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中国戏曲有多少种,主要有哪些??

作者&投稿:敛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戏曲有多少种类~

中国是一个拥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国,在这样的悠久历史中也是诞生了许多供着贵族们玩乐的东西。戏剧可以说是中华历史上的一颗明珠,传承至今更是有了三百多中的戏剧种类。  那么,本期戏剧文化介绍最着名的中国戏剧种类及特点。

  评剧:
  流行于北京、天津和华北、东北各省,它源自河北东部一带的“莲花落”,并吸收京剧、河北梆子、皮影、大鼓等音乐和表演发展而形成的。这个剧种从农村进入城市后,受到话剧和京剧的影响演了许多新戏,擅于表现小市民生活。唱词通俗易懂,唱腔口语化,吐字清晰易解,生活气息浓厚。
  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曾有观点认为是中国第二大剧种。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表演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
  1950年以后,以《小女婿》、《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着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华北、东北一带流行。评剧有东路、西路之分,而以东路评剧为主。2006年5月20日,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评剧的艺术特点是: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
  评剧唱腔是板腔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和散板等多种板式。解放后,评剧音乐,唱腔,表演的革新取得显着成就,特别是改变了男角唱腔过于贫乏的弊病,男声唱腔有了新的创造。其表演艺术虽吸收了梆子、京剧的身段、程式,一度出现京剧化的倾向,但仍保持着民间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郁的特点。
  善于表观现实生活是评剧的一个传统。辛亥革命后,成兆才依据当地的时事新闻创作和改编了《杨三姐告状》《黑猫告状》《枪毙骆龙》《枪毙骆虎》等,基本上奠定了评剧以演现代剧目为主的特长。
  早期评剧只有男、女角色之分,后逐渐发展成为生、旦、丑三小戏,受梆子和京剧影响,增添行当,有了青衣、花旦、老旦、小生、老生、小丑之分,最终发展成青衣、花旦、老旦、彩旦、小生、老生、花脸、小花脸等行当齐全的大剧种,但仍保留了民间小戏活泼自由、生活气息浓厚的特点。
  京剧:
  流行全国,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剧种。它的前身为徽调,通称皮簧戏,曾一度称为“平剧”,后改称京剧。表演上歌舞并重,融合了武术技巧,多用虚拟性动作、节奏感强,创造了许多程式性的表演动作。演唱时讲究行腔吐字,念白具有音乐性,在唱、念、做、打方面自成京剧艺术体系,对各地剧种影响很大。
  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京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作为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手段是十分丰富的,而用法又是十分严格的。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
  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当然,同时也相应地使它的民间乡土气息减弱,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
  因而,它的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越剧:
  江南流行较广、深受群众欢迎的地方戏曲之一。发源于浙江一带,即古越国所在地,故名越剧,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是由说唱艺术“落地唱书”发展而成的。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地方色彩。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安徽等广大南方地区,以及北京、天津等大部北方地区,鼎盛时期除西藏、广东、广西等少数省、自治区外,全国都有专业剧团存在。
  有观点认为越剧是“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亦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
  越剧流派唱腔由曲调和唱法两大部分组成,在曲调的组织上,各派都有与众不同的手法和技巧,通过旋律、节奏以及板眼的变化,形成各自的基本风格。特别是起调,落调,句间、句尾的拖腔,以及旋律上不断反复、变化的特征乐汇和惯用音调等,更是体现各流派唱腔艺术特点的核心和关键。
