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重病的孩子,放弃治疗是不是特别自私的行为

作者&投稿:守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家长心理学:10种家庭关系与子女心理疾病的关系~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的成长和思想方面都是父母老师引导的,殊不知家庭的关系模式也将影响着孩子。接下来我们一起分析10种家庭关系模式与孩子心理问题的因果关系。
观察1:强弱

一个喜欢抱怨先生是软骨头的太太不知道,她恰好是他骨头越来越软的原因……
在孩子早年的心理发展中,母亲的作用远大于父亲。想想孩子是从母亲的身体和怀抱中逐步的分离出来,你就相信这样的观点没有错。与母亲的关系几乎决定了每个人内心是否具有足够的安全感、亲密感、快乐感与成长动力。而父亲却是他最初的成长和自我认同中重要的伴侣和领路人。在面对患有神经症性冲突(恐惧、抑郁、焦虑等)和行为紊乱的成人和孩子时,需要对早年母子或母女关系做细致分析,我们往往能找到一个很严厉很正确很负责任的母亲或者有类似严母般仔细的父亲。和这样的家庭打交道,要说服母亲给予孩子犯错误说“假话”干“坏事”的自由有时比登天还难。因为这样的母亲肯定是一个很讲道理的人,做事总在理上,做人做得勤勤恳恳,当母亲当太太也当得很认真。和她们说话,你常常感觉有点气短,有点理亏。早在五十年代,从事家庭治疗的精神科医生就提出“婚姻倾斜”的心理学概念,认为家庭中父母的一方有采用破坏性方式来支配家庭的倾向,而另一方却显得依赖和柔弱,对其逆来顺受。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将这种倾斜关系视为正常,失去成为平等关系的能力,要么依赖,要么强权。
观察2:倾斜

你们怕什么?
平衡是家庭关系的第一原则,倾斜是另一种平衡。在图片常常观察到母亲的角色感太强,使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被弱化,甚至被迫游离于家庭的亲密关系与教养关系之外。由于不平衡,孩子与母亲的互动中,没有因父亲的插入产生的心理缓冲空间,也失去了在双亲行为中作适应性选择的权利,孩子与母亲的行为应答方式被简单化到服从和不服从。久而久之,成长的动力被压抑,变化与对抗的欲望被耗竭,导致孩子的心性发展延迟。正如漫画中表现的,母亲的咄咄逼人和父亲孩子的怯懦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由此,处理时会不自主的想压制母亲,迫使母亲退后一点,再扶父亲一把,以此让孩子在居中的位置上比较好过。实际上,家庭治疗师并不会匆忙的否认画面上的情景,“倾斜关系”常常隐含着一种内在补偿和和谐。换一句话来说,没有一个怯懦的父亲,也不会冒出了一个强悍的母亲,两者谁是因谁是果很难分清。家庭治疗师把倾斜看成是家庭的一种存在方式,分析孩子的问题是非是在维持或者破坏这种关系。如果家庭希望孩子的问题消失,可以问家庭是否愿意先改变倾斜关系,看看在均衡的关系下孩子的问题会怎样变化,这是家庭的选择。聪明的则会与母亲结盟来寻求母亲的大力协助。最糟糕事莫过于咨询师试图帮助母亲“镇压”孩子,挫败孩子潜意识里的“反抗”,以为错都在孩子。其实,大多数孩子的行为紊乱最初都是指向家庭的,尤其是指向最亲密的人——母亲。要孩子有变化,父母要率先有变化。
观察3:平衡

