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故事都是出之佛经吗

作者&投稿:隗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有谁知道佛教关于讨论生死的佛典故事?~

佛教涅盘就是生死的另一种说法。
佛使比丘:
无论禅修者做的是隔离式的系统训练,
或是自然的训练方式,
他必须做在日常生活中
将毗婆舍那与正念紧密结合。
有智能的人没有过去或未来,
他了解自由其实就是知道
没有获得或失去任何东西,
不必追求或存有何任东西。

佛使比丘(Achaan Buddhadasa 1906~1993)或许是当代泰国最有名的法师。他除了是一位佛教传统和经典的大学者之外,也博学许多知识领域。他用泰文及英文写了很多关于禅定、比较宗教学和在日常生活应用佛法的书。在佛使比丘一本钜着《出入息念》(Anapanasati)中,他详尽解说练习正统的呼吸法,从最初级到最后的觉悟,虽然这个方法是他自己修行的重心,但近年来他更倾向以很开放的方式来教授如何把禅定应用于日常活动。他是一位很有包容性的教师,强调所有宗教的核心或真理都是一样的,所以经常引用所有宗教的形象和说法。经由佛使比丘的甚多法义的短论及绝妙的简单谈话,他成为泰国佛教的领袖之一,把泰国佛教从简单的宗教仪式提升到透过不执着而得到和平。

进入「解脱自在园」(Wat Suan Moke),会感觉人与自然之间有禅宗式的和平与和谐。「解脱自在园」是一座居住少许尼众和三十至五十位比丘及在家众的寺院,它被一个很大而且宁静的池塘和数十亩泰国南部的森林所环绕着,山丘里散布着小茅屋。佛使比丘建立一座大的博物馆,搜集很多佛教国家及其它国家的图像、雕像,透过它们来展示佛法。博物馆中有很多佳作是出自一位从日本禅寺来亲近佛使比丘的西方人,他后来在泰国南部海边的一个洞窟坐禅时死亡,该洞窟和他的笔记充满优美的图画和赞叹觉悟的喜悦。

跟佛使比丘居住在一起的人可以自由练习各种修行法,他可以独自静坐,修炼严格的呼吸法,如密集的正统练习法,或在佛使比丘的指导下研读典籍。而更普遍的是住在「解脱自在园」的比丘和尼众在寺院中做各种工作时,练习一种动中禅,这是佛使比丘教法的主要焦点——经由每日的活动练习自然禅法,虽然他不否定其它上座部教师所宣传的严格密集禅修法也可获得内观及解脱,但他警告我们,若黏着于任何修炼、禅定法或任何心的特别状态是危险的。

佛使比丘弘扬自然发展的内观,他不自认为是指导人家修炼的老师,他只认为是提供舒适居住地方,及提供一些如何允许自然智能开展的良方的好朋友。他的大部分自然修法,是鼓励人们去看清楚,任何欲望如何使他们痛苦。禅修可以帮忙消除错误的知见,让我们愈能看清在不停变动的世界里,追逐身外的个人利益或快乐是无意义的,并且看清实现内心的和平来自无求。这种对正道与道德自然开展的方法、清晰的知见及无私是佛使比丘接近真理的方法。它是一条清晰、简单和没有神秘性,导致智慧之乐及熄灭痛苦的方法。

佛使比丘会说流利的英语,并有很多西方信徒跟他学习。他由一个很小、很简单的森林茅蓬搬到一间靠近寺院门口较大较永久性的茅屋,并在那里接待很多参访者。他是开朗的及可亲的。关于佛使比丘更详细的资料可看 Donald Swearer 编撰,Westminster Press 出版的 Toward the Truth(《迈向真理》)。

自然内观法 /佛使比丘 着

本文将介绍两种训练专注的方法,一种是经由自然方式产生,另一种是经由系统的训练方式产生。两者的效果相同:精神专注而有助于细密的内观。不过,有一点要特别注意,以自然方式产生的专注力,通常已经足够用来内观,而由系统训练所得到的专注力,不但往往超过所需,不知如何加以应用,甚至可能会产生对这种高度禅定的错误满足,当心在高度禅定时,很容易获得极度的快乐,因而黏着在那种状态,或是误以为那就是涅盘的境界。自然方式产生的专注就充份足够作内观,而完全没有任何副作用,也没有系统禅定训练可能产生的缺点。

自然内观

早期的经典,有许多地方谈到,人们在自然的情况下获得不同程度的觉悟,佛陀如此,其后很多的教师也是如此,他们并没有采用后期经论所教的方式,于森林内坐着,专心地练习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个对象。

