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之悲-----人生三痛

作者&投稿:计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一场兴致高雅群贤毕至的兰亭盛会,王羲之却在流觞曲水吟诗作赋的盛会背后痛感人生之悲,同时也预见后人会有同样的抒怀。魏晋名流总喜欢在欢乐的宴会歌唱人生的挽歌,他们是一群超脱且洞见未来的智者,提醒我们再怎样和命运较劲,也终将逃不脱三种无奈的人生命题。

汉武帝宠妃李夫人当年在生命将尽之时也断然拒绝与汉武帝相见,理由是“色衰而爱弛,爱弛而恩绝”。一句话道出红颜不再的悲哀。衰老的可怕,是因为也许会连锁意味着宠爱、名气、地位等等的消失,取而代之者纷至沓来;另外,衰老还意味着死亡已经进入生命的倒计时。芳华终究成为过往,红颜褪去鹤发染,虽然时间创造神话,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但到底朱颜辞镜花辞树,时光容易把人抛。

喜欢蒋捷那首《虞美人 听雨》,从少年听雨客舟中到老年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中饱含了多少人生的沧桑况味、物是人非。曾醉心于长生不老术的帝王们若知今日依然没有这样的神话,恐怕也不会耿耿于怀,带着遗憾长眠于地下了吧。老,终会让人产生迟暮之感,虽然说没有皱纹的外祖母是可怕的,但谁也不希望老去。即便老了,也希望得到同样的爱和尊重、平等与理解。所以在诸多爱情诗中,叶芝的《当你老了》就格外的动人。

这样的老去是优雅的,也是幸运的,如此的被对待是奢侈的。有人在快然自足时忘了衰老的到来,而有人恰恰在高兴之时,却感受到衰老的悲哀。因为社会人生的际遇使王羲之这些魏晋清流对衰老的触碰更为敏感。盛极而衰的生命常式让他想到盛会难再,高朋满座、挥毫泼墨的日子又能重来几回?书为心画,言由心生,他心中的隐痛使《兰亭集序》总有种淡淡的物哀之美。“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在落下最后一个字的那一刻,盛会已经结束,正如王羲之也再也没有那样的灵感写出第二遍《兰亭集序》。

史铁生告诉我们:死,是一个终将会降临的节日,不必急于求成。一切文学作品里,“死亡”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主题。贾平凹的《母亲》、周国平的《妞妞》、川端康成的《雪国》、小仲马的《茶花女》……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死是生的另一种延续,但即便有千百次轮回,一旦生命结束,今生这辈子就真的结束了。谁会知道轮回以后谁又会成为谁,所以其实是没有意义的。

人之所以相信轮回,是因为有补偿心理 : 今生没法报答的来世报答,今生没法弥补的来世弥补。实际上还不如说一句实话让人更加懂得珍惜。台湾一位父亲就这样对他的孩子说:“请珍惜现在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因为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衰老和死亡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自然定数,但情随事迁却是人为造就。“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感情由事物产生,似乎又随事物而变化消亡,其实变化的都是人心。正如电影《妖猫传》,哪有什么妖猫,都是人心自私的产物。崔护的《题都城南庄》里描写的故事“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就是痴情者的守护才有的佳话,这样的人和情令人感动。可以不相信诗词里创造的传奇,但是我们可以去感受诗词背后古人内心的美好。

容易见异思迁,喜新厌旧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张爱玲有段精辟语录: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这段话不正照应了王羲之所说的: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人生无物比多情,可当情感发生改变之时,又有什么胜过情随事迁带来的悲哀?如果人类的情感始终如一,又怎么会有“多情却被无情恼”"天若有情天亦老"的无奈与感慨?又怎么会有“人生若只如初见”“不忘初心”的眷恋和告诫?胡兰成的“桐花万里路,连朝语不息”的今生今世终究比不上张爱玲真心实意的爱一个人可以低到尘埃里;林徽因对徐志摩的怀念也终究比不上金岳霖对她一辈子的痴情。长情似乎比哲学还难,要用一生去学习体会。

想起已经离开我们的余光中先生。有天看到他在“朗读者”的一段影像,是他朗诵自己的诗《民歌》的片段。视频只有1分40秒,我反反复复看了十几遍,那苍老却依旧铿锵的声音,朗读出的每一个音符都是用真情在表达,令人感动。

这首《民歌》就是他对中华民族爱的表达,是对民族血脉深情的倾诉-----“有一天,我的血也结冰,还有你的血他的血在合唱,从A型到O型,哭也听见,笑也听见。”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情结是赤子血浓于水的长情,无论年代更替,时间变迁,他都始终守护着心中的家国情。


有关王羲之的事迹
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推崇备至,因而他享有“书圣”的美誉。 王羲之忧民疾苦,慈悲为怀。有一天,王羲之上街游玩,看见一位老奶奶提着一篮白扇子忧愁地叫卖。王羲之上前一打听,原...

王羲之的丧乱帖释文?
译文:羲之顿首:时局动乱不堪,先祖的坟墓再次遭到不幸、受到残害,追忆之思之甚、哀号伤心之极,都痛彻心肝,面对悲痛如何是好!虽经立即修复,但无机会飞奔驰往一吊先人,悲哀之情愈来愈深,如何是好!面对信纸泣不成声、悲不成言。王羲之顿首顿首。

王羲之的小故事
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扎实的功夫,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

关于王羲之的事迹
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坚持数十年...

