内在的、基本的价值所在。正如早期的德国现象学学家Moriz Geiger指出的,“在艺术作品中,存在着一些构成其价值的确定的特性”,那就是艺术的精神性价值的特性,即它并不以为了实现某种目的的服务的手段,那么他就无法理解艺术。这些价值是作为存在于作品之中,作为被包含在艺术作品之中的特性而被人们体验的。”   
艺术,在履行自己的种种“服务”职责时,反而已经忘记了什么是它自己,而我们在拥有过多“艺术作品”时却失落了“艺术的精神”。   
艺术,并不仅仅是工具,甚至也并不总是“作品”。但是艺术在本质上是一种生存方式,生活态度,生活的内涵,是生命赖以支撑的信仰。
【意义】
文学的意义是谈论文学的基本的出发点。问题是,在经济活动主宰世界,网络语言引导和控制信息,后现代的戏说立场统治人们精神的今天,谈论文学甚至文学的意义还有必要吗?谁还需要知道文学的意义?谁还愿意让自己与文学搭上关系?人们谈论文学的被边缘化、文学的死亡,以及伟大的文学这些话题时,似乎都与百姓的世俗生活无关,似乎与当代社会的进程无关。但事实是,文学在任何时候都与世俗生活相关,都与社会进程相关,都与人类的整体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因为,文学是人类价值建构和精神生长的过程,是人类生存意义的自我确证。

【定义】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
【古诗】
赵翼《论诗》五首
论诗(一)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论诗(二)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论诗(三)
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论诗(四)
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工夫半未全.
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论诗(五)
诗解穷人我未空,想因诗尚不曾工.
熊鱼自笑贪心甚,既要工诗又怕穷.
论诗
金·元好问
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
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如果没有老师,想要自学的话还是很难的。这个很难还仅仅是能读懂文言文,如果是写作那太难了,不仅仅是你要非常熟悉古代字词的用法,而且还要养成这样的一种习惯。就比如你现在生活在中国,想要写出一篇精彩的文章的话,其实大半的人都做不到。就是因为虽然我们都懂汉语,能说能写汉语,也听过看过一些书,可是并没有这样的素养,没有这样的知识积淀让我们去写出一篇精彩的文章。何况是古文呢?现在我们连这样的语言环境都没有了,甚至有些语文老师自己都对古文学一知半解的,教导学生也就是半瓶子醋了。
比如一句最熟悉不过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有很多种解释,不同的老师也有不同的解说。
所以说我觉得你目前不要以能写作为目的,如果以这个为目的,也许你要花费十年二十年,甚至一生时间才能学会,否则你写的东西恐怕只会贻笑大方。
言归正传,如果你完全没基础又没有老师,不妨从先从简单入手,比如你试试买本初中教材辅导书,就是《新课标初中观止读本:古文(第3版)》这类的,选的都是比较容易的文章,里面有重点字词的解析,注音,有释义等等。虽然这些注释翻译等未必真的养养准确无误,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还是比较容易上手的。
另外你如果真的要学好古文学,工具书是少不了的,买本《古代汉语词典》吧,商务印书馆的那本最好,如果觉得贵,可以先买个学生版的。


  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这篇辞体抒情诗,不仅是渊明一生转折点的标志,亦是中国文学史上表现归隐意识的创作之高峰。 全文描述了作者在回乡路上和到家后的情形,并设想日后的隐居生活,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流露出诗人的一种“乐天知命”的消极思想。

  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为州祭酒,到义熙元年作彭泽令,十三年中,他曾经几次出仕,几次归隐。渊明有过政治抱负,但是当时的政治社会已极为黑暗。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军阀桓玄篡晋,自称楚帝。元兴三年,另一个军阀刘裕起兵讨桓,打进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至义熙元年,刘裕完全操纵了东晋王朝的军政大权。这时距桓玄篡晋,不过十五年。伴随着这些篡夺而来的,是数不清的屠杀异己和不义战争。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洽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