很明显地,佛陀对最早的五个弟子有关无我的谈话,以及后来对上千位弟子有关《火烧之教诫》(^Adittapariy^aya-sutta)的教导,并不是一种系统式的训练课程,然而,弟子们的智能、洞察力就在这些对话中自然地产生。这些例子明白显示,当一个人想要明白了解一个问题时,专注力就会自动、自然地产生,而且其引发的观察力,可以非常深刻而稳定。就像我们做算术时,精神会自动、自然地集中,又如射击,当我们在瞄准目标时,心念会自动地专注、平稳。这就是心念如何自然地专注的方式。由于这种方式一点也没有魔术的、奇迹的或令人敬畏的,我们常常会完全忽视它,殊不知经由此种自然的专注法,多数人就可获得解脱。我们仅仅经由自然专注就可以获得解脱、涅盘、圆满的觉悟。

所以请不要轻视这种自然就可产生的专注法,它是我们很多人已经拥有或有能力去开发的方法。我们可像古代的修行者一样,即使不懂现代的专注技巧,也可利用它,并因而获得觉悟。

想对我们身心世界,也就是五蕴有完整的认识,其所需具备之内在觉察力,必须经过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喜悦、快乐、舒服。把一件事情做好,或是布施(可说是获得功德最基本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快乐。再高一层是道德或完全清净的言行,它会带来更大的快乐。比这两种更深入的喜乐来自专注(禅定),即使是最低层次的专注,都能带来很大的喜乐。

当这种喜乐引发之后,它能够使我们的心寂静下来。通常,我们的心不易自制,不断受到外在各种想法及感受的诱惑而成为奴隶,随境界起伏不定。但是随着内心喜悦的来临,内心的平静、稳定也跟着增加;当稳定度良好时,会产生完全的专注。这时候的精神状态是寂静、稳定、富弹性、收放自如、轻盈、自在,适合于处理任何事情,尤其是清除无明。

这样的喜乐与宁静并不会使心死寂、顽固如同顽石一样,绝对不会发生这种后果。此时与常人不同的只是心更平静,更适合思考与内观,身体则没有什么不同。这时心的境界是完全地明朗、冷静、稳定与自制,换句话说,非常适合工作与认识。这正是我们要追求的专注程度,而不是不动如石头的高度专注,这种高度专注不适合了解、分析事情真相,深度集中心念,全然无法透视真相,它是在一种无觉知的状态,不适合作内观,深度禅定是内观的一个主要障碍。当要做内观时,必须离开深定,回到较低程度的禅定,然后才能运用心力。深度禅定只是工具,我们宁可有适合内观的平静、稳定的心,当我们使用这种平静、稳定的心来内观,会对全体世界有正确的见解。这种内观能力可以自然地产生,就像佛陀弟子亲闻佛陀说法后自然获得一样。这才有助于正确思惟,并带来正见的内观。而它并不需要任何仪式,也没有什么秘密。

这并不表示内观力可一蹴即成。因禅定力的深浅及运用方式的不同,随时可能获得初果,但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觉悟。透过专注与清晰地观察,将能感受到非常特殊、深刻的内观经验。如果获得的是正确的内观智,就能亲身体会事实真相,当练习熟练,体会随之深化,终而对所有的现象都能如实知见。即使获得些微的内观力,也能使人在修行上得到初步成就,至少,也会使人得到圣者的最初果位,假使没有达到这种成就,也能使人有高尚的品德。如果环境配合,而且心念品质足够,甚至可以得到完全的解脱,这完全看因缘。但是,无论成就是高或低,只要心能自然地专注,内观力就会自动引发,就能更接近事情真相。如果一个修行者在平静、专注的状态下,诚实地去听闻、思考、研究,并希望因此能认识它们的实相,那么他的认识就不会错。他通常会因而获益。
不追求,不存有

所谓透视事物真相,指的是看清事物的暂时性、不完美与无我,了解到没有任何事情值得追求、存有(being,译按:应是 bhava「有」之译);任何东西都不值得去抓牢、去黏着。即使只是概念或记忆上的喜欢或厌恶,都是黏着。我们说没有任何事情值得追求或拥有,意思是指没有任何事情值得黏着。「追求」就是把心放在财产、地位、健康或任何喜欢的东西上,「存有」就是固执一个自我形象,并以之区别一个人的状态,如丈夫、妻子、富人、穷人、胜者、败者、人类,或自己。如果我们深入观察,会发现即使认为自己是「我」也毫无乐趣,因为企图成为任何东西都是痛苦的,相反地,如果完全放弃对「我」的黏着,就不会有痛苦、烦恼,这就是前述没有任何事情值得追求或拥有,只要黏着「我」就必受苦的意义。当存在「我」的概念,必然生起与之相应的、属于这个我的「我所」,因此一个人有了「我的」孩子,「我的」妻子,「我的」这个,「我的」那个等等,然后一个人就有了做为一个丈夫或妻子、主人或仆人等的责任。而维持「我」就会挣扎、受苦,而这些烦恼与挣扎,其实是盲目迷恋或黏着「我」的自然结果。