你总不能不顾孩子母亲与孩子死死纠结在一起,有时不是为了要挟丈夫,而是为了自保!“母子同盟”是心理医生对家庭关系的另一种描述,它几乎是“婚姻倾斜”的反转。在一些家庭里,我们常常看到一个很权威的父亲,斥责母亲过度的娇惯和纵容孩子,而不争气的孩子一心一意的粘着母亲。“母子结盟”常常是经久绵长,无坚不催。这样的母子关系可能会是男人心中无穷的烦恼。你和太太翻脸的时候,就能从孩子的眼中读到恐惧或是愤怒,你叫他“宝宝”的时候,他会扭头不理你,甚至不再管你叫爹。如果你有心要给孩子一些苦头,找孩子的一些别扭,你立即会发现自己陷入一种困境,因为任何对孩子的不满都自然的归因于太太,本是一腔的好意转眼就成了驴肝肺。“母子同盟”的另一个心理学描述是父亲在家庭情感关系或权利系统中缺席,比如长期的出门在外,个性松散自由,放任不羁,没有责任感等。母子依恋成为家庭情感维系的中心,母亲和孩子构成一种补偿性“婚姻关系”。这样的家庭关系中,孩子是父亲腿上的一个“袢马绳”,母亲会主动的给丈夫呈现甚至夸大孩子的问题, 以此来向丈夫“索取”应该得到的关心。在旁人看来,这样的母亲有两个孩子,一个是永远长不成熟的丈夫,一个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第三类“母子同盟”的心理学描述是指那些人格不完整,内心缺少安全感,缺乏自我认同和对亲密关系不信任的母亲,通过下意识的对孩子的深层依恋来获取内在的 稳定。一般来说,母子热恋是孩子从出生到两岁之间的一种母子不可分离的相互依存的状态,个性依赖的母亲会被这种深度亲密带来的愉悦感所迷醉,以至于对孩子 “成瘾”。在这样的家庭关系中,母亲要和孩子一起睡到孩子很大的时候,父亲却常常是过厅或小房子里的睡客。有时侯,个性弱的父亲可能成为一个家庭情感的边缘人或流浪者,他不得不靠讨好母子来维持他在家庭中的位置。
观察4:恋母

儿不嫌母……!
当丈夫还没有长大时,母子的结盟有时也是为了家庭功能的补偿。根据家庭病理学说,“母子同盟”让孩子成为夫妻个性冲突的一个投射“容器”,夫妻无意识的把婚姻的问题转嫁给孩子,孩子活得像一个替婚姻受罪的“道具”。 由于母亲性格,情绪对结盟中的孩子有很强的认同与内化作用,孩子的自我发展被压抑,这种压抑会延续到青春期并被猛烈的释放出来。同样,母亲的过度亲密使男孩性别认同与性意识发展延迟,不少的男孩内心印刻着无论如何也摆不脱的“俄底浦斯情结”(恋母)。对母子同盟关系的认识与临床心理治疗可能是两回事,心理咨询师并不会拘泥于以上简单的逻辑关系来看待“母子同盟”。一般我们首先接受这种同盟是家庭关系的一种补偿状态,在新的平衡关系没有确立以前,“母子同盟”可能是家庭内部平衡的有效机制。带着这种观念走进家庭,心理咨询师更能保持位置的中立和更广阔的观察角度。我们会狡猾的绕过家庭成员给予我们的是非因果,也不去充当家庭的教育者或关系的调解人。我们对家庭呈现给我们的东西保持高度的尊重和认同,并协同家庭找到今后发展的多种变化的可能,以此来降低家庭内部的焦虑。我们不讨论家庭为什么会这样,或者孩子为什么会出现 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相反,我们乐于承认我们对问题的成因一无所知(装傻)。我们只愿意与家庭讨论这种“母子同盟”是怎样被维持下来的,如果家庭选择不改变 现状,每个成员需要怎样做才能使“结盟”看起来并没有那么糟。如果家庭选择变化又要怎样来建立新关系和怎么样维持变化的可持续性。在治疗中,家庭治疗师很愿意和家庭坐同一个板凳,如果习惯坐在家庭的对面,让家庭把麻烦恼怒一股脑儿的抛过来,那才是吃不了,兜着走。
观察5:束缚