  在演唱方法上,则大都集中在唱字、唱声、唱情等方面显示自己的独特个性,通过发声、音色以及润腔装饰的变化,形成不同的韵味美。有些细微之处,还包括着不少为曲谱难以包容,也无法详尽记录的特殊演唱形态,却更能体现各流派唱腔的不同色彩。
  表演方面,一是向话剧、电影学习真实、细致地刻划人物性格、心理活动的表演方法;二是向昆曲、京剧学习优美的舞蹈身段和程式动作。演员们以新角色的创造为基点融合二者之长,逐渐形成独特的写意与写实结合的风格。舞台美术方面,采用立体布景、五彩灯光、音响和油彩化妆,服装式样结合剧情专门设计,色彩、质料柔和淡雅,成为剧种艺术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
  河北梆子:
  中国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支脉,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清光绪初年进入兴盛时期。河北梆子在剧种方面不仅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而且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生活;在舞台艺术上,无论是音乐、表演以及舞台美术方面,都有极大的变化和明显的提高,从而使河北梆子增添了明朗、刚劲、华丽、委婉的特点。
  流行于河北、天津、北京以及山东、河南、山西部分地区,成为中国北方影响较大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河北梆子在其兴盛期,还曾传入中国东北三省、江淮地区以及俄罗斯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
  山陕梆子流入河北后,在长期的演出过程中,为了赢得当地群众的赏爱,根据当地群众的语言习惯、情趣、爱好等,在艺术上进行不断改革、创造。特别是后继人才和从业群体的当地化,在演员队伍中,河北人逐渐增多,这更是导致山陕梆子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到了道光年间,长期活动在河北的山陕梆子逐步发展成早期的河北梆子了。
  河北梆子唱腔分有生、旦、丑三行。属于生行的小生、武生、基本都用老生唱腔,但不唱大慢板;属于旦行的花旦、刀马旦、彩旦、老旦等则用青衣唱腔,亦很少唱大慢板;净行有一套自成体系的基本板式,有小慢板、二六、尖板、流水四种,但不甚完备;丑行也有一套自成体系的唱腔,除无大慢板外,其他板式俱全。
  男女声唱腔,采用同宫同腔,男演员唱来较为吃力。正调唱腔是微调式,反调唱腔为宫调式。唱腔中的四、五度大跳进,是旋律进行的突出特点。演唱上讲究“腭嗽”、“喷口”、“砸夯”等特殊技巧,听来慷慨激越,淋漓痛快。
  高亢、激越、慷慨、悲忍是河北梆子唱腔固有的风格特点,河北梆子的唱腔,属板腔体。唱腔高亢激越,擅于表现慷慨悲愤的感情。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六板、流水板、尖板、哭板以及各种引板和收板等。
  河北梆子剧目,约有五百余出,多数来自山陕梆子,也有一部分是移植京剧、高腔、丝弦戏、深泽坠子戏、哈哈腔的剧目;此外还有一百余出时装戏,是梆簧合演(两下锅)以来的产物,但多未流传下来。
  黄梅戏:
  安徽省地方剧种,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部分地区,以黄梅采茶调为主的民间歌舞基础发展而成。初以演出“两小戏”、“三小戏”见长,后受青阳腔和徽调影响,逐渐发展为演出完本大戏。它的唱腔保存民歌本色,委婉动人,在表演上保持载歌载舞的特点,生活气息浓厚。
  黄梅戏唱腔委婉清新,分花腔和平词两大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多用“衬词”如“呼舍”、“喂却”之类,有《夫妻观灯》、《蓝桥会》、《打猪草》等;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有《梁祝》、《天仙配》等。
  现代黄梅戏在音乐方面增强了“平词”类唱腔的表现力,常用于大段抒情、叙事,是正本戏的主要唱腔;突破了某些“花腔”专戏专用的限制,吸收民歌和其他音乐成分,创造了与传统唱腔相协调的新腔。黄梅戏以高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以其他民族乐器和锣鼓配合,适合于表现多种题材的剧目。
  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富、优美、动听,其唱腔如行云流水,委婉清新、细腻动人,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人民群众的喜爱。黄梅戏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其曲调健康、朴实、明快、优美,表演形式活泼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
  黄梅戏的大众性体现在追求观众群的最大化上,在雅俗之间找寻更多的共同点。作为演员,让很多的观众说“好看”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黄梅戏的表演,以生活化为基础,吸纳戏曲程式中的活力,有生命感的技巧,受众面比较宽。
  大众化是一个顺应时代的、在变化着的概念,一百年前的“大众”与今天的“大众”,欣赏艺术的口味是有差异的,所以,黄梅戏表演艺术追求的大众化,一定是发展的、进步的。