如果停止追求、存有,一个人要如何生活下去呢?对不了解的人而言,这样的疑问是很自然的。追求、存有都来自染着、渴求的心,这样的心总以为必有东西值得追求、存有,因此会努力去追求、占有,而这必引来沮丧、焦虑、烦恼、烦躁,至少也会带来很大的精神负担。了解这个道理,我们必须时常保持警觉,时时观察不要去追求、区分「我」的状态,而使心成为外物的奴隶而不自知。聪明的人知道去远离这种不良的影响。

如果自身能力尚不足以抗拒这些影响,仍应保持注意,确保在追求、区分「我」的状态时,不要有缠结与情绪起伏。

万物是无常的,没什么价值、不属于任何人。紧抓与黏着任何东西的人,无论是欲望生起之初、追求执取过程中,或是最后取得之时,均会受到伤害。无论那个阶段,只要有黏着与执取,都会有被链子绑住般的束缚,会领受到痛苦。即使黏着于善事,也会有相同结果;如果一个人做善事时,存有黏着,那么他的烦恼可不会少于做恶事。所以我们在行善时,必须随时保持正念以避免黏着。

有人会问:「如果没有任何东西值得追求或存有,是否意味我们就不该工作,或不该累积财富、地位和财产?」理解本文主旨的人都能了解,一个具备正确知识与理解力的人,远比一个受制于贪欲而无法开启智能的人,更适合在俗世工作,因此,我们当然可以工作,但要正念现前,不要因贪欲而工作,如此,无论工作的结果是成功或失败,都能顺其自然,心无挂碍。佛陀与他的许多弟子,正是完全没有贪欲,仍然做出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可在记载佛陀生平的文字中发现,佛陀一天只睡四小时,而其余时间则在工作;我们今天有很多人,一天可能花上四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在娱乐上呢!

慈悲与智能

如果背后推动追求与占有的染着心完全消除了,那么剩下来的又是什么力量推动佛陀及其弟子们活动呢?是兼具慈悲的明辨力及智能。即使是支持生理需要的活动,诸如接受食物或吃东西,也是念念分明地做。他们毫无染着,生活中一切活动完全没有贪欲,但是具备一种能力,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没有必要做的,就是这种明辨力驱使他们做包括乞食在内的所有活动。如果找到了食物,很好;如果没有,也不会挂心。生病的时候,他们就所知尽力处理,万一得了重病,他们知道死是自然的事,身体终究不受人控制。生或死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两者是平等的。他们没有任何欲望。

一个人想要自烦恼解脱,这是最好的态度。也就是要有肉体是没有一个「我」在控制的概念,只有明辨的智能使身体自然活动,这种明辨力能让身心自动自然开展、毫无执取、贪求。佛陀的例子显示,慈悲与明辨力足以让没有贪求的人生机盎然,使人的言行比受制于贪欲的人更好。辨别力被贪欲遮盖的人,因为自私而只做利于自己的事,相反地,有智能的人,可以完全无私地做事。

一般人对于「没有任何一件事值得追求或拥有」这句话,无法接受,也不相信,而了解这句话真义的人,却深受鼓舞,因为理解这句话的人,他的心会是事物的主人而不受其控制,处理任何事情,都能深信自己不会成为外物的奴隶。一个人不能把事情处理好,常常是由于太在意得失,出发心是贪;贪的结果是不能好好掌握自己,不能保持恒心、诚实与平常心。每一个失败、毁灭的例子,根本原因都是不能控制贪欲所造成的。

了解真相

了解事情的本质、真相是每个佛教徒的目标,藉此才可获得解脱。无论我们追求的是世俗的利益、财富、地位、名声;或来生的利益,如生天堂;或超俗的利益,如涅盘,唯一的方法是正确的知识与内观。内观使我们成长并开启智能。除了透过内观,没有别的方法可使我们净化。解脱之钥就在明白地观到万物无常,没有价值可言。我们本身及所拥有的任何东西只不过是俗世的名相,只是相对真理。一般所说的「这个」、「那个」,只是因为社会以名称、职业等方式来做区别而已,本身不是绝对真理,我们决不能相信我们就是「这个」或「那个」,一如世俗、相对真理的看法,否则就会像被蒙了眼的蟋蟀一样,因为无法辨别方向而迷惑,甚至相互残杀至死。人类如果被贪与邪见蒙蔽,就像眼睛被遮盖的蟋蟀,会因迷失方向及慌乱而做出与眼睛无碍时完全不同的事,如相互残杀。所以我们不要盲目地黏着于相对真理,因为它们除了沟通之外,别无意义。我们必须了解身心的实相,尤其是要了解其暂时性、苦迫性与无我性,并确定能随时保持不黏着的状态。

