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候战火连绵,楚庄王为何能够成就霸业?

作者&投稿:芷庙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历史与文学的区别与联系~

历史与文学的区别与联系如下:
一、区别
1、定义不同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
2、表现形式不同
文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
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学, 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其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艺术的范畴。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历史是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为“历史学”,或简称“史学”。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
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粗分为“官修”与“民载”两类。
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
狭义的历史则必须以文字记录为基础,即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史。与人类社会相关的历史,又可以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而脱离人类社会的过去事件称为自然史。

二、联系
历史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文学不同于历史,文学源于历史,同时又虚构部分,同时加入作者的自己的感情因素和作者的价值观的影响,会对历史作出不同程度的改变,使得文学又更多的感情色彩。经过文学的加工,历史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历史又给了文学创作更多的源泉的灵感。
扩展资料
历史本身就有很好的文学性,因为历史中隐藏着许多文学性的奥秘。历史是一种天工,其中包含的因果和哲学奥秘,绝不会因为作家个人的情绪和价值观而发生变化。人们常说:“生活比小说更精彩。”生活就是正在发生的历史。
文学有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就是做梦,就是作家通过虚构来营造一种梦境。另一个作用则恰好相反,不做梦,而是在细致地观察和了解事实之后,用文学更深刻、更形象地表现这些事实。
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说的就是文学与历史的关系。这恰好也是《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关系,《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之间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并不存在价值观的彼此对立和历史事实的全然不同
它们之间最大的不同,是《三国演义》使用了很多有意思的文学手法,来表现《三国志》里面所记载的历史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讲,《三国演义》其实就是一部历史书,它的历史学价值可以与《三国志》相得益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历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

文学与历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关系如下:
一、区别
1、定义不同:
历史: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包括: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
狭义上的史学专指后者。历史狭义上的史学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的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的统一体。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不同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
2、来源不同:
历史:历史随时产生,是人们在过去自由活动的如实记录。它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总结过去,充实未来的生活,以史为鉴,借古论今。
文学:文学是意识的产物,生活的反映,文学是客观的东西到了人的头脑中后,人重新组织编出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
二、联系
历史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文学不同于历史,文学源于历史,同时又虚构部分,同时加入作者的自己的感情因素和作者的价值观的影响,会对历史作出不同程度的改变,使得文学又更多的感情色彩。经过文学的加工,历史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历史又给了文学创作更多的源泉的灵感。

扩展资料:
历史起源:
“历史”的含义在中文中最早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与“事”相似,指事件。许慎《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记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则代表被史官被纪录的事,换句话说,即所有被文字纪录的过去事情。
“历史”一词出现较晚,《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书》,吴主孙权“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史”前加“历”字是指经历、历法,也就是人类经历的一段时间。在事件中加入时间的概念,“历史”一词就具有了当今的含义。近代日本学者为翻译英文“history”,便以历史二字附会之,使其成为对应词。
广义上指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历史是研究人类变化,社会兴替的重要的人文学科。
在西方,多数语言的“历史”一词源出自希腊语“historia”,原义为“调查、探究”,出自“历史之父”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的《历史》(Historia)一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历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

楚国人自称是皇帝之孙颛顼的后裔,商朝末年,周文王广纳贤才,鬻熊投靠文王,成为周武王的老师,鬻熊一生忠于周家。西周建立之后,周王大封有功之臣,此时鬻熊已经去世。周成王感激鬻熊之功德,将鬻熊之曾孙熊绎封到南蛮之地丹阳(今湖北省),建立楚国。楚国渐渐发展壮大,到了第十七代国君楚武王之时,楚国国力昌盛,楚武王便会盟诸侯,自称为王。楚国经过楚武王和楚文王两代国君的发展,势力强大。但是城濮之战,晋军大败楚军,阻断了楚国向中原地区发展的势头。楚庄王即位以后,励精图治扭转了这种局势,楚国在楚庄王统治时期国力最为强盛,孔子曾多次赞美楚庄王的德行,那么楚庄王是如何一步一步让楚国壮大而称霸中原的呢?