妈妈会一直在!
“双重束缚”是家庭治疗大师贝特森对家庭动力学中一种矛盾情景的经典描述,他认为:“双重束缚是这样一种情景,即父母之间或父母与子女之间交流时在关系水平与内容水平之间有明显的矛盾,使家庭交流发展出一种矛盾的不确定性,家庭成员不知道对方是关心自己还是抱怨自己”。正如父亲说:“我这样做是为了爱 你!”,而孩子却知道接下来可能是大祸临头。贝特森认为这种矛盾情景是儿童产生精神分裂或情绪障碍的决定因素。在中国的文化中,父母喜欢把对孩子的愤怒,包藏在一种对孩子的貌似关心中,越是与子女关系不好的父母,越易于通过“教育”来发泄对子女的不满。结果,孩子 长期处在一种内容水平被关心,关系水平被伤害的悖论情景,而且还不能评述或反抗这些矛盾信息。慢慢地孩子会借助矛盾的信息来逃避惩罚,以扭曲的行为方式来 应付所有的关系,失去了发展正确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出现人格分化延迟。
漫画中母亲生气的对女儿说:“瞧你都15岁了,还不愿替母亲分担一点家务,你真是太懒了!”即表达一种对子女的成长期望,又表达一种对女儿的失望与抱怨。 女儿要平衡母亲的情绪,觉得该做点什么。女儿对母亲说:“好吧,我来拖拖地”。表达的是一种服从,甚至是一种刻意的讨好,但内心隐藏着一种防御,害怕与母亲继续交流。
女儿在拖地的时候,如果得到母亲夸奖,则应答成功,内心得到满足,拖地行为就转为成长的动力。但母亲却大声叫到:“瞧你拖的地!还不如不拖。 养你这么大,连拖地都不会!”女儿被迫处在一种应答无措、左右为难的位置,无论如何都是输,变与不变都毫无出路。不拖地,要继续忍受母亲的指责和埋怨;去拖地也要忍受母亲新的指责和埋怨,横竖都是不快乐。由于来自母亲的信息矛盾,反倒使子女成长的动力被减弱。孩子心中的感觉是:“无论如何我都不能摆脱母亲对我的不满。”
观察6:矛盾

你们刺我不着!
许多孩子都是在“战争”中成长的!应对这样的“亲密交流”使孩子们变得圆滑而成熟,最终胜利的还是孩子。如果在父母都是社会精英,孩子可能就不会那么幸运地蒙混过关,父母与孩子不交谈则罢,一交谈就要触及孩子的“灵魂”,直到把孩子的心灵挫伤得百孔千疮。心理学专家塞奥多尔·利兹研究精英家庭的孩子在成长中的适应不良,发现家庭地位越高,孩子的心理问题越多,解决症结也更麻烦。从遗传学的角度,由于孩子智商很高,他们在与父母的“交锋”中易于找到或创造一种情绪或行为障碍来有效地应答困境,并从中获益。心理咨询师看到许多孩子的问题是被不当的教育孕育出来的,企图用教育父母的方式达成一种家庭内部交流的平衡,这样的想法可能是好的,但效果难以预测。有些家长听信心理咨询师的建议在教育孩子中变得束手束脚,无规无矩,让孩子的心理发展处在更大的危险中。聪明的治疗师不去为难父母。相反,在孩子的面前表示出对父母足够的尊敬与肯定。我们会和家庭一起重新来描述家庭的“情景”,并改变家庭呈现给我们的“故事脚本”,让家庭得到一种新视觉和新感觉。我们要给孩子的“症状”或家庭的冲突一个意料之外的赋义,使这些引发矛盾的信息产生积极互动的作用。我 们还要改译孩子内心对父母教育的感觉,让他看到教育中包藏着的那颗无私慈爱的心。我们会利用孩子的问题,给了父母一个展现自我的广阔天地,让父母变得更像是个好父母,孩子更像是个好孩子。这样做的目的是要给出我们的暗示:“家庭必须在爱与教育的冲突中找寻隐藏着的和谐,让动荡的心趋于安宁。”
观察7:分裂