至于我们感觉上不可或缺的金钱、地位等,我们也要视为相对真理,才能自习惯的「这个属于某某」、「那个属于某某」的成见中解放出来。自然的法则会处理「属于」的问题,我们不必受制于「我的」概念;我们「拥有」事物,只应为了一时方便,不要真的有占据的想法,才不会反而成为它们的俘虏;当我们确实领悟这个道理,外物就会是我们的仆人,而为我们所用;相反地,我们的心念若是贪求、黏着的话,就会很在意得失,我们就会为外物所控制,宝贵生命就会消耗在追求与害怕失去地位、名誉、财产及任何东西上,成为真正的仆人、奴隶。主人、奴隶之别只是一念之差,我们应该小心。总之,我们面对外境时,最好确认自己保持独立、清楚,不被外境牵着鼻子走,否则,我们就会处于不利的位置上,当我们执着的东西消失时,我们就会痛苦,而万物必然会消失。

当我们确实领悟到,没有任何东西值得追求或存有,离执的益处会随着内观的深浅而有程度不同的显露,这些益处是执着松动的表征,表示长久以来我们追求自奴隶状态解脱的目标终于开始有了成绩,这样的觉醒、领悟只有在一个人厌倦黏着的时侯才会发生,一旦领悟了,就自然、自发地自缠结中解脱出来,这种情形就好象一个人被绳子绑紧,而现在要松绑了;也好比衣服上的污点,因浸泡、冲洗而清洁。此种自黏着于世界或物体的状态中突破的过程,佛陀称为「解脱」,这个阶段虽然不是解脱的最后阶段,却是趋向解脱最重要的阶段。而且,肯定可以完全自烦恼解脱出来。
苦的止熄

对物质、感受与概念的黏着一旦消除,就不再是世界的奴隶;以前受到贪、瞋、痴干扰的情形不再发生,开始成为纯净,无染的人。自贪爱世界中突破,可达到纯净、自然的状况;获得此种实在的纯净,会带来真正的平静、冷静,而不再慌乱、争执、烦恼。佛陀称呼这种自苦与不平静中解脱的状态为「和平」,这是一种在任何状况都能保持冷静、泰然的境界,也是日常生活体验涅盘的方式。

涅盘被翻译为「苦之消失」,若从另个角度看,又意味「熄灭」、「不受后有」;所以,涅盘包含两个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个是指烦恼、苦之消除,不再有任何形式之束缚与限制,另一个是熄灭的意思,就是不再有引起未来烦恼的燃料。综合这两个意义,其实就是一种完全解脱的境界。涅盘还有别的解释,如痛苦的熄灭、染着的完全消除,或所有追求的中止。

虽然许多教派都使用涅盘这两个名词,然而他们对这两个名词的解释并不同,例如,有的认为高度禅定就是涅盘,因此,用涅盘来表示平静、冷静;可是有的甚至把完全地专注于肉欲的享乐视为涅盘。

佛陀对涅盘的定义是:由于看清世界万物的真相、本质,而自束缚、烦恼、苦解脱,同时放弃所有的黏着。由此,我们必须了解,透视事物真相,并尽力以各种方法培养此种观察力的价值。培养观察力的方法之一,是借着日夜净化精神而得到喜悦,因而自然地激发内观力,直到观察力的品质渐渐达到可以看清万物本质、真相为止;另一种培养观察力的方法,是借着有系统的专注力训练来开发,这一种方法对有些人很适合,在适当的条件下能得到快速的进步,但是第一种的自然方法,可以在任何时间、环境下练习,只要生活简单、诚实,就能渐渐引发喜悦、平静及观察事物真相的能力,自习气染着中净化,终而获得涅盘寂静,借着这种方法,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我们可以很自然、平稳地真正体会到自烦恼解脱的自由,渐渐接近完全的自由、内在的圆满、涅盘。

综观自然专注与内观的方法,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方法可以使人于每天的生活中体验「没有任何事物值得追求或存有」这句话而获得涅盘、自由。任何想要体会涅盘的人,必须努力净化自己,发展个人良好的德行,在这样的净化中,我们会发现自己无论工作或休闲都充满喜悦,由此喜悦自然引发精神的明净、鲜活和宁静,心更能自然、自发地做正确思惟与观察,此时的观察能使我们真正看到,没有任何事物值得追求或存有,自然会放掉过去紧抓、黏着的习气,能够自以前观念中的「我」、「我所」挣脱出来,所有的盲目渴求因而止息,烦恼便不再有任何栖息落脚处,灭苦的目标于是完成。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能用自然的禅修方式获得的成就。这种超越黏着、超越「我」、「我的」的内在寂静,就是修行的最后目标,也是佛陀所证的自在境界。