一、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在中原诸侯争霸中,楚国先是迫于齐国的压力,被迫尊王。其次是城濮之战,被晋军打得大败而归,阻断了楚国向中原发展的势头,这种局势直到楚庄王亲政以后才有所改善。但是楚庄王即位前三年碌碌无为,三年间足不出门,沉迷于酒色,且不允许大臣们进谏,同时颁布诏令“敢谏者死无赦”。楚庄王之恶行让贤臣们颇为不安,君主长此以往必定沦为亡国之君。可是想进谏之人又怕惹来杀身之祸。楚庄王即位第三年,贤臣伍举用非常巧妙的方法劝诫楚庄王励精图治,他让楚庄王猜谜语,谜语是有一只大鸟在土山之上,三年不飞,三年不鸣,何鸟也?楚庄王答到:“此鸟三年不飞,一飞冲天,此鸟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伍举听后总算安心了。但是伍举离开后,楚庄王却仍未改变,依旧沉迷于酒色。

不久大夫苏从冒死进谏,他告诉楚庄王,倘若自己之谏言能让楚庄王奋发图强,他死而无憾。从此以后,楚庄王立刻上朝理政,一上台,杀掉数百个昏庸之臣,就是这三年间引导他吃喝玩乐的人,同时重用数百个贤臣,大多是这三年内劝诫他远离酒色、奋发图强之贤臣。

由此可见,楚庄王不但不昏庸且城府极深,并非泛泛之辈,可谓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楚庄王这样做的目的何在?

其一、消灭奸臣,扶植贤臣。楚庄王即位前三年都在秘密考察官员,把自己伪装成昏君,让大臣们放松警惕,暗中监视大臣们的行动,大臣是贤是奸显而易见,全面了解才能对症下药,贤明之主能够引来有志之士,反之昏庸之君则招来三教九流之辈。

其二、韬光养晦,让权臣放松警惕。楚庄王即位之初,没有实权,朝中大权被若敖氏家族掌控,若敖氏家族势力庞大,楚庄王只不过是徒有虚名罢了。若敖氏因出了一代名臣斗子文,斗子文功绩显著,为楚国的强盛做出了重大贡献,自此若敖氏家族掌握楚国大权,之后几代人皆为朝中重臣。楚庄王虽贵为君主,过的确是寄人篱下的日子,他即位的第一年就被若敖氏家族劫持,面对这样的家族势力他只能隐忍不发,装糊涂,暗中观察形势和培养自己的势力,伺机而动。

二、征服庸国

楚庄王三年(公元前611年),楚国遇特大旱灾,过去臣服于楚国的蛮夷部落开始落井下石,趁机对楚国发动攻击,一直臣服于楚国的庸国也趁机煽动蛮族部落发动叛乱,楚国摇摇欲坠。若敖氏家族提出往阪高逃亡,此时楚庄王还没有亲政,但是他暗中扶植了贤臣蒍贾,蒍贾反对逃亡,他认为逃亡只会加速楚国灭亡,如果现在大张旗鼓讨伐庸国,向他们展示楚军并没有落魄到不能兴师的地步。

若敖氏家族被说服,结果蛮夷见楚国调集军队,便立刻跑了。同年,楚庄王御驾亲征讨伐带头起事的庸国,楚军初战战败,有人建议撤军。潘尪反对撤军,他认为如果现在撤军那么楚国四周的蛮夷又会烽烟四起,不如假装败退,向庸国示弱,让他们放松警惕,再派出精锐部队猛攻庸国。潘尪也是楚庄王暗中培养的势力,大家采取潘尪的妙计大败庸国。

三、平息若敖氏之乱

楚庄王八年(前606年),若敖氏掌权者越椒发现楚庄王并非昏庸无道之辈,之前全为伪装,给若敖氏家族造成威胁,越椒便出兵挑战楚庄王,楚庄王最初无力应付,提出用三代先王的后代作为人质,与越椒议和,越椒不同意。百姓听闻后群民激愤,尤其是战士们,他们认为君主已经服软,越椒还不依不饶,将士们将心中的气愤转化为士气。