孩子,还是我对你好!
如果孩儿成为三头六臂的哪咤,也许能够满足双亲多重的需要!漫画中的情景是心理学对家庭关系的另一类描述——“婚姻分裂”,由五十年代的心理学大师塞奥多尔·利兹提出。利兹研究儿童精神病(躁抑症)时认为:家庭内部没有形成良好的结构和角色分化,夫妻间过分独立,缺少必要的情感交流和亲密依赖。甚至是夫妻同床异梦,彼此疏远,满怀敌意的竞争,拼命试图从孩子那儿得到忠诚与亲近,导致孩子无力适应。孩子会强烈的感觉到家庭内部的不稳定和团结一致的重要性,迅速发展起一种自我控制,来应付或摇摆在家庭对立观念或非此即彼的关系模式中,用自我“分裂”补偿性地满足父母对家庭关系的需求,以维持家庭分离中的统一,冲突中的和谐。在这样的家庭关系中,平衡是靠孩子勇于“自我 牺牲”来实现的,孩子的问题实际上是家庭维持的一种要件。但补偿总会有个极限,一旦缓冲失败,孩子可能陷入大麻烦,要么过度控制自己——抑郁,要么就是发 泄性失控——躁狂,并持续摇摆在这两种情绪状态中。过度控制的孩子可能会把这种家庭冲突潜抑在内心深层,成为成年神经症或心身疾病的心理根源。失控的孩子 却像是反叛“家庭现实”,逼迫父母改变态度,调控家人,这种失控被医学称为儿童神经症或儿童精神病。
观察8:无奈

不做是你笨,做不好更是你笨
在大人看来是天使的东西,小孩子心中是魔鬼!双重束缚中的孩子,内心冲突持续存在,积攒着很大的焦虑。心理咨询师走进这样的家庭,易于同情孩子。如果一厢情愿的试图通过教导父母来消除家庭内部的矛盾信 息,及易引起有强烈自尊需求的家长的不满。结果,孩子在诊室里担惊受怕,有时不得不通过表达对心理咨询师的不喜欢来与父母“结盟”,让治疗陷入困境。对逆反或者有攻击性欲望的孩子,这样的教导又鼓励了孩子对父母的对抗与责难,让家长在医生面前处境尴尬,尊严尽失。许多渴望权威感的心理咨询师,热衷于给家庭灌输心理学思想,培训当事人,以为如此这般就可天下太平。对有知识有悟性的家长尚可这样做,对悟性不高或矛盾纠结很深的家庭,心理学知识是双刃剑,帮助的同时伤害更深,会让家庭失去自我判断力和自我更新力,把家庭推向更大的危机与困境。当然,不少的家庭也乐于把一切麻烦都推给治疗师,让孩子大事小事都来找心理咨询师拿主意,使治疗师在表面的辉煌下内心苦不堪言。家庭治疗师应让父母与子女体验到彼此在关系水平中的亲疏近远,引发他们的内在联想。并创造新的交流模式,引发新的情感体验,来促进家庭对未来的期待。在与家庭的交谈中,需要灵活的避免发表对家庭事务对与错的看法,代之以引入一 种有效或无效的判断。心理咨询师把许多看起来很好的家庭教育方法与亲子关系理论束之高阁,找到非常个别化的东西,来解开家庭的症结。当传递某种信息会给家庭带来价值判断或引发新的冲突时,治疗师乐于扮演一种模糊角色,并通过呈现多种交流来处理家庭中的矛盾信息,悄声无息地对家庭作修改。当家庭完全更新后,家庭会发现所有有益的决 定都出自他们自己。
观察9:示弱