毗婆舍那

为了使有关内观训练的讨论更完整,我要对佛陀没有教导,而由后来的老师开发出来的系统学习法加以说明。这种方法对不能自然地体会无常的初学者很适合,然而这并不表示,经由此种方法达到的效果中有任何是自然方法所不能达到的,因为若是仔细查阅经典,会发现自然的方法是唯一谈到的方法。有些人感觉自然方法不易了解,以为只有大智能的人才能学,凡夫如何能学呢?于是就有老师发展出系统的学习法,由最简单的步骤开始,一步一步地引导学习者。

这些开发内观力的系统练习法,我们称之为「毗婆舍那」,毗婆舍那或内观与研究或知识上的学习不同。两者相辅相成。毗婆舍那是内在的训练,是一种严格的心智训练,与书本知识无关。早期经典并没有直接关于毗婆舍那与知识学习的内容(译按:《大念处经》、《念处经》等应是毗婆舍那的根本经典),后期的书籍才有谈到,然而,毗婆舍那确实是道地的佛教修行法,其目的是要消除烦恼,它的基础是直接、持续、专注地内观,古代的老师们为了向人们解释毗婆舍那,常考虑下列几个问题:

什么是毗婆舍那的基础?
毗婆舍那有哪些特点?
有哪些活动可称之为毗婆舍那?
学习毗婆舍那最后能达到什么成果?

毗婆舍那的基础是戒与定,毗婆舍那的意义是明晰的内观,是在充满喜悦和心无染着时的无碍观察。守戒清净时,喜乐即生起;守戒是一个预备工作。经典记载,修行可分为七个阶段,守戒是第一个阶段,涅盘是最后的结果。

当守戒圆满时,也就是身体、语言的活动都已宁静平和时,自然就导致精神的宁静,接着才会依序引发更高的修行阶段:正见、不疑,知道什么道路是该走与不该走的,知道而且清楚看到道迹,最后是具备完全之直观能力,这后面五个阶段构成了毗婆舍那,前面二个净化身心的阶段只是进入毗婆舍那的必经之道而已。

目前,有许多老师教导系统式内观,这种练习首先是专注训练如数息法,然后才教毗婆舍那或内观;有些正式的禅定训练则开始就教内观。想要学习有系统的训练,学习者通常会到一处专门的禅修中心或安静的地方住一段时间,在这段期间,唯一的功课是密集的禅修训练,努力发展足够的专注力与察觉力,平衡精神活动,学习去经验超俗的生活、涅盘。无论禅修者做的是隔离式的系统训练,或是自然的训练方式,他必须做到在日常生活中将毗婆舍那与正念紧密结合。有智能的人没有过去或未来,他了解自由其实就是知道没有获得或失去任何东西,不必追求或存有任何东西。

愿众生能以此正见获得真正快乐与解脱。

再附上一篇故事
余祖业鱼行,一日,祖母闻船户捕获一龟,形围如盆。遂出重资买下,邀同道诵经皈依放之。龟游江心,回首顾望,似称谢者。及先祖辞世,先父承祖业。某年五月间。雇舟收鲥鱼。时约申刻,阴云昼瞑,雷电霹雳,急雨狂风,浪涛翻天。其时船行江心,加之舟人年迈,船身年久失修,殆将沦没。俄顷,舵杆被风浪所折,舟人畏怯,弃舵遁入舱中,急呼大事休矣!而风浪则更甚。先父惊骇无状,遂命舟人砍桅以避风浪。时见白光一道,围绕船周,船身始得平稳。虽白浪滔天,晏如也。后风平浪静。雷雨亦止。星朗月明,放舟缓行而归。出事前,祖母及家母冒雨送伞至码头,等待良久,见船临埠,心甚欢慰。及船已泊定,则舵旁一物,双目闪闪,细视之,四十年前所放之巨龟也。继闻父细述舟中危险之状,始悟遇险得救,乃巨龟之力。先父感悟,遂弃渔业不为。此事似颇奇,然闻先父称述。以戒儿孙。故不敢避语怪之嫌,述之告世人;知物类之灵感,亦有出吾人揣度之外者。称衔环鲒草,定不虚也。(来源:真修行)

南无阿弥陀佛!给您推荐 佛恩居士 的《走进佛教》。您可以登录 弘愿寺 网站在 法宝流通 里在线阅读。适合初学者,浅显易懂。祝您好运!