楚庄王九年(前605年),楚军与若敖氏家族大战于章澨,越椒拔箭射向楚庄王,箭术精湛且箭镞锋利,连发两箭皆飞过车辕,离楚庄王仅一步之遥。楚军开始胆怯,他们想箭从远处射来,还能如此精准,若敖氏家族了不起,楚军军心开始动摇。如果此时楚庄王也跟战士们一样畏缩不前,那么楚军必败。但是作为一位领导者他没有退缩,楚庄王非常镇定的从战车上站起,对着将士们大喊:“楚文王过去讨伐息国之时,得了三枝箭,不幸被乱臣贼子偷去两枝,现在他们把最有威力的两枝射完,将士们要奋勇直前。”

楚庄王雄才大略,在生死存亡关键之际,几句话稳定军心,楚军士气瞬间被激发,将士们士气蓬勃,奋勇直前,大败越椒于章澨,越椒被杀,势力庞大的若敖氏家族被灭。但是楚庄王并没有将若敖氏家族赶尽杀绝,他感恩斗子文的丰功伟绩,为若敖氏家族一代贤臣斗子文留下子嗣,让斗家的香火得以传承,也想以此为戒提醒臣民多多行善,因此赦免斗子文之孙斗克黄。

总而言之,楚庄王能屈能伸,他把自己伪装成荒淫无道之君,让若敖氏家族放下警惕,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他韬光养晦用了九年的时间将若敖氏家族势力彻底铲除,从名义上的君主转向大权在握。楚庄王亲政以后,便开始大展雄图治理国家,力图称霸中原。

四、任贤图志

楚庄王亲政以后,推行自己的治国理念,塑造一股正气,让楚国焕然一新,那么楚庄王治国都采取了哪些方法?

  • ① 塑造臣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楚庄王自克庸以来,每日提醒臣民四件事,其一,民生不易,人活在世上要积极向上、努力奋斗,年轻人不可虚度光阴,混日子不是长久之计。其二,祸至之无日,生活安稳之际不忘潜在的危机,楚庄王是要提醒臣民居安思危。其三,提高警惕,在天下太平之时也要提高警觉不要懈怠,时时刻刻为捍卫国家做准备。楚庄王还提醒将士们不要以一次小的胜利就得意忘形,商纣王百战百姓,却败于武王克商一战,一战亡国。其四,勤奋上进,楚国先君若敖、蚡冒他们开疆扩土,都有筚路蓝缕之功,人活着就要勤奋,勤劳方可致富,懒惰亦可致贫,楚庄王无非是提醒臣民奋斗可使人脱贫致富。

楚庄王以此告诫臣民要积极向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塑造百姓昂然向上的精神,给楚国带来了崭新的精神面貌。同时塑造将士们的士气,得意忘形是兵家之大忌,骄傲轻敌十战九不胜。

  • ② 广纳贤才

春秋五霸中,最有作为的君主都离不开贤人的辅佐,似乎已经成为古往今来的定律。楚庄王也不例外,他亲政以后广纳贤才,尊重贤人,让贤才良将辅佐自己建立伟业。那么楚庄王是如何访贤任贤的呢?

楚国有位相面先生,善于面相,有识人之慧眼,名声远扬,楚庄王将其请来,问他识人之依据,相面先生告知楚庄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识人主要观察他的朋友。其一,观察平民,看他和什么样的人交往,倘若其朋友为人仁厚,孝敬父母,尊敬兄长,那么此类人定能过上富足的生活。其二,观察为官之人,同样观察其朋友,如果其朋友乐善好施,贤良仁德,那么此类官员便可加官进爵。其三,观察君主,如果朝中大臣贤能居多,倘若君主又善于纳谏,那么这样的君主定能使国家昌盛,百姓安居乐业,此为吉主。相面先生主要用此类方法来判断吉凶祸福。

楚庄王听后大悦,改变了他对相面先生的传统看法,相面先生也有重实践轻阴阳八卦之人。于是楚庄王命相面先生四处寻访贤人。楚庄王求贤若渴,越来越多的贤士加入楚庄王治国的队伍当中,其中最有名的叫孙叔敖。孙叔敖为人贤德仁厚,在若敖氏家族掌权之时不被重用,楚庄王亲政后,重用孙叔敖,孙叔敖授政以后,立刻帮助楚庄王打理国务,那么孙叔敖都采取哪些治国方略呢?