戏曲的分类
单弦

单弦,原为八角鼓中的一种演唱形式,以一人操三弦自弹自唱而得名。清乾隆、嘉庆年间兴起,1880年前后旗籍子弟随缘乐(本名司瑞轩)自编曲词在茶馆里演唱,逐渐形成独立的曲种。嘉庆九年(1804)华广生编订的《白雪遗音》卷3中《酒鬼》篇,是现存最早的单弦曲词。单弦曲牌众多,曲调丰富,反映现实生活。自随缘乐以后,产生了德寿山、全月如、荣剑尘、常澍田、谢芮芝等名家,推动了单弦艺术的发展。单弦有两种演出方式:①自弹自唱;②一人站唱,以八角鼓敲击节拍,另一人操三弦伴奏,原称“双头人”。单弦的曲目,前期主要是反映清代北京社会生活风貌的,如《穷大奶奶逛万寿寺》、《青草茶馆》等,也有由戏曲故事改编的,如《罗锅儿抢亲》、《合钵》等。随缘乐以后,则多根据《聊斋志异》、《今古奇观》、《水浒》等小说改编,如《续黄粱》、《胭脂》、《杜十娘》、《翠屏山》等。

岔曲

岔曲,八角鼓、单弦的主要曲调,用作曲牌联套体的曲头和曲尾,同时也可以单独演唱。清乾隆年间兴盛。分平岔、慢岔、起字岔、垛字岔、西岔、数岔等多种曲调,内容多是摹拟女性第一人称口吻的情歌。有一人独唱和二人分饰正旦、小旦对唱两种。岔曲的音乐结构,基本句式是六句体,也可加衬句、数子扩展至数十句。曲词多采取咏赞体,以抒发意兴。岔曲演唱方式还有“群曲”,曲调流传的有荡韵、别韵、脆岔、平岔、起字岔、长岔、数子岔、琴腔(又叫赶板)等。

八角鼓

八角鼓 清代盛行的曲艺曲种。又称单弦牌子曲。以演唱者所用的击节乐器八角鼓而得名。自乾隆末年以后,盛行于满族旗籍子弟中间,多组织票房,编词演唱以为自娱。旗籍子弟演唱的八角鼓包括5种演唱形式:①岔曲。②群曲,由多人齐唱、轮唱,有鼓、板、锣、钹和弦乐伴奏。1949年后,曾对这种形式加以改革,由多人亦歌亦舞演唱,称为“单弦联唱”。②拆唱八角鼓,由演员分饰正、丑脚色。一般以3人演唱的节目为多。因其演唱近于戏曲,俗称“八角鼓带小戏”。④单弦。⑤双头人,演唱内容与单弦相同。由两人共操一担三弦,一人按弦,一人弹拨,同时轮唱曲词。

太平鼓

太平鼓 明清两代开始在京西宛平县盛行的一种带铁柄的椭圆形单面鼓。鼓面用羊皮或高丽纸制成,形如芭蕉扇,柄下有3个麻花状铁圈,其中一串带有锻制的铁环。表演时边舞蹈边击打鼓面,可单人或数人表演,也可几十人至上百人集体表演。太平鼓分文鼓、武鼓和花鼓三种。武鼓揉入武术技法,动作难度大。文鼓则以演唱民间小调为主。

快板书

快板书,曲艺曲种。由数来宝演变而成。因用两块大竹板儿(大板儿)和开块小竹板儿(节子板儿)得名。大小竹板儿合称为“七块板儿”。李润杰将评书和相声的艺术手法融合到快板艺术中,丰富了数来宝原有的句式和板式,形成普遍流传的快板书。快板书在七言对偶的基本句式之外,增添了单宁垛、双宁垛、三字头、四字联、五字垛等句式,以及重叠、连叠句的长句式。随着句式的丰富,七块板儿的运用也有了新的演变。例如大小板儿的混合连奏多用于开书板儿和段落之间的过渡,说书中间的击节和烘托则多以节子板儿为主,以大板儿为辅,而大板儿又成为摹拟事物、辅助表演的道具。快板书的代表曲目有《千锤百炼》、《劫刑车》、《巧劫狱》、《熔炉炼金钢》和《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

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京律两地。河南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称京韵大鼓。与刘宝全同时并起的艺人有张小轩、白云鹏。京韵大鼓在五四运动时期,曾出票友张云肪等人编写厂一些新曲目,由白云鹏、崔子明等人演唱。崔子明创滑稽大鼓,成为京韵大鼓的一个支派.唱腔以一板三眼的慢中板和有板无眼的紧板为主,必要时穿插一些一板一眼的板式,基本腔调有平腔、高腔、落腔、甩腔、起伏腔。起伏腔是“刘派”唱腔的主要创造,包括有各种长腔、悲腔、花腔。此外.京韵大鼓具有半说半唱的特色。韵白(包括在板眼节奏之内的韵白和没有板眼节奏的韵白)在演唱中也占重要的位置,与唱腔衔接自然。主要伴奏乐器为大三弦与四胡,有时佐以琵琶。演员自击鼓板掌握节奏。传统曲目有《单刀会》、《战长沙》、《博望坡》等数十段,以及由刘宝全、白云鹏等人整理的《长坂坡》、《白帝城》、《探晴雯》、《樊金定骂城》等数十段。

