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之「无」所显示的境界

作者&投稿:东郭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开篇前:

《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shān)埴(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语译】

三十根辐条凑到一个车毂上,正因为中间是空的,所以才有车的作用。糅合黏土做成器具,正因为中间是空的,所以才有器具的作用。凿了门窗盖成一个房子,正因为中间是空的,才有房子的作用。因此“有”带给人们便利,“无”才是最大的作用。

【感悟】

老子在这一章用了三个比喻,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无”的作用,也说明“有”和“无”的关系。

第一个例子,是“三十辐共一毂”。古代的车轮是用木头做的,由四部分组成,轮、辐、毂、轴。这四个字都是“车”字旁,其中“轮”是最外面的部分,“轴”是最里面的部分,就是轴心。“毂”是套在车轴上的部分。“辐”是连接轮毂的木条。《诗经》里面有一首著名的诗叫《伐檀》,很多人都学过吧?里面说:“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就是砍伐檀木,削成辐条,做成轮子。三十根辐条共同凑合到毂上。在“毂”和“轴”中间必须是空的,否则就无法转动了。正因为有中间空的,是“无”,所以这个车轮子才可以转起来,如果中间不空,是实的,那车轮怎么动啊?所以这中间的“无”——空是最重要的,就是这个“无”才有了车子的用处,这叫无中生有,无有大用啊。

第二个例子,是“埏埴以为器”。“埏埴”这两个字都是土字旁,“埏”是一个动词,和土的意思。“埴”是一个名词,一种黏土。“埏埴”就是糅合黏土。去过“陶吧”玩过的人都知道,制一个陶具,比如说做成一个杯子,要把泥和一和,然后要把中间掏空。杯子的作用在哪里?就在于中间空的部分。否则的话,中间全是实的,那这个东西还有什么用啊?

第三个例子,是“凿户牖以为室”。盖一个房子,四边砌成墙,然后开了门,开了窗,造成一个房子了。请问它的作用在哪里?就在于中间是空的。试想如果这个房子中间用泥巴石头塞得严严实实的,那这个房子还有什么用啊?

  所以,“无用”才是大用。曾说过学国学、学哲学最大的作用就是“无用”。哲学、国学它不能告知你具体做什么、怎么做。哲学、国学不是告诉你有形的东西,而是告诉你无形的东西,比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人文素质等,这些东西不是一招一式的有形的东西,也不是学了以后就马上可以操作的,它是一种潜移默化。但是你想一想, 们做的一切事情是不是都是由这些无形的东西在起着主导的、根本性、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无用”又是最大的用。

对“无”和“有”的关系,老子总结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当然有无是相生的,有无是相对的,两者缺一不可。车、器、室都是“有”——有形的东西,它们给人类带来了便利,带来了利益。但“无”——无形的东西、无形的部分才是最大的作用,正是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老子借此说明 们每一个人要保持心灵的“无”,这才是人生最大的富有。

部分读者言论:

道家的无是一种精神境界。 这个无是虚的,是空的,是立在本源上的。在现实中事事物物的各种变化运动中,要用这样的智慧来运转,就是有中的妙用,秒为。 这是一种全局大观,处在天地间看任何事的发生,发展,以致于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和目的。 在细枝末节的事物运动中,不能因特定的身份位置所捆绑,在尽心尽力的同时,要跳出所在时间地点来点醒参察,不因此时此地眼前利益或目的作为最终标准,因为这种局限性在无端的变化延伸中,会有更大的牵涉和关联,它是无限制的,无止境的。 不管事物发展成何种形态,都不能黏着于此,以就是不管是好的发生,还是坏的情景,都要用超脱的心境来对待。就必须做到虚静,贞定,止观。你只有不执着任何,才能化而转向任意。 这是无的精神,虚的妙用,无不为的目的。

牟宗三观点:

所以说「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无不为是作用,无为是本。知道了这个意思,进一步要了解「有」。道家很完备,无是本,但并不只讲无,将生命抽象了只挂在无也不行,一定要无、有、物三层都讲才完备,才显其全体大用。

声明|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处理

-End-

「有用就扩散」


父懒则母苦,母苦则子惧出处
《道德经》。根据查询漫步文学网显示。1、《道德经》第52章节选:父爱则母静,母静则子安,子安则家和,家和万事兴。一个家庭走向衰败:父懒则母苦,母苦则子惧,子惧则家衰,老无德,父无能,妻受罪,子劳苦。2、《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管什么事情,首先要去做,至于结果对自己有没有利,或者说有多少利,先不要放在心上。只要按部就班去做,认真对待,即使你不在意结果,但是你会发现往往结果会出奇的好。这里讲的是一种心态,一种格局,不要为蝇头小利而斤斤计较。出处:语句出自《老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啥意思
大音希声:意思是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大象无形:意思是有意化无意;就是不要显刻意,不要过分的主张,要兼容百态。相关出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出自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释义:"最白的东西好象是污浊的,宏大的方正(...