天啊!他的骨头到那儿去了?
孩子直不起腰来,难道是父母的基因遗传?另一类更为困难的双重束缚,发生在个性分化不良或情感分裂的家庭,孩子无论依从母亲还是依从父亲都会遭到另一方的责难,无论做任何事都不能得到双亲肯定或者否定的观点。有时候双亲为了回避自身冲突,观点含含混混,要么就各行其是,互不干涉。孩子既不能在家庭找到规则,也形成不了有效的交流,凡事得先看父母的脸色,猜测父母的心思,难以适从。母子纠结是家庭继续存在的情感核心,在没有新的平衡诞生前,你只能保持对它的尊敬。我对母亲说:“你十年来,一直无怨无悔的 照顾这个患病的孩子,你真是一个伟大的母亲”。我对孩子说:“你十年来,放弃你的自由,心甘情愿的陪伴你的母亲,你也是个很乖的孩子。”当家庭在治疗师面前感觉到安全时,我建议母亲“退化”到儿子的年代,儿子“进化”到母亲的年代,父亲来扮演仲裁者,对游戏叫“暂停”。扮演新角色时,儿子的脸变得明朗,语言也见清晰。当一个家庭父亲的功能很弱的时候,为了家庭的稳定,母子纠结很容易形成,心理咨询师建议母亲可以多依赖社会的缓冲机制,逐渐让孩子的情感需要从母亲转向社会。如鼓励孩子与同龄孩子,同学,邻居,老师交往,尊重友谊,热爱生命和自然等。很多个性发展不良的孩子在这样的鼓励下,会慢慢寻找到自己的心理领路人, 心身发展得到补偿。
观察10:关爱

都是为你好!
许多对孩子的无力要求都被包装在美丽的语言中。
家庭的治疗师走进一个家庭,喜欢关注这个家庭可能存在的一些内部禁忌。我们会问孩子,家庭里有什么东西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我们常常发现几乎所有家庭在交流内容方面或多或少有些限制,这些限制代表着家庭的文化意识,权利等级与家庭的“游戏规则”,从中也可考量家庭成员间的亲密距离。
来看看这样的一种情景:孩子快乐的回到家,兴奋的说:“爸!妈!我今天的物理考试拿了95分。”妈妈认真的说:“先别高兴,告诉我你班上的最好成绩是多少”?爸爸接着说:“想想那5分为什么要丢”。待孩子收藏笑脸,快乐尽失,躲进了自己的小屋,父母脸上才有了笑容,说道:“我们的孩子还真不错”。
担心孩子骄傲而不敢公开的分享孩子的快乐,使家庭内部的交流变得无趣,孩子想得到父母认同的热情也被挫败了。也许是文化的原因,中国的父母习惯替孩子做决 定,小到穿衣吃饭,大到读书就业,仿佛不仔细管就是父母的失职。大多数喜欢韩国音乐的孩子不会和喜欢看韩国电视剧的父母交谈对韩国文化的感觉,如果这样做 一定是自讨不愉快。喜好争强好胜的孩子不敢与同样好胜的父亲讨论人际关系,即便讨论也会是一些虚假之词。许多孩子被明令禁止讨论父母的对错,或参与父母间 的情感活动。
父母本意是为孩子好,为孩子创造理想的生存空间,结果却是忽略孩子成长过程中自然生动的,多样化得的特点,恰巧让孩子失去了在家庭舞台大显身手的机会,减弱了成长的动力。
抱怨子女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的父母,常常是对孩子任何独立思想与行为大加压制的人,形成“恶性循环”,家庭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种家庭教育中的矛盾情景,被心理学描述为家庭中的“假性互惠”。假性互惠中的家庭看起来一家子和和睦睦,父母替孩子着想,孩子替父母亲分忧,实际上,人人都受压抑与限制,个个心情都不舒畅。

亲密关系满足的秘诀:1、欣赏你的伴侣;2、表达你的感激;3、重复上述两步。
简介:
爱情是人类情感中最美妙的一种体验,古今中外关于爱情的伟大文学作品有许多,但从心理学角度对两性关系进行科学而系统总结的专著尚为数不多。
非暴力沟通(又称爱的语言)被联合国誉为全球非暴力沟通解决冲突的实践之一,它的培训目前在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
最有影响的就是《乌合之众》。他在书中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对人们理解集体行为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心理学的思考发挥了巨大影响。此书在西方已印至第29版,其观点新颖,语言生动,是群体行为的研究者不可不读的佳作。

天下那有父母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健健康康的。放弃也属普通职工和普通农民们的无奈之举,不要责怪他们,能治好又没有后遗症又有钱,谁会放弃,

大恶,就是大善。大善,就是大恶。

已知医治无果,坚持治疗,是否还有意义?与自私无关。大爱无形。

有的事放弃也是一种无奈,不治之症始终会人财两空!