  • 1) 因势利导

孙叔敖关心民生疾苦,一系列的政策主要以方便各行业为主,同时重视发展农业、牧业和渔业。他政绩突出,尤其是在发展经济方面,可谓是治经济的专家。

孙叔敖善于因势利导,在秋冬农闲时分他耐心劝导百姓砍伐树木,在春夏梅雨季节时,趁河水上涨之际,利用水路运输,将木材运往集市销售,节省劳动力,让百姓生活得以改善,也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孙叔敖采用因势利导的策略早于司马迁,其发展经济之才能备受世人称赞。

  • 2) 修水利工程

当时淮水流域一带,水灾泛滥,阻碍农业发展,影响百姓正常生活,孙叔敖主张修水利,当时芍陂地势低洼,孙叔敖调集民工修建堤坝,开凿水渠,建造人工湖泊,修建水闸以便调节水量大小,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修建而成,极大的改善淮河一带百姓的生活,楚国在孙叔敖的治理下政治、经济、文化达到全盛时期。

  • 3) 制定国家方针

孙叔敖不仅是发展经济的专家,且很有政治远见,他向楚庄王提出“定国是”。顾名思义是制定国家方针,他认为一个国家没有大政方向,很难协调民心,任何方针都要围绕着民众,要万众一心。如果君主不善于纳谏,刚愎自用,就很难凝聚民心,国家繁荣富强需举全国之力,才能踏上强国之路,大政方针必须凝聚共识。

总而言之,楚庄王重用贤才,给国家树立一种正气,如果君主是贤明的,人性善良的一面就容易展现出来,反之,倘若君主是昏庸之辈,那么人性邪恶的一面就容易暴露,所以说孙叔敖治国有方,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太平,为楚庄王称霸奠定基础。

五、虚心纳谏

楚庄王有匹爱马,马的待遇超过大夫,穿的是刺绣,吃的是山珍海味,住的是豪宅,英雄自古爱宝马,无可厚非。这匹马最终因恩宠过度,每天锦衣玉食得肥胖病死了。楚庄王想以安葬国家大夫之礼安葬爱马,这样对于大臣们来说是一种侮辱,于是群臣反对,楚庄王与大臣产生分歧。楚庄王还下令倘若再议论马之事,一律处决。此时优孟进见楚庄王,进殿后嚎啕大哭,他说:“用大夫之礼安葬马委屈了马,应该用国君之礼安葬”,楚庄王听后大笑不止,以大夫之礼安葬爱马的想法之后就不了了之。

楚国当时通行的货币叫"蚁鼻钱",楚庄王觉得重量又轻面值又小,下令将小币铸成大币,小钱铸成大钱,便导致货币贬值,给国内商人造成巨大的损失,也造成货币流通混乱,商人纷纷转行,使得市场经济萧条,越来越多城市居民纷纷远离大城市,国家陷入混乱之中,民不聊生。孙叔敖听闻后,立刻觐见楚庄王,请求恢复以往的币制,结果楚庄王毫不犹豫的答应了,仅仅过了几天,整个市场秩序得以恢复。

六、宽以待人

楚庄王亲政以后,邀请群臣参加烛光宴,举火饮酒,宠妃们也出席助兴,楚庄王命许姬向大臣们敬酒,不料一阵风将所有蜡烛吹灭。一位官员趁黑暗之际拉许姬的衣服,许姬撕破衣服逃脱,将大臣的缨带摘下,禀告楚庄王,希望楚庄王惩处无礼之人,庄王不答应,随后立刻命所有官员摘掉帽缨,点火饮酒,此事不了了之。