什么自见成语 什么自见成语是哪个呢
1、自知而不自见【zì zhī ér bù zì jiàn】;自知:有自知之明;自见:自我显示。有自知之明而不自我炫耀。2、出处;春秋·楚·李耳《老子·德经》:“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意思:有道的圣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也不自显高。

道子的名言
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7、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8...

对《老子》这本书的见解?
关于老子和《老子》这部书的时代问题,学术界争论较大,尚无一致的结论,一般认为最后成书于战国时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称,老子应关令尹喜之请,“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老子河上公章句》将其分为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名《道德经》。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

五奇文化常识有哪些
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中国五大奇书是易经,道德经,山海经,黄帝内经,鲁班书。第一名《易经》毫无疑问,排在第一名的就是万经之祖易经。其实易经不是指一本书,而是指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可是到今天前两部早已失传,就只剩下一本周易。道德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所著,又叫做道德真经...

佛教的经典著作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出家前叫乔达摩。悉达多。经典著作:太多了大藏经,我算了一下,每天读一卷一小时。经部就要15~6年读完,还不算论部,律部。创始时间:公元前6~前5世纪。基本教义:因果理论,因缘理论,无我,无常,寂静涅槃理论(三法印)。创始地点:印度恒河流域中部地区。

古代老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上下共五千字左右。 《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老子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

我的家,让我受不了!
这些都无所谓,他们都很自私,从来都很少管我们,特别是我(可能因为我小时候在外婆家长大的原因吧!)我...果真如此,zwkrwxzr的这个帖子所反映的故事,和张滨夫妻与岳父母的故事如出一辙,只不过远为严重而已。...相比之下,孟领岳母张凤堂的言论没有多少极端表现,但她暗示说“不在北京生,肯定在北京死”,这也显示了...

大足县19775261241: 道德经中的“无”到底是指什么?什么意思? -
帛放杜仲: “有”与“无”二字,《道德经》乃至其他诸经中时常提到它们,然而今人对此二字的理解却大有偏差:有的认为是指具体形物的“存在”与“不存在”而言,这个“存在”与“不存在”是由眼、耳等觉知器官所决定的;有的干脆认为是指“某...

大足县19775261241: 老子如何论述无的概念 -
帛放杜仲: 《道德经》第一章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提出了有关“无”和“有”的问题.这是老子的重要理论,只有理解了“无”和“有”的问题,才会真正读懂《道德经》. 1.什么是“无”和“有” ...

大足县19775261241: 老子道德经里面的“无为”是什么意思呢? -
帛放杜仲: 老子的无为是在有作为之时,必须遵循自然原则,而不妄为.法天地的无私,法大自然,如江水大海的不争、善下.他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老子善于使用柔性的方式去改变社会,以无为为手段,达成无不为的目的 不过,老子的无为思想,常受到人们的误解与引用错误,如潘清芳所说:“回归原典!”,唯有从原典深入的了解圣贤的思想,才能了解圣贤的真义所在,所以我们就能知道无为是顺道而行的不敢为,体天地无私的无以为及各遂其生,各得其所的无不为. 老子的无为,基本上还是有为的,只是圣贤不私为,只为天下而有为.

大足县19775261241: 老子的“无为”思想的实质是什么? -
帛放杜仲: 化“有为”为“无为”,是境界与思想的最高领域,“无为”不是真的“无为”.正如“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简单说就是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不需要手段管理.“无为”是经历过“有为”才能做到的,可能这就是所谓的天道.

大足县19775261241: 如何理解老子的"道法自然,清静无为 -
帛放杜仲: 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 “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 “自然而然” 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出来.“道法自然”...

大足县19775261241: 《老子》中的'无为'何解? -
帛放杜仲: 无为是老子的政治思想,也是老子道德观的中心观念和基本立足点,它取自其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道”.无为是道之常,是道作为宇宙最高法则的基本规定.他就是无意于为,没有自己的目的和追求,实际上是对自然界的无意志、无目的的本主属性的一种概括.老子的无为在政治上体现为一种君主的治国原则和南面之术,在伦理上是一种道德实践原则.他要求不执著一定的道德规范,无意于求的善的美名,是和实践具体的道德规范相对立,实际上是一种无知无欲的心理表述

大足县19775261241: 王弼注老子《道德经》中“有”和“无”是什么关系? -
帛放杜仲: 互补相成,又互相转化的关系.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虚无的,所以无生成有,有中又有无. 万物以后又会消失回到无的状态,像植物枯萎,动物死亡.等.

大足县19775261241: “无为”是什么意思,要怎么做才能达到“无为”的境界 -
帛放杜仲: 无为,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其意为:道,就是严格按照自己的职责办事,职责范围以内的事,一定要做得恰到好处;职责范围以外的事,一概不做.后来演变为道教的信仰,无为成为道教徒对自然界的运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认识....

大足县19775261241: 老子的哲学思想是什么? -
帛放杜仲: 老子的哲学思想是:无为.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里,提出了他的“无为”思想.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是当时...

大足县19775261241: 大道无为,观海听涛什么意思? -
帛放杜仲: 萋萋满别情.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