王羲之唯一真迹
王羲之很多的真迹早就在辗转中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如今已知的王羲之唯一的真迹,是藏于日本的《丧乱帖》,这可以称得上“法书第一”的国宝,与王羲之擅长的行书作品不同,《丧乱帖》是王羲之的草书代表作品,《丧乱帖》,顾名思义,这是王羲之在极度悲伤时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丧乱帖》一共只有六十二...

关于王羲之的小故事(不多于50字)
蔡邕独创的这种写法,很快就推广开来,并成为“飞白书”。直到今天,还被书法家们所应用。2 羲之换鹅 (晋)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他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就达到很高的水平。因为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

兰亭序全文及译文
在这里,“悲夫”既与“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相呼应,又与前文“信可乐也”“岂不痛哉”一一照应,使文章形成了“乐——痛——悲”三层情感波澜;而序文结束在“悲夫”,不能不再次引发我们对书圣难以言说之悲的疑问和思考。 最后,文章依体例补记了诗文结集成书的经过,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最著名的书法作品
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现存此帖怀疑是唐代摹本,目前尚未定论。贴纵23cm;横14.8cm ,行书四行,二十八字。《快雪时晴帖》是一封书札,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人的问候。20、《孔侍中帖》:九月十七日羲之报:且因孔侍中信书,想必至。不知领军疾,后问。

王羲之的《丧乱帖》
意思:羲之顿首:时局动乱不堪,先祖的坟墓再次遭到不幸、受到残害,追忆之思之甚、哀号伤心之极,都痛彻心肝,面对悲痛如何是好!虽经立即修复,但无机会飞奔驰往一吊先人,悲哀之情愈来愈深,如何是好!面对信纸泣不成声、悲不成言。王羲之顿首顿首。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

我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书法家他们有哪些故事?
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南渡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13618213307: 兰亭集序王羲之中作者因何而痛?这种痛是什么痛? -
紫唐麦白: 晋朝司马氏当政,司马氏性情残暴,治世无道,这是背景,而作者的悲大多由此而发. 当时的许多文人名士不甘为朝廷所用,就以悠游于山间为乐,也有风流晋朝多名士之说.而这些名士之中竹林七贤是代表,举阮籍为例,这个人狂放自大,...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13618213307: 兰亭集序中的痛悲如何理解 -
紫唐麦白: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除了具有一般书序的特点之外,还有着它独特的构思之妙,就是全文有一条感情的红线贯穿其中,这条红线便是“乐”——“痛”——“悲”.作者从一次普通的宴游集会中,抒发出真挚的内心情感,从而谈到了作者的生...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13618213307: 兰亭集序中王羲之为什么由乐转为痛 -
紫唐麦白: 他首先写了集会的盛大, 然后却感觉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不能很长久(原句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别人也大概那样. 感叹时光的流逝.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13618213307: 王羲之面对短暂人生所产生的悲叹,是怎么认识的 -
紫唐麦白: 对于公认的书圣来说,他的人生就是书法,周游各地遍访名家,集大家之长,汇自家之成,为后世留下一笔不可磨灭的财富.然而,当官做事却不称心.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13618213307: 怎样理解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生死观? -
紫唐麦白: 王羲之在天人合一的曲觞流水、感事伤怀中,把现实人生与理想人生联系起来, 把当时文人风流旷达的情怀与造成这种人生态度的社会现实和文化渊源联系起来, 并在回到现实人生时表现了极为豁达、爽朗、热爱人生的生命意识和人格力量, 表现了对传统文化思想的某些消极面的扬弃, 奏响了热爱生命、讴歌生命和批判传统消极面的最强音:“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疡为妄作.”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13618213307: 书法作品_-王羲之---丧乱帖 -
紫唐麦白: 丧乱帖 《丧乱帖》可能是我国大书法家王羲之存世的唯一墨迹,全文8行62字: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丧乱帖》流落日本1300多年,一直藏于深宫之内,从未示人.《丧乱帖》上有朱文“延历敕定”三印,延历相当于中国唐代德宗建中三年至唐顺宗永贞元年,由此可以断定此帖确是唐代传入日本的,至于是否与鉴真有关,尚无任何证据.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13618213307: 《兰亭集序》作者的情感转变 -
紫唐麦白: 由乐而忧,又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积极的一面,从第一段中可感受到作者快乐之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从第二段对人生苦短的感慨中,也仿佛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眷恋之情;从第三段中,批评虚无主义,对玄风盛行...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13618213307: 后人对王羲之一生的评价? -
紫唐麦白: 王羲之作为我国东晋时期注明书法名家,其成就更是后人无法超越的,他自幼酷爱书法一声投身书法,其字体自成一派被后人所追随,那名人对王羲之的评价是这样的: 魏晋书法,名家辈出,遗迹宏富,其中将楷书、行草诸体推向新境界的,...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13618213307: 《逍遥游》中,自视甚高的人、宋荣子、列子和上文所写的几个寓言有没有对应关系?《兰亭集序》中,王羲之的感情产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出现这种变... -
紫唐麦白:[答案] 1这个问题主要用于加深对前面寓言故事的理解.比如,自视甚高的人像蜩、学鸠、斥鴳一样以为自己已经达到逍遥的境界了... 但是不知不觉时光已经流逝,往日的美好已经成为陈迹,想到此处不免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自然转为痛和悲 了...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13618213307: 请问王羲之在《兰亭集序》文章中变现出来的是怎样一种心理反应? -
紫唐麦白: 这是人生的一种感悟:从乐、悲、痛出发,述了人的一生的必经之路.人应从乐想到悲,从生想到死,这样你平安一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