梅花大鼓

梅花大鼓,又名梅花调。20世纪初叶以来流传于京、津两地。脱胎于清末流传在北京北城一带的“清口大鼓”。句式基本上为七字句,偶尔加三字头,快板中有时有五字句,有时也依据内容穿插长短句的曲牌。多为一人演唱,有的传统节目如《湘子上寿》,新编节日《秋江》、《张羽煮海》等也可以二人对唱。演员自击鼓板.伴奏乐器有三弦、四胡、琵琶以及扬琴等。梅花大鼓传统曲日中有不少取材于《红楼梦》,如《探晴雯》、《劝黛玉》、《黛玉悲秋》、《黛玉葬花》、《宝玉探病》等。此外还有《鸿雁捎书》、《摔镜架》、《目连救母》等,新编曲目有《绣红旗》、《江姐进山》、《千里堤送别》、《半屏山》、《悲壮的婚礼》、《二泉印月》等;

北京琴书

北京琴书,前身是清代流行于河北安次县一带及北京郊区农村中的五音大鼓,以三弦、四胡、扬琴等乐器伴奏。19世纪末叶逐渐有艺人到京、津两地演唱。20世纪30年代,演员翟青山在广播电台播唱时,只有一台扬琴伴奏,称为“单琴大鼓”。1949年,因演员改用北京语音演唱,定名为北京琴书,用四胡伴奏。板式用一板三眼。早期以说唱长篇大书为主,有《三国演义》、《回龙传》等lO余部。现在多以演唱短篇唱段为主。经过整理的传统曲目有《杨八姐游春》、《鞭打芦花》等。

北京曲剧

北京曲剧,由八角鼓发展而来的戏曲剧种。原称曲艺剧,1952年经老舍提议改称现名。在向舞台表演艺术过渡中,吸取了戏曲、话剧的形式。50年代初,成立北京曲艺团,排演过现代戏《柳树井>以后又排演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并摄制成电影。1979年北京曲艺团改名北京曲艺曲剧团。著名曲剧演员有:魏喜奎、孙砚琴、李宝岩、佟大方等。

北京皮影

北京皮影又称灯影。以驴皮、羊皮等材料制成各种人物、景物、动物、道具等,用灯光在幕布后衬出这些影象,配上音乐、唱词,由提影人操纵表演。北京皮影分东城和西城两派。东派由滦县、乐亭传入,影戏班在东四一带活动。西派传说是明代由涿州传入北京,班社集聚在宣武门至新街口一带。清初皮影作品,头脸全靠单线表现性格和身份,武将如古时壁画。清中叶后,京剧影响了皮影造型,出现了生、旦、净、丑脸谱形象。20个国家的博物馆收藏有北京皮影的人物、布景等艺术制品。

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河北泽戏曲剧种。清道光年间形成。曾称京梆子、直隶梆子、卫(指天津卫)梆子、秦腔。1952年定今名。清中叶,山陕梆子流入河北,经音随地改的衍变而成。从咸丰、同治年间到20世纪20年代末,在京兴盛。重要的班社先后有:瑞胜和、源顺和、庆顺和、玉成班、宝胜和、义胜和、永顺和、祟庆班、吉利班、祟雅社、奎德社等。名演员有梁宗旺(达子红)、田际云(想九霄)、吴毓顺(小茶壶)、郭宝臣(元元红)、侯俊山(十三旦)、杨宝珍(杨娃子)、薛固久(十二红)、孙培亭(十三红)、何景云(何达子)、崔德荣(灵芝草)、魏连升(小元红),以及女演员赵佩去(小香水)、鲜灵芝、刘喜奎、金玉兰、王莹仙(金刚钻)、秦风云、李桂云等。光绪中叶,与二簧同班在京演出(叫“两下锅”),一度出现梆簧合作演出的风气。1960年,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成立,代表性剧目有《秦香莲》、《蝴蝶杯》、《拾玉镯》、《白毛女》等。河北梆子唱词及念白的发音,早期杂有山陕音调,自20世纪初杨韵谱的奎德社始,逐渐改以北京语音为基础。念白虽与京剧相近,但不念“上口字”。脚色行当分类和其表演程式,大体与京剧相同。生行中以须生为主,唱做并重。旦行中的青衫(又名青衣)以唱为主;花旦重做功说白。刀马旦文武并重。花脸多用假嗓,只有净生行(包括大净生与二净生)与京剧不同,兼用生、净两行表演程式。各行当均有自己特定的传统唱腔。生腔苍劲悲壮,旦腔高昂激越,净腔粗犷豪放,丑腔戏谑跳跃。其中,生旦行的唱腔较丰富多样。唱腔音乐,主体板式有大慢板、小慢板、二六板(包括正反调)、流水板、减板、哭板。辅助板式有导板、大起板、尖板、搭调、哭头(么二三)、留板、锁板等。主要伴奏乐器有板胡、笛、梆子、笙。打击乐器的锣鼓借鉴京剧,打法大体相同。