要看有多重


劝重病的儿子活下去体现了什么精神
勇于斗争。面对自己的孩子是重病状态,父母内心是痛苦的,为了鼓励孩子还要装作没有事情,要给孩子起到一个表率作用鼓励孩子和病魔做勇于斗争。重病的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劝孩子面对也是鼓舞了孩子很大的勇气。

如何看待爸爸怕人财两空放弃治疗儿子?普通家庭面对大病只能束手吗...
给孩子得这种病字的话,怕治不好,不治的话还对不起孩子,如果治不好的话,钱花了这么多,到时候家庭面临着这么严重的经济压力,真的有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去选择面对这样的病,到底该束手就擒呢,还是应该积极的治疗呢?“人生最痛苦的事情就是人死了钱没花完”,与台词,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吧,可以说...

面对重病的孩子,救还是不救?
尽心尽力,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这是绝大多数的选择,只有在那种机会非常渺茫又绝望的的情况下,医生也劝说放弃之时,父母才会忍痛的放下最后的不舍。那种痛有几人能体会,怀抱着心爱的孩子,看着他在怀着睡去,永远的长眠于此。来不及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来不及叫一声妈妈,更来不及感受到家庭...

双胞胎同患重病,争着放弃治疗救对方,单亲母亲陷困境该怎么办?_百度知 ...
王贺自己做出了重大决定。如果真的到了自己治不好的日子,我会捐献自己的角膜来回报社会。在高额的医疗费和未知的治疗结果面前,田玉针先生曾劝我放弃对孩子的治疗。她强烈认为不管结果如何,都不能给自己留下遗憾。王贺先生也说。“外面的世界很棒。我也年轻。等病好了,做点小生意,让妈妈幸福。

为什么有的父母可以为了瘫痪或者生病的孩子卖房卖车,甚至去乞讨救孩子...
宁愿自己委屈也不能委屈了孩子,到上学阶段时更是竭尽所能让孩子得到更好的的教育,将来出人头地。你生病,而且是很麻烦的重病,对父母而言,简直就是天塌地陷、晴天霹雳。父母倾家荡产,四处举债,只为了救治自己的孩子。他们说为了将来让你养老,这不过是一个让你宽心安心接受治疗的善意的借口而已。在...

如果你最亲的人身患绝症,想要放弃治疗,你会坚持还是放弃?
这对普通的工薪阶层来说真的是很难承受。所以只能是家人去护理。往往得绝症的人年龄都比较大了。那么去护理的家人相对年龄也都是比较大的。本身又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又在上班,没有时间那么只能是。夫妻之间互相互利。年龄那么大承受着各种不方便。所以对双方来说都是一种伤害。因此得了绝症放弃治疗也...

尿毒症女孩起诉父母遗弃法院未受理,法院为何不受理?
女孩为了活下去开始当游戏讲解员,第一个月什么都不懂得她只赚了200元。她的母亲还曾和女孩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是一个母亲对孩子说的话,孩子不是商品,坏了就退货,坏了就不管。女孩将父母告上法庭,但因为罪证不足,法院不予受理。女孩透析每周需要三次,如果再不换肾,可能她只能活几年了...

如果不幸得了重病,你会选择倾家荡产治病还是放弃治疗?
我把人生分3个阶段:1、是30岁以前,不幸得了重病,有可能家人愿选择砸锅卖铁,不放弃治疗。 2、是60岁以前,上有老下有小,任务没完成,更想活着,会选择倾家荡产治病,相信好了一切都会有,会更懂感恩。 3、是90以前,儿女们都成家有孩子要养,如果不幸得了重病,自己知道此病治不好,还会花很多钱,因为不想看到晚...