三年之后,晋、楚邲之战,一位大臣奋不顾身保护楚庄王,为楚国浴血奋战,楚庄王疑惑不解,他并不认识这位大臣,为何他替楚国如此卖命。后来楚庄王得知,这位大臣是三年前非礼许姬之人,他为了报答楚庄王的不杀之恩,拼命的保护楚庄王,为国效力。

七、晋、楚争霸之战(邲之战)

楚庄王十三年(前601年),晋国最精明能干的权臣赵盾去世,赵盾执政二十年里,晋国国力昌盛,局势稳定,且长期维持霸主的地位,这跟赵盾的功劳是密不可分的。赵盾去世后,晋国各卿族之间开始各行其是、争权夺利、相互勾结,国家没有统一意志,晋国内部陷入混乱,这种形势为楚庄王称霸提供了有利条件。

楚庄王十七年(前597年),楚国率军攻打郑国,郑国向晋国求援,按照惯例来说,南蛮入侵中原,作为中原霸主晋国不能不管,但是晋国由于内部意见不统一,延缓出兵数月之久。

楚军围攻郑国三月无果,此时郑国内部出现叛徒,想通过立新君主分得一杯羹,便背叛郑国透露消息,最终郑国城门被攻破,郑国投降。但是楚庄王出于道义并没有将郑国国君杀害,也没有将郑国灭国,只是让郑国侍奉楚国。

当晋将荀林父率领晋军浩浩荡荡出发解救郑国之时,晋军未渡黄河,就传来郑国投降的消息,晋军内部产生分歧。主帅荀林父认为既然郑国已经投降,无需与楚军交战,随武子也主张撤军。中军副将先毂刚愎自用,坚持与楚军一战,他认为遇强敌则退缩不丈夫。先毂违背军令自行率领部下渡过黄河。主帅荀林父很是为难,先毂一支军队跟楚军交战必败,那么自己作为主帅也有责任,于是荀林父下令晋军全军渡过黄河,渡过黄河后晋军内部意见仍然不统一,存在分歧,临战狐疑不定是兵家之大忌。

楚庄王率领部队驻扎在管地,晋军渡过黄河后驻扎在敖和鄗之间,楚庄王得知晋军内部举棋不定,矛盾不断。他便派使者一边向晋军求和,一边派兵对晋军全线进攻。主帅荀林父犯一个致命性的错误,在与楚国使者谈判的过程中没有备战,当楚军突然进攻之时,晋军不知所措,主帅荀林父惊皇失措之时,下令全线撤军,先渡黄河者有赏,慌乱之际撤军令变成了逃跑令,晋军开始没有组织的逃跑,晋军中军、下军开始抢夺渡船,先上船者以最快的速度逃跑,后上者溺水,溺水者往渡船上攀爬,却被先上船的士兵挥刀将手指砍下,史载晋军渡过黄河后,船上断指可用手捧住,晋军中军、下军全线溃退。

晋军只有随武子率领的上军没有败,随武子早有准备,派手下七支部队埋伏在敖山,随武子觉得与楚军交战难以战胜,于是下令撤军,晋军上军在随武子的统领下有序的渡过黄河。邲之战楚国以全胜而告终,从此以后楚国称霸中原。

为邲之战做个简单的分析,晋军未有必败之象,由于主帅的优柔寡断,副帅的独断专行,内部矛盾重重,将帅不合,各自为战,没有必败之象的晋军却惨败而归。同样楚军也没有必胜之象,但是楚军内部统一,由君王亲自统领和指挥,上下一心,没有必胜之象结果以全胜而告终,所以说“两军相遇勇者胜”才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综上,春秋时期,无论是“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齐桓公,还是用人不疑而称霸西戎的秦穆公,乃至最后一鸣惊人的楚庄王,他们共同之处在于善于发掘和任用贤人,贤人治国是国家走向昌盛的基础,比如齐桓公重用管仲,晋文公拥有五贤士,西周有贤臣周公旦辅政给西周带来几百年的稳定发展。秦穆公更是求贤若渴,不惜一切代价到处挖人。除此之外他们皆宽容大度,善于纳谏,关心臣民疾苦。因为明君深知百姓是国家之根基,民心稳定国家才能繁荣富强,民心不稳,国家则摇摇欲坠。楚庄王性格特征在于志向远大且能屈能伸