佛经当然也可以伪造,叫做“伪经”

由伪经谈起(通信)
海洛英:上次在上海时,wjwjh先生提到佛教和孝顺父母的内容,使我想起初来澳州时看到的“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今天从网上查到,……。

wjwjh:你在来信中所提到的佛经是佛教大乘在完成中国化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伪经,这一类伪经已为学术界的前辈大师(如吕澄等)甚至古人所考订。尽管中外学术界基本认同此说,而教界的法师却坚决反对,并诅咒说凡持此论者皆下地狱云云。我个人以为对于这些纷争,可以通过自己深入修学佛法来辨别其中的是与非。
佛教自世尊灭度一百年后开始发生部派的分裂,各派的论说也随之产生,但其所依经文还是基本一致的,只是在某些局部有细微的异议。再过数百年,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左右,印度本土的佛教经典开始梵文化,即用梵文记录原来一直以口头传诵的经文。同时,佛教开始由部派进而分裂或渐变产生出大乘中观学派(龙树),再数百年又有了无著、世亲的瑜伽学派(即所谓唯识学)。在这个过程中,因各学派所立观点不同,而突然出现许多与之相应的佛经,并各恃所依经文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对抗他宗的观点。这些经论部分地被翻译到中国,中国人喜好文字工作,当这些经论积累多了,就把它们分类编成目录,合称三藏,并依之写(后来是刻印)成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所谓三藏十二部。有了三藏的记录还不够,古人进一步将它们分类,即所谓判教,什么大教、小教,圆教、通教等等。
在上述过程中,佛教经历了部派时期的释经期,并在期间产生了经过整理的早期佛教理论体系(即阿毗达磨),这个理论体系又在不断争论中发生进一步的分化,并开始出现了仅属某部派的新经文,开始还是小型的、局部的,以后到了大乘,就出现了许多大规模的造经活动(经首都冠以“如是我闻”的字样),而且这种经文都配合了各派自己所宗的观点。又,在大乘崛起的同时,印度婆罗门教也开始复兴,他们吸收了佛教的某些教说来扩充、完善自己的理论(以商羯罗为代表),从而产生了印度教。而这时的大乘佛教也在印度教势力越来越扩大的过程中,吸收了印度教的一些思想(这种吸收有着大乘佛教自身的问题,此略不述),从而形成了我们现在称之为“梵化”的佛教(这种梵化跟语言的梵文化也有关系,此不详述)。佛教的梵化也是由表面逐渐深入到内部的,这种梵化的过程一直延续到佛教密宗的产生,并在此时使佛教的印度教化达到顶点。佛教的梵化,也为以后伊斯兰入侵印度时部分佛教僧侣能融入到印度教中为印度教所接纳和保护提供了可能,也为以后新印度教理论的建立(如舍利阿罗频多的瑜伽论)打下了基础(这是后话,此不赘述)。
最后说到中国。佛教进入中国以后,不仅在经典整理、流传上做了许多工作,更重要的是在义理上的发展,这个发展我们把它叫做“华化佛教”。我们大致已知佛教梵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使佛教原本以反对和破斥婆罗门等外道“大我观(唯心论)”为特色的哲学,转而成为在根本上与诸外道关系暧昧乃至趣同的宗教了(这主要体现在唯识学派)。而到了中国,在此土老庄哲学为背景的文字转译中,已经梵化的大乘唯心论佛教,在中国更进一步得到了“大一”和“无”的思想浸润,使大乘佛教在印度神化唯心论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一层中国玄学唯心论的色彩。跟印度大乘的梵化一样,在这些经典转译过程中,除了文字和思想内涵的华化外,也出现了一些(没有印度那么多)此土的伪作之经(如上来所提到的《楞严经》,有明显的唯心论思想)。华化佛教除了在形而上层面产生了唯心论经典外,同时,因为中国是尊奉儒家思想为正统的国度,佛教要想在中国立足,仅仅依靠老庄的弱势文化是不行的,它必须得到正统思想的接纳。我们知道,剃发、出家、不礼君王等等在中国是大逆不道、不忠不孝的行为,仅这一关就通不过。因此,佛教在形而下方面也必须发生变化,如和尚必须跪拜君王(西藏密宗活佛的任命还要清朝皇帝的钦定等等),以及在经典上做些手脚(伪作了极符合中国国情的“难报父母恩”之类的经典)等等,这些都是经过了严酷的历史斗争的过程。
其实佛教伪经并非特殊现象,各大宗教,直至儒、道,何尝不是“疑”、“伪”重重!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学佛心得,但充笔谈,决非严格意义上的论文,没有完整的论证。同时,我对于佛教各宗派产生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以及它们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包括禅宗对原始佛教的回归等,也有足够的认识,不会妄议任何宗派,自不待言。
至于中国伦理中的忠孝问题,它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复杂的历史、文化现象,这里暂不讨论,见谅。