假如有点经济能力有房子,但新生的小孩得了重病治愈率小可以放弃治疗吗...
从理性上说可能大多数人都想放弃,从感性上说,可能不应该放弃。选理性还是选感性还得你自己拿主意。毕竟一个生命,你带她\/他来到这个世界,不应该轻易放弃。医生说的治愈率低也不一定可靠,医生都是偏于安全说话,不会打保票能治好。倾家荡产,治愈了当然也可以接受,如果仍然治不好或者落个残疾,...

对于身患重病不想拖累亲人选择不辞而别的行为,你怎么看?
我觉得选择不辞而别这会对家人造成的伤害更大,选择轻生家人真的会遗憾终生,还没有见你最后一面,没有给你再好好说说话,没有再好好的看看你的容颜,你就这样狠心的走了,想想都觉得挺难过的。

武鸣县15079154540: 面对重病的孩子,放弃治疗是不是特别自私的行为 -
爨张达肝: 大恶,就是大善.大善,就是大恶.已知医治无果,坚持治疗,是否还有意义?与自私无关.大爱无形.

武鸣县15079154540: 家里有重症的孩子,父母要坚持治疗还是放弃? -
爨张达肝: 感性一点当然是坚持啦~~~~ 有谁会真正做到放弃自己的孩子,如果真的做到了,说明这人也基本没有意义了~~~ 但是,如果孩子觉得承受不起这份痛苦,或许如孩子的意愿也是一个好的选择~

武鸣县15079154540: 我的孩子生病严重了,因为没有钱钱治疗,我老公在半途放弃治疗了,结果孩子夭折,我可以告他遗弃罪吗 -
爨张达肝: 遗弃罪(我国刑法第261条),是指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行为.没钱治疗而放弃治疗的不能算是遗弃罪.

武鸣县15079154540: 自己放弃治疗算不算自杀? -
爨张达肝: 答:一般来说,对于修行人,你中小型的病能够治疗好的,你可以接受治疗.如果得的是绝症,特别是晚期癌症,你得要深信因果.得了绝症,说明我们的寿命也就到了,以这种形态出现.那这时候,你不是要想的一心一意地治疗好,而是想我...

武鸣县15079154540: 被自己儿子决定放弃治疗,会有什么感觉?但是病人觉得自己非常对不起这个儿子,儿子也很爱他,但是迫不得 -
爨张达肝: 很心痛的感觉 穷人就是命苦 哎 生命是宝贵的 还是不要放弃 祝好运

武鸣县15079154540: 父母有权放弃为未成年子女治疗重病么 -
爨张达肝: 依据我国的刑法规定,不履行法定的扶养义务的,都属违法行为,假如对患有重病的未成年子女不与救治,已涉嫌犯了遗弃罪,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武鸣县15079154540: 假如你得了重大疾病,放弃治疗是自私还是爱 -
爨张达肝: 如果经济困难,不想连累家人,那就是爱吧!如果有钱可以医治却放弃了,那就是自私了

武鸣县15079154540: 至亲患重病:放弃治疗解脱痛苦死去,还是坚持以人为本 -
爨张达肝: 看他本人意愿,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别人身上.你只要做好自己的本分,好好孝顺就好了. 如果他要治病,那就出钱让他去治.如果他不想治疗,那就接家人回家好好享受最后的天伦之乐. 其实治疗更痛苦,如果他本人不能接受这样的痛苦,那就不要放着让人在最后的日子痛苦的走.不要因为钱就放弃治疗,有的时候我们都期待一个奇迹.

武鸣县15079154540: 为什么放弃治疗的说说 -
爨张达肝: 是有个患者,觉得自己得的是重病,没有什么治疗价值,怕花钱,不愿意拖累家人或者亲朋好友才会做出放弃治疗的决定.

武鸣县15079154540: 放弃治疗算不算是安乐死? -
爨张达肝: 这不算,不过我觉得如果真的发生了像电视剧中的情况,放弃才是最好选择,如果无法救治,与其花费很多钱财和精力,还救不了亲人,不如让活着的人轻松些.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