齐桓公、晋文公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称霸中原,力图维护华夏文明,将夷狄拒之门外。楚庄王称霸中原则促进蛮夷和华夏民族的融合,从此以后楚国南蛮之标签慢慢褪去,成为华夏民族的一部分,楚庄王为夏、蛮之融合和华夏文明做出巨大贡献,楚庄王之德行和重义之举受到孔子的高度赞美,楚庄王之德行千古传诵。



春秋时候战火纷飞。成就霸业, 强者图之。
楚庄王之所以能够成就霸业,
一是在于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的王者之心。二来在于他,知人善任,唯才是举。向善于治国的孙叔敖等贤臣,都是楚庄王用慧眼发现的。这些人为楚国的强国兴兵奠定了基础。三是内政严整外交得当,有力地提升了楚国的地位。

楚庄王先用三年时间考察大臣们的能力,提拔了一批有才干之人,整顿内政,对外集中力量消灭了对于他们威胁最大的邻国,国力大大提升,成就霸业。

楚庄王能成为一代霸主与他的远大理想是有关系的。《史记》、《吕氏春秋》、《韩非子》等生动地记录了楚庄王"一鸣惊人"的故事,说他即位之后日夜为乐,三年不出号令,并严禁进谏。

因为楚庄王非常有才华,能征惯战,而且非常能够知人善任,所以这样


关于走进家乡的诗句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到了现在,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插...

关于写民间疾苦的诗句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到了现在,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插不了簪了。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代: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

曹参是曹操的祖先吗?是怎么当上汉朝第二位丞相的?
有几个缘故原由,首先汉朝当时本来就几乎到了生灵涂炭的程度,秦朝大兴土木,到秦末汉初楚汉争霸的时候也是战火连绵烽火连天,所以老百姓们真的特别很是需要养精蓄锐的时间。 3.曹参为何不务正业 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萧何病故,曹参接任西汉相国。临行之时,曹参向自己的继任者交代齐国的政事,说你的任务很简单,...

陆游关于战争的诗句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

表示战争残酷的成语
【甲胄生虮虱】:甲、胄:古代士兵作战时所穿戴的铠甲和头盔。铠甲和头盔上都长满了虮虱。形容战争持续时间很长。【连天峰火】: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形容战火烧遍各地。【连天烽火】: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形容战火烧遍各地。【流血浮丘】:流的备可以...

高中历史简单说说秦朝统一六国的概况
公元前221年,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一个强大的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秦王朝疆域广阔,它东濒大海,西至陇西,南临南海,北抵长城,领土空前广袤,是自中华文明产生以来第一次大统一.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诸侯国间的征伐持续了五百余年,中华大地上诸侯林立,战火连绵,一片混乱....

战争残酷的诗句大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代: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关羽是荆州的故事简介
关羽发现于禁部队旗号不整,军士慌乱,又见襄江水势甚急,了解了地形,又根据秋雨连绵,襄江之水必然泛涨的...清同治《当阳县志》记载:“麦城在县东南五十里,沮漳二水这间,传楚昭王所筑。三国时,关羽为孙权所