附录:
【父母恩重经讲经文】
为基于父母恩重经所作之讲经文。父母恩重经乃初唐成于我国之作,有伪经之说。据此而传者有诸多异本,道教亦有“太上老君说报父母恩重经”。此种劝孝之经典在我国不仅广为读诵,更常被译为平易之文字,或冠以曲调而歌之,其中以“定格联章”之形式所作之“十恩德”,乃基于父母恩重经及其讲经文而成。p1503
FROM:【佛光大辞典】
-----------------------------
【父母恩重经】
(经名)此经世有同名三本,文各不同。皆伪经也。开元录十八疑惑再详录曰:‘经引丁兰董黯郭巨等,故知人造。’然圭峰灵芝于盂兰盆经之疏记引之,云栖于竹窗三笔,论其伪妄之失。
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
【父母恩重经】
全一卷。版本有数种,敦煌出土本现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内容叙说父母恩之深重,为报其恩,必于七月十五日行盂兰盆供养,并应经常书写、读诵本经。惟开元释教录则以本经为我国所作之伪经,一般亦谓系唐代以前或初唐之时所伪撰者。
父母恩重经流通于我国及日本,有关其注释之书甚多,日本文学作品中亦常引用本经经文,故本经堪称为儒教化的佛典之一。于今在日本、朝鲜所流通之“大报父母恩重经”一书,与本经(敦煌本)内容出入甚大。此外,本经之图画本普及于历代。(开元释教录卷十八伪妄乱真录、朝鲜佛教通史卷上)p1503
FROM:【佛光大辞典】
============================

佛经是佛陀在世的时候亲口讲的佛法 这些经中 会有一些比喻和故事 佛典故事是佛经中的一小部分 佛经内容是很广博的!

佛典故事都是真的 佛陀没必要编造虚假的故事去劝说大众。

不过有些佛教小故事 是一些法师居士互相流传的 与“佛典故事”出处不同 那就不能保证是否是100%无误

是的
但也有部分是编纂出来的


求佛经里的故事
语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先说个故事,一位老人养两只鸟儿,一雄一雌。老人每天都会带...酌,往往为了一个字,讨论了几个月,才确定一句佛经。 再说唐代玄奘法师的译经院里,拥有三千人之多,包括在家、出家,集合了 全国有智慧、有学识的人才,...

佛经故事新编
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情节生动、内容精炼的佛经故事能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下面这些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几篇。1:山中禅院 渔夫虽然有祖传的精良装置,但他却从未出过海。湛蓝的天际线和水手们强健的背影,一直都是在他梦中频繁出现的幻影。因为祖辈的艰辛打拼,自小渔夫的家境便比常人优越许多。于是,他再不用...

好像是佛经里面的一个典故
”佛一句话不说,流泪了。佛听了之后,落泪无语。佛为什么流泪呢?回答是:佛祖大慈大悲,要普度一切众生,包括魔王。佛祖为度魔王“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大慈悲心都有,但是魔王怎么会明白呢?”佛祖再想,这魔王太可怜了,他掉到万丈深渊里了,什么时候才能出来呀?魔王一只脚已经在万丈深渊里了,...

亲戚送宝珠给穷人出自那个佛经故事?
妙法莲华经,佛教经典,简称《妙法华经》《法华经》,后秦鸠摩罗什译,共七卷。是天台宗依据的主要经典。异译本现存有:西晋竺法护译《正法华经》十卷二十七品;隋阇那崛多和达摩笈多重勘梵文,译为《添品妙法莲华经》七卷二十七品。鸠摩罗什译本原是七卷二十七品,其《普门品》中无重诵偈。后人将...

国学四库:佛经的故事内容简介
《国学四库:佛经的故事》是一本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和探索佛教文化的书籍。它突破了人们对佛经深奥难懂的刻板印象,将浩瀚的佛经精华凝练在42则精选的故事之中。作者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将这些佛经故事生动地呈现出来,让读者能够轻松地领略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通过阅读《国学四库:佛经的故事》,读者不仅能...

西天取经为什么取的是佛经?
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清代学者吴玉搢等首先提出《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五分钟读完名著之佛经是怎么产生的
我们中国虽然受到佛教文化很深的影响,对不对?我们住的地方附近可能都有佛寺,在街上平常你都可能见过僧人。然后呢你可能甚至会听过很多佛经里面一些家喻户晓的故事。像禅宗、禅文化等等更是在中国文化里面深深植下了根。但是你去比起缅甸、泰国、斯里兰卡这些佛国,或者是这么讲,我们汉人居住的地区,你...

求让人放下爱情的佛经!或者经典故事!最好是佛经!有哪些佛经!
雪伦粉红丝带点评:非常有哲理的四个故事,叫人唏嘘感叹,这人间的情爱,真叫人不可自拔、迷失彷徨。其实倘若能看清其中真谛,则不外乎得失之间,但就如同蛛儿与芝草故事中的佛祖所言:把握眼前幸福,珍惜爱情,或许才是最好的归宿。世人所追求的爱情,不是靠一厢情愿,也不是靠默默等待就能实现的,冥冥之中自有姻缘,一旦遇...