  辞前有序,是一篇优秀的小品文。从“余家贫”到“故便求之”这上半幅,略述自己因家贫而出仕的曲折经历。其中“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及“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写出过去出仕时一度真实有过的欣然向往,足见诗人天性之坦诚。从“及少日”到“乙巳岁十一月也”这后半幅,写出自己决意弃官归田的原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是弃官的根本原因。几经出仕,诗人深知为“口腹自役”而出仕,即是丧失自我,“深愧平生之志”。因此,“饥冻虽切”,也决不愿再“违己交病”。语言虽然和婉,意志却是坚如金石,义无反顾。至于因妹丧而“自免去职”,只是一表面原因。序是对前半生道路的省思。辞则是渊明在脱离官场之际,对新生活的想象和向往。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起二句无异对自己的当头棒喝,正表现人生之大彻大悟。在诗人的深层意识中,田园,是人类生命的根,自由生活的象征。田园将芜,意味着根的失落,自由的失落。归去来兮,是田园的召唤。也是诗人本性的召唤。“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是说自己使心为身所驱役,既然自作自受,那又何必怅惘而独自悲戚呢。过去的让它过去就是了。诗人的人生态度是坚实的。“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出仕已错,归隐未晚。这一“悟”、一“知”、一“觉”,显示着诗人把握了自己,获得了新生。“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此四句写诗人想像取道水陆,日夜兼程归去时的满心喜悦。舟之轻飏,风之吹衣,见得弃官之如释重负。晨光熹微,恨不见路,则见出还家之归心似箭。这是出了樊笼向自由的奔赴呵。连陆行问道于行人,那小事也真实可喜。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一望见家门,高兴得奔跑,四十一岁的诗人,仍是这样的天真。僮仆欢喜地相迎,那是因为诗人视之为“人子”而“善遇之”(萧统《陶渊明传》)。孩儿们迎候于门,那是因为爹爹从此与他们在一起。从这番隆重欢迎的安排中,已隐然可见诗人妻子之形象。“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出处同上)。在欢呼雀跃的孩子们的背后,是她怡静喜悦的微笑。“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望见隐居时常踏的小径已然荒凉,诗人心头乍然涌上了对误入仕途的悔意;只是那傲然于荒径中的松菊,又使诗人欣慰于自己本性的犹存。携幼入室,见得妻子理家抚幼,能干贤淑。那有酒盈樽,分明是妻子之一片温情。多么温馨的家庭,这是归隐的保证。“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饮酒开怀,陋室易安,写出诗人之知足长乐。斜视庭柯,傲倚南窗,则写诗人之孤介傲岸。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诗人的心灵与生活,已与世俗隔绝,而向自然开放。日日园中散步,其乐无穷。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也只有高天阔地的大自然,才容得下诗人的傲岸呵。“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此四句之描写,显然寄托深远。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评上二句:“此陶渊明出处大节。非胸中实有此境,不能为此言也。”云“无心”而“出”,鸟“倦飞”“知还”,确乎喻说了诗人由出仕而归隐的心路历程。清陶澍集注《靖节先生集》评下二句:“闵晋祚之将终,深知时不可为,思以岩栖谷隐,置身理乱之外,庶得全其后凋之节也。”日光暗淡,日将西沉,是否哀悯晋祚,姑且不论,流连孤松则显然象征诗人的耿介之志。本辞中言“松菊”,言“庭柯”,言“孤松”,一篇之中,三致意矣。“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诗人与世俗既格格不入,还出游往求什么呢。“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亲人之情话,农人谈庄稼,是多么悦耳,多么真实。什么“应束带见”官的讨厌话,再也听不见啦。除了琴书可乐,大自然本来也是一部读不尽的奇书,何况正逢上充满希望的春天。“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驾车乘舟,深入山水,山道深幽,山路崎岖,皆使人兴致盎然。“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大自然充满了生机、韵律,令人欢欣鼓舞,亦令人低徊感慨。万物畅育,正当青春,而自己呢,已近老年。“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兮欲何之。”省察生命之有限,愈觉自由之可贵。生年无多,何不顺从心愿而行,又何须汲汲外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帝乡即仙乡,指道教所说神仙世界,其实亦可兼指佛教所说西方净土。富贵功名非我心愿,彼岸世界也不可信。由此即可透视渊明的人生哲学。他既否定了世俗政治社会,亦摒弃了宗教彼岸世界。在士风热衷官职、同时佛老盛行的东晋时代,其境界不可谓不高明。他的人生态度是认真的、现世的。他要在自己的生活中,求得人生之意义,实现人生之价值。“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此四句是诗人理想人生的集中描写。天好则出游,农忙则耕种,登高则长啸,临水则赋诗。劳动、自然、人文,构成诗人充实的全幅生命。“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结二句是诗人人生哲学的高度概括。《周易·系辞》云:“乐天知命故不忧。”化、天命,皆指自然之道。让自己的生命始终顺应自然之道,即实现了人生的意义,此足可快乐,此即为快乐,还有何疑虑呢!这是超越的境界,同时又是足踏实地的。