关于一个人落魄的时候的诗句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代: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谁能告诉我关于秦统一六国的历史资料
公元前221年,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一个强大的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秦.秦王朝疆域广阔,它东濒大海,西至陇西,南临南海,北抵长城,领土空前广袤,是自中华文明产生以来第一次大统一.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诸侯国间的征伐持续了五百余年,中华大地上诸侯林立,战火连绵,一片混乱....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18184168990: 楚庄王三年不理朝政为什么还能够掌握朝政,称霸天下 -
恭关爱民: 楚庄王三年不理朝政还能够掌握朝政,称霸天下是因为楚庄王以静观动. 我们要看看楚庄王上位的背景.庄王即位时年龄尚不足20岁,国内矛盾重重,爆发了公子燮与公子仪的叛乱.三年后,他对楚国的政局和各类人物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他重用了伍举、苏从等忠直之臣,攻灭了前来进犯的庸国,使楚国的势力向西北扩展,任用孙叔敖为令尹,重视社会生产,发展经济,充实国力. 其实楚庄王是在观察楚国内部的情况,好确定自己的臣子的情况.这样子才能把奸佞一网打尽. 纯属个人观点.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18184168990: 楚庄王是如何一鸣惊人的? -
恭关爱民: 楚庄王一鸣惊人 春秋时期,楚国的储君也就是楚庄王在登基后,为了观察朝野的动态,也为了让别国对他放松警惕,当政三年以来,没有发布一项政令,在处理朝政方面没有任何作为,朝廷百官都为楚国的前途担忧. 楚庄王不理政务,每天...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18184168990: 楚庄王怎么才得到了春秋霸主的地位?
恭关爱民: 楚庄王举兵伐宋楚庄王伐宋也是楚国在成为中原霸主之前所打的一场战役,最后的胜利自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获得的,楚庄王不知道了打了多少个国家才到了春秋霸主的地位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18184168990: 春秋时期出现了哪些主要霸主?你认为这些霸主能够称霸的原因是什么? -
恭关爱民: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还有后来的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春秋五霸原因:齐桓公和晋文公这两位全票通过,没有争议.楚庄王也以高票通过,秦穆公则勉强过半,这两位同样获得相当的认可率.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不失为一时之雄,但问题是,“五霸”的说法,早在这二人之前就已经有了. 他们能称霸的原因:1、每个称霸者的背后都有一个善懂谋略的人.2、国家经济的繁荣,和军事力量上的强大.3、往往都是正义的出师,容易被人拥戴、信服!~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18184168990: 为什么楚庄王会一鸣惊人? -
恭关爱民: 其实他并没有一鸣惊人,只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成语出自他而已!而且,他在已准备充足的情况下才进行改革等措施的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18184168990: 春秋五霸能够称霸的原因是什么 -
恭关爱民: 五霸能成功的原因就是眼光独到,战略高远,自身能力强,忍辱负重、百折不挠、任人唯贤等等.实际上尊王攘夷在郑庄公时期就已经开始做了,后面的君王凭借强大的国力继续尊王攘夷,正所谓一招鲜吃遍天.在单项非常强的情况下,像齐桓公、晋文公等文武并济,手下人才济济,从单一产品转为多项目经营.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18184168990: 绝缨之宴里是蒋雄还是唐狡? -
恭关爱民: 故事见《列国演义》及明笔花主人《摘缨记》传奇,《列国演义》中是唐狡,传奇中作蒋雄.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18184168990: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这些霸主能够称霸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
恭关爱民:[答案] 1、他们都进行改革,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任用贤臣. 2、周王室衰微,失去的天下共主的地位.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18184168990: 绝缨之宴 那个人到底是蒋雄 还是唐狡 三国演义说是蒋雄 百度又说唐狡 -
恭关爱民: 唐狡,男,楚国将领,生卒年不详. 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战乱不断.楚庄王依靠名将养由基一次平定叛乱后大宴群臣,宠姬嫔妃也统统出席助兴.席间丝竹声响,轻歌曼舞,美酒佳肴,觥筹交错,直到黄昏仍未尽兴.楚王乃命点烛夜宴,还特...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18184168990: 楚庄王绝缨中的大臣到底叫什么名字 -
恭关爱民: 楚庄王绝缨之宴中的大臣叫唐狡. 楚庄王有次宴请群臣,直喝到天都黑了,就点上蜡烛接着喝,这时蜡烛突然灭了,这时候楚庄王的一个宠妃正在大臣席上敬酒,有个大臣喝高了,就趁黑灯瞎火的当口调戏这位美人,这样美人一伸手把这个人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