十不闲莲花落

十不闲莲花落,流行于京、津、河北等地。莲花落,一作莲花乐,源于唐、五代时的“散花乐”,最早为僧侣募化时所唱的宣传佛教教义的警世歌曲。宋代始流行民间。清乾隆以后,出现了职业艺人,同时满族八旗子弟中也有不少爱好者,遂与民间流行的另一艺术形式“十不闲”合流,成为民间花会形式之一“天平会”,曲种名为“十不闲莲花落”,又称“十不闲”或“莲花落”。内容多为写景抒情和演述民间故事的俗曲。演出时,先由全体人员敲击十不闲的打击乐器,做舞蹈动作,唱〔四喜〕、〔八掌〕、〔架子曲〕等曲调,做为序曲,然后演唱莲花落节目。演出形式有单曲、彩唱两种。单曲只由一人演唱故事,唱词采用叙述体;彩唱是由歌者二、三人,分饰为旦、丑两种脚色,分包赶角,略如戏曲,重插科打诨,以资笑乐。莲花落在民间,由于演唱者的身份及演唱的形式不同而有派别之分。凡子弟票友所演唱的组织,称为“清门”;职业艺人的班社则称为“浑门”。这两派又统称“小口莲花落”,以别于乞丐所唱的“大口落子”或“大板落子”。莲花落的曲调比较简单,只有上下句。常用板眼有“慢三眼”、“垛板”、“散板”等。腔调有“平调”、“悲调”之分,另外有“哭柳”、“云里翻”、“海底捞月”等特定曲调。通常一段唱腔开始时,必先有一“摔斗”,也叫“喊落”。清末民初的莲花落著名艺人,有抓髻赵、奎星垣等。


中国戏曲大约有多少种
1. 戏曲剧种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2. 艺术特色 综合性、虚拟性、...

中国有多少地方剧种
1. 京剧:作为我国戏剧艺术的巅峰,京剧享有极高的声誉,其影响力遍布全国。拥有超过200年的历史,音乐上主要采用板腔体,并以胡琴作为主要伴奏乐器。京剧的表演形式包括唱、念、做、打,四位一体。2. 越剧:这一剧种在江、浙、沪地区广受欢迎,约有五六十年历史。越剧以女演员为主的特色和其清澈婉转...

我国的戏曲剧种,大约有多少种?
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中国五大戏曲剧种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一般均表述依次为: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采用如此表述的书籍出版物有数十种,覆盖教育、旅游、戏曲、电影、网络、民俗、文化、电视、国学、艺术、漫画等各领域。亦有表述为“...

中国有多少个戏曲剧种?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

中国有多少个戏曲剧种?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一般均表述依次为:京剧(有“国剧”之称)、越剧(有“中国第二大剧种”、“第二国剧”之称 )、黄梅戏、评剧、豫剧。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场景布置注重写意,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例如:例如《...

中国的传统戏曲有哪些
4. 川剧 川剧是四川省的地方戏曲剧种,以其独特的变脸技巧和丰富的剧情内容闻名。川剧融合了唱、念、做、打等多种元素,展现了四川地区丰富的文化底蕴。以上是中国传统戏曲的几种主要形式,每一种戏曲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特点,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戏曲有几大剧种,分别是什么,你了解多少?
中国戏曲有几大剧种,分别是什么,你了解多少?1、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在传统文化中经久不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分别是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2、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豫剧是京剧的前身,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

我国有多少个戏曲剧种
中国戏曲剧种介绍 【京剧】京剧是我国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剧种。它是由多种地方戏在北京汇聚、融合,发展而成的。它从产生到现在约有一百四十年的历史。清代乾隆以来,昆曲、弋阳腔、秦腔等曾先后进入北京。1790年安徽著名艺人高朗亭率领有名的徽戏“三庆班”进入北京,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以后,又有“...

中国戏曲有几大剧种,分别是什么,你了解多少?
1. 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岁月依旧生机勃勃。中国戏曲的五大主要剧种包括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和豫剧。2. 京剧,曾称平剧,是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首,以西皮、二黄腔调为主,辅以胡琴和锣鼓等乐器。京剧被誉为我国国粹,在中国戏曲中占据着三鼎甲之首的地位。它起源于清朝宫廷...