  《归去来兮辞》是辞体抒情诗。辞体源头是《楚辞》,尤其是《离骚》。《楚辞》的境界,是热心用世的悲剧境界。《归去来兮辞》的境界,则是隐退避世的超越境界。中国传统士人受到儒家思想教育,以积极用世为人生理想。在政治极端黑暗的历史时代,士人理想无从实现,甚至生命亦无保障,这时,弃仕归隐就有了其真实意义。其意义是拒绝与黑暗势力合作,提起独立自由之精神。陶渊明,是以诗歌将这种归隐意识作了真实、深刻、全面表达的第一人。《归去来兮辞》在辞史和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即在于此。

  在两宋时代,《归去来兮辞》被人们所再发现、再认识。欧阳修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宋庠说:“陶公《归来》是南北文章之绝唱。”评量了此辞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李格非说:“《归去来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朱熹说:“其词意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尤怨切蹙之病。”(上引文见陶澍集注本)则指出了此辞真实、自然、冲和的风格特色。宋人这些评论,是符合实际的。(邓小军)

  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题未定草》)透过“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这些愤激之语,我们感到了沉重。


  《归去来兮辞》的写景是实写还是虚写?钱钟书先生说:“《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述、直录,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而耘耔’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矣。”(参见钱钟书《管锥编》1225~1226,中华书局,1979)如此说来,本文第一大写作特色就是想象。作者写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那么,写心中之景与眼前之景有什么不同吗?眼前之景,为目之所见,先有其景后有其文,文景相符,重在写真;心中之景,为创造之景,随心之所好,随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有其景,有其景则未必符其实,抒情表意而已。

  本文语言十分精美。诗句以六字句为主,间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韵律悠扬。句中衬以“之”、“以”、“而”等字,舒缓雅致。有时用叠音词,音乐感很强。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多用对偶句,或正对,或反对,都恰到好处。描写和抒情、议论相结合,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议论,有景,有情,有理,有趣。

  语文人生 ·最后说明一点,就是陶渊明虽然归隐田园,且不论他这种做法是积极还是消极,但他毕竟不同于劳动人民。他写《归园田居》也罢,写《归去来兮辞》也罢,实际上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现象,归隐田园的也并非他一人。然而他的归隐造就了一个文学家,形成了一种文学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光照千秋。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此话虽过,但可以见出它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古文观止是小说还是散文
《古文观止》是古代散文选本,作者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收自东周至明代的文章222篇,全书12卷,以收散文为主,兼取骈文。题名“观止”是指该书所选的都是名篇佳作,是人们所能读到的尽善尽美的至文了。《古文观止》由清代吴兴祚审定并作序,序言中称“以此正蒙养而裨后学”,当时为...

有哪些古代著名散文文学作品
楼上局的列子都是诗歌,散文的话咱们教科书里收录的都是极好的比如:李斯,秦,《谏逐客书》贾谊,西汉,《过秦论》屈原,战国楚,《离骚》曹植,三国魏,《白马篇》刘义庆,南北朝,《世说新语》江淹,南北朝,《别赋》陶渊明,东晋,《归去来兮辞》欧阳修,宋,《醉翁亭记》苏轼,宋,《前赤壁赋...

他写了一篇《五柳先生传》,世人称他为什么?
如今陶渊明的墓保存完好,墓碑由一大二小共三块碑石组成,正中楷书“晋征土陶公靖节先生之墓”,左刻墓志,右刻《归去来兮辞》,是清朝乾隆元年陶姓子孙所立。 陶渊明去世后,他的至交好友颜延之,为他写下《陶征土诔》,给了他一个“靖节”的谥号。颜延之在诔文中褒扬了陶渊明一生的品格和气节,但对他的文学成就,...

《古文观止》和《庄子》哪本适合高中生平常阅读,可以提高古文阅读能力的...
如果只是课外兴趣的话当然都可以读。古文观止收纳内容很广,相比之下文学性强一些。 比如归去来兮辞,阿房宫赋高中都会学到, 对你的学习会有帮助。庄子相对而言思想性更强,更深。但是相对而言比较单一。一定在这两本中选的话推荐古文观止。而如果是以提高文言文成绩为目的的话,建议读宋史之类的书...

古文观止的图书目录
《古文观止》所选之文上起先秦,下至明末,大体反映了先秦至明末散文发展的大致轮廓和主要面貌。其中包括《左传》34篇、《国语》11篇,《公羊传》3篇、《礼记》6篇,《战国策》14篇,韩愈文24篇;柳宗元文11篇,欧阳修13篇,苏轼文17篇,苏辙文3篇,王安石4篇……共222篇。篇幅长短适中,每一篇选...