有什么佛经的故事
佛在世时曾多次宣讲此经,佛灭后已三千多年,正知正见之人逐渐凋零,妖魔鬼怪现形扰乱佛法,如楞严经所说:‘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魔王为什么扰乱佛法?因为他有贪嗔痴慢,希望所有众生不出三界,皆归他管制。唯有佛法能令人超越三界,佛在世时,魔对佛说,等到你末法时期,我令我的徒子徒孙披上...

佛经故事有哪些?或者有哪些书籍?我
我看过的几个经典小故事不错,你可以退回到上一页的目录页,然后输入经的名字,即可搜索到。《佛说越南经》:讲述盲目乞儿的因果事由,悭贪的果报。《卢至长者因缘经》:非常有趣的一个故事,进述卢至长者的悭贪之性,以及他转变的过程,非常生动有趣,至人忍俊不禁!《佛说奈女只域因缘经》:讲述...

于都县18286795311: 请问南传佛学者 法句经是第一次结集就结集成的经典吗? -
爰茂胃炎: 不是的,法句经是后代弟子根据佛经中的内容集结摘抄出来的.根据一切有部的传说:『佛去世后, 大德法救( Dharmatrāta )展转随闻,随顺纂集,制立品名:谓集无常颂立为无常品,乃至梵志颂立为梵志品』(婆娑论一),即指法句而说....

于都县18286795311: 西游记作者介绍,内容概括,读后感,字不要太多 -
爰茂胃炎:[答案] 吴承恩(1501年-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 《西游记》插画(29张) 《西游记》的文体实际上是一种佛经体,其构思、体裁、情节、表现方法均来自佛经故事,佛经故...

于都县18286795311: 典故是什么意思 -
爰茂胃炎: 典故------典制和掌故.还可以分为【四类】:成语典故 历史典故 文学典故 文化典故 【典故的来源】 大致有三个.第一,来源于民间故事、传说、民间习俗、神话、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个地名等.如传说古时候有个叫嫦娥的女士偷吃了长...

于都县18286795311: 为何现在进入了末法时代?什么叫末法时代?
爰茂胃炎: 关于'末法时期' 据有关佛典所述,任何佛法(世俗谛)都会经历三个阶段:正法、像法和末法.对于不同的众生及空间,三个阶段的时间长短不一,对于我们地球空间而...

于都县18286795311: 愚人食盐的所有注释是什么
爰茂胃炎: 愚人食盐百科名片 《愚人食盐》图画愚人食盐,佛家寓言.出自《百喻经》.故事梗概是: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去亲戚家吃饭,主人在菜中加盐,菜都很美味可口.傻人...

于都县18286795311: 无间道是什么意思
爰茂胃炎: 首先要知道“无间”的意思.“无间”指无间地狱,无间地狱是一个专门名词,出自《法华经》、《俱舍论》、《玄应音义》等佛经,又被译作“阿鼻地狱”——那是音译,梵文的拼音是“Avicinar Aka”,“阿鼻”的意思,就是无间.这个地狱...

于都县18286795311: 佛家本生故事主要是讲什么的故事? -
爰茂胃炎: 佛家故事——贫人本生 佛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是一个贫穷得一无所有的人,跟随结伙贸易的商人一起去其他国家.这许多商人都有信仰佛教修善培福的志向,每到一处,都要布施穷乏,拔济众生的困难.一天,商船航行在海上,众商人对菩萨说...

于都县18286795311: 西游记从一个历史事件变成一个童话的 -
爰茂胃炎: 是的,是根据唐朝玄奘和尚因觉得当时佛典多有出入之处,令人迷惑,于是决定去印度取经,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在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

于都县18286795311: 佛教对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
爰茂胃炎: 佛教对于中国的贡献在文学方面:由于佛典的翻译,刺激了中国文学的革命,从诗文的意境到文体的演变,在魏晋南北朝的时代,就已有了新的气象.六朝时代,由于梵文的拼音——华严...

于都县18286795311: ...宋武帝亲自到寺庙听讲,梁武帝甚至亲制发愿文,皈依佛教,大兴寺庙. 魏晋时期,中外学者合译佛经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东晋是佛典合译的高峰期.不仅... -
爰茂胃炎:[答案]1.B(“是世界文明对话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范围扩大.原文为“公元2世纪到7世纪期间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当属佛教的东传及其与中华文明的对话”.)2.C(强加因果,“佛教进入中国是和平的、非强制性的,最初是与道家的黄老之术和方士之术...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