中国有哪些戏曲剧种?
二、昆曲 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江苏昆山,因此得名昆曲。昆曲在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都有独特的造诣,以其雅致的韵味和细腻的表演风格而闻名。昆曲唱腔优美,舞蹈动作富有韵律感,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瑰宝。三、川剧 川剧是四川地区的主要戏曲剧种,以唱为主,融合了变脸、吐火等...

万山特区13751596253: 中国戏曲种类有哪些 -
夷柄碳酸: 原发布者:风也飘移0国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剧、越剧、豫剧、黄梅戏、评剧、粤剧、庐剧、徽剧、淮剧、沪剧、...

万山特区13751596253: 中国的戏曲曲种有哪些 -
夷柄碳酸: 戏曲剧种约有三百一十多个,按声腔约分为高腔腔系、昆腔腔系、梆子腔系、皮黄腔系、民间歌舞类诸腔系、民间说唱诸腔系、少数民族戏曲等. 诸如国之瑰宝京剧,以及昆曲、黄梅戏、越剧、豫剧、川剧等,可谓曲种繁多、百花齐放.

万山特区13751596253: 常见的中国戏曲有哪几种 -
夷柄碳酸: 二黄、二人台、上党二黄、上党梆子、山西梆子、山东梆子、川剧、三角戏、义乌腔、弋阳腔、广东汉剧、云南壮剧、云南花灯戏、丹剧、木偶剧、巴陵戏、五音戏、文南词、中路梆子、内蒙大秧歌、凤台小戏、永济道情戏、白剧、白字戏、北...

万山特区13751596253: 戏曲分为哪几种? -
夷柄碳酸: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历史悠久,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讲究唱、做、念、打,富于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

万山特区13751596253: 我国有哪些戏剧种类? -
夷柄碳酸: 简略的概括,我国戏剧种类非常丰富.据统计,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比较流行的剧种有:昆剧、越剧、豫剧、黄梅戏、评剧、粤剧、徽剧、淮剧、沪剧、吕剧、湘剧、河南坠子、河北梆子、湖南花鼓戏、淮北花鼓戏、梅花大鼓、梨花大鼓、京韵大鼓、西河大鼓、评弹、单弦、山东快书、山东琴书等五十余种.

万山特区13751596253: 我国有多少种戏曲 -
夷柄碳酸: 中国戏曲三鼎甲:京剧、豫剧、越剧.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京剧、豫剧、越剧、评剧、黄梅戏. 中国戏曲三鼎甲之首(京剧)《霸王别姬》、《贵妃醉酒》、《锁麟囊》、《玉堂春》、《四郎探母》等. 中国戏曲三鼎甲之榜眼(豫剧)《宇宙锋》、《梵王宫》、《穆桂英挂帅》、《花木兰》、《朝阳沟》等. 中国戏曲三鼎甲之探花(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祝福》、《孟丽君》、《红楼梦》等.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评剧)《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夫妻观灯》等.

万山特区13751596253: 我国古代的戏曲大概有多少种 -
夷柄碳酸:[答案] 我国戏曲分为六大戏曲剧种: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秦腔 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

万山特区13751596253: 除了常听到的那些 你知道中国戏曲到底有多少种 -
夷柄碳酸: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

万山特区13751596253: 中国有多少种戏曲? -
夷柄碳酸: 大概我知道的有48种!还有好多很地方的就不太清楚了!我知道的有 昆曲 高腔 梆子腔 京剧 评剧 河北梆子 晋剧 蒲剧 上党梆子 雁剧 秦腔 二人台 吉剧 龙江剧 豫剧 越调 河南曲剧 山东梆子 吕剧 淮剧 沪剧 滑稽戏 越剧 婺剧 绍剧 徽剧 黄梅戏 闽剧 莆仙戏 梨园戏 高甲戏 赣剧 采茶戏 汉剧 湘剧 祁剧 湖南花鼓戏 粤剧 潮剧 桂剧 彩调 壮剧 川剧 黔剧 滇剧 傣剧 藏剧 皮影戏

万山特区13751596253: 中国戏曲曲种有多少?
夷柄碳酸: 中国的戏曲曲种:京剧、昆剧、越剧、黄梅戏、河北梆子、评剧、秦剧、豫剧、吕剧、庐剧、晋剧、蒲剧、湘剧、锡剧、淮剧、川剧、奥剧、滇剧、泸剧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