故观止读后感6篇
我在通读时,对其中大家熟知的:《左传》中的《曹刿论战》,《国策》中的《鲁仲连不帝秦》,李斯的《谏逐客书》,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贾谊的《过秦论》、《治安策》,诸葛亮的《出师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桃花源记》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人的文章,颇有偏爱。读后,深有感触,我认为这些文章,不仅...

为什么《秋声赋》被放入《古文观止》,但《洛神赋》并未被放入……_百度...
体裁:《古文观止》选材以古文(可以理解成散文)为正宗,汉朝赋文一篇没选,骈文仅收入4篇,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而这之中如《归去来兮辞》、《阿房宫赋》、《滕王阁序》等文的社会认可度是远高于《洛神赋》的,不选都是不合理的,而且所举的这几篇也都是思考性很强的文章。社会争议:想必你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究竟的文言文
如《归去来兮辞》中的“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里两个“之”用在主谓词组之间,表示这一词组不能单独成句。此句可译为“(我)羡慕一切生物得到复苏的时节其时,感叹自己的年华行将结束。” 6、用在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表示它们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强调、突出这个介词结构的意义。(不译),如《寡人之于...

古文观止读后感
我在通读时,对其中大家熟知的:《左传》中的《曹刿论战》,《国策》中的《鲁仲连不帝秦》,李斯的《谏逐客书》,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贾谊的《过秦论》、《治安策》,诸葛亮的《出师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桃花源记》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人的文章,颇有偏爱。读后,深有感触,我认为这些文章,不仅...

乌审旗19149182276: 《归去来兮辞》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
成王裘禾通: 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

乌审旗19149182276: 归去来兮辞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成王裘禾通: 本文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

乌审旗19149182276: 归去来兮辞》中抒发了陶渊明自责自悔之情,同时也有自我安慰之意的句子是: , -
成王裘禾通: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这两句的意思是:我终于觉悟到,过去做错了的事(指出仕为官)已经不能改正(谏,谏止,劝止);同时也意识了,未来的事(指辞官归隐)还可以挽救(追,挽救,补救).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乌审旗19149182276: 《归去来兮辞》 中有那些名句,分别是什么意思 -
成王裘禾通: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释义: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释义:我靠在窗...

乌审旗19149182276: 《归来去兮辞》文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成王裘禾通: 作者陶渊明辞官归隐,不想再入世俗,对官场的厌恶,在这篇文章的序言里,还写了不为五斗米折腰

乌审旗19149182276: 归去来兮辞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小序中读出了哪些信息?从正文中又读出哪些信息? -
成王裘禾通: 归去来兮辞第一段交待了陶渊明厌恶官场的原因——“心为形役”,“心”为志趣、人格,“形”为作者“出仕为官”这种形为.表达了作者保洁守志的倔强精神,厌恶官场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陶渊明出仕为官的目的有二:大济苍生,养家糊口,在序文中,他交待了违心折志的痛苦,视入仕为“迷途”. 第二自然段写出作者归家途中的急切,抵家时的欣喜,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的心境.表达了陶渊明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 第三自然段写出作者鄙弃官场、固穷守节的坚定决心,隐居乡村的生活情趣. 第四自然段写出作者委心乘化、知天乐命的隐士情怀.

乌审旗19149182276: 归去来兮辞每段大意 -
成王裘禾通: 归去来兮辞的序言部分交代了作者写这篇词的原因 第一段表示要辞官归隐的决心 第二三段写作者回到田园后的安乐闲适 自由自在的意境 第四段抒发了诗人洁身自好、孤芳自赏的情怀.

乌审旗19149182276: 归去来兮辞的内容 -
成王裘禾通: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 并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为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

乌审旗19149182276: <归去来兮辞、并序> 译文. -
成王裘禾通: 我家境贫困,仅靠耕种田地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家中孩子甚多,粮缸里通常没有粮食能储存下来,我找不到什么维持生计的办法.亲戚朋友大多劝我出去做个小官,我自己也有这种想法,但苦于没有门路.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差使,各...

乌审旗19149182276: 归去来兮辞分析 -
成王裘禾通: 李白有两句名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用这两句话来赞美《归去来兮辞》在恰当不过了.汉魏六朝文风绮靡.陶渊明的出现无异于在花团锦簇中伸出一枝青枝绿叶,又好像在珠光宝气、浓妆艳抹的贵妇人中走来的一位不加修